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我军也有失误
淮海战役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势如扩弩 楼主
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个大主力兵团在徐州地区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决战,这说明国民党军士气已经比较低落,无心恋战,不是难打之敌。可是无论是华野围攻黄百韬兵团,还是中野围攻黄维兵团,战斗都十分惨烈,都付出了十分大的代价。
当时,黄百韬兵团正向徐州撤退,本不愿苦战,而将其包围的华野官兵也乐观估计,两三天就可解决问题。可是一打才知道敌人十分顽强,我军伤亡十分惨重,而推进速度十分缓慢。此时,李弥与邱清泉两大兵团由徐州东援黄百韬,我军则派出三个纵队阻击援军,但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伤亡极其惨重。。。。。。
倘若不将黄百韬围死,而在东面留一个小缺口。那么将会出现三种情况:1.黄百韬全军向东突围。如此我军则三面追击,如此势必造成敌军的大混乱,我军则可极大地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待其离开碾庄坚固的防御工事后,再将其围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2.黄百韬原地死守。若如此,由于东面有一小缺口,那么敌军从上到下必不愿死守,阻击就不会那样顽强,会有许多人从缺口里逃出来,我军只需在缺口以东的南北两翼,各埋伏一个师左右的兵力,便可全歼逃窜之敌,而包围圈中的守军也必然瓦解。3.黄百韬令一部分阻击,一部分突围。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谁都不会愿意担任阻击任务,就算有将领愿意,士兵也不干,如此势必造成大混乱,我军则乘胜追击,大量歼灭敌军,再次包围,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黄百韬兵团可迅速歼灭,而阻援部队也不会有那样大的伤亡,这就是《孙子兵法》上所讲的“围师遗缺”,敌军的士气本来不高,可要是把他围死了,他只有拼死一战,别无出路,如此则造成了围攻的无比艰难与惨烈、而且旷日持久。围歼黄维也是同理。
2012年09月07日 14点09分 1
level 5
势如扩弩 楼主
一孔之见,姑妄言之,欢迎各位网友斧正。。。[睡觉]
2012年09月07日 14点09分 2
回复 燃烧着的美丽 :有什么不同意见,不妨一言[睡觉]
2012年09月22日 12点09分
本来已被四面合围,突然东边有放开的口子,在西有援军,东无接应的情况下,放下已有的防御工事而去?你若是指挥官,会抛对进而背走,且去路敌情一无所知,不怕刚出去一半就被分割?
2014年03月04日 11点03分
再则,东线若开了口子,国军可固守现有阵地,占领东线,集中攻打我军南线与原东线结合部阵地,组织机动军团绕过此结合部南进,再由东向西迂回,在抵近我军西线与南线结合部时,内外合击该点,实现对我军南线包围。请问何解?
2014年03月04日 11点03分
回复 水清泥浊 :我在一楼已经说过了,分三种情况,即使黄百韬选择死守,12万人的军队,总有人想逃出去,有一个士兵逃了,便会有第二个士兵、第三个士兵。。。。有一个将官逃了,便会有第二个将官、第三个将官。。。如此我军便乘势发动猛攻,则很有可能引发敌军的混乱,敌军一旦混乱,灭之易如反掌矣!
2014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level 1
这个很难说,黄邱皆是悍将,假使杜指挥得当,国军各部配合协调,就很难说了。
2012年09月10日 03点09分 3
如何指挥得当,如何配合协调呢??[疑问]
2012年09月11日 13点09分
应该早在1948年初就应该安排李延年 刘汝明 黄维 最好把宋希濂也加上作为强大机动部队和中野周旋 杜聿明 黄百韬 邱清泉 李弥 孙元良等 牵制华野
2015年10月06日 10点10分
level 5
势如扩弩 楼主
@圆规大师
另一头有救兵并没有给黄百韬带来多少希望,他本来是向徐州撤退的,当被包围以后,他几乎已经绝望,对救兵只是抱有一种幻想,此时如果知道有一面没有敌人,他是一定会跑的,因为不跑只有死路一条,就算他不跑,手下的将领也会跑,其实当时黄百韬已经非常乱了,整天躲在地下室,对外面的情况基本不知,此时我军如果“围三缺一”,敌师必溃。
至于黄维,开始突围的时候是挺强,但也是被逼出来的,后来突围失败后,我军则转守为攻了,倘若之前不要四面包围,敌人在受挫失利、陷入绝望的时候,必然是不堪一击,此和黄百韬同理。而强弱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夫战,勇气也”,打仗靠的是士气,除了“作困兽之斗”,在解放战争中,我就没看到国民党有厉害的军队。。。
2013年01月13日 09点01分 5
回复 势如扩弩 :楼主小学课本读多了,看不起国军了,哪一方军队都有顽强的和懦弱的,谁说国军就没有军魂尼,松沪会战,18军,就曾让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急电陆军部,敌人很顽强,要求迅速增派5个师团及一个分队。
2014年10月10日 15点10分
回复 圆规大师 :恐怕是阁下缺乏最起码的心理学常识,逃跑怎么就是死呢?我三面攻打,另一面就放他走,不走才是死路,况且当时国民党没有人愿意与共军决战,单独作战必败,他们都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总有人要跑的,就是在四面合围的情况下也还有漏网之鱼啊,只要有一个逃跑成功,其他人可能不想跑吗?
2013年01月14日 03点01分
回复 圆规大师 :国民党军想不想跑,其实已有事实说明,如果他不想跑,为何一开始都拼命突围啊?是突围无望后才选择坚守的,倘若我军有一面力量较弱,敌人必然从此突围,然后我军便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了”!
2013年01月14日 03点01分
回复 圆规大师 :哈哈哈!阁下所言正好证明了我的观点啊!黄百韬最后都全军覆没了,还不山穷水尽啊?若能突围的话,必然是第二个孙元良。
2013年01月14日 10点01分
level 1
黄百韬不愿意苦战要返回徐州,是因为整个集团他的兵团最突出,即使加入44军有5个军,面对华野还是兵力悬殊的。在碾庄如果打开缺口,他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突围,一方面有老头子命令,一方面碾庄地区是有李弥兵团留下的野战工事的,加以整修可以打一下,如果自己吸引华野主力,各兵团又及时动作,击破敌军主力,他黄百韬就是头功。
2013年03月10日 12点03分 7
就算黄百韬不突围,他手下的将领、士兵也一定会逃跑的,只要有一个逃,就会有第二个逃、第三个逃,甚至引起全军的崩溃。这个我之前已经说过了。
2013年03月16日 03点03分
level 1
双方最大失误:华野在徐东的夜间盲目机动;蒋军三个主力兵团放弃徐州裹胁军公教及市民西逃,冀重演十年前脱日军大阪第四师团侥幸,惜今日对手是曾经敌后强虏之八路胶东劲旅,十年前有百姓以跑反为名向东南诱敌丧命阎窝,没有了山川形胜城廓的屏障,尤其是北部九里琵琶、东翼响山无名的屏障,东南方向的机动攻防……自己失去了后勤补给,解放军却由百万辆山东百姓形成了真正的第二野战军,其中包括东北海运过来的炮弹强化了特纵,两军的冷暖优劣反差剧烈,从排兵布阵的战略筹措到吃喝拉撒
2013年03月16日 00点03分 8
level 10
大家都是军事家啊
2013年03月19日 11点03分 9
这位仁兄过奖了!纸上谈兵而已,军事家实不敢当。。。。
2013年03月19日 11点03分
level 3
当时邱李两兵团东援,黄要走也是向西突围跟邱李汇合,没理由反向往东跑啊。而且东边就是运河,怎么跑?
2013年07月19日 13点07分 10
level 1
碾庄东边的运河铁桥是黄百韬退却时专门炸断了的,为此还把100军半个师丢在了运河东面。往东跑一点前途都没有,黄百韬又不是傻子
2013年11月10日 14点11分 11
我在一楼已经说了三种情况,即使黄百韬选择死守,只要留东面不围死,也要好打一点。
2013年11月11日 10点11分
回复 势如扩弩 : 不是那么容易的。到了“会有许多人从缺口里逃出来”的时候,士气已经低落到不再是一支军队了,这时候怎么守怎么攻根本不重要。
2013年11月13日 07点11分
回复 夕照依然 :黄百韬军的士气本来就比较低落,他不想打,军队的厌战情绪也很大。。。。。
2013年11月16日 04点11分
level 6
各位网友忽略了楼主的立论,所以无论怎么辩论,都辩不赢楼主。
2014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12
[哈哈]过奖过奖,实不敢当!
2014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level 6
请注意楼主的立论标题-----淮海战役我军也有失误。
是人就会有错,两军对垒,不可能有哪一方一点错都不犯。
2014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13
level 6
粟裕也是人不是机器,他手下参谋也是人,几十万兄弟也是人,在延安和西柏坡的那几位高手,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
2014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14
言之有理![顶]
2014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深刻!
2014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level 6
我想简单讨论一下这个是人就要犯的错误。
为什么粟裕要围死黄百韬?粟裕当时怎么想的,没人知道,至少目前没有人知道,书上没写,一些历史机密或许没有公开。所以我说一下,这是个人观点,不代表粟大战神当时的想法。
碾庄留有大量的工事,是李弥部队留下来的,易守难攻,为什么要在这里围住黄百韬,看上去真的很傻。
粟裕没得选,如果可以再别的地方围住黄百韬,粟裕一定不选碾庄。
黄百韬是一个兵团司令,他不是小学生,更不是傻B,碾庄的工事摆在那里,他一定要走碾庄,驻扎碾庄。
所以,在碾庄围住他,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楼主上边这段话有几个关键点,一是“黄百韬本不愿苦战”,二是“华野官兵也乐观的估计”,三是“一打才知道敌人十分顽强,我军伤亡十分惨重”。
本不愿苦战,是人都知道,当时反动派们早已军心涣散,无心恋战。
乐观的估计,是错误的源头。为什么会乐观的估计,细读解放战争史就可知一二。当时的形势,济南,郑州战役刚结束,国军一败涂地。郑州,孙元良战略放弃,留下少得可伶的杂牌军,等于把郑州白送中野。济南也还算一场硬仗,不过值了,名将王耀武被活捉,举国震惊。当然,几个月后,全国人民都习惯了动不动就活捉国军司令的新闻。重要的是缴获,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网友百度一下就知道济南战役的缴获有多丰厚。这笔缴获很快在淮海战役中用在国军头上,令国军叫苦不迭。还有全国战场,也是如此。所以,我伟大的解放军将领们乐观点,其实是人之常情。
打了才知道,不解释了,就是打了才知道。
2014年05月30日 04点05分 15
level 6
个人观点,楼主和各位高手见笑了。
2014年05月30日 05点05分 17
level 1
其实是个悲剧,自家兄弟自相残杀
2014年06月05日 02点06分 18
蒋介石当年疯狂屠杀我党,围剿红军就不是自相残杀了?
2025年08月01日 02点08分
level 1
LZ有点搞笑。
围三缺一,刘邓过黄河时用过,很有效果。。。
但在这里,明显无用。
1、黄伯韬是一个比较有指挥才能的将军。而且手下的纪律还比较好。
2、如果留东面出来,而东西是自己来的路,往东面跑,最终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否则为什么要向西撤?
3、东面有个口,黄伯韬会组织部队,打击南面,北面的部队(反而对部队的士气有利--即使打不过,还能跑)
2014年06月10日 01点06分 19
level 6
楼主用军师的卡通图片做头像,又多有举例论证,言辞有礼,似乎也有理。很有当代孔明,事后诸葛亮的典范。[真棒]
[太开心] 开个玩笑,楼主莫在意,其实我本人以及各位网友,哪一个又不是事后诸葛亮呢?
楼主也谦虚的说过,自己只是纸上谈兵,敢问你纸上谈兵的水平与长平之战中的赵军主将赵括相比如何?反正论军事能力,如果可以比,我觉得我自己远不及赵括的十分之一。
我也想过,如果自己早生70年,加入华野,如果运气好,能做个把连排长或者指导员就已是祖宗显灵了。我想楼主应该水平也和我差不多吧。
那么我们再看粟裕,他是华野司令员。连排长和野战军司令差了多少级?大家自己数吧。
我们现在就像一群丐帮基层弟子,看洪七公和欧阳锋打架,打了个平手,然后七嘴八舌的说:“如果帮主第一掌再快一点点,欧阳锋就死定了。”,”胡说,其实帮主第二掌再加一成功力,老毒物必死。“错,帮主第三掌如果向右偏一点,西毒就上西天了。”
好像个个都比洪帮主强一样。
2014年07月02日 02点07分 20
level 6
全军固守待援,我认为是靠谱的,这点我和黄百韬想法一样。如果我是黄百韬,此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我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至于你说由于东面开口,黄百韬的士兵都会乱,是你个人意见,我和各位网友都不这么认为,原因很简单,傻子都看得出,你们开口是欲擒故纵。当然,我不保证我说的对,开口了黄部也许真的会乱,但我觉得概率很低,而你觉得是必然的,所以这里达不成共识,咱的讨论永远没有结果。我觉得你此处完全肯定国军因为这个口而乱,实在在迷惑视听。
如果我是黄百韬,不会向东,还是那句话,向东干什么?东面全丢了,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又没有援军,我放弃工事向东干什么?东面开口,是骗小孩的,骗不了兵团司令。
我是黄百韬,我会告诉弟兄们,我讲死守碾庄,我要把这里变成中国的圣彼得堡,甚至把这里变成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望诸君齐心协力,报效国家。
当然,我也知道,死守基本是死路一条,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奢望这里真的能成中国的斯大林格勒。
呵呵,可笑吗?我也觉得可笑,但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
吃饭先,饭后再聊。
2014年07月02日 03点07分 22
阁下言之有理!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只是想说我军也有失误。如果黄百韬固守待援,不能保证他的部队一定发生混乱,只是有可能,但总是有人想跑的,也总是有一些将官想跑的,即使是在四面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况下,最后也有少数人费尽心思地跑掉了。
2014年07月04日 13点07分
既然如此,何不就留一个缺口让他跑,这样一来,他的抵抗就不会那样顽强了,打起来也要轻松一些、快一些,用兵旨在使敌人更容易战胜,或者说更快地战胜敌人。再加上一些辅助措施,敌人也是有可能混乱的,所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即使质变不一定发生,我们也可以尽最大可能瓦解敌人的军心。
2014年07月04日 13点07分
打垮敌人以后,对那些漏网之鱼,再予以追击,或围、或攻、或收降,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了,这样就不会像一开始那样难打并且伤亡较重了。。。。
2014年07月04日 13点07分
旨在制造能使敌人发生混乱、对敌人不利的形势,虽然不能保证敌人一定混乱。。。。
2014年07月04日 13点07分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