【转帖】也说终身成就奖
张国荣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作者:se写在前面的话: 此文有许多主观臆断的东西,所以若有任何hurt Leslie的东西,都不是本意,我只想靠近真相。因为要靠近这个真相实在太难,所以期待各位批评指正。如果他得到金像奖(2004)终身成就奖,我高兴:哥哥跻身于群星之列;如果他得不到金像奖(2004)终身成就奖,我同意:哥哥不属于群星之列。成与败,很多时候只是表象,甚至只是一种需要,就象哥哥,他离开并不表示他真的离开了,这只是彼时彼地,他的一种需要,只是表象。而事情的真相是,那颗最亮的星永远地嵌入了我们头顶那片天空。金像奖或其他种种,都一样,是需要。我一直觉得,无论表面上还是心底里反感Leslie的人站在Leslie面前时,都不可能反感他,抗拒他直入人深心的魅力,因为他们要抗拒的是人性中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伟仔说,“Leslie演戏的天份已不需要任何奖项来肯定”。我不想在这里细论此话,毕竟是随口而出的一句,但认同不需奖项的观点。不是说不必授予Leslie任何奖项,而是他早已Deserved,不是该不该评奖的问题。不是我耐心,也不是我冷漠,而是要让主流社会接受这样一个完美的“边缘”人物,若不象荣迷一样带着深厚的个人感情色彩,那便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一个人,与你素昧平生,甚至会给你带来麻烦,你能轻易地给予他一个崇高的荣誉并为此承担一切后果吗?再加上他不仅演技超群,更美得让你眩目,你能不怀疑自己的眼力吗?还会有余心去了解和理解他在创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对艺术产生的全真的诚意吗?权且按眼下的标准,将电影艺术粗略地划个主流与旁门左道,Leslie算旁门左道,张艺谋算主流吧。那么,后者在那些西部乡村片之后做了些什么呢?为何拒绝嘎纳?是中国情结吗?我想张艺谋自己并不愿用别人给他下的结论来简单地解释自己的转向吧?去年,站在鼓锣喧天的《英雄》大背景前,他说,我不是最好的导演,但我是最勤奋的导演。前两天央视关于柏林电影节的宣传节目中,他说,年轻的一代很强,很有前途,明天是属于年轻人的。我不得不佩服他步步走先的智慧,从旁门左道突破、起家,到汇入主流做《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芭蕾,做实景《刘三姐》,做奥运会专题及开幕式,或许,美术才是他的强项,而非电影故事;又或许这只是他给自己找的一条辉煌的退路。但他对自己清醒而残酷的认识,令人佩服。不知他的艺术是否如他对自己的年龄敏感的描摹一样正走在下坡路上。如果是,那么他便已放弃了那条似乎走到尽头的艺术探索之路。重返世俗,虽然声势浩大,万人簇拥,但这是一条上升之路吗?一路上是否还有他最初作为一名艺术先锋的诚意?我只感到,他现在乍眼的不是手中的哪部作品,而是他的旅程,合作方是香港还是韩国影人,等等。香港电影界对他的接受程度超过了Leslie,我不知该说什么好。可不可以这样说:最有争议的作品是最有诚意的?历数张艺谋的作品,前期作品的诚意更大――当然,这纯属个人观点。那么Leslie呢?后期的《枪王》、《异度空间》是否承载了他更多的诚意?我此处所讲的诚意,不是他们本人自觉付出的心愿,而是影片中客观包含的他们想表达的意愿和已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及理念(说到诚意,我真的很想把Passion Tour搭进去,它太典型、太具有探索性,并且是一个成功的探索。)。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时间的顺序说明了什么呢?Leslie的坚持。当然你可以说前者在Leslie的年龄还没有退出他的西部情结,Leslie只是没有给自己时间。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Leslie没有给自己时间吗?是否也是为了这点别人看来并不值得的坚持呢?其实,一个人要放松自己太容易了。Leslie是一个不安的人,潜意识中有一种紧张,所以他总在最佳状态抽身而退,去寻求通向更高险峰的云梯。这紧张来自何处?或许来自他童年时的孤独和这孤独产生的不安全感?我现在不能妄断。不过,正是这种不安和紧张一步步将他引向高处,让他无法回头,不能接受二流状态的自己。所以,几乎每隔三年,他便有创举。这倒不是他刻意制作的时间表,也许是创作周期或者生命周期chart吧。就这样紧张着,坚持着,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他从没回过头,他不可能沿循张艺谋的模式与轨迹。虽然我对电影,对艺术知之甚少,无法对张艺谋路线发表任何有价值的预测或评论,但我看到他紧绷的脸部线条柔和多了,略微僵硬的形体姿态也松弛多了――还是为他高兴。我也想为Leslie高兴,但至今未能做到。Leslie说过:“……还是要妥协的,毕竟人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可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做到过――他的内心从来没有妥协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不知道他一生坚持的是对生命还是对艺术的诚意,我只知道他从来没有,也许想过,但从来没有改变过张国荣路线。
2005年06月21日 08点06分 1
level 9
他的内心从来没有妥协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Leslie渴望奖项,但他追求的绝不是奖项。他要强劲的对手,要惊,要险,最根本的是要一个客观公正的权威性评价和身价。这是他今生今世的缺憾。可是,转念想,没有这样的缺憾,Leslie的矜贵又从何而出呢?也许,维纳斯不过是当年某个工匠手中的次品,何以今日被供奉在卢浮宫辉煌的殿堂之上?能永恒的,不会消失,反而会随时光的荡涤愈发清晰。有奖与无奖,这是个问题?这不是问题?
2005年06月21日 08点06分 3
level 8
百合,我今天有点浮躁,可能是休息不好,看不了长文章,明天再来补看。
2005年06月21日 08点06分 4
level 0
看了!喜欢!
2005年06月21日 10点06分 6
level 12
好文,顶
2005年06月21日 11点06分 7
level 0
ding
2005年06月21日 11点06分 8
level 1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其实我也认同作者的观点。他的星途并不是一帆风顺,虽然很有天分,但每每遇到的都是“劲敌”。或许这在我们看来这对他是有些不公的,总是“运气不好”,但正因为如此,也是这些经历将他打磨的如此耀眼。
2005年06月21日 12点06分 9
level 1
要顶一下耶~~~
2005年06月21日 14点06分 10
level 9
从堂子里转来的,那边讨论很热烈呢
2005年06月21日 14点06分 11
level 9
好文啊
2005年06月21日 15点06分 12
level 8

2005年06月22日 00点06分 13
level 9
我们这儿怎么就不能进行深入讨论呢,聚荣堂讨论的很热烈的啊
2005年06月22日 03点06分 14
level 0
d
2005年06月22日 04点06分 15
level 12
d
2005年06月22日 05点06分 16
level 9
贴点堂子里的讨论
2005年06月22日 13点06分 17
level 9
下面转自聚荣堂----------------------Leslie说过:“……还是要妥协的,毕竟人不是生活在孤岛上。”道理谁都知道,只是他没妥协,或者说没妥协到一定程度,尤其后期越来越坚持自我,而陈凯歌一类妥协了,这可能和性格有关, 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他融入主流,可能能得很多奖,可他自己也许更抑郁。他既然选择了非主流,就注定不会得到主流社会的广泛承认,我可以理解,可还是忍不住要争取,要知道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花时间欣赏他,当你向他们诉说时就回一句:他连个奖都没有。我认为优秀的非主流文化将会不断转化成主流文化,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主流社会应该允许非主流的存在,这样才有前途,可是现在我们的社会贬低、排斥非主流的东西,甚至想毁尸灭迹,这是多么可怕啊!
2005年06月22日 13点06分 18
level 9
上面是xiaoxong说的-----爱哥哥永远:对LESLIE 每个人自身内力的不同对他的理解也是不同 喜欢他欣赏他的人何其之多 只是真正
正确的
理解他的人并不多 这样无奈的环境始终都消磨着他但也突显了他 我对后人给他更高的评价是很有信心的 人类进化倒不指望 只是思想上的开化应该总有一天会达到的 到时世人会对LESLIE有更公正正确的评价奖有总比没有好 现在不是LESLIE是否想要它们的问题 而是这个社会怎么看LESLIE的问题 奖是个载体 是一种认可 现在也可以看作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标志
2005年06月22日 13点06分 19
level 9
(二)主流与另类睁眼不识他时,我认为,此人乃一当红偶像,无甚价值;初见其风姿绰约,我立时搜肠刮肚、穷于言表,只觉得心被牢牢地吸引,所有的出口都被细细密密地封住,无路可逃;当我走进庐山真面目,才恍然发现他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枝每一叶都有万千不同方向的脉络,没有足够的眼力与心力是无法靠近真相的,只有远远地眺望,深深地迷惑……每一次写关于他的文字,我总是越写越乱到不知所云收笔。不是说我们普通人就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凭自己的感情去评价他,而一定要具备所谓理论素养才能去翻阅这部传奇。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爱他。但我个人以为,对于LESLIE,大众的爱与支持还不够。虽然铺天盖地的美文已将哥哥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工作者中划分出来,确立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但他深远的社会意义尚待挖掘。这不仅需要荣迷的HEART,更需要专业人士以学者式严谨的作风、严肃的态度进行有诚意的分析、总结。“研究”一词,我是指业界人士或专家学者所作的理论性探讨及评价,尤其是涉及评奖等问题时。因LESLIE跟其他同道人不同,包括那些人气、名气之星。尽管他本人是人气、名气巨星,但任何理论性评价一出,无论褒贬,便会立刻令他浮出海面,独树一帜。我也不知这个想法所含的私心杂念多还是客观理性多,只感到,做他这行的人,很少会有这等功力,能有资格得到这等待遇。这的确与他的PASSING AWAY有关,的确是他亲自无声地告诉我们,他的价值不仅是无尽的金钱财富,更是丰富的文化财富。我不禁要感叹,唐先生是何等睿智也何等幸运:是他缔造了这个辉煌,是LESLIE给了他缔造辉煌的机会和胜算。我感慨魏绍恩先生那句话:“没有唐鹤德,张国荣的故事会不同。”而香港,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有了LESLIE会不同。话好象太大,空泛得象个民族英雄的概念,似乎与本性简单、质朴,LOW PROFILE的他相左。个人以为,LESLIE最根本的意义,还在于他对人性的探索、对生命尊严的执著,虽然他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使其社会意义及影响范围显得宽泛,但实际上,他在这些宽泛背后的成功与坚持也是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普通个体都在体尝和探索的。所以,他虽色彩丰富,却形象单薄,因为个人色彩太重,但正因如此,他的影响次层更深、面更广。这兴许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2005年06月22日 13点06分 22
level 9
错过:“但到了Leslie这个级数,权威机构的评价是必配的,可他还没有!”同意你这句话,不过这个在哥哥没离开前有用,当哥哥离开后,他所应该有的那个公正的评价比奖重要多了。就是说当他在的时候,奖代表的是认同,他那么的努力,突破了那么多,做到了那么多,应该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同;当他离开后,他所需要得不过是对他一生投身艺术的公正评价。 而公正的评价从何而来,我也解释一下我的看法,其实就是关于真正权威的不同看法。从历史上看,真正的权威不是奖项或者某个机构,而是人心。举个例子:昨天晚上看《圣女贞德》,贞德当时是被教会定为“异教徒”而活活烧死,但500年后,梵帝岗教廷为她平反, 将她册封圣女贞德,平复五百年来的冤屈。梵帝岗教廷为什么过500年还是要给她平反,难道他们不怕自打耳光吗?那是因为大众,尤其是法国民众对贞德的评价,让梵帝岗教廷不得不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人心的向背”是最重要的。 顺便说一下,其实所有高雅也好,通俗也罢的艺术都要大众喜爱,才是真正的艺术,不然就是扯淡;至于大众的欣赏水平,是会落后于先驱,但会在精英份子的推动下不断提升的,好的东西一定会得到认同的。
2005年06月22日 13点06分 23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