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学生虽明无为为天道,然人生天地之间,又该如何行天道呢?在思考的时候为何又会感到迷茫呢?
2011年06月04日 08点06分
21
level 10
虽然
lz
说的都懂得,但要用文字写出来就远远不如lz了,lz语言修为真高,赞个先
2011年06月07日 17点06分
27
level 6
杨朱之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关于杨朱,史料实在是太少了。
《孟子•滕文公下》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从这一段话来看,杨朱起码是一个在孟子以前与墨子齐名的人物。
《庄子•外篇•骈拇》说:“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庄子•外篇•胠箧》说:“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从这两段话来看,杨朱与墨子一样擅长于辩。
杨朱本人的著作,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也有人说杨朱本来就没有著作。只有从其他著作的记载中,去感知杨朱的只言片语。“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韩非子•显学》)。《列子》中有一篇专门讲杨朱,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列子是伪篇,为避免不必要的口舌之争,权作为了解杨朱思想的参考。
综上,杨朱在其所处的时代,是一名人,长于辩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应当不算太过。其主要观点是:“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杨朱这一思想,很多人把它当作极端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的代表。孟子直接弃之为“是禽*兽也。”
如果杨朱是普通人,是随口说出这么一段话,我们当然没有讨论的必要。问题是杨朱是一个思想家,是一个名噪一时的大思想家,那我们就不得不郑重考虑,杨朱到底说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理由何在?对中国的思想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杨朱说的是什么?《列子杨朱第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苦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一毛不可能济天下。那么杨朱说的一毛就不是真实的一毛,而代指。中国语言的修辞方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借代。杨朱的一毛,显然是借代。借代什么?借代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把杨朱的思想归结为道家。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杨朱、老子谈到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伟大的命题。是一个十分简单、十分肤浅同时又是十分复杂、十分深刻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陈*云提出一个非常有名的命题,叫“人是要吃饭的”。搞社会主义搞了三十年,才明白一个“人是要吃饭的”道理。
2011年06月08日 01点06分
28
此贴太牛了!
2014年01月26日 20点01分
level 6
西方伦理学的第一原则是生命原则,相对于任何伦理问题,生命是最高的,不可用任何理由剥夺人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宣传的一些英雄,有抢救电线杆甚至抢救稻草而献出生命的。对于这些英雄,我们必须尊敬,但是不值得宣扬。“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小”。如果仅仅是为了几捆稻草,两根电线杆献出生命,显然是太蔑视生命的价值了。当然面对核泄漏,面临更多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以个人或者小部分人的生命挽救大部分人的生命,那当然是英雄。好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发生劫机事件的时候,首先是保障生命而不是制服歹徒。
2011年06月08日 01点06分
29
level 6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于“理性人”的假设,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用一句中国的俗语那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都不知道为自己着想的人,只能是两类人。一是圣人,不食人间烟火。二是弱智或是被教为化弱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有一类是**,假装很纯洁,很崇高,其实内心深处无一处不充满肮脏的想法。汶川大地震时出现两个著名人物,其一是范跑跑,其二是郭跳跳。范跑跑的想法其实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只不过是面对现代社会伦理约束的时候,他不应该公开说,另外作为教师,还有一个社会伦理的问题。当郭跳跳第一次出现在电视辩论的现场时,凭直觉感到就不是一个好鸟。充满肮脏的内心而又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在现代的中国确实大有人在。
从生命本质的角度来看,杨朱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确实揭示了伦理学、经济学的一个伟大命题。当然这个命题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是有极大危害的,对这一思想,任何统治者都是必欲诛之而后快。儒家作为后来官学思想,对于杨朱思想的诛杀是必然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看不到杨朱著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与人“身”相对的是“名”和“利”。人除了是生物的人外,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社会的人。除了个体意义上的人,还是种意义上的人。身与名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列子杨朱》来看,杨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
在“子产相郑”的一段中讲到,子产的兄长朝好*酒,弟弟穆好色。子产欲以智虑、礼义、名位之理去劝两位兄弟。朝、穆曰:“吾知之久矣,择之亦久矣,岂待若言而后识之哉?”这是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一个很重要的写照。
杨朱见梁王时,自吹“治天下如运诸掌”。那么杨朱除了探讨个人生命的本质以外,显然应当有一套政治思想。“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个人与政治,他人与自我,这是孔、老以来,中国圣哲们一直探寻的问题。因为没有更多关于杨朱的资料,故此也不妄推。
2011年06月08日 01点06分
30
level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哲学不应当是空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06月08日 01点06分
31
level 6
面向对象的管理与老子的无为
管理是一种追求效率的人类行为。这种效率表现在最少的成本,最大的收益。如果上升到一种哲学理念,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不为。
早些年研究项目管理的时候,感觉到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源于西方的管理科学,在知识体系和操作技术方面,确实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集中了项目管理的很多成果,对项目管理本身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体系,确实是每一个项目管理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PMBOK指南一直在不断修订,最新版本为2008年出版的第4版。第4版中,仍然沿涉了以前的九大项目管理知识领域:1、整合管理、2、范围管理、3、时间管理、4、成本管理、5、质量管理、6、人力资源管理、7、沟通管理、8、风险管理、9、采购管理。针对九大知识领域提出了42个管理过程(第3版为44个)。
中国引进项目管理最早是两弹一星工程,当时称为优选法和统筹法,由华罗庚教授倡导。有人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就引用了项目管理,那是扯蛋。后来项目管理被运用到建筑工程领域,体育领域的应用是1990年亚运会开始的,2008年奥运会也是按照项目管理来进行的,目前大型计算机软件编程的管理基本上采用了项目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由于国情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也有区别。中国也搞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即《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06修订版。
当初学习项目管理的时候,感觉到项目管理这门学科只是一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离理想中的管理尚有一定的距离。理想的管理首先应当是理念,然后是将这些理念化为方法和技术,加以纯熟的应用。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御人之术,在中国历史上将这类御人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得最好的当然是君王。记载这些君王们事迹最多的是二十四史,因此二十四史不仅是历史学,也是管理学最好的案例教程。项目管理在理念方面的欠却是显而易见的,包括MBA和EMBA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企业家们,在学习完MBA的课程以后,转向国学尤其是老子和周易,那是不纯粹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管理的实际需要,更是管理理念的深化过程。
在C-PMBOK2006中,其实已经可以看到这种由方法到理念的转变。C-PMBOK2006第1章“项目管理学科体系框架”中,先后3次介绍到了面向对象(Objct-oriented)变化管理方法论。将面向对象引入项目管理,应当说是项目管理理论发展的最重要方面。
面向对象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是现代计算机软件编程发展的一大成果。计算机编程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1955——1965年,计算机软件刚刚起步,高级语言的作用还没有被接受,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是主流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是一些专家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能使庞大的机器按照预想执行。1965——1985年,高级语言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主流是结构化分析和设计,以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为特征。但是结构化对于越来越复杂的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力不从心。1985年至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成为程序设计的主流。围绕着面向对象理论产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程序设计方法、概念、理论和技术。
面向对象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其认识论基础源于分类学。自瑞典自然学者、生物学家林奈提出现代生物分类法以后,生物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在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分类学和进化论相结合,进一步演化为生物系统学。系统科学也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第一本介绍面向对象的著作,是1991年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杨芙清教授翻译的美国人PETER COAD和 EDWARD YOURDON的《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理论的引入,解决了计算机编程过程中模块的重复应用和程序员之间的协作问题,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学科的发展。
在项目管理领域中,同样面临计算机软件编程中自然语言和结构化语言面临的问题。项目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不断增加,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项目管理过程的未知因素和变化因素,有些是管理者根本无法预知和控制的。按照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可能会经常出现顾此失彼,顾彼失此的情况,不同团队之间的工作无法协调,工作成果无法交付。项目管理的重点由精确管理转变为对不可控因素的模糊管理。项目管理的模型是:输入——工具与技术——输出。传统模型的输入都强调精确化,A就是A,B就是B,经过工具与技术的加工以后,输出的C也应当是精确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A可能会变成A1或A2,B也可能变成B1或B2,甚至可能是根本无法预测的X,那么结果当然就不可能是C。因此管理模型的转变是必然的,管理模型转变的前提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转变。这就是C-PMBOK2006中所说的变化管理所引致的面向对象的变化管理方法论。
2011年06月08日 01点06分
32
level 6
面向对象的变化管理方法论的实质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所说的以静致动。以静致动的思想反映在《老子》一书的很多章节。第26章谈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在各种变化中,先把自己从深陷其中抽取出来,“但将冷眼观螃蟹”。这是对于复杂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老子》第15章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以静致动的思想,既反映在中国古代的君王之术中,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武术思想和生活哲学的方方面面。
当管理者将自己从具体管理事务中抽取出来后,所面对的就是管理的对象。这里所说的对象,不仅指人,而且指事,不仅指状态,还要指过程。按照面向对象软件编程的思路,我们需要将对象进行封装。封装以后,要进行抽象。抽掉那些不需要关心,不需要关注的问题。集中于那些需要关心的状态、数据以及需要处理的方法、技术。这种封装过程,其实质就是老子说的无为,如果不需要管理者介入,也能很好自我运行的行为,管理者不应当介入,充其量只是关注。关注这种行为是否按照预想的在运转和运行。这就是老子说的“观”。“观”的理论基础是需要对于管理行为规律的把握,这种规律叫做“常”。知常就是明。
项目管理中的智者,应当对于人情世故和所面临的工作有一种深刻的把握,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计划的安排,人事的调配尽量将自己从具体的事物中解脱出来。真正优秀的项目经理是不应当从事项目中的具体工作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冷静观察项目的进展情况和人员的工作情况,才能思考事关项目关键环节的根本性问题,才能在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的时候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危机应对。反之,如果深陷具体事情之中,就不可能看清大的方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也无暇应对。当然,为了熟悉和了解项目的情况,项目管理者也有必要参与一些关键环节的具体工作,但是即便这样也应当清楚自己的位置。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管理学的一种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境界,不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无不为是目标。无为无不为不能切割开来看,如果单独看到无为,就会把老子的思想导向虚无主义。老子只是反对日常层面的为,反对没有智慧的为,老子的无为是这种为的对立面,是这种为的升华和超越。
2011年06月08日 01点06分
33
level 1
知老子者,天命,非人心,所谓之道法自然,芸芸众生岂知道者,止是运行其中也
2011年06月08日 04点06分
34
level 1
老子讲的是事物本质规律在人事上的运用 佛教是失败者的呻吟 儒教与宦官相同 不必尊重 儒教 不过是下九流的利益小人与新兴小地主(通过科举获得一定资产的文人)组成的利益集团
请不要将儒佛与老子想提并论 那是对老子的侮辱
2011年06月09日 06点06分
35
level 1
什么都是人说的 所有的一切 所谓的存在 都是人说的
2011年06月10日 00点06分
36
level 6
形而上学与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时候,在学术上对于道德规范的研究就会呈现一个高峰,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时候,在学术上对于形而上的研究就会呈现一个高峰。追究其背后的原因,当然非常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形而上的研究是需要摆脱思想的禁锢的。
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对来说需要对社会提出标准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中国古代社会从汉朝开始,大多数朝代是以儒家作为官方学说,以儒家的经典作为学习、考核的规范。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忠絮。忠絮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塑造对于君权的忠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进入新中国以后,我国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官方哲学地位,并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流。
所有官方学说都会呈现一些共同特征,首先是宣扬政权合理,要么是天授,要么是民意的选择,即政权的天选或民选。有时二者也是结合在一起,天听自我民听。第二是一定要提出一些规范或规律,并且要证明这些规范和规律是天然合理,不容挑战的。确定一家独尊,并佐以相应的规范,对于唯系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过于标准的规范无疑会严重滞碍和禁锢人们的思想。当思想受到滞碍和禁锢后,社会发展的动力就会缺失,思想、艺术、文化就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在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时,形而上学的研究则显得相对繁荣。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时,对于思想的禁锢和封锁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思想环境允许人们自由思考。同时一些对权力充满欲望和幻想的人们也会希望寻求到比别人更胜一筹的谋略,他们就会利用和鼓励哪些对于抽象的形而上作思考的人们。
表面上看来,形而上学思考的对象是世界的根本和宇宙的本源,对于世界终极本体的思考会引导思考者寻找一个不变的本体和依赖这个本体所产生的不变的规律。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形而上学所得出的结论,即用孤立、静止、片面和缺乏联系的方法看问题。其实事情不是如此简单,所有有理智的人都知道,世界真正的本体或本源是并不真实存在的。即便在宗教领域,对于人格化的神也有很多信徒持怀疑态度。佛教禅宗的某些人就公开提出,佛是狗屎。
真正的本体或本源只是存在于思考者的头脑中,是他们的构造和想象。基于此,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既然真正的本体不存在,那么思考的本体就会缺乏模板。缺乏模板的直接结果,就是每一个思考者头脑中的本体都是不一样的,只是他们的理解而已。比如说写字,就算存在一些字体的所谓标准写法,但是对于书法来讲,每一个书写者的字都是不一样的。据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二十八“之”字,写法都不一样。哲学是对于本体或形而上的一个终极思考,既然每个人对于本体和形而上的思考不一样,那么就不会有完全一样的哲学,即使是同一个哲学流派,其中不同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表述。思想完全一样的哲学家是不存在的,观点完全一样的哲学著作也不存在。因此,形而上学对于个体思考者来讲,可能会将他们引入孤立、静止的本体,但是对于人类的整体思维来讲,对于形而上的思考,则会将人类思想引入一个丰富多彩,花样繁多的世界。对于形而上的思考,必然会导致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11年06月13日 01点06分
39
写得太好了,收益良多,楼主什么时候更新啊,感觉意犹未尽啊,另外,很看你写的关于太极拳拳理的文章,能否发我邮箱,多谢了
2012年11月18日 15点11分
level 5
我在公交车上用手机读完这个帖子,受益良多。似有所悟。感谢楼主!
2011年07月01日 00点07分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