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QT 灯下漫笔QT
关注数: 339 粉丝数: 460 发帖数: 4,912 关注贴吧数: 35
船厂食堂记忆:甲菜-----六个肉丸子 记得原新河船厂食堂有个雷打不动的 “甲级菜”——六个肉丸子(猪肉的),价格才卖2角钱,上世纪70年代在船厂工作的人们都吃过这道菜。 在上世纪70年代,新河船厂在厂外的家属区有一座大食堂,可以用餐也可以开大会使用。那时候在食堂就餐要提前购买饭、菜票,菜票是用白色的纸印制的,每个小格5分钱,买一整张是2元钱;还有馒头票、米饭票,要用粮票和钱来购买。 这种饭菜票是一次性使用的,按小格撕下来购买饭菜,不能反复使用,在饭菜票的小格上都印着“插眼作废”的字样,因此车间的师傅们总是拿着“新河船厂饭票-----插眼作废”的话来打诨别人。 记得船厂厂外大食堂的菜分5分、1角、1角5分、2角四个档次,5分钱一份的是纯素炒青菜;1角、1角5分钱一份的为乙级菜,都是用肉来炒的菜;2角一份的是甲级菜,鸡鸭鱼肉什么的,其中有一道四季雷打不动的甲级菜---“六个猪肉丸子”,按饭馆厨子做的这道菜的菜名应该叫“南煎丸子”。由于这道菜每顿饭都卖,而且一卖就是几年,吃过船厂食堂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在哪当年买肉都需要凭副食本的年代,猪肉丸子真的应该是甲级菜......。 那时候工人阶级领导一切,领导对工人师傅非常的关心,像特殊工种“油色工”(油漆工)、铸造工等从事有毒有害的工人都发保健菜票,可以到大食堂买甲级菜吃;上夜班的师傅也发给伙食补贴,为的是让从事特殊工种工作的工人师傅们身体得以补偿......。 在厂外大食堂内还有一个招待外客的小食堂,里面有两位女服务员非常的漂亮,其中一位在没外客的时候卖饭票,另一位则在大食堂饭口卖饭菜,想想她们现在也都老了退休了。 后来,为了减轻厂外大食堂人多的压力,船厂在各个车间都建立了小食堂,也卖炒菜和米饭、馒头,方便职工在厂内就餐。 那时候车间的人们都自己带米,在车间集中蒸饭(有后勤师傅负责蒸饭)。每天上午10点左右,各个班组的小徒弟们用筐抬着全班组人员的饭盒到蒸饭点投米蒸饭,11点30分以后再将熟饭拿回班组,在车间小食堂买个菜就可以用餐了。 我就记得船厂轮机车间小食堂做的“烧茄子”非常的好吃,用猪油、素油(混油)炸过的,在那缺油少肉的年代,白米饭就大油烧茄子真的太好吃了(主要是油大),每到买菜的时候都要早去排队,去晚了就买不上了。烧茄子属于甲级菜,每份2角钱......。 我当时作为一名外来的单身职工,早中晚三顿饭都要在食堂吃,对食堂的一切印象太深了,后来我调离了船厂,就再没回过船厂食堂吃过饭,令人难忘的船厂食堂甲菜——“六个肉丸子”和“烧茄子”成为了永久的记忆......。
2009年全国文物普查确认塘沽38处历史文化遗产有新河船厂(转帖) 记者 李文博   从滨海新区有关部门了解到,在日前结束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塘沽区共确认了38处历史文化遗产,为塘沽近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历史证据。   塘沽区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复查:1.大沽口炮台(威字炮台、镇字炮台、海字炮台、北岸炮台);2.北塘炮台(义胜营炮台、仁副营炮台、仁正营炮台、右营炮台、左营炮台);3.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4.北洋水师大沽船坞;5.塘沽车站(现塘沽南站);6.潮音寺;7.中共塘沽第一党支部建立旧址;8.签署《塘沽协定》旧址。   新确认:9.铁路新河材料厂;10.美国塘沽火油公司;11.日本塘沽三菱油库;12.黑猪河;13.英国大沽代水公司;14.久大公司码头;15.开滦矿务局塘沽码头;16.启新洋灰公司塘沽码头;17.日本塘沽三井码头;18.英国塘沽太古码头;19.大沽坨地码头;20.天津碱厂;21.新港船厂;22.新河船厂;23.大沽化工厂;24.长芦塘沽盐场制盐场四十五组与扬水一号站;25.海河防潮闸;26.新港船闸;27.东沽渔船闸;28.大沽灯塔;29.日本塘沽北支那木材株式会社南围墙炮楼;30.日本新港港湾局办公厅旧址;31.新港劳工营;32.新港万人坑;33.大沽海神庙遗址;34.西沽关帝庙;35.英国塘沽亚细亚公司旧址;36.西沽上武关;37.黎元洪父母墓葬;38.北塘民宅“田胖小家”。
安昆淮:居民的贴心人(转帖) 滨海新区文明网 发布日期:2016-08-16 09:35:00无论风雨,安昆淮都会冲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   兵营宿舍楼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曾是新河船厂的家属区,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船厂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将近六十年过去了,宿舍楼年久失修,很多老邻旧居也都搬离了这里,只留下少数老居民和大部分外来租户。在兵营宿舍一带,提到“安头儿”——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安昆淮老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安昆淮的名字如此响亮,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因为他的先人后己,因为他的不求回报。   二十多年来,安昆淮为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居住而四处奔走,解决了居民们的出行、供暖、居住、就医等大问题。直到今天,已经八旬的安昆淮日日还在为住在兵营宿舍楼的居民奔走着,他总是说:“看着居民们生活得不好,我心里过不去啊。”这就是一位有着61年党龄老党员发自肺腑的话语。   屋暖心更暖   安大爷在兵营宿舍楼,那绝对是“精神领袖”,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安头儿”。安大爷家60多平方米的小屋,更像一个会议室,每天人来人往,找他解决各种问题。   安昆淮大爷是上世纪90年代退休的,在工作岗位上,他立足本岗,尽职尽责。退下来以后,他凭着共产党员的自觉性,还觉得自己应该为大家干点事情。兵营宿舍楼属于老旧建筑,到了冬天,400多户居民只得靠煤炉取暖,又脏又不方便,可大家对安装暖气是想都不敢想。安大爷心里想着,一定要尽快让大家用上集体供暖,可说着容易,办起来却难上加难,这其中就涉及到暖气初装费谁来掏的问题。2000年开始,安大爷一次又一次找到产权单位——新河船厂,希望其承担部分暖气初装费,但结果却并不乐观。安大爷又找到北京的上级部门继续反映问题,这一跑就是三年,就连他自己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找了多少个部门。每每看到居民们冬天受冻的样子,安昆淮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把各家各户的煤炉子换成暖气片。   2003年,兵营宿舍楼的集体供暖改造工程如期开工了,安大爷跟随着工程人员忙前忙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暖气初装费也由新河船厂承担了大部分。那个冬天,兵营宿舍楼的400多户居民都用上了集体供暖,大家心里最感谢的还是一直没有放弃的“安头儿”。   出行不再难   现在居民出入兵营宿舍楼非常方便,平整的道路、便捷的公交、明亮的路灯。可就在十五年以前,这里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以前,从兵营宿舍楼往来外界的只有一条安顺道,可这一条路却相当难走。因为常年失修,整条路都是坑洼不平的,最深的坑洼悬殊达到3公分。居民们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坑洼处大量积水,让出行难上加难。安昆淮也常常走这条路,他发现,始终住在兵营宿舍楼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他们腿脚不方便,走在这样的路上,被绊倒是常有的事。   另一个方面的出行难体现在公交线路的缺乏,兵营宿舍楼所处的地区还有高辛里的十几栋楼以及后期建成的贻港城小区,这里的居民如果想出行,只得步行将近两公里,到车站北路的公交车站上车,这更加体现了该地区的出行困难。   道路难行,公交缺失,路灯不亮,这些都造成了该地区几千名居民的出行难问题,也直接关乎居民的日常生活。安昆淮知道这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起议事的几名老党员都觉得,要改造道路,引进公交,复明路灯,这些都需要政府划拨大量资金才能实现,仅凭着几名社区老党员的力量,这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听取大家的意见,安昆淮没有作声,可他早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门前的这条路修平整了,让大家出行顺畅安全。   安昆淮又开始单枪匹马地到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北京、天津、新区,该找的部门都找了一个遍,一个部门就能跑上十几趟,问题说了一遍又一遍,材料也准备了厚厚一摞,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位执着的老大爷。虽然过程并不顺利,但安昆淮始终没有放弃过,他心里装的是居民,脑子里想的也是居民,用他的话说,只要能够给大家解决问题,受再多累也无所谓。   又是一个春夏秋冬,好消息又来了。2002年,880路公交高辛里站点建成了。880路公交的开通,大大缓解了整个地区的出行难问题,居民出门就坐车,下车就到家,这下可乐坏了居民们。同年,政府拨款380万元用于维修兵营宿舍楼附近的道路,连同地下水管一起更新改造。路平了,百姓的心舒坦了,安昆淮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也落地了。   安昆淮始终闲不住,只要有居民跟他反映,他就一定要去看一看,真的是有困难,他的心里就放不下了。上年纪的居民看病取药难,他奔走各部门,引进了高辛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区楼体破败不堪,他和领导几次面对面开会,最终拨款翻新楼梯;老旧小区地下水网破损,百姓亏水严重,他多次反映,最终更换一户一表。在居民们的心里,“安头儿”就是主心骨,就是带头人,因为他心里装的是大家。   居民的贴心人   今年7月20日的一场大暴雨,让原本就低洼的兵营宿舍楼积水严重,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早早就赶到了这里,可让大家意外的是,安大爷早已起床开始查看各家情况了。当天早上6点多,安大爷起来后看雨情严重,不顾家中积水就趟着水出门了。查看了几户一楼积水严重的居民家后,当即组织一楼的居民赶紧转移到二楼,二楼居民听从安大爷的安排,立马也行动了起来。自己虽然已经84岁,可还是不忘帮那些上年纪的居民买了菜,送到家。就这样,安大爷和工作人员忙活了一整天,因为年纪大,又着了风寒,自己也病了好长时间。   自从老伴过世后,安昆淮一直自己住在兵营宿舍楼,儿女们早就让他搬离那里,跟孩子们一起住。一方面是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看他年纪大了,想让他少管点事,但动员了安大爷很多次,他就是不肯,他说自己习惯了住在这里,这里的居民也需要自己。安昆淮没事的时候就在小区里来回转,看到有情况就会及时联系街道和社区,有时看到居民们没有遵章守纪,他也会站出来说上两句。有一次,安大爷制止一户租户私搭乱建,租户急了说:“老头儿,别总管闲事,小心后头有人揍你。”还没等安大爷多说,周围好几名居民都站到了安大爷的身后,指责这名租户的行为,租户看到这样的阵势,只得放弃了搭建。   安昆淮就是居民的贴心人,无论哪家有困难都要找到他,他也从不推辞,竭尽全力去帮助解决。一次,一位邻居不慎从楼顶摔下来,当时人就不能动了,当时周边围了很多人,但他们只是议论,谁也不敢上前去扶一把。居民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安大爷,他立即赶到现场,只一句“救人要紧呀”,在他的号召下,大家才连忙扶起他。像这样的事情,在安昆淮身上发生过很多很多,有事他从不推脱,总是站在最前面,责任面前他不忘初心,承诺衷恳践行扎实。   别人心中装的都是小我,而安昆淮心里装的是大家,他用自己的一片真情播撒阳光,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使居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安昆淮说到正在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时说,既要在“学”上下功夫,又要在“做”上见真章。什么是合格党员,就是要立足岗位作贡献,有作为,敢担当,不能把“合格”二字挂在嘴边,而是要为民办实事,要接地气,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安昆淮字字有力,句句铿锵。 (滨海时报)
【新闻】7旬老人 小巷里的“宣传干事”(转帖) 天津网-数字报刊 郝金成今年68岁,曾经是新河船厂的退休职工,擅长隶书,笔锋娟秀,苍劲有力,大有古风。由于对板报十分喜爱又擅长书法,郝金成退休后一直义务为新村社区做板报,每月1-2期,像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创办主题板报,每个月要出3-4期。更可贵的是,无论刮风下雨,老人从未间断过。现在在社区里一提起郝金成,人人都知道是个板报达人。 从军时与板报结缘 郝金成年轻时曾在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右前旗当兵,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偶然的机会,郝金成开始负责部队的宣传工作。“当时我是宣传队的,可是部队黑板有限,我们经常在土坡上、民房上写一些宣传口号‘革命光荣’、‘备战、备荒、为人民’等等,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接触到了板报。”郝金成说起当年的往事,依然激情无限。复员后,他被分配到了新河船厂,由于在宣传上的特长,领导决定让其负责车间的工会宣传工作。那时开始,郝金成就每天自觉地练字,从写字最简单的“横平竖直”到临摹名人字帖,再到后来自己根据需要改进笔体,车间的板报也因为郝金成的不断创新,逐渐摆脱了以往陈旧、一成不变的黑白两个格式,插图、照片都被他移植到板报上来了。郝金成整整用了40年的时间,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板报风格,直到现在他仍然在想着如何改进美术字的写法,如何将版面调整到位。正是由于他在板报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有了今天特色板报深厚的底蕴。 特色板报名声大振 退休后,由于特别擅长板报,郝金成被街道聘用为板报宣传的负责人。聘用的场景郝金成至今历历在目:“有一次我路过小区宣传栏,看到他们写板报,我就随意地写了两笔,结果两天之后,社区主任过来找我,让我负责社区的板报宣传。”曾经当过兵的经历让郝金成对待每项任务都非常认真。自从负责小区宣传后,他就和邻居关德利、李伯信组成了宣传小组,每周定期商量选题、排版等内容。负责字体的郝金成从那时开始,每天会拿出两个小时收听广播、看新闻、读报纸。现在郝金成办的板报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国内外重大事件,又有生活小常识、小笑话、小段子,还有防火防盗等安全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消息都是出自郝金成的个人理解,创新性十足。 现在小区的板报都由郝金成自己负责,这就要求必须要在排版方面有创新。经过半年多的研究,郝金成创造出了一种“印章”板报。即先将标题新闻用毛笔全部写在1厘米厚度的泡沫板上,然后通过刻刀将泡沫板周边裁掉,这种粘贴泡沫板的方法能使得字体更加突出,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为了突出泡沫“印章”的变化,现在郝金成的“印章”里不仅有隶书,还有小篆、行书、楷书等好几种字体。邻居戴中天说,郝金成对于板书相当痴迷,每个重要节日的大型板报设计都是经过他的反复修改才最后确定的,每一期基本都要修改3-4次才能最后确定,这种类型的板报很受大家的欢迎。 说起自己的特色板报最成功之处,郝金成谦虚地说:“其实写板报的能手很多,论字体、论插图我可能都算不上最好,但这十年来,我完全把板报当做自己退休后的爱好和事业。”这种良好的心态也是郝金成坚持10载板报生涯的动力。但百密一疏,总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记得有一期我写关于国家就业扶持政策的时候,不小心将‘国家为促进就业将投入423亿元’这句话少写了个‘亿’字,这一下可就差多了。”郝金成笑着说,“我们一个邻居看完板报之后就过来告诉我写错了,还逗我说就差一个字,政策扶持可就变成随份子了。”正是由于郝金成老人对板报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让他的板报创出了名声,更是让老人获得了“塘沽文明市民”和“新村社区优秀党员”的荣誉。 至少还要再写10年 在崇安里社区一共有4块宣传黑板,有3块黑板是2.4米×1.2米,另一块则是4.4米×0.7米的,每期板报3-4天的工作量让已经年逾古稀的郝金成有些吃不消,每次写完后,郝金成的腿都疼得够呛,每天将近两小时泡沫“印章”的篆刻和新闻的寻找也让他的眼睛坚持不了。“现在我只能每天写两个小时,虽然工作慢了点,但还是可以保证按时完成。为了能保证我们板报的进度,我每次去写都会带着一条板凳,高处的字站着写就行了,比较靠近中间的就坐在凳子上写,低处的就把凳子横过来坐在上面写。”郝金成说,“我虽然已经68岁了,还是希望能再多写,尽量能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毕竟我还是相当喜欢和擅长板报这种宣传的方式。” 现在,郝金成每天收集党建的新闻也成了郝金成的必修课,在记者即将离开的时候,郝金成和记者约定,争取再写10年,让社区板报能有比现在更大的创新和发展。 文/摄 见习记者 刘杰 刘光雅
回忆“文革”期间的电影(转帖) “文革”期间塘沽人曾这样评价各国电影—— 日前,重温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不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期电影的思念。虽然过去近40年了,但仍记忆犹新。尤其是电影里面的经典台词:“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及另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海岸风雷》里的经典台词:“赛里姆,你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了塘沽人常用的词汇,至今仍在使用。然而,在阿尔巴尼亚电影里最经典的台词而且影响面最广的应属:“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文革”期间塘沽人曾这样评价各国电影——中国:新闻简报;苏联:正统老套;罗马尼亚:搂搂抱抱;朝鲜:有哭有笑;越南: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花椒大料(什么内容都有)。说起“文革”时期的电影,着实可看了不少。因为,那个时期的电影,你是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要是不看就说你思想观和世界观有杂念,要倒霉的。不过,作为“电影迷”的我一直都是出于自发、自愿。 塘沽戏院、塘沽影院、塘沽工人文化宫、塘沽文化馆、塘沽展览馆、兲碱俱乐部、海员俱乐部、天津港第一、第二作业区俱乐部、航务四处俱乐部、塘建礼堂、市政礼堂、大化礼堂、房产公司礼堂、海军大院礼堂、边防大院礼堂、海后礼堂、铁路礼堂、盐场礼堂、新港船厂礼堂、新河船厂大食堂外广场等都是那个时期放映电影的地方。可惜,现在几乎都没了。 以下列举的是那个时代所放映的电影,也就是说是我在上述放映电影的地方看到的电影。挺多的。不过,我看的最多的应是那时候每部电影前面都要加映的纪录片《新闻简报》。 中国:《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其它从略。 苏联:《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记者》、《战争与和平》、《乡村女教师》《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阿尔巴尼亚:《山鹰之歌》、《他们也在战斗》、《我们的土地》、《最初的年代》、《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伏击战》、《战斗的早晨》、《勇敢的人们》、《脚印》、《第八个是铜像》、《山姑娘》、《在平凡的岗位上》、《战斗的道路》、《初春》、《小贝尼》、《石油赞歌》、《最后冬天》、《斩断魔爪》。 罗马尼亚:《斯特凡大公》、《达吉亚人》、《巴布什卡历险记》、《神秘的黄玫瑰》、《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勇敢的米哈依》、《多瑙河之波》、《复仇》、《最后一颗子弹》、《沸腾的生活》、《爆炸》、《橡树,十万火急!》、《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 越南:《阿福》、《森林之火》、《山区女教师》、《琛姑娘的松林》、《战斗在继续》、《前方在召唤》、《回故乡之路》、《火》、《阮文追》、《希望在人间》、《胜利在望》。 朝鲜:《大地的儿子》、《一个战士的故事》、《血海》、《看不见的战线》、《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在铁道线上》、《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南江村的妇女》、《劳动家庭》、《卖花姑娘》、《空中舞台》、《秃鲁江畔之花》、《轧钢工人》、《原形毕露》、《永生的战士》、《一个护士的日记》、《延丰湖》、《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三妯娌》、《火车司机的儿子》、《矿山的主人》、《在灿烂的阳光下》、《高山之鹰》。
故乡(转帖) 作者:晓风五月12 故乡离我很近,午夜梦回时深拥;故乡离我很远,山隔水远得朦胧,,,,西窗晚共 蕉绿棠红昨日梦 转眼天涯 恰似巫山镜中花 风吹夜过 半笺减梨泪落 往事难忘 一曲城南伴斜阳【减字木兰花】曾经儿时的家园 感慨 宝贝禺:“正因为不在身边,才显得更加深厚和惦念。” 离开塘沽很多年了,越久越思念。小时候,我父亲在新河船厂工作,父亲去世后,我便随母亲回到了江南。 子夜的梦 铭心刻骨 迷雾中 我忘记了回家的路 月色依然 荷塘如故 只是 那尾游戈的鱼儿 踪迹全无 我拿什么去拯救 曾经的沧海 我又拿什么来挽留 你的脚步我想问问吧里有没有60~70年代出生的常住塘沽的人,最好是曾经的新河船厂附近的人。还是故土难忘啊! 时光轻浅,转瞬岁岁年年。我想问现在的新河船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吗?我想不会是了吧?记得小时候,记得叫新河,我住在新河船厂盖的平房里,好像叫二百间,好像还有条河,冬天时在上面溜冰玩,,,,记忆有点模糊了 那房子应该是76年地震后盖的 yuyifu2352:“变化非常大了” 晓得了。谢谢你的回复。我离开时还小,所以记忆停留在了那个时候。 纵是尘烟已过,昨日非,缱绻仍是故乡水。 yuyifu2352:“那片都拆十几年了,有时间回来看看吧” 晓得了。回去了恐怕我也不认识了家的方向了。再次感谢你。我的同乡。 因为那时的我也是南北方的来回跑,我妈妈是南方人,所以,残留的记忆总是断断续续、交错朦胧。 vol1987y:“想就回来看看吧,塘沽变化还是挺大的” 晓得的,我会常常看天津新闻的,只是那儿已经没有亲人了,所以,回去也是过客匆匆地插肩而过的潸然泪下罢了 又到了江南无约而至的梅雨细、晓风微的潮湿季节。雨滴答滴答个没完没了,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味道,心也跟着惆怅起来。2016 6 26 雨又来看看。申请加天津中年人群竟然没回复,其实也没什么啦,就是想看看能不能碰到以前的学长,同学,儿时的伙伴而已,然后可以谈谈塘沽的城南旧事罢了。归根结底就是故乡情节在做祟。 秋正酣 检点往事零乱 杯酒更残 醉不倒万水千山 夜阑珊 窗外斜月如幻 千般难挽 倾国倾城的痴缠 梧桐院 吞泪恨倚栏杆 望断山川 别时容易见时难秋风起,菊花黄,又见重阳。 (一位曾在新河船厂职工宿舍生活过的女网友)
沽上缘---难忘新河船厂(转帖) 作者:王树明   1970年,我从天津市里,被分配到塘沽区的新河船厂工作。初到船厂十分兴奋。第一,以后我就是工人阶级了,第二,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做航模,尤其是舰模。长大做个造船工人,是我的梦想。   我们这批从市里分配到船厂的学生,共80名,来自天津抗大一中、九十中学,成都道中学,这80名学生,72名是女生,只有8名男生。   新河船厂是交通部下属的一个以修造工程船舶为主的百年老厂,史建于清末洋务运动,那时叫大沽船坞。当时的新河船厂有船体车间、轮机车间、铜工车间、电工车间、船具车间、机修车间,船厂还有自己的锅炉房、基建队、制氧站、打风室、乙炔站、医院、大食堂、小食堂、托儿所、洗澡堂、俱乐部、招待所和技工学校。   一个月后,我被分配到船体车间的铆工班学徒。船体车间铆工班,是先在大车间拼接舾装件,然后由焊工班焊接后,用吊车送到船坞或船台组装。船头、船身、船尾、楼子在胎架上分段加工,焊接后,用横移车牵引到船台合龙。我进厂时新河船厂还没有大船台,建造的船舶吨位也只在万吨以下,大部分是工程船舶、打桩船、吊装船、拖轮、驳船。但船厂的技工水平一流。铆工、焊工、起重工在国内看门绝技独树一帜。天津解放时,解放桥被炸塌,那时市里没有大型的起重设备,很多起重工束手无策,消息传到塘沽,当时新河船厂七级起重工胡德友师傅到现场勘查后,采用“驳船沉浮技术”加上岸上临时搭建的土把杆相结合,将解放桥吊了起来,被当时中国的起重界赞誉,并传为起重史的美谈。   1976年新河船厂接受了为渤海石油建造一艘600吨海上浮吊的任务。浮吊船的长、宽、高都超过了海河船闸通航的极限,即使吊船在船厂下了水,也无法出海。船厂上下集思广益,经过勘察测算,决定在船闸外,渤海边的烂泥滩上搭建一座临时船台,经过十个月的奋战,新河船厂在烂泥滩上建造的国家第一艘海上600吨浮吊船顺利下水了,为中国的造船工人争了光,为国家的造船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   船体车间有6个铆工班,三个气焊班,四个电焊班(其中还有一个“三八班”)。进组后,我跟着张炳喜师傅学徒。班长赵宝祥是我的师爷辈,七级铆工,五十来岁,黝黑的脸上刻着深深皱纹,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他虽然识字不多,身上有很多铆工绝技。他在船底下打朝天锤铆铆钉,左右开弓堪称一绝。   我那时白天在厂里跟师傅干活,下班后就把图纸拿回宿舍,把白天干完的活记在脑子里,和图纸反复对照,看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到厂里向师傅求教,逐渐学到了很多技能。那时候青年徒工每天很早进厂,在船台上练习打大锤。“争四好”、“创五好”是当年青年人的追求。三年的学徒生涯,师傅的言传身教,让我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技能,让我终身受益。   我从小喜欢画画,在船厂工作的十几年中,“速写本”从不离身,我把工作服的口袋缝在了衣服的里面,工作休息的时候,拿出来画几笔,筹集了大量的船厂生活素材,为我今后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刊登于中老年时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