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心理🐾 不理不怕不对抗
关注数: 205 粉丝数: 7,277 发帖数: 9,327 关注贴吧数: 31
吧友必读:从容淡定的面对人生,你也可以!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充满了各种未知和考验,能够从容淡定的面对未知和考验,你的人生将充满了成功与喜悦!如果才能从容淡定的面对未知和考验呢? 有两个人A和B,他们需要过独木桥,有一定的危险性。A从容淡定、不慌不忙的走了过去。B由于是第一次过独木桥,他感到焦虑和恐惧。这时候B可能会有以下四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第一种可能:他感到焦虑和恐惧,他决定放弃,不再过独木桥。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他能够放得下,所以不会有痛苦。 第二种可能:他觉得自己不能这么没出息,不应该感到恐惧和焦虑,如果能够驱散恐惧和焦虑,他也可以潇洒从容的走过独木桥,而且他怎么可以不如A呢?于是他开始很努力的去消除恐惧和焦虑,可是恐惧和焦虑是不可能被直接消除的,这是一个心理的基本规律。他把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理能量浪费给了自我对抗,通过头脑里的分析、评判、否定和改变,使他的恐惧越来越强烈。由于改变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一次次的体会到了挫败和迷茫,越来越自卑,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事无成,对人生开始绝望。 第三种可能:他不允许自己不如A,他也不允许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他强迫自己站到了独木桥上。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双腿开始打颤,他很担心自己会失足坠落而死,他想到了种种可能,想到了各种万一。由于恐惧和焦虑,他再次开始驱除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凡是他所抗拒的,都将持续...这是一个心理的基本规律,不只是持续,还会强化,他感到更加的恐惧和焦虑。 他直接趴在独木桥上不敢动弹,他的内心正在受到极大的折磨。自己就注定不如A吗?自己就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吗?他不甘心!恐惧、焦虑、无助、迷茫、绝望、自卑充满了他的内心! 他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情绪和感受,认定是情绪和感受让他变成一个失败者、一个充满了自卑的人!自己的种种痛苦也都是情绪和感受造成的!他更加的抗拒他的情绪和感受,拼了命了要去驱除它们。 他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理智,他变得非常愚蠢,他现在很危险!他很有可能失足坠落悬崖,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心思来关注自己的当下,当下他正在独木桥上!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他已经痛苦的接近崩溃,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精神崩溃。于是他开始趴在独木桥上慢慢的往回爬,每爬一下,他就更加的绝望,更加的自卑,更加的生不如死! 等他最终爬回原点,他知道,他这辈子完了!他没有任何勇气再去过独木桥,没有任何勇气再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未知和考验,不敢再去面对一切!他的内心时时刻刻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他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他也注定是一个痛苦的人!他是多么的不甘心!他还是认为,这一切都是情绪和感受造成的!如果没有情绪和感受,他的人生将是成功与喜悦的!他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理智,变成了一头彻头彻尾的蠢猪! 第四种可能:A之所以能够从容淡定、不慌不忙的走过独木桥,是因为他曾经多次走过独木桥,或者多次经历过人生中的其他考验。我相信,他在第一次面对未知和考验的时候,也是恐惧和焦虑的。 那么,他是如何才获得自身的成长的呢?他没有B那么聪明机巧,也没有B那么勇敢坚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如B的,要不然B也不会这么不甘心和挫败。 但他却是充满了智慧的,他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他知道如何去面对未知和考验。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能量放在当下的体验上,去不断适应当下! 对于恐惧和焦虑,仅仅就是带着它们,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当成人在面对未知和考验时必不可少陪伴者。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恐惧和焦虑是不可能被消除的,越是抗拒、越是消除,它们就会越强烈! 他感激自己的情绪,他明白,情绪是来保护他免遭危险的。就像身体的疼痛一样,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不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在他心里只有接受与感恩,很少有抗拒和怨恨。 他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和能量全部用在了当下站在独木桥上的体验,他尝试着一步步的走过去。经过一次次的练习,他的潜意识通过他身体的切实感受和体验,逐渐确认了安全感。经过几次练习,他就可以像现在这样潇洒从容的走过独木桥,面对人生的种种未知和考验。他也注定是一个充满了成功与喜悦的人。 怎么样?心动了没有?你也可以从容淡定的面对各种未知和考验,成为一个充满了成功与喜悦的人!
吧友必读:从容淡定的面对人生,你也可以!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充满了各种未知和考验,能够从容淡定的面对未知和考验,你的人生将充满了成功与喜悦!如果才能从容淡定的面对未知和考验呢? 有两个人A和B,他们需要过独木桥,有一定的危险性。A从容淡定、不慌不忙的走了过去。B由于是第一次过独木桥,他感到焦虑和恐惧。这时候B可能会有以下四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第一种可能:他感到焦虑和恐惧,他决定放弃,不再过独木桥。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他能够放得下,所以不会有痛苦。 第二种可能:他觉得自己不能这么没出息,不应该感到恐惧和焦虑,如果能够驱散恐惧和焦虑,他也可以潇洒从容的走过独木桥,而且他怎么可以不如A呢?于是他开始很努力的去消除恐惧和焦虑,可是恐惧和焦虑是不可能被直接消除的,这是一个心理的基本规律。他把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理能量浪费给了自我对抗,通过头脑里的分析、评判、否定和改变,使他的恐惧越来越强烈。由于改变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一次次的体会到了挫败和迷茫,越来越自卑,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事无成,对人生开始绝望。 第三种可能:他不允许自己不如A,他也不允许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他强迫自己站到了独木桥上。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双腿开始打颤,他很担心自己会失足坠落而死,他想到了种种可能,想到了各种万一。由于恐惧和焦虑,他再次开始驱除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凡是他所抗拒的,都将持续...这是一个心理的基本规律,不只是持续,还会强化,他感到更加的恐惧和焦虑。 他直接趴在独木桥上不敢动弹,他的内心正在受到极大的折磨。自己就注定不如A吗?自己就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吗?他不甘心!恐惧、焦虑、无助、迷茫、绝望、自卑充满了他的内心! 他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情绪和感受,认定是情绪和感受让他变成一个失败者、一个充满了自卑的人!自己的种种痛苦也都是情绪和感受造成的!他更加的抗拒他的情绪和感受,拼了命了要去驱除它们。 他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理智,他变得非常愚蠢,他现在很危险!他很有可能失足坠落悬崖,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心思来关注自己的当下,当下他正在独木桥上!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他已经痛苦的接近崩溃,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精神崩溃。于是他开始趴在独木桥上慢慢的往回爬,每爬一下,他就更加的绝望,更加的自卑,更加的生不如死! 等他最终爬回原点,他知道,他这辈子完了!他没有任何勇气再去过独木桥,没有任何勇气再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未知和考验,不敢再去面对一切!他的内心时时刻刻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他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他也注定是一个痛苦的人!他是多么的不甘心!他还是认为,这一切都是情绪和感受造成的!如果没有情绪和感受,他的人生将是成功与喜悦的!他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理智,变成了一头彻头彻尾的蠢猪! 第四种可能:A之所以能够从容淡定、不慌不忙的走过独木桥,是因为他曾经多次走过独木桥,或者多次经历过人生中的其他考验。我相信,他在第一次面对未知和考验的时候,也是恐惧和焦虑的。 那么,他是如何才获得自身的成长的呢?他没有B那么聪明机巧,也没有B那么勇敢坚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如B的,要不然B也不会这么不甘心和挫败。 但他却是充满了智慧的,他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他知道如何去面对未知和考验。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能量放在当下的体验上,去不断适应当下! 对于恐惧和焦虑,仅仅就是带着它们,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当成人在面对未知和考验时必不可少陪伴者。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恐惧和焦虑是不可能被消除的,越是抗拒、越是消除,它们就会越强烈! 他感激自己的情绪,他明白,情绪是来保护他免遭危险的。就像身体的疼痛一样,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不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在他心里只有接受与感恩,很少有抗拒和怨恨。 他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和能量全部用在了当下站在独木桥上的体验,他尝试着一步步的走过去。经过一次次的练习,他的潜意识通过他身体的切实感受和体验,逐渐确认了安全感。经过几次练习,他就可以像现在这样潇洒从容的走过独木桥,面对人生的种种未知和考验。他也注定是一个充满了成功与喜悦的人。 怎么样?心动了没有?你也可以从容淡定的面对各种未知和考验,成为一个充满了成功与喜悦的人!
吧友必读:从容淡定的面对人生,你也可以!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充满了各种未知和考验,能够从容淡定的面对未知和考验,你的人生将充满了成功与喜悦!如果才能从容淡定的面对未知和考验呢? 有两个人A和B,他们需要过独木桥,有一定的危险性。A从容淡定、不慌不忙的走了过去。B由于是第一次过独木桥,他感到焦虑和恐惧。这时候B可能会有以下四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第一种可能:他感到焦虑和恐惧,他决定放弃,不再过独木桥。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他能够放得下,所以不会有痛苦。 第二种可能:他觉得自己不能这么没出息,不应该感到恐惧和焦虑,如果能够驱散恐惧和焦虑,他也可以潇洒从容的走过独木桥,而且他怎么可以不如A呢?于是他开始很努力的去消除恐惧和焦虑,可是恐惧和焦虑是不可能被直接消除的,这是一个心理的基本规律。他把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理能量浪费给了自我对抗,通过头脑里的分析、评判、否定和改变,使他的恐惧越来越强烈。由于改变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一次次的体会到了挫败和迷茫,越来越自卑,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事无成,对人生开始绝望。 第三种可能:他不允许自己不如A,他也不允许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他强迫自己站到了独木桥上。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双腿开始打颤,他很担心自己会失足坠落而死,他想到了种种可能,想到了各种万一。由于恐惧和焦虑,他再次开始驱除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凡是他所抗拒的,都将持续...这是一个心理的基本规律,不只是持续,还会强化,他感到更加的恐惧和焦虑。 他直接趴在独木桥上不敢动弹,他的内心正在受到极大的折磨。自己就注定不如A吗?自己就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吗?他不甘心!恐惧、焦虑、无助、迷茫、绝望、自卑充满了他的内心! 他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情绪和感受,认定是情绪和感受让他变成一个失败者、一个充满了自卑的人!自己的种种痛苦也都是情绪和感受造成的!他更加的抗拒他的情绪和感受,拼了命了要去驱除它们。 他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理智,他变得非常愚蠢,他现在很危险!他很有可能失足坠落悬崖,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心思来关注自己的当下,当下他正在独木桥上!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他已经痛苦的接近崩溃,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精神崩溃。于是他开始趴在独木桥上慢慢的往回爬,每爬一下,他就更加的绝望,更加的自卑,更加的生不如死! 等他最终爬回原点,他知道,他这辈子完了!他没有任何勇气再去过独木桥,没有任何勇气再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未知和考验,不敢再去面对一切!他的内心时时刻刻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他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他也注定是一个痛苦的人!他是多么的不甘心!他还是认为,这一切都是情绪和感受造成的!如果没有情绪和感受,他的人生将是成功与喜悦的!他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理智,变成了一头彻头彻尾的蠢猪! 第四种可能:A之所以能够从容淡定、不慌不忙的走过独木桥,是因为他曾经多次走过独木桥,或者多次经历过人生中的其他考验。我相信,他在第一次面对未知和考验的时候,也是恐惧和焦虑的。 那么,他是如何才获得自身的成长的呢?他没有B那么聪明机巧,也没有B那么勇敢坚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如B的,要不然B也不会这么不甘心和挫败。 但他却是充满了智慧的,他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他知道如何去面对未知和考验。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能量放在当下的体验上,去不断适应当下! 对于恐惧和焦虑,仅仅就是带着它们,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当成人在面对未知和考验时必不可少陪伴者。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恐惧和焦虑是不可能被消除的,越是抗拒、越是消除,它们就会越强烈! 他感激自己的情绪,他明白,情绪是来保护他免遭危险的。就像身体的疼痛一样,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不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在他心里只有接受与感恩,很少有抗拒和怨恨。 他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和能量全部用在了当下站在独木桥上的体验,他尝试着一步步的走过去。经过一次次的练习,他的潜意识通过他身体的切实感受和体验,逐渐确认了安全感。经过几次练习,他就可以像现在这样潇洒从容的走过独木桥,面对人生的种种未知和考验。他也注定是一个充满了成功与喜悦的人。 怎么样?心动了没有?你也可以从容淡定的面对各种未知和考验,成为一个充满了成功与喜悦的人!
迫友必看:人们可能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人们可能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喜欢抗拒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感受,不愿意与它们和平共处,不愿意静待它们消失,而是主动的去驱赶它们。但是,凡是你所抗拒的,都将持续。 比如,你打算去做或者必须要去做一件事情,在事情开始之前你感受到了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和感受,于是你不敢去做那件事情,或者想要先驱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感受再去做。如果被逼无奈的开始去做,也会在做的过程中反复的抗拒和驱除负面情绪和感受。所以会在持续的多重焦虑中,把事情做的一团糟。而人们却始终认为,如果不驱散负面情绪和感受,人们就无法去做或者做好这件事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受、不抗拒、不驱除,带着负面情绪和感受去做事情。并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也要与不好的情绪和感受和平共处。如果表现的不太理想,就允许自己表现的不理想。这样的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从而进入做事的状态。 还有一种可能,在整个做事情的过程之中,各种负面情绪和感受一直都在。这时候也不需要担心,只能说明自己需要经过多次的锻炼才可以适应,或者说明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件事情,自己打心眼里就抗拒它。 所以说,不要自己把自己打败,而自己打败自己的方式就是,抗拒、不接受各种负面情绪和感受。有句口号叫 “战胜自己”,这句口号其实害人不浅。就是因为这句话让人大多数人产生了极大的误会。永远不要忘记,改变是要以接受为前提的。拔苗助长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强迫症患者,因为已经长期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和心态,更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和感受,而且会更持久。一旦出现症状或者遇到什么事情,就会伴随着无法忍受的恐惧、焦虑。患者普遍都会很努力的去抗拒和驱除这些负面情绪和感受,但是抗拒和驱除只会更加的焦虑和痛苦,而且以失败而告终,由此产生了很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助感。抗拒到接近崩溃的时候,才知道放手,但是又很不甘心,为新的内战埋下了隐患。 而且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和感受并不会因为患者的放手而止息,它们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随着症状或事情的不断出现,还会产生新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就这样,旧的负面情绪和感受还没有淡化,新的恐惧和焦虑已经产生,患者忍无可忍,又很不甘心,于是又重新开始抗拒和驱除,越是抗拒、驱除,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越是严重。 这样患者就有了多重的负面情绪和感受。第一重是症状带来的恐惧和焦虑,第二重是抗拒带来的压力和紧张,第三重是抗拒失败带来的挫败和迷茫,第四重是新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感受,第五重是再次抗拒产生的压力和紧张,第六重是再次抗拒失败产生的挫败和迷茫......永无穷尽! 患者在多重的负面情绪和感受中接近奔溃,每一次放弃抗拒都伴随着强烈的不甘心和很深的迷惑感。 其实减少痛苦,并且最终逃离这个可怕的恶性循环的方法,真的很简单!只要在新的症状升起、新的负面情绪产生之后,接受它们,允许它们存在,允许他们持续。不抗拒、不驱除,与它们和平共处。就只是看着它们,就像一个观众在观看表演一样。那么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和感受,就可以保持它最初的程度,顶多就是几种原发性的恐惧、焦虑的混合。但是即使这样,就已经把负面情绪和痛苦的感受,降低了80%以上! 随着不断的接受,不断的有意识地停止抗拒,身体和心理的自我疗愈系统将随之振兴,而好转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其实身体和心理的自我疗愈系统一直都在运作,只不过它们始终对患者不停的给自己制造的巨大创伤望尘莫及。 人们需要的只是耐心和平等心而已。能喝下一杯接一杯的苦水,就不会再被灌下一桶接一桶的粪便。人们需要的只是接受和不抗拒而已。不要问什么时候能好转,这个得看你接受了多少次!还得看你抗拒了多少次!得看你有多少的耐心和平等心。
迫友必看:人们可能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人们可能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喜欢抗拒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感受,不愿意与它们和平共处,不愿意静待它们消失,而是主动的去驱赶它们。但是,凡是你所抗拒的,都将持续。 比如,你打算去做或者必须要去做一件事情,在事情开始之前你感受到了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和感受,于是你不敢去做那件事情,或者想要先驱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感受再去做。如果被逼无奈的开始去做,也会在做的过程中反复的抗拒和驱除负面情绪和感受。所以会在持续的多重焦虑中,把事情做的一团糟。而人们却始终认为,如果不驱散负面情绪和感受,人们就无法去做或者做好这件事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受、不抗拒、不驱除,带着负面情绪和感受去做事情。并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也要与不好的情绪和感受和平共处。如果表现的不太理想,就允许自己表现的不理想。这样的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从而进入做事的状态。 还有一种可能,在整个做事情的过程之中,各种负面情绪和感受一直都在。这时候也不需要担心,只能说明自己需要经过多次的锻炼才可以适应,或者说明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件事情,自己打心眼里就抗拒它。 所以说,不要自己把自己打败,而自己打败自己的方式就是,抗拒、不接受各种负面情绪和感受。有句口号叫 “战胜自己”,这句口号其实害人不浅。就是因为这句话让人大多数人产生了极大的误会。永远不要忘记,改变是要以接受为前提的。拔苗助长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强迫症患者,因为已经长期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和心态,更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和感受,而且会更持久。一旦出现症状或者遇到什么事情,就会伴随着无法忍受的恐惧、焦虑。患者普遍都会很努力的去抗拒和驱除这些负面情绪和感受,但是抗拒和驱除只会更加的焦虑和痛苦,而且以失败而告终,由此产生了很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助感。抗拒到接近崩溃的时候,才知道放手,但是又很不甘心,为新的内战埋下了隐患。 而且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和感受并不会因为患者的放手而止息,它们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随着症状或事情的不断出现,还会产生新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就这样,旧的负面情绪和感受还没有淡化,新的恐惧和焦虑已经产生,患者忍无可忍,又很不甘心,于是又重新开始抗拒和驱除,越是抗拒、驱除,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越是严重。 这样患者就有了多重的负面情绪和感受。第一重是症状带来的恐惧和焦虑,第二重是抗拒带来的压力和紧张,第三重是抗拒失败带来的挫败和迷茫,第四重是新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感受,第五重是再次抗拒产生的压力和紧张,第六重是再次抗拒失败产生的挫败和迷茫......永无穷尽! 患者在多重的负面情绪和感受中接近奔溃,每一次放弃抗拒都伴随着强烈的不甘心和很深的迷惑感。 其实减少痛苦,并且最终逃离这个可怕的恶性循环的方法,真的很简单!只要在新的症状升起、新的负面情绪产生之后,接受它们,允许它们存在,允许他们持续。不抗拒、不驱除,与它们和平共处。就只是看着它们,就像一个观众在观看表演一样。那么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和感受,就可以保持它最初的程度,顶多就是几种原发性的恐惧、焦虑的混合。但是即使这样,就已经把负面情绪和痛苦的感受,降低了80%以上! 随着不断的接受,不断的有意识地停止抗拒,身体和心理的自我疗愈系统将随之振兴,而好转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其实身体和心理的自我疗愈系统一直都在运作,只不过它们始终对患者不停的给自己制造的巨大创伤望尘莫及。 人们需要的只是耐心和平等心而已。能喝下一杯接一杯的苦水,就不会再被灌下一桶接一桶的粪便。人们需要的只是接受和不抗拒而已。不要问什么时候能好转,这个得看你接受了多少次!还得看你抗拒了多少次!得看你有多少的耐心和平等心。
要想放弃治疗,首先就要接纳症状。 都说森田疗法是放弃疗法,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彻底地放弃治疗,那么你的神经症也就好了。的确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可以说是精髓之言。于是很多的患者朋友就抱着这句话去放弃治疗了,强迫就让它强迫,就让自己沉溺在强迫的症状中,结果到头来放弃治疗不但没有治疗好自己的问题,反倒是越放弃越强迫。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患者的以偏概全,抱起半边就走思想导致的。他们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放弃,而没有深刻地考虑过怎样的放弃才是真正的放弃。 其实要想真正的放弃,有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接受你的症状,承认症状是你身体的一部份,并接受你现在状态就是正常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有完全地接受你的症状了,把它当做你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你才能对症状不敏感,才会使你的注意力更容易地放在客观现实中你该做的事情上,举个例子例子来说,你说谁会对自己身上长了两只手而困惑呢?因为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这是正常的,所以你才会不去在意它。。因此,你只有接受症状的正常,那么你才会真正放弃对症状的治疗而达到真正治疗的作用,无为而治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放弃治疗其实就是忘记强迫症,是对症状的脱敏,症状被忘记了,那么你的注意力才会放在你该做的事情上。而这样你也就达到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而倘若你没有首先接受你的症状,那么症状对你来说,就是身体的一个异物,而我们人对身体异物本能反应就是排斥。所以在排斥的前提下,你说你的放弃是真正的放弃吗?在这种前提下的放弃其实是一种压抑,是对症状另一个角度的关注。 所以大家要想放弃治疗,首先就要接纳症状。
要想放弃治疗,首先就要接纳症状。 都说森田疗法是放弃疗法,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彻底地放弃治疗,那么你的神经症也就好了。的确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可以说是精髓之言。于是很多的患者朋友就抱着这句话去放弃治疗了,强迫就让它强迫,就让自己沉溺在强迫的症状中,结果到头来放弃治疗不但没有治疗好自己的问题,反倒是越放弃越强迫。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患者的以偏概全,抱起半边就走思想导致的。他们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放弃,而没有深刻地考虑过怎样的放弃才是真正的放弃。 其实要想真正的放弃,有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接受你的症状,承认症状是你身体的一部份,并接受你现在状态就是正常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有完全地接受你的症状了,把它当做你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你才能对症状不敏感,才会使你的注意力更容易地放在客观现实中你该做的事情上,举个例子例子来说,你说谁会对自己身上长了两只手而困惑呢?因为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这是正常的,所以你才会不去在意它。。因此,你只有接受症状的正常,那么你才会真正放弃对症状的治疗而达到真正治疗的作用,无为而治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放弃治疗其实就是忘记强迫症,是对症状的脱敏,症状被忘记了,那么你的注意力才会放在你该做的事情上。而这样你也就达到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而倘若你没有首先接受你的症状,那么症状对你来说,就是身体的一个异物,而我们人对身体异物本能反应就是排斥。所以在排斥的前提下,你说你的放弃是真正的放弃吗?在这种前提下的放弃其实是一种压抑,是对症状另一个角度的关注。 所以大家要想放弃治疗,首先就要接纳症状。
害怕失控与错失转机。 森田疗法告诉我们当你真正彻底地接受你的念头或情绪,不去官它们,而坚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你就能走出强迫。 道理很简单,说出来,谁都懂,但是往往我们有许多患者朋友,却始终无法做到真正地不去管,因为他们的内心中始终有个担忧,就是他们害怕自己不去管后,要是自己失去控制了怎么办?所以始终无法放开手。 但是我想请这些朋友好好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控制焦虑,控制杂念,却反倒焦虑越来越严重,杂念越来越多?为什么你越控制却越感到控制不住呢?以往的经历与事实到底是你的控制使你控制不住,还是你的不去控制使你控制不住呢? 有以上这种担忧和困惑的朋友,往往都是根本就没有不去控制的经历的。但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这些患者朋友,虽然明白了彻底不去管杂念与情绪会走出强迫的道理,又没有不去管的经历,他们又凭什么始终认为不去管会失去控制呢? 其实说到底,这还是他们惯性思维导致的,他们始终自己的想象为准来判断事物,把想象的当做是真实的,认为不去管了就会失去控制。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那些真正好起来的人,却恰恰是彻底地放弃去管的事实。 所以,我想对那这些始终还在控制自己情绪和杂念的朋友说,放弃你的控制吧!当你彻底地不去管,而只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时候,就是你人生的转机了。因为只有这样你的焦虑情绪才会自然地达到顶点,才会否极泰来.杂念也才会随风而去.否则你永远也走不出强迫,只会永远地错过转机。
接受不安反而安。 佛说无常,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些话语无不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而我们的强迫症患者朋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安、焦虑、担忧和恐怖呢?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总是在追求一个永恒不变的安全的环境和自己。 世界的本质是变化,而你的追求是不变,结果可想而知:只有永远地陷入现实无情的打击和不安之中,因为你所追求的,根本就违背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记得曾经有个朋友问我,说现在的工作没有什么保障,很容易失业,缺少安全感,所以压力很大,想知道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呢?我说,你之所以压力大,是因为你始终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一种保障和稳定的工作,所以当你面对失业的时候就认为失业是不应该发生的,抱怨上天对你不公,而抱怨是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压力当然大。其实只要你改变一个认识,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工作是永远稳定的,失业变成了正常的事情,那么你才不会害怕失业,才会坦然地面对它,也才不会抱怨,从而才会在困境中努力行动来改变现状。 同理,我们的强迫症患者朋友要想真正地获得安全,你首先就应该接受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本来就是不安的,这个世界永恒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从而你才会放弃对不变和永远安全的错误追求,因此当你面对焦虑不安的时候,才会坦然地接受,也才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和能做到的事情,从而走出困境。
要想放弃治疗,首先就要接纳症状。 都说森田疗法是放弃疗法,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彻底地放弃治疗,那么你的神经症也就好了。的确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可以说是精髓之言。于是很多的患者朋友就抱着这句话去放弃治疗了,强迫就让它强迫,就让自己沉溺在强迫的症状中,结果到头来放弃治疗不但没有治疗好自己的问题,反倒是越放弃越强迫。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患者的以偏概全,抱起半边就走思想导致的。他们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放弃,而没有深刻地考虑过怎样的放弃才是真正的放弃。 其实要想真正的放弃,有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接受你的症状,承认症状是你身体的一部份,并接受你现在状态就是正常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有完全地接受你的症状了,把它当做你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你才能对症状不敏感,才会使你的注意力更容易地放在客观现实中你该做的事情上,举个例子例子来说,你说谁会对自己身上长了两只手而困惑呢?因为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这是正常的,所以你才会不去在意它。。因此,你只有接受症状的正常,那么你才会真正放弃对症状的治疗而达到真正治疗的作用,无为而治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放弃治疗其实就是忘记强迫症,是对症状的脱敏,症状被忘记了,那么你的注意力才会放在你该做的事情上。而这样你也就达到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而倘若你没有首先接受你的症状,那么症状对你来说,就是身体的一个异物,而我们人对身体异物本能反应就是排斥。所以在排斥的前提下,你说你的放弃是真正的放弃吗?在这种前提下的放弃其实是一种压抑,是对症状另一个角度的关注。 所以大家要想放弃治疗,首先就要接纳症状。
害怕失控与错失转机。 森田疗法告诉我们当你真正彻底地接受你的念头或情绪,不去官它们,而坚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你就能走出强迫。 道理很简单,说出来,谁都懂,但是往往我们有许多患者朋友,却始终无法做到真正地不去管,因为他们的内心中始终有个担忧,就是他们害怕自己不去管后,要是自己失去控制了怎么办?所以始终无法放开手。 但是我想请这些朋友好好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控制焦虑,控制杂念,却反倒焦虑越来越严重,杂念越来越多?为什么你越控制却越感到控制不住呢?以往的经历与事实到底是你的控制使你控制不住,还是你的不去控制使你控制不住呢? 有以上这种担忧和困惑的朋友,往往都是根本就没有不去控制的经历的。但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这些患者朋友,虽然明白了彻底不去管杂念与情绪会走出强迫的道理,又没有不去管的经历,他们又凭什么始终认为不去管会失去控制呢? 其实说到底,这还是他们惯性思维导致的,他们始终自己的想象为准来判断事物,把想象的当做是真实的,认为不去管了就会失去控制。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那些真正好起来的人,却恰恰是彻底地放弃去管的事实。 所以,我想对那这些始终还在控制自己情绪和杂念的朋友说,放弃你的控制吧!当你彻底地不去管,而只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时候,就是你人生的转机了。因为只有这样你的焦虑情绪才会自然地达到顶点,才会否极泰来.杂念也才会随风而去.否则你永远也走不出强迫,只会永远地错过转机。
接受不安反而安。 佛说无常,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些话语无不是在向我们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而我们的强迫症患者朋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安、焦虑、担忧和恐怖呢?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总是在追求一个永恒不变的安全的环境和自己。 世界的本质是变化,而你的追求是不变,结果可想而知:只有永远地陷入现实无情的打击和不安之中,因为你所追求的,根本就违背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记得曾经有个朋友问我,说现在的工作没有什么保障,很容易失业,缺少安全感,所以压力很大,想知道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呢?我说,你之所以压力大,是因为你始终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一种保障和稳定的工作,所以当你面对失业的时候就认为失业是不应该发生的,抱怨上天对你不公,而抱怨是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压力当然大。其实只要你改变一个认识,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工作是永远稳定的,失业变成了正常的事情,那么你才不会害怕失业,才会坦然地面对它,也才不会抱怨,从而才会在困境中努力行动来改变现状。 同理,我们的强迫症患者朋友要想真正地获得安全,你首先就应该接受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本来就是不安的,这个世界永恒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从而你才会放弃对不变和永远安全的错误追求,因此当你面对焦虑不安的时候,才会坦然地接受,也才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和能做到的事情,从而走出困境。
在人际关系中学会包容,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强迫症。    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游离于关系之外。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和变化的。    接纳真实我,切断逻辑链,在行动中产生新体验。这是自我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停止内战,放下对理想我的盲目追逐,觉察和断开消极的思维进程,去虚幻留真实,心理能量就节省了,然后通过积极行动产生新体验,提升正能量,真实我就开始成长了。    三个自我理论与自我心理疗法阐明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改变的过程。很多患者康复了,或正在康复的路上,他们兴高采烈,信心满满,甚至有点飘。但回到现实之中,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却遭遇挫折,产生困惑,导致症状反弹。    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别人的包容,他们并没有把对自己的理解和接纳迁延到别人身上。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在许多方面发生不一致甚至冲突都难免,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不一致或冲突。毫无疑问,包容度大的人与人相处比较融洽,冲突较少,至少不会使冲突升级。因为他们能理解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一致,视为正常现象,而不会上升到自尊心的高度,解读成对自己的侵犯。    假如你不能接纳别人真实的样子(真实他),只接纳你期望他的样子(理想他),而事实是别人在做他真实的自己,并没有按你所期望的样子去做,那么,你就认为这个人很差劲,就可能与他发生冲突,或者使自己的情绪变得糟糕。既然你能理解和接纳真实我,为什么不能理解和接纳真实他,非得在头脑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去塑造一个理想他呢?塑造出理想他也罢了,还非得如此要求他,这就是缺乏包容心的心理学解释。    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固然悲催,而一个只能接纳自己却不能接纳别人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实我认为,不能接纳别人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接纳自己,因为对自己的真正理解和接纳,一定会推己及人。    接纳并不意味着认同和欣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人权宣言在这里很好的诠释了接纳的含义。    然而,理解和接纳却是欣赏和赞美的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欣赏和赞美就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虚伪做作。这样的人我们见多了。我们提倡在理解接纳别人的基础上,多寻找其优点闪光点,不吝啬赞美之辞。    对自己也需要欣赏和赞美。但要是对自己没有基本的理解和接纳,却紧赶着欣赏和赞美自己,是庸俗成功学的伎俩,就像注入激素兴奋一阵子就坠入低潮。    患友们,你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症状的困扰越来越少,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的蜕变,你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经受磨砺。尤其在人际关系中,你从一个敏感多疑、恐惧忧虑、自我压抑、总想满足别人对你的期望的被动的客体和无助的弱者,渐渐走向自信强大的时候,需要及时把领悟到的理解和接纳给予别人,以减少人际挫折,促进人际和谐。
在人际关系中学会包容,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强迫症。    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游离于关系之外。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和变化的。    接纳真实我,切断逻辑链,在行动中产生新体验。这是自我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停止内战,放下对理想我的盲目追逐,觉察和断开消极的思维进程,去虚幻留真实,心理能量就节省了,然后通过积极行动产生新体验,提升正能量,真实我就开始成长了。    三个自我理论与自我心理疗法阐明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改变的过程。很多患者康复了,或正在康复的路上,他们兴高采烈,信心满满,甚至有点飘。但回到现实之中,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却遭遇挫折,产生困惑,导致症状反弹。    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别人的包容,他们并没有把对自己的理解和接纳迁延到别人身上。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在许多方面发生不一致甚至冲突都难免,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不一致或冲突。毫无疑问,包容度大的人与人相处比较融洽,冲突较少,至少不会使冲突升级。因为他们能理解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一致,视为正常现象,而不会上升到自尊心的高度,解读成对自己的侵犯。    假如你不能接纳别人真实的样子(真实他),只接纳你期望他的样子(理想他),而事实是别人在做他真实的自己,并没有按你所期望的样子去做,那么,你就认为这个人很差劲,就可能与他发生冲突,或者使自己的情绪变得糟糕。既然你能理解和接纳真实我,为什么不能理解和接纳真实他,非得在头脑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去塑造一个理想他呢?塑造出理想他也罢了,还非得如此要求他,这就是缺乏包容心的心理学解释。    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固然悲催,而一个只能接纳自己却不能接纳别人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实我认为,不能接纳别人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接纳自己,因为对自己的真正理解和接纳,一定会推己及人。    接纳并不意味着认同和欣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人权宣言在这里很好的诠释了接纳的含义。    然而,理解和接纳却是欣赏和赞美的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欣赏和赞美就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虚伪做作。这样的人我们见多了。我们提倡在理解接纳别人的基础上,多寻找其优点闪光点,不吝啬赞美之辞。    对自己也需要欣赏和赞美。但要是对自己没有基本的理解和接纳,却紧赶着欣赏和赞美自己,是庸俗成功学的伎俩,就像注入激素兴奋一阵子就坠入低潮。    患友们,你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症状的困扰越来越少,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的蜕变,你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经受磨砺。尤其在人际关系中,你从一个敏感多疑、恐惧忧虑、自我压抑、总想满足别人对你的期望的被动的客体和无助的弱者,渐渐走向自信强大的时候,需要及时把领悟到的理解和接纳给予别人,以减少人际挫折,促进人际和谐。
在人际关系中学会包容,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强迫症。    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游离于关系之外。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和变化的。    接纳真实我,切断逻辑链,在行动中产生新体验。这是自我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停止内战,放下对理想我的盲目追逐,觉察和断开消极的思维进程,去虚幻留真实,心理能量就节省了,然后通过积极行动产生新体验,提升正能量,真实我就开始成长了。    三个自我理论与自我心理疗法阐明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改变的过程。很多患者康复了,或正在康复的路上,他们兴高采烈,信心满满,甚至有点飘。但回到现实之中,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却遭遇挫折,产生困惑,导致症状反弹。    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别人的包容,他们并没有把对自己的理解和接纳迁延到别人身上。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在许多方面发生不一致甚至冲突都难免,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不一致或冲突。毫无疑问,包容度大的人与人相处比较融洽,冲突较少,至少不会使冲突升级。因为他们能理解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一致,视为正常现象,而不会上升到自尊心的高度,解读成对自己的侵犯。    假如你不能接纳别人真实的样子(真实他),只接纳你期望他的样子(理想他),而事实是别人在做他真实的自己,并没有按你所期望的样子去做,那么,你就认为这个人很差劲,就可能与他发生冲突,或者使自己的情绪变得糟糕。既然你能理解和接纳真实我,为什么不能理解和接纳真实他,非得在头脑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去塑造一个理想他呢?塑造出理想他也罢了,还非得如此要求他,这就是缺乏包容心的心理学解释。    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固然悲催,而一个只能接纳自己却不能接纳别人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实我认为,不能接纳别人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接纳自己,因为对自己的真正理解和接纳,一定会推己及人。    接纳并不意味着认同和欣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人权宣言在这里很好的诠释了接纳的含义。    然而,理解和接纳却是欣赏和赞美的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欣赏和赞美就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虚伪做作。这样的人我们见多了。我们提倡在理解接纳别人的基础上,多寻找其优点闪光点,不吝啬赞美之辞。    对自己也需要欣赏和赞美。但要是对自己没有基本的理解和接纳,却紧赶着欣赏和赞美自己,是庸俗成功学的伎俩,就像注入激素兴奋一阵子就坠入低潮。    患友们,你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症状的困扰越来越少,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的蜕变,你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经受磨砺。尤其在人际关系中,你从一个敏感多疑、恐惧忧虑、自我压抑、总想满足别人对你的期望的被动的客体和无助的弱者,渐渐走向自信强大的时候,需要及时把领悟到的理解和接纳给予别人,以减少人际挫折,促进人际和谐。
推荐阅读:农夫和他的衣服 有一个星期天,一个贫穷的农夫正要出门的时候在门口碰到他孩提时代的朋友,那个朋友正要来看他。 农夫说:“欢迎!这么多年了,你都到哪里呢?请进屋,我已经答应要去看一些朋友,想跟他们延期也很困难,所以请你先在我家休息,我大概一个小时以后就回来,我会很快回来,然后我们就可以促膝长谈。” 他的朋友说:“喔!不要,我跟你一起去不是更好吗?是我的衣服很脏,如果你能借给我一些干净的衣服,我换好衣服之后就跟你去。” 前些时候,国王给了农夫一些贵重的衣服,农夫将那些衣服藏起来,要等到比较盛大的场合才穿。这时,农夫很高兴地把那些衣服拿出来给朋友穿。 他的朋友穿上这些珍贵的衣服、头巾、腰巾和那双漂亮的鞋子,他看起来就好像国王一样。望着他的朋友,农夫觉得有点嫉妒,比较之下,他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仆人。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他开始觉得自卑,他想,现在每一个人一定都会看他的朋友,而他却像一个陪侍,像一个仆人。 他试着将自己想成是他的好朋友,也想成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下定决心只要想高贵的事情,“毕竟一件好的外套或一条昂贵的头巾又算得了什么呢?”但他越是用理智去告诉自己,那件外套和头巾就越占据他的头脑。 他们两人走在一起,行人只看他的朋友,而没有注意到他。他开始觉得沮丧,他表面上跟他的朋友聊天,但内心里所想的无他,只有那件衣服和头巾! 他们到达了所要拜访的朋友家,他介绍他的朋友说:“ 这是我的朋友,孩提时代的朋友,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突然间他迸出一句话说:“他穿的衣服是我的。” 他的朋友吓了一跳,主人也吓了一跳,他自己也意识到这句话不该说,但是已经太晚了,他懊悔他的失言,内心暗自责备。走出那个朋友家的时候,他向他的朋友道歉。 他的朋友说:“我楞住了,你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农夫说:“对不起,我的舌头不听话,我错了。” 但舌头是从来不撒谎的,如果有什么东西在一个人的头脑里,话就会脱口而出,舌头从来不会犯错。他说:“请原谅我,那句话是怎么讲出来的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但是其实他知道的很清楚,那个思想是由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他们又出发到另外一个朋友家去,现在他下定决心不要说那些衣服是他的,他已经封住了他的头脑。当他们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已经做了最后的决定,决定不要说那些衣服是他的。 那个可怜虫不知道说当他不说的决心下的越重,他的内心就越会感觉到那些衣服是他的,而且,这种坚定的决心是在什么时候下的呢?当一个人下了一个坚定的决心,比方说像戒欲的发誓,那只是表示他对性的兴趣正在从内部强而有力地冲击着他。如果一个人下决心从今天起要少吃一点或断食,那只是暗示他深深地带者想多吃的欲望,像这样的努力不可避免地一定会造成内在的冲突,我们的弱点是怎样,我们就是怎样,但是我们决定要控制它们,我们决心要跟那些弱点抵抗,如此以来,这就很自然地变成了潜意识冲突的来源。 因此,处于内在冲突的状态下,我们这个农夫进入了朋友的家,他小心翼翼地开始说:“他是我的朋友。”但是他意识到没有人在注意他,每一个人都以敬畏的眼光看着他的朋友和他朋友的衣服。突然间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升起:“那是我的衣服!我的头巾!”但是他再度提醒自己不要谈关于衣服的事,他已经下定决心。“不论贫富,每一个人都有某种衣服,不是这种,就是那种,那是不重要的。”他对自己解释,但是衣服就像钟摆一样,在他的眼睛前面来来回回地摆荡着。 他重新再介绍:“他是我的朋友,一个孩提时代的朋友 ,是一位很棒的绅士。至于那些衣服?那是他的,不是我的。” 那些人都感到惊讶,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介绍:“那些衣服是他的,不是我的。” 等到他们离去之后,他再度向他的朋友致十二万分的歉意,他承认这是一项重大的失言,现在他对于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感到很混乱。他说:“衣服以前从来没有像这样抓着我!老天爷啊!我到底怎么了?” 他到底怎么了?这个可怜的农夫不知道他对他自己所用的伎俩即使由一个神来尝试,衣服也同样会抓住他! 他的朋友十分气愤地说他不愿意再跟他继续走了,农夫抓住他的手说:“请你不要这样,请你不要以这么坏的态度来对待朋友,我会感到终生遗憾的,我发誓不再提有关衣服的事,用我全部的心,我对神发誓,将不再提起有关衣服的事。” 接下来他们进入了第三个朋友的家,农夫很严格地克制住他自己。克制的人是很危险的,因为有一座活火山存在与他们内心之中,外表上他们是僵硬的,充满了克制,但是那些想放开来的冲动却被紧紧地控制在他们里面。 请记住,任何强迫性的东西既不能持续,也不能完整,因为有着强大的压力,有时候你必须放松,有时候你必须休息,你能将拳头握紧多久呢?二十四小时吗?你握的越紧就越容易疲劳,也就越想快些将它放开。你越是努力去做,越是用力,就越快疲劳,你的手可以一直张开着,但是它不能一直紧握着,任何会使你疲倦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你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农夫很严格地按捺住自己,不提有关衣服的事。他们走进了另外一个朋友的家,农夫全身冒汗,简直是精疲力尽,他的朋友也很担心。 农夫被焦虑冻僵了,他很慢很小心地说出每一句话来介绍:“来见见我的朋友,他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是一个很好的人。” 他犹豫了片刻,感受到内在的一股压力,他知道他敌不过这一股压力,就大声地脱口而出:“那些衣服?对不起,我不说,因为我已经发誓不再提起那些衣服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洞见力的故事,我从没见过如此精巧的故事,它几乎道出了所有神经质症的发病根源,这个农夫到三个朋友家的过程,就是所有神经质症的形成过程。 正如心理咨询师一休所言,这个故事比较精确地说明了神经症的形成机制。 现在用三种自我的理论分析如下: 那个农夫(自我)的真实我老实、善良、自卑、刻板、缺乏幽默感,而且虚荣心极强,而他的理想我则自信、大方、豪爽、义气和洒脱。当孩提时的一个朋友来看望他时,他正要出门,因为已经与另外三个朋友约好要去拜访。他可以有如下几种选择: 1、坚持让朋友在家等他回来。但他担心这样对多年不见的朋友有失礼貌。 2、推迟拜访另外三个朋友,以后再做解释。但又怕得罪那三个朋友。 3、随便找出一件普通衣服给朋友穿。但他又怕失面子。 最后,为了在童年朋友面前显摆一下,就拿出了国王赠送的、平时连自己都舍不得穿的贵重礼服。当行人的目光只投向朋友而忽视他时,真实我就开始发牢骚:"那些羡慕的目光本来应该投向我的,凭什么我反而成了陪衬?"理想我及时提醒他:"一身漂亮的衣服算什么,别这么小气!"于是,自我开始打压真实我,但越打压,真实我的牢骚就越大,"那身衣服是我的"的念头,就越占据他的脑海,挥之不去,他开始感到后悔。 他用理想我(意识、意志)按捺着真实我(潜意识、情感),走进了第一个朋友家。在介绍孩提的朋友时,脱口而出:"那身衣服是我的。"这一失言,立即遭到理想我的强烈不满。他连忙向朋友道歉,而且自责。 自我加大了对真实我的打压力度,下决心再也不说那身衣服是他的。他以为理想我胜利了,正在欣慰之际,真实我又蹿出来了:"可是,那身衣服明明是我的呀!"他感到慌乱,赶紧把理想我请出来,解释道:"毕竟,衣服说明不了什么,每个人都有一身衣服,好坏都差不多嘛!"于是,在第二个朋友家,他小心翼翼地做着介绍,真实我突然拽了他一把,理想我也给他一巴掌:"至于那身衣服?那是他的,不是我的。"这是什么话?农夫立即就后悔不迭,对朋友连连解释,这不是他想说的话。 农夫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大嘴巴。理想我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为什么就是做不到!自我更拼尽全力,死压真实我。真实我被激怒了,力量越来越大,"那身衣服就是我的,就是我的!"的念头,吱吱地往意识里冲,简直要把农夫的脑袋胀开了。他克制着克制着,浑身冒汗,筋疲力尽,眼看就顶不住了。他发誓发誓再发誓,坚决不提衣服的事。他咬着牙,一字一句地向第三个朋友介绍,坚守着意识的最后防线,突然,潜意识猛地冲出来,农夫大声喊道:"那身衣服?"这句话刚一出口,就被理想我踹了一脚,他瘫软了,有气无力地说:"对不起,我发过誓,再不提衣服的事了......" 到此,这个可怜的农夫的神经症已经形成,可能有以下几种: 1、强迫症。农夫头脑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关于衣服的念头,已具有强迫症的特征,他其实是在寻求一个两全其美的效果:既想让大家知道那身漂亮的衣服是他的,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要维护朋友的面子,不得罪朋友。这种追求十全十美的心理定势,将会迁移到别的事情上,形成强迫性对立思维和穷思极虑。农夫为了减轻两种自我的冲突带来的焦虑,可能在无意识中重复某个动作,比如审视并整理自己的衣着,这个动作将伴随深刻的焦虑体验固结下来,而引发这个动作的具体事件却被遗忘了,就形成了强迫性动作。强迫症是自我抵抗真实我的转换形式。 2、恐惧症。假如,农夫那一直控制不住的关于衣服的奇怪语言伤了朋友的自尊,朋友跟他一刀两断,而且到处宣传他的吝啬小气、不讲义气,使所有的朋友都远离了他,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不管事实是不是这样,只要他自己感觉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可能形成对衣服的恐惧症,进而迁延到恐惧与衣服有关的东西。恐惧症是自我对真实我的逃避。 3、焦虑症。农夫对衣服以及与衣服有关的东西的恐惧泛化,失去恐惧的具体对象,恐惧感弥散开来,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总好像要大祸临头似的。他期望把事情做好,但又觉得无力应付,现实的压力像一座大山,他忧心如焚。他有一种紧迫感,好像被老虎追着屁股,眉毛胡子一把抓,却总不见效率。焦虑症是自我战胜真实我的假象。 4、抑郁症。农夫因追求两全其美的效果而失败,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全面怀疑,认为自己干啥也不行了。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兴趣和热情,情感淡漠,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多余的人,已没有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儿,没有任何人理解他。抑郁症是自我对理想我的绝望。 5、疑病症。农夫经历了那次刺激后,大病一场。在病中,得到了朋友的谅解和同情,他无意中发现了生病的"好处",以后就老是觉得这里疼那里疼,怀疑自己有病;常跑医院,但对医生不信任,对仪器检查结果也不相信。疑病症患者的感觉是真实的,他会很坦然地告诉你:"你看,不是我没有能力,也不是我不想做好,没办法,我病得厉害!"疑病症是自我对理想我的逃避。
推荐阅读:给长期强迫的朋友 什么是强迫症?怎样治疗强迫症? 相信大多数朋友看到这两个问题来说,都会夸夸其谈,能讲出好多东西,而且讲得很好。 还有一种现象:如果让你去指导一个患者,你也许会指导的很好,但是一回到自己的问题上又不知所措。 大家都是很聪明的人,对理论都能很好的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做起来真的很难。 如果你对症治疗,恐怕一个症状消失了,另外几个症状又来了,即使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你的生活并不幸福,为什么? 强迫症为什么容易泛化?严重的患者会对把自己的每一个观念、想法、动作当作强迫的对象,这样下去你就是累死了,也解决不了强迫。 根源在哪里?性格?思维方式?生活观点?认知?挫折? 有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强迫症会逐渐变轻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己和强迫症对抗的时间太长了,弯路走得太多了,自己都感到没有意思了,所以渐渐放弃对抗,自然接受,所以症状就好了。 顺其自然,多简单的四个字,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其实大家都是,很少有人会感到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很快乐,生活本身应该是快乐的,但是我们却把自己弄成这样,真痛苦。 顺其自然是人生的大智慧,如果你做到了,你的心灵将得到解脱,你将获得幸福。 大家也许有这样的感触,刚开始接触疗法,效果非常好,为什么到后来,疗法对我们来说根本不管用,有的时候还会让我们更严重? 强迫症,有人把它比作心里癌症,真得这么可怕吗?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强迫症的确不是很简单的,需要很多年才能走出来,这当然对重病患者来说。 强迫症患者到底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强迫症患者是正常的吗? 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一个方面,我们要让强迫症患者知道自己是正常的,自己的问题只不过是一个不良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罢了,但是心理学上又把这个叫做心理疾病,的确是一对矛盾。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朋友的提法很好,他说我们应该给强迫症改个名字,叫强迫症的确很难听,同时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多的负面作用。 每个强迫症患者的症状都不同,处在的阶段也不同,强迫症患者要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不要依赖别人,当然正确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能全部靠外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强迫症患者在网上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悟是好的,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但是千万不要把人家的经验当作公式往自己身上套,套的公式越多,最后可能伤害的越深。 如果你现在你懂的心理知识很多,但是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那说明你已经陷入到理论中去了,不注重实践和生活。 任何治疗强迫症的理论的核心都是一样的,所以你不要认为哪种疗法最好,每天都想尝试疗法,想走捷径,这样伤害的是你自己,你很难走出来。 我的理论懂得不是很多,但是我走了出来,我想奉劝那些还在执著于理论的朋友们,要放弃一些东西了,该去生活和实践了。生活是最好的药。 现在再回头看强迫症,看理论,原来如此简单。 但愿以上文字能够给同仁们一点帮助,知足矣!
推荐阅读:农夫和他的衣服(揭示神经症的发病过程) 有一个星期天,一个贫穷的农夫正要出门的时候在门口碰到他孩提时代的朋友,那个朋友正要来看他。 农夫说:“欢迎!这么多年了,你都到哪里呢?请进屋,我已经答应要去看一些朋友,想跟他们延期也很困难 ,所以请你先在我家休息,我大概一个小时以后就回来,我会很快回来,然后我们就可以促膝长谈。” 他的朋友说:“喔!不要,我跟你一起去不是更好吗?是我的衣服很脏,如果你能借给我一些干净的衣服,我换好衣服之后就跟你去。” 前些时候,国王给了农夫一些贵重的衣服,农夫将那些衣服藏起来,要等到比较盛大的场合才穿。这时,农夫很高兴地把那些衣服拿出来给朋友穿。 他的朋友穿上这些珍贵的衣服、头巾、腰巾和那双漂亮的鞋子,他看起来就好像国王一样。望着他的朋友,农夫觉得有点嫉妒,比较之下,他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仆人。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他开始觉得自卑,他想,现在每一个人一定都会看他的朋友,而他却像一个陪侍,像一个仆人。 他试着将自己想成是他的好朋友,也想成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下定决心只要想高贵的事情,“毕竟一件好的外套或一条昂贵的头巾又算得了什么呢?”但他越是用理智去告诉自己,那件外套和头巾就越占据他的头脑。 他们两人走在一起,行人只看他的朋友,而没有注意到他。他开始觉得沮丧,他表面上跟他的朋友聊天,但内心里所想的无他,只有那件衣服和头巾! 他们到达了所要拜访的朋友家,他介绍他的朋友说:“ 这是我的朋友,孩提时代的朋友,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突然间他迸出一句话说:“他穿的衣服是我的。” 他的朋友吓了一跳,主人也吓了一跳,他自己也意识到这句话不该说,但是已经太晚了,他懊悔他的失言,内心暗自责备。 走出那个朋友家的时候,他向他的朋友道歉。 他的朋友说:“我楞住了,你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农夫说:“对不起,我的舌头不听话,我错了。” 但舌头是从来不撒谎的,如果有什么东西在一个人的头脑里,话就会脱口而出,舌头从来不会犯错。他说:“请原谅我,那句话是怎么讲出来的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但是其实他知道的很清楚,那个思想是由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他们又出发到另外一个朋友家去,现在他下定决心不要说那些衣服是他的,他已经封住了他的头脑。当他们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已经做了最后的决定,决定不要说那些衣服是他的。 那个可怜虫不知道说当他不说的决心下的越重,他的内心就越会感觉到那些衣服是他的,而且,这种坚定的决心是在什么时候下的呢?当一个人下了一个坚定的决心,比方说像戒欲的发誓,那只是表示他对性的兴趣正在从内部强而有力地冲击着他。如果一个人下决心从今天起要少吃一点或断食,那只是暗示他深深地带者想多吃的欲望,像这样的努力不可避免地一定会造成内在的冲突,我们的弱点是怎样,我们就是怎样,但是我们决定要控制它们,我们决心要跟那些弱点抵抗,如此以来,这就很自然地变成了潜意识冲突的来源。 因此,处于内在冲突的状态下,我们这个农夫进入了朋友的家,他小心翼翼地开始说:“他是我的朋友。”但是他意识到没有人在注意他,每一个人都以敬畏的眼光看着他的朋友和他朋友的衣服。突然间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升起:“那是我的衣服!我的头巾!”但是他再度提醒自己不要谈关于衣服的事,他已经下定决心。“不论贫富,每一个人都有某种衣服,不是这种,就是那种,那是不重要的 。”他对自己解释,但是衣服就像钟摆一样,在他的眼睛前面来来回回地摆荡着。 他重新再介绍:“他是我的朋友,一个孩提时代的朋友 ,是一位很棒的绅士。至于那些衣服?那是他的,不是我的 。” 那些人都感到惊讶,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介绍:“那些衣服是他的,不是我的。” 等到他们离去之后,他再度向他的朋友致十二万分的歉意,他承认这是一项重大的失言,现在他对于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感到很混乱。他说:“衣服以前从来没有像这样抓着我!老天爷啊!我到底怎么了?” 他到底怎么了?这个可怜的农夫不知道他对他自己所用的伎俩即使由一个神来尝试,衣服也同样会抓住他! 他的朋友十分气愤地说他不愿意再跟他继续走了,农夫抓住他的手说:“请你不要这样,请你不要以这么坏的态度来对待朋友,我会感到终生遗憾的,我发誓不再提有关衣服的事,用我全部的心,我对神发誓,将不再提起有关衣服的事。” 接下来他们进入了第三个朋友的家,农夫很严格地克制住他自己。克制的人是很危险的,因为有一座活火山存在与他们内心之中,外表上他们是僵硬的,充满了克制,但是那些想放开来的冲动却被紧紧地控制在他们里面。 请记住,任何强迫性的东西既不能持续,也不能完整,因为有着强大的压力,有时候你必须放松,有时候你必须休息,你能将拳头握紧多久呢?二十四小时吗?你握的越紧就越容易疲劳,也就越想快些将它放开。你越是努力去做,越是用力,就越快疲劳,你的手可以一直张开着,但是它不能一直紧握着,任何会使你疲倦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你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农夫很严格地按捺住自己,不提有关衣服的事。他们走进了另外一个朋友的家,农夫全身冒汗,简直是精疲力尽,他的朋友也很担心。 农夫被焦虑冻僵了,他很慢很小心地说出每一句话来介绍:“来见见我的朋友,他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是一个很好的人。” 他犹豫了片刻,感受到内在的一股压力,他知道他敌不过这一股压力,就大声地脱口而出:“那些衣服?对不起,我不说,因为我已经发誓不再提起那些衣服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洞见力的故事,我从没见过如此精巧的故事,它几乎道出了所有神经质症的发病根源,这个农夫到三个朋友家的过程,就是所有神经质症的形成过程。 正如心理咨询师一休所言,这个故事比较精确地说明了神经症的形成机制。 现在用三种自我的理论分析如下: 那个农夫(自我)的真实我老实、善良、自卑、刻板、缺乏幽默感,而且虚荣心极强,而他的理想我则自信、大方、豪爽、义气和洒脱。当孩提时的一个朋友来看望他时,他正要出门,因为已经与另外三个朋友约好要去拜访。他可以有如下几种选择: 1、坚持让朋友在家等他回来。但他担心这样对多年不见的朋友有失礼貌。 2、推迟拜访另外三个朋友,以后再做解释。但又怕得罪那三个朋友。 3、随便找出一件普通衣服给朋友穿。但他又怕失面子。 最后,为了在童年朋友面前显摆一下,就拿出了国王赠送的、平时连自己都舍不得穿的贵重礼服。当行人的目光只投向朋友而忽视他时,真实我就开始发牢骚:"那些羡慕的目光本来应该投向我的,凭什么我反而成了陪衬?"理想我及时提醒他:"一身漂亮的衣服算什么,别这么小气!"于是,自我开始打压真实我,但越打压,真实我的牢骚就越大,"那身衣服是我的"的念头,就越占据他的脑海,挥之不去,他开始感到后悔。 他用理想我(意识、意志)按捺着真实我(潜意识、情感),走进了第一个朋友家。在介绍孩提的朋友时,脱口而出:"那身衣服是我的。"这一失言,立即遭到理想我的强烈不满。他连忙向朋友道歉,而且自责。 自我加大了对真实我的打压力度,下决心再也不说那身衣服是他的。他以为理想我胜利了,正在欣慰之际,真实我又蹿出来了:"可是,那身衣服明明是我的呀!"他感到慌乱,赶紧把理想我请出来,解释道:"毕竟,衣服说明不了什么,每个人都有一身衣服,好坏都差不多嘛!"于是,在第二个朋友家,他小心翼翼地做着介绍,真实我突然拽了他一把,理想我也给他一巴掌:"至于那身衣服?那是他的,不是我的。"这是什么话?农夫立即就后悔不迭,对朋友连连解释,这不是他想说的话。 农夫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大嘴巴。理想我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为什么就是做不到!自我更拼尽全力,死压真实我。真实我被激怒了,力量越来越大,"那身衣服就是我的,就是我的!"的念头,吱吱地往意识里冲,简直要把农夫的脑袋胀开了。他克制着克制着,浑身冒汗,筋疲力尽,眼看就顶不住了。他发誓发誓再发誓,坚决不提衣服的事。他咬着牙,一字一句地向第三个朋友介绍,坚守着意识的最后防线,突然,潜意识猛地冲出来,农夫大声喊道:"那身衣服?"这句话刚一出口,就被理想我踹了一脚,他瘫软了,有气无力地说:"对不起,我发过誓,再不提衣服的事了......" 到此,这个可怜的农夫的神经症已经形成,可能有以下几种: 1、强迫症。农夫头脑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关于衣服的念头,已具有强迫症的特征,他其实是在寻求一个两全其美的效果:既想让大家知道那身漂亮的衣服是他的,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要维护朋友的面子,不得罪朋友。这种追求十全十美的心理定势,将会迁移到别的事情上,形成强迫性对立思维和穷思极虑。农夫为了减轻两种自我的冲突带来的焦虑,可能在无意识中重复某个动作,比如审视并整理自己的衣着,这个动作将伴随深刻的焦虑体验固结下来,而引发这个动作的具体事件却被遗忘了,就形成了强迫性动作。强迫症是自我抵抗真实我的转换形式。 2、恐惧症。假如,农夫那一直控制不住的关于衣服的奇怪语言伤了朋友的自尊,朋友跟他一刀两断,而且到处宣传他的吝啬小气、不讲义气,使所有的朋友都远离了他,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不管事实是不是这样,只要他自己感觉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可能形成对衣服的恐惧症,进而迁延到恐惧与衣服有关的东西。恐惧症是自我对真实我的逃避。 3、焦虑症。农夫对衣服以及与衣服有关的东西的恐惧泛化,失去恐惧的具体对象,恐惧感弥散开来,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总好像要大祸临头似的。他期望把事情做好,但又觉得无力应付,现实的压力像一座大山,他忧心如焚。他有一种紧迫感,好像被老虎追着屁股,眉毛胡子一把抓,却总不见效率。焦虑症是自我战胜真实我的假象。 4、抑郁症。农夫因追求两全其美的效果而失败,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全面怀疑,认为自己干啥也不行了。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兴趣和热情,情感淡漠,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多余的人,已没有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儿,没有任何人理解他。抑郁症是自我对理想我的绝望。 5、疑病症。农夫经历了那次刺激后,大病一场。在病中,得到了朋友的谅解和同情,他无意中发现了生病的"好处",以后就老是觉得这里疼那里疼,怀疑自己有病;常跑医院,但对医生不信任,对仪器检查结果也不相信。疑病症患者的感觉是真实的,他会很坦然地告诉你:"你看,不是我没有能力,也不是我不想做好,没办法,我病得厉害!"疑病症是自我对理想我的逃避。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