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三、白 居 易 后 裔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十八年,其故居在洛阳城东南履道里(今安乐乡狮子桥村东),据白居易《履道里第宅记》、《池上篇》等文记载,原宅第十七亩,风土水木极佳。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其宅园早已毁圯。1992年10月 — 199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根据有关史料及《白氏文集》的记载,对白居易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7249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余件。经洛阳市有关部门批准,拟在此地修复白居易故居纪念馆。
白居易去世后,家人从命,将其葬于洛阳龙门东山琵琶峰,后裔世居洛阳。现将白氏后裔居洛情况考证如下:
白居易子阿崔少亡,从李商隐为其撰写的墓碑铭中可知以景受为嗣:“子景受,大中三年,自颍阳尉典治集贤御书,侍太夫人弘农郡杨氏来京师。以命其客,取文刻碑。”有关史料及白氏古谱均记载景受为白居易兄幼文次子,似乎合情合理。但我一直纳闷:从小跟着白居易的阿龟哪里去了?阿龟乃白居易弟白行简之子,自幼为白居易抄抄写写,白居易藏于苏州南禅院、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香山寺等地的诗集便是由他抄写完成的。白居易非常喜欢他,在多首诗中提到他。
2000年4月,我听说与龙门白园僻邻的郜庄村民韩从丰家收藏有一块景受之子白邦彦的墓志,便迫不急待地赶去观看,后经多方协商,该志现由我收藏。据称该墓志出土于1940年左右,出土地点在琵琶峰左侧,最初韩家用来做饭桌,后做洗衣石,几经磨砺,现三分之一字迹已毁。全文如下:
君讳邦彦,其先太原人也。远祖起,秦时有功业,封为武安君。自汉魏已降、轩冕继袭迨于唐朝募然不□。曾祖讳季庚,皇任襄州别驾,赠大理少卿。王父讳行简,皇任尚书膳部郎中。考讳景受,皇任监察御史。先府君婚杨氏,即汉太尉震之后,门族不书可知也。外祖讳鲁士,皇任长安县令。太夫人□淑德懿行,为闺门之□表。□□婴孩丁先府君忧□幼学之年,以孝事,以敬奉□礼□□者,白氏门阀业文进身,□初□□□□□□兢□□欲俾,儒风不坠,七岁学诗,每赋咏必问□徙□于清□固才慧天纵也。太夫人以苛器重之□□以仁义于育,以慈和克大,白氏之门不幸天夺所愿,寝疾周年,以咸通四年二月廿三日辞世于履道里第享年十八□年月不便未归袝先府君茔,以其月廿七日权厝于洛阳县委粟乡□严,□德行可以齐颜子年夭□同乎□于□□□□□□□□兄邦翰迁迢□□□君之文□万木□□焉泣血志之日阳春□□云□□□虽长逝名誉蔼然□□□□□□者天,良□□□大□,□□□□。
“王父(即祖父)讳行简,考(即父亲)讳景受”,清楚地记载了白景受为白行简之子,可以肯定白景受即阿龟无异,阿龟为白景受之乳名。
该墓志的发现至少可以解开三个谜团:
1、证明白居易之后裔非五世单传。据白氏古谱记载,二世景受、三世邦翰、四世思济、五世奏绩皆为单传。而该墓志则证实白居易后代自三世起即有二门白邦彦的存在。至于该门分布何处?尚待进一步考证。
2、证明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并非伪文。古今一些学者认为白居易自撰墓志铭为伪作,理由一:文中称“三侄:长曰味道,次曰景回,三曰晦之”,但据白氏古谱记载,仅兄白幼文即有三子:景衍、景受、景回,其弟白行简至少二子,阿龟自小跟随白居易,另一子随其父。因此,白居易应为“五侄”,而自撰墓志铭仅称“三侄”,颇为可疑;理由二:文中称“乐天无子,以侄孙阿新为之后”,乐天即有侄,为何以其侄孙为后?白邦彦墓志证明白景受为行简之子,白居易即已确定景受为嗣,他说的三侄系景衍、景回和行简的另外一个儿子晦之。至于“以侄孙阿新为之后”,这里的阿新当是景受之子,白居易不提嗣侄,而提侄孙也是合乎情理的。
3、一些专家认为,现今龙门香山琵琶峰的白居易墓为清人所修,白居易原墓应向南一公里香山之阳。该墓志的出土说明这些专家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证明琵琶峰至少葬白氏三代人,只是因为白居易为历史文化名人,后人给予突出而已。
2011年07月18日 01点0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