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流星🌟 马路之流星
Can
关注数: 125 粉丝数: 345 发帖数: 5,860 关注贴吧数: 27
浅析我有幸得奖的SXX底盘迷你四驱车(季军) 对于SXX这个老底盘,因为其宽体和下出马达的特定性,我是十分喜欢的,但无耐本人技术有限,这底盘从SX到SXX一共玩了6年,各种改法,一共坏掉3个,这次有幸拿奖的这辆车是第4个底盘了。这底盘最大问题是右前车轴位,起跳后落跑道时极易崩,第一个SX时期以为是材质不行,崩后换SXX渗碳材质,但一样崩。后来在GT车队毅指导的指点下,才知道要做右前轴位补强。这里我是拿了一个MA底盘的原车导轮,慢慢磨到刚好套进右前轴卡位,然后点胶水固定。整个底盘是做好这一步之后再做其它的。轮轴是挖了胶片的AO620。车轮用这款中径的,把轴位那个支点磨掉,就能很好地穿过车轴,这样不易把车辆压弯,这车轮对于不会调车轴的我十分友好。轮胎考虑了当时跑道特性,自己磨了黑白配的双色胎装上。这次没有切车头,仅用两片1.5mm的弓型龙头搭在原车头上。导轮选用了13mm的,上层导轮因为当时没有零件,就拿了两个跑过的MA原车低摩擦导轮装上。原车导轮在低摩擦的采用上十分理想。车头前部本来是装了碳纤件的,但试车时有一个上坡位跑道接口有时会卡,又不能要求举办方做什么,别人的车没事就我的车有事?于是反角度装了个AR的原装尾拖板,效果竟然出奇地好,所有跳台车子飞得又滑溜又顺畅!由于车头是“滑板”,完全没办法装刹车,所以这比赛全靠后刹了。车尾是从底盘三点碳纤带出,做了两个刹车位应付当时不同的飞跳和坡度。为了入弯稳定,后面采用了弹簧凤尾,而两层19mm导轮之间装的是S2底盘烈2的车轮加工而成的零件,减少导轮卡跑道的几率。这个车壳没尾翼我觉得会十分难看,也许加了也不怎么好看,尽量吧,反正要加一片碳纤压住波箱上盖防止跳跃过程中弹出,于是顺便加了尾翼。这次实在没办法追那些红银马达,人家又快又顺,我只能绿银暴电硬撑下来,充电充到我手软。这底盘在我手上有机会拿奖,实在已是万幸。提架之前是后提,这次比赛调整为前提了。这个底盘,拿个季军也好,真的不敢再玩了,搞这个我实在是又菜又爱玩。
我拿第一个奖杯的迷你四驱车(VS底盘) 自从2014年底再次接触迷你四驱车,是被田宫当时MS、MA的新底盘震撼,原来迷你四驱车一直进化中。于是默默地向附近玩家学习了很久。那时没有那么多套件,全部要自己想办法,看了别人好的结构,车友之间也能得到很好的交流,从而自己再加工出来,或想到什么好主意然后自己加工出来试车。一直到2017年,这辆按当年赛例自己改的VS终于有幸拿奖,当时实在激动,所以这辆车一直按当时状态留着。在此分享一下,希望与更多车友,无论新旧,一起交流。VS底盘是以轻快为重点,虽然老,但当年没有VZ,轻型底盘VS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VS不止轻,车头还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顺着车头龙骨用3mm凤尾切了一个斜口的托架,再对着孔位把车头切掉,并在上骨位旁边的翼位对着托架孔位用手钻钻孔,上层再用切出的碳纤边角件对着孔位来磨一片上层加强件,让镙丝穿过,这样上下夹住底盘前部,形成新的车头。因为VS切头后没孔都是自己打的孔,所以同一辆VS,每个车手自己做的车都不一定一样,充满各种样式和长度。用套件的只能根据产品了,但当年个个能动手,实在丰富。因为当时的跑道有大型长坡和跳台,车头底部用了两片1.5mm的雪糕棍,前一片前部磨了一个倒R角,并用砂纸磨滑,一来形成一个滑面避免卡到跑道接口,跳跃落地也不会刹车触地减速,另外也更易调整刹车安装位置。而跑塑料三轨,用有色轮胎磨出来的刹车条十分好用。因为跑的是塑料三轨的跑道,龙头我用了双层1.5mm碳纤雪糕棍组合达到强化效果。而导轮当年只允许使用6个,为了避免入弯侧倾飞出跑道,使用了19mm大饼前导轮,而导轮上面,装了豪2的小径车轮加工而面的顶轨。如果有条件,这结构其实烈2那套渗碳车轮更加好用。当时跑道上还有立交,所以车头还用了5度的角度垫片调整导轮角度。
#迷你四驱车# 拆解分享一下我的手挫MSL避震车 这辆MSL底盘的车是参加去年的一场公开组比赛中有幸夺冠的。无可否认把MS系底盘改装避震之后对应技术型跑道有缓冲贴地的先天优势,所以近年众多参赛车手选用,但其复杂的加工也让坊间诞生许多优秀改装“套件”。各师各法,各位玩家众多玩法,我个人是不喜欢买套件的,喜欢根据自己对该场跑道的理解来改车。当然了,手工没有数控机器加工来得完美,手挫痕迹明显,但能做出自己想要的结构是极其满足的,在此分享一下这辆有幸夺冠的劣作。把不同颜色的底盘都拿一部分零件,组合出一个多色底盘。避震部分就是常规的切扣位打磨套黑弹簧。这次的龙头选用了田宫的新套件,因为要组的是全田,这样简单快捷加便宜。但这种龙头后来另一辆车用,发现黑色盖的比这种透明盖的还好,更顺畅。导轮选用19MM大饼做下层过弯,这种大饼比较耐撞,不易变形。17MM做上层防倾。前部分拿凤尾装上龙头对孔对位做前底托,把车头的塑料切掉。这种凤尾改龙头底托后,验车时发现超长,于是又磨掉少许,刚好上坡时有两个平面,而贴地面磨了个倒角并用砂纸磨滑,避免卡到跑道接口。那条得一半的雪条棍是用来调节前刹车高低的。刹车可以装在这里,如果太低可以拆掉这个再装刹车。但这次比赛试车后没用前刹。底托两边也切了一些,因为这龙头较高,我的导轮是上下分装拉大距离,切少许底托避免和导轮干涉,并保证装导轮的强化镙丝那个大头没机会卡跑道。因为比赛的跑道没有立交,所以车头就用了3.5度的角度垫片。保证不飞出跑道的前提有更多速度。车尾是鱼尾加荡丁。这个接车合做的荡板还是惠州苍狼的车友星霖送的,这个也是我目前唯一下个荡丁了。而后导轮这次就选用了旋风式带低摩擦边的款式。这种导轮装车头极易变形,但为什么选这个,因为后导轮受冲撞的力比前导轮少许多,而且为了过弯稳定用了双层次,而这个款式是相对便宜的,穷人家做全田还是要算经济帐。两层导轮之间那个黑碟也是为了减少挂跑道壁的机率。鱼尾自己加工其头并不难,难就难在要在试车中调节力度。鱼尾的优势我觉得还是可观的,后放导轮和挂跑道壁时可以快速落回跑道,还能顺便做防挂避免底盘引车轮之间的空隙有机会因落点不正卡跑道壁。所以,这辆做了鱼尾就没有装防挂了。后拖板装到后期我已没有田宫的碳纤件,而比赛也临近了,于是玻纤件用上,其实这个位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用碳纤。而刹车当时棉刹要前后,轮胎做的刹车反而用后刹就效果不错,于是胶水粘轮胎皮用上。做避震车少不了前后段底盘的底托。又是因为做全田要算经济帐,这两个底托其实很费件才能加工出来,于是我又用玻纤件了。这次做了前提架,而安装后做缓冲的就剪了两个小方块海棉。田宫这海棉很不错,被我调车时扯来扯去很多次都没事。整个前提架因为不是什么受力位,于是,我又只好玻纤件了,倒是拿切出的碳纤雪条棍强化了一下连接位。而车壳自己想做个中国水墨风的感觉,于是手涂加直喷了。取下车壳的样子,五彩缤纷(乱七八糟)。传动系统完全没有做什么特别加工,仅传动齿轮塞了520进去。轮軗这次是反装的,理论上这样可以把轮子重心大的一面更加靠近车体,重心更集中。而前后不同材质的硬轮胎是为了过弯横向阻力更少,但这样也有劣垫,起步抓地力会弱一些。用72MM轴装好,后来又垫了1MM铝管和垫片调位。装轮子建议大家还是搞个装**和拆**,这样比较容易调节,车轴也能装得比手压正一些。大跑道还是得上红银啊,越拆越散。但这就是我这辆车当时参赛的装车思路了。最后,附一张有幸得奖的照片。有机会见面的话,希望各位大神多多指点交流,分享乐趣,共同进步。这个是我常用的切底盘切碳纤件的工具,带个砂轮磨头,国产货,很好用。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