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enny1109 jeenny1109
关注数: 15 粉丝数: 162 发帖数: 24,673 关注贴吧数: 3
晴雯与茶:结构象征上的双重寓意 【张辉】 中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中描写了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此前许多学者早已进行过讨论。《红楼梦》前80回中共有58处运用茶文化写人言事,或是表现不同的人物身份,如贾母不吃“六安茶”而吃“老君眉”,妙玉吩咐将刘姥姥用过的成窑茶杯搁在外头去,并声称“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或是渲染了富贵优雅的生活,如第41回栊翠庵品茶中出现的茶具珍品𤫫爮斝、点犀𥁢;或是刻画了人物性格,如妙玉将前番自己日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其中似乎深藏一分畸零无望的密意;第3回“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表现了寄人篱下孤女的小心和敏感;亦有双关仪礼俗风和情节发展,如第25回王熙凤用“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来打趣黛玉,既是旧时女子受聘称“吃茶”礼俗的体现,又反衬了后文宝黛有情人不成眷属;或是借茶事描写再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如第53回除夕祭宗祠,贾母端坐高堂,长房长媳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长房长孙媳秦氏给贾母同辈的祖母们献茶。然后,尤氏又给邢夫人等人、秦氏又给众姐妹上茶。凤姐和李纨等只能在底下伺候。献茶毕,邢夫人等起身服侍贾母,贾母吃茶,闲话片刻离座回府。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一丝不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这些探索基本上还停留在“现象——文化”的层面,也就是解释了茶事所蕴含的文化之后就“言尽意止”,鲜有和小说的整体结构发生关联。
怎样读红楼梦 (个人看法) 第一,我觉得要注意整体和细节的协调。 整体呢,就是书的框架,旨意,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这种“大”的总领性的东西吧。红楼梦的作者其实很照顾读者,在第一回就写告诉了读者他写这本书的宗旨和目的;第五回就总体写了书中各式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第六十三回又给了人物一个总体的评价。我觉得这些内容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读书的时候细节是应该遵循这个总纲领性的,细节不应该和纲领性内容相违背。这样说可能很抽象,那就举个具体的例子吧。 我们都知道大观园是红楼梦作者创造的理想世界,夏志清老师说大观园是为这些青少年设计的天堂,陈良柄老师说大观园是世俗中的安乐窝,是纯真人的理想住所。所以,大观园便有了纲领性作用,能居住在这里的都是作者赞美的对象。虽然凤姐这样有才能的女子也是作者浓墨重彩写的一个角色,也是被叹息的对象,但是因为凤姐身上带着浓浓的“男子气息”,也就是宝玉说的浊物,所以她能入薄命司,却无缘大观园。在这个整体的指导下,我认为如果分析细节时,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也许应该再思考一下。比如看到一栋房子,这个房子的大概情况是如何的就是整体,比如这个房是砖是瓦,是高楼还是平房,是公寓还是教堂。先确定整体,在不违背整体的情况下然后才应该挖细节。而细节呢,就好像这个房子的窗户,一个细节就是一扇窗户,细节挖的越多,你能够通过细节看到房子里面的窗户也越多,当窗户多到一定时候,房子的内部就大面积的显现在我们面前了。 第二,就是常态和特例的区别。 红楼梦这本书我觉得很写实,都是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很类似。一个人呢,有一个生活的常态,但是因为生活中有特殊情况,所以又有跟常态不一样的特别表现。但是因为特殊情况在书中往往被重点写,所以常常见到常态和特例被混淆的时候。我能想到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宝玉踢袭人那个情节。宝玉对女儿的怜惜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人物性格,书中处处可见,可是在林妹妹吃闭门羹后,自己也淋着雨没人开门,宝玉也不高兴了,存心要发泄一下,结果就踢了人。这个情节就是特例。经常听人说宝玉一点也不怜惜女孩,不然他还踢人?这可能就是用特例代替了常态。我觉得在读书过程中,应该区分常态和特例,不要以特殊的情节代表了人物的特殊个性。 第三,我觉得要注意点和线的区别。 红楼梦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本青春的成长书。黛玉和宝玉在书中是典型的成长型人物。这种人物的特点就是前后有变化,有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物。黛玉对宝玉的猜忌,试探都是前期的,后面就不见踪迹了;宝玉的博爱也是前期的,情悟之后便没有想过要用众女儿的泪来葬他,只是个人的该得到的眼泪。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只看到一点,也要看到一条长链,其实这个概念跟整体和细节也有点关系。其实宝钗也是有成长变化的,只是她的成长比较靠前,是在薛家的时候,所以没有正式写入书中。 第四,我觉得不要被自己的偏好模糊了双眼,轻易去评断。 我自己知道我有偏爱,我比较偏爱黛玉和宝玉。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偏爱就是偏爱,而不是衡量事物的标准。我喜欢他们不代表别人就该喜欢他们,别人要是不喜欢他们也有别人的原因,是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当作理由或者标准去要求别人的。美国的影评人A.O.Sotte去年写过一篇文章,说每个人都喜欢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既然自己是正确的,那么别人不一样的看法那肯定就是错的。他说这就是争论不断的源头了。更包容的想法应该是,自己可以是正确的,别人也可以是正确的。因为人的形态千百种(只要不是存心害人),黛玉的风流婉转,宝钗的沉稳大气,湘云的豪放,探春的严格,惜春的决绝,迎春的超然……都应该是可以同时被接受的。
宝钗和袭人的暗语 【旧篇别看】 第三十三回中宝玉在贾环的谗言和忠顺王府的追究下,终于激怒了贾政,被好打了一顿。大家都很关心,袭人自己插不下手去,便找到焙茗细问宝玉被打的原因。焙茗给了两个信息:琪官儿的事多半是薛蟠说的,金钏儿的事是贾环说的。袭人听了后,心里是信了【八九分】的。 贾环落谗言这件事王夫人是隐隐有点知道的,所以王夫人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后来当王夫人悄悄问袭人贾环有没有落谗言的时候,袭人却并没有把自己知道的说给王夫人听,而是装傻了,说自己只知道戏子的事,别的什么都不知道。【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日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话没有?”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个话,只听见说为二爷认得什么王府的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说了,为这个打的。”王夫人摇头说道:“也为这个。只是还有别的原故呢。”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袭人说不知道很奇怪,因为她确实是问了焙茗,心里不仅知道而且还比较肯定。所以这前后一比较,问题就出来的。袭人心里明白贾环要害宝玉的心,并且都已经有小动作了,宝玉这次被打的这么厉害就有贾环谗言的缘故。那为什么不敢向王夫人证实呢?难道她不想害宝玉的人被揪出来吗?难道她不想王夫人有防备吗?而且是王夫人亲自问下来的,实话实说不算是小报告啊!要想知道为什么袭人装不知道,就必须回答前面去找答案。
东西方的两种伟大心灵景观 【刘再复答刘剑梅问题】 刘剑梅(以下简称梅):你把贾宝玉比成道中的基督和释迦牟尼。比成释迦,较好理解。释迦牟尼出家前是个快乐王子,但有佛性,最后终于告别宫廷。但基督的教义与佛教不同,也与曹雪芹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这该怎么解释?   刘再复(以下简称复):把贾宝玉比作未成道的基督,只是个比喻,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宝玉具有基督心肠,和爱一切人宽恕一切人的基督似的大爱大慈悲精神,并不是说,宝玉就是基督,所以我是留有余地说他还是“未成道”,离基督还远。但我至今仍然觉得,宝玉的情怀与基督的情怀相似得令人惊讶,这在中国真是难以想象。例如基督大爱覆盖一切,也覆盖敌人。基督没有敌人,连把他送上十字架的人也宽恕,你想,把铁钉钉进自己的手掌,把自己钉上十字架,这是何等的残暴,可是基督宽恕他,连这种人都能宽恕,还有什么不能原谅?不能宽恕?贾宝玉也正是这样的人,他没有敌人。贾环诬告他,让他差点被父亲打死,但他不怪贾环。贾环刻意用滚烫的油火弄瞎他的眼睛,虽未得逞,但烧伤他的脸,对此,宝玉也宽恕,不让王夫人去祖母那里告状,连想烧伤自己眼睛的人都能原谅,还有什么不能原谅?这不是基督精神是什么?基督的大爱不仅覆盖敌人,而且覆盖社会底层最没有地位的妓女,所以他制止人们对妓女扔石头。宝玉也是如此,他不像薛蟠那样嫖娼宿柳,但他把妓女也当人看。《红楼梦》中唯一的妓女形象是云儿,在冯紫英家的聚会上,宝玉也和她平等唱和,一点也无歧视。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平等态度。本来,这是基督才能抵达的精神水平,但宝玉抵达了。因此,把宝玉比作未成道的基督,并不牵强。但比喻总是有缺憾的。宝玉与基督又有很大差别。最重要的差别有三点:第一,基督讲拯救,宝玉则“闲散”(逍遥)。第二,基督是上帝之子,灵魂在此岸世界也在彼岸世界,宝玉原是一块多余的石头,通灵入世后只认此岸世界。基督是神,宝玉是人。第三,基督的十二弟子全是男性,自己也不近女色,宝玉则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的女子全都相好,而且是少女的崇拜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