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
小菲多
阿弥陀佛
关注数: 3
粉丝数: 522
发帖数: 8,822
关注贴吧数: 20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9Y52tfDQaAelKhGkTPgXhw+&urlrefer=25963f90c38b75d942b5cddbab5ffaf4 提取码:19au
顶礼海贤老和尚金身
如何改掉不孝顶撞父母的恶习 如何才能打开心量,改掉不孝顺、顶撞父母的恶习? 第一、忆父母恩,父母生我养我,推干就湿,寄予无限的希望,过去、现在都在为儿女付出,尤其是儿女的幼年时代,父母更是含辛茹苦,父母之恩,山高海深。 第二、要作报恩想,对于自己的父母,要逆来顺受,不要觉得自己比父母强,要恒顺父母,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善巧方便,和颜悦色地对父母解释。 第三、放下自己的面子和我慢,向父母真诚地忏悔,父母一定会原谅自己的孩子。 第四、不要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幸、生活中的压力转移到父母身上,不要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出气筒。一般来说,父母长时间地宽容,反而导致了儿女在父母面前的放纵,容易用语言伤害父母,伤害了又后悔,如此恶性循环。 第五、如果顶撞父母的习气太重,要特别注意,每次在和父母交流前,提前做好心理暗示和准备,反复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不能顶撞父母。 第六、对于父母的爱,要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来表达,用柔和语,和颜悦色地来表达,不要用顶撞来表达好心。父母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管教,不要好心办坏事。 第七、道理都懂,要坚决落实行动,跨出了第一步,将来就会越来越好,您会重新找回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 学佛之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养父母。南无阿弥陀佛!
淨空老法師:如何在日常忙碌的工作中,修持功夫成片!
净空法师:一心一意念佛的人,这种人最有福! 1 佛度众生,把众生分做三等。第一等是“根熟”,所谓根熟,他能相信,你教他专修、教他念佛,他会死心塌地去修、他会死心塌地念佛。这一种根性的人,这一生决定往生成佛。 2 第二等是“根没熟的”,没熟的,他能听,他不能接受,或者能接受,他不能奉行,他还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没有法子放下。 3 第三等,“没有善根的”,完全没有善根的,你跟他讲,他完全排斥,甚至于还要毁谤。 4 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要有智慧、要有耐心去帮助一切人。 5 没有善根的,我们要给他种善根、帮他种善根,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6 根没熟的,我们帮他增长善根,使他能多听经、多念佛。虽然他这一生不能往生,我们也要帮助他增长善根。 7 他为什么不能往生?他不肯认真去念佛,他三心二意,念了佛还想学别的,这个就不行。 8 所以说,一心一意念佛的人,这种人最有福,为什么?因为佛菩萨所接引的对象,是真正相信、真正肯念佛、真正发愿求生之人!
生而为人,先做个孝顺孩子 幼时一个温暖的怀抱,一块结实的肩膀,一左一右牵着你的手的两个人,便构成了美好温馨的童年。谆谆教诲,长养骨肉;涓涓爱语,滋润心田。血脉所牵,亲情所系,父母为孩子倾注了最大的心血,拓下了最深的烙印。时间长河永不停歇,咿呀学语的婴儿会长大成人,父母也会渐渐衰老,花了鬓,也驼了背。孩子从父母手中接过生命的火把之时,便要看着时间之轮一日一日磨去他们脸上的光华,一日一日褪尽他们青丝的色彩。那时,你是否会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为她盖好滑落的被子,就像母亲在无数的深夜里为你做过的那样;是否会给他们一块结实的肩膀,给他一句由衷的鼓励,就像父亲在你失落时无数次鼓励你那样。佛说,父母对他们的子女,有很大的恩德,父母哺育我们长大,从幼至长,父母所赐地水火风,方得人身。假如为人子女者,以右肩背着父亲,左肩背着母亲,如此历经千年的时间来奉养父母;纵然父母的大小便溺,都拉在背上,对父母都没有丝毫的怨叹,这种孝心,还是不足以报答父母的恩情。父母于儿女,生之养之,教之育之,恩重难喻。生而为人,先做一个孝顺孩子。无论有千种志向,万种豪情,或是遭困受厄,艰难度日,也不应失了孝道。古代的圣贤们,莫不以孝道为重。 宗圣曾子年轻时,一日山里去打柴。家里忽然有客人造访, 母亲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觉得一阵心疼, 明白是母亲在召唤, 便赶快回家跪问母亲缘故。 自此有了啮齿痛心的故事。同为孔子弟子的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却哀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汉文帝的母亲一次病重, 汉文帝日夜守护, 天天为母亲煎药, 每次煎好后, 他都要先尝一尝, 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佛陀升忉利天宫为母亲讲说《地藏经》,希望母亲能在福中启慧,于天道中超越轮回,种下成佛的善因。 目犍连尊者在出家以前,对于父母以及所有长辈都十分尊重。每天早晚都要向父母问候,并且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后来,目犍连尊者为了超度在地狱的母亲,在七月十五日的解夏之时,以最虔诚的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为母亲超度回向,藉此僧众的功德力,地狱的刑具当下平息,许多饿鬼道的众生也因这分福德而解脱得救。 印光大师说,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又说,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生而为人,先做个孝顺孩子,方能不负父母教养之恩,不悖人伦之本。
淨空老法師:止語息心
净空法师:每天想的是什么? 佛教给我们往生,三桩事情:第一个是你有信心;第二个,你真想去;第三个就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不中断,就能达到。其他的方法都有问题,我们要留意,不要为外面这些传说动摇了,那就可惜了。要有依据,依据是经典,经典上不是这样说的,我们不采取它。 信、愿、行,信真有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有阿弥陀佛。遇到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去修行,决定有证果、决定有好处,来生不堕三途。我们现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在造因,善因有善报,恶因有恶报。来生到哪里去?反省一下,我每天想的是什么?你想,常常想、天天想,想就是你去的地方。所以起心动念想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你来生生极乐世界,好! 人,包括一切动物,真有来生、过去。起心动念很重要,心善、言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决定不吃亏。佛说的、祖师大德说的,真的,不会骗我们,我们只要好好的抓住,不放松,决定得生。这个人间太苦了,一年比一年苦。有空的时间就念佛、想佛,不要去想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既然来了,恒顺众生,随顺大家,好好的把这句佛号念好,到极乐世界去。从极乐世界再回来,可以帮助你的有缘的同修,你做给他们看,这是一桩好事;其他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净土,决定往生。无量劫来的问题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解决,你说你多幸运!机会不要放弃。
净空法师:修行人最难得的喜悦! 一个人多听经有好处。人在这个世间寿命很短。早年间跟我一起到台湾的朋友们,现在大概只剩三四个人了,都走了。我这个身体算是很不错的了,但是体力衰了,不能跟从前比;从前精神好,现在不行。 所以抓住一个圣贤教育的头,这个很难得;我们抓住之后,这一生就没有白来,来世必定会向上提升,不会往下堕落。这是佛法里面的精华,无比的殊胜,有缘遇到了,又有缘能掌握住,依教修行。生知道在哪里,死也晓得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没有一丝毫恐惧感,这是修行人最难得得到的喜悦。 六道轮回有没有?有。从哪里来的?佛讲得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有这个念头,它就有这桩事情出来;你这个念头消失了,就不存在了。所以外面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真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既然是虚妄,你要是不放下,亏就吃大了!为什么?你得不到。什么东西能得到?圣贤教育的成果能得到,永恒的。伦理、道德、因果,因果真有,所以懂得因果就不会做坏事。所以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丝毫不差。 恭录自 2019/4/16会客谈话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净空法师:因为我们自己刚强,才难以感化他人! 「柔軟,謂心柔和而隨順於道。反之則為剛強,剛強則難教化」。這說誰?說自己,不是說別人。我自己不能夠恆順眾生,個性就顯得剛強,剛強教人,人不服。所以我教人,人不聽,認為那個人剛強難化,錯了,反過頭來是自己剛強難化。 我剛強,我難化眾生,不是眾生剛強難化。我柔和,我就能感化他,一天不能感化,十天;十天不能感化,一個月;一個月不能感化,一年。很難感化的人,一、二年都被感化,你得有耐心。柔和質直,質直是用真心,就是清淨平等覺的心去學柔和,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能隨順人,不能叫別人隨順我,我要隨順人。 初學的時候要忍受,不能忍受的也得忍受,為什麼?我修行,我要把我不能忍受的把它修掉,要像佛菩薩一樣統統都能忍,這個多好。沒有不能忍的,所謂是忍人之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的我能忍,我的成就就比人高,你得三昧的時間比人家快,得到的三昧比別人深,不一樣。誰得利益?自己得利益。 剛強的人首先不能夠度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如何能成就別人?佛菩薩、聖賢人跟我們不一樣的,他是首先克服自己,然後再幫助別人。我們把自己忘掉了,完全想克服別人,結果到最後一事無成,跟眾生結怨。得到的是什麼?生生世世六道輪迴的報應,幹這個去了,這個才真正叫剛強難化。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五0二集)2013/11/5 檔名:02-040-0502
净空法师:读经不要求解释,老老实实念,为什么? 念老註解裡頭說,「蓋謂密藏即陀羅尼,此法深密,非是小乘教之佛菩薩所能實踐」。「今經云極樂大士」,到極樂世界,智慧、神通、道力全超過聲聞、緣覺。這個原因我們大家都知道,是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修行的功德之所加持,我們要感恩,這才能得到。 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加持,靠我們自己修行,那要修很長很長的時間,經上常講無量劫,煩惱習氣不好斷。真信、真願,求生淨土,這是一條成佛最穩當的道路,最快速的道路,而且成就特別殊勝的道路,就是要放下。放不下的原因是什麼?認識、了解不夠透徹,所以對它有懷疑,這就自己造成障礙。 如何能把這個障礙排除?一般知識分子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深入經藏,深入經藏最巧妙的方法,讀經。讀經不要求解釋,老老實實念,為什麼?讀經是修定,用讀經的手段讓自己的清淨心現前,目的在此地。如果讀經,想裡頭什麼意思,錯了,定不能現前。是不是真正你理解佛的意思了?不盡然,你得到是個模糊概念,不是真智慧,真智慧從定中來。 所以讀經的時候,思惟經裡頭的意思就錯了,把我們修定的功夫破壞掉了。完全要不起心不動念,一味念下去,從頭到尾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漏掉。一遍念完念第二遍,二遍念完念三遍,一天最好能用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在參禪、在修定。 禪,參禪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方法太多了,無量法門,修定的方法。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定,用讀經的方法修定,或者用念佛的方法修定都可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要懂得,都能幫助你得定,幫助你恢復清淨平等覺,這是永遠不變的。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修清淨平等覺,只要清淨平等心現前,就大徹大悟,你就畢業了,就成佛、證果了。我們目的是要求生極樂世界,是要見阿彌陀佛,那我們選擇淨土五經最好,為什麼?相應。五經一論目標都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用這個方法修,效果就更殊勝。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五0二集)2013/11/5 檔名:02-040-0502
净空法师《从根本救世界》 第一集
净空老法师:他要,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就没冲突了! 学佛在哪里学?特别是在人事环境。人与人最难相处,在人事环境里头,把我们自己的烦恼、毛病、习气,统统修理干净。 总的原则,就是与一切人不发生厉害冲突。要做就很简单:他要,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就没冲突了。我要的是什么?天天增长我的信愿、天天佛号不中断,这是我要的,他不要。 他要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高名厚利,他要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学佛,释迦牟尼佛在早年已经给我们作出最好的榜样。 佛陀一生没有盖庙,为什么?盖庙,就跟人有竞争;没有盖庙的时候,不跟人竞争。不拉别人信徒。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信徒,打开经典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众。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哪些人?就是这些人,其他你没看到,不拉信众,不争名、不夺利,所以大家相安无事。 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为什么出家人都互相犯了一条戒?自赞毁他,都喜欢批评别人、指责别人。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过。我们什么都不要了,就不会指责别人了。
净空法师: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用什麼心? #修行#在哪里修?实在讲就是六根在六尘上修,叫真修行。你不能不见,不见,我心清净,不算清净;接触清净,真清净。眼见色在练什么?练不执着,从这个练起。用什么方法?用忍,忍辱波罗蜜,能忍就能得定,能忍是真精进,精进才得到禅定,不接触不行。 这里头有智慧,智慧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善缘是虚妄的,不必起贪恋,贪爱的心不会生起来,所以叫功夫,不生烦恼。逆境、恶缘不生瞋恚,用什么心?平等的爱心,就是慈悲心,看到众生苦,众生还有烦恼,我要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表法,做样子给你看。释迦牟尼佛做了四十九年,他天天接触大众,没有一天回避的,来者不拒,不拒绝,去者不留。用的是清净平等觉待人接物,没有用贪瞋痴慢疑,没有用七情五欲,这些统统远离,他成就了。 成就是完全用清净平等觉,这叫真心,这叫菩提心,发菩提心,要用清净平等觉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把它用上。落实在三福、六和,落实在这里,三福、六和又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多圆满!多美好!向上提升,落实在六波罗蜜、落实在普贤十愿,那就是极乐世界的法身大士。 解门跟行门都要掌握到总纲领、总原则,一点都不啰嗦、都不麻烦。净宗的总原则、总法门就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大总持法门,大陀罗尼。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法喜充满,真的像弥勒菩萨一样的慈祥,心里是阿弥陀佛,对外统统是阿弥陀佛,纯净纯善,没有邪恶。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五0二集)2013/11/5 档名:02-040-0502
净空老法师:死心塌地抓住這一門 真正學佛,要把求生淨土放在第一號大事,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凡是念佛不成功的,到最後還要搞六道輪迴的,都是信心不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什麼樣的人能往生?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真的放下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如果對這裡有留戀,就去不了了,那就完全錯了。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時間長短不必計較了,必定成佛,要記住這句話! 整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每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但是要真放下才行,才去得了,一樁事情沒有放下就去不了,所以難就難在這裡。這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念佛第一。念佛是佛來接引,是佛的本願,他說話算話,不像人間,人間說話他不能照辦。沒真放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這就是障礙。 淨宗最主要的信願行,你是不是真信了?不但是世出世間一切道門我們統統放下,邊都不沾;我們也不批評別人,各有各的緣分,哪個緣分都好。總而言之,每個門道都比六道輪迴好,六道輪迴實在太可憐了,真有,而且人很願意去。淨土也是真有,去的心願不強,容易動搖,搖擺不定,所以他未必能往生,這個時候一定要把它認清楚,死心塌地抓住這一門。做什麼好事,世出世間,統統迴向求生淨土,這一生就有指望了。 佛給我們作證,祖師大德給我們作證,這一切大乘經論也給我們作證,有大福報的人一接觸就抓住;還有三心二意,門道很多的,法門很多的,那都未必靠得住。這一生當中錯過了,實在是太可惜了!
净空老法师:喜愛的人如何永遠在一起! 你們在這一生當中有家親眷屬,喜愛的人,希望永遠在一起,有一個好辦法,同生極樂國就永遠在一起。不生到極樂世界去,一個輪迴就拆散了,再一次遇到了也不認識。 只有到極樂世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的是法性身,確實是無量壽。十法界裡面的壽命都是無常的,壽命有長短,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長它有盡,它不是永恆的。 忉利天是我們最熟悉的,忉利天主,中國人叫玉皇大帝,那個地方跟我們有時差,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的壽命是一千歲,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千歲,一天我們人間一百年,壽命很長。 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在忉利天五十天,不到兩個月,五千年文明古國,在忉利天五十天,一天一百年。他的壽命一千歲,真是長命,真叫無量壽。但是他有到的時候。 愈往上面去壽命愈長。真正長壽,真正無量壽,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真無量壽;二十八層天是有量的無量壽,我們看到他壽命很長,總有到頭的一天。
淨空法師:【禍福相倚】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千萬不要留! 不管是哪一國人,哪一種族群、宗教,想不想發財?都想。想不想聰明智慧?真想。想不想健康長壽?個個都想,沒有一個不想。 果一定有因,修因就能得到果報,因是什麼?布施。所以佛教人修財布施,目的是什麼?得財富,好事情。 但是好事會變壞事,禍福相倚,中國古人講的,享福如何避開禍?愈有愈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隻要肯往外施就沒有禍。 就像水一樣,那邊進來這邊出去,是活水,流動,不會泛(濫)水災。如果堵住,隻進不出,滿盈,水災就來了。所以教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千萬不要留。 想得聰明智慧,修法布施,也是愈施愈多,不要吝法,吝法馬上就出毛病。吝財、吝法,現在享福,福享完到哪裏去?三惡道。 如果沒有吝嗇,愈多愈施,遇不到淨(土法門),大概都到天道去,遇到淨土,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 這是佛教一般人,一般人隻有這麼大的心量,隻有這個願望,佛滿你的願。 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也不能吝嗇,吝嗇折福,有個健康長壽的身體,你要記住永遠為苦難眾生服務,就愈健康愈長壽。 為什麼?有用,你能幫助那麼多人。如果長壽了,老的時候享福,福享完了,又要去搞六道輪回去了。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308集
和明白人說話,和踏實人做事,和厚道人談情!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以下三個錯誤: 一來,向糊塗人,說了明白話; 二來,和不靠譜的人,做了正經事; 三來,與無情的人,談起了感情,講起了交情。 這些錯誤我們或多或少的都犯過,也吃了不少苦頭,但實際上古訓早已提醒過我們,做人做事,自己心裏要拎得清。 不論是在職場,還是在愛情,友情中,都要選定合適的對象,采取合適的方式與之交流。 話要和明白人說,事要與踏實人做,情要同厚道人談。 話,要和明白人說 子曰:不可與之言而言,謂之失言;可與之言而不言,謂之失人。 孔子認為遇到不通透的人,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因為對方無法理解,說多了隻會徒增煩惱,甚至還會引發災禍。 一對年輕的情侶在一家餐館吃飯,吃完準備走時,女友被隔壁桌子的幾個流氓吹口哨。 男子搖搖頭說:“吃完了咱們就走吧。” 女友氣急敗壞的說:“你這麼慫,還是不是男人!” 男子皺眉想拉著女友離開:“犯不著和流氓較勁。” 結果女友扔開男友的手去罵流氓,最終那幾個流氓圍了上來,男子被利器傷害,醫治無效,在去世前問女友:“我現在算男人了麼?” 糊塗的人,其標誌之一,便是對人間事理幾乎一竅不通,糊塗人聽不明白你說的事理,甚至認為你在胡說八道,若是與糊塗人糾纏,嚴重者甚至還會失去性命。 所以,話要和明白人說,不要與糊塗人爭辯,因為一爭辯,你就輸了,輸給了自己。 有些話,不逢其人,寧可不說。 事,要與踏實人做 人們常說:“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一個人的能力不夠,可以鍛煉,但如果本質不踏實,那麼很難成為共事的夥伴。 心高氣傲的人不能一起做事,因為他會誰都看不上眼,達不到端正做事的態度。 心氣浮躁的人不能一起做事,因為他做事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很難真正用心投入到事情中。 《格言聯璧》中說,“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 跟小人做事情時,因為兩人有共同的利益與目標,所以他會跟你一起謀利,若做的事情違背了他的利益,小人輕則離去,重則背後反過來損害你。 這種人隻認利益,不認人。 當你對他有用的時候,他滿臉堆笑,儼然一副厚道相;一旦你對他沒有了利用價值,或者阻礙他獲利,這種人就會立刻翻臉,露出豺狼的嘴臉。 有些事,不逢其人,寧可不做。 情,要與厚道人談 李嘉誠在剛剛創業時,資金有限。 有一次與外商談生意時,外商希望大量訂貨,但對方提出需要其他廠商作保,而李嘉誠努力跑了好幾天,仍一無著落,李嘉誠沒有辦法隻好如實回複外商。 外商被他的誠信所感動,說:“從閣下言談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不用再找其他廠商作保了,現在我們就簽約吧。” 一旦談成這筆生意,會使李嘉誠創業初期少走很多彎路。 但李嘉誠感動之餘,搖搖頭:“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勝榮幸。但我還是不能和你簽約,因為我資金真的有限。” 外商聽了,極為佩服他的為人,不但簽了約,還預付了貨款。 厚道之人,少偽裝,多坦誠;少遮掩,多陽光。 隻有這樣的人,才值得你拿真心去相交,去建立交情,或是友情。 古訓之所以稱之為古訓,是因為這是祖輩人所總結的寶貴經驗,告誡我們做人做事,自己心中要明白敞亮。 與明白人說話,知理明了曉事理! 與踏實人共事,苦盡甘來事竟成! 與厚道人談情,高山流水不負君! 記住,把時間和感情花在對的人身上,才有意義。
和明白人說話,和踏實人做事,和厚道人談情!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以下三個錯誤: 一來,向糊塗人,說了明白話; 二來,和不靠譜的人,做了正經事; 三來,與無情的人,談起了感情,講起了交情。 這些錯誤我們或多或少的都犯過,也吃了不少苦頭,但實際上古訓早已提醒過我們,做人做事,自己心裏要拎得清。 不論是在職場,還是在愛情,友情中,都要選定合適的對象,采取合適的方式與之交流。 話要和明白人說,事要與踏實人做,情要同厚道人談。 話,要和明白人說 子曰:不可與之言而言,謂之失言;可與之言而不言,謂之失人。 孔子認為遇到不通透的人,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因為對方無法理解,說多了隻會徒增煩惱,甚至還會引發災禍。 一對年輕的情侶在一家餐館吃飯,吃完準備走時,女友被隔壁桌子的幾個流氓吹口哨。 男子搖搖頭說:“吃完了咱們就走吧。” 女友氣急敗壞的說:“你這麼慫,還是不是男人!” 男子皺眉想拉著女友離開:“犯不著和流氓較勁。” 結果女友扔開男友的手去罵流氓,最終那幾個流氓圍了上來,男子被利器傷害,醫治無效,在去世前問女友:“我現在算男人了麼?” 糊塗的人,其標誌之一,便是對人間事理幾乎一竅不通,糊塗人聽不明白你說的事理,甚至認為你在胡說八道,若是與糊塗人糾纏,嚴重者甚至還會失去性命。 所以,話要和明白人說,不要與糊塗人爭辯,因為一爭辯,你就輸了,輸給了自己。 有些話,不逢其人,寧可不說。 事,要與踏實人做 人們常說:“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一個人的能力不夠,可以鍛煉,但如果本質不踏實,那麼很難成為共事的夥伴。 心高氣傲的人不能一起做事,因為他會誰都看不上眼,達不到端正做事的態度。 心氣浮躁的人不能一起做事,因為他做事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很難真正用心投入到事情中。 《格言聯璧》中說,“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 跟小人做事情時,因為兩人有共同的利益與目標,所以他會跟你一起謀利,若做的事情違背了他的利益,小人輕則離去,重則背後反過來損害你。 這種人隻認利益,不認人。 當你對他有用的時候,他滿臉堆笑,儼然一副厚道相;一旦你對他沒有了利用價值,或者阻礙他獲利,這種人就會立刻翻臉,露出豺狼的嘴臉。 有些事,不逢其人,寧可不做。 情,要與厚道人談 李嘉誠在剛剛創業時,資金有限。 有一次與外商談生意時,外商希望大量訂貨,但對方提出需要其他廠商作保,而李嘉誠努力跑了好幾天,仍一無著落,李嘉誠沒有辦法隻好如實回複外商。 外商被他的誠信所感動,說:“從閣下言談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不用再找其他廠商作保了,現在我們就簽約吧。” 一旦談成這筆生意,會使李嘉誠創業初期少走很多彎路。 但李嘉誠感動之餘,搖搖頭:“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勝榮幸。但我還是不能和你簽約,因為我資金真的有限。” 外商聽了,極為佩服他的為人,不但簽了約,還預付了貨款。 厚道之人,少偽裝,多坦誠;少遮掩,多陽光。 隻有這樣的人,才值得你拿真心去相交,去建立交情,或是友情。 古訓之所以稱之為古訓,是因為這是祖輩人所總結的寶貴經驗,告誡我們做人做事,自己心中要明白敞亮。 與明白人說話,知理明了曉事理! 與踏實人共事,苦盡甘來事竟成! 與厚道人談情,高山流水不負君! 記住,把時間和感情花在對的人身上,才有意義。
净空法师:為什麼人會想自殺? 处处为别人想,帮助别人断恶修善,帮助别人改过自新,不遗弃人。不好教、教不好,要反省,我没有智慧,我没有方法。一反省,智慧就现前,方法就有了,为什么?得佛力加持。你有怨恨心、有不高兴,谁加持你?妖魔鬼怪加持你,叫你造业,不会成就你。所以念头才动就有感应,一个善念跟佛菩萨感应,一个不善念头,妖魔鬼怪、冤亲债主跟他起感应。 我们听见这些信息,自杀的人。这个世间自杀的人多,连小孩都自杀,小学生都去自杀,过去没听说过的。为什么会自杀?原来自杀大多数是冤枉的,他只有这个念头想自杀,并不是真正想死,但是有这个念头。像跳楼,他有这个意思跳楼死,这个鬼都来了,为什么?他找替身,你走在楼边,他把你推下去。 好多不是真正要自杀的,都是被鬼推的。跳河自杀的,有这个念头,这个水鬼把他拉下去的。所以这叫冤枉。也不能怪人,你动了一个念头,不善的念头所感的。动这些不善念头,为什么不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念观音菩萨?你念佛,这些妖魔鬼怪有很多还有善根的,他得度,你帮了好大的忙。 所以古人这个反求诸己,道理太深、太好。我们要学菩萨的愿力,特别要学阿弥陀佛,因地上法藏菩萨,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要修持真实功德,行,要求圆满,把《弟子规》做到,把《感应篇》做到,把《十善业道》做到,往行圆德满这个地方走,“诸佛共赞”。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五00集)2013/11/4 档名:02-040-0500
海贤老和尚 金刚肉身 香气扑鼻 塑金身工作室对公众开放
吃素也是放生:素食者营养搭配指南!
同频共振实验
顶礼海贤老和尚全身舍利 阿弥陀佛!河南南阳来佛寺海贤老和尚老实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成就肉身不坏法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海贤老和尚全身舍利,坐缸六年零一百天,開缸后香气四溢,头发、血管、毛孔都清晰可見,真是不可思议! 阿彌陀佛,至誠顶礼海賢老和尚🙏🙏🙏
顶礼海贤老和尚全身舍利 阿弥陀佛!河南南阳来佛寺海贤老和尚老实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成就肉身不坏法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海贤老和尚全身舍利,坐缸六年零一百天,開缸后香气四溢,头发、血管、毛孔都清晰可見,真是不可思议! 阿彌陀佛,至誠顶礼海賢老和尚🙏🙏🙏
净空老法师:明白了不肯真干,一半以上是冤亲债主扰乱你! 就是真干! 这没真干,真干的人有福了。我们的福德不够,善根有那么一点,福德不足。 善根是真的相信,真的明白了。 还不肯干,不是自己不想干,那是什么呢?业障习气不准你去干,业障习气里头有一半以上的成分是你的冤亲债主,他在当中扰乱你! 这个事情怎么解决?要用至诚心,跟冤亲债主沟通。 冤亲债主很麻烦,你看不见,你听不到,你也摸不到他。可是他就跟在你身边,就让你心情宁静不下来。 我们要认真跟他沟通,称他做「菩萨」。 希望他不要扰乱我,希望他帮助我,让我好好用功。我功夫成就了,他也成就了。 我不成就,他也不成就。 我不成就,未来世六道轮回冤冤相报,彼此都痛苦。话要讲清楚。 如果我到极乐世界,我一定先来度你。 我们彼此的问题全解决了!同生极乐国。 我们做个好同参,好同学。 将来我做佛你帮我,你做佛我帮助你,何乐不为之!真把话讲清楚,讲明白了。 我相信他能接受,他真的会不再扰乱你。 发心来保护你,变成你的护法神。现实社会对人、对事、对物亦复如是。 特别是对人,人与人之间有过去生中的情结在,这个事情也要化解,不化解也变成障碍。有智慧,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帮助你成就! 没有智慧,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障碍! 所以学佛不能没智慧。没智慧你的烦恼习气,不但不能够减少,天天在增长,错了! 如果你有智慧来过日子,有智慧从事于任何工作,有智慧处事待人接物。你永远是感恩的心,永远是真诚的爱心,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要想有智慧,首先把我淡忘,从这里做起。 懂得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学习《妄尽还原观》上的四德,随缘妙用啊!
净空法师:菩薩的化身到底是真身還是假身? 问: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化身再来的公案,请问所谓化身到底是真身来,还是假身来? 答:身没有真假,这在《华严经》讲得很多。真身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真身,就是讲法身,我们讲法身是能量。这个你很难懂,如果你常听《华严经》你会知道。能量也不可思议,你无法想像,为什么?它没有大小,它没有远近,它没有先后;没有远近,就是没有空间,没有大小,它就是圆满的。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在一个小小的一点里面它也具足万事万法。这在《华严经》上我们读过的,一微尘里面有世界,跟世界是完全一样,世界并没有缩小在微尘里面,微尘也没有放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真的。 这桩事情现在科学家也讲到,我们看到一个讯息,叫全息照片。它是用两个激光照出来的相片,这个相片要不用激光去照,你看不出来,看那个照片是一条一条的印子,看不出来。但是在激光之下你就能看出来,这个照片是立体的,你能看出来。可是你把这个照片撕成两片,撕成两块,两块里面有完整的照片。再撕撕成小碎片,每个小碎点里面去看都是完整的,都没有缺陷,所以叫全息照片,这是科学家发现的。从这个发现,我们就能够相信佛经上说的大小不二,一微尘里面有圆满世界的现象在里头,这很不可思议的境界。 好好的去学大乘经,你就晓得,所有一切身不是他来,他并没有来,而是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你用什么样心去感,他就什么心去应,无量无边身,因为你有无量无边的念头。所以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是那个感的人,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从来不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着,这个事情我也讲得很多。就像江本胜博士水实验的那个样子相同,水是矿物,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可是我们的意念,善念对它,它反应的相就很美,反应非常美;以恶念对它,它的反应就很丑陋。佛菩萨的应化身就是这个道理,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他要起心动念他就变成凡夫,他的能力就大幅度的衰弱了。 问;化身也能投胎做人吗?如此一个人不是可以变成两个人吗?那生命不是可以分裂吗? 答:这些物理现象在佛法里面统统有说,给你说生命本来是一个,现在还是一个,永远都是一个。遍法界虚空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一个法身变现的,法身不管怎么变依旧是一个。法身所变的,告诉你是幻相,你现在对于这个现象完全不能理解,所以希望你读《般若经》。你要想了解这个,《般若经》里头最简单的是《金刚经》,《金刚经》你去看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他讲得好,《般若心经诠注》也非常好。注解的分量都很大,你好好的去研究,这里头有答案,有非常精采非常圆满的答案。 问:若一个灵魂可以变成很多灵魂,他们是否可以分别又去投胎? 答:这不可以,灵魂不会变成很多的灵魂。灵魂好像是一个水泡,你的法身是大海,你的本身是大海,大海里面可以起很多的水泡。灵魂是什么?灵魂是分别执着。因为执着,你才成一个,离开分别执着,你回归大海,那情形完全不相同,不是你所想像的。这个事情你想不出来的,一定要好好去学习、去体会,不能够落在思想里头,一落在思想你就永远不能见到真相。这个我们讲经常提,你要想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见到了,当下就是。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是这样的,在中国代表人物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没有别的,他不认识字,也没念过书,只是把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放下。他一下放下,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什么都明了。我们今天本来是明了,本来跟佛、跟惠能大师完全一样,现在为什么变成不一样?因为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三样东西把你的智慧、德能统统障碍住,就变成这样。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也是佛,他也是佛,都是佛,只是现在怎么样?现在你带着妄想分别执着三副有色眼镜,你把外面东西全看错了。佛说得好,你能够放下执着,你就是阿罗汉,你就超越六道;再放下分别妄想,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是佛。关键在放下,不能想像,想像,怎么样去理解,永远是隔靴搔痒,见不到事实真相。 (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八 2007/9/7)
净空法师:阿弥陀佛这一念是正念! “若能一念”,这里头关键的字就是一念,你要能够做到一念,你就入佛境界了。所以说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这就是法身菩萨。一念是什么?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有一个念头就是妄念。一念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是正念,入佛境界。“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三途六道有没有?没有了,完全回归自性了。 “不独阿难”,得到世尊、弥陀威神加持,见到佛身,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疾是快速。为什么?理如如,相如如,方法也如如,哪有不见的道理!所以说末法众生,只要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你就见佛。阿难跟一切与会的大众,得到佛的加持,见到了。佛的加持是暂时的,不加持的时候就没有了,没有了不是说不在,我们没有见到。 我们如果能够做到一念,也能够见佛。这一念是什么?阿弥陀佛,就这一念,别无二念。这一念是什么?这一念是真念、正念。不是这一念的所有的念头叫邪念。邪念生烦恼,有障碍;一心没烦恼,就得佛力加持。所以佛力加持你疾得见佛,疾是快速,你当下就见到。 文摘恭录自 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450集(品题:礼佛现光第三十八)2017/5/30
路——我对宗教力量的追问与解答
全程视频:海贤老和尚法体开缸往生六年,金刚肉身!
傅冲老师:孝治天下 第一集
净空法师:吉庆避之,恶星灾之! 【吉庆避之。】 这个造恶的人,心恶、言恶、行恶,‘吉庆’是好的事情,他都遇不到,他所遇到的是灾祸。‘避’,注解里面讲是求不得的意思,你的希求得不到,不能顺心,不能称意。 注子里头有几句话说得很好,“天道无亲”,这个亲是私心、是私情,诸佛菩萨没有,天地鬼神也没有。“惟亲善人”,只要人心善行善,诸佛菩萨、天龙善神就自自然然亲近你,这是同生相应的道理。 《易经》里面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这个道理,所谓是志趣相投。佛菩萨善,天龙善神也善,看到你这个人是善人,自自然然就相投了!你所行不善,所谓格格不入,你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你,这个样子就“吉庆避之”。 所以一个人真正觉悟了,觉悟什么?善恶利害,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常常能亲近善神,就得佛菩萨的照顾。 一个人果然能发心,有坚定的毅力改过自新,所谓是“恭己顺天”,这个恭是恭慎,恭敬、谨慎,顺天,这个地方的天就是代表善行。修十善业道才能生天,天人是善心善行,自然就与佛菩萨、天地善神感应道交,你所遇到是吉祥、是福利。 如果你的心行跟上面所说的相反,心恶、口恶、行恶,在这个世间,你遇到刑罚的机会就很多。世间刑罚是法律的处分,判刑、坐牢,世间法律这些有种种惩罚加给你,这是明显的;你肉眼看不到的,有天地鬼神在计算你。 你过去生中修的福,因为造作恶业,这个福折损,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寿命现在也减短,好事、吉祥的事情对你都远离,凶灾、祸事你就常常遇到,你没有办法避免,恶业招感,你应该要晓得。 【恶星灾之】 它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广,注解里面讲“恶星”是星宿,也是属于天神的一类,我们常讲天神恶煞,他是掌管人间一切灾祸厄难之神,专门是对这些造恶的人,制造一些灾难来惩罚世人的。这个说法也能说得通,但是意思不够圆满。 人与这些星宿有什么关系?现在人把这桩事情可以说是完全疏忽了,不再讨论这些事情。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尤其是佛法的教育,佛法说到究竟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包括这些天地神明在内,跟我们自己是一个整体,息息相关。这在佛法里面叫法身,叫理体,哪有不相关的事!不但相关,而且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生在世间,念头不住,刹那刹那生灭。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好,虚空从哪里来的?世界从哪里来的?众生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这些现象的演变又是为了些什么? 佛在经典里面教人的,都是这些大问题,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一桩一桩给我们解释清楚、解释明了,让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觉悟。觉悟的人就叫佛菩萨,不觉悟的人则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萨只是觉迷不同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两样。 天地鬼神、恶星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我们晓得,都是从一念自性所现,一念自性所变,这是佛经里面讲的“一切法唯心想生”,我们要记住。所以一切法跟我们关系密切,我们起心动念,一念善,境界就善,境界是生活环境。 大经上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一个人心善、行善,他的环境就好,他生活环境就自在;一个人心恶、行恶,他的环境就不好,他的障碍就很多,就像此地所说的。所以善与善相应,恶与恶招感。
净空法师:何谓“观自在菩萨”? 《般若心经》上就讲得很具体,讲得很透彻,经文头一句,“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观就自在了。 观是观照,什么叫“观照”?菩萨用心叫观照,也就是说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他不是没有,跟我们一样,他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叫“观照”。 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在里面,就叫“思想”。我们凡夫用思想,他们不用思想,就叫做观照。观照能见一切现象的真实相。这里头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看所有一切境界是看成虚妄相,把这个真实相扭曲了,我们见不到真实相。 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到真相。扭曲真相是我们自己,不是外面的现象真的被你扭曲了,没有那个道理!是你自己扭曲你自己六根的功能,与外面境界绝不相干,外面境界永远是中立的。为什么?外面境界是唯心所现的。
净空法师:什么是执着、分别和妄想? 问:恳请导师用最精炼易懂的言语为我们阐明,什么是执着、分别和妄想? 净空法师答:那我要问你,你起心动念为不为自己想?为自己这就是分别执着。你起心动念为不为别人想?为别人想也是起心动念。睁开眼睛起心动念,你的眼睛一睁开,就像镜子照外面境界,这个时候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是正知正见。我看到这边是山、这边是树,已经起心动念;我看到那里来了个人,起心动念;这个人是好人、是恶人,你已经有分别、有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心像一面镜子,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自己确实一念不生。“明明了瞭”是智慧,就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如如不动”是自性本定,就是六祖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外面为什么有这种现相?现相是心变现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到这个境界你才知道,不到这个境界你很难懂。 现在你要问我,我用最简单的方法教给你,你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要在意,不要放在心上,所有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你把你的烦恼习气要舍掉。这个我喜欢,这个心错误的,舍掉;那个我讨厌,也舍掉;这个我看得顺眼,舍掉;那个看不顺眼,也舍掉。永远保持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这就对了,这是真修行。这桩事情简简单单几句话,只有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可以领悟,一般上中下根都不行,都要在经教里头很长时间的熏修,慢慢才体会,慢慢才觉悟到,说速成班做不到的。你是上上根机的人,自然是速成班,不是上上根机的人办不到,这个道理要懂。为学、为道,欲速则不达,想很快成就是做不到的。
净空老法师:请问为什么愈修行障碍愈多? 问:请问为什么愈修行障碍愈多? #净空老和尚#回答:因为你的冤亲债主太多了。你欠人的命还没有还命,你欠人的钱还没有还债,生生世世跟多少众生结冤仇,所以你修行时,这些冤亲债主都来找麻烦了。如何排除障碍?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他们。“我修行不是为我自己修的,我是为你们修的”,他们知道就会欢喜。如果你自己修行,是想跑掉、想赖帐,他们不会饶你,魔障是这么来的。 因此,我们在世间,别人骗我们、欺诈我们,我们很欢喜。为什么?债还清了。纵然不是讨债,他是真的欺骗我们,我们也随他,也不要了,这样才能出三界。“别人欠我的,我统统不要了;我欠别人的,我尽量的还”。如果你还有丝毫留恋,就离不开六道轮回,那个麻烦大!因此,一切要放下,真正了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自己身体都不能保住,更何况身外之物!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很快乐;没有,也很快乐。决定不为这些事情操心,真得大自在! 21-090-0090
净空法师:念念不向外攀缘! “念念旋元自归”,念念他不向外攀缘,也就是我刚才讲的,他不分别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他缘自性。就跟宗门参究是一样的,能闻的是谁?能见的是谁?他把念头回到这来了。所以他“伏归元真”,元真是自性,他回归自性。“发本明耀”,明耀是智慧,智慧是自性本有的。 惠能大师第三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华严经》上世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具足这些,跟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如来所证的不比我多,我所有的不比他少,平等平等,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统统现前,为什么不放下? 放下之后,“解六结,越三空”,三空是我空、法空、空也空。“破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现象、自然现象自然破了。超五浊恶世,五浊是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讲的是我们现前的社会。 你看,“全凭无分别智,反闻之功”。真修行要从这下功夫,而念佛这一句佛号,这些功夫全在其中。关键呢?关键是你对于一切法不再执着。念佛无亚于《楞严》,无亚于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得无上道,无上道是成佛。这一段经文是讲的观世音菩萨修什么成佛的。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四九五集)2013/10/30 档名:02-040-0495
刘素云老师:《无量寿经》专题讲座 第一集
净空法师:這一生不能放棄的緣分! 学佛,我们相信我们都不是一生,都是多生多劫都在学佛。无论你学到什么阶层,不往生都得不到真实利益,一定要求往生,要做佛陀莲花下面的学生,才算是真正的成就。难不难?不难,想去就去。我们心里想的,阿弥陀佛跟我们完全是心心相印。 老师教导我们,对我们爱护到极处,何以见得?勉励我们、教导我们这一生决定要往生净土,不能有第二条路,有第二条路,你就把这个缘毁掉了。这个缘下一次再遇到,那不知道是多少生、多少劫以后。 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必须认真了解它、参透它,决定不放弃这一生的缘分。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个个人都能做到,不要只听了、看了,心里好羡慕。我们有分;没有分,你听不到,你也看不到。 记住,要往生;不往生就白来了,修得再好,来生福报大,享受福报又迷了,机会就失掉了,这很可惜。所以什么是大事?念佛往生是大事。这个世界都是第二、第三、第四顺序的,要把求生净土放在第一个,决定求往生。 怎么才能往生?非常简单,看破放下。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空,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怎么个空法?佛说出来了,在那个时代很难得,现在很容易。 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间所有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现前的身相,实际上它是刹那生灭。我们看钟,能不能留住?留不住,一秒一秒过去。那换句话说,寿命多长?一秒钟。第二个一秒钟不是第一个一秒钟,你已经换个身体了,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都要那些过来人把实际状况讲清楚、讲明白,我们这才回想起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活到九十三岁了,还算不错,九十三岁多少个身体?一秒钟一个身体,我们一天多少个身体?一年多少个身体?活这么大年岁,多少个身体?一个最要紧的事情,每一秒都不一样!你要懂这个道理,这才叫真看破了。 我们寿命多长?一秒钟。一秒钟过去了,下面第二个一秒钟、第三个一秒钟……这是真相,不是假相,我们才恍然大悟。你要能够提醒这个层面,你才晓得这个世界是假的,如同梦境。 梦境时间短,这个现相比梦境还要短。你要被这些虚幻不实在的假相欺骗了,你对它有留恋,舍不得离开它,错了!所以修行人真正明白之后,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净空法师:聞思修三慧,思跟修的真正含義! “思,即不着空有”。你看看,“一味反闻,外脱声尘,内冥智理,且约静习在禅功夫也。”我们把这个思当作思想,胡思乱想叫思,那是凡夫,那是造业。他的思是什么?明了的意思。 那个闻是接触,闻性跟外面的色性相接触,这个接触叫闻。一接触就明了,没有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识,执着是第七识,他不用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不用这个。 我们今天眼根见色尘全用心意识,心意识是妄心,心意识的心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的见分、相分,末那的见分、相分,意识的见分、相分,我们全用这个,还包括与它们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法,这是凡夫。凡夫的心理很复杂,八识五十一心所,经论上解释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 修是什么?修就是一点差错都没有。“修,谓达于万行”,这个行是行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用个万行就代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与此禅观不相违背,所谓咳唾”,吐痰,“掉臂”,摇摇手臂,“无不定时”,全在定中,活活泼泼的。“何况一切善行,此约初心修进便应具足。”初心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具足这个境界。 在大乘佛法里头我们常说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什么时候有资格参学?闻思修成就,有资格参学。没有闻思修的功夫,你有什么资格参学?所以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上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首楞严大定,他得到首楞严大定,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就是根本智成就。 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知之智这叫根本智;它起作用叫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起作用,就是能生万法、能度众生。一定先有根本智,后有后得智。根本智是从定上讲的,后得智,定起作用是智慧,是从慧起作用的时候讲的,是这么回事情。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四九五集)2013/10/30 档名:02-040-0495
净空法师:佛法教学是一门深入,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佛法的教学不是知识,不是教你记得很多、读得很多,不是的,全都错了。佛法教学教你一门深入,你一生只要学一部经、一部论,只能学一样,不能学两样。为什么?目的就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持戒,这就是规矩,戒律就是规矩。 你守住这个规矩,你去做,你会得定,得定之后会开悟。它的目标一定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毕业了。你把《大藏经》念通了,都背熟了,你没有开悟,没有毕业,毕不了业。 怎样才能开悟?要得定。怎么得定?你要懂方法。这是完全上轨道的方法,菩萨修的。菩萨见色闻声,确实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法身菩萨。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理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住世八十年,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我告诉你,没有。从入胎,一直到最后大般涅槃,都没有起心动念,来示现的。 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在华藏世界,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是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当时的印度人善根成熟,他们都希望佛能够度他,释迦牟尼佛就现佛身而为说法。在中国现身,现比丘身、现居士长者身,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你是什么样的根器就给你说什么样的法,佛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佛只有纲领,你能够抓住纲领,你就懂得怎么样学习。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四九五集)2013/10/30 档名:02-040-0495
视频报导 | 2019清明祭祖法会圆满落幕
净空法师:什么是「佛」? 「佛」是什么?佛这个字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换句话说,念佛是念智慧、念觉悟。这个字是可以翻的,为什么古人不翻?他不翻有他不翻的道理。从前翻经体例有五种不翻,这一种是尊重不翻,我们对于佛这个字很尊重它,不翻用音译过来。 他说的智慧是无所不知,他所讲的觉悟是无所不觉,我们普通概念当中,智慧跟觉悟范围没有这么大,也没有这么深,所以他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觉悟,这是佛。换句话说,「佛佛相念」要落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上,念念都不迷,那就是觉悟。
净空法师:為什麼會有不同維次空間? 佛是非常讲求科学的,他让我们去证明,宇宙之大,无奇不有,这是事实。今天科学家知道空间有不同的维次,我们常常听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讲空间是无限度的,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就见不到,就无法接触。科学家了解这个事实,确实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但是怎么突破,现在技术上还做不到。 佛家做到了,有许多高级的宗教做到了,他为什么做到?他知道不同空间维次的来源、原因,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他知道。怎么造成的?是由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所以空间维次是无量无边的。知道它的根源,如果把这个根源消除,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佛家用禅定的方法,让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于是不同维次空间突破了。你放下得愈多,突破的层次愈大,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神通」,中国人讲特异功能,就这么回事情。
净空法师:「一心不乱」如何修得? 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天看到这些人、事,也要在这里修定修慧。你在家庭里面,会念佛的人,会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场。这个人给点气给你受,那个人说几句难听的话,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修一心不乱! 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识!没有这些人,你那个忍辱波罗密从哪里成就?这些人给你甜言蜜语的,你不生爱恋的心;给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没有瞋恚之心。这些人统统是善知识,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净宗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是在这个地方修成的。 换句话说,听到一些是是非非、闲言闲语,心里动了念头了,你立刻就要忏悔,「我怎么又错了,又被境界所转了」。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都能够觉,都不迷,你念佛的功夫,不必要三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好老师。
净空老法师:喜欢的要放下,讨厌的也要放下! 凡是念佛不能往生,不是念佛不灵,念佛是真灵,是你自己还有放不下的东西,还有牵挂、还有留恋。只要有一桩事情,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有一桩事情放不下,极乐世界这一生你没有分,非常可惜! 喜欢的要放下,讨厌的也要放下,不管你是怎么样,只要你有一桩东西,喜怒哀乐你没放下,你就去不了。 怎么个放法?不要放在心上,不是说不要放在事上,事照干,特别是为大众服务的事情,为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多做,要真干,不要放在心上。事情做完了,不管善跟恶,都不放在心上,这叫放下,比什么都重要!心里面只放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要,这叫真修行,这叫真有道。什么时候放下?当下就放下。根本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才有跟阿弥陀佛感应的条件。那一边是通的,没障碍的,障碍在自己,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最好的念头是阿弥陀佛,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这世间事,无论是人事,无论什么事情,随它去吧,不要再碰它了,碰它把这个机会又断掉了,这叫真放下。佛家讲的信、解、行、证,信有,解也有,行就是彻底放下,不跟任何人计较,更不能跟自己计较。 好的事、坏的事,随它去吧,它过去了。这一秒钟过去了,这一念过去了,随它去吧。不要去想,好的、坏的都不想,好的一场空,坏的也是一场空,你去想它干什么?把这个念头拿来想阿弥陀佛,就对了。希望这句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间断,我们往生决定有分。 澳洲净宗学院餐后开示—喜欢的要放下,讨厌的也要放下 2019.3.3 启讲于 澳洲净宗学院 / 编号:32-325
净空法师:如何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 我们现在念佛,没有尝到法味,念念就念忘掉,念念“阿弥陀佛”就想起别的东西去了。这个不要紧,功夫不得力,你要继续努力的去念,要继续努力、要认真。刚才讲的,凡是障碍的东西统统要舍弃;换句话说,要专心、要一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恭敬心。 这样去念,你念个半年,在一般讲的时候需要半年就能尝到味道,尝到法味。法味尝到之后,往生西方的信心就有了。自己就有信心,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坚强,所以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 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预知时至”,是可以“随意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也可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说老实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专念。 最怕的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所说的,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坏在夹杂上。夹杂,简单讲就是不专心。刚才讲,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还要看别的经,这叫夹杂,所以你功夫不得力。怕夹杂,这是一定要晓得。
师父说 | 不能辜负祖先对我们的厚爱 老祖宗真爱后代, 把自己所悟的道理 用文言文的形式留传下来, 这些带给人类幸福、美满、快乐的人生。 我们如果不学, 不是老祖宗对不起后代, 是我们对不起祖宗。 ——净空老法师
净空法师:我们是“念佛”还是“念佛”? 你看那个“念”,念是什么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可见得念不是口念,口念不行,现在心上真正有叫念,念是这个意思。如果你现在心上没有,嘴巴里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心上真有。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老太太,老太太疼她的孙子,心上真有,她也不是一天到晚挂着孙子、孙子,没挂在口里,她心上真有,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会想到她的孙子,那个叫念。能够把这个念头,转换成阿弥陀佛那就好了,问题就解决了。 前些年有一位老太太她来看我,告诉我她念佛的功夫念得很不错,她说:“师父,我什么都放下,就是孙子放不下怎么办?”我就教给她,你把你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你的问题不就解决了。所以念是心上真有。
净空法师: 原谅别人, 消的是自己业障! 冤家宜解不宜结,一定要知道,别人跟我结怨不是没有原因的,过去世大概是我得罪他了,这一世一定要化解。他恨我、他毁谤我、他陷害我、甚至他杀我,都没有怨恨心,不跟他结怨。要原谅他不要去计较,来生就变成好朋友,不会变成冤家对头,这才叫有智慧,这样才能够转业报。小不忍则乱大谋,别人对你一点不好,你马上给他颜色看,报复,人家记恨在心,这个事麻烦。记恨在心的人,来生多半堕三恶道,恶道的业消了,他又会得人身,不定在什么时候碰到,畜生道碰到互相残杀,人道里头再碰到,那个毒害更深。 这些事情总要想清楚、想明白、想透。学海贤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真正做到,「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老和尚一生没有哪个善人、哪个恶人,没有,他对於一切人平等看待,没有一个不欢喜,没有一个有怨恨的人,一生没有怨恨过一个人,这个要跟老和尚学习。 这个故事里头有一段,他到玉米田里面去看,正好碰到有个年轻人偷他的玉米。这个人一看到他来了,手足无所措,害怕了,老和尚告诉他,安慰他,不要紧,你喜欢掰,拣大的掰,转身就离开了。确确实实心目当中没有一个人不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老和尚一生耕种,他开荒开了十四片荒山,一共一百多亩,种植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水果,统统是做布施,他没有拿去卖钱,都是救济贫苦的人。所以别人来偷他的玉米,他完全是布施,你要多少你自己拿多少。欢喜,布施恩德,不结怨恨,处处替别人著想,没有替自己著想的,总是让人欢喜。布施喜悦,自己欢喜,法喜充满。原谅别人,消自己的业障,不肯给别人方便,将来自己遭遇的就是不方便,障碍别人就是障碍自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我们这一生当中,遭遇的善缘少,逆缘多,怎么相处?一定要常常反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冷静去观察,总是自己有问题,不是别人有问题,总是自己做得有缺陷,才会招别人嫉妒障碍、毁谤破坏,一定要晓得别人没有过失,过失全在自己。不但对於这些冤亲债主没有怨恨,而且要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成就我们认真反省改过的机缘,让我们自己道业德行能向上提升。你从这方面想,他不但对我没有害,他对我有好处。
净空法师:你成就有大小,跟你的忍辱功夫成正比 阿弥陀佛五劫参访诸佛如来的刹土,是不是一帆风顺?有没有遭遇到这种羞辱?肯定有的!我们看《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就知道,善财童子遇到了胜热婆罗门,真正遇到逆境,很不容易忍受的逆境,他都能够顺利通过;法藏比丘参访十方刹土、诸佛如来,什么样的事情都见过,一片慈悲,顺利通过,这才有极乐世界的出现。中国古人也有一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能忍辱,大的功德不能成就。你成就有多大,跟你的忍辱功夫成正比。所以看一个人一生当中有多大的成就,看他有多大的耐心。那个耐心越大,他成就越大。顺境,没有贪念;逆境,没有怨恨。一切境缘,总是以清静、平等、觉来对待。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修什么?修清静、平等、觉。顺境,你起不起贪心;逆境,会不会怨恨。从这看,这是真功夫、这真实功德。你能顺利通过,佛菩萨赞叹,天龙鬼神拥护你、赞叹你,没有受委屈。那个不能忍受的人,他受委屈了;能忍受的人没有委屈,成就“忍辱波罗蜜”。这是要学的,这就是“大智、大力”,“大智”——清楚、明了,“大力”能够通过,布施的力、持戒的力、忍辱的力、禅定的力,他能通过。 “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弥陀佛,住真实慧,”都向阿弥陀佛学习,都向阿弥陀佛看齐,阿弥陀佛住真实慧,我们也住真实慧。 “攝净佛国,普利有情。” 他教化的地区是真实国、净佛国。那我们住在这个地区、这个道场,真正学阿弥陀佛,净化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就是极乐世界的小模型。清静国土的小模型展现在这个地区,功德无量无边,这就是经教里面所说六和敬的僧团。有一个出现,全世界人都得福了,为什么?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因为你这个地方是六和敬的道场,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整个世界都受你的影响,你会带动全世界的安定和平,这功德多大?真正不可思议!这是菩萨事业,不是凡夫。 “普利有情,是即真发菩提心也。” 总起来,就叫发菩提心。 …… 要记住,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佛即知之”,这真的,不是假的。你是真诚心、慈悲心、智慧心想做这个事业,利益众生,佛力就加持了。如果为自己名闻利养,佛不加持你;有加持的,是魔来加持你,为什么?你跟魔同心、同愿,你不是跟佛同心、同愿。千万不要以为起心动念是小事;不是小事,是大事!所以起心动念要谨慎,不能起一个恶念,不能起一个与性德相违的念头。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19集 2013年6月9日讲于斯里兰卡阿弥陀精舍
净空法师:「好事不如无事」与「众善奉行」之间有何异同? 问:第三个问题,请问「好事不如无事」与「众善奉行」之间有何异同? 答:这有差别,众善奉行是愿,好事不如无事是行,是修行。修行,佛教给我们,普贤行愿诸位常常念,都记得很熟,菩萨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我们要懂得随喜的意思,「恒顺众生」。所以佛法讲的是缘,有缘要做,没有缘不要强求。我到香港来讲经,这边有同学来找我,那我就来;不来找我,我不会找这边同学,我不会找你们要来请我讲经,不会的,你们找上门来,这没有法子。 香港总算还是过去是有缘,在过去三十年前我在这边讲经结下的法缘,在那个时候每年都到香港来讲一个月,很多年都是这样。当中有一段中断时期比较久一点,大概有七年,这边同修告诉我。回归那时候我再来看,看了时候又碰到老同修:法师,你已经七年没来了。这么久!好像没有这么久。果然是七年。这都是缘分,总是随缘,没有缘就不行,有缘那就是随缘。所以好事不如无事。可是有缘那就不行,那个事遇到的时候还要去做,但是去做决定是如法的。对众生有利益,对自己没有妨碍,这很重要。所以这与众善奉行并不违背。
净空法师:孝养父母的三个层次 行孝道是个大问题,不但是修行证果的重要问题,也是世间做人的根本问题。 一、细心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基本的行孝 父母的衣食起居,一定要细心去照顾,要了解父母生活的习惯、爱好,以及身体健康的状况,才能照顾的周到。换句话说,他的身体需要那些养分,需要多少分量,在生活上、起居上妥善的照顾,养父母之身,使父母的身体健康长寿。 二、愉悦父母的心情--从精神层面孝顺父母 子女只有懂得父母的情绪、爱好,父母所喜欢的、所厌恶的,才能培养父母的欢心。大乘经中佛常常教人,常生欢喜心,远离一切忧愁烦恼。父母欢喜的是什么?忧虑的是什么?父母欢喜的是儿孙孝顺、儿孙和睦、兄弟姐妹能够互相合作,共同的创业,共同的守成,同一条心。反之,如果兄弟不合,父母就会忧虑,令父母忧虑的,就是不孝。 再譬如,我们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父母操心;品性不好,父母操心;对老师不恭敬,对同学不友爱,都是令父母操心、担忧的。而如果要想真正孝顺父母,令父母生欢喜心,就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尊师重道,友爱同学,发奋读书。也就是说,孝道会推动你,在求学阶段好好学习;学业完成之后踏进社会,为了让父母欢喜,你会服从、尊敬上司,与同事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对部属有仁慈的心。这,都是在尽孝。 三、让父母明了佛学的真谛,是为真正的孝道 佛学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明了人有今生还有来世,今生我们对父母能够尽的孝道,我们统统做到了,但来生怎么办?我们还能照顾到吗?所以佛告诉我们,劝父母学佛,让父母明了佛学的真谛,这是大孝! 学佛让我们懂得尽孝,让我们了解尽孝的意义,无限的深广,所以我们努力尽孝。我们的父母对比着看看别人家的子女,就知道学佛的好处,如果我们再经常给父母讲讲佛法的博大精深,谈谈我们学佛的体会,让父母也开始与佛结缘,使父母永脱轮回,帮助父母了生死、出三界,我们的孝道才是真正的孝道。
淨空法師:親情你能看破嗎?這是最困難的。 在一切法门里面,特别是末法,我们要相信佛的话,不要相信自己的想像,想像全错了,我们现在不能不承认。学佛我们的目的何在?就是想成佛,这个想法一点都不错。想归想,成佛可不是容易事情,要把三大类的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就成佛了。 你试试看,你能断得了吗?亲情你能看破吗?这最困难的。说你几句不好听的话,你能不生气吗?这都是考验。几句话不好听就发脾气、就不高兴了,假的,不是真的,凡夫。佛法是来真的,不是来假的。 赞叹你就觉得很高兴,这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那个轻轻的小风一吹你就动了,你要练到八风吹不动。这个八风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切人事物的诱惑,你都能如如不动,这是真功夫。 一动,心一动就是妄心,妄心就起烦恼,贪瞋痴慢起来了。顺自己意思贪爱,不顺自己意思怨恨,这就造业了。修行功夫就是如如不动。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四九0集)2013/10/25 档名:02-040-0490
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 ◎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临终,方说放心无虑之话云,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未到此时,尚存战兢。曾子且然,况吾辈凡庸乎。 ——(续)复徐书镛书
净空法师:快樂從哪裡來?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DAyODI2MDIxNg%3D%3D.html%3Fspm%3Da2h1n.8251843.playList.5%2196~1%212~3~A%26f%3D51913590%26o%3D1&urlrefer=e035e1ed889b3f25375d6aafed9d59fc
2019年净宗学院春节晚会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DAzOTAyMDAwOA%3D%3D.html%3Fspm%3Da2h0z.8244218.2371631.d6373&urlrefer=3df6d92910c8f44ecae0024a356a4f17
印祖: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 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 ——(正)复甬江某居士书
净空法师:如何真正報答父母之恩? 如何报父母师长之恩?那就在求愿往生。真正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是真正报父母恩,也报了师长恩。为什么?父母、师长无论在哪一道,跟你缘深,当然你头一个去照顾他。 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天眼跟阿弥陀佛一样,能够见到不是一世两世、百世千世万世,不是的,无量劫前的父母师长你统统看到了。这些人我们晓得,有的成佛,有的成菩萨,有的还在三途六道。我们现在佛门里一句话说「有缘众生」,有缘众生太多太多了。
净空老法师:大富大贵是怎麽修来的! 有四件事可以让你得到大财富 佛语须摩提:“菩萨复有四事法,得大富有。 何等为四?一者、布施以时,二者、与已倍悦,三者、与后不复悔,四者、既与不求其报。是为四事,菩萨用是四 事故,得大富有。”佛于是说偈言: “以时施无悔心, 喜悦与无希望, 所作施有勇慧, 在所处常大富。”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心修好了,话自然就少了! 以前,我就很喜欢“沉默是金”这个成语,它的处事智慧是我敬佩且向往的,可惜自己很难做到。现在读了这句禅语,才懂得沉默与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清静平和。当一个人修为到家,心怀平常,自然就无闲话,无是非。而那些喜欢杂言碎聊的人,其实都是内心里贪嗔痴慢疑习气太重的缘故。 大多时候,我们总要和人一起,找话题来消遣,家长里短,道听途说,人言亦言,不说话就难受,闲聊日子就过得快。其实,这是我们内心空虚愚昧的表现。闲聊的结果是我们的内心更加空虚无聊,甚至因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些闲聊还会误导人,伤害人。所以,一个内心充实智慧的人,绝不会因闲聊荒废光阴,一定会珍惜时间去学习去反省去修炼。 在很多聚会上,那些妙语连珠、高谈阔论,看似学识渊博、风趣幽默的人,似乎是大家关注的中心。但大声的喧嚣的背后是内心的空洞虚无。所以,真正的智者,往往是那些微笑不语,谦和平静的人。他们并不是腹中空空,粗浅无知,他们偶尔的只言片语,却有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智慧。 有时候,我们喜欢和人争执,为自己在唇枪舌战中占了上风而沾沾自喜,其实这是内心的“慢”在作怪,都是我们的内心不智慧的表现。 有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的缺点,喜欢指责教训人,其实,这也是自己的嗔心作怪。因为“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只要心里平静,就不会被外境所转,渐渐做到“不见他人非,只见自己过”的境界。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就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其实这是我们心里不平衡,是内心“贪”的表现。而一个经常发牢骚的人,单位领导同事都不喜欢,最终会减损自己的福报。所以凡事应先从自身找原因,保持一颗平常心,尽量做到少言多听,少说多做。 人前背后,喜欢说坏话的人,多是心怀嫉恨的人,容不得别人的好,说坏对方,以期心理平衡。更可怕的是有人来告状说某某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拨弄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种人,最好敬而远之,不然就会挑起矛盾是非,引起内心的不平静。 言为心声,境由心生。所以,每次说话前,时时观照内心,起心动念间,看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说话。 如果是贪嗔痴慢疑等恶念,就及时制止修正,让心回归平静;如果是善念,也要想想,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修行,说出来的话是否对对方有益。 时时让自己心平气和,这才是善护口业的关键。 唯有心修好了,话自然就少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