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20001018 Steven20001018
经作弦,纬作弓,弹指一拨,箭射苍穹。
关注数: 34 粉丝数: 172 发帖数: 18,747 关注贴吧数: 48
【干货】我火星探测器将首次亮相珠海 新京报讯 (记者贾世煜)昨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火星探测器、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高分二号卫星等重要展品将在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 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将于11月11日至16日在珠海举行,作为本届航展的主办单位之一,航天科技集团将携300余项航天成果参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火星探测器系统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环绕器将携带着陆巡视器完成地火转移飞行和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后择机释放着陆巡视器,开展环绕科学探测;并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着陆巡视将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并分离释放火星巡视器,开展巡视科学探测。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今年6月,在第22届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着陆巡视,在2030年实现火星采样返回。其实,早在2011年11月,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就曾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但由于火箭变轨发生意外,未能实现探测。 此外,一批最新立项研制的导弹武器系统将集中亮相。包括精确打击武器系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无人机侦察作战系统及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装备,体系化地展现武器系统作战使用效能。特别是CX-1超声速巡航导弹、FB-6C导弹发射车、FB-10指挥发射车等均首次对公众亮相且为实物展出。 转自腾讯新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ew.inews.qq.com%2Fa%2FMIL2014110700910802&urlrefer=55a863015c63505e847b82033d32ff65
【2014-11-08】我火星探测器将首次亮相珠海 新京报讯 (记者贾世煜)昨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火星探测器、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高分二号卫星等重要展品将在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 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将于11月11日至16日在珠海举行,作为本届航展的主办单位之一,航天科技集团将携300余项航天成果参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火星探测器系统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环绕器将携带着陆巡视器完成地火转移飞行和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后择机释放着陆巡视器,开展环绕科学探测;并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着陆巡视将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并分离释放火星巡视器,开展巡视科学探测。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今年6月,在第22届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着陆巡视,在2030年实现火星采样返回。其实,早在2011年11月,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就曾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但由于火箭变轨发生意外,未能实现探测。 此外,一批最新立项研制的导弹武器系统将集中亮相。包括精确打击武器系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无人机侦察作战系统及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装备,体系化地展现武器系统作战使用效能。特别是CX-1超声速巡航导弹、FB-6C导弹发射车、FB-10指挥发射车等均首次对公众亮相且为实物展出。 转自腾讯新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ew.inews.qq.com%2Fa%2FMIL2014110700910802&urlrefer=55a863015c63505e847b82033d32ff65
【干货】太阳数天内连续爆发10个超强耀斑 [摘要]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观测到太阳黑子事件爆发事件,探测到10个强大太阳耀斑穿过太阳盘面。美国宇航局探测到AR12192黑子活跃区产生了6次X级太阳耀斑,这是最大级别的太阳耀斑,同时还产生了四个强大的M级耀斑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发现太阳表面出现了巨大的黑子群,并探测到非常活跃的太阳活动现象,在10月18日的观测记录中太阳AR12192黑子活跃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黑子群,并很快形成大片的黑斑,这也是近24年来较为强大的太阳黑子事件,美国宇航局的太阳观测平台探测到10个强大太阳耀斑穿过太阳盘面。从图中可以看出,黑子活跃区非常巨大,如同太阳表面出现的巨大黑斑,在10月23日的日偏食事件中,人们也可以观测到这片巨大的黑子区域。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负责对本次太阳黑子事件进行观测,科学家亚历克斯·杨认为尽管太阳表面出现了多次强烈的耀斑事件,但这个区域内却没有任何明显的日冕物质抛射,大多数发生耀斑的地方都会出现日冕物质抛射,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强大的太阳能量事件能够对地球构成威胁,如果直接朝向地球释放,那么会造成轨道卫星出现故障、地面电网受到损坏、甚至是威胁宇航员的生命。 正是由于太阳能量事件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美国宇航局已经部署的探测器和地面天文台对太阳进行不间断的监控,本次黑子活跃区的面积相当庞大,是自1874年以来人们观测到的第33大黑子活跃面积,在这期间科学家已经记录了近32000个活跃区域。大约在半个世纪前,1946年至1951年之间,科学家探测到太阳出现了大面积的黑子活跃区域,是目前的两倍左右,也是人类对太阳观测史上记录的最大几次黑子活跃事件。 AR12192黑子活跃区产生了6次X级太阳耀斑,这是最大级别的太阳耀斑,同时还产生了四个强大的M级耀斑,M级的强度只有X级的十分之一。这些数据为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太阳的机会,如此多的太阳耀斑出现能够为我们预测太阳耀斑事件提供帮助,在未来空间天气预报、轨道生命保障任务中扮演重要作用。(罗辑/编译) 摘自腾讯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ech.qq.com%2Fa%2F20141104%2F013993.htm&urlrefer=a568278dd66521fc9cae43a27c396153
【干货】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01日   北京时间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 5时53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  6时13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起,跳出大气层,到达跳出最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降落伞顺利开伞,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担负搜索回收任务的搜索分队及时发现目标,迅速到达返回器着陆现场实施回收。  科研人员将对回收后的返回器及此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于27日飞抵月球引力影响球,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28日晚,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重返地球。  有关专家称,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自CNSA: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nsa.gov.cn%2Fn1081%2Fn7529%2Fn308593%2F654631.html&urlrefer=185cb81f087c259d8da4d191f6bce68e
【2014-11-0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01日   北京时间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 5时53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  6时13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起,跳出大气层,到达跳出最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降落伞顺利开伞,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担负搜索回收任务的搜索分队及时发现目标,迅速到达返回器着陆现场实施回收。  科研人员将对回收后的返回器及此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于27日飞抵月球引力影响球,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28日晚,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重返地球。  有关专家称,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自CNSA: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nsa.gov.cn%2Fn1081%2Fn7529%2Fn308593%2F654631.html&urlrefer=185cb81f087c259d8da4d191f6bce68e
【干货】科学家首次揭开新星内核的伽玛射线之源 [摘要]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揭开美国宇航局“费米”伽玛射线望远镜在2012年观测到的神秘伽玛射线释放,并发现其中的爆发机制。科学家绘制的新星伽玛射线释放模拟图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费米”伽玛射线望远镜在2012年探测到一次神秘的伽玛射线释放,为了揭开这个谜团,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对V959 Mon双星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速冲击的高能粒子,这是产生伽玛射线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天文学家首次深入一颗新星的核心区域研究伽玛射线的释放。 伽玛射线是宇宙中最强大的辐射形式之一,但伽玛射线是如何在天体爆炸中形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在科学家,现在科学家第一次聚焦于一颗恒星的核心区域,结果发现了这一惊人现象的起源。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天文学家在一颗恒星表面观察到意想不到的现象,根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Laura Chomiuk介绍:我们不仅发现了伽玛射线从哪里释放,还观察到前所未有的现象,可能在其他新星爆发中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 科学家观测的新星来自一个双星系统,即两颗天体相互围绕着公转,其中一个为密度较高的白矮星,该系统也被命名为V959 Mon双星系统,距离地球大约5000光年,位于银河系之内,研究人员认为伽玛射线的释放来自这个双星系统。图中显示了科学家模拟的新星释放伽玛射线的示意图,天体可产生极快的气体流,加速高能粒子并产生伽玛射线。(罗辑/编译) 摘自腾讯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ech.qq.com%2Fa%2F20141022%2F008903.htm&urlrefer=a3441ab9f09208b5aef2fe73f4eb966b
【干货】瑞典在4.5亿年前遭两颗小行星“双重打击” [摘要]西班牙马德里天体生物中心的科学家发现瑞典中部的一处撞击坑在4.58亿年前遭到巨型小行星,可能是一个罕见的双小行星系统。艺术家绘制的两颗小行星组成的天体系统,科学家认为这样的天体系统撞击了瑞典两处相距不远的撞击坑由两颗小行星同时撞击形成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可能发现了太阳系中最大的宇宙灾难之一,在瑞典发现的陨石坑显示这里在4.58亿年前遭到巨型小行星的撞击,堪称太阳系中较大规模的撞击事件。来袭西班牙的研究小组在陨石坑中发现了物质抛射进入空中的痕迹,而撞击位置下方的沉积物也记录着这次巨大撞击的线索,科学家还注意到这是一个由两颗小行星组成的天体系统,也就是说撞击发生时两颗小行星同时撞击地球,这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上较为罕见。 对此美国宇航局认为如果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那么这颗小行星拥有伴星的概率为15%,而撞击瑞典的小行星可能来自一颗直径200公里的巨型小行星,后者在小行星带发生相互碰撞后形成了分离的部分,并脱离了轨道,之后就向地球的方向飞来。根据这项研究,科学家还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发现了两块巨大的残骸,撞击导致了瑞典中部出现4.7英里、大约为7.5公里的Lockne陨石坑,其坐落在瑞典城市Oestersund以南约12.4英里,即20公里。还有一个撞击坑直径为700米,两者相距不远。 本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是科学家对瑞典巨大撞击坑的调查结果,来自西班牙马德里天体生物中心的科学家Jens Ormoe认为该陨石坑受到两颗小行星的“双重打击”。虽然美国宇航局认为有15%的小行星双星会在撞击地球的过程中出现,但我们在地球上并没有找到明显的双小行星撞击坑。 目前地球上存在大约188个已知的大型撞击坑,分布在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芬兰和巴西,一些专家认为地球上的气候和地质变迁有可能对撞击坑形成影响,导致撞击坑的原始面貌无法保存到现在。科学家也希望对更多的双小行星系统进行研究,为以后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提供预警。(罗辑/编译) 转自腾讯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ech.qq.com%2Fa%2F20141027%2F007218.htm&urlrefer=7968abc44e974e9f1e8255023c72a5b7
【干货】美科学家提出探测引力波的新方案 [摘要]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可通过观测恒星亮等的变化来寻找弥散在时空中的引力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暗示宇宙中存在引力波,与海浪类似,被喻为时空涟漪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引力波是宇宙中一种神秘的能量,科学家已经发现引力波的来源主要是宇宙中恐怖的碰撞事件,比如黑洞合并、超新星事件等,这些宇宙级的天体行为能够产生强大的引力波。虽然大质量天体的碰撞、合并事件能够产生强大的引力波,但这些能量传递到地球时已经非常微弱,以至于我们需要极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才有可能探测引力波的信号,现在位于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探测引力波的新方法,即通过观测恒星亮等的变化来寻找弥散在时空中的引力波。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了时空涟漪的概念,认为这样的涟漪如同海浪一样,也具有能量,其大小取决于产生涟漪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的天体能够形成更强大的引力波,因此这样的引力波传递距离也比较远。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引力波的信号,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信号,研究人员只能寻找其他方法来提升激光探测装置的精度,由于引力波非常微弱,探测它的信号是非常困难的。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Barry McKernan是本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认为强大引力波的产生前提是具有巨大的质量,如果恒星的振动频率与引力波相同,就可以吸收大量的能量,那么我们就能够探测到引力波的信号,这就像一架能够产生引力波的钢琴向外弥散出引力波,而一颗恒星附近存在相同振动频率的小提琴,两者之间会产生共振,并反馈到恒星的亮等上。天文学家如果发现恒星集群的亮等增加,那么就说明这里有强大的引力波通过。 本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科学家Barry McKernan,他的同事Saavik Ford等人也参与了本项调查,相关文献发表在近期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罗辑/编译) 摘自腾讯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ech.qq.com%2Fa%2F20141027%2F007157.htm&urlrefer=2665716f73540ff1fed077ea22586d40
【2014-10-28】【新闻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承担探月三期任务 配图来自百度图片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8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陶钟山10月26日透露,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心未来将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吨位空间站、货运飞船、探月工程三期、大质量极轨卫星等发射任务,以及对外发射服务。 陶钟山是在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成功发射后作上述表示的。“文昌发射场是为适应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满足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飞行器的发射任务而建的。”陶钟山说。 与我国现有的酒泉、西昌、太原3个发射中心相比,文昌发射中心有三大优势。第一,作为我国首个滨海发射中心,它靠海港,运输方便。火箭可以海上运输,箭体直径不再受铁路桥梁涵洞限制,进一步释放了火箭设计的潜力。第二,纬度低,发射效率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约北纬28度,文昌约北纬18度。同型火箭运载能力可提高10%。第三,射向宽,安全性好。从东射向到南射向,1000公里范围均为海域,航区及落区安全性好。此外,采用 无毒无污染的火箭推进剂,更加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文昌发射场于2009年开工建设,有两个现代化发射工位。目前,正在全力完善发射场各项软硬件建设。正式投入使用后,将大幅提高我国航天发射综合能力。”陶钟山说。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大发射中心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探月工程三期主任务星“嫦娥五号”预计2017年前后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发射。 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表示,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之对接。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进行试验工作,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工作。(新华社)
【干货】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承担探月三期任务 配图来自百度图片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8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陶钟山10月26日透露,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心未来将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吨位空间站、货运飞船、探月工程三期、大质量极轨卫星等发射任务,以及对外发射服务。 陶钟山是在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成功发射后作上述表示的。“文昌发射场是为适应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满足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飞行器的发射任务而建的。”陶钟山说。 与我国现有的酒泉、西昌、太原3个发射中心相比,文昌发射中心有三大优势。第一,作为我国首个滨海发射中心,它靠海港,运输方便。火箭可以海上运输,箭体直径不再受铁路桥梁涵洞限制,进一步释放了火箭设计的潜力。第二,纬度低,发射效率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约北纬28度,文昌约北纬18度。同型火箭运载能力可提高10%。第三,射向宽,安全性好。从东射向到南射向,1000公里范围均为海域,航区及落区安全性好。此外,采用无毒无污染的火箭推进剂,更加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文昌发射场于2009年开工建设,有两个现代化发射工位。目前,正在全力完善发射场各项软硬件建设。正式投入使用后,将大幅提高我国航天发射综合能力。”陶钟山说。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大发射中心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探月工程三期主任务星“嫦娥五号”预计2017年前后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发射。 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表示,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之对接。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进行试验工作,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工作。(新华社)
【干货】百万年一遇的彗星与火星“擦肩而过” [摘要]C/2013 A1“赛丁泉”彗星在今日凌晨抵达火星附近,最近点距离火星大约14万公里,小于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此前该彗星已经飞行了100万年。“赛丁泉”彗星飞掠火星“赛丁泉”彗星的轨道示意图,该彗星已经旅行了近100万年的时间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C/2013 A1“赛丁泉”彗星已经抵达火星附近,并于北京时间20日凌晨与火星遭遇,从火星边上“擦肩而过”,最近点距离火星大约8.8万英里,即14万公里,小于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美国宇航局已经动用庞大的航天器舰队对“赛丁泉”彗星进行观测,这是一次百万年才会发生的一次遭遇,因此捕捉“赛丁泉”彗星飞行轨迹对科学家而言非常重要,其中的信息有望揭开太阳系起源的奥秘,至少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一些与太阳系起源有关的线索。 “赛丁泉”彗星的起源被认为是来自奥尔特云,这是位于太阳系外围的遥远区域,起源于太阳系诞生时期,这里也保存着太阳系早期的信息,诞生于这里的彗星也记录了早期太阳系的环境。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天文学专家布朗认为“赛丁泉”彗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团脏雪球,外部分布着大量的冰冻物体和气体、尘埃,抵近太阳系内侧谷轨道的彗星是比较少见的,“赛丁泉”彗星是第一次进入到太阳系的中央区域,这给了我们一次了解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的机会,时间点可追溯到46亿年前。 “赛丁泉”彗星的直径大约有一英里宽,外部分布着大量的尘埃物质,因此美国宇航局认为这些颗粒物质可能对火星轨道上的探测器构成影响,造成仪器的工作异常。在确认“赛丁泉”彗星的轨道后,美国宇航局开始调控庞大的火星探测器群,使之不受到彗星高速运行的颗粒影响。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火星奥德赛探测器以及大气与挥发物演化探测器都重新进行了定位,避开危险的尘埃云。 位于火星表面的好奇号和机遇号也会将镜头对准“赛丁泉”彗星,在未来数天内,美国宇航局将接受到探测器传回的高清照片,通过这些图像数据我们又能够发现一些关于这颗彗星的奥秘。“赛丁泉”彗星由澳大利亚的赛丁泉天文台科学家“罗伯特·麦克诺特”发现,时间为2013年1月,该彗星已经旅行了近100万年的时间,这是它首次路过火星,之后它将开始一段新的返回旅程。(罗辑/编译) 摘自腾讯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ech.qq.com%2Fa%2F20141020%2F006310.htm&urlrefer=f541a2158e0802c6175f6b24c62f5776
【干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黎明】核动力运载工具的昨天和明天 本贴转自腾讯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qq.com%2Fa%2F20141020%2F048993.htm%23p%3D1&urlrefer=3eb080daa79ed661a6f2ef6c4ba3f4d7核聚变反应堆技术取得惊人突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上周发布了一则震撼人心的消息,该公司著名的“臭鼬工厂”在过去的四年多时间内已经着手研发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技术,根据项目负责人汤姆-麦克盖尔透露,紧凑型聚变堆的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一些进展,未来能够安装在一辆大卡车上,成为车载核动力能量源,第一个反应堆原型预计在5年左右问世。反应堆内部示意图:根据洛-马的公开数据,这个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大约100兆瓦,体积为2.1米乘3米,是目前主流反应堆的十分之一。图中显示的为反应堆内部的工作示意图,反应的燃料是氘和氚,洛-马认为迷你反应堆的设计主要依赖于特殊的内部设计,使其可以绕过聚变堆的设计瓶颈,可以预见洛-马的“臭鼬工厂”已经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约束等离子体,在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内各反应物质拥有各自的约束磁场。国际ITER计划的托卡马克装置:说到洛-马的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就不得不提到国际ITER计划,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支持的国际性核聚变计划,旨在研制出先进的核聚变反应堆替换目前所用的裂变堆。到了2006年,根据最新的国际间协议,法国南部马赛附近将作为聚变堆的建造位置,预计2018年开始运行,输出功率大约为70万千瓦,真正的百万千瓦级聚变堆成熟期在2030年之后,2050年后才能实现商业化。外形像甜甜圈的反应区:从国际ITER计划可以看出,核聚变反应堆的研制难度极大,这是因为其工作原理与目前使用的裂变堆不同,聚变堆使用氘和氚聚合产生能量,而裂变堆为铀、钚裂变释放能量,参与反应的聚变等离子体温度能够达到数亿度,因此聚变堆中需利用磁场来约束核聚变,造型像一个甜甜圈,这是聚变堆研制的瓶颈技术之一。两者的工作原理不同使得裂变堆的废弃物存在较大的污染性,而聚变堆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也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之一。宇宙中的恒星燃烧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 洛马“臭鼬工厂”的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使用的是新方法来约束等离子体,这应该是其能够突破核聚变技术瓶颈实现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事实上,核聚变堆对人类而言非常重要,聚变反应中只要一升的海水就能提取出相当于数百升汽油的氘燃料,可以认为聚变堆如果研发成功,那我们能获得取之不尽的能源。值得注意的是,宇宙中的恒星燃烧释放光和热也是通过核聚变反应,由此可见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对人类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