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地看蚂蚁 蹲地看蚂蚁
猫见猫爱,花见花开。
关注数: 141 粉丝数: 213 发帖数: 54,928 关注贴吧数: 30
不对外开放的龙王庙以及黑龙潭 今天介绍一个又是被机关单位占据,现如今不对外开放的皇家寺庙——龙王庙。 乘坐651公共汽车往柳林村方向,其中有一站温泉路东口。 下车后路北院子里会看见一座小山,山名曰“画眉山”。画眉山之所以被当地人起了这个名字,并不是山上有画眉鸟,而是此山上有一种黑色的石头,可以用来描眉。 画眉山临近白家疃村,此村是当年曹雪芹经常来的地方。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贾宝玉说道“西方有石名黛,可作画眉之墨。”恐怕当年曹雪芹也是受到画眉山的启发吧。 在画眉山山下,依山而建一座寺庙,名为“龙王庙”。 龙王庙山门侧有一半圆形回廊,廊中有一水潭,名曰“黑龙潭”。 红墙黄瓦的山门屹立在一排石阶之上。 稍有常识的人看见这红墙黄瓦就知道此地不简单,必与皇家有关。 果然,依阶而上,在山门左右两边,一边挂着“黑龙潭及龙王庙”的文物保护牌子,另一边牌子上写着“黑龙潭及龙王庙,明清两朝皇帝祈雨的地方。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均有重修。清乾隆三年(1738年)封龙王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由黑龙潭及潭外回廊和潭西龙王庙等多种建筑与石碑组成。龙王庙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庙内现存明、清及民国重修碑、御制碑等多块。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庙依山而筑,分为三阶,层层上升,四座碑亭,两两一组,东西对称。一边往上攀登,一边欣赏碑亭内明,清年间的御制碑,以及民国年间的重修碑。 不知不觉穿过牌楼来到最顶端的龙王庙。 走进龙王庙,之中自然是龙王爷端坐正中,两侧是两侧站立雷公、电母、风伯、雨神、千里眼、顺风耳六神。 六神一边三位雁翅排开,威风凛凛好不威风。 说完龙王庙再说说黑龙潭。 方志云:“龙潭围广十亩,水从石罅中去,终年不干,下溢田间,潺潺有声。” 御制画眉山龙王庙碑中写到:“都城之西一舍许有山,曰画眉山,龙泉寺之下有泉,从石罅间出,源源不竭,潴而为潭泓如也。自春从夏以及秋冬,四时不枯,若干旱雨澍以及涨溢,他山之泉亦或盈缩,而此泉自如。人尤异之,相传以为有龙居焉,号曰龙湫,又庙祠于傍,亦曰龙王庙。” 现在的黑龙潭周边是一圈半圆形回廊围绕,据说在四十年前此村民还经常来这里洗衣挑水。 据传说,黑龙潭的潭水夏日暴雨之时不涨一分,遇见干旱之时不减一寸。 有一年此地大旱,周边水源几乎都枯竭了,唯独此谭依旧水位不减,成为了十里八村的救命水源。 故而老百姓传说此谭有龙王爷庇佑云云。 可惜啊,如此风景名胜居然不对外开放,可惜可惜!
银白杨下那场风花雪月的游戏 深秋的一天,漫步在京城大街小巷。 秋日的艳阳透过树枝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地上洒满了落叶,踏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 我走到一棵杨树下面,正好一阵风吹落,飘飘洒洒的树叶随风飘落,一叶正好飘在我脚下。 弯腰捡起那片杨树叶,看着粗粗的叶柄,脉络分明的叶片,闻着散发出的淡淡青草的香气,我慢慢的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小时候,北京街头巷尾最多的树木就是杨树,尤其是我经常上下学走的那条胡同里,两边全是杨树。 每到春天那满天的杨絮,紫色的“毛毛虫”花穗,还有夏日那遮天蔽日的树荫都一直伴随我的成长。 而到了深秋,杨树则会给我们这些孩子带来一场季节性的游戏——拔老根儿。 拔老根儿不需要道具,不需要体力,也没有身体上的对抗,所以是一种男孩子和女孩子都喜欢的游戏,而且也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 有专家说拔老根儿源自古代斗百草,但是儿时的我们哪懂这些“非物”的传承发扬,只是纯粹的游戏。 孩子最多的地方莫过于学校,而拔老根儿这个游戏玩的人越多越好玩。 记得我们小学当年在校墙旁边有好几棵银白杨,每到课间休息,或者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 全班同学都会聚在杨树下面,人人低着头,当然不是看手机,而是找寻地上的落叶。 看见大片的叶子,叶柄也比较粗就捡起来,一把撸掉叶片,把叶柄留下来放入兜里。 等大家都捡的差不多了,游戏就开始了。 大家两两一组,把手里的叶柄相互交叉,然后两手攥紧两端,相互用力往怀里拉。 谁的叶柄断了,就是输了。 赢的人洋洋得意高举手里的叶柄自称“宝根儿”,输的人垂头丧气继续寻找新的叶柄…… 现在的孩子看起来可能无聊至极,但是当年的孩子乐此不疲。 拔老根儿还有各种各样的窍门和绝技。 最常用的就是把老根儿放入鞋坑儿里,用脚踩着一两天,直到青色的叶柄变成黑色。 这样的叶柄韧性大大提升不容易被拔断,于是拔老根儿就变成了一个“有味道的游戏”。 如果等不了那么久,则可以把刚刚捡到的叶柄慢慢的搓揉缠绕,这样叶柄就不会发脆容易断。 还有剑走偏锋歪门邪道的,比如说在拔根儿的时候用指甲去掐断对方的老根儿,或者事先在叶柄中间穿上一根细细的铜丝铁丝什么的。 不过这种行为是大家所不耻的,轻则没朋友,重则挨一顿老拳。 当然了,小孩子基本不记仇,有仇当场就打起来了,第二天还是好哥们一起玩。 回忆着儿时的游戏,手里依旧举着那片杨叶,一路走过,杨树下的空地也停满了私家车,胡同也再难见到玩耍的孩童,更再难听到孩子们那银铃般的欢声笑语。 我不禁神伤举起手中的老根儿,对着一棵大树说道:拔吗?
眼瞅着又是一年冬季来到了,每到冬季,就不不得不说说北京冬日四宝——冰糖葫芦烤白薯,糖炒栗子大白菜。 前三个是北京冬日小吃,后一个是当年北京人冬天的看家菜。 小时候的冬日吃的最多的还是烤白薯。 它比糖炒栗子便宜,而比冰糖葫芦热乎,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时候,围着暖烘烘的大铁炉子,买上一大块烤白薯,用马粪纸包着,小心翼翼拔去外皮,用牙尖一点点的咬着,烫的嘴和舌头生疼,吸溜着,吹着气慢慢吃。 一时间暖了手,暖了肠胃,暖了心,更是温暖了整个冬天一般。 与卖糖炒栗子的一般是固定摊位不一样,小时候卖烤白薯的几乎都是流动摊位。 一般来说都是大爷大叔骑个二八加重改装自行车,自行车的后轱辘右侧焊上三角铁做成一个架子,上面放上一个汽油桶,最外侧再装上一个车轱辘,如同那带跨斗的摩托车似的。 他们出摊地点不太固定,一般来说都找个人流密集地方,寻觅个窝风之地就开始摆摊吆喝了。 一般都是吆喝:烤白薯,烤白薯。 也有抓住顾客心理的:热乎乎的烤白薯,不甜不要钱。 还有吆喝:栗子味儿的烤白薯。 当顾客前来谈好价格,和要买的白薯大概其大小后,他们就会从炉子里掏出一个让你看看大小合不合适,不合适再换。 合适的话就拿出一边的杆秤称重算钱。 然后从旁边抽出一张黄色马粪纸给你包起来,当然了,马粪纸算是讲究的,也有不少就是旧报纸包着,那年头没那么多穷讲究。 烤白薯好不好讲究五个字:胖,面,透,香,甜。 胖就是说白薯个头要大,胖乎乎的感觉,如同小来福,呵呵。 面是指白薯内瓤要面糊的口感,不能水水的。一般来说如果你赶上水不拉几口感的白薯那就是说这白薯没入窖存储,烤白薯用的白薯要入窖储藏一段时间,让白薯去去水分,这样烤出来才绵密的口感。 透就是说一定要烤透,既不能外皮糊的一塌糊涂,也不能内瓤不熟,这就要看烤白薯师傅的经验了。 香是指烤白薯撕开外皮时候那股子热气腾腾的香气,虽然和花香不是一个路数,但是也超级好闻,我觉得香奈儿如果出个怀旧经典北京烤白薯味儿香水会不会引起北京大妞们的疯抢呢? 甜就不必多说了,烤的好的烤白薯那是真甜啊!糖分相当大,吃完后嘴唇,手指都黏糊糊的。我最喜欢吃烤白薯那外皮微微有些发焦的地方,撕下来用门牙尖一点点刮着紧贴着烤焦外皮的白薯肉,最后在用舌头舔一舔,真甜啊! 从舌尖甜到心房,甜的灵魂出窍,甜到心灵忧伤,甜到每到冬天看见烤白薯的摊位就走不动路,非的买上一块大快朵颐解解馋不可。 可惜现如今北京城里禁止煤炭烧烤,烤白薯的大铁桶许久未见,遗憾啊!
《中秋节话祭月》 今天是中秋节了,值此佳节,先祝各位节日快乐,阖家团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小时候中秋节之前,家里都会买一些水果什么的。 昨天路过超市,看见玫瑰香的葡萄不错就买了几斤拿回家给家人分享。 话说现如今的中秋节大家还保持着吃月饼,赏月,吃水果,吃团圆饭的习俗,不过当年中秋节拜月的习俗现在几乎绝迹了。 我小时候自不必说,经过破四旧和激情燃烧的十年洗礼,别说祭月活动了,就连兔儿爷都没见过,现在满大街卖兔儿爷的也就近二十年的事儿。 不过小时候听母上大人说过她儿时过中秋节家家户户祭月的事情。 那时候刚刚建国初期,还没有搞什么破四旧,还没搞激情燃烧的十年。 那时候每逢中秋节,我母亲的爷爷,我应该叫太姥爷吧。 太姥爷就会从箱子里把兔儿爷取出来,到了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来到院子里。 先是在北房屋檐下铺上一块红毯子,然后放上供桌,供桌对着月亮升起的方位。 桌子上铺上桌围,当中供上月光马儿,兔儿爷,两侧放上鸡冠花,月饼两碟,水果一盘(里面一般来说都是应季水果,有苹果,沙果,白梨,葡萄,西瓜什么的,但是一定要是圆形的水果,香蕉这种造型不要),再摆上五供,蜡钎上插上一对大红蜡烛点燃。 虽然我没有亲眼看见过,也没有什么照片留下来,但是想想看就感觉非常有意思,非常有仪式感。 在我脑海里不由得呈现这样一副画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秋风习习,小院微凉。 供桌上花团锦簇,瓜果飘香,烛影摇红。 抬望眼夜空无云,少顷,一缕寒光从东南方向穿过院墙,屋檐照射到小院之中,刹那整个院子沐浴在这朦胧的月光之中。 一家人围在院子里,家里中的女性一一先给月光菩萨上三炷香,把黄表纸点燃,一缕青烟直上九霄。 然后再在蒲团上给月光菩萨磕三个头,起身后再一作揖,整个过程就算完成。 等家里的女性都拜月完毕后,贡品大家就分着吃了。 (可能有人可能问,为什么只有女性祭拜?这是因为传统习俗里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当明月高悬之时,大家吃着月饼,分享着水果,或站在院子里,或坐在屋里从玻璃窗,从竹帘的缝隙看上天上的明月,听老一辈人讲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的故事,当年我小时候也听过长辈讲过这些故事,看着天上的圆月,以及月里的阴影深信不疑,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阿波罗登月~~ 也许这些故事是属于小孩子的烂漫吧! 有人说这些都是迷信,是糟粕。 我不敢苟同。 迷信吗?可能有一些,但是这其实都是纯朴善良的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罢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