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桧评价的几个问题
秦桧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晓风飞翔 楼主
关于秦桧评价的几个问题 (《秦桧传●结束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韩酉山 在秦桧身后,对于他的评价问题,有宋一代,官方就几经变化。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高宗为褒其主和之功,题其神道碑额曰:“决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为申王,赠谥曰“忠献”。太常博士曹冠撰谥议说: 故太师赠申王秦桧,光弼圣主,绍开中兴。安宗社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板荡之后;道德光天地,勋业冠古今,虽备道全美,不可主一善名一功,而崇报之典,严于定谥。尤当先其报国之大节,传道之效焉。谨按谥法:虑国忘家曰忠,文贤有成曰献。宜赐谥曰:“忠献”。①   事过五十一年,宁宗开禧二年四月,以外戚入主大政的韩侂胄准备兴师北伐,使礼部侍郎李壁奏贬秦桧,奏疏说:   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宜亟贬秦桧以示天下。 于是削夺秦桧王爵,改谥号为“谬丑”。制词说:“兵于五材,谁不能去之,首弛边疆之备;臣无二心,天之道也,忍忘君父之仇。”“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②评价全部翻了个个,制词成为当时传诵之作。 结果,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成为妄启兵端的罪魁祸首。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献计诛杀韩侂胄,函韩侂胄之首向金人乞和。为了讨好金人,还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再赠以谥号。《续通鉴》评论说:“当时用事者,亟欲反侂胄之政,而不颐公议如此。”③其实,上述种种,无论是褒是贬,都是当权者根据政治需要来确定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足以作为评价秦桧的依凭。秦桧作为一代权奸,在他身后的官、私史籍中,大体上最具代表性都持否定的态度,元代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华,对儒家所讲的“严华夷之辨”多所避忌,然修《宋史》仍将秦桧列入《奸臣传》。但是,历来的史家也不无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点:(一)秦桧力主和议,乃“保全东南”之举;(二)南宋向金人屈膝投降,高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应负主要责任;(三)秦桧所以得政、专国,是因为他的主张迎合了高宗的愿望。现就这三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一、南宋在绍兴初年是否非向金人乞和不可 和、战问题,是两军对垒中经常发生的事,其共同目的,是取决于是否有利保存自己,和争取时间发展自己。这就必须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作出
正确的
抉择。南宋绍兴初情势如何呢?是不是非向金人乞和不可呢?清人赵翼说:“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以不和议而亡。”“澶渊盟,而后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元昊跳梁,虽韩(琦)范(仲淹)名臣,犹不能制,亦终以岁币饵之,而中国始安枕。当北宋强盛时已如是,况南渡乎?”④近人陈登元先生把赵翼这个观点具体化,以为“秦桧在偷安半壁,中原残破之时,其所以力主和议,实不得已中之不得已也。”其主要理由:(一)国家经济困难,支持不了庞大的军费开支;(二)军事力量不强,至收溃卒群盗,以充王旅,将骄卒惰,军纪废弛,不足以战;(三)文武不和,不可与图大业。“因此可知秦桧议和,有人以为保全东南者,非无以也。”⑤应当承认,陈登元先生列举的这些现象,在南宋初年都是存在的,因而建炎间屡屡败给金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秦桧再相时期,情况已大有改善,以此作为向金人乞和的理由,显然是不妥的。 从经济实力看,由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产者的素质较高,其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北方,在北宋时期,支撑政权的财税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南渡以后,版籍失去三分之一,而财税基础失去甚少。战争之初,生产遭到破坏最大的是江淮、江汉和秦陇,江南虽有破坏,但只局限于江东、浙东、浙西一带,而且时间不长(建炎三年,完颜宗弼由扬州渡江,追击高宗,兵至明州,次年北撤,此后再没有渡过大江)。在建炎、绍兴间,南宋朝廷为了巩固政权,也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如安集流民,蠲免租税,奖励垦荒等等,特别是实行军、民两种屯营田制,对恢复生产,解决军费开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军事长官,几乎都兼任营田大使,一面训练军队,指挥作战,一面措置屯营田,筹集军需。绍兴六年,张浚在江淮措置营田,颇具成效。这一年州郡营田收入,单是官府提取的约有七十四万石;绍兴七年,川陕宣抚司在兴元府洋州等处的营田收入“近二十万硕”;绍兴十年二月,有司奏称:“荆州之赋,仰给于营田,岁省县官之半”⑥;此外,军队还进行其他经营,收入也相当可观。绍兴十一年,岳飞被解除兵柄之后,派右司员外郎鲍琚去清理财物,据奏:“岳飞军中利源,鄂州并公使激赏备边回易十四库,岁收息钱一百十六万五千余缗;鄂州关引曲库房钱、营田杂收广、襄阳府酒库房钱、博易场,共收四十一万五千缗;营田稻谷十八万余石。”⑦相比之下,金人虽然占有广袤的版籍,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经济实力远远不如南宋。当然,就南宋本身来说,与承平时相比,支出增多,收入减少,国家财力拮据,这是肯定的。但面临民族危亡的非常时期,打一场正义战争,并非在经济上就无力支持。而且,和议之后,军费并未减少,每年还要向金人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岁时遣使,费用不赀。其经济负担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2005年06月19日 15点06分 1
level 1
晓风飞翔 楼主
这里不是有很多为秦大丞相平反么?怎么不说了?
2005年06月22日 08点06分 5
为民族罪人翻案,你是想死么?他是千古罪人!这点由时间认证。你可知宋代是中国科技最发达时代,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就是因为这个罪人,我汉人政权被灭。蒙古人掌权,蒙元时,多少汉人摔死头胎出生的婴儿,思想禁锢。中国从一个先进的国家,重新退回一个农牧业国家?这个罪过当然秦桧首当负责!
2013年05月30日 06点05分
回复 潇灵可 :罪人是岳飞还差不多。汉奸岳飞在绍兴十年从河南逃跑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坐观胜负逗留不进搞得南宋抗金受损。本人还不要脸的指使张宪联络金国当汉奸谋反。第二次神州陆沉岳飞的贼子贼孙岳镇邦 岳镇国 岳升龙等人可是建州蛮辫的帮凶。要说这个千古罪人,也只有汉奸岳飞及其贼子贼孙堪当此号
2013年05月30日 10点05分
叫嚷着要给秦桧平反的都是些汉奸人渣禽兽
2013年07月27日 07点07分
回复 宿将李元芳 :说这些话,每一句都需要有证据,另外岳飞的事情跟他的子孙何干,请您就事论事,不妄自揣测
2013年07月27日 09点07分
level 0
为秦桧平反的人,都连历史都没看过一遍,你让他们说什么啊?
2005年11月21日 13点11分 6
level 1
应该多看历史。
2005年12月14日 02点12分 7
level 1
明代苏州名士文征明,有一首题杭州岳庙的《满江红》词,其下阕说: 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何能为,逢其欲。 这意思非常明确,说岳飞所以被杀,南宋所以乞和,是因为高宗担心中原恢复,徽钦归南、他的皇帝就做不成了。秦桧杀岳飞,主和议,只不过迎合了高宗的愿望,干了高宗想干的事。否则,秦桧作为一个臣子,能有何作为。换言之,高宗是杀岳飞的元凶,乞和的罪魁。这个结论,是从一般君臣关系中推绎出来的,未必符合实际。古来挟持君上,为患朝政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单纯从君臣关系上论是非,是很难说清问题的。==================================================================================================================================此文作者脸皮真厚!文征明是明朝四大才子之一,他说秦桧只是宰相而已,并没权力杀岳飞,是皇帝杀害岳飞.试问:人家文征明是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此文作者是什么才子?是屁毛才子吧.
2006年02月26日 18点02分 8
秦桧貌似还是状元呢,难道考不上状元的人就没有资格评论他?看你那副奴才相,不是一般的恶心
2013年05月27日 10点05分
秦桧不是状元,他只是进士。秦桧中进士的当年状元,是何栗
2013年05月29日 07点05分
level 0
天下就岳飞一个人能打仗,当时南宋小朝廷在绍兴十年时约4000万人口,在南宋的众多文学做品中,没有任评论过有关岳飞和秦桧的事迹,而众多有关岳飞和秦桧的事大都是在出产于明朝的作品。而且更多的是民间传说。
2006年05月04日 08点05分 11
level 0
绍兴七年岳飞作为外臣干涉赵构立储,不但触犯了外臣不得干预宫室内政的致命错误,而且刺痛了赵构无子的痛处。此后的几年中,又先后几次撂挑子不干了,试问岳飞口口声声要“精忠报国”一点小委屈,就这个样,就拥功自大、不服管理,身为重臣做的对吗? 靖康之变时,赵构身为兵马大元帅而拥有天下。而今的岳飞,加上他的脾气和这品格,还有他的举义出身,赵构的顾虑可真不少。还有一大批手握兵权不服自己的大将。 “莫须有”?秦桧真那么笨、那么愚,常言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秦桧若真这么说,那伟大者就是秦桧而不是岳飞,三个字保住了两个人的万古清名。而后来的宋孝宗赵瑗为岳飞平了反,还为他加封了他那满腹牢骚的“三十功名”和“弦断无人听”弥补了他那无血缘的老子的错误。却只能让秦桧永远替他老子背那半口黑锅。 可惜秦桧却一时忘了,“鱼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也”树立了岳飞的忠名,需自己永远变成铁定德的奸妄之英模。更可恨的是愚昧的后人还涂脂摸粉,也许是为了教化育人,也只能都去做贡献了,就让风光的风光吧,冤的冤吧 ,有人说的恨号“历史本来就是个婊子”。
2006年05月04日 10点05分 12
并且保证自己说的都是正确的?你的依据从何而来?难道,你是南宋僵尸复活?
2013年05月27日 10点05分
level 1
12楼错,错在混淆过错的程度,立储一事可以成为申诫岳飞的理由,但说因为这个就要处死岳飞,不能令人信服。干预立嗣就1137年秋天那么一次,据载岳飞「声战,读不能句」,「下殿,面如死灰」,实际上已知道自己犯错不再纠缠此事。一定要追究责任的话,贬谪也就可以了。不论何种原因,宋朝在岳飞之前从来没有类似的在大将造反之前就因为一次上书被杀掉的先例。这个『一上书请高宗立嗣就必须杀头』的理由,过于牵强附会。」个人意见,是高宗要议和与生母韦太后团聚,但金国的兀术在颖昌大败后看到岳飞必须杀掉才能防止宋军收复黄河以北,加了一个议和的前提:就是杀掉岳飞方可和。高宗和秦桧,在杀岳问题上,是55开。  这个是因为,宋朝除非坐实谋反,否则皇帝不能杀大臣和大将,和后来的明朝的皇帝专权不同。  所以高宗想牺牲岳飞来换回他的生母韦太后团聚,还不太好办,一来当时杀不掉岳飞,二来这话也说不出口。  结果秦桧大摇其尾,把事情全办好了,高宗当然是感激涕零,秦桧从此风光到死。但代价就是死了以后得一直罚跪。
2007年03月17日 10点03分 14
level 1
天下就岳飞一个人能打仗,当时南宋小朝廷在绍兴十年时约4000万人口,在南宋的众多文学做品中,没有任评论过有关岳飞和秦桧的事迹,而众多有关岳飞和秦桧的事大都是在出产于明朝的作品。而且更多的是民间传说。 作者: 60.209.232.* 2006-5-4 16:51   什么都没看过的人还偏喜欢叫~~~“在南宋的众多文学做品中,没有任评论过有关岳飞和秦桧的事迹”-----你说的??回去重读小学语文去吧~~
2007年03月17日 13点03分 15
level 2
 所谓的颖昌和郾城大捷,能证实的纪录只有各歼敌500    颍昌战役,参与战斗的主将王贵的报捷书里,只写了杀敌五百。岳珂却夸大成“杀敌五千”。邓广铭在其岳飞传里写了“杀死敌兵五百余人。”      有人把郾城之战吹成和顺昌之战齐名,也是错误的。顺昌之战列入中兴十三捷,郾城之战根本不在其中。    这就是岳飞对金兵的最大胜利,只消灭500金兵.当时参战的金兵有3万. 500对3万,说明岳飞军队根本没有消灭金兵有生力量,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当时兀术军队总人数多少却在10万到20万之间。    即使消灭500金兵这个胜利也是令人怀疑的,因为,岳飞军队不可能没死一个人.但是,岳飞只报胜利,而不报自己损失人数,金史太简略了,也没提死伤人数.以金兵的战力,岳飞部队的损失人数估计在500左右.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18
level 2
晓风飞翔说: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在敌骑面前撤退,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大风险的。 《宋史 吴璘传》“孝宗受禅(1163年),赐璘札,命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璘策金人必再争德顺,亟驰赴城下,而完颜悉烈等兵十余万果来攻。万户豁豁复领精 兵自凤翔继至。璘筑堡东山以守,敌极力争之,杀伤太半,终不能克。时议者以为兵宿于外,去川口远,恐敌袭之,欲弃三路。遂诏璘退师。敌乘其后,璘将士死亡 者甚众,三路复为敌有。”       在此之前,吴璘已经屡败金兵,但一旦退兵,还是兵败如山倒,据说损失将士高达三万三千人,以及部将数千人。这个损 失,显然是极大的。而且,吴家军惨败的地点,是险峻多山的陕甘交界地区,骑兵难行,尚且有此惨败,那么,身处骑兵易行的平原上,若岳飞“军皆溃”,必然是 落到比吴家军更为惨痛的下场。        晓风飞翔的问题.可以从史料上解释:   【宋史】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    甲寅,岳飞遣统制杨再兴、王兰等击金人于小商桥,皆战死。乙卯,金人攻颍昌,岳飞遣将王贵、姚政合兵力战,败之。壬戌,飞以累奉诏班师,遂自郾城还,军皆溃,金人追之不及。颍昌、蔡、郑诸州皆复为金有。甲子,以释奠文宣王为大祀。乙丑,增收州县头子钱为激赏费。金人围淮宁府,赵秉渊弃城南归。辛未,金人犯盭厔县,王俊逆战于东洛谷,却之。        这里说的是“金人追之不及”, 实际上是,金国军队退到淮北,岳飞才从容退军的。从记载上看,宋金个有胜负,宋军其他部队撤退,只有岳飞一个疲惫的孤军。如果岳飞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攻,金军会集中兵力消灭掉岳飞部队。     也就是说,如果宋高宗和秦桧真的要害死岳飞,这个时候就直接让岳飞的孤军打下去就是了。 但是,宋高宗和秦桧没有这么做,这表示所谓宋高宗和秦桧陷害岳飞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最后岳飞的死,是岳飞自己的责任,怪不得秦桧。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23
level 2
岳飞比较能打,因为他的军队不是普通的宋军,岳飞军队是镇压农民起义收集起来的,有点象曹操的青州兵。但岳飞还没有和金国的兀术决战过,如果岳飞真的孤军深入,要打到什么黄龙府,岳飞一定败的很难看。    无论如何,议和的时候,按【宋史】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 岳飞等军权被解除了,以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枢密副使,命三省、枢密院官复分班奏事。    既然这些战将成了文官,当不影响议和了。不过,对于军权的接触,这三个大将放应不一样。岳飞是最不服气的,之后,就有岳飞军队的人员上告,说张宪要谋反。结果,岳飞被杀。    从岳飞的一系列出格的行动看,岳飞要是在明朝朱元章手下,估计早就死几回了,比如,他身为手握重兵的大将要干预立嗣,还是很有份量的,高宗刚好无后,还成任何皇帝都会起杀心的。 但是,宋朝皇帝是仁慈的,他的狂傲等等,都没什么事。      三员大将,都已经解除了兵权,皇帝实在没有杀他们的理由和必要。因此,岳飞被杀与其谋反应该有联系的,所谓谋反不是空穴来风。再加上岳飞之前的两次不听圣旨召唤,两次要增兵等等,导致杀身之祸。    至于什么秦桧要谋害岳飞, 没有根据。别说当时的岳飞已经是个文官,就算岳飞有军权又能把秦桧怎样?宋朝祖训可是不杀文官的。50年后,南宋又要北伐,把秦桧的封号都费了,但当时的制词只是诬蔑秦桧主和,而没有说秦桧陷害岳飞。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25
level 2
汗~~~~~~~  楼上的错别字太多了,再贴一次      岳飞比较能打,因为他的军队不是普通的宋军,岳飞军队是镇压农民起义收集起来的,有点象曹操的青州兵。但岳飞还没有和金国的兀术决战过。如果岳飞真的孤军深入,要打到什么黄龙府,岳飞一定败的很难看。    无论如何,议和的时候,按【宋史】本纪第二十九 高宗六的记载, 岳飞等军权被解除了,以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枢密副使,命三省、枢密院官复分班奏事。    既然这些战将成了文官,当然不影响议和了。不过,对于军权的解除,这三个大将反应不一样。岳飞是最不服气的,之后,就有岳飞军队的人员上告,说张宪要谋反。结果,岳飞被杀。    从岳飞的一系列出格举动看,岳飞要是在明朝朱元璋手下,估计早就死几回了,比如,他身为手握重兵的大将要干预立嗣,还是很有份量的。 高宗刚好无后,换成任何皇帝都会起杀心的。 但是,宋朝皇帝是仁慈的,他的狂傲等等,都没什么事。      三员大将,都已经解除了兵权,皇帝实在没有杀他们的理由和必要。因此,岳飞被杀与其谋反, 应该有联系的,所谓谋反不是空穴来风。再加上岳飞之前的两次不听圣旨召唤,两次要增兵等等,导致杀身之祸。    至于什么秦桧要谋害岳飞, 没有根据。别说当时的岳飞已经是个文官,就算岳飞有军权又能把秦桧怎样?宋朝祖训可是不杀文官的。50年后,南宋又要北伐,把秦桧的封号都废了,但当时的制词只是诬蔑秦桧主和,而没有说秦桧陷害岳飞。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26
level 2
宋史 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 第一百二十四      ○岳飞 子云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甕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幷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於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讎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寃哉!呜呼寃哉!  ============================  关羽(?—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  关羽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  ========================================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名士司马徽称其为伏龙(卧龙),与凤雏庞统齐名。    他亦极忠于主君,受后世所极之推举,在受刘备托孤后,一直为刘禅尽心尽力,做事都亲力亲为,忧公如家,《出师表》中表明心迹,可惜最后令自己食少烦多,病死军中。    《三国志》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  看到没有,都是熟读《左氏春秋》,却没什么相关著述  儒教树立的神,还真有趣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28
level 2
再次,我在前一页的文章中所说:“秦桧的儿子、孙子,都被秦桧指令点为状元”。也出自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  =========================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状元    孙诚之   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自明,一说景明。生卒年不详。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状元。壬戌科第一本为秦桧子秦熺,秦桧为避嫌,遂置陈诚之为首。陈诚之策对专主议和,亦颇适秦桧之意。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绍兴十五年(1145),为祠部员外郎后,以礼部侍郎出知泉州。不久,召为翰林学士,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卒后谥文恭。       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  作者:周腊生 出版社:紫禁城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29
level 2
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  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害者,斩’,系罪重。  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  //‘指斥乘舆,情理相切害者,斩’,系罪重。//  这条也许可以争议    但是  这个是真的:"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      而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意思是:“一定”“必然有,,,即“岳飞儿子岳云和张宪通书的内容虽然还不清楚,但是,整个事件是不容置疑的,是一定有的。”      莫须:    宋徽宗和曾布的谈话: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曾布担心:“此语稍漏露,则臣实无所措身矣。”  徽宗保证:“会得!会得!此岂可漏也。”曾布仍试探:“不审陛下以(司马)光等为有罪、无罪?”徽宗答道:“莫须是有罪!”曾布说:“圣意如此,臣乃敢尽言。”“光等诋毁神宗变乱法度,则事迹具存,岂得为无罪?”此后,二人几乎无所不谈。            宋高宗给岳飞的诏谕:      金人再犯东京,贼方在境,难以召卿远来面议。今遣李若虚前去,就卿商量。  凡今日可以乘机御敌之事,卿可一一筹画措置,先入急递奏来。据事势,莫须重兵  持守,轻兵择利。其施设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盛夏我兵所宜,至秋  则彼必猖獗,机会之间,尤宜审处。遣亲札,指不多及。     付岳飞。 御押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32
level 2
 “必须 有”而非“莫须 有”    岳飞死,韩世忠问秦桧:“岳飞谋反的证据何在?”根据《宋史》记载,秦桧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反驳:“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宋人轶事汇编》中“南宋杂事诗注”有一条注文:     岳鄂王狱具。秦桧言:“岳云与张宪书,其事必须有。”王(指韩世忠)争曰:“必须有三字,何以使人甘心!”案此三字与《中兴纪事本末》同,今皆作莫须有,恐不若《纪事》之得其实也。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33
level 2
岳飞子孙的翻案始末    岳珂(1183—1240),字肃之,号亦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岳飞之孙,岳霖之子。进士出身的岳珂历任户部侍郎等官职。其著作有《史》、《金陀粹编》、《愧郯录》,另有诗歌集《玉楮集》、《棠湖诗稿》等。     岳珂的父亲岳霖是他的祖父岳飞的第三个儿子。岳飞遇害时,岳霖12岁。孝宗皇帝为岳飞昭雪时,岳霖32岁。岳霖当过广西钦州知县、转运判官、朝请大夫、兵部侍郎、广东经略安抚使等职。     淳熙五年(1178),岳霖任广西钦州知县时,孝宗皇帝诏见他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 在孝宗皇帝的亲自过问下,岳霖于是上疏孝宗皇帝,请求朝廷归还当年高宗赐给父亲的御札、手诏,一一得到应允。    从此,岳霖着手搜集父亲岳飞的遗文,准备整理后刻印成书。但由于岳霖此时年老多病,书稿尚未完成就病逝了。    岳飞被翻案的时候,宋高宗(1107年—1187年)赵构还在世。不清楚,他对此有什么评论。宋朝的皇帝够有趣的,仅次于荒唐的明朝。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35
level 2
 岳珂被罢官以后,岳珂回到九江,开始一心一意地写作。岳珂在父亲留下的遗稿的基础上,又广泛搜集采访了大量有关祖父岳飞事件的资料,编撰成《金陀粹编》28卷和《金陀粹续编》30卷,一心为祖父申冤鸣不平。该书也是后人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宋史《岳飞传》正是据岳飞的孙子岳珂这些资料写的。进士出身的岳珂文学水平当然不错,

造点历史更不在话下,下面会仔细说。 邓广铭当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历史学家,但是,中国的历史是受政治影响的,历史和政治有时是难以分家。     邓广铭的“ 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这个文章写的十分的牵强,似乎看到邓广铭的苦脸。 此文中,邓广铭完全失去了一个学者的风度,比如他说:    “这首《满江红》词果真是岳飞的作品吗?我的回答是全称肯定的”    这那里象个学者说的话,感觉是街上卖大力丸的,拿出令人信服的史料才行。可惜他没有,无法解释《满江红》为什么突然在明朝才突然冒出来。      邓广铭还说:  "第一个应当解答的问题是,如果《满江红》词确系岳飞所作,何以不曾被岳霖、岳珂收集到,不曾编入《 家集》之中?据岳珂在《家集序》中所说,其父岳霖对于搜集岳飞的各类作品,确实是作过一番极大努力的,而岳珂本人在这方面却没有作过什么工作,只是加以编次刊印而已。"    这明显是假话,楼上已经提到:岳珂被罢官以后,岳珂回到九江,开始一心一意地写作。岳珂在父亲留下的遗稿的基础上,又广泛搜集采访了大量有关祖父岳飞事件的资料,编撰成《金陀粹编》28卷和《金陀粹续编》30卷,一心为祖父申冤鸣不平。该书也是后人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37
level 2
王曾瑜是宋史的研究专家,宋史研究会会长,他是著名历史学家张政烺的学生。    王曾瑜水平如何呢?前页有他和别人的争论,他的文章也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    看看下面的诗词风格的差别: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岳武穆提兵平虔、吉群盗,道出新淦,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云 :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题翠岩寺》,全文为: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 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 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另一首律诗的题目是《寄浮图慧海》,其全文为: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 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        再看这一段:  成立么?    这就比如网络的文章  有的写的题目和内容都好,就会被到处流传  而“岳飞的词”当然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最NB 的  怎么会被遗漏?  ----------------------------  第二个应当解答的问题是,何以这首《满江红》词也不见收录于宋元人的笔记、杂录一类的书中呢?    我认为,不能因为我们不曾见到,就断言宋元人书中全未出现过这一作品。试想,在明初所修《永乐大典》当中所收录的宋元人的著述,稍后不是就有许多种散佚失传了吗?从清人修《四库全书》时辑自《永乐大典》的宋元人著述之多,可以推知其未加辑录者为数必还不少。怎么能够断定此词不正是收录于南宋人的某一书中,其书尚为明朝中叶的桑悦、赵宽等人所及见,并即据以刻石岳庙,至其后却又散佚失传了呢?赵与时的《宾退录》幸而不曾失传,但徐阶收入《岳集》中之《题新淦萧寺壁》一诗下亦并未明著所出,假如《宾退录》也不幸而在明代中叶以后佚失,就从而断定此诗亦出明人伪托,亦为“赝本”,那就实在是疑于不当 疑了。       另外  已经有至少三位专家对此质疑  我不是独创    而反驳者继续维护岳飞子孙的“家集”  而哪个“家集”是极品YY 的典范  按哪个“家集”的说法,金国早被灭了  金国一共多少兵阿?
2007年03月19日 12点03分 38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