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藏檀
楼主
#“妈妈”的称呼是不是舶来品吗?#
-
1、《廣雅》(三国(魏)张揖著)卷六釋親:“翁公爸(bo)爹(do),父也。”就是说古代称父亲为翁、公、爸(bo)、爹(do)等;
-
2、“媓妣媪姐,母也。”称母亲为妣、媪、姐等。下面小字“媽”是母的注音,并非解释哦!“母”的读音为媽(mu);
-
3、(媽,【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姥(mu)。媽,读音为mu,同母(mu)。)
-
4、则知三国时期并没有称“母”为媽的历史记载,媽(mu)不过是给母(mu)注音罢了。(绿色框中为三国时期父亲的各种称呼,而红色框中则为母亲的各种称呼,如“姐”在那时其实是母亲,而“媽”是母的注音,因为两字读音在那时一样,还有如“榘”读如“矩”,是一样的道理,其它注音则采用反切法,如“爸”下小字注“步可”相切,读音为bo。)

-
5、媽,女+馬,是一个复合体字,说明出现时间较晚,未见于东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博雅,母也。此解释错误,媽无母义。见上。
-
6、爸(步可切)读bo,o低化为a,则爸读ba,同今音。演化轨迹:bo->ba
-
7、爹(大可切)读do,o低化为a,则爹读da(大)或dia(嗲),南方一些地方方言发音,再低化则为die,同普通话。演化轨迹:do->da(大)->dia(嗲)->die(爹)
-
这是昨晚写的一点东西,现在到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
————
三国《广雅》中并无母亲叫妈的说法,这是不存在的,媽(三国时读音mu)只是用来给母(mu)字注音罢了。所以“媽”的本义是什么呢?“一曰牝馬”,就是母马。
-
东汉《说文》中未见有“妈”这个字,因为这是一个复合体字,一看就是较晚才出现的,所以东汉时期还未出现。由此可以证明三国时期“媽”是母马的意思,还未用来称呼母亲。
-
再查南北朝顾野王《玉篇》,以及北宋《广韵》释义。

《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
到了南朝的时候,我们终于在《玉篇》中找到了“媽”字,“莫补切,母也。”明确指出意思是母亲,读音为mu。
-
看清楚哦!在公元543年的时候,“妈”是读mu的,与母同音,并不是ma哦!妈在那个时候读mu,后来又怎么读ma?这个就涉及到汉字读音的元音低化问题,其演化轨迹为:
媽mu->mo->ma->mε->me
-
我们还是从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不出意外,大多数读ma之类,但是童家橋ʔmɒ42,溧陽有mɔ44,勝浦有mo55等,计低o半低o大约24个点左右,证明妈比爸、爹两个字的读音存古点要多得多了。
老湘语双峰语读mo55,厉害了!闽语、两广白话、客家话都是ma。
没有湘南土话的资料。
-

在“媽”的前面我們找到了“娘”,“女良切,少女之号。”所以在南朝的时候,“娘”并不具有母亲的意思,而是指少女,电视中古代美娘的称呼就是美少女。
-
而“孃”才是母亲,“女良切,母也。又如常。”
2025年06月10日 03点06分
1
-
1、《廣雅》(三国(魏)张揖著)卷六釋親:“翁公爸(bo)爹(do),父也。”就是说古代称父亲为翁、公、爸(bo)、爹(do)等;
-
2、“媓妣媪姐,母也。”称母亲为妣、媪、姐等。下面小字“媽”是母的注音,并非解释哦!“母”的读音为媽(mu);
-
3、(媽,【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姥(mu)。媽,读音为mu,同母(mu)。)
-
4、则知三国时期并没有称“母”为媽的历史记载,媽(mu)不过是给母(mu)注音罢了。(绿色框中为三国时期父亲的各种称呼,而红色框中则为母亲的各种称呼,如“姐”在那时其实是母亲,而“媽”是母的注音,因为两字读音在那时一样,还有如“榘”读如“矩”,是一样的道理,其它注音则采用反切法,如“爸”下小字注“步可”相切,读音为bo。)

-5、媽,女+馬,是一个复合体字,说明出现时间较晚,未见于东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博雅,母也。此解释错误,媽无母义。见上。
-
6、爸(步可切)读bo,o低化为a,则爸读ba,同今音。演化轨迹:bo->ba
-
7、爹(大可切)读do,o低化为a,则爹读da(大)或dia(嗲),南方一些地方方言发音,再低化则为die,同普通话。演化轨迹:do->da(大)->dia(嗲)->die(爹)
-
这是昨晚写的一点东西,现在到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爸 bo
吴越语大多为pa,已经元音低化。
溧陽有pɔ44,勝浦pɔ55,吳江pɔ,以及江山pɒ44,计三个半低o(ɔ),一个低o(ɒ)。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
老湘语双峰话竟然保留了po55,厉害了!
没有湘南土话资料。
-
爹 do
勝浦tiɔ55,吳江tiɔ55,吳江同里tiɔ55,甘棠tiɔ53,查濟tiɔ21,童家橋tiɒ42,计五个半低o(ɔ),一个低o(ɒ),其余大多为tia。
闽语松溪有tɒ52,三明(三元话) tiɒ553。
老湘语双峰话有tio55。
-
说明:单纯由“爸bo”、“爹do”两字筛选出来的古音点都是最存古的,远非读a音的地区可比。
-
《康熙字典》“媽”:“【博雅】(即广雅),母也。一曰牝馬。”
————
三国《广雅》中并无母亲叫妈的说法,这是不存在的,媽(三国时读音mu)只是用来给母(mu)字注音罢了。所以“媽”的本义是什么呢?“一曰牝馬”,就是母马。
-
东汉《说文》中未见有“妈”这个字,因为这是一个复合体字,一看就是较晚才出现的,所以东汉时期还未出现。由此可以证明三国时期“媽”是母马的意思,还未用来称呼母亲。
-
再查南北朝顾野王《玉篇》,以及北宋《广韵》释义。

《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到了南朝的时候,我们终于在《玉篇》中找到了“媽”字,“莫补切,母也。”明确指出意思是母亲,读音为mu。
-
看清楚哦!在公元543年的时候,“妈”是读mu的,与母同音,并不是ma哦!妈在那个时候读mu,后来又怎么读ma?这个就涉及到汉字读音的元音低化问题,其演化轨迹为:
媽mu->mo->ma->mε->me
-
我们还是从吴越语中去找证明。
-
不出意外,大多数读ma之类,但是童家橋ʔmɒ42,溧陽有mɔ44,勝浦有mo55等,计低o半低o大约24个点左右,证明妈比爸、爹两个字的读音存古点要多得多了。
老湘语双峰语读mo55,厉害了!闽语、两广白话、客家话都是ma。
没有湘南土话的资料。
-

在“媽”的前面我們找到了“娘”,“女良切,少女之号。”所以在南朝的时候,“娘”并不具有母亲的意思,而是指少女,电视中古代美娘的称呼就是美少女。-
而“孃”才是母亲,“女良切,母也。又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