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地看蚂蚁
蹲地看蚂蚁
猫见猫爱,花见花开。
关注数: 141
粉丝数: 213
发帖数: 54,928
关注贴吧数: 30
富华斋西瓜酪
中国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
新隆福寺
北京稻香村零号店
正阳书局砖爷和它的傻儿子来福
宣武艺园里的菊花展
宣武区宣南居饭馆
人定湖公园里的小小植物园
北京高碑店
通州三教庙与燃灯塔
大热天发点去年初冬照片 会城门公园
京西新晋公园——齐物潭
徐记烧饼重装上阵 好家伙,搬到马连道那边去了
祖传手艺狗尾巴草兔子 这么多年了,小时候的手艺还没忘
圆明园荷花蜻蜓
无锡东林书院
西单购物中心的钢铁月球书店
《值得一吃的喀什餐厅》
镇江有三怪
傅记酱肉
西单路口的花坛
公园活动,免费现场自制手工香囊一枚。提神醒脑,驱虫防蚊。 大家端午节快乐安康。
内观堂书店
《北京名人故居——陈独秀旧居》
《北京常营李小老烧饼》
北京动物园赏花
《西四四方阁面馆》
北京稻香村居然推出了盒饭业务
无锡阿炳故居
北京地下城
无锡中心广场公园的猫
阳台上的喇叭花开了两小朵
茅盾故居
《溜溜哒哒玉渊潭公园樱花》 前几天去玉渊潭公园凑热闹,人真多。
《八卦掌创始人大侠董海川之墓》 清明节的今天,发个北京名人墓照片。
《无锡杜鹃园》
《百望山春花》
《无锡阿炳之墓》
《奥林匹克公园惊现黑色兔兔》
《雾霾之日游览颐和园》 黑白照片系列
无锡寄畅园视频
《傻吃闷睡的正阳书局砖爷》 发几张砖爷近照
《从谐趣园到无锡寄畅园》 书接上回,话说从惠山寺出来后,一路且停且走,路过大大小小若干景点,终于来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寄畅园。 与苏州园林不同,我知道无锡寄畅园还得从一座皇家园林说起。 话说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东北角有个园中园,名曰“谐趣园”。 此园的来历还得从几百年前乾隆爷下江南说起…… 话说乾隆爷下江南每次路过无锡必去寄畅园,寄畅园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乾隆爷。 做为盖章狂魔和弹幕鼻祖的乾隆爷不仅在这里留下大量的御笔和鲜为人知的诗篇,还一言不合的决定在北京仿照寄畅园盖一座园林,我只能说有钱就是任性,简直是壕无人性。 这座仿造的园林就是谐趣园到前身——惠山园。 后来到了嘉庆皇帝继位,重新修整了惠山园,可能感觉这个名字不伦不类,毕竟北京没有惠山啊,取个惠山园文不对题,于是改名谐趣园沿用至今。 来寄畅园之前,心里认为既然谐趣园仿造寄畅园,那么肯定寄畅园结构布局和谐趣园肯定不说一模一样,肯定也差不多,结果是令人大吃一惊。 如同文体两开花的六老师所说:改变不是乱编,仿造不是照搬。 寄畅园比照谐趣园可谓大相径庭,大不一样。 不过仔细看来,谐趣园和寄畅园还是有一些异曲同工。比如说寄畅园引二泉之水的八音涧景点,在其中行走能听见流水潺潺,声音悦耳动听。 而谐趣园则有个引万寿山后湖之水的玉琴峡景观,坐在岸边的岩石上溪水淙淙,声音珠落玉盘。 寄畅园有一座石头磊砌的七星桥,横卧水面。 谐趣园则有一座知鱼桥,蜿蜒曲折。 总体来说,如果仅仅从园内建筑物的规模,档次和用料来说,谐趣园做为皇家园林,稳稳的压过寄畅园一头。 而如果从园内植被,意境和幽远来说,谐趣园委实比不了寄畅园。毕竟南方的气候加成使北方园林的植被繁茂和品种之多拍马也比不上。 如果你非要我说寄畅园和谐趣园到底哪个最好最适合游览,我只能说:若她涉世未深,就带她来谐趣园,让她看尽世间的繁华;若她心已沧桑,就带她去寄畅园静静地坐坐,享受这一丝的宁静。 正如莎翁所说:世上本无所谓好和坏,思想使然。
《百望山雪景》 苍茫一色染山峦,千山景致披银衫。松柏长青衬暮雪,桃蕾沁雪相应寒。
《玛嘉烈》 前年夏日的一天,我顶着炎炎烈日出门溜达。 途径月坛金融街一代是口渴难当,金融街附近没什么卖东西的地方,于是拿出点评搜了搜周围,发现这家叫玛嘉烈的葡式茶餐厅评价不低,于是乎来此用餐。 玛嘉烈门脸不大,但里面还是蛮大的,我去的时候不是午餐时间,人不是很多。 此店装修确实很洋气,灯具和餐具的图案也不是中式风格,虽然没有去过葡萄牙,但是想必可能是葡式风格吧。 点餐交钱后才能下单,现在北京这种先交钱的饭馆不多了。 可能我来的太早,很多东西要现做,所以我点的驰名猪扒包和冰镇丝袜奶茶等了一会才上来。 猪扒包出乎意料的好吃,面包和里面的猪扒吃的出来都是现做的。 面包酥脆略硬,猪扒鲜嫩多汁,软硬搭配的口感还不错。 丝袜奶茶滑腻香浓,意犹未尽,美中不足,喝到最后也没看见丝袜在哪? 后来看他们家介绍才明白,玛嘉烈是一位女士的名字,号称澳门葡式蛋挞女王,想必他们家的蛋挞应该更加好吃。 不过这几年一直没路过这边,随缘吧,什么时候再路过此地,一定买个蛋挞吃吃看。
《金福源桂林煲饭》 煲饭和煲仔饭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 虽然都是一个砂锅,底下是饭,上面放菜,但是味道口感完全不一样。 煲仔饭讲究有硬饭嘎嘣,而煲饭却没有。 这家店位于新街口和积水潭医院南门外大街的交汇处,店面不大但据说也是一家老店了。 前年一天,路过此地特意进去品尝煲饭和煲仔饭有什么不一样。 由于去的比较早,没什么人,点了一个牛肉酸菜煲饭。 不一会煲饭上来了,一看还别说,牛肉块给的还真不少,好几大块。 一尝,符合我这个北方人的口味,很香很入味,很好嚼,但是并不软烂的一塌糊涂,很有嚼头。 酸菜算是点睛之笔,和牛肉块一起吃很解油腻,也很下饭。 个人感觉,这种桂林煲饭要比广东那边的煲仔饭更符合北方人口味,实在是不错。 对于爱吃肉的,推荐可以去吃吃看,反正我是觉得他们家煲饭十分好吃。
《锅里鲜锅贴店》 一家很隐蔽的小饭馆。 位于木樨地地铁附近,他们家不在马路明面,隐藏在首都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中间路段的一片居民楼后。 如果不是特意来此,根本很难路过此地。从小到大去军博,去首博路过这边无数次,但是这条街道也还是第一次来到。 饭馆不是很大,座位安排的比较拥挤,用餐时间段都是食客,拼桌上必须的。 几乎不是回头客就是慕名而来的。 他们家锅贴品种不少,挺好吃也挺实惠,还有一些大饭馆饭店不屑做的家常菜他们家也有不少。 关键是他们家棒渣粥免费啊!它不香吗? 点了二两猪肉韭菜锅贴,一盘宫保鸡丁。 花不了几个钱,吃的挺好,就是就餐环境差了点,拥挤,人挨人,书包只能抱着,没地方放。 个人点评,来军博或者首博游览后可以去用餐的地方,如果特别喜欢锅贴可以来吃吃看。
《姑苏相门》 从盘门出来后乘车一直往北,来到了相门站。 隔着宽阔的护城河便远远的看见了对岸的城门楼。 相门一个充满文人气息的名字,不由得联想到现在老气横秋,满腹才华的宰相,丞相。 如果姑苏,让我自然而然的和才子佳人联系到一起。 但是有谁知道相门本来叫匠门,它的名字来源于一对以铸剑名垂青史的夫妇——干将莫邪。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伍子胥在此筑城,后人在此城遗址上建立了一座城门,取名匠门。 春秋时期的苏州是吴国的都城,一个个历史英雄曾经在这里粉墨登场。 有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国恨家仇卧薪尝胆,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有运筹帷幄号称军神的孙武,也有铸就神兵利器的干将莫邪。 当年的苏州可谓是金戈铁马热血沸腾的尚武之地。 时间飞逝,各路英雄粉墨登场,逐鹿中原。 匠门也渐渐的荒废了,到了民国年间,城门被重新复建,但是名字已从匠门改成相门。 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小鬼子把这座城门又毁了,于是在又是很长时间,这里只余残垣断壁。 到了2012年,国家才重新修建了这里,现在这里除了一座城门楼子外,还修复了一段城墙。 不过现在的城墙不是实心的了,而是空心的,里面开了博物馆,商店等等。 可惜我来晚了五分钟,博物馆不让进了,只好顺着城墙走了走。还别说,顺着城墙修的绿化带公园还挺不错,能看见三三两两的本地人在这里休闲锻炼。 下次有机会再来姑苏一定来这里的博物馆进去一看究竟。
《姑苏之行——盘门撸猫》 从小园楼饭店吃完饭步行至盘门景区。 买完票进入后最明显的就是不远处的高塔——瑞光塔。 这个塔是可以攀登的,和中国其它宝塔一样,里面的台阶简直不是台阶,有种登梯子上房的感觉,木质楼梯相当狭窄,而且立陡的很。 一路手脚并用来到顶层,远眺姑苏城十分的清晰,由于姑苏城内没有太高的建筑物,所以远眺的效果十分好。 盘门景区里猫主子不少,而且大多数都在宝塔的塔檐上嬉戏玩耍,可惜没有带猫粮,只能远远的给主子们拍摄了几张靓照。 盘门的水陆城门是看点,据说这种结构的城门现在中国仅此一座。 自古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
《姑苏小园楼饭店盘门店》 去年十月二十二日,从虎丘景区出来后已经十二点多了,下午准备去盘门景区一游,顺便解决中午饭。 看大众点评盘门这周围味道和价格都比较合适的饭馆非小园楼莫属,当然了,咱不是姑苏土著,是不是有更好的隐藏饭馆说不好,不过看评价什么的这家还不错。 由于前后来这里吃了两次饭,所以今天就一块发上来了,就不分两次了。
《柴氏风味斋牛肉面》 柴氏在北京绝对算得上牛肉面界的一哥了,在北京你没去柴氏吃过,都不好意思说你吃过牛肉面。 他们家位置比较偏僻,在首体南边一条街巷里。 去年夏天一天,来此吃吃看这个在北京响当当的老店牛肉面。 由于来的早,人不是很多,菜谱很简单,看了看面条不算贵,但是他们家面条里是没有肉的,一般都要单点一碗牛肉然后拌面着吃。 这样算下来也不算便宜了。 点了一碗面条,一小碗炖牛肉,一瓶北冰洋。 不一会就上齐了。 先尝了尝面条,很劲道,而且本身有点味道,就算不点牛肉吃素面也还说得过去。 小碗牛肉碗不大,牛肉炖的够烂够入味,略微有膻气,一般北京清真饭馆牛羊肉都略带膻气,人家回民习惯爱吃这种味道。 一碗牛肉面吃下去,基本饱了吧,不过个人感觉还是老北京打卤面更合我胃口。 一家好的饭馆应该是吃完还想着什么时候再来吃一顿,但是这家店的牛肉面我没有再吃一次的欲望,只能说味道还不错。 可能也因为我本身不是特别喜欢面条吧。
《姑苏——虎丘》 苏东坡曾经说过,过姑苏不游虎丘乃一欠事。 基本那意思和来北京不去故宫就算白来的意思差不多,所以我从寒山寺出来后打车直奔虎丘。 出租车司机是一名姑苏本地人,一路上用着略带吴音的普通话给我滔滔不绝讲起姑苏的名胜古迹,颇有谁不说俺家乡美的自豪,不过姑苏还真就有这个底蕴。 乘车到了虎丘山下的马路旁边,前面不让走车了,要步行二三百米才到虎丘正门。
《我买的二十斤压缩饼干到货了》 整整二十斤压缩饼干,保质期三年。 里面是抽真空塑封包装,最外面是军绿色铁皮盒子盛放,特别有铁血的味道。
《雨中赏景山公园牡丹花》 牡丹花被称为中国国花,其雍容华贵的外貌令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在北京有好几处以赏牡丹花闻名的古迹,比如说崇效寺的牡丹花,戒台寺的牡丹花。可惜崇效寺已不复存在,而戒台寺又离城较远位于西山山腰。所以在北京离的最近,最有名气的牡丹花观赏地点就是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牡丹花可谓历史悠久,早在金代,这里就是皇家花园所在,园内遍植牡丹花。后来历经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扩建培植,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爷更是下令栽植培育了很多名贵的牡丹花品种。 从小就在家长的带领下来这里看牡丹花,但是雨中看牡丹花还从来没有过。 因为春雨贵如油,在北京赶上一场春雨着实不易,而能在牡丹花盛花期赶上一场春雨更是可遇不可求。 终于赶上一场在盛花期的春雨,于是拿着雨伞乘车来到了景山公园。
《安平巷鸡蛋灌饼》 鸡蛋灌饼这玩意曾经风靡一时,这个吃食肯定不是老北京小吃之一,具体 哪个地方的真不好说,不过据说是河南小吃,有没有河南朋友证实一下呢? 鸡蛋灌饼什么时候传入北京没有考证过,不过我印象里应该是零四零五年开始风靡一时,在这之前是云南土家掉渣饼流行一段时间。 那时候中国刚刚搞房地产,大量人口迅速涌入各大城市,北京当然首当其冲。 绝大多数来京外地人都搞餐饮业,那几年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多长。 很多各地方小吃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北京遍地开花,不过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少数几个风靡一时,但是没多久也都消声灭迹不知所踪。 其中鸡蛋灌饼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满大街的鸡蛋灌饼摊位如同寥若晨星,北京城里满打满算一手可数。 当年的鸡蛋灌饼一块钱一个,不过没有现在这样夹生菜,榨菜或者烤肠鸡排什么的。就是一个简简单单鸡蛋灌饼,抹点甜面酱之类的酱料,我还特别喜欢不抹酱料的。那种原汁原味只有面粉香气和鸡蛋醇香混杂在一起的味道令人着迷。 曾几何时,鸡蛋灌饼一店难觅了。 这家店是北京城里为数不多的老店,据说十几年了。进门看见上岁数一男一女在忙活,看样子应该是一家子。 当年有炭炉子烙饼,现在不许用煤炭了,都是液化气的,他们家还比较正宗,烙完后还放入饼铛下烘烤一下,然后我选择不要生菜和榨菜,夹了蔬菜后饼的酥脆感觉就没有了。 尝了尝,还是那个味儿,不过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似乎面粉香气和鸡蛋香气没有当年那么足了,而且少了炭火的味道。 吃完鸡蛋灌饼在周边胡同溜达溜达,这边老北京胡同还是有一些的,虽然没有南锣鼓巷看着整齐,但是这才是老北京原汁原味的胡同。
《寒山寺》组图 去年十月二十二号,我从留园出来后,乘车来到了寒山寺。 本想一睹寒山寺还有枫桥,可惜枫桥我去的时候已经开始维修了,过不去。于是只参观了寒山寺,枫桥还得以后有机会再说。 虽然没有看见枫桥,不过倒是看了枫桥夜泊的石碑。 寒山寺有很多历朝历代的名人题写的枫桥夜泊诗词石碑,其中最大的就是最近修的那个华夏石碑,足足有四五层楼房那么高大。 旁边修的梵音阁也是气势恢宏,有点像颐和园佛香阁。 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寒山寺内的大雄宝殿,还有后院的普明宝塔。 寒山寺内的钟楼五块钱门票可以登楼敲钟三下,我当然没有错过,亲手敲响了夜半钟声里的钟声。 总而言之,没有看到枫桥略有遗憾,不过逛了寒山寺,敲了寒山钟也算不虚此行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韭菜鸡蛋馅饼》 最近一周以来春韭大批量上市。与春节之后韭菜动辄十块钱一斤的价格不同,我们家楼下的超市三块钱就能买到两大捆紫根嫩韭菜。 买回家如何吃成了问题,吃了几顿韭菜鸡蛋包子和韭菜鸡蛋饺子后感觉有点吃腻了。 于是开始烙韭菜鸡蛋馅饼换换口味。 生面烙饼太硬,烫面又不劲道。于是采取了半烫面方法。 一捆韭菜四个鸡蛋烙了十六张馅饼,个头不大,巴掌大吧。 算了算成本,大约十块钱以内吧。 楼下的快餐店一个这么大的韭菜鸡蛋馅饼卖四块钱,实话实说,鸡蛋还没有我这个多。 十六个多少钱?六十多块吧,足足是我的成本七倍以上,黑,真黑。 不过如果算上人家房屋水电费,人工成本,加上冬天韭菜贵的时候也是四块钱来算,也不算很黑了,毕竟人家要赚钱。 总而言之,正如那位伟人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非常时期解锁了技能,享受了美食,还绝对比外面的干净卫生料足,何乐不为呢。
《中国四大名园之——留园》 去年十月二十二号一大早我便乘车来到了慕名已久的留园。 这次算直接买票进入,一点都不麻烦。 由于已经游览了拙政园和狮子林,我对苏州园林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是我还是被留园里的冠云峰惊呆了。 据说此石乃是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可惜刚刚运到苏州,北宋就被金兵灭亡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回了现在的北京。 于是,这块太湖石就永远的留在了苏州,一直留到了现在,算算看得有小一千年了。 太湖石其实在北京也有很多,当年金灭宋后,把宋皇宫里的很多太湖石运回了北京的金中都。 后来金灭亡,这些太湖石流散各地,不少被后来的元明清统治者修了自己的皇家园林。 其中北海公园静心斋 里的假山群据说就是乾隆爷用这些太湖石堆砌的。 但是,像冠云峰这么高大漂亮的太湖石我还真是平生仅见。 就靠这块太湖石留园能进身中国四大名园,和北京颐和园齐明,可见其魅力所在。 古人给它的评价是“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林,可见其价值不可限量。 至于留园内部的亭台楼阁,繁花似锦我就不多说了,能和拙政园齐名,位居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三种烧饼》 昨天翻腾冰箱,找出半罐糖桂花。打开后又闻到了杭州那香甜的空气。 美国空气是不是香甜咱没闻过,不过桂花树盛开时节的杭州确实全城到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香甜。 一看快过保质期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做桂花馅儿烧饼,莱斯够! 首先把糖桂花和一定量的油炒面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熟芝麻,如果有核桃仁,瓜子仁那就更好了,切碎后混合在一起,调制成面团一样的馅儿。 之后就一如往常做烧饼步骤了。 顺便还做了豆沙馅儿和巧克力馅儿的烧饼。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