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檀
藏檀
坚守传承,护持正法。
关注数: 90
粉丝数: 432
发帖数: 18,754
关注贴吧数: 29
中国近现代音韵学领域的狗腿(ti)子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唐韵正》对汉字的古音做过一些音值推测,比方说,中古麻韵一部分字的上古音,他说: - 瓜,古音孤。家,古音姑。夸,古音枯。 - 鸦,古音乌。牙,古音吾。遐,古音胡。 - 寡,古音古。雅,古音伍。者,古音渚。 - 下,古音户。马,古音莫补反。 - 他认为中古麻韵这批字韵母主元音不念а,念u。这个主张太可疑了,照着他的学说推想,咱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周朝的后稷生下来被弃之隘巷,“后稷呱矣”,不会呱[lbk]kuа[rbk]呱[lbk]kuа[rbk]地哭,光会[lbk]ku[rbk][lbk]ku[rbk]地叫,这说得过去吗? - 清儒研究古音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空前的辉煌,也给他们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局限。要探索古音音值,应当寻找新材料跟新方法。 - 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产生、发展出历史比较语言学。英国学者W·琼斯发现,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跟亚洲的梵语之间语音上有系统的对应关系,这种系统的对应关系不属于偶然因素,只能有一种解释:它们共同来自已经消失的某种语言。后来的一些学者陆续在更多的语言当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利用多种语言之间的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推测原始母语的语音形式,为研究古代语音打通了一条新路。 -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经来到中国调查汉语方言,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语古音的音值。他1914年到1925年写成了《中国音韵学研究》,把《切韵》系统的语音设定为中古汉语母语音,假设汉语现代方言差不多全是从《切韵》音系演变出来的。他根据《切韵》音系框架,用三十三种方言语音资料拟测中古汉语母语的读音,第一个描写了中古汉语的音值。他让音韵学除了做分类研究,又有了一个拟测音值的方法。他的研究在中国音韵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学者就翻译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比如,林语堂翻译了高本汉的论文《答马斯贝啰论切韵之音》并写了《珂罗崛伦考订切韵韵母隋读表》;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经过五年的努力,1935年翻译完了《中国音韵学研究》,1940年初次出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中国音韵学著作,不论是重申高本汉意见的,还是改正他的意见的,都脱离不开他的影响。 - 中国音韵学的一部分研究者开始了探索汉语古音音值之旅,这个潮流就是产生梵汉对音探索的历史背景。 - (略) - 在中国第一个取得梵汉对音实际成绩的学者是汪荣宝。他写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发表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他的结论是:“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也。”证明唐宋以上歌戈韵字都读a音,一共有六十六个梵汉对音例证,比方说: - 梵音词义对音汉字 agada灭毒之药阿伽陀 anuttara无上阿耨多罗 pāramita到彼岸波罗蜜多 gandhāra北印度国名健驮罗 bodhisattva成佛前最后位阶菩提萨埵 brahman最高种姓婆罗门 rakasa恶魔罗刹 stūpa塔窣堵波 - 六十六个汉字译音词里头,属于歌戈韵的译音字有二十一个,是阿迦柯伽多埵陀驮那波簸婆媻魔摩磨罗逻娑莎诃。他说:“今惟阿迦伽那四字有读a音者,余皆读o;而古概用以谐a。”证明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字也读a音而不读u音,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论述是,梵词里头的a音,魏晋以上多用鱼虞模韵字对音,宋齐以后改用歌戈韵字对译。比如: - 梵音魏晋以上对音宋齐以后对音 buddha浮图佛陀 caala旃荼罗旃陀罗 upāsaka伊蒲塞优婆塞 piola宾头卢宾度罗 - 魏晋以上用鱼虞模韵的图荼蒲卢对a音。反面论述是,梵词里头的u音,汉魏六朝不用鱼虞模韵字而用尤侯韵字对音,后来唐朝才改用鱼虞模韵字对音,比如: - 梵音汉魏六朝唐朝 kuru鸠楼拘卢 tuita兜率陀覩史多 stupa数斗波窣堵波 sindu辛头信度 sumeru须弥娄苏迷卢 śudra首陀罗戍陀罗 - 梵文里头的u音,汉魏六朝用中古尤侯韵字鸠楼兜斗头娄首等对音,须字虽说《切韵》音在虞韵,上古应当在侯部;这些梵词里头的u音,到唐朝改成鱼虞模韵的拘卢覩度苏卢戍等。 - 顾炎武主张古音“家”读如“姑”、“瓜”读如“孤”,江永、段玉裁以下诸君子附和,清朝三百年来,此说就象金科玉律。汪荣宝说:“读姑如家,读孤如瓜……与亭林诸人所想象者正相反也。” - 汪荣宝的文章立时引起中国音韵学界的一场大辩论。对他的考证,赞成者有钱玄同、林语堂、李思纯、唐钺,反对者有章太炎、徐震。
我一直想写点北方胡化的文字,奈何未成行
也说北方马各庄的“各”怎么读? 今读丁启阵《村庄名“姓氏+各+庄”中“各”字源流考》,认为“京津冀鲁部分地区有不少以'姓氏+各+庄'模式命名的村庄,其中的'各'字系由'家'字演变而来”。
@呀呀呀疯,你瑞典人高本汉的孙子有什么资格谈论中国方言? 还不去找你外国爹。
印地语首字母短a都不读a(而是ə), 何况梵语“阿a”?
印地语首字母短a都不读a(而是ə), 何况梵语“阿a”?
印地语首字母短a都不读a(而是ə), 何况梵语“阿a”?
印地语首字母短a都不读a(而是ə), 何况梵语“阿a”?
印地语首字母短a都不读a(而是[lbk]ə[rbk]), 何况梵语“阿a”?
也说上海话“瓦特”(ua te) 这个根本不是什么外语,跟外来词不搭界(ga)。“瓦”这个发音的本字是坏,这我知道,后来看评论,终于确定“特”本字是脱,所以ua te的本字就是坏脱——侬脑子瓦特了,就是说你脑子坏脱了。 - 到这里其实没完,下面再探讨一下ua te的读音问题,我估计没几个人晓得。
老铁们随意举今天的a韵字,看我还原成诗经上古音 比如“瓜”(gua)、“家”(jia)等等,什么a音字都可以,我倒推回去还原成上古音,即《诗经》中的发音,而且有理有据不乱讲。
“鸦”(ya),无锡常熟为什么读ʔu (另外:鸦,音从牙,读音是ʔu,常熟就是这个音。【广韵】乌别名。鸦读ʔu,乌也读ʔu。)
北方胡语无入声-兼复河洛大神 古汉语呢?古汉语是零声调,肯定没有入声调。,一般六南人都认为入声调是(古时的)中原人教的?可问题是(现在的)中原人不会入声,今天不会,古代也不会,他不可能教你。 ———— 你这里明显是玩偷换概念。 - 今天的中原人(比如河南人)说话明显侉了,北宋灭亡之后受胡人影响,开始胡化,丢掉了入声,现在怎么可能有入声? - 古代的中原人衣冠南渡,躲避战乱逃到南方带来入声,很奇怪吗? - 晋语在“南北八大方言存古价值大比拼”中才60多分,勉强及格,你们胡语估计也就四五十分吧,完全胡化得不成样子了。元朝《中原音韵》即开始胡化而不自知?
成都话的低化现象 昨天看一个视频,成都话中的a继续低化,许多字已经到了æ位。如: - 三(sæn)十岁 男(næn)人 一般(bæn) 钻(zuæn)石 恋(liæn)爱 尾音n有弱化现象。 -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武汉话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没想到成都话亦是如此。我不想提什么西南官话,我只想说,元音低化是历史趋势与事实,u->o->a->æ->ε->e,必然是这样发展的啊!还能如何?
“妈妈”的称呼是不是舶来品吗? 1、《廣雅》(三国(魏)张揖著)卷六釋親:“翁公爸(bo)爹(do),父也。”就是说古代称父亲为翁、公、爸(bo)、爹(do)等; - 2、“媓妣媪姐,母也。”称母亲为妣、媪、姐等。下面小字“媽”是母的注音,并非解释哦!“母”的读音为媽(mu); - 3、(媽,【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姥(mu)。媽,读音为mu,同母(mu)。) - 4、则知三国时期并没有称“母”为媽的历史记载,媽(mu)不过是给母(mu)注音罢了。(绿色框中为三国时期父亲的各种称呼,而红色框中则为母亲的各种称呼,如“姐”在那时其实是母亲,而“媽”是母的注音,因为两字读音在那时一样,还有如“榘”读如“矩”,是一样的道理,其它注音则采用反切法,如“爸”下小字注“步可”相切,读音为bo。见下图。)- 5、媽,女+馬,是一个复合体字,说明出现时间较晚,未见于东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博雅,母也。此解释错误,媽无母义。见上。 - 6、爸(步可切)读bo,o低化为a,则爸读ba,同今音。演化轨迹:bo->ba - 7、爹(大可切)读do,o低化为a,则爹读da(大)或dia(嗲),南方一些地方方言发音,再低化则为die,同普通话。演化轨迹:do->da(大)->dia(嗲)->die(爹) - 这是昨晚写的一点东西,现在到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 ———— 三国《广雅》中并无母亲叫妈的说法,这是不存在的,媽(三国时读音mu)只是用来给母(mu)字注音罢了。所以“媽”的本义是什么呢?“一曰牝馬”,就是母马。 - 东汉《说文》中未见有“妈”这个字,因为这是一个复合体字,一看就是较晚才出现的,所以东汉时期还未出现。由此可以证明三国时期“媽”是母马的意思,还未用来称呼母亲。 - 再查南北朝顾野王《玉篇》,以及北宋《广韵》释义。《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 到了南朝的时候,我们终于在《玉篇》中找到了“媽”字,“莫补切,母也。”明确指出意思是母亲,读音为mu。 - 看清楚哦!在公元543年的时候,“妈”是读mu的,与母同音,并不是ma哦!妈在那个时候读mu,后来又怎么读ma?这个就涉及到汉字读音的元音低化问题,其演化轨迹为: 媽mu->mo->ma->mε->me - 我们还是从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不出意外,大多数读ma之类,但是童家橋ʔmɒ42,溧陽有mɔ44,勝浦有mo55等,计低o半低o大约24个点左右,证明妈比爸、爹两个字的读音存古点要多得多了。 老湘语双峰语读mo55,厉害了!闽语、两广白话、客家话都是ma。 没有湘南土话的资料。 -在“媽”的前面我們找到了“娘”,“女良切,少女之号。”所以在南朝的时候,“娘”并不具有母亲的意思,而是指少女,电视中古代美娘的称呼就是美少女。 - 而“孃”才是母亲,“女良切,母也。又如常。”
“妈妈”的称呼是不是舶来品吗? 1、《廣雅》(三国(魏)张揖著)卷六釋親:“翁公爸(bo)爹(do),父也。”就是说古代称父亲为翁、公、爸(bo)、爹(do)等; - 2、“媓妣媪姐,母也。”称母亲为妣、媪、姐等。下面小字“媽”是母的注音,并非解释哦!“母”的读音为媽(mu); - 3、(媽,【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姥(mu)。媽,读音为mu,同母(mu)。) - 4、则知三国时期并没有称“母”为媽的历史记载,媽(mu)不过是给母(mu)注音罢了。(绿色框中为三国时期父亲的各种称呼,而红色框中则为母亲的各种称呼,如“姐”在那时其实是母亲,而“媽”是母的注音,因为两字读音在那时一样,还有如“榘”读如“矩”,是一样的道理,其它注音则采用反切法,如“爸”下小字注“步可”相切,读音为bo。见下图。)- 5、媽,女+馬,是一个复合体字,说明出现时间较晚,未见于东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博雅,母也。此解释错误,媽无母义。见上。 - 6、爸(步可切)读bo,o低化为a,则爸读ba,同今音。演化轨迹:bo->ba - 7、爹(大可切)读do,o低化为a,则爹读da(大)或dia(嗲),南方一些地方方言发音,再低化则为die,同普通话。演化轨迹:do->da(大)->dia(嗲)->die(爹) - 这是昨晚写的一点东西,现在到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 ———— 三国《广雅》中并无母亲叫妈的说法,这是不存在的,媽(三国时读音mu)只是用来给母(mu)字注音罢了。所以“媽”的本义是什么呢?“一曰牝馬”,就是母马。 - 东汉《说文》中未见有“妈”这个字,因为这是一个复合体字,一看就是较晚才出现的,所以东汉时期还未出现。由此可以证明三国时期“媽”是母马的意思,还未用来称呼母亲。 - 再查南北朝顾野王《玉篇》,以及北宋《广韵》释义。《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 到了南朝的时候,我们终于在《玉篇》中找到了“媽”字,“莫补切,母也。”明确指出意思是母亲,读音为mu。 - 看清楚哦!在公元543年的时候,“妈”是读mu的,与母同音,并不是ma哦!妈在那个时候读mu,后来又怎么读ma?这个就涉及到汉字读音的元音低化问题,其演化轨迹为: 媽mu->mo->ma->mε->me - 我们还是从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不出意外,大多数读ma之类,但是童家橋ʔmɒ42,溧陽有mɔ44,勝浦有mo55等,计低o半低o大约24个点左右,证明妈比爸、爹两个字的读音存古点要多得多了。 老湘语双峰语读mo55,厉害了!闽语、两广白话、客家话都是ma。 没有湘南土话的资料。 -在“媽”的前面我們找到了“娘”,“女良切,少女之号。”所以在南朝的时候,“娘”并不具有母亲的意思,而是指少女,电视中古代美娘的称呼就是美少女。 - 而“孃”才是母亲,“女良切,母也。又如常。”
“妈妈”的称呼是舶来品吗? #“妈妈”的称呼是不是舶来品吗?# - 1、《廣雅》(三国(魏)张揖著)卷六釋親:“翁公爸(bo)爹(do),父也。”就是说古代称父亲为翁、公、爸(bo)、爹(do)等; - 2、“媓妣媪姐,母也。”称母亲为妣、媪、姐等。下面小字“媽”是母的注音,并非解释哦!“母”的读音为媽(mu); - 3、(媽,【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姥(mu)。媽,读音为mu,同母(mu)。) - 4、则知三国时期并没有称“母”为媽的历史记载,媽(mu)不过是给母(mu)注音罢了。(绿色框中为三国时期父亲的各种称呼,而红色框中则为母亲的各种称呼,如“姐”在那时其实是母亲,而“媽”是母的注音,因为两字读音在那时一样,还有如“榘”读如“矩”,是一样的道理,其它注音则采用反切法,如“爸”下小字注“步可”相切,读音为bo。)- 5、媽,女+馬,是一个复合体字,说明出现时间较晚,未见于东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博雅,母也。此解释错误,媽无母义。见上。 - 6、爸(步可切)读bo,o低化为a,则爸读ba,同今音。演化轨迹:bo->ba - 7、爹(大可切)读do,o低化为a,则爹读da(大)或dia(嗲),南方一些地方方言发音,再低化则为die,同普通话。演化轨迹:do->da(大)->dia(嗲)->die(爹) - 这是昨晚写的一点东西,现在到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 ———— 三国《广雅》中并无母亲叫妈的说法,这是不存在的,媽(三国时读音mu)只是用来给母(mu)字注音罢了。所以“媽”的本义是什么呢?“一曰牝馬”,就是母马。 - 东汉《说文》中未见有“妈”这个字,因为这是一个复合体字,一看就是较晚才出现的,所以东汉时期还未出现。由此可以证明三国时期“媽”是母马的意思,还未用来称呼母亲。 - 再查南北朝顾野王《玉篇》,以及北宋《广韵》释义。《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 到了南朝的时候,我们终于在《玉篇》中找到了“媽”字,“莫补切,母也。”明确指出意思是母亲,读音为mu。 - 看清楚哦!在公元543年的时候,“妈”是读mu的,与母同音,并不是ma哦!妈在那个时候读mu,后来又怎么读ma?这个就涉及到汉字读音的元音低化问题,其演化轨迹为: 媽mu->mo->ma->mε->me - 我们还是从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不出意外,大多数读ma之类,但是童家橋ʔmɒ42,溧陽有mɔ44,勝浦有mo55等,计低o半低o大约24个点左右,证明妈比爸、爹两个字的读音存古点要多得多了。 老湘语双峰语读mo55,厉害了!闽语、两广白话、客家话都是ma。 没有湘南土话的资料。 -在“媽”的前面我們找到了“娘”,“女良切,少女之号。”所以在南朝的时候,“娘”并不具有母亲的意思,而是指少女,电视中古代美娘的称呼就是美少女。 - 而“孃”才是母亲,“女良切,母也。又如常。”
“妈妈”的称呼是舶来品吗? - 1、《廣雅》(三国(魏)张揖著)卷六釋親:“翁公爸(bo)爹(do),父也。”就是说古代称父亲为翁、公、爸(bo)、爹(do)等; - 2、“媓妣媪姐,母也。”称母亲为妣、媪、姐等。下面小字“媽”是母的注音,并非解释哦!“母”的读音为媽(mu); - 3、(媽,【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姥(mu)。媽,读音为mu,同母(mu)。) - 4、则知三国时期并没有称“母”为媽的历史记载,媽(mu)不过是给母(mu)注音罢了。 - 5、媽,女+馬,是一个复合体字,说明出现时间较晚,未见于东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博雅,母也。此解释错误,媽无母义。见上。 - 6、爸(步可切)读bo,o低化为a,则爸读ba,同今音。演化轨迹:bo->ba - 7、爹(大可切)读do,o低化为a,则爹读da(大)或dia(嗲),南方一些地方方言发音,再低化则为die,同普通话。演化轨迹:do->da(大)->dia(嗲)->die(爹)
#“妈妈”# “妈妈”的称呼是舶来品? #“妈妈”的称呼是不是舶来品?# -- 1、《廣雅》(三国(魏)张揖著)卷六釋親:“翁公爸(bo)爹(do),父也。”就是说古代称父亲为翁、公、爸(bo)、爹(do)等; - 2、“媓妣媪姐,母也。”称母亲为妣、媪、姐等。下面小字“媽”是母的注音,并非解释哦!“母”的读音为媽(mu); - 3、(媽,【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姥(mu)。媽,读音为mu,同母(mu)。) - 4、则知三国时期并没有称“母”为媽的历史记载,媽(mu)不过是给母(mu)注音罢了。 - 5、媽,女+馬,是一个复合体字,说明出现时间较晚,未见于东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博雅,母也。此解释错误,媽无母义。见上。 - 6、爸(步可切)读bo,o低化为a,则爸读ba,同今音。演化轨迹:bo->ba - 7、爹(大可切)读do,o低化为a,则爹读da(大)或dia(嗲),南方一些地方方言发音,再低化则为die,同普通话。演化轨迹:do->da(大)->dia(嗲)->die(爹)
唐朝“大”的读音 唐朝“大”的读音
“端午”是苗语吗? 说真话这两个字依汉语字面确实费解,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据说用苗语解释就容易了,端午就是跳江,投江,刚好跟楚国屈原投江对上了!再看苗人延续很久历史的赛龙舟热情不减,也足以说明很多事情了。
再说说“街”的读音(2) - 这也是一个常见字,口头上常用,见网上也经常有人提及,但不得要领,结论也有问题,都未能揭示真相。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字的发音如何。 - 选定三处读音对比:普通话(代表北方音)——黄冈话(代表中部音)——吴越语(代表南方音)。 - 街,汉语拼音为jiē,我们知道g、k、h分别颚化出j(ji)、q(qi)、x(xi),j还原则得到g,“街”在方言中声母是g的要比j存古,黄冈话“街”读gai,当然要比读jie的普通话存古。 - (发现黄孝楚语的边界地带(靠近江汉平原方向)有jiai的读音,这个就是韵母还是跟黄冈话一样,但是声母却已经颚化的结果。鄂东要比江汉平原更存古一些,一斑窥豹。) - 查吴语学堂,发现吴语中“街”的读音大多数地方已经演化到a韵,(a是唐宋中古音。)如金沙 ka24、汤溪kα24等等。 - 吴越语中的ga与黄冈话的gai,你认为哪个更古老一些呢? - 我想这个问题根不用多想,当然是ga要比gai古老!黄冈位于中部,中国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可能不受北方影响,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没法比,并且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中国现代音韵学是基于瑞典人高本汉及清末汪荣宝的歪理邪说而创立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严重,a音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迷信与盲目崇拜,极其错误。中国现代音韵学是错误的学说,其元音高化说更是邪见,并非历史事实,且与以明朝陈第、明末顾炎武所揭示的中国传统音韵学相违背。 - 无论是“鞋”还是“街”的读音演化,都证明了几千年的汉字读音演化轨迹是低化而非高化!同时揭示了上古并无ai音,亦无a韵母。a是中古音,不会早于南北朝,很可能是五胡乱华由胡人带入中原的。ai不会比a更早,所以赣语中"我"读ŋα(大多数时候读更古老的ŋo)肯定要比客家话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我”的读音演化轨迹为:ŋu->ŋo(ŋou)->ŋα->ŋαi->uo(普通话wo))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街”字的读音演化规律其实可以说类似于“鞋”,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 中国传统音韵学中有“同音必同形”的说法,根据这一原则,所有由“可(ko)”部首组成的字(即歌(go)韵字),其韵母必定是o!如阿、河、何、荷、苛、柯、钶、珂、坷、妸、婀、岢、轲、疴、牁、蚵、牱、袔、砢、炣等等都是o韵。 -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一部分歌(go)韵字在北方音演化为e,所以普通话中的e音字其实就是南方的o韵字,南方的o音字在《新华字典》中反而消失了,未收录。普通话中的e另一个来源是南方的ê(ε),这个音一般是入声字。 - 再如“它”部首组成的字,如陀,坨,驼,沱,砣,鸵,跎,酡,咜,铊,鮀,柁,詑,袉,紽,舵等,其韵母必定都是o,就是说“它”的古音读to,而不是ta,读ta是韵母o低化之后的结果,图示为:o->a。 - (黄冈话:猫子把肉咜(to)跑了!) - 所以由以上“可”“它”部首字的规律,能发现“鞋”与“街”的组成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 对了,这两个字都是“圭”字,看街字的中间与鞋的右边!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在不同时代不但一样,而且演化轨迹也完全相同! - 就问你神奇不神奇吧? -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还没有。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其它任何,我是说一切由“圭”部首组成的字,也必定遵循这一规律,如果不信的话,自己去求证吧,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 最后我们再看看吴越语中“街”的读音是否也同样存在o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胜浦kɔ55、吴江kɔ55、吴江同里kɔ44、丽水kuɒ24、南田kɔ41,计ɔ(半低o)4个,ɒ(低o)1个,才5个,而a有100多个,数量对比上也跟“鞋”差不多。 - 船寮kɔʌ214,这是一个奇怪的音,不容易理解吧?但是把这个音分成kɔ+ʌ就容易看明白了,丽水片的北山+船寮+南田三兄弟是代表了南吴最存古的地方,所以船寮的读音kɔ显示此地存古,但是后面的ʌ却又显示正在向a音位演化,这个奇怪的读音能够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 吴越语中也有少数地方跑得快的,就象打牌斗地主,跑得快,如kæ33、kɜ45、ke31这此,越后面的跑得越快,这个就不多说了,见下图。 - (街:go->ga->gai->gæ->gɜ->ge。如果前面再加上一个gu,则得到gu->go->ga->gai->gæ->gɜ->ge,这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数据链。(gu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断,现实中并不存在。))
再说说“街”的读音(2) 这也是一个常见字,口头上常用,见网上也经常有人提及,但不得要领,结论也有问题,都未能揭示真相。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字的发音如何。 - 选定三处读音对比:普通话(代表北方音)——黄冈话(代表中部音)——吴越语(代表南方音)。 - 街,汉语拼音为jiē,我们知道g、k、h分别颚化出j(ji)、q(qi)、x(xi),j还原则得到g,“街”在方言中声母是g的要比j存古,黄冈话“街”读gai,当然要比读jie的普通话存古。 - (发现黄孝楚语的边界地带(靠近江汉平原方向)有jiai的读音,这个就是韵母还是跟黄冈话一样,但是声母却已经颚化的结果。鄂东要比江汉平原更存古一些,一斑窥豹。) - 查吴语学堂,发现吴语中“街”的读音大多数地方已经演化到a韵,(a是唐宋中古音。)如金沙 ka24、汤溪kα24等等。 - 吴越语中的ga与黄冈话的gai,你认为哪个更古老一些呢? - 我想这个问题根不用多想,当然是ga要比gai古老!黄冈位于中部,中国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可能不受北方影响,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没法比,并且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中国现代音韵学是基于瑞典人高本汉及清末汪荣宝的歪理邪说而创立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严重,a音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迷信与盲目崇拜,极其错误。中国现代音韵学是错误的学说,其元音高化说更是邪见,并非历史事实,且与以明朝陈第、明末顾炎武所揭示的中国传统音韵学相违背。 - 无论是“鞋”还是“街”的读音演化,都证明了几千年的汉字读音演化轨迹是低化而非高化!同时揭示了上古并无ai音,亦无a韵母。a是中古音,不会早于南北朝,很可能是五胡乱华由胡人带入中原的。ai不会比a更早,所以赣语中"我"读ŋα(大多数时候读更古老的ŋo)肯定要比客家话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我”的读音演化轨迹为:ŋu->ŋo(ŋou)->ŋα->ŋαi->uo(普通话wo))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街”字的读音演化规律其实可以说类似于“鞋”,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 中国传统音韵学中有“同音必同形”的说法,根据这一原则,所有由“可(ko)”部首组成的字(即歌(go)韵字),其韵母必定是o!如阿、河、何、荷、苛、柯、钶、珂、坷、妸、婀、岢、轲、疴、牁、蚵、牱、袔、砢、炣等等都是o韵。 -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一部分歌(go)韵字在北方音演化为e,所以普通话中的e音字其实就是南方的o韵字,南方的o音字在《新华字典》中反而消失了,未收录。普通话中的e另一个来源是南方的ê(ε),这个音一般是入声字。 - 再如“它”部首组成的字,如陀,坨,驼,沱,砣,鸵,跎,酡,咜,铊,鮀,柁,詑,袉,紽,舵等,其韵母必定都是o,就是说“它”的古音读to,而不是ta,读ta是韵母o低化之后的结果,图示为:o->a。 - (黄冈话:猫子把肉咜(to)跑了!) - 所以由以上“可”“它”部首字的规律,能发现“鞋”与“街”的组成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 对了,这两个字都是“圭”字,看街字的中间与鞋的右边!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在不同时代不但一样,而且演化轨迹也完全相同! - 就问你神奇不神奇吧? -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还没有。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其它任何,我是说一切由“圭”部首组成的字,也必定遵循这一规律,如果不信的话,自己去求证吧,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 最后我们再看看吴越语中“街”的读音是否也同样存在o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胜浦kɔ55、吴江kɔ55、吴江同里kɔ44、丽水kuɒ24、南田kɔ41,计ɔ(半低o)4个,ɒ(低o)1个,才5个,而a有100多个,数量对比上也跟“鞋”差不多。 - 船寮kɔʌ214,这是一个奇怪的音,不容易理解吧?但是把这个音分成kɔ+ʌ就容易看明白了,丽水片的北山+船寮+南田三兄弟是代表了南吴最存古的地方,所以船寮的读音kɔ显示此地存古,但是后面的ʌ却又显示正在向a音位演化,这个奇怪的读音能够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 吴越语中也有少数地方跑得快的,就象打牌斗地主,跑得快,如kæ33、kɜ45、ke31这此,越后面的跑得越快,这个就不多说了,见下图。 - (街:go->ga->gai->gæ->gɜ->ge。如果前面再加上一个gu,则得到gu->go->ga->gai->gæ->gɜ->ge,这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数据链。(gu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断,现实中并不存在。))
再说说“街”的读音(2) 这也是一个常见字,口头上常用,见网上也经常有人提及,但不得要领,结论也有问题,都未能揭示真相。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字的发音如何。 - 选定三处读音对比:普通话(代表北方音)——黄冈话(代表中部音)——吴越语(代表南方音)。 - 街,汉语拼音为jiē,我们知道g、k、h分别颚化出j(ji)、q(qi)、x(xi),j还原则得到g,“街”在方言中声母是g的要比j存古,黄冈话“街”读gai,当然要比读jie的普通话存古。 - (发现黄孝楚语的边界地带(靠近江汉平原方向)有jiai的读音,这个就是韵母还是跟黄冈话一样,但是声母却已经颚化的结果。鄂东要比江汉平原更存古一些,一斑窥豹。) - 查吴语学堂,发现吴语中“街”的读音大多数地方已经演化到a韵,(a是唐宋中古音。)如金沙 ka24、汤溪kα24等等。 - 吴越语中的ga与黄冈话的gai,你认为哪个更古老一些呢? - 我想这个问题根不用多想,当然是ga要比gai古老!黄冈位于中部,中国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可能不受北方影响,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没法比,并且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中国现代音韵学是基于瑞典人高本汉及清末汪荣宝的歪理邪说而创立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严重,a音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迷信与盲目崇拜,极其错误。中国现代音韵学是错误的学说,其元音高化说更是邪见,并非历史事实,且与以明朝陈第、明末顾炎武所揭示的中国传统音韵学相违背。 - 无论是“鞋”还是“街”的读音演化,都证明了几千年的汉字读音演化轨迹是低化而非高化!同时揭示了上古并无ai音,亦无a韵母。a是中古音,不会早于南北朝,很可能是五胡乱华由胡人带入中原的。ai不会比a更早,所以赣语中"我"读ŋα(大多数时候读更古老的ŋo)肯定要比客家话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我”的读音演化轨迹为:ŋu->ŋo(ŋou)->ŋα->ŋαi->uo(普通话wo))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街”字的读音演化规律其实可以说类似于“鞋”,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 中国传统音韵学中有“同音必同形”的说法,根据这一原则,所有由“可(ko)”部首组成的字(即歌(go)韵字),其韵母必定是o!如阿、河、何、荷、苛、柯、钶、珂、坷、妸、婀、岢、轲、疴、牁、蚵、牱、袔、砢、炣等等都是o韵。 -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一部分歌(go)韵字在北方音演化为e,所以普通话中的e音字其实就是南方的o韵字,南方的o音字在《新华字典》中反而消失了,未收录。普通话中的e另一个来源是南方的ê(ε),这个音一般是入声字。 - 再如“它”部首组成的字,如陀,坨,驼,沱,砣,鸵,跎,酡,咜,铊,鮀,柁,詑,袉,紽,舵等,其韵母必定都是o,就是说“它”的古音读to,而不是ta,读ta是韵母o低化之后的结果,图示为:o->a。 - (黄冈话:猫子把肉咜(to)跑了!) - 所以由以上“可”“它”部首字的规律,能发现“鞋”与“街”的组成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 对了,这两个字都是“圭”字,看街字的中间与鞋的右边!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在不同时代不但一样,而且演化轨迹也完全相同! - 就问你神奇不神奇吧? -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还没有。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其它任何,我是说一切由“圭”部首组成的字,也必定遵循这一规律,如果不信的话,自己去求证吧,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 最后我们再看看吴越语中“街”的读音是否也同样存在o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胜浦kɔ55、吴江kɔ55、吴江同里kɔ44、丽水kuɒ24、南田kɔ41,计ɔ(半低o)4个,ɒ(低o)1个,才5个,而a有100多个,数量对比上也跟“鞋”差不多。 - 船寮kɔʌ214,这是一个奇怪的音,不容易理解吧?但是把这个音分成kɔ+ʌ就容易看明白了,丽水片的北山+船寮+南田三兄弟是代表了南吴最存古的地方,所以船寮的读音kɔ显示此地存古,但是后面的ʌ却又显示正在向a音位演化,这个奇怪的读音能够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 吴越语中也有少数地方跑得快的,就象打牌斗地主,跑得快,如kæ33、kɜ45、ke31这此,越后面的跑得越快,这个就不多说了,见下图。 - (街:go->ga->gai->gæ->gɜ->ge。如果前面再加上一个gu,则得到gu->go->ga->gai->gæ->gɜ->ge,这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数据链。(gu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断,现实中并不存在。))
再说说“街”的读音(2) 这也是一个常见字,口头上常用,见网上也经常有人提及,但不得要领,结论也有问题,都未能揭示真相。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字的发音如何。 - 选定三处读音对比:普通话(代表北方音)——黄冈话(代表中部音)——吴越语(代表南方音)。 - 街,汉语拼音为jiē,我们知道g、k、h分别颚化出j(ji)、q(qi)、x(xi),j还原则得到g,“街”在方言中声母是g的要比j存古,黄冈话“街”读gai,当然要比读jie的普通话存古。 - (发现黄孝楚语的边界地带(靠近江汉平原方向)有jiai的读音,这个就是韵母还是跟黄冈话一样,但是声母却已经颚化的结果。鄂东要比江汉平原更存古一些,一斑窥豹。) - 查吴语学堂,发现吴语中“街”的读音大多数地方已经演化到a韵,(a是唐宋中古音。)如金沙 ka24、汤溪kα24等等。 - 吴越语中的ga与黄冈话的gai,你认为哪个更古老一些呢? - 我想这个问题根不用多想,当然是ga要比gai古老!黄冈位于中部,中国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可能不受北方影响,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没法比,并且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中国现代音韵学是基于瑞典人高本汉及清末汪荣宝的歪理邪说而创立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严重,a音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迷信与盲目崇拜,极其错误。中国现代音韵学是错误的学说,其元音高化说更是邪见,并非历史事实,且与以明朝陈第、明末顾炎武所揭示的中国传统音韵学相违背。 - 无论是“鞋”还是“街”的读音演化,都证明了几千年的汉字读音演化轨迹是低化而非高化!同时揭示了上古并无ai音,亦无a韵母。a是中古音,不会早于南北朝,很可能是五胡乱华由胡人带入中原的。ai不会比a更早,所以赣语中"我"读ŋα(大多数时候读更古老的ŋo)肯定要比客家话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我”的读音演化轨迹为:ŋu->ŋo(ŋou)->ŋα->ŋαi->uo(普通话wo))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街”字的读音演化规律其实可以说类似于“鞋”,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 中国传统音韵学中有“同音必同形”的说法,根据这一原则,所有由“可(ko)”部首组成的字(即歌(go)韵字),其韵母必定是o!如阿、河、何、荷、苛、柯、钶、珂、坷、妸、婀、岢、轲、疴、牁、蚵、牱、袔、砢、炣等等都是o韵。 -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一部分歌(go)韵字在北方音演化为e,所以普通话中的e音字其实就是南方的o韵字,南方的o音字在《新华字典》中反而消失了,未收录。普通话中的e另一个来源是南方的ê(ε),这个音一般是入声字。 - 再如“它”部首组成的字,如陀,坨,驼,沱,砣,鸵,跎,酡,咜,铊,鮀,柁,詑,袉,紽,舵等,其韵母必定都是o,就是说“它”的古音读to,而不是ta,读ta是韵母o低化之后的结果,图示为:o->a。 - (黄冈话:猫子把肉咜(to)跑了!) - 所以由以上“可”“它”部首字的规律,能发现“鞋”与“街”的组成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 对了,这两个字都是“圭”字,看街字的中间与鞋的右边!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在不同时代不但一样,而且演化轨迹也完全相同! - 就问你神奇不神奇吧? -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还没有。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其它任何,我是说一切由“圭”部首组成的字,也必定遵循这一规律,如果不信的话,自己去求证吧,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 最后我们再看看吴越语中“街”的读音是否也同样存在o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胜浦kɔ55、吴江kɔ55、吴江同里kɔ44、丽水kuɒ24、南田kɔ41,计ɔ(半低o)4个,ɒ(低o)1个,才5个,而a有100多个,数量对比上也跟“鞋”差不多。 - 船寮kɔʌ214,这是一个奇怪的音,不容易理解吧?但是把这个音分成kɔ+ʌ就容易看明白了,丽水片的北山+船寮+南田三兄弟是代表了南吴最存古的地方,所以船寮的读音kɔ显示此地存古,但是后面的ʌ却又显示正在向a音位演化,这个奇怪的读音能够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 吴越语中也有少数地方跑得快的,就象打牌斗地主,跑得快,如kæ33、kɜ45、ke31这此,越后面的跑得越快,这个就不多说了,见下图。 - (街:go->ga->gai->gæ->gɜ->ge。如果前面再加上一个gu,则得到gu->go->ga->gai->gæ->gɜ->ge,这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数据链。(gu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断,现实中并不存在。))
再说说“街”的读音(2) - 这也是一个常见字,口头上常用,见网上也经常有人提及,但不得要领,结论也有问题,都未能揭示真相。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字的发音如何。 - 选定三处读音对比:普通话(代表北方音)——黄冈话(代表中部音)——吴越语(代表南方音)。 - 街,汉语拼音为jiē,我们知道g、k、h分别颚化出j(ji)、q(qi)、x(xi),j还原则得到g,“街”在方言中声母是g的要比j存古,黄冈话“街”读gai,当然要比读jie的普通话存古。 - (发现黄孝楚语的边界地带(靠近江汉平原方向)有jiai的读音,这个就是韵母还是跟黄冈话一样,但是声母却已经颚化的结果。鄂东要比江汉平原更存古一些,一斑窥豹。) - 查吴语学堂,发现吴语中“街”的读音大多数地方已经演化到a韵,(a是唐宋中古音。)如金沙 ka24、汤溪kα24等等。 - 吴越语中的ga与黄冈话的gai,你认为哪个更古老一些呢? - 我想这个问题根不用多想,当然是ga要比gai古老!黄冈位于中部,中国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可能不受北方影响,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没法比,并且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中国现代音韵学是基于瑞典人高本汉及清末汪荣宝的歪理邪说而创立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严重,a音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迷信与盲目崇拜,极其错误。中国现代音韵学是错误的学说,其元音高化说更是邪见,并非历史事实,且与以明朝陈第、明末顾炎武所揭示的中国传统音韵学相违背。 - 无论是“鞋”还是“街”的读音演化,都证明了几千年的汉字读音演化轨迹是低化而非高化!同时揭示了上古并无ai音,亦无a韵母。a是中古音,不会早于南北朝,很可能是五胡乱华由胡人带入中原的。ai不会比a更早,所以赣语中"我"读ŋα(大多数时候读更古老的ŋo)肯定要比客家话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我”的读音演化轨迹为:ŋu->ŋo(ŋou)->ŋα->ŋαi->uo(普通话wo))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街”字的读音演化规律其实可以说类似于“鞋”,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 中国传统音韵学中有“同音必同形”的说法,根据这一原则,所有由“可(ko)”部首组成的字(即歌(go)韵字),其韵母必定是o!如阿、河、何、荷、苛、柯、钶、珂、坷、妸、婀、岢、轲、疴、牁、蚵、牱、袔、砢、炣等等都是o韵。 -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一部分歌(go)韵字在北方音演化为e,所以普通话中的e音字其实就是南方的o韵字,南方的o音字在《新华字典》中反而消失了,未收录。普通话中的e另一个来源是南方的ê(ε),这个音一般是入声字。 - 再如“它”部首组成的字,如陀,坨,驼,沱,砣,鸵,跎,酡,咜,铊,鮀,柁,詑,袉,紽,舵等,其韵母必定都是o,就是说“它”的古音读to,而不是ta,读ta是韵母o低化之后的结果,图示为:o->a。 - (黄冈话:猫子把肉咜(to)跑了!) - 所以由以上“可”“它”部首字的规律,能发现“鞋”与“街”的组成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 对了,这两个字都是“圭”字,看街字的中间与鞋的右边!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在不同时代不但一样,而且演化轨迹也完全相同! - 就问你神奇不神奇吧? -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还没有。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其它任何,我是说一切由“圭”部首组成的字,也必定遵循这一规律,如果不信的话,自己去求证吧,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 最后我们再看看吴越语中“街”的读音是否也同样存在o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胜浦kɔ55、吴江kɔ55、吴江同里kɔ44、丽水kuɒ24、南田kɔ41,计ɔ(半低o)4个,ɒ(低o)1个,才5个,而a有100多个,数量对比上也跟“鞋”差不多。 - 船寮kɔʌ214,这是一个奇怪的音,不容易理解吧?但是把这个音分成kɔ+ʌ就容易看明白了,丽水片的北山+船寮+南田三兄弟是代表了南吴最存古的地方,所以船寮的读音kɔ显示此地存古,但是后面的ʌ却又显示正在向a音位演化,这个奇怪的读音能够告诉我们这些信息。 - 吴越语中也有少数地方跑得快的,就象打牌斗地主,跑得快,如kæ33、kɜ45、ke31这此,越后面的跑得越快,这个就不多说了,见下图。 - (街:go->ga->gai->gæ->gɜ->ge。如果前面再加上一个gu,则得到gu->go->ga->gai->gæ->gɜ->ge,这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数据链。(gu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断,现实中并不存在。))
诗经要用吴语读!必须支持吴越语,吴奸给我死远点~ 《诗经》上古音,许多字的读音已经跟今天的普通话大相径庭,就算是南方方言,读《诗经》也不一定能胜任,因为不够存古!所以最存古的吴语必须站出来。 - 说什么a、ai是上古音及认同“元音高化”邪说的,否定与诋毁吴语的都爬一边去好好看着,不要添乱,看我们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音韵学,恢复诗经上古音! - 一切振兴吴越语的兄弟姐妹们加油!
再说说“街”的读音
闲说江南鄙视链 最早最开始的江南,是指汉水以南,楚国都城所在地,今江汉平原的一部分。东晋衣冠南渡立南京为都,南宋朝廷逃到临安,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接导致了江南的繁荣富足。历史上南京肯定讲吴语,甚至江北的扬州、泰州都讲吴语,甚至可能都到了苏中高邮湖一带。但是今天意义的江南只包括苏南的苏锡常,外加上海、浙江,长江南岸的镇江、南京都不算了,因为讲江淮官话。
老安庆三地方言已经划归黄孝楚语 语言学上已经把安徽的桐城、枞阳、安庆市区三地方言划到黄孝片楚语,就是黄冈—孝感方言,因为同属于大别山方言区。 - 《楚语——黄孝片(黄冈、孝感片)》 - 在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大别山方言区,包括鄂(湖北)东及鄂东北、豫(河南)南、皖(安徽)西、赣(江西)北四省交界的区域。具体范围包括黄冈各县市,鄂州市,黄石市(城区部分),武汉新洲区(以前是黄冈地区新洲县)、黄陂区,孝感各县市(除汉川),以及随州部分(广水等地),河南信阳南部靠近大别山地区(市区及罗山、光山、商城四地的南部乡镇),特别是新县,安徽金寨、霍山及岳西靠近大别山乡镇,江西九江及瑞昌部分,(另外还有鄂西北神农架一带的竹山、竹溪,陕西南部(秦岭地区)商洛市的柞水、镇安,以及安康市的白河、平利、岚皋、石泉、镇坪、旬阳等地,祖上是清朝初年黄冈移民,也属于黄孝片。)在历史上都是楚国地盘,以黄冈、孝感方言为代表,属于古楚语血脉。(民国时期天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称湖北第二方言区(即黄孝片)是“典型的楚语”。)因为大别山地区是山区,交通不便,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所以楚语在这里较好地传承与保留下来。 - 先秦时期的南方,只有中部长江流域的楚(湖北、湖南)文明,下游的吴越(江苏、浙江)文明,江淮地区并没有什么文明。江淮先为吴地,后被楚占。楚语较大地影响了吴语,又一起衍生了江淮官话,(楚语+江淮土著方言+吴语=江淮官话,后来多次受北方移民影响。)所以说起来江淮官话是楚语、吴语的晚辈,把黄孝片楚语划入江淮官话是不正确的 m,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 - (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汉口人)主编)定义:“(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可以清楚看到其范围并没有包括鄂东黄冈、孝感地区,即所谓的黄孝片并非属于江淮官话区!) - 黄孝片也不是西南官话,西南官话(湖广话)由楚语产生,但是已经普化,北化。 - 江西也没有自己的文明,先秦时期江西、湖南跟衡山国(黄冈及大别山地区)都属于南楚。(楚语+江西土著方言+吴语=赣语,后来多次受北方移民影响。)
@高加索喷毒眼镜蛇 特么的音韵学吧就是一群文盲
从“鞋”的读音说开去 鞋,在北方普通话中的读音是xie,声母是x,我们知道j、q、x是很晚才出现的,分别由g、k、h颚化而来,x进行还原则得到h,h在存古价值上要比x高一个档次,这没问题吧。 - (我认为h颚化为xi,感觉这样说应该更准确一些。当然了,语音的演化是复杂的,这里保留不同意见。) - “鞋”的声母是h,这在南方许多方言中都可以见到,如我们黄冈话中就读hai,并不存在xie的读音,那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鞋”这个字,我们黄冈话比普通话要存古。 - 但是在更古老的吴语中,“鞋”这个字又是什么读音呢? - 吴越语中,“鞋”一般读作ha,如常州 ɦa213、苏州 ɦα223、茂林 ha24 等等。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 吴越语中的ha相较于黄冈话中的hai,你认为哪个音更古老一些? - 我想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回答,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ha比hai要古老啊!黄冈位于中部,受北方官话影响大,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还是根本没得比好吧?再说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那么这告诉我们什么事实真相呢?就是单韵母的a必须比复韵母的ai古老,更存古一些!必须如此,不可能相反。 - 就是说,“我”读ŋα肯定要比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古音根本就没有ai复韵母,客家话的ŋai并不比赣语的ŋα更古老。(据说赣语中“我”大多数时候读ŋo,少数时候读ŋα。) - 下面我们继续讨论“鞋”的其它读音。- 鞋,如刚才所说,绝大部分地区读 ɦa,但是有少数地方如胜浦读 ɦɔ13、南田ɦɔ31、文成ɦɔ13计三个,读ɔ音(即丢掉了声母)的有吴江ɔ24等两个(半低o),丽水uɒ(低o)一个,一共才6个!100多个a,6个o,这说明了什么? - 你不会天真的以为a比o更古老吧?可能吗? - 答案很简单,存古的当然是极少数,而大多数的读音当然是演化之后的结果! - 具体来说,就是“鞋”读ho要比读ha更古老,是ho演化出ha,绝无可能相反!图示为:ho->ha,声母未变,韵母从o到a,这就是元音低化现象!(根本不是什么元音高化。) - 如果事实是ha演化出ho,这才是元音高化,但是绝大多数的读音ha,可能比极少数读音的ho更古老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临终前对看望他的师生们说:“音韵学是伪科学。”一切错认元音高化的人,在古老的吴越语面前都应该流下惭愧的泪水。
从“鞋”的读音说开去 鞋,在北方普通话中的读音是xie,声母是x,我们知道j、q、x是很晚才出现的,分别由g、k、h颚化而来,x进行还原则得到h,h在存古价值上要比x高一个档次,这没问题吧。 - (我认为h颚化为xi,感觉这样说应该更准确一些。当然了,语音的演化是复杂的,这里保留不同意见。) - “鞋”的声母是h,这在南方许多方言中都可以见到,如我们黄冈话中就读hai,并不存在xie的读音,那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鞋”这个字,我们黄冈话比普通话要存古。 - 但是在更古老的吴语中,“鞋”这个字又是什么读音呢? - 吴越语中,“鞋”一般读作ha,如常州 ɦa213、苏州 ɦα223、茂林 ha24 等等。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 吴越语中的ha相较于黄冈话中的hai,你认为哪个音更古老一些? - 我想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回答,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ha比hai要古老啊!黄冈位于中部,受北方官话影响大,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还是根本没得比好吧?再说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那么这告诉我们什么事实真相呢?就是单韵母的a必须比复韵母的ai古老,更存古一些!必须如此,不可能相反。 - 就是说,“我”读ŋα肯定要比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古音根本就没有ai复韵母,客家话的ŋai并不比赣语的ŋα更古老。(据说赣语中“我”大多数时候读ŋo,少数时候读ŋα。) - 下面我们继续讨论“鞋”的其它读音。- 鞋,如刚才所说,绝大部分地区读 ɦa,但是有少数地方如胜浦读 ɦɔ13、南田ɦɔ31、文成ɦɔ13计三个,读ɔ音(即丢掉了声母)的有吴江ɔ24等两个(半低o),丽水uɒ(低o)一个,一共才6个!100多个a,6个o,这说明了什么? - 你不会天真的以为a比o更古老吧?可能吗? - 答案很简单,存古的当然是极少数,而大多数的读音当然是演化之后的结果! - 具体来说,就是“鞋”读ho要比读ha更古老,是ho演化出ha,绝无可能相反!图示为:ho->ha,声母未变,韵母从o到a,这就是元音低化现象!(根本不是什么元音高化。) - 如果事实是ha演化出ho,这才是元音高化,但是绝大多数的读音ha,可能比极少数读音的ho更古老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临终前对看望他的师生们说:“音韵学是伪科学。”一切错认元音高化的人,在古老的吴越语面前都应该流下惭愧的泪水。
从“鞋”的读音说开去 鞋,在北方普通话中的读音是xie,声母是x,我们知道j、q、x是很晚才出现的,分别由g、k、h颚化而来,x进行还原则得到h,h在存古价值上要比x高一个档次,这没问题吧。 - (我认为h颚化为xi,感觉这样说应该更准确一些。当然了,语音的演化是复杂的,这里保留不同意见。) - “鞋”的声母是h,这在南方许多方言中都可以见到,如我们黄冈话中就读hai,并不存在xie的读音,那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鞋”这个字,我们黄冈话比普通话要存古。 - 但是在更古老的吴语中,“鞋”这个字又是什么读音呢? - 吴越语中,“鞋”一般读作ha,如常州 ɦa213、苏州 ɦα223、茂林 ha24 等等。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 吴越语中的ha相较于黄冈话中的hai,你认为哪个音更古老一些? - 我想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回答,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ha比hai要古老啊!黄冈位于中部,受北方官话影响大,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还是根本没得比好吧?再说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那么这告诉我们什么事实真相呢?就是单韵母的a必须比复韵母的ai古老,更存古一些!必须如此,不可能相反。 - 就是说,“我”读ŋα肯定要比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古音根本就没有ai复韵母,客家话的ŋai并不比赣语的ŋα更古老。(据说赣语中“我”大多数时候读ŋo,少数时候读ŋα。) - 下面我们继续讨论“鞋”的其它读音。- 鞋,如刚才所说,绝大部分地区读 ɦa,但是有少数地方如胜浦读 ɦɔ13、南田ɦɔ31、文成ɦɔ13计三个,读ɔ音(即丢掉了声母)的有吴江ɔ24等两个(半低o),丽水uɒ(低o)一个,一共才6个!100多个a,6个o,这说明了什么? - 你不会天真的以为a比o更古老吧?可能吗? - 答案很简单,存古的当然是极少数,而大多数的读音当然是演化之后的结果! - 具体来说,就是“鞋”读ho要比读ha更古老,是ho演化出ha,绝无可能相反!图示为:ho->ha,声母未变,韵母从o到a,这就是元音低化现象!(根本不是什么元音高化。) - 如果事实是ha演化出ho,这才是元音高化,但是绝大多数的读音ha,可能比极少数读音的ho更古老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临终前对看望他的师生们说:“音韵学是伪科学。”一切错认元音高化的人,在古老的吴越语面前都应该流下惭愧的泪水。
从“鞋”的读音说开去 鞋,在北方普通话中的读音是xie,声母是x,我们知道j、q、x是很晚才出现的,分别由g、k、h颚化而来,x进行还原则得到h,h在存古价值上要比x高一个档次,这没问题吧。 - (我认为h颚化为xi,感觉这样说应该更准确一些。当然了,语音的演化是复杂的,这里保留不同意见。) - “鞋”的声母是h,这在南方许多方言中都可以见到,如我们黄冈话中就读hai,并不存在xie的读音,那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鞋”这个字,我们黄冈话比普通话要存古。 - 但是在更古老的吴语中,“鞋”这个字又是什么读音呢? - 吴越语中,“鞋”一般读作ha,如常州 ɦa213、苏州 ɦα223、茂林 ha24 等等。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 吴越语中的ha相较于黄冈话中的hai,你认为哪个音更古老一些? - 我想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回答,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ha比hai要古老啊!黄冈位于中部,受北方官话影响大,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还是根本没得比好吧?再说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那么这告诉我们什么事实真相呢?就是单韵母的a必须比复韵母的ai古老,更存古一些!必须如此,不可能相反。 - 就是说,“我”读ŋα肯定要比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古音根本就没有ai复韵母,客家话的ŋai并不比赣语的ŋα更古老。(据说赣语中“我”大多数时候读ŋo,少数时候读ŋα。) - 下面我们继续讨论“鞋”的其它读音。- 鞋,如刚才所说,绝大部分地区读 ɦa,但是有少数地方如胜浦读 ɦɔ13、南田ɦɔ31、文成ɦɔ13计三个,读ɔ音(即丢掉了声母)的有吴江ɔ24等两个(半低o),丽水uɒ(低o)一个,一共才6个!100多个a,6个o,这说明了什么? - 你不会天真的以为a比o更古老吧?可能吗? - 答案很简单,存古的当然是极少数,而大多数的读音当然是演化之后的结果! - 具体来说,就是“鞋”读ho要比读ha更古老,是ho演化出ha,绝无可能相反!图示为:ho->ha,声母未变,韵母从o到a,这就是元音低化现象!(根本不是什么元音高化。) - 如果事实是ha演化出ho,这才是元音高化,但是绝大多数的读音ha,可能比极少数读音的ho更古老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临终前对看望他的师生们说:“音韵学是伪科学。”一切错认元音高化的人,在古老的吴越语面前都应该流下惭愧的泪水。
从“鞋”的读音说开去 鞋,在北方普通话中的读音是xie,声母是x,我们知道j、q、x是很晚才出现的,分别由g、k、h颚化而来,x进行还原则得到h,h在存古价值上要比x高一个档次,这没问题吧。 - (我认为h颚化为xi,感觉这样说应该更准确一些。当然了,语音的演化是复杂的,这里保留不同意见。) - “鞋”的声母是h,这在南方许多方言中都可以见到,如我们黄冈话中就读hai,并不存在xie的读音,那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鞋”这个字,我们黄冈话比普通话要存古。 - 但是在更古老的吴语中,“鞋”这个字又是什么读音呢? - 吴越语中,“鞋”一般读作ha,如常州 ɦa213、苏州 ɦα223、茂林 ha24 等等。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 吴越语中的ha相较于黄冈话中的hai,你认为哪个音更古老一些? - 我想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回答,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ha比hai要古老啊!黄冈位于中部,受北方官话影响大,虽然保留了入声并且有六个声调,但是这跟最存古的吴越语还是根本没得比好吧?再说复韵母的ai可能比单韵母的a更存古吗?当然不可能。 - 那么这告诉我们什么事实真相呢?就是单韵母的a必须比复韵母的ai古老,更存古一些!必须如此,不可能相反。 - 就是说,“我”读ŋα肯定要比读ŋai要古老,而不是相反! - 所以推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古音根本就没有ai复韵母,客家话的ŋai并不比赣语的ŋα更古老。(据说赣语中“我”大多数时候读ŋo,少数时候读ŋα。) - 下面我们继续讨论“鞋”的其它读音。- 鞋,如刚才所说,绝大部分地区读 ɦa,但是有少数地方如胜浦读 ɦɔ13、南田ɦɔ31、文成ɦɔ13计三个,读ɔ音(即丢掉了声母)的有吴江ɔ24等两个(半低o),丽水uɒ(低o)一个,一共才6个!100多个a,6个o,这说明了什么? - 你不会天真的以为a比o更古老吧?可能吗? - 答案很简单,存古的当然是极少数,而大多数的读音当然是演化之后的结果! - 具体来说,就是“鞋”读ho要比读ha更古老,是ho演化出ha,绝无可能相反!图示为:ho->ha,声母未变,韵母从o到a,这就是元音低化现象!(根本不是什么元音高化。)- 如果事实是ha演化出ho,这才是元音高化,但是绝大多数的读音ha,可能比极少数读音的ho更古老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不可能的。 -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临终前对看望他的师生们说:“音韵学是伪科学。”一切错认元音高化的人,在古老的吴越语面前都应该流下惭愧的泪水。
从“鞋”的读音说开去
传统净土宗道场第133次放生
三楚大地之南楚(九江郡、豫章郡属南楚) 三楚,古地名,指的是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秦汉时期分为西楚、东楚、南楚。 - 《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 衡山、(【集解】:徐广曰:“都邾。邾,县,属江夏。"〔正义】:故邾城在州东南百二十里。) - 九江、(【正义〕:九江,郡,都阴陵。阴陵故城在濠州定远县西六十五里。) - 江南、(【集解】:徐广曰:“高帝所置。江南者,丹阳也,秦置为鄣郡,武帝改名丹阳。"(正义】:案:徐说非。秦置鄣郡在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也。汉改为丹阳郡,徒郡宛陵,今宣州地也。上言吴有章山之铜,明是东楚之地。此言大江之南豫章长沙二郡,南楚之地耳。徐、裴以为江南丹阳郡属南楚,误之甚矣。) - 豫章、(【正义】:今洪州也。) - 长沙,(【正义】:今潭州也。十三州志云"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也”。淮南衡山、九江二郡及江南豫章、长沙二郡,并为楚也。)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陈寿《三国志》所写的赤壁在武汉上游,跟黄州赤壁没关系 陈寿《三国志》所写的赤壁在武汉上游,跟黄州赤壁没关系 - 一、陈寿《三国志》所载“备走夏口”,无一字一句提及樊口 1、《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 (注:刘备奔赴夏口。走,『說文解字注』:“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夏口,古夏水(汉水)入长江口,在今江北汉阳(武汉)。) 2、《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舩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注:先主刘备与关羽、刘琦等人一起到达夏口。) 3、《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周瑜、程普等行。” (注:刘备进住夏口。进住,繁体作“進住”,释义为“犹进驻”,即进入并驻扎在某地的意思。《說文解字注》:“駐,馬立也。人立曰侸、俗作住。馬立曰駐。”) 4、《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注:刘备于是到夏口。遂,于是,就。) - 二、寿志记载周瑜请得精兵三万,前去夏口(会同刘备破曹) 1、《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瑜曰:「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注:周瑜(我)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 2、“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注: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打算率领部众向南渡过长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共同谋划对策,刘备就进驻夏口,并派遣诸葛亮拜见孙权,孙权随即派遣周瑜和程普等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 三、寿志所载赤壁只可能在武汉上游! 1、《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注:“并力”是合力之意。逆,说文解字: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此“逆”字也足以证明陈寿写的是孙刘联军往武汉上游去了。曹操从江陵(今荆州)顺江而下,吴蜀联军迎击曹操当然是往上游方向去。结论:邾县赤鼻山(今黄州赤壁山)被陈寿抛弃了。) 2、《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与刘备一起从夏口(武汉)往上游前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注:进,向前移动,跟“退”相对。俱进,就是一起前进。刘备派诸葛亮去柴桑(今九江)搬救兵,孙权派周瑜程普等前往夏口(武汉)与刘备会合,“俱进”(一起向前移动)当然是向武汉上游移动,而绝无可能是后退,进与退相对,“遇於赤壁”则说明赤壁必在武汉之上,无疑也。 “俱進”指“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一起向上游前进(移动),因为出发点为武汉(夏口),所以寿志赤壁必在武汉之上,言下之意跟武汉下游的黄州赤壁无关。) 引文有理有据,文言文的解读应无错误,陈寿所写的赤壁是不是在武汉之上?所以黄冈阵营的人不可曲解了陈寿的意思,人家说的赤壁是在夏口之上,并非武汉下游的黄州赤壁,非常清楚明白,不要再侥幸与幻想了。 古夏口本在江北汉阳,赤壁之战后东吴于今武昌建夏口城,其实这是先后两段历史的两码事,不应混为一谈。但是无论夏口(或夏口城)在江北还是江南,并不影响上面的结论,我们只要把“夏口”理解成今天的武汉即可,上面的结论依然成立。所以寿志赤壁即是在武汉上游,这样就直接跟黄州赤壁脱钩,黄州赤壁拜拜了。 - 四、寿志从来都是“破曹公於烏林”,跟赤壁关系不大 1、《三國志•吳書十•程普傳》:“樂安平定,代太史慈備海昏,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 (注:(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在乌林打败曹操。) 2、《三國志•吳書十•凌統傳》:“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遂攻曹仁,遷為校尉。” (注:(凌统)与周瑜等在乌林抵挡打败曹操。) 3、《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衆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江表传》记载“时,东南风急”,烧的是江北赤壁,而《三国志》记载的却是“時,風盛猛”,烧的却是江北乌林,所烧对象不同,二者所载明显不是一回事! “遇於赤壁。……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闻名中外的赤壁之战竟然在陈寿笔下如此轻轻带过,语焉不详,令人不解。寿志从来都认为是“破曹公於烏林”,乌林才是主战场,强调的是乌林,跟赤壁关系不大。“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此廖廖数语即是寿志中的所谓赤壁之役,有可能是江中间打的,也有可能是靠近南岸的某个地方打的,(曹操一生未踏足江南。)然后“公軍敗退,引次江北”。(次,说明退守江北乌林起码三个晚上以上。) - 五、结论 一个“俱進”,一个“逆”,都说明孙刘联军往武汉上游去了,跟武汉下游的黄州赤壁没关系,铁证如山。(人家复旦大学张修桂等人就是依据陈寿的这个记载一开始就把黄州赤壁开了,否了。)
中国汉字语音演化史,是声母演化速度快,还是韵母演化速度快? 中国汉字语音演化的历史,是声母演化(变异)速度快,还是韵母演化(音变)速度快?请说明理由,如果有国内外论文作支撑最好了。谢谢!
全中国方言中,只有湘南平话可以跟吴语掰掰手腕 北方的晋语也不过62.8分,而湘南平话达到了82.8分,位居第二名!
蒲圻赤壁与嘉鱼赤壁 - 古无嘉鱼县,古蒲圻县非常大,包括现在咸宁的四个县。 - 古蒲圻县治所其实在嘉鱼,但是蒲圻之名却为今蒲圻县所继承,这是问题所在。 - 南朝(宋)盛弘之在《荆州记》中所说的赤壁其实是在嘉鱼县东北,也就是后来清朝杨守敬死咬住的那个赤壁。 - 真正的今蒲圻赤壁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虚构的赤壁,是由江北(洪湖)乌林借尸还魂的结果,此其一。 - 其二,今蒲圻也可以扯盛弘之所说的赤壁,毕竟嘉鱼县古属蒲圻,嘉鱼赤壁当然也是蒲圻的赤壁,也可以扯。 - 所以今天的嘉鱼人不服,跟蒲圻追讨赤壁地名,是因为这样的缘故。 - 实际上洪湖乌林对岸的蒲圻无赤壁,嘉鱼东北同样没有赤壁——前者是因为陈寿妄语,后者是因为盛弘之造假,都是惑乱世间的罪人。 - 分析检讨盛弘之塑造的赤壁,其思路就是依循陈寿《三国志》。 - 嘉鱼如果依照蒲圻人的德性,完全可以在嘉鱼东北塑造一个假赤壁出来,但是这个地方离江夏赤壁(今武汉武昌赤矶山)太近,仅有七八公里! - (这个也就是清朝杨守敬所心心念念的赤壁!) - 但是为什么嘉鱼人不敢动,并没有成功呢? - 就是因为陈寿! - 因为陈寿头上虚伪的光环,从而使《三国志》中记载的(洪湖)乌林对岸的蒲圻赤壁终于成立!(郭沫若、易中天等人认定蒲圻有赤壁都是根据陈寿《三国志》。) - 这既是历史,更是相关赤壁之间的底层逻辑。 - (注:古时蒲圻县很大,包括今天嘉鱼县等四县。古蒲圻县治所在今嘉鱼县境内730年,也就是说,古蒲圻的历史地名及文化传承实际上都被今嘉鱼县所继承,今蒲圻市几乎什么都没有。)
安徽三地方言划归黄孝楚语 语言学上已经把安徽的桐城、枞阳、安庆市区三地方言划到黄孝片楚语,就是黄冈—孝感方言,因为同属于大别山方言区。 - 《楚语——黄孝片(黄冈、孝感片)》 - 在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大别山方言区,包括鄂(湖北)东及鄂东北、豫(河南)南、皖(安徽)西、赣(江西)北四省交界的区域。具体范围包括黄冈各县市,鄂州市,黄石市(城区部分),武汉新洲区(以前是黄冈地区新洲县)、黄陂区,孝感各县市(除汉川),以及随州部分(广水等地),河南信阳南部靠近大别山地区(市区及罗山、光山、商城四地的南部乡镇),特别是新县,安徽金寨、霍山及岳西靠近大别山乡镇,江西九江及瑞昌部分,(另外还有鄂西北神农架一带的竹山、竹溪,陕西南部(秦岭地区)商洛市的柞水、镇安,以及安康市的白河、平利、岚皋、石泉、镇坪、旬阳等地,祖上是清朝初年黄冈移民,也属于黄孝片。)在历史上都是楚国地盘,以黄冈、孝感方言为代表,属于古楚语血脉。(民国时期天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称湖北第二方言区(即黄孝片)是“典型的楚语”。)因为大别山地区是山区,交通不便,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所以楚语在这里较好地传承与保留下来。 - 先秦时期的南方,只有中部长江流域的楚(湖北、湖南)文明,下游的吴越(江苏、浙江)文明,江淮地区并没有什么文明。江淮先为吴地,后被楚占。楚语较大地影响了吴语,又一起衍生了江淮官话,(楚语+江淮土著方言+吴语=江淮官话,后来多次受北方移民影响。)所以说起来江淮官话是楚语、吴语的晚辈,把黄孝片楚语划入江淮官话是不正确的,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 - (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汉口人)主编)定义:“(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可以清楚看到其范围并没有包括鄂东黄冈、孝感地区,即所谓的黄孝片并非属于江淮官话区!) - 黄孝片也不是西南官话,西南官话(湖广话)由楚语产生,但是已经普化,北化。 - 江西也没有自己的文明,先秦时期江西、湖南跟衡山国(黄冈及大别山地区)都属于南楚。(楚语+江西土著方言+吴语=赣语,后来多次受北方移民影响。)
众生学平等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西方比较语言学,苗语中“阿”读o,不读a
明明是“鸦”(ya),无锡常熟为什么读ʔu (另外:鸦,音从牙,读音是ʔu,常熟就是这个音。【广韵】乌别名。鸦读ʔu,乌也读ʔu。)
因果通三世
因果通三世
这个老岳阳话跟黄冈话一样
者旨=诸暨?越国上古地名读音探讨 看到一篇文章,对其猜测有些感触,鄙人不才,略作探讨。 - 睹赌堵等读du,渚豬著箸等读zhu,撯鐯等读zhuo,觰譇踷等读zha,者赭啫等读zhe,其发音演化轨迹为:du->zhu->zhuo->zha->zhe。在从上古音du到近现代音zhe,(其实准确的注音是zhê。)其发展过程中,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根据“同形必同音”的原则,所有有“者”部首组成的字其发音全都一样,也就是说,上面所有字的发音最开始都读du! - 者读du,诸读du,“者旨=诸暨?”,所以前面的两个字上古读音对上了! - 再看“暨”读j,但是古无j声母,gkh分别颚化出jqx,j还原为g,(也可能k或d)旨上古音拟音di,读音也差不多可以对上。 -诸暨上古音可能就是du di了。
只有中国才能产生文明,西方伪史!
陈寿《三国志》所写的赤壁在武汉上游,跟黄州赤壁没关系 一、陈寿《三国志》所载“备走夏口”,无一字一句提及樊口 - 三國志 -> 魏書一 -> 武帝紀 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 - 三國志 -> 蜀書二 -> 先主傳 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舩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 三國志 -> 吳書二 -> 吳主傳 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周瑜、程普等行。 - 三國志 -> 吳書九 -> 魯肅傳 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 二、寿志记载周瑜请得精兵三万,前去夏口破曹 - 三國志 -> 吳書九 -> 周瑜傳 瑜曰:「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 三、寿志所载赤壁只可能在武汉上游! - 三國志 -> 吳書二 -> 吳主傳 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从武汉往上游前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 (注:“俱進”是指“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一起向上游前进,因为出发点为武汉(夏口),所以寿志赤壁必在武汉之上!言下之意跟下游的黄州赤壁无关。) -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教授,引文有理有据,文言文的解读应无错误,陈寿所写的赤壁是不是在武汉之上? - 所以黄冈阵营不要曲解了人家陈寿的意思,人家说的赤壁在武汉之上,不是下游的黄州赤壁,很清楚明白了,没什么好疑惑的。 - 古夏口本在江北汉阳,赤壁之战后东吴于武昌建夏口城,其实这是先后历史的两码事,不应混为一谈。但是无论夏口(或夏口城)在江北还是江南,并不影响上面的结论,上面的结论依然成立!我们把夏口理解成今天的武汉是绝对不会有错的! - 所以寿志赤壁即是在武汉上游,这样就直接跟黄州赤壁脱钩,黄州赤壁拜拜了。 - 四、寿志从来都认为是“破曹公於烏林”,跟赤壁关系不大 - 三國志 -> 吳書十 -> 程普傳 樂安平定,代太史慈備海昏,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 - 三國志 -> 吳書十 -> 凌統傳 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遂攻曹仁,遷為校尉。 - 三國志 -> 吳書九 -> 周瑜傳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衆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 《江表传》记载的“时,东南风急”,烧的是江北赤壁,而《三国志》记载的却是“時,風盛猛”,烧的却是江北乌林,明显不是一回事! - 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 寿志从来都认为是“破曹公於烏林”,跟赤壁关系不大。 - 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 此廖廖数语即是寿志中的所谓赤壁之役,有可能是江中间打的,也有可能靠近南岸的某个地方打的,然后“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退守江北乌林起码三个晚上以上。) -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请讲解《三国志》中的这段话,特别是“并力逆曹公”是什么意思? - 逆,说文解字: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这个“逆”字也足以证明陈寿写的是孙刘联军往武汉上游去了! - 结论:邾县赤鼻山被陈寿抛弃了。 - 曹操从江陵顺江而下,周瑜率军到达武汉与刘备会合,然后“逆”(迎击)曹操,说明往武汉上游去了。 - 再清楚不过了! - 一个“俱進”,一个“逆”,都说明孙刘联军往武汉上游去了,跟武汉下游的黄州赤壁没关系,铁证如山。(人家复旦大学张修桂等人就是依据陈寿的这个记载一开始就把黄州赤壁开了,否了!)
不摧残无以显正,为还原历史真相而努力! 不摧残无以显正,为还原历史真相而努力!
黄孝楚语保留入声,去分阴阳(六声调) 黄孝楚语保留入声,去分阴阳(六声调)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对中国现代音韵学歪理邪说的断然否认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搞了一辈子的音韵学,但是临终前却对看望他的师生们说:“音韵学是伪科学。” - 魏建功教授这音韵学所指,应该就是民国时期之后的中国现代音韵学吧,毕竟他所从事的,研究的,教学的都是现代音韵学领域。 - 曰:“他们作为新生的时代的人,学习现代音韵学,都默认为中古时期 歌戈韵 是a音,和麻韵完全一样!!!然后上古时期是ai音。” - 但这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先射箭后画靶罢了。自说自话,自洽自嗨,自欺欺人,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就算你说是a、o、e、i、u、ü随什么单韵母,它都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是这能蒙混过关么?并不能! - 你叫他们把自己的拟音放进诗经中去读,马上原形毕露,现出了原形,狗屁胡说,一无是处,竟然都不押韵,韵脚对不上,所以都是错误的,都是邪说!不要再搞了,叫他们做点别的。 - 因为这些都属于现代音韵学,中国现代音韵学是瑞典人高本汉建立的,近代西方人鼓吹a音,这种思想完整地体现在中国现代音韵学中,所以说其实是西方人的音韵学观点,跟中国传统音韵学相违背,并且不符合上古音《诗经》韵脚。 - 明朝陈第《毛诗古音考》、明末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才是中国传统音韵学至明清时期的传承。 - 这些门道,一个外行人哪里会懂,根本没有可能。我也是经过多年研究,才终于弄明白了。 - 第一,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现代音韵学的观点,一般人几乎没有可能想着通过古籍去了解传统音韵学;第二,就算有缘接触到古代音韵学,但是当你去理解它的时候,比如看反切的时候,你所运用的,其实仍然是现代音韵学的观点与套路,一开始就掉进了陷阱而不自知! - (比如当年台湾净空的声誉如日中天,其视频与资料在网上铺天盖地,但现在他被打倒,几乎上就看不到了。) -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搞了一辈子的音韵学,但是临终前却对看望他的师生们说:“音韵学是伪科学。”这个事情我们好好想想说明了什么。 - 所以说可悲啊!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有等于无,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 - 《诗经》是上古音照妖镜,《西儒耳目资》是明朝近古音照妖镜!
北京大学副校长魏建功教授:(中国现代)音韵学是伪科学 魏建功在临终前认为音韵学是伪科学,主要是指民国时期之后的现代音韵学。 - 魏建功是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在音韵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但他在临终前却对音韵学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是伪科学。这种观点可能源于他对现代音韵学方法的某些不满,认为某些现代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 魏建功的学术背景和贡献 魏建功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他在北京大学任教多年,并在音韵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代表作品《古音系研究》汇集了前人研究音韵学的成果,并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此外,他还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文》常务编委等。 - 音韵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关注语音的历史演变和不同语言之间的音韵关系。魏建功的质疑可能源于他对某些现代音韵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满,认为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或误导。 - 现代音韵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现代音韵学在方法论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分依赖术语和理论模型,而忽视了实际语音现象的复杂性。此外,某些音韵学家在研究中过于自信,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 综上所述,魏建功对音韵学的质疑主要是针对某些现代音韵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满,认为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或误导。这种观点反映了他在音韵学领域的深刻洞察和对学科发展的独到见解。
传统净土宗道场第132次放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