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知性
明心知性
关注数: 38
粉丝数: 193
发帖数: 2,942
关注贴吧数: 21
标牌破损了,但是还能认得出来。边框和珠子一擦就有淡淡的很舒适的清香。
大家帮忙看看这是什么木的。 刚到乡下看到一张床,极沉。
非常罕见的民国鸡翅木算盘 收到一个算盘。因为有漆和包浆,一开始没看出什么木料,也没太当回事。晚上随意地在暗处用手电照了一下,居然反射出鸡翅纹。用布擦了擦,果然是鸡翅木,是老鸡翅木不是非洲鸡翅,也不是铁力木的鸡翅纹。关键是标牌很清唽,是刘源鑫的(不是老刘源鑫),标牌上还有威氏拼音和英语,这个也少见。
大家看看这珠子什么料?
上海算盘厂1963年制定的算盘标准 上海算盘厂1963年制定的算盘标准,包括红木和非红木标准,这个很有用。
又一个民国上海刘永泰的算盘 这个小,只有11档,应该是铁力木的。
民国(或建国初期)上海刘永泰算盘
民国(或建国初期)上海张顺记算盘
张隆兴算盘,请大家说说 今天收了一个张隆兴的算盘,不贵。 简单擦了擦土,略上了点蜡。 关于张隆兴,网上介绍得很少,请各位高手说一说,评一评呗!
请教一下SH6952166K2的尺码问题!175cm 70kg穿SH6952选
这是什么花型
fostex hp-a8能用来推DT880 250欧吗? 效果到底如何? 还有用A20推DT880 250欧 真的很不堪吗? 求大神们指教。
DT880 250欧 能用fostex hp-a8推吗? 在网上搜了很久,有说能推,有说不能推。 效果到底如何? 还有用A20推DT880 250欧 真的很不堪吗? 求大神们指教。
也谈太极拳的技击 一个太极拳吧,一邦吧众成天喊打呼打,也算是一奇葩。 太极拳自然能打,当年杨露禅的“杨无敌”称号,岂是浪得虚名。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道、法、术三位一体,但三者是有顺序的,求道不得,乃求乎法,求法不得,便落于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大略也是此意。 自宋代以后,太极约可视为道、易的代名词。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先辈创太极拳,应是化道入拳,由拳悟道。拳术、技击之法只是悟道的方便法门,是手段而非目标。 技击之术可分艺术的技击和打斗的技击。 打斗的技击,对于明太极之理而言,实是小技。学街头打斗,一月足矣。得法以后,打人者只恨自己的腕子不够硬,最终伤人伤己。即便是参加搏击类比赛,与高手对阵,三年也足矣。足证此类技击,实乃小技,不足以言。 艺术的技击,是四两拨千斤,斯其根自断,彼自跌出。要达到如此境界,非明太极之理不行,由招而法而道,虽十年也难得入门。入得门后,自然是道法一体,技亦现道。
邵武的太极拳申遗乃是无羞耻、无底线的行径 用捕风捉影的手法,通过只麟 把张三丰太极拳申报为邵武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则完全是一种无羞耻、无底线的行为。 地方体育部门无羞耻、无底线; 地方政府无羞耻、无底线; 非遗评审专家无羞耻、无底线; 文化部无羞耻、无底线。 因为天下人都知道,邵武是一个与太极拳历史毫无关系的地方。 用伪造的历史、编造的拳术来申报非遗,确实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 如此荒唐的行径居然能够通过初评,确实说明我们国家的权威部门、权威专家已经完全丧失了底线,说客气一点是官僚,不客气一点是腐败,严重一点说是连婊子都不如。
登高台 张三丰之内功心法 金丹造化妙难言,玄微道理谁分辨! 幸遇明师指,抉破水中天。 先教咱:守定玄关,盘膝坐,调神理气;除思虑,塞兑垂帘。 次教咱:鼓动巽风,搬运水火,守固真精,保定元阳,拨转天关。 又只见,黄河水滔滔逆流, 从涌泉灌尾闾,至夹脊升上泥丸; 过明堂,入华池,神水渐涨; 下重楼,入绛宫,直至丹田。 这才是筑基炼己,从今后住世延年。 更欲求,最上乘飞升道理, 还教咱:重安炉,复立鼎,采取先天配后天。 遇子午专行火候,逢卯酉沐浴金丹。 再教咱:先明天地机,次把阴阳辨。 有天先有母,无母亦无天,这才是大道根源。 把周天从头数,将乾坤颠倒安。 采后天殷勤玉炼,夺先天成圣成仙。 我已曾拜明师,心心相授,口口相传。 筑基时先明橐龠,炼己时只用真铅。 坎中满离中之物,离中虚取坎还填。 逆成仙龙吞虎髓,顺成人虎夺龙涎。 喜的是木龙藏汞,爱的是金虎吐铅。 月之圆存乎口诀,时之子妙在心传。 采先天之功,全凭戊己;夺后天之气,龙虎初弦。 青龙白虎相争战,玉兔金马一处抟。 防只防身中无慧剑,怕只怕急水滩头挽不住船。 等只等黄婆勾引,候只候少女开莲。 此事难言。 五千日内君须算,三十时辰暗里盘。 子前午后分明看,铅阳未动,癸现于前,真铅真阳随后边。 药到临炉,此时休怠慢,急速下手擒入关,随后用六百抽添。 十月胎圆,婴儿出现, 面壁九年,独露真诠,才做个阆苑蓬莱物外仙。
老刘最近进步很快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IzMDkyNzky.html&urlrefer=6b2cd7f5051fb94fb3d9ea2df8980442 开始找到了太极的一些东西。但是深层的东西还缺一些。
推手先要断对手的根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吴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 据说是全佑得自杨班侯。书中内容与武禹襄谱完全不一样。 近期准备研究一下。很有意思。从谱的最后两三页看,应当与张三丰的内丹术是有关系的。 百度百度《吴家太极拳》略有介绍,但语焉不详。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link%3Furl%3DRQAYGYAME59-1_lmcMfA4GlN-AW-B5sH69m0HipuPzKu9HgdUMjudu5NNHxAI7u_muY23ksPk0DdnTc181coLK&urlrefer=a0648ffafd6c641dde19c7bedbeda462
为什么拔河比赛不是只比力气大 以下是《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分册给出的解释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从力学原理来看,参加拔河的两个队,他们相互之间的力是没有大小之分的,甲对乙施加了多大拉力,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一样大小的拉力;反过来,乙对甲的情况也是如此. 可见,双方之间的拉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什么才是真正决定拔河比赛胜负的因素呢? 1 手一定要抓紧绳子,靠手与绳子之间的摩擦力来防止绳子从手中滑脱出去 2 就是要使地面对队员们的脚底有足够大的摩擦力,来抵抗对方的拉力。并把对方拉过来.可以说,只要抓紧了绳子,拔河真正的力来自人们的脚下,即脚底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怎样才能增大脚底和地面的摩擦力呢? 1 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能够增大摩擦系数,使摩擦力增大。 2 还有就是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时,大人很容易获胜.关键就是由于大人的体重比小孩大. 其他方面 当然,在实际拔河比赛中,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技巧.比如.脚使劲蹬地.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地面产生超过自己体重的压力.再如,人向后仰,借助对方拉力来增大地面的压力等.其目的都是尽量增大地面对脚底的摩擦力,以夺取比赛的胜利.
关于“用意不用力”的简单力学分析 1、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间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2、力的起源:两个物体之间或者两个系统之间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力呢?有且只有它们二者之间存在不平衡,换句话说,两者只有存在不平衡才会有力的产生。 3、研究太极推手可以用碰撞作简化研究,研究碰撞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冲量。 4、碰撞,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在运动中相互靠近,或发生接触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强烈相互作用的过程。碰撞会使两个物体或其中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 5、在经典力学里,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叫做动量定理。和动量是状态量不同,冲量是一个过程量。 一个恒力的冲量指的是这个力与其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表述了对质点作用一段时间的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改变质点机械运动状态的原因。
有人见过猫走路时脚跟先着地的吗? 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形),猫到底是怎么行的,有人看过吗? 大部分人练太极拳向前迈步的时候都是脚跟先着地,看过猫走路的就知道,没有一只猫迈步是脚跟先着地的。
理解太极拳的多功用与多目标,吧里可能会少很多不必要的争吵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其他拳种来说,喜爱萝卜的就练萝卜拳,喜爱白菜的就练白菜拳。 到了太极拳,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喜爱萝卜的也喜爱太极拳,喜爱白菜的也喜爱太极拳。 进而产生另外一个现象,一些喜爱萝卜的认为太极拳就是萝卜味,别人说是白菜味他就不舒服。喜爱白菜的认为太极拳就是白菜味,别人说是萝卜味他就不舒服。这些人到了太极拳吧就开始互相想说服对方,说服不了就开始吵架。 一般的体育项目,内容单一,功能也相对确定。其他拳种,风格也相对确定。但太极拳却不是这样。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是中国传统武术与思想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理论高深、技术复杂、流派众多。其功能既可修炼心性(求真、求道),还可健身(国外的顶级学术刊物已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还可技击格斗(一代宗师杨露禅当年号称杨无敌)。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来练太极拳,也都能从太极拳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一些人从太极拳中得到一些自认为的好东西以后,就认为这是太极拳的全部至少是大部分,于是试图让别人也要与自己有同样的看法。岂不知另外一些人也从太极拳中得到了与他们完全不一样的也自认为好的东西。于是争吵就难以避免。 其实大家大不必拘于自己的成果去否定他人。 太极拳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想进一步往前走,就要有开放的心态。 练得了太极拳对的地方,那是运气,很多时候可能都是错的。 放弃错误,不断前进,可能是太极拳进入高层次的唯一出路。
大家讨论讨论郑悟清先生说的“忌用滞力,尤忌用意” 几乎99.9%的人讲到太极拳时都在谈用意。作为赵堡太极拳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为什么会说“尤忌用意”?
太极拳经典拳论和流行观点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命题 一、放松是太极拳的主要方法 这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教太极拳的初练者放松,就好像是给盲人一支手电,虽然一片光明,但却好无用处。盲人需要的拐杖,而不是手电。 在太极拳的经典拳论中,虽然提到了松,但绝少将放松两字连在一起。 杨澄甫在《太极拳十大要论》提出全身放松的观点后,其弟子和后辈传人对此大加阐发,放松遂成了太极拳练习中奉为圭臬的要旨,几乎无人敢对此怀疑。 多少人天天放松,追求放松,其结果身上还是松不了。 放松、放松,不仅没松,反而让疲软成了太极拳练习者中普通存在的通病。 其实放松是太极拳正确训练的结果,不是方法。结果是不能成为方法,也不应该成为方法的。 太极拳训练重要是找方法。
戚继光32式长拳 研究太极拳的人,多会关注戚继光32式长拳。该拳载入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之《拳经捷要篇》。在《纪效新书》现存所有版本中,32式均不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之《纪效新书》只有24式。唯防风茅元仪《武备志》32式全有。现将《武备志》之戚继光拳法列示,供大家欣赏。
郑和航海图 00第1幅
郑和航海图,请大家鉴定版本 幅
面向对象的管理与老子的无为 管理是一种追求效率的人类行为。这种效率表现在最少的成本,最大的收益。如果上升到一种哲学理念,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不为。 早些年研究项目管理的时候,感觉到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源于西方的管理科学,在知识体系和操作技术方面,确实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集中了项目管理的很多成果,对项目管理本身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体系,确实是每一个项目管理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PMBOK指南一直在不断修订,最新版本为2008年出版的第4版。第4版中,仍然沿涉了以前的九大项目管理知识领域:1、整合管理、2、范围管理、3、时间管理、4、成本管理、5、质量管理、6、人力资源管理、7、沟通管理、8、风险管理、9、采购管理。针对九大知识领域提出了42个管理过程(第3版为44个)。 中国引进项目管理最早是两弹一星工程,当时称为优选法和统筹法,由华罗庚教授倡导。有人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就引用了项目管理,那是扯蛋。后来项目管理被运用到建筑工程领域,体育领域的应用是1990年亚运会开始的,2008年奥运会也是按照项目管理来进行的,目前大型计算机软件编程的管理基本上采用了项目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由于国情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也有区别。中国也搞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即《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06修订版。 当初学习项目管理的时候,感觉到项目管理这门学科只是一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离理想中的管理尚有一定的距离。理想的管理首先应当是理念,然后是将这些理念化为方法和技术,加以纯熟的应用。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御人之术,在中国历史上将这类御人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得最好的当然是君王。记载这些君王们事迹最多的是二十四史,因此二十四史不仅是历史学,也是管理学最好的案例教程。项目管理在理念方面的欠却是显而易见的,包括MBA和EMBA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企业家们,在学习完MBA的课程以后,转向国学尤其是老子和周易,那是不纯粹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管理的实际需要,更是管理理念的深化过程。 在C-PMBOK2006中,其实已经可以看到这种由方法到理念的转变。C-PMBOK2006第1章“项目管理学科体系框架”中,先后3次介绍到了面向对象(Objct-oriented)变化管理方法论。将面向对象引入项目管理,应当说是项目管理理论发展的最重要方面。 面向对象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是现代计算机软件编程发展的一大成果。计算机编程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1955——1965年,计算机软件刚刚起步,高级语言的作用还没有被接受,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是主流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是一些专家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能使庞大的机器按照预想执行。1965——1985年,高级语言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主流是结构化分析和设计,以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为特征。但是结构化对于越来越复杂的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力不从心。1985年至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成为程序设计的主流。围绕着面向对象理论产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程序设计方法、概念、理论和技术。 面向对象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其认识论基础源于分类学。自瑞典自然学者、生物学家林奈提出现代生物分类法以后,生物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在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分类学和进化论相结合,进一步演化为生物系统学。系统科学也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第一本介绍面向对象的著作,是1991年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杨芙清教授翻译的美国人PETER COAD和 EDWARD YOURDON的《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理论的引入,解决了计算机编程过程中模块的重复应用和程序员之间的协作问题,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学科的发展。 在项目管理领域中,同样面临计算机软件编程中自然语言和结构化语言面临的问题。项目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不断增加,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项目管理过程的未知因素和变化因素,有些是管理者根本无法预知和控制的。按照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可能会经常出现顾此失彼,顾彼失此的情况,不同团队之间的工作无法协调,工作成果无法交付。项目管理的重点由精确管理转变为对不可控因素的模糊管理。项目管理的模型是:输入——工具与技术——输出。传统模型的输入都强调精确化,A就是A,B就是B,经过工具与技术的加工以后,输出的C也应当是精确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A可能会变成A1或A2,B也可能变成B1或B2,甚至可能是根本无法预测的X,那么结果当然就不可能是C。因此管理模型的转变是必然的,管理模型转变的前提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转变。这就是C-PMBOK2006中所说的变化管理所引致的面向对象的变化管理方法论。
杨朱之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发出一段原文,修改多次,居然不能发。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和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有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很多概念,是要从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角度去理解的。而对这些概念的应用则又要回到时空之中。只有超现实和现实的统一,才是完整的老子。 老子的无和有,第一个层面,是超时空的,从超时空角度探讨的,是宇宙发生论的问题。我来自何处?我来自父母。父母来自何处?来自父母的父母。……。再往上,推至不可再推的时候,这个问题遇到了困境。必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然后可以推到类人猿,推到猴,……推到细菌,推到病毒,推到有机物,推到无机物。到了无机物以后,就不是生物进化论能解决的问题了,需要宇宙进化论。根据宇宙进化论,地球的形成只有不到50亿年的时间。宇宙进化论再往前推,便是宇宙发生论。关于宇宙的发生,现在没有公认的结论,只有假说。在所有假说中,最有影响的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学说,按照这一学说,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从宇宙大爆炸学说来看,原初的宇宙起原于一个点,物理学家们把它叫到“奇点”。这个“奇点”的体积无穷小,质量无穷大。在这个“奇点”之前,用霍金的话来说,不存在空间,也不存在时间,是不能作为我们思维的对象的。 宇宙大爆炸学说建立在现代理论物理的成就上,理论物理除了纯思辨以外,是需要借助望远镜和天文学观察的成就。 老子作为中华民族先古的智哲,在那个没有现代物理学,甚至没有望远镜的年代,在他的著作中,开篇便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不知道这个高德大哲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或许是来自纯粹的感悟,或许是来自天外的启示。这位老人家的结论是那么的明确,让我们不容有任何猜疑。 在《老子》的第四十章中,清晰无误地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明确无误地是两个概念。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来说,这个无,应当就是“奇点”之前。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属性的,是不可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这也是《老子》中明确无误地表达的。对于无,我们是不能说,不可说的。但是要谈到世界的起源,宇宙的发生,我们又不得不说。我们的思维所能触及,所能想象的,只是宇宙的起点。谈到起点,那当然是有,只有这个起点或奇点才能产生万物,生成万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名万物之母”。实质上,在谈到宇宙起源的时候,有和无又不是可以绝对可分的,在无中生有的瞬间之前,有实质上就是无。离开无,我们是不能谈起点意义上的有的。因此《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五千言,可谓是惜墨如金,但是对于宇宙起源和万有之宗的道的描述,却是不惜笔墨。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超越时空的智慧 要谈《老子》,先看两段史料。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礼和老子化胡的故事。史料的真伪是历史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了两千多年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文化一向称为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居官学正统地位,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影响总体上也远远大于道教。在这种总的文化趋势下,为什么会允许把老子凌驾于孔子和佛之上呢?其实在中国思想史发展方面,一直存在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面上的非常清楚,那就是正统的儒学。但是儒学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他们的祖师孔子不研究天,也不研究鬼神,说的都是一大堆教导人们去做的教条。这种教条当然很好,但是说多了就有点婆婆妈妈,招人烦了,因此必须寻找更有说服力、亲和力,更让人感觉有层次的理论。孟子、荀子都做了一些尝试,但是他们的理论功底与老庄相比,还是有些距离的,可以说不是很成功。因此非官方思想中,老庄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宋明理学索性将老庄研究的范畴纳入儒学的领域,以解决儒学先天的不足。好在几种史料上都记载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因此也不是丢人的事情。佛教进入中国,正赶上魏晋玄学兴起的时候,玄学的研究经典是《老》《庄》《易》,基本上是对老庄的阐述。比附老庄传播佛理,是佛教大师们不得不做的选择。但是释迦牟尼的理论实在是太烦琐了,离人们的生活又很远,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因此禅宗索性来了一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否定佛教的一切经典,当然释迦牟尼本人也说过“佛说一切法便是非法”。对于禅宗,一些学者认为,禅实际上是用佛教的皮囊装的道家的酒,此话也不无道理。 关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表述应当是相当准确的。孔子能讲的、能说的,就是鸟、鱼、兽这些可见之物,和对付这些可见之物的办法,即日常伦理、日常规范和日常方法。老子讲的不是,老子讲的是超出具体事务、具体规范、具体方法,甚至超越时空的大道。“骄气、多欲、态色、淫志”都是人类社会普通大众的追求,或追求所产生的表现,但是对于真正的智者,这些东西都是虚的,取得也不困难。这些是人生存的手段,方法,不是目标。人最根本的东西是自己的“身”,这是老子要告诉孔子的。 《老子》一书要讲的,不是日常的行为规范和谋略,而是超越日常,超越常态甚至超越时空的智慧。严格说来,这些东西是不能说的,一说就是错的,被人误解那是必然的,因此只能勉强去说。用经济学打个比方,孔子说的是微观经济学,老子说的是宏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你有钱,我有钱,那是好事,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放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上的钱太多了,可能就会通货膨胀。如果还不理解的话,可以举一个汽车的例子,你有车,我有车,那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果大家都有车,那是一件绝对的坏事。《老子》书中讲了大量的这种案例,比如说,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圆,它的边线肯定是曲线,但是把圆放到无穷大去看,我们还能说边线是曲线吗? 中国文化是强调聪明与智慧的区别的,聪明是针对一时、一地、一人而言的。中国人讲小聪明与大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聪明绝顶的代表,只要针对任何具体的事情,诸葛亮都能算计到极致,但是结果呢?因此说诸葛亮是一时之才,一方之雄,那是绝对准确的评价。佛教也讲大智慧,佛教的大智慧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讲的大智慧就是要抛弃所有具体的现象(色),到达智慧的彼岸。老子的大智慧,是超越日常,又存在于日常之中,即是无形,又有迹可寻。老子的大智慧让我们感觉更亲切。聆听老子的教诲,就象是站在一个充满人生阅历,参透所有世事的老者面前,听他讲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理解,去感悟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 对于《老子》,我们需要仰视。印度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奥修,写了一本《天下大道》,他就是带着一种十分崇敬的心理,或者说谈不上崇敬。他认为,读《老子》的时候,我们就象在照镜子,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是的,无论谁读老子,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论你的思维层次有多高,在《老子》书中你都可以看到智慧,一种在你的思维层次中存在的智慧。当你自认为思维层次提升了的时候,再读《老子》,你会发现,又出现了与你思维层次相对应的智慧。区区五千言,却包含了难以超越的智慧,这就是《老子》。 近代学者,颇有对老子有微言者。拾西方学人之牙慧后,来亵渎中国圣哲的智慧。除了浅薄以外,就是无知加无耻。权谋者当然可以从《老子》书中看出权谋,但是老子讲的并不是权谋。从宇宙的终极智慧中悟出权谋,那是绝对可能的。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权谋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权谋者的心智。辩证论者当然可以从《老子》书中看出辩证法,他们也称为朴素的辩证法。但是超越具象,感悟到真正的宇宙本体后,是不需要辩证法的,辩证法只是一种才智。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才智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辩证论者的才智。 老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感悟了真正的宇宙和人生。然后用精练的语言,做出了结论。启迪了中国文化的千年智慧。在老子以后的二千多年里,只要自称智者的著作中,我们都会发现老子的影响;只要有文化含量的艺术品中,我们都会看到老子的影子。正如奥修所说的,我们崇拜老子,不如说我们崇拜自己所理解的智慧。
传统太极拳理论的现代解读 引 言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人类更加追求自身的生活质量,在人类的生活质量中,身体的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 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最近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锻炼的行列,其中一部分人把太极拳作为终身首选的健身方式。 太极拳受到大家的欢迎的重要原因有四点:1、太极拳柔和缓慢的动作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追求慢节奏锻炼的需求;2、太极拳练习能给人们带来一种身心的愉悦与平和;3、太极拳理论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在练习和研究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精妙;4、对太极拳理论的体悟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 与太极拳迅速发展的现实相比较,太极拳理论研究近年来进展缓慢,理论研究的滞后直接制约着太极拳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历史上,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中理论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留下了大量的拳论,其后的众多太极拳名家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心得。今天看来,要读懂这些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却非易事。本文试图从太极拳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结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对传统太极拳理论进行现代解读。 一、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轮廓 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就开展了对太极拳历史的研究,直到今天,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公认的研究成果。 太极拳在起源和发展的初期,不象现在这么有影响,因此早期的记录特别少,多是一些传说,这样就给研究太极拳历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关于太极拳起源的问题,我们目前能够知道的是最早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开始在社会上公开传授太极拳的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最有名的理论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当然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张三丰,甚至有人把老子奉为太极拳的始祖,但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认为是陈家沟陈王廷创的太极拳,另一学者徐震(哲东)则认为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至陈家沟。目前所有的结论均缺乏直接的证据,以致逻辑推论难免武断,其结果也仅是一家之言,难以令人信服。 不管是张三丰、陈王廷还是王宗岳创太极拳,都缺乏直接的证据。但是太极拳历史上有一些事实是比较清楚的:1、杨露禅是第一位到北京公开传授太极拳的人,杨露禅和杨家的后人使太极拳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杨露禅学拳于河南温家陈家沟;3、太极拳最早的系统理论是《太极拳论》,有专家认为太极拳的名称是在武禹襄得到《太极拳论》以后确定的,是否如此需要进一步考证。4、杨式太极拳在社会上取得影响后陈式太极拳才开始在社会传播。5、上世纪二十年代后,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开始出现一批太极拳理论著作,太极拳研究和推广成为一个高潮,一直漫延至今。 二、太极拳理论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不管是张三丰、陈王廷,还是王宗岳、杨露禅,他们都生活在宋元明清这个大的历史范围内,跨度在300年左右。这个时期中国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也有人把它称作宋明道学。宋明理学的实质是儒家的大师们把佛教(尤其是禅宗)和道家的理论揉进儒家的经典,以解决儒学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先天的不足。 太极拳正是产生在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宋明理学不仅仅是儒学,其实质是儒、释、道三家合流。基于太极拳产生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认为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影响,而不是某些学者说的以《易经》为主要理论基础,或者另一些学者说的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理论基础。将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归结于传统思想中的某一家、某一派或某部著作都是片面的。 因此,研究太极拳理论必须从中国哲学的整体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中国文化对于太极拳理论产生的影响,其直接的理论渊源则可追溯至宋明理学。
老子臆解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有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 可以思考可以感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言说可以表达的名称不是真正的名称。天地最初的状态,可以称之为无,万物最根本的起点和归宿,可以称之为有。因此,透过真正的无,我们可以看到道的精妙;通过真正的有,我们可以看到道的范围和边界。这两个东西是一起出现的,我们把他们分为不同的名称,实际上他们是一样的,因此也可以叫做玄,深远而充满奥妙的玄更进一层,是所有精妙变化的总门户。 臆解: 宁静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看到满天的星星,我们不禁要想:在星空后面还有别的东西吗?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吗?上帝、佛、真主和玉帝在天上的什么地方呢?如果他们存在于某个星球的话,他们就应当是有形的,从形体上说,他们跟我们没有任何的区别。如果他们不存在于具体的星球,那么他们又在哪里呢? 我们来自哪里,去向何处?这是每一个地球人都思考过的问题。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从牛顿、爱因思坦到霍金,他们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虽然现在仍是假学、推想,但是我们知道了宇宙大爆炸。按照宇宙大爆炸(Big Bang)学说,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宇宙大爆炸学说仍然有一个难题,最初的点是怎么来的,谁给了它动力。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即牛顿说的第一推动。这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面对这一困境的时候,实在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最终只好相信上帝,只有上帝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老子作为中华民族先古的智哲,在那个没有现代物理学,甚至没有望远镜的年代,在他的著作中,开篇便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不知道这个高德大哲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或许是来自纯粹的感悟,或许是来自天外的启示。这位老人家的结论是那么的明确,让我们不容有任何猜疑。在二千多年后,西方的一位大哲学家维特根思坦说:“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真的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对于不能说的,我们必须说点什么。如果能够说清楚的,那是属于科学的范畴。不能说清楚而又不得不说的,才属于哲学的范畴。不能说清楚又假装说清楚了的,那是宗教的范畴。不能说清楚又自我感觉清楚了的,那是艺术的范畴。 从宇宙大爆炸学说来看,原初的宇宙起原于一个点,物理学家们把它叫到“奇点”。这个“奇点”的体积无穷小,质量无穷大。有点中国古代描述的“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味道。那么在这个“奇点”以前,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来说,我们是无法言说的,那是一个根本不属于我们思考的领域。在这个“奇点”爆炸前的一瞬间,我们可以定义为“有”,也可以定义为“无”。正是由于这一“奇点”的爆炸才产生了我们这一奇妙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现在的宇宙又具有如此广博的范围,以至于对于人类来说,不仅我们个人无法认识宇宙的全部历史和现在,即使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要认识宇宙的全部恐怕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们能思考的,我们能说的,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甚至对于这极小的一部分,我们也很难说能把握住真正的本质。 问题回到了人类的思维,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概念。我们说的概念真的能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吗?显然不能。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提出一个叫作理念的东西。所谓理念是什么呢,就是超越所有具体有形事物的表象,表达其背后本质的存在。比如说“桌子”,办公桌是桌子,饭桌也是桌子,超越具体的办公桌和饭桌,有一个面几条腿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做桌子。问题不是这儿,问题是什么呢?茶几也是一个面几条腿,凳子也是一个面几条腿。茶几和桌子的分界线有时是清晰的,有时并不那么清晰。凳子和桌子的分界线有时是清晰的,有时也并不那么清晰。我们马上会发现,对于一类事物,我们的定义并非具有明确的界线。柏拉图式的爱情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就是一种纯粹的爱情,超越肉体,甚至超越情欲。离开肉体,离开情欲,爱情存在于何处?恐怕很难有人能回答。柏拉图式的爱情只能存在于柏拉图的理念中,就象中国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样。我们可以说大侠,但是真正的大侠我们是看不见的。 对于具体的东西,我们的概念可以描述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我跟你说,我看到了一棵树。我用语言和名词表述了树。如果你没有看到,你的想象中树是什么样的,可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形象,一万个人则有一万个形象。如果我说,那是一棵杨树,你的想象可能会再具体一点,我可以再描述它的高度、大小、颜色、形状,总之,不管我如何描述,关于这棵树,我是无法真正说清楚的。说清楚了外表,也无法说清楚内部。说清楚了内部,可能还存在我没说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总之,我无法用语言、用名词来表述我的感知。只有当你看到那棵树的时候,我告诉你,这就是我跟你说的那棵树。我们的语言跟我们的视觉相比,在此显得多么苍白。 对于世界,我们的思想无法把握他们的全部,对于具体事物,我们的语言和概念又无法表述他们真正的本质。我们只能在我们可思想的范围去思想,只能在我们可能表达的范围去表达。哲学的本体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这就是老子——一个中国古代智哲想告诉我们的。
太极拳技击是岸上游泳 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本人应当算是有发言权的。20岁以前,我曾花了4年时间学习太极推手,3年时间学习散打。学的太极拳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也算是正宗,跟的老师在太极拳界也算很有影响。年轻的时候也曾跟运动员推过手,甚至也侥幸赢过本级别的推手冠军,也看过很多太极拳大师级人物的推手。散打虽然练得不算好,因为组织过几年散打比赛,跟散打界的教练、裁判都很熟,柳海龙等队员见面时也会客气地叫我一声老师。近两年由于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的播出,传统武术的技击又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央电视台宣传武术,对于武术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带来了对传统武术技击认识新的混乱。逼迫人们认真思考传统武术的技击问题。通过几年的思考,得出了以下结论:1、人过了35岁后,不可轻言能打。这是生命的铁律。2、传统武术包括太极拳在内,是不能真正用于实战的。讲讲招、拆拆手,自己人玩玩还可以,街头打个野架有时也还算管用。但是不可能上擂台与散打运动员交手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