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ian912219 tiantian912219
关注数: 0 粉丝数: 23 发帖数: 931 关注贴吧数: 0
【原 创 】谈谈何宝荣这个艺术形象的非明星魅力 【原 创 】谈谈何宝荣这个艺术形象的非明星魅力 何宝荣这个艺术形象自电影放映以来就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热烈拥护和深切爱戴,从表面来看,似乎对他的喜爱是出自于对其扮演者的感情和对明星私生活的关注。那些以正统自居,对同性恋存在严重歧视心里的人,更加忽视这个角色的艺术感染力,而是把观众对角色的感情简单归结为追星的原因,猎奇的原因。难道除了追星和猎奇就没有其他原因了吗?我们未免也太小看那些创造者了。 一:何宝荣跟另一个同类型角色的差异。跟那个著名的角色,压抑能量型的程蝶衣相比,何宝荣则属于释放能量型{所谓释放能量,是指人的“本我”欲求不受“自我”的调节和压抑,而是任意实现,内心怎么想,就要怎么做},压抑能量和释放能量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命个体,一静一动,一个含蓄婉约,一个张扬激烈,同一个明星能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这对观众而言,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但对于演员来说则需要这样一种能力,引用一个在戏剧学院从事表演教学的教授的话“演员的心灵就象一个花圃,里面开满各种各样的花,一个优秀的演员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让某些花开得鲜艳,而让某些花得到压抑,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能力”。哥哥是具有这个能力的,所以他可以把温婉和狂野做到极至。 二:何宝荣这个角色和演员的矛盾。上面说了何宝荣属于释放能量型,想怎么就怎么,这种人不会考虑他人感受的,他表现出的蛮横无礼和活泼的顽童特点就来自这里,但是其扮演者哥哥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懂得考虑他人感受的人,这就是该角色和演员的矛盾,但是这个角色上映后为何有些人一门心思就觉得哥哥就是何宝荣那样呢?这是因为哥哥在创造过程中解决了这个矛盾,就如书上所说,“不管演员的气质多么符合角色,角色总归是角色,他们和演员还是有距离,有矛盾,创造角色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 三:演员进行角色创造体现在哪里? 1, 角色内心迸发通过外部形式传达,并进行完美的结合。列举个能体现差异的表演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借火点烟的两段表演中演员就通过何宝荣神情,和肢体的差异体现角色的不同心情,以及跟对方的不同关系。跟老外在一起时,点完后身体一侧转,眼神随即离开,手只是轻轻触碰到对方的手,跟黎耀辉在一起时,点完后眼神久久不愿离开,手是捏住对方的手,并有向自己靠近的动作。这两段表演就说明何宝荣的内心表露不仅存在外部形式的传递[也是观众感受角色内心的媒介],而且不同的心情,跟对方不同的关系,演员还有不同的外部形式来体现,观众欣赏起来也没有觉得有演戏的感觉。这是结合得完美的缘故。在影片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对镜穿衣,跟恋人的吵架,同样是穿衣,同样是吵架,心情不同,外部形式就截然不同。这是体现哥哥创造力的一个方面。 2, 形象的变调。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一再告戒演员,创造角色切记不能只保持一个基调,一种情绪,要学会在一种颜色里加入另外的颜色,在一种情绪里要适时加入其他的情绪,甚至是对立的情绪。从而让角色的性格从单一变得多元交融。这方面哥哥是做得相当好,否则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哥哥那么多丰满立体的艺术形象呢?在本片里,就以何宝荣在黎耀辉生病时让他起来做饭这段戏来证明这个观点。这段戏是表达何宝荣的好吃懒做和自私自利。一开始何宝荣是以好男人充满关爱的姿态出现的,神色焦虑,摸摸对方额头,替对方盖好被子,意在暗示对方好好休息,别管我,但是接下来,调子一转,给观众传递出另一种根本不希望对方休息的信息,只见他将头埋进被子里使劲蹭,开始不管不顾的撒娇耍赖,通过这段表演,你就不能简单将何宝荣理解为自私,除了自私,还有其他,他有爱,也渴望被爱,以及他害怕失去的危机感,他是男人,同时也是男孩,从某种意义上也揭示出黎耀辉在何宝荣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连对方生病,何都对他存有依赖。角色创造有了形象的变调,这不仅使角色丰满立体,观众的欣赏也不会只停留一面。就如何宝荣尽管缺点很多,但观众能看到其缺点的对立面甚至根源。从而产生好感。 --------------------------------------------------------------------------------
【原创】红色恋人里哥哥究竟好在哪里? 近一段时间,电视指南频道接连播放了好几次[红色恋人],而且还是英文原版的。也让我有了再次重温哥哥革命形象的机会。这个电影在刚放映时,也受到过批评,有个别玩无间道的人还以荣迷的身份来批评,言外之意,荣迷都说不好,可见它有多么不好。不知为何,这个电影我却越看越觉得好,越看越喜欢。先抛开哥哥的偶像身份。我只说哥哥在电影中的超凡表现。1,哥哥塑造的文人革命者形象更需要演员的真才实料。为何这样说呢?有如下理由。在我们过去的银幕上,塑造文人总有这样几个设计,除了代表文人的身份,还要会吟诗作画,要会出口成章,交流多是书面语。反正一看就是导出来的,包装的痕迹过重,而塑造靳这个角色,这些程式的设计都要被拿掉,一切都在平凡中进行,正如导演所说,“在平凡中见丰富”。如果说英文可以起烘托作用,但在公映时放的却是普通话版,大家都知道,普通话只能证明一个人的中国人身份,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起不到烘托作用的。没有过多烘托,哥哥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就拿演讲来说,看那演讲内容,平凡之极,说得不好听,连个华丽的辞藻都没有,但就这么段平凡的语言,他却让观众看到了角色的激情,儒雅,从容,坚定,执着。再比如与美国医生的交流,看容貌,不够芳华绝代,看衣着,不够光鲜,看个子,没有美国人高大,看交流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希望医生帮助他写些东西让世界知道真相。但在交流的过程他表现出的却是谈笑自如,从容大气,有自信风趣,也有不愿示人的忧虑以及对他人的谦逊和尊重,一个学者应具备的都在他身上浑然天成。通过这些细节,都可看出要演好这个角色更需要演员的真才实料,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否则不可能做到在平凡中见丰富。2,对病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演绎。剧中的靳既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有脑伤的病人,从这点看,哥哥还是演的双重身份,两个角色。在塑造病人时,由于该病是由于脑外伤造成的颅内病变,所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演员先带给观众的是癫痫的症状,突然昏倒,全身痉挛,意识丧失。这个意识丧失的进一步表现就是幻觉,幻觉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自发出现的虚假感觉。在这个电影里,靳出现的是视幻。因为视觉发生虚假感觉,所以在影片中,他将非红色围巾当作红色围巾,将秋秋当作妻子。本来演员对病的演绎是非常到位的,但由于过去的银幕上没有表现过这种身受病痛折磨的革命者形象,所以有些人始终要把病拿来妖魔化,否则怎么会冒出“靳侵占他人身体”,“靳不是革命者,除了演讲就是生病”这些言论呢?这是典型的缺乏科学知识的言论,我也懒得跟他们理论。3,塑造靳表现出了跨度。演员都喜欢演从小到老的角色,因为可体现状态的改变,情感的跨度,在这个电影里,角色在没有年龄的改变的情况下,表现出了这点。如:靳发病前,跟秋秋是同事关系,所以跟秋秋的交流只有同事间的关心,与秋秋是保持距离的,没有过多的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让人看不出是恋人。发病时,他跟秋秋就成了夫妻关系了,他看秋秋时的神情充满了深情,忧虑,还有夫妻间的暧昧。动作亲昵。也就是说,一场病就让靳的情感从同事状态一下进入婚后状态,既有状态的改变,也有情感的跨度。
【原创】抛开故事看热情{欢迎讨论} 抛开故事看热情简单的说说我看到的这个热情所存在的一个完整思路,它存在的逻辑关联。如果要把看到的上升到理论,热情的出发点应该是肯定生命,连同生命的苦恼和不幸{这点和部分人认同的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实质相同},表现是从生命的诞生拉开序幕,接下来是讲述人的成长过程,分婴幼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人在这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生命状态,心理特点以及内心困饶。在成人期里,又有三个递进的心理层次,平静舒畅,交织动荡,悲观绝望。这些都通过恰当的歌曲搭配,与舞美,灯光,服装相得益彰的舞台演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具体如下:一:诞生,着白色羽衣从天而降。象征天使的降临,新生命的诞生,但一个生命的诞生日,却也是另一个生命的苦难日,歌曲选择,极具震撼力的{醉生梦死},华丽的电子音乐,节奏稍缓,显得唯美和壮丽。一个人被幕布罩着,从天而降时灯光打在幕布上,五彩斑斓,有些象我们这个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而里面的人一身纯白的站在那,一动不动,围着的幕布似乎表现了外界对一个人的束缚,让人不敢去挣脱它,并且这个束缚从人一出生就有了。婴儿时期需要有无微不至的温暖,慈爱,亲切的呵护和关怀,这样才能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并且这个时期,人就开始学习日后的生存技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歌曲选择{寂寞有害},演绎时,主人公伴着强劲的音乐和明亮的灯光,轻快的独自在舞台上舞动,这一方面既表现了他生命的活力,也体现了他应该是急万千宠爱于一身的。
【问题】程蝶衣到底有没有文化 程蝶衣到底有没有文化。曾经有那么一小戳人认为银幕上的程蝶衣只是普通花旦,是没有文化的。在台上只是很美,对于这群人实在不好给他们下结论,还是让他们自省吧。有很多戏曲演员,尤其是年轻一代,也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一批戏曲工作者,他们看过程蝶衣在舞台上的表现都说过这样的话,短短几分钟就能把戏中人的精气神给表现出来,据说日本的国宝级表演大师坂田在看过哥哥的舞台演绎后也是反复揣摩,揣摩什么,是动作的规范吗?如果是这个,他可能会在一个京剧演员身上去观看这玩意儿,我觉得他揣摩的应该也是一种精气神,这是一个匠永远达不到的,所以才值得揣摩,值得学习。而这个精气神就是生动的气韵,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气韵生动就是最高的美学追求,绘画讲究笔墨技法,但这些都是其次,绘画艺术最终追求的是靠笔取气,靠墨取韵,最终达到传神,得其气韵,真者,气韵俱盛,绘画不追求模拟表皮面貌,而是强调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内在规律以及创作主体的气质情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演戏则是人戏合一。看看程蝶衣在舞台上的表现,他不仅仅只是个风情万种,妩媚的女人,关键是他能揭示出这个女人的内在生命,哪怕只是个片段,否则这个台上的女人如何暗合台下人物的心情呢?那岂不要脱节?一个作品是否有气韵,这是跟创作主体的文化修养,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都是密不可分的。综观程蝶衣在舞台上表现出的精气神,表现出的生动的气韵,能说这个人无文化?程蝶衣在台下是孤独的,因此他要找跟他有艺术共鸣的人,也就是懂戏的人,一个人如果只知技术,自己都不懂戏,如何知道别人懂?如何那么看重别人的懂,戏曲既然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懂戏的人能说没有文化吗?只是说蝶衣的文化不是通过拿文凭,拿证书,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来体现的。他的文化需要细细品。中国艺术早在远古时代就起着沟通天人的功能,所谓艺如其人,就是通过作品有无生动的气韵,可以看到创作主体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当然,这个理论也常常被误解,因为人们不是通过作品是否生动来解读作者,而是通过作品的正邪好坏来解读作者,包括业界都有这样的人,哥哥在这方面可说是身受其害。作者,tiantian912219.
关于流星语里哥哥的三个改变。 流星语这个电影看过很多遍,关于哥哥所做的改变,我归纳了一下,共三点。第一:形象的改变。第一次以朴实无华的底层平民形象示人,既然是平民形象,就不仅仅是穿着朴实,关键要有平民的粗糙感,如帽子反戴,着短裤穿皮鞋,扯起衣服搽嘴,在裤子上擦筷子等等不注意形象的行为。第二:交流对象的改变。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好的非职业演员就是儿童和动物,再伟大的演员都害怕与这两种天生的表演 者过招,因为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抢走你的风头,在这个电影里哥哥就是跟一个四岁的不容易控制的儿童演对手戏,而且还表现得清新自然,这着实让人吃惊。我觉得要考验一个演员是否真实自然,不是奖项,儿童才是最好的镜子。特别是这种小小儿童。第三:表达父爱的方式的改变。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父爱的表达无非是含辛茹苦,拼命工作,而在这个电影里这些都被弱化了,主人公阿荣对于孩子的爱除了常见的关心担心,或给孩子偷偷做玩具,还包括跟孩子的交流有一种朋友之间的默契,比如孩子拿一堆信件给阿荣,他会跟孩子一起看,津津有味的看,让孩子很有参与感,这时孩子也顺势靠在他的肩上,整个场面温馨而又感人。再比如阿荣忙于做自己的事,为了防止孩子捣乱,他一边专心的做事,一边用手示意孩子去给他捶肩捶背,还表扬孩子很能干,让孩子的心里美滋滋的,这些细节都传递出了一种深深的父爱,他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消除孩子因不被重视,或无法参与而产生的孤独感,同时也给了孩子信心。当小孩在面对心爱的玩具,阿荣会注视孩子的情绪变化,现在有多少大人会关注孩子的情绪,从而洞察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这些其实都是一种爱。如果说以往银幕上的父爱是突出父亲的伟大,而这个电影的父爱是教你如何放下父亲高高在上的架子,象朋友一样去跟孩子相处,谁都知道儿童时期是性格塑造和情感塑造的关键期,所以作为父母如何给孩子带来快乐,让这个快乐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消除任何对孩子心灵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爱,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爱。这就是流星语带给我的启发,当然演员要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对演员的表演功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