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欲雪饮一杯
Napoleon甲子
关注数: 1
粉丝数: 191
发帖数: 3,607
关注贴吧数: 25
截至目前斯诺克顶尖高手的技术统计(更新到2020年世锦赛) 两年半前我在斯吧发的一个帖子就是展示当时所有斯诺克顶尖球员的技术统计,最近我想起这个,又恰逢火老师夺冠就来了兴致,试着重拾这个工作。 数据依旧来自于cuetracker的历史数据库,不过我个人做了一些姓名、项目的翻译,以及对一些数据的二次处理(这点我在每个数据前会详细说明)。另外,cuetracker的数据库也不是完美的,一些早期小比赛没留下统计记录就没办法了,不过大赛都是详细记录过的,且丢失的数据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一般高手的统计都是经过上千盘、上万局打出来的,所以这一小部分丢失数据应该影响不大。 这个帖子非常长,分为胜负、技术、奖金、冠军四个部分,每部分还有各分支,有兴趣了解选手具体情况和斯诺克历史的可以读读我的叙述,没兴趣的可以就直接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据排名。另外,写得有点多,可能会有错误,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 我已经写好了,会一点点黏贴上来。本帖是希望作为一个参考资料留在吧里,所以为了大家阅读体验,还请不要插楼,在看到【完】之后再评论,谢谢各位了!也希望各位多多捧场!
真·冠中冠!从“冠军贡献值”看斯诺克十一大巨星 我之前发过一个帖子讨论过如何利用奖金数来评判选手的历史地位,并且讨论了如何修正通货膨胀与因斯诺克的盛衰导致的奖金增长或收缩造成的不同时代不可比问题(/p/6342646421),而这个帖子算是那个的姊妹篇。主要是我考虑到很多球迷评价一个球员的历史地位往往主要是靠冠军数,但斯诺克比赛众多,不同冠军相互换算比较麻烦,那就需要一个数量来将所有冠军都囊括进来,由此我们便可以直观地比较几个球员在夺取冠军上的成就,也就是我将尝试计算的“冠军贡献值”,范围包括所有有纪录的男子单人职业比赛。 为了大家的阅读体验最好不要插楼,我已经写好的稿子将一点点复制上来,请看到【完】之后再评论哈!
详细评测拜亚动力DT990 pro(对比AKG Q701) 闲来无事来写一篇拜亚动力DT990 pro的评测,我觉得这个大耳在一千元以下单论素质应该是第一梯队(淘宝卖一千出头,但在德国亚马逊上标价才七百多,加个邮费和关税八九百入手没问题。这么便宜估计是因为沿用老设计,最早的990非pro的外形就和现在的990pro一模一样),不过作为监听耳机,听感上未必所有人都能接受,所以我写这篇评测应该能给那些希望以较低价格听到高质量的声音的朋友一个选项。而且这款耳机保有量应该很大,而且在英国、美国和德国亚马逊的工作室耳机销量排行上数一数二的,但写评测的好像很少。用来做对比的是下图我用了三年的AKG Q701,曾经价值四千多的AKG旗舰,不知道现在价格多少,我当年是960多买到的,应该也算是千元以下素质第一梯队的耳机。我曾经详细对比过国外耳机检测网站inner fidelity和reference-audio-analyzer.pro对Q701和K701的数据报告,包括驱动功率、频响、脉冲响应、瀑布图等,唯一差别比较大的地方就是reference-audio-analyzer.pro指出的Q701推到一定声压所需的功率小很多,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K701吃电流,但声音相关的参数区别很小,所以这个评测对于K701的用户也应该有一定参考价值。其实我还有一个千元级别的便携耳机,铁三角ES700(就是现在ES770的上一代),也算是评价不错的封闭耳机,但和上面两个大耳是真的没得比。作为穷烧党,前端当然是穷帮的monitor 09,二手999块淘的。这个小盒子是真有点东西的,一百多克的重量光靠单端就能把我250欧的DT990 pro推得虎虎生风,音量调到-15到-16dB听流行乐足够了,就更不用说还有平衡口了,只不过暂时我用不上,相比我另一个号称推力大的播放器学林960就明显感觉声场大一圈,听大编制音乐时那种前后距离感出来了,还有就是打击乐和低频更加强劲。不过事实上250欧也不是这么难推,我经常把990pro怼在电脑或手机(三星note9)上直接听,素质当然是没法跟专业播放器比,但比ES700好很多是没有问题的。还有我悟出一个道理,听音乐还是在家好,而站桩情况下播放器的人机交互、文件管理做得再好也比不上十几年技术积累的大厂做的手机,更比不上PC上简单易用还有一堆功能的foobar,所以我买了乐之邦09。
谁是最终大赢家?数据总结2010-19年代斯诺克选手成绩 随着2020年的新年钟声敲响,我们告别了2010年代,现在也是时候给过去十年的斯诺克做一个总结,而本帖尝试通过数据概括斯诺克顶尖选手在过去十年中的表现,以评价谁在这个时代领导着这项运动,谁才是最终大赢家。 为了大家的阅读体验,请不要在楼主施工的过程中插楼,请在看到最后的【完】之后再评论。
修正通货膨胀和奖金池后顶尖斯诺克选手的排名 历史地位的问题历来是吧友们的热门话题,不过由于评判标准的不同大家心目中的榜单也各异,有的是按冠军排,其中又有按排名赛冠军的、三大赛冠军的,更有比较极端的是“唯世锦赛论”,也有的是依照统计数据,比如单杆数、职业胜场等等,而我个人觉得最有参考价值的应该还是奖金,包括选手所有在斯诺克男子单人职业比赛的奖金所得(排位+邀请),这样比较全面,也与大家的标准不矛盾,越大型的比赛奖金越高,因此在排名中的权重越大,且冠军的奖金往往是其他选手的数倍,而胜场、单杆数与选手的成绩相关,也就与奖金相关。另外,选手也不是一个比赛一个比赛埋头打,他们都是谋划着一局由一个赛季甚至是几个赛季组成的大棋局,比如会为了大师赛、上师赛的资格冲前16,为了冠中冠资格拼小比赛等等。不过奖金排名无法避免一个所有排名都解决不了的事,时代性与个人性。时代性主要是三个问题:通货膨胀、斯诺克这项运动的兴衰以及不同时代的竞争程度(后面两个可能是密切相关的)。个人性主要还是性格的问题,比如上赛季的顶尖选手里既有像火老师那样就参加11个比赛的闲人,也有像威尔逊、二师兄那样参加24个比赛的劳模。我在本帖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太远古时期不一定有可比性,本文就只取1977年世锦赛定到克鲁斯堡之后到18-19赛季的数据(主要来自cuetracker)。当然了,数据并不是真理,本帖也只是为大家做个参考。 为了大家的阅读体验,请不要在楼主施工的过程中插楼,请在看到最后的【完】之后再评论。
从50+单杆率看斯诺克顶尖选手的进攻统治力 经常能看到大家用单杆破百来衡量一个选手的实力,但是虽说破百不如满分杆难,但也是看缘分,因此波动极大。相对而言,单杆50+的门槛就相对低一点,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小,因此更稳定。另外,单杆破百某种意义上有表演性质,选手开心就打,不开心乱抡一杆就走了。相对而言50+更具有实战意义,打出一杆50+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就可以拿下一局,至少也是巨大优势。 单杆50+是一个极好的衡量选手实力的数据,但也不要过分解读。它只能说明进攻统治力,所以一些防守型选手和及其依赖准度步步为营的选手就很吃亏。不过呢,我个人理解斯诺克是一个偏进攻的项目,相比篮球它没有强制的攻防转换,因此你要是进攻好就可以一杆打死对手,而不是要打一回合防一回合,所以顶尖选手很难被防死。另外斯诺克的总分是固定的,你得一分就相当于防对手一分,连续得分就显得更重要。当然了,以上和我本帖的其他一些想法都有推测成分,大家也请批判性阅读。 我已经全部写完并制作好图片,会一点点复制黏贴上来,为了大家的阅读体验,在楼主写出【完】之前请耐心等待不要插楼。
拨乱反正——根据2年总奖金滚动方法重排过去32年前十名 在之前的帖子里跟吧友关于斯诺克的排名方法有过一些讨论,有些人反映14年之前实行的积分制可以让一些球员实力状态欠佳的情况下靠“打卡签到”蹭到一些分数,而且对于高水平的球员也没有给予与战绩相称的荣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积分制被奖金滚动累计制所取代。此外,还有吧友认为,邀请赛也应当划入到排名的制定体系中,特别是像大师赛这样分量重且都是强强对话的高质量邀请赛。因此,我尝试做了这样的一个统计,在将总奖金作为排名的唯一标准下看看一些选手的世界排名有什么变化。说是拨乱反正,事实上就是返璞归真,官方排名什么的到了16强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了,真金白银才是最靠谱的。 帖子会有点长,所以在楼主施工完成写出【完】之前请不要插楼
斯诺克选手最大的敌人:关于年龄的那些事儿 有时候常常听吧友说类似的话,“XX球员已经XX岁了,再不拿成绩职业生涯就没戏了”,所以我就想尝试通过老球员的经历看一看斯诺克职业球员有没有比较有规律性的关于年龄与竞技水平的关联。 首先如何衡量竞技水平是个问题。每年奖金?事实上,每年的奖金总量变化很大,且每个球员各年的奖金波动也非常大,很难直观地看出规律。破百率?我之前地帖子也分析过,随着斯诺克竞技水平地不断提高,无论是普通球员还是顶尖球员地的破百率都是水涨船高,你很难就一个球员前后的破百率评价球员的竞技水平。单赛季胜率?也是我之前的帖子提到的,选手的胜率和当时斯诺克的总体水平紧密相关,顶尖梯队胜率普遍是90年代高,10年代中等,00年代低。于是乎,我就选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每赛季初的官方世界排名,以前是按分,现在是两年奖金滚动,这应该算是认可度比较高的评价标准。一两名的浮动可以忽略,但譬如说从前5掉到10名开外,就需要注意了。 此外关于赛季与年龄的对应我这里也略微粗略,因为确实对不上。比如希胖和马叔是5月的生日,所以95-96赛季满20岁,而火老师是12月的生日,赛季中才满20岁。而我这里为了配合赛季初排名,就直接用赛季开始年减去选手的生年算作年龄,误差不超过一年。 关于入选的球员,其实也没多大选择空间,75三杰、皇帝和老戴维斯肯定有,然后我有找了几个从年轻时代就开始打斯诺克职业,并且一直参与到至少40岁以上且顶峰能稳定打进世界前10的选手(乔佩里老脸一红),一共11个人。年龄的上限选为45岁,毕竟超过45岁还接着打的基本上就只是玩玩了。 下面是我统计的表格,为了清楚明了,我为每位选手的排名加入色阶变化,红色是高排名,绿色就是低谷:很明显这11个球员巅峰期都不一样,火老师、皇帝和希胖是最典型的年少得志,只不过火箭据说是因为家庭原因,开始有几年打得相对压抑。其他人也渐渐在20岁的两三年后进入巅峰,而乔佩里、艾伯顿和达赫蒂这样的算是大器晚成,而老戴维斯因为参加职业晚,24岁才进入顶尖行列,但职业第二年就冲进前五。 巅峰期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巅峰时代的亨德利和老球王算是稳稳把控了八九十年代,而接下来就是三杰相爱相杀的故事,除了31岁那年被皇帝偷了一个(事实上那年前三亨德利、达赫蒂和奥沙利文的成绩非常接近,都是36000多几百的分数,第四就只有34000左右),从25到36岁基本上就是这三个人选出一个坐世界第一。接下来就是塞尔比当第一的时代了。另外,有些人巅峰期间会插入一个低谷,像马叔和艾伯顿。当然了,低谷可能是“天灾”(年龄导致水平下降),也可能是“人祸”,比如火箭偷懒不干活。 最后,我们重点看每个人职业生涯的末端,基本上都在35-37岁之间开始持续下坡,大部分人的低迷会一直持续到退役。这也印证了一些球迷的恐慌,大部分顶尖的过了35岁的球员都可能会迎来低谷期,这个低谷或许是万劫不复的,就像亨德利、老戴、达赫蒂等等球员一样。不过也有几位球员似乎熬过了这段低谷迎来第二春,最近的75三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乔佩里和怀特也有这样的迹象,但毕竟水平有限加上可能有运气成分,并不像三杰那么夸张,直接从十几名返回到前2前3,特别是火老师无论是夺冠率还是破百率都创造了职业生涯的新高,而他们的第二春能持续长度很难用过去的经验来估计,可以说史无前例,所以且看且珍惜吧! 当然了,这些都是基于经验基础上的推测,并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所以仅供参考,大家有什么想法或意见也可以说说。o(* ̄▽ ̄*) /
火老师最害怕的对手竟然是.....数据记录斯诺克高手间的强强对话 本帖将要展示的是斯诺克顶尖高手之间的相互对抗胜率,数据均来自cuetracker,更新到北爱尔兰杯特鲁姆普夺冠。虽说“头对头”比拼最令人津津乐道,但我个人觉得还是不应该过分解读这方面的数据,因为我们说斯诺克选手的实力是他打所有选手的实力,而非针对某个人,所以大家也就以娱乐的态度看看本帖的内容,当个趣闻就行了。 本帖所包括的顶尖高手就是大家最熟悉的“75三杰”,“80五虎”加上皇帝,这些人应该是斯诺克在技术成熟后各个年代的佼佼者。其实我本来还想加个老戴维斯,但时代差得实在是太远了,90年后他老人家基本上就是被那群不知尊老爱幼的家伙暴捶,所以暂时就不带他玩了。至于皇帝嘛,说实话你要说时代差别大其实也没多大,他27年生涯有19年与三杰重合,00年后也一直打到12年,不过战绩确实比90年代差远了,所以也就看看吧,别太较真。 关于统计的门槛,主要是对抗的次数。毕竟两个顶尖选手能遇到有实力因素,但更多的是缘分,所以可遇不可求。本帖将对抗十次一下的样本去掉,其实就一组对抗,特鲁姆普VS亨德利,他们总共遇到3次,皇帝2:1胜出。 还有说明的就是关于胜率的定义,大家知道斯诺克之前的一些比赛是偶数局,也就是说是有平局的。Cuetracker的习惯是把平局包括在内之后在算胜率,就是说A打B赢4局,输4局,平2局,他对B的胜率就是40%,而不是50%。不过呢,有平局的比赛相对不那么重要,所以我就根据个人胜场数处以两个人胜场之和来计算刨除平局的胜率。不过cuetracker的那个胜率我也会列出了供大家参考。 在楼主施工完成写出【完】之前请不要插楼
兴衰与胜负,一份关于斯诺克过去40年的报告 前排提示:因为本帖所讨论的内容涉及到楼主和大部分吧友所没有经历的斯诺克远古时代,以及比较抽象的趋势性问题,包含一些推测成分,可能比较有争议,所以请大家千万要耐心地批判性地阅读 此外,我也很想听听各位对于我这些推论和现象的想法,希望看完此贴的人都踊跃发表一下自己看法或建议!也顺便暖暖帖,让更多人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先谢谢各位了!(*^▽^*) 另外,请在我施工完成写出【完】之前不要插楼
截止目前斯诺克英锦赛的历史数据排名(前五十) 之前发过世锦赛和大师赛的数据排名,此帖将包含“三大赛”最后一个,也就是英锦赛的历史数据排名 英锦赛冠军数排名英锦赛大局数以及胜率 (火老师开挂了!!!!!)英锦赛小局数以及胜率英锦赛累计净胜分排名英锦赛单杆破百排名英锦赛单杆50+排名以及概率英锦赛累计奖金排名
截止目前斯诺克大师赛的历史数据排名(前五十) 刚才做了一个世锦赛的数据排名,我想干脆趁热打铁把剩下的两个“三大赛”(大师赛和英锦赛)的数据排名也做了,这样配合我之前做的球员生涯排名就可以给大家一个关于球员实力以及生涯成就的完整参考! 首先是大师赛,一会儿发英锦赛 (大师赛只有前16能参加,所有比赛都是硬碰硬,所以有些球员的胜率可能下降得很厉害,不过这样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大师赛冠军数排名大师赛大局数以及胜率 (在此怀念一下第18名的选手、英年早逝的天才、三届大师赛冠军保罗亨特,大师赛胜率仅次于火老师,一颗划破天际的流星!!!)大师赛小局数以及胜率大师赛累计净胜分排名 (火老师净胜分是现役最高塞尔比的4倍,老对手希金斯的5倍,小丁的10倍)大师赛单杆破百数排名大师赛单杆50+排名和概率大师赛累计奖金排名大家可以讨论有什么感想, 或与之前世锦赛的数据对比一下
截止目前克鲁斯堡斯诺克世锦赛的历史数据排名(前五十) 楼主也来蹭波世锦赛的热度! 今天我科普一下在拥有41年历史的克鲁斯堡世锦赛上,最顶尖球员截至目前的一些数据统计。虽说数据不能代表一切,但可以大概反映一位选手的生涯综合实力和江湖地位。(数据来自cuetracker网站)如果大家对球员职业生涯全部的历史战绩和一些重要数据排名感兴趣,可以移步我在“精品区”的一个帖子,《截止目前的历史球员生涯战绩》 首先当然是世锦赛冠军归属 (7个连续自然数真是强迫症福利233333. 虽说斯诺克选手数以千计,但真正拿过世锦赛冠军的只有20人,残酷啊!)然后是大局数和胜率【按胜场数排名】 (七冠王皇帝当仁不让,火老师紧随其后,俩人是75%+胜率的第一梯队,接着是70%+第二梯队的塞大师、希胖和老球王)小局数和胜率【按胜场数排名】 (火老师小局胜率居然反超皇帝!俩人与老球王戴维斯也同在57%+第一梯队,希胖、马叔、两个史蒂文斯、萝卜和塞大师[54.99%....]同属55%第二梯队。话说上场比赛火老师世锦赛总胜局数破千,真是恭喜恭喜!)生涯累计世锦赛奖金 (当然啦,奖金是年年高,通货膨胀没有考虑进去。老球王表示很委屈.....)世锦赛累计净胜分【按净胜分排名】 (还是奥、亨、戴、希的天下,第四名希胖的净胜分几乎是第五名吉米怀特的两倍。总共只有33位选手的净胜分为正,还没剔除一些只参加过一两次的选手)世锦赛单杆破百数 (这个没多少悬念,火一其随!另外可以提前恭喜希胖,世锦赛单杆破百数马上超皇帝了!)世锦赛单杆50+数以及概率 (经常有吧友说所谓“一杆致胜”,我觉得如果能打出单杆50+,那么一局应该十有八九就拿下了,所以单杆50+大概可以反映“一杆致胜率”。PS:我一直觉得小丁的实力因为各种各样说的原因被低估了,他的单杆50+率有点可怕!)大家也可以聊一聊对这些数据的看法
截止目前的历史球员生涯战绩(参与联赛数,大局数和小局数) 本人萌新一枚,喜欢看斯诺克,但只看不打,不太懂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就搬了点数据供大家讨论。自己也 从大家的讨论中跟着学习一点 (* ̄︶ ̄) 数据所包含的联赛为球员生涯参与的所有职业联赛(包括排名赛、邀请赛等cuetracker所区分的7种)。 球员生涯胜率从高到低可由填充颜色从红到绿加以区分。 (数据来自cuetracker网站) 首先是比赛(大局)数及胜场和胜率(以胜场数排名,取历史前50名)接着是小局数及胜局和胜率(以胜局数排名,取历史前50名)火老师真的是独领风骚,历史前50唯一一个大局胜率破七成,小局胜率破六成! 虽说数据看似比较接近,但都是几千场比赛、几万局打出来的,应该比较说明问题。 请大家也来谈谈感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