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茶堂🌱 zxc542848128
关注数: 226 粉丝数: 135 发帖数: 1,222 关注贴吧数: 10
茶树是喜酸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较适宜种茶的土壤 pH为4.0 ~ 6.5;最适pH为4.5 ~ 5.5。在中性土壤中茶树生长不良,甚至不能成活。 茶树喜酸的机理如下: 1.物种系统进化造就的遗传特性 由于茶树原产地中国云贵高原的原始森林地区,属酸性土壤,长期的系统发育使其逐渐形成了喜酸的遗传特性。因此,只有在酸性环境下,许多土壤养分才能被顺利地吸收。例如,经用³²P同位素示踪研究表明,茶树对P的吸收,在酸性条件下比中性条件下几乎高1倍。 2.与茶树根的生化特性有关 据研究,茶树根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和丙酮酸等,而无机酸盐含量很低,所以茶树根液对酸性的缓冲能力强,而对碱性的缓冲能力相对较弱。这种根液特性也是茶树喜酸的原因之一。 3.与茶树喜铝厌钙有关 在酸性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活性铝离子,酸性愈强,活性铝离子就愈多。健壮茶树含铝量高达1%,而中性土壤中无活性铝离子存在。茶树是厌钙植物。茶园土壤一般含钙量很低,仅0.15% ~ 0.32%,土壤含钙量与土壤pH值正相关。所以,茶树在高pH值、高钙含量的土壤中无法正常生长。 4.与菌根菌共生有关 茶树吸收根中有许多真菌类的菌丝或菌根侵入,这些菌根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吸收养分与水分供给茶树生长需要。而这些菌根菌本身只有在酸性环境才能生长。
不管是电视剧或者历史中,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有一个机构,掌管着几百年的茶叶边贸,叫做茶马司。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 茶马司,简称“茶司”,官署名,宋以后专掌茶马贸易的机构。 早期内地与边疆牧民地区的有以茶易马的制度。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统治阶段长期推行的一种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产地和靠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制订“茶马法”,专司以茶易马的职能。 即边区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 据史籍所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经略安抚使王韶在甘肃临洮一带与人木征作战,需要大量战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设立“提兴茶马司”,负责从事收购和以茶易马工作,并在陕、甘、川多处设置“卖场”和“买马场”,沿边少数民族只准与官府(马司)从事以茶易马交易,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到沿边地区去卖,甚至不准将籽、苗带到边境,凡贩私则予处死,或充军三千里以外,“茶马司”官员失察者也要治罪。 立法如此严酷,目的在于通过内地来控制边区少数民族,强化他们的统治。这就是“以茶治边”的由来。但在客观上,茶马互市也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明洪武十五年改令,以河州兼管。 三十年曾改秦州为永宁(今四川叙永)茶马司,后复旧。 清代于陕西、甘肃、云南等地设置茶马大使,掌茶马交易事宜。 茶马司主要职能为“易马赏番”,定期招番互市,严禁通番私易,将每年以茶易马数造册上报朝廷,并把所市马依例分于边卫骑操或苑马寺牧养。 《明会典·茶课》:“明制茶课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 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设立专门的“茶马司”,清朝康熙四年(1665)在云南西部增设北胜州茶马市,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予废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