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扩弩 势如扩弩
关注数: 196 粉丝数: 136 发帖数: 5,278 关注贴吧数: 116
永安托孤的一些问题 个人观点 : 1. 托孤之辞绝非猜疑 语。 托孤的关键是选人,人选对了就不必猜疑,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2. 托孤之辞乃是激励之语。理由如下:刘备知人善任,且与诸葛亮工事十几年,诸葛亮的为人他最清楚了,他知道秉承儒家思想的诸葛亮绝不会取而代之,故送一个空头人情给诸葛亮,因为他只是口头表述,而不是下诏让贤。 另外 对托孤之重臣必要予以一定的赏赐或激励,使其能尽心竭力地辅佐自己的儿子,而对诸葛亮 却 是很难赏的 。 赏钱,诸葛亮淡泊明志, 而且 从诸葛亮日后的表现也可看出,他对钱不很感兴趣。赏官,诸葛亮已是位极人臣。所以赏钱、赏官都不行,也就只能赏皇帝了。但不是真赏,诸葛亮也不可能要,这只是激励诸葛亮而已。诸葛亮后来的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刘备的 “ 赏赐 ” 取得很成功的效果。 3. 有理想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也可算是很早就背叛了大汉王朝,在隆中对中,他首先从刘备的利益出发,提出武装割据的建议,再者,他明确提出兴复汉室的两个客观必要条件,若具备,则汉室可兴,若不具备,那只能做土皇帝了,所以诸葛亮为刘备作的是霸业规划, 而 帝业只是进一步设想。 托孤时 刘备所言 “ 必能安邦,终成大事 ” ,若无理想,何言 “ 大事 ” ?这在《出师表》中也有验证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4 . 设李严为副不是要防范诸葛亮,而是在军事路线上刘备与诸葛亮有分歧。首先刘备不可能猜疑诸葛亮,这在前面已有论证,其次,就算刘备真有猜疑,他用李严来牵制诸葛亮,岂非以卵击石!刘备让李严总领内外军事,并且留守永安,可见其用意是要对付孙权。而诸葛亮一向主张联吴抗曹,这是 在 三国鼎立形势下的一个基本策略。这样的军事分歧是由政治分歧产生的,刘备要兴复汉室,而跨荆、益二州是兴复汉室的一个必要条件。诸葛亮则认为天下大势不可强求,隆中对便可作证。
淮海战役我军也有失误 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个大主力兵团在徐州地区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决战,这说明国民党军士气已经比较低落,无心恋战,不是难打之敌。可是无论是华野围攻黄百韬兵团,还是中野围攻黄维兵团,战斗都十分惨烈,都付出了十分大的代价。 当时,黄百韬兵团正向徐州撤退,本不愿苦战,而将其包围的华野官兵也乐观估计,两三天就可解决问题。可是一打才知道敌人十分顽强,我军伤亡十分惨重,而推进速度十分缓慢。此时,李弥与邱清泉两大兵团由徐州东援黄百韬,我军则派出三个纵队阻击援军,但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伤亡极其惨重。。。。。。 倘若不将黄百韬围死,而在东面留一个小缺口。那么将会出现三种情况:1.黄百韬全军向东突围。如此我军则三面追击,如此势必造成敌军的大混乱,我军则可极大地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待其离开碾庄坚固的防御工事后,再将其围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2.黄百韬原地死守。若如此,由于东面有一小缺口,那么敌军从上到下必不愿死守,阻击就不会那样顽强,会有许多人从缺口里逃出来,我军只需在缺口以东的南北两翼,各埋伏一个师左右的兵力,便可全歼逃窜之敌,而包围圈中的守军也必然瓦解。3.黄百韬令一部分阻击,一部分突围。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谁都不会愿意担任阻击任务,就算有将领愿意,士兵也不干,如此势必造成大混乱,我军则乘胜追击,大量歼灭敌军,再次包围,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黄百韬兵团可迅速歼灭,而阻援部队也不会有那样大的伤亡,这就是《孙子兵法》上所讲的“围师遗缺”,敌军的士气本来不高,可要是把他围死了,他只有拼死一战,别无出路,如此则造成了围攻的无比艰难与惨烈、而且旷日持久。围歼黄维也是同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