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的汉子º emoemo09
关注数: 67 粉丝数: 45 发帖数: 2,181 关注贴吧数: 10
90后西电人出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是华为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推荐、搜索、决策推理、AI基础理论等。作为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技术领域,搭载该实验室人工智能算法的产品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个人简介: 王云鹤,1991年生,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于2018年获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博士学位。 个人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包含深度神经网络的模型裁剪、量化、蒸馏和自动搜索等。 个人主要成就: 王云鹤2018年加入实验室,先后任高级研究员,算法应用部部长。在华为负责高效AI算法的创新研发以及在华为业务中的应用,凭借“大幅提升算力的高效能乘法器和加法神经网络”获选华为第四届“十大发明”。他和团队开发了高效AI算法,其衍生应用在中国天眼FAST观测工作中,协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专家找到了数百个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 个人职业经历: 2018年,王云鹤正式加入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开启了他在企业研发一线的征程。初入实验室,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迅速成长为团队核心成员。2020年,王云鹤担任实验室技术专家,开始在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负责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研究项目顺利进行。2021年,王云鹤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就任华为算法应用部部长。在此岗位上,他负责高效AI算法的创新研发以及在华为业务中的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团队开发的高效AI算法,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中国天眼FAST观测工作中的应用。该算法协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专家找到了数百个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为天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彰显了华为AI技术在跨领域合作中的强大实力。同年,王云鹤凭借“大幅提升算力的高效能乘法器和加法神经网络”获选华为第四届“十大发明”,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技术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带领团队取得创新成果的充分肯定。 在科研成果方面,王云鹤同样成绩斐然。2023年底,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和北京大学等机构提出了「盘古π」网络架构,尝试构建更高效的大模型架构,以解决Transformer架构中非线性能力不足问题,显著降低特征塌陷。王云鹤作为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充分展示了他在大模型架构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创新能力。该网络架构的提出,在人工智能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有望推动大模型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 王云鹤作为90后年轻一代,成长于国内快速发展的学术和科研环境,更注重将前沿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算法创新和跨领域应用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他的接任,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有望在AI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应用方面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王云鹤接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后,预计将在多个方面推动实验室发展。在研究方向上,他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聚焦于如何将先进的AI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华为的核心业务,如通信网络优化、智能终端体验提升、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领域,为华为在5G、物联网、智能出行等战略方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团队建设方面,作为年轻的领导者,王云鹤可能更能理解和激发年轻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的AI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在产业合作方面,他或许会加强与学术界、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AI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助力华为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2014年2月15日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 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专家建言,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取消,只是教育核心行政权力下放、取消的很小一部分,应进一步加大力度。 教育改革又有新动作 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弄虚作假不鲜见国家重点学科的发起要追溯到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当中提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按照规定,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按照确定标准和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直接确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截至目前,全国共组织了三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然而,在重点学科的评审中,教育乱象频发。比如,行政部门用统一的指标评审各校的相关学科,结果导致学校失去个性,大学都追求高大全。此外,因为评上重点学科需满足一定的院士、海外人才数量,有些大学会采取所谓人才“弹性引进”“柔性引进”,实为院士兼职,“不做事,只挂头衔”。还有对海外人才要求一年有一定量的时间在国内工作,但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海外人才也会被学校引进,对外包装成符合标准。事实上,在国家前几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中,教育行政部门不是没有作为。2012年10月,高等学校设立、撤销、调整研究生院审批取消。2013年1月,高校副教授评审权审批由教育部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政府部门的角色要想完善社会化评价,政府还要做到教育信息公开,对外公布高校办学情况。还应该建立社会机构参与评估的基本规则,比如对涉嫌违规操作的要承担责任。学科培育应该是个自然的市场过程,要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才会做出名堂来。此前重点学科的选定、审批和建设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做法,跟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很相似。国家发展什么产业,并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而是制定产业目录,成为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过程。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目前,对已经评上的国家重点学科作如何处理,相关文件还没有具体明确。目前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之外,还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虽然高校可以自愿申请参评,但由于这一评估须对参评学科进行打分排名,高校一般都十分重视。如果这一评估继续存在且在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之后变得更加重要,那学科行政评审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教育行政放权就依旧是一场空。接下来教育部会着手开展一个在高校发展智库的重点项目。而这一点似乎和教育放权相违背。各学校为了拿到这笔智库建设经费,一定又会把原来根本不搭界的东西捆绑起来去包装,但不一定能做好智库。相反,一些已经做起来的智库往往都是民间自发发起的。只有取消这些权力,把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权力归还大学,才能真正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大学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办学。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专家建言,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取消,只是教育核心行政权力下放、取消的很小一部分,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教育改革又有新动作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弄虚作假不鲜见国家重点学科的发起要追溯到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当中提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按照规定,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按照确定标准和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直接确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
“985、211工程”文件失效?拿什么终结985、211 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含多份“985工程”、“211工程”相关文件。正当人们解读此举“释放了什么信号”时,教育部回应称,启动“双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现在正值高考招生季,“985”、“211”是考生和家长心中“好大学”的代名词。但 “985”、“211”引起的非议由来已久,主要包括:用人为手段将高校分“三六九等”,资金严重倾斜,对没有划入的高校不公平;由于大量“985”、“211”高校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因此加剧地域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形成马太效应;就业市场上的“985、211毕业生优先”,是一种标签化的歧视现象。 投向教育的财政资金有限,大学总有“红肥绿瘦”,要求完全平均分配是不现实的。但“985”、“211”的核心问题是行政之手主导教育。一所大学能否进入“985”、“211”序列,往往凭借的是行政资源,部属、省属和地方高校的机遇有天壤之别。而序列划定之后,便形成一种僵固的等级秩序,很难根据现实中的变化发展及时调整,未被选中者似乎“永世不得超生”。 “985工程”、“211工程”文件失效,人们期待的是这种过时的资源分配体系被摒弃,而不是换个马甲游戏继续。 教育有教育的逻辑,不该遵循行政的逻辑。选一批“优等生”,大手笔供养,对其他的“差生”则放任不管,这是搞“样板工程”。即使真的用钱砸出一些“一流大学”、“一流专业”,这样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一流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高校仍将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块。但是现行的财政拨款方式必须改革,而瞄准的方向只能是,逐步减少行政之手的直接干预,最终建立第三方的教育评价机构,参考独立评估结果分配资源。
西电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共建“黄昆英才班” 西电校长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共同为“西电-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黄昆英才班”揭牌。 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谭平恒在“黄昆英才班“成立仪式上指出,西电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平台建设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均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等,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正是因为对科学研究同样的严谨和热情,双方才能共同延续好半导体人的初心与坚守,才能办好黄昆英才班。他希望,校所双方下一步就如何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以黄昆英才班成立为契机,创新半导体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等科研方向上,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助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郝跃院士表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根本,黄昆英才班的成立标志着校所双方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又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他强调,黄昆英才班不仅是一个名称,黄昆班的成立不仅是对黄昆先生卓越贡献的缅怀,更是对他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希望,校所双方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在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上的优势,强强联合,为黄昆英才班注入资源,办出质量,办出成果;希望加入到黄昆英才班的同学们要怀爱国之心立强国之志,积极投身国家集成电路战略,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以兴趣驱动产生无穷动力,要甘于奉献善于担当,将个人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中。
西电承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2023年会 12月6日-9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脉冲星测时阵)2023年联合年会在西电广研院顺利召开。 段宝岩院士指出,新疆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天线是我国继中国天眼FAST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为引力波探测提供了重要支撑,国际上引力波科学研究和观测工作如火如荼,而中国在这方面基础相对薄弱,项目组成员肩负重任,希望项目组能够坚定信心,战胜困难,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国内引力波探测事业的发展。 据了解,“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面向引力波研究发展前沿,围绕引力波探测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全面布局阿赫兹到飞赫兹频段、纳赫兹频段和毫赫兹频段等引力波探测研究任务,大力提升我国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创新能力,培养并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本次联合年会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脉冲星测时阵列方向有关项目单位共同组织,下一阶段,各单位将积极挥发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我国引力波探测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加快引力波探测科研攻关,开启更高灵敏度和更高分辨率的射电观测研究新纪元,助力我国成为引力波天文和射电天文强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