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业人评论《春光乍泄》[转帖]
春光乍泄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转自百度荣吧【作者简介】 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副教授,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会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7-1998 年应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电系邀请主讲"中国当代电影". 分析香港电影《春光乍泄》 潘 桦 《春 光 乍 泄》 Happy Together 春光映画,株瑞映画公司(1997年) 学者有限公司,泽东电影有限公司制作 编 导:王家卫 摄 影:杜可风 美术 / 剪辑:张叔平 主 演:梁朝伟 张国荣 张震 获 奖 情 况: 1997年编导《春光乍泄》获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4年编导《东邪西毒》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摄影特殊贡献奖; 1990年编导的《阿飞正传》获36届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导演简介】 王家卫(1958~),上海人,1963年移居香港.1980年入电影界,1986年任电影编剧,1988年任电影导演. 在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钟情于"乡土文化"的时候,香港导演王家卫选择的是一种香港的"无根文化".由于"九七情结"是港人无根性的重要体现,王家卫的作品中充斥着一种难以描述的"九七"情怀.香港由于政治的多重性,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使得港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无论是《阿飞正传》里的警察,《东邪西毒》里的武林高手,《重庆森林》里的警察,还是《堕落天使》里的杀手,乃至最后《春光乍泄》里的异乡流浪者(完全脱离了香港社会,强化了他们本以厚重的无根感与漂泊心态),所有的人物都是一样的漂泊徘徊.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人们疏离又封闭,每个人都在苦苦追求,但不知何处是归宿.这也是一种追寻香港身份本位的意义. 王家卫钟情的边缘角色无家庭背景,无社会关系,常常独自一人在现实社会四处漂泊.这种边缘角色亦暗喻着处于主体与母体文化边缘的香港,经济虽然发达了,电影也颇有成就,然而文化却不中不西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香港面临回归,港人有一种对自身的重新认识.这可以从90年代初的移民潮到近几年的回港潮中略见端倪.总之,王家卫对"九七情结"在认识上有一个严肃对待—— 绝望无奈—— 无所谓—— 渴望回归 这样一个过程. 王家卫是一个很具个性的导演,他的作品是具有香港特点的:戏谑,自潮,甚至有些絮絮叨叨与散漫.他说:"我并不是对都市人的失落,错爱等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因为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我只是想把一些现实的事情拍出来,拍点都市气息."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了《旺角卡门》的阴暗,《阿飞正传》的迷离,《东邪西毒》的无奈(借人在江湖而喻人在社会的身不由己),《重庆森林》的浮华乃至《堕落天使》的颓废,最后才是《春光乍泄》的回归.王家卫说:"连续五部戏下来,发现自己一直在说的,无非就是里面的一种拒绝,害怕被拒绝后的反映,在选择记忆与逃避之间的反应……"《春光乍泄》延续了前几部作品中的拒绝,但却在遭到拒绝以后做出了相对积极的反应. 香港电影一直分为两大类,主流商业片与非主流商业片.所以业内人士还曾经讨论过"要王晶还是要王家卫"的问题.王家卫的艺术风格始终是一个圈内人的话题.由于是编剧出身,他的影片总试图突破好莱坞固有的模式,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从叙事结构都强调了个性化.在艺术电影中加入了些许商业因素,增加可看性.对于王家卫来说,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并不是矛盾的.他的艺术创新与探索带动了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发展,使香港电影在国际上倍受关注,这一点上他是功不可没的. 【王家卫电影年表】 (略) 【剧情梗概】 (略) 【分析解读】一, 叙事结构 人们常说电影是时空的艺术,以空间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流逝,或者以时间的变动来展现空间的起伏.传统的电影中时间与空间这两条线是平行的,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了什么结果.然而王家卫的电影叙事结构是非传统,他展现的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在展示某一主题的时候,王家卫把故事的时间,空间切割成零星碎片,打破了时空在传统影片中的线性描述,体现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碎片般的段落正好配合主人公无所适从的处境,使整部影片有一种虚幻的感觉.下面我们就《春光乍泄》一片从时间,空间,叙人而非叙事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2005年04月23日 13点04分 1
level 5
时 间 关于电影的时间叙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客观"的时间,坚持的是时间的进程,时间的消逝或正在经历的时间;另一种是"主观"的时间,导演通过一个象征性的镜头来暗示一段不明确的时间,王家卫的《春光乍泄》一片就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来表现"主观"的时间. "闪回"—— 表示过去. 第一次 前一镜头黎耀辉责怪何宝荣偷翻他的东西,何矢口否认.后一镜头闪回,何宝荣疯狂地搜寻抽屉柜子. 含义: 俩人互不信任 第二次 前一镜头何宝荣外出,黎耀辉在家等候.后一镜头闪回,何宝荣受伤时黎耀辉无微不至的照顾. 含义: 俩人间的距离正在扩大 第三次 前一镜头中何宝荣誉别人跳舞,后一镜头闪回,何宝荣与黎耀辉在厨房跳舞. 含义: 今非昔比,往事只能回味 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谈到"闪回"镜头创造了一种独立的,内在的,可以随意拨弄的戏剧性的时态.《春光乍泄》中的闪回手法使观众充分了解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闪回镜头与前一个镜头的对比,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叙事结构,却清楚地交待了来龙去脉或者是前后的一种对比. 想像—— 表示将来 ------------------------------------------------------------------------------------------------------- 第一次瀑布的出现 第二次瀑布的出现 异:原由 俩人去寻找瀑布中分手, 黎日夜兼程终于赶到心目中的圣地. 未能得见瀑布的想像. 客观存在. 人物: 俩人各奔东西 黎泪流满面,何独自守着台灯. 暗喻: 分手后的相聚 缘分已尽 同:景象 瀑布同样的壮观,雄伟 音乐 同样的主题音乐 镜头 航拍的长镜头,摄影机用长时间的横移镜头来表现瀑布的气势磅礴 ------------------------------------------------------------------------------------------------------- 原则上,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一无所知的.但是某些穿插进去的镜头可以是人物想像的未来.它可以被以后的剧情所证实(瀑布是同样的雄伟).剧中的想像成为现实,这是一种能变成现在时的未来时态.关于未来的想像,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在这里未来变成了现实,但在别处却变成了过去,严密的时间被打乱了,但作者用客观的观点进行了重新结构. 光线—— 表示过渡 在黎耀辉第二次去瀑布的途中,车窗外的光线由红变篮,又由蓝变红总共转换了十次之多.我们可以理解为红光表示的是白天,蓝光表示的是黑夜,黎耀辉整日夜兼程地开往瀑布.尽管这是一个单一的开车的镜头,由于通过照明光线的变化交待黎路途中时间的过渡,并没有枯燥无味的感觉. 空 间 "电影的空间经常是由许多零星的片断组成的,而它的统一也正是通过这些片段在一种创造性的联接中并列后取得的."出自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一书.下面来看看《春光乍泄》中三类空间所表示的三种纯属观念与内心的空间. 交通工具(包括公共汽车,出租车,黎耀辉开的车) 交通工具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不稳定性.《春光乍泄》中多次出现黎,何上下车的镜头,人物在这些封闭,缺乏稳定感和归属感的空间中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载. 室内空间 (包括居室,酒吧,厨房,公众场合的洗手间,剧院) 这些场所的共同点是拥挤,喧闹.居室是人们休息的地方,但同样是"战争"爆发的地点;酒吧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所,也是人们宣泄的地点;公众场合的洗手间,剧场常被指是同性恋满足性需求的公共场所…… 所有的室内空间在剧中都难得温馨,剩余的是浮躁,繁杂.王家卫为了更好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还常常采用虚焦的手法将个体与环境分离出来,在公众场合,前景中有黎耀辉与小张喝酒聊天,背景是人们打架斗殴的场面,观众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2005年04月23日 13点04分 2
level 5
室外空间 (大街,小巷,马路,沙滩,楼道中,走道) 室外空间的特点是空旷,冷清.王家卫常常将主人公设置于一个空旷的背景中,如空旷的路面,宽阔的湖面等等,使人物根本无法与人交流(四周也没有人),从而人物只能是固步自封的.空旷的空间正是反应人物内心的空旷,无奈. 王家卫对空间有一个很好的解释,那就是《东邪西毒》中的一句对白: 东邪:"这沙漠后面会是什么呢?" 西毒:"还不是另一个沙漠." 生活在香港如此,逃到阿根廷又能怎样呢?王家卫的时空观念是"自我"的时空,它的特征是焦虑,动荡,不安,个性化的.人们在漂泊中追寻自我,追求肯定. 叙人而不叙事的创作手法 传统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故事,而王家卫的电影讲述的是人,是人的一种心态,是人在某一个阶段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在他的六部电影作品中,主人公表现出几个特征: 人物身份的一致性 主人公无固定工作的特点强化了边缘人/异乡人的身份,也进一步导致了情感的动荡.这些社会边缘角色由于漂泊,迷离,在潜意识里更渴望情感的慰藉.然而现实社会的冷漠,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受到打击.《春光乍泄》中的人物沿袭了这一模式,但比之之前的角色增加了受到打击后找寻自我的勇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王家卫的人物正逐步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囚笼. 人物交流方式的异常性 王家卫的电影可以称之为倾诉式电影—— 一位孤独的导演借助影片中孤独的人物向观众做的一种倾诉.电影中主人公内心的独白与画面结合创造了一种特殊氛围,让观众相信主人公是真诚的,并愿意了解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剧中人往往自言自语,甚至对物品倾诉自己的情感 (《重庆森林》里的622警官失恋后对着肥皂说:"别那么没志气,她才走几天你就瘦成这个样子了").这种夸张的手法独特地传达着城市里的人际交流的困境. 人物与观众的交流 主人公在剧中往往保持沉默,及时产生了误会也不屑于解释,然而人总是需要倾诉的,他们会选择陌生人喋喋不休地诉说心事,例如《阿飞正传》里的丽珍向陌生人阿超倾吐心声.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主人公向观众(陌生人)解释情由.他们渴望交流,但却害怕别人的漠视,所以随便找个人去倾诉而不希望有所回应.这是一种近似布莱希特间离法的创作手法,通过这种间离,演员像在舞台上一样直接面对观众,观众不再作为消极的旁观者,而是能够在整个环节中依靠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人,这也是王家卫的电影有些人看了深有感触,有些人看了无动于衷的原因之一. 到《春光乍泄》中人际关系出现了转机,一个叫小张的台湾人使人们的沟通变成了可能.小张的耳朵完成了对他人的"窥视",正是这种非常规的方式打开了人们交流的通道.个体封闭的情感领域由于他人不经意的窥视而获得了舒展和缓解.黎耀辉尽管没有对小张说什么,但他的哭声留在了天涯海角,卸下了感情的重担.自此,他可以轻装上阵,以复归于平淡的心情去直面人生. 二, 拍摄手法 摄 影 风 格 王家卫的电影以运动镜头著称.《春光乍泄》中他较多采用了以下手法: 跟 拍 这是一种在纪录片中广泛使用的手法 (不过在未来电影发展的浪潮中剧情片与非剧情片的区别越来越小).跟拍指的是摄影机始终跟着主人公的运动而运动,例如黎耀辉见到何宝荣喝醉酒回家的情景,摄影机在跑动中进行拍摄,画面晃动,摇摆,完全体现了黎耀辉当时的心情—— 郁闷,难以发泄,兼有摆脱不了对何的纠缠的那种自我矛盾.还有一场是黎耀辉放纵自己在公共场合寻找同性恋伙伴的场景,镜头中的浮躁,喧哗,表现的是一种无聊的生活状态.看似繁乱而实际毫无主题和意义.这种跟的手法显然只是起了一个描述作用,也就是摄影机只是为了让观众能够直接地了解人物的行动和情绪采用的方法. 节奏性摄影 节奏性摄影的特点是视角独特,画面呈现流动感. 导演让摄影机参与了表演,摄影机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好奇地进行追踪,跟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摄影机有时就像一个剧中的人物,无处不在,时刻将他捕捉到的信息展现给观众.如黎耀辉回家取表的一场戏,摄影机从窗户内向外拍摄,像一个好奇的外来者偷窥着人物的一举一动. 
2005年04月23日 13点04分 3
level 5
活动的摄影使空间产生了流动,画面不再是一个个框框,变成了一个流动的空间.最明显的一场是巷道里的球赛,摄影机仿佛也成了一个踢球的人,因为他展现的是一个完全是球员的运动视角.午后的阳光,绚烂的光晕,整个场景带有梦幻的色彩.足球在快速传递,人们在抢夺,嬉闹,摄影机轻快的移动,使球赛显现得真实而贴切.这组运动镜头位整部片子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景别的变化带来的节奏感 《春光乍泄》里医院的一场戏充分体现了由于镜头的切换,景别的变化对视觉带来的冲击. ------------------------------------------------------------------------------------------------------------- 镜头1 医院全景 正面 医院的空旷 前景是门窗的条条框框显示冷漠 镜头2 何的特写 侧面 脸部受伤情况 前景实,后景虚 镜头3 俩人全景 正面 何希望重新开始 何坐,黎站并歪着头倾听 镜头4 俩人近景 正面 黎坐在何的身边 黎先是背面,后为正面 镜头5 俩人近景 侧面 俩人沉默 换角度拍摄 镜头6 俩人远景 正面 面无表情呆坐 画面左右黑暗,中间明亮 --------------------------------------------------------------------------------------------------------------- 这场戏六个镜头都是切换构成的,而且镜头的长短相差无几,景别的切换和角度的变化,再配以特定的构图手法给人强烈的节奏感,使得这场戏成为了本片中俩人关系的转折点. 其他的摄影手法 王家卫的一些其他镜头的突破也是令人注意的.例如 倒摄 ,为了展现香港在地球的另一端,王家卫居然使用了倒提摄影机进行拍摄的手法,相当大胆,让人们产生失重的感觉. 例如 慢速摄影 ,为了拍阿根廷的车河,流动的灯光,摄影师用慢速拍摄,常速放映的手法,使人们看到了车辆如河流般流动,灯光也是一片迷离.这种霓虹灯光无处不在,即使人物逃到了阿根廷,这种香港人内心的都市色彩还是会随之而来,这也是香港文化的一个折射,以生俱来,挥之不去.车河与霓虹,展现的是一个后现代工业社会,一个浮华,绚烂得能够使人眼花缭乱的都市.人们一个不小心就会迷失在这种都市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再比如说, 旋转摄影, 影片最后在灯塔处,摄影机以小张为圆心,整整旋转了一周,这是否意味着人生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绕了地球一大圈原来发现自己的根还在原处呢? 画 面 构 图 所谓画面构图,就是画面内容的结构内容,使观众通过表层造型进入画面的一种手段.结构画面的目的是为了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个场景中,并把他们准确地引到所需要的地方.《春光乍泄》中的一些构图是相当精彩的,例如: 构图表意 --------------------------------------------------------------------------------------------------- 画面 —— 景别 —— 环境 —— 使用手法 —— 含义 画面1 破车斜亘在马路上; 近景; 画面右侧不断有汽车快速开过; 替代法,对比构图; 表现出俩人的境况及不佳的情绪. 画面2 俩人在公路上分手; 远景; 空旷的公路上,孤独的俩人; 隐喻法,透视构图; 显示人们交流的困境以及人在自然中的渺小. 画面3 黎耀辉趴在岸边看海; 近景; 船在黎脑侧部位出画又入画; 象征法,黄金分割; 显示出黎耀辉混乱的思路,不知该何去何从. 画面4 黎穿梭在屠宰场; 中近景; 画左画右侧两排悬挂的猪肉; 隐喻法,纵深构图; 人在社会也正如猪在屠场,身不由己,任人宰割. 画面5 黎在门洞中休息; 远景; 三个门洞逆光拍摄; 平衡构图; 黎耀辉已经作出了选择. --------------------------------------------------------------------------------------------------------- 借物喻人 a,用分割线条的物体来造成强烈的隔离感. 
2005年04月23日 13点04分 4
level 5
作者: nmmlleslie 2004-9-23 09:33   回复此发言 -------------------------------------------------------------------------------- 5 [转贴:荣华绝代] 听专业人评论《春光乍泄》 黎耀辉两次呕吐,都是井字形的窗户在前景将黎割裂成好几部分,体现他难以描述的痛苦.这一手法使人联想到美国影片《毕业生》中扰乱婚礼的一场戏,主人公站在井字形的玻璃框下往下看,尽管当时画面里玻璃很大,人很小,但人物落在其中一个方块玻璃中,有压抑,也有希望——起码人是完整的.而在《春光乍泄》中黎的生活已经被割裂犹如这些条框,失去朋友失去希望,即使醉酒也不能带来麻痹,就会有小张走后的放纵生活. b, 平行的画面. 在黎耀辉喝醉酒去找何宝荣时,他被何抱住强吻的画面的构图特别有意思.门左门右各有一面镜子,连人带像是三组平行的画面,然而只有中间的画面是完整的,镜框里的两组画面都不完整,左边的镜框里只有两人的身影而无头部,右边的镜框里只有头部而无完整的身影,只有把两面镜子组合起来才是一幅完整的图像.这个镜头被演绎得如此别致,使观众借助画面构图这种元素对现实进行一种不一般的解释与注解. c, 特写的角度 特写是电影中最奥妙的表现手法.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爱浦斯坦曾经说过,特写使"演员与观众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了,人们不是在生活,而是深入了生活,它允许人们深入到最隐秘处,在放大镜下一张脸赤裸裸地暴露在人前—— 这是真正存在的奇迹." 王家卫毫不吝惜地把特写镜头给了小张,他的头部特写共出现了六次.第一次是他出场,景深处是一个模糊的厨房环境,前景是小张的一只大耳朵.他面对摄影机的角度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他的大耳朵,这一镜头暗示了耳朵的重要性,那是一种观察他人的工具,也是另黎耀辉最终摆脱了心理枷锁的"有功之臣". 色 彩 的 运 用 很多看过《春光乍泄》的人都会记得影片中黑白与彩色交织的效果. 在彩色影片出现的初期,电影人关注的是影片中的真实色彩.曾经有人使用了这样的口号"百分之百天然色彩".然而,现在的导演们认为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同现实完全一致,影片必须首先根据色调的价值(黑,白)和心理含义(冷色,暖色)去运用色彩.心理学家认为人感觉的是色彩的价值并非色彩本身.如安东尼奥尼在《红色的沙漠》中将所有的布景和实景都绘成了红色,观众却认同了这种夸张.这类色彩使电影向绘画靠拢,既有象征意义又有戏剧效果. 在《春光乍泄》里,王家卫对色彩的运用使影片本身成为了黑白片与彩色片的混合体. 黑白片中光线与影调的运用 黑白片占据了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大多是一些回忆镜头.黑白片的优势在于光与影的运用.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是一个非常偏爱黑白艺术的导演,这与他曾经是个画家有关.王家卫为何会选择黑白片来进行对本片的诠释,外人不得而解,但是在光线和影调的运用上他也是做得相当优秀的.据一个例子,俩人分手后,黎第一次接到河的电话: 光线: 侧光拍摄,脸部和手受光,其余部分全部处于黑暗. 影调: 强烈的明暗反差,由于受光不均匀,鼻子的阴影使整个面部明暗不匀,充分体现了黎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性格特点. 彩色片的基调,混合色调,服饰色彩的运用 a, 基调 在彩色片的部分,影片共有两种基调—— 冷蓝 ——暖红.根据德国的生理和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提出了三色学说,人有三种感色纤维,感红纤维在红光的刺激下能发生较强的兴奋,因此能刺激起心理的波动,产生一种激进,热烈,不安的感觉;感蓝纤维在蓝光刺激下发生的兴奋程度较弱,因此给人一种沉寂,冷静的感觉;感绿纤维是一种中间性质的感色纤维,因此给人平和,宁静的感觉. 《春光乍泄》充分运用了这些特性,创造了蓝色和红色两种截然不同的基调.蓝色的基调大都是在户外,街道上,湖边;红色的基调基本是在户内,居室,酒吧,只有一处是例外,那就是第二个工作的场所—— 厨房.厨房是蓝色调的,但是火炉中的火苗是红色的,两者的共存引发了第二个特点: 
2005年04月23日 13点04分 5
level 1
……其实有些观点不赞同,写这个的人我觉得更多是掉书袋,至少他是没有用心看这部电影。有些地方对电影的理解我觉得是完全错了。其实喜欢春光的话多看几遍就能明白导演的用心。对这类高高在上的影评我是完全不感冒的。
2007年08月07日 18点08分 12
level 1
高,又很多看过但没有注意到的,真的好棒。对我以后欣赏电影都有帮助。谢谢啦楼主
2007年10月03日 15点10分 13
level 1
d
2008年02月15日 13点02分 15
level 1
这是专业影评吗,可能是主攻技术的,明显在那方面着墨更多.说到演员,挖掘他们的潜力,改变千篇一律的英俊小生形象,张国荣在银幕上都是千篇一律吗?作者有没有看过他的电影.阿飞和西毒是一个人吗?同是失意,有不同的外部形式体现,作者难道没有看到,而且失意还只是人的一个侧面,还有人的其他面.共同构成人的丰满,这些作者看到了吗?
2008年02月16日 07点02分 16
level 1
墨镜的电影既然难以描述,作者又给了他们一个准确的词汇,这是否矛盾?春光延续了拒绝,只是被拒后有了积极的反映,春光到底是谁拒绝谁?另外,谁代表回归?节制代表回归吗?节制,肆意都只是人的性格。最后,九七情怀是无根性的重要体现,也就是无根性的外在体现就是渴望回归的心情,这跟性格有关吗?
2008年02月18日 07点02分 17
level 6
一边分类一边 FUCK专业!
2008年06月21日 01点06分 18
level 5
其实技术上的东西可以照本宣科的写,有格式。
一部电影能打动人心的主要靠人物形象,但作者对演员的表达说得有些片面。居然说我们哥哥的银幕形象千篇一律。
2010年09月20日 07点09分 22
level 5
哇....墨镜好厉害~
2010年09月22日 07点09分 23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