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ekin ntekin
关注数: 819 粉丝数: 1,841 发帖数: 55,885 关注贴吧数: 38
论:职业联赛确实并非能绝对提升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 日本足球应该是亚洲足球里基于本国足球联赛发展收益最大的国家。 J联赛起步时间大致与中国职业联赛起步时间相同,但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日本队从98年才第一次杀入世界杯,到2013年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世界任何一个二流足球强队交手的国家。 它的国脚遍布在德甲和英超,其中有很多在欧洲豪门里踢球。 它的成功性我就不赘述了。 让我奇怪的是另一方面的例子。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觉得中国,西亚和澳大利亚足球显然就没有从本国职业联赛上受益,如果不是其实反而倒退了的话。 先说西亚联赛。 一提西亚联赛,我们除了脑海中各个给我们的“黑色三分钟”,还有西亚足球在世界足坛留下的一些经典战例。 曾几何时,世界杯亚洲区的名额中总会有西亚足球的身影。 伊朗和沙特是世界杯的常客,甚至卡塔尔也去打过酱油。 沙特队在94年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幕长途奔袭孤胆英雄的经典进球。 伊朗也曾在阿里代伊和马达维基亚那一代给亚洲足球在世界上进行了代言。 然而这几年西亚足球虽然仍然保持着对中国足球的优势,但以世界杯和其他大型赛事衡量,西亚足球明显相较于过去是比较萎靡的。2010年的世界杯甚至没有一支西亚球队入围最后的决赛阶段。 但有意思的现象确实,西亚的联赛在这些年却是搞得无比繁荣。 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吸引卡隆这样的球星,现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一样对欧洲过气的球星诱惑很大。西亚联赛的影响力不容置疑,西亚人民热爱足球的程度也没有争议。 还有我们自己中国国家队。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职业联赛的时候,我们的国家队反而在亚洲强队之中站立一席之地。 我们历史上也有几次杀入亚洲杯的决赛。虽然我们只打进过一次世界杯,但不可否认就世界杯预选赛的成绩来衡量,2004年后的国足可以说是一届不如一届,一年不如一年。 我们甚至连续三届世界杯没有进入十强赛了。反观当年虽然有着一个一个的黑色三分钟,但我们总是离世界杯那么近。另外从FIFA的国际排名看,从2002年中国队最高排过世界第32,到今天在90-110之间徘徊, 也能说明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当年没有职业联赛,只有体工队体制培养的球员, 却比今天“大牌”遍地的中超培养出来的球员要硬气。 范志毅说自己在职业化之前的工资是一个月两千多块钱, 今天的国脚挣多少钱? 范志毅在英国打出过名堂,获得过亚洲足球先生。 今天的中国球员在外国足球解说里只是“10号球员带球”。。。 最后就是澳大利亚国家队。 澳大利亚足球其实在70年代就悄悄地打入过西德世界杯。但这支国家队真正在国际球迷心中成名应该还是他们的黄金一代 -- 科威尔,维杜卡, 韦德马尔, 奥坎,施瓦泽他们这一代球员。 2001年10月作客伦敦的澳大利亚国家队居然在客场出人意料地3-1战胜了英格兰队,从此正式宣告黄金一代登上历史舞台。 2005年联合会杯惜败全主力出战的阿根廷队,06年世界杯打入16强;热身赛上连克荷兰,丹麦等欧洲强队, 同时期FIFA排名世界第14足以说明那段时间的澳大利亚国家队是多么恐怖。但随着黄金一代的老去,这支国家队也在急速下滑。 尽管他们仍然杀入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但昨天热身赛之中0-6被巴西横扫,也让澳洲本国球迷感慨万千。 要知道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巴西和澳大利亚的比赛还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讽刺的是,澳大利亚在2005年之前并没有本国联赛。 我们能喊出名字的球星,科威尔,维杜卡,卡希尔, 施瓦泽等人,他们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意义上本国足球培养的。 今天很多澳洲媒体翻出老账分析, 其实在当年澳大利亚没有职业联赛的时期,很多球员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欧洲发展, 这虽然让淘汰率极高(和欧洲球员竞争),但却保持了澳洲球员的竞技实力。 今天有了全国性质的澳超联赛,但它对球员水平的影响到底有多高? 是否还不如鼓励更多澳洲球员在欧洲发展。不久前那支东亚四强赛的澳洲国家队名单,基本上可以视为澳超联赛的成果(除麦凯和麦戈文外基本都是澳超球员),它的实力我们也都看到了。 总结一下就是, 中国,西亚和澳大利亚国家联赛的繁华和发展并没有见证国家队实力上的提升。 相反澳大利亚联赛更是一个显著的使自己国家人才锻炼,青黄不接的一个典型。 中国从这里要学习什么,要改善什么,只是足球人需要思考的。
论:职业联赛确实并非能绝对提升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 日本足球应该是亚洲足球里基于本国足球联赛发展收益最大的国家。 J联赛起步时间大致与中国职业联赛起步时间相同,但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日本队从98年才第一次杀入世界杯,到2013年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世界任何一个二流足球强队交手的国家。 它的国脚遍布在德甲和英超,其中有很多在欧洲豪门里踢球。 它的成功性我就不赘述了。 让我奇怪的是另一方面的例子。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觉得中国,西亚和澳大利亚足球显然就没有从本国职业联赛上受益,如果不是其实反而倒退了的话。 先说西亚联赛。 一提西亚联赛,我们除了脑海中各个给我们的“黑色三分钟”,还有西亚足球在世界足坛留下的一些经典战例。 曾几何时,世界杯亚洲区的名额中总会有西亚足球的身影。 伊朗和沙特是世界杯的常客,甚至卡塔尔也去打过酱油。 沙特队在94年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幕长途奔袭孤胆英雄的经典进球。 伊朗也曾在阿里代伊和马达维基亚那一代给亚洲足球在世界上进行了代言。 然而这几年西亚足球虽然仍然保持着对中国足球的优势,但以世界杯和其他大型赛事衡量,西亚足球明显相较于过去是比较萎靡的。2010年的世界杯甚至没有一支西亚球队入围最后的决赛阶段。 但有意思的现象确实,西亚的联赛在这些年却是搞得无比繁荣。 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吸引卡隆这样的球星,现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一样对欧洲过气的球星诱惑很大。西亚联赛的影响力不容置疑,西亚人民热爱足球的程度也没有争议。 还有我们自己中国国家队。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职业联赛的时候,我们的国家队反而在亚洲强队之中站立一席之地。 我们历史上也有几次杀入亚洲杯的决赛。虽然我们只打进过一次世界杯,但不可否认就世界杯预选赛的成绩来衡量,2004年后的国足可以说是一届不如一届,一年不如一年。 我们甚至连续三届世界杯没有进入十强赛了。反观当年虽然有着一个一个的黑色三分钟,但我们总是离世界杯那么近。另外从FIFA的国际排名看,从2002年中国队最高排过世界第32,到今天在90-110之间徘徊, 也能说明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当年没有职业联赛,只有体工队体制培养的球员, 却比今天“大牌”遍地的中超培养出来的球员要硬气。 范志毅说自己在职业化之前的工资是一个月两千多块钱, 今天的国脚挣多少钱? 范志毅在英国打出过名堂,获得过亚洲足球先生。 今天的中国球员在外国足球解说里只是“10号球员带球”。。。 最后就是澳大利亚国家队。 澳大利亚足球其实在70年代就悄悄地打入过西德世界杯。但这支国家队真正在国际球迷心中成名应该还是他们的黄金一代 -- 科威尔,维杜卡, 韦德马尔, 奥坎,施瓦泽他们这一代球员。 2001年10月作客伦敦的澳大利亚国家队居然在客场出人意料地3-1战胜了英格兰队,从此正式宣告黄金一代登上历史舞台。 2005年联合会杯惜败全主力出战的阿根廷队,06年世界杯打入16强;热身赛上连克荷兰,丹麦等欧洲强队, 同时期FIFA排名世界第14足以说明那段时间的澳大利亚国家队是多么恐怖。但随着黄金一代的老去,这支国家队也在急速下滑。 尽管他们仍然杀入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但昨天热身赛之中0-6被巴西横扫,也让澳洲本国球迷感慨万千。 要知道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巴西和澳大利亚的比赛还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讽刺的是,澳大利亚在2005年之前并没有本国联赛。 我们能喊出名字的球星,科威尔,维杜卡,卡希尔, 施瓦泽等人,他们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意义上本国足球培养的。 今天很多澳洲媒体翻出老账分析, 其实在当年澳大利亚没有职业联赛的时期,很多球员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欧洲发展, 这虽然让淘汰率极高(和欧洲球员竞争),但却保持了澳洲球员的竞技实力。 今天有了全国性质的澳超联赛,但它对球员水平的影响到底有多高? 是否还不如鼓励更多澳洲球员在欧洲发展。不久前那支东亚四强赛的澳洲国家队名单,基本上可以视为澳超联赛的成果(除麦凯和麦戈文外基本都是澳超球员),它的实力我们也都看到了。 总结一下就是, 中国,西亚和澳大利亚国家联赛的繁华和发展并没有见证国家队实力上的提升。 相反澳大利亚联赛更是一个显著的使自己国家人才锻炼,青黄不接的一个典型。 中国从这里要学习什么,要改善什么,只是足球人需要思考的。
德军操枪演练(士兵党必看) 【声明】鄙人并非军事人员,有些口令翻译有些误差,还请见谅 【带枪立正】 如题, 此图展示德军士兵立正时正确持枪姿势。 身体保持立正姿势 -- 身体站直,左右贴大约裤兜处,手肘略向后弯曲。 步枪垂直触地,枪托应微贴右脚指,枪托触地最靠前的部分应大约与脚趾在一条线上,不可超出。 右手手指并拢,弯曲向前握住枪身,手背向外。 手肘略微弯曲。【枪上肩】 如图演示。 听到士官喊“Das Gewehr, ueber”(枪上肩)口令, 右手将枪举至身前,双手一起握住枪身。此时双手高度应该距胸口大约一尺,与扣子的位置平行。枪身应侧向枪栓冲外。 下一步右手滑至枪栓处,将枪身逆时针旋转90°并将枪抗至肩膀。 与此同时,左手滑至枪托底部。此时左手应将枪托举在略低于腰带的位置,左手手肘弯曲。在确保枪的位置正确后,右手回归立正状态,紧贴裤线。下图为MG的扛枪姿势【示枪礼】 听到士官喊“Achtung! Prasentiert Das Gewehr”(注意!示枪)的时候, 此时士兵的动作应该处于枪在肩上的位置。 接下来,右手升至枪栓靠前部,握住枪身,将枪身旋转90°,枪栓靠右; 左手升至枪身中部,右手滑下,手指并拢置于扳机护围上方(如下图)。【枪下肩】 听到士官喊“Gewehr, ab”口令时, 右手握住枪身并将其旋转90°,枪栓冲外。左手自然下滑至裤线处,右手将步枪拉向地面,随后向身体靠拢,还原至【带枪立正】姿势。【挂枪上肩】 听到士官喊“Gewehr, UMHANGAEN!”时,士兵双数握枪,动作接近于【枪上肩】步骤,左手滑至枪身中部,右手拉起枪带,将步枪跨上肩膀。MG挂枪上肩膀
个人总结几种战时SS黑色制服的使用情况 【声明】: 此贴不可作为新人“m32制服可配二战章”的依据 因为这种说法被广泛认为是错误的 情况1: 波兰战役 众所周知,在但泽邮局战中有一张非常出名的照片,照片中有一位穿黑衣的党卫队人员。 经过考证这位应该是一般SS的人员, 不过至少这张图片说明在战争爆发初期还是有一些SS人员未在制服上经过更换的。第二类情况 - 德国本土一般SS(我个人喜欢翻译为常规SS) 根据很多资料和书籍上的出处来看, 许多合同制常规SS人员(从事办公室,文职等非军事工作)从战争初期到战争结束就一直未配发过灰色制服(也是为了降低成本)。 很多国外的书籍都常见这样的情况 -- 某一页上有一张SS军官的黑色制服大头贴,然后注明“摄于1943年”。1941年一位穿着M32制服跟着希姆莱拜访集中营的一般SS旅队长(联邦档案馆 - 1942年希特勒出席某次大会, 注意两排站有穿着m32制服的人员)战时戈倍尔为一名一般SS人员颁发战争贡献奖章1943年海德里希的葬礼上也有穿着M32制服出席的人员,注意SS血旗后面 情况三 日耳曼尼切SS(海外一般SS) 希姆莱批准了再在纳粹占领区成立海外一般SS的指令。 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都先后组建了自己的日耳曼尼切SS。 注意,这些组织如同是海外版的一般SS,它们一般不掺和军事类行动,只负责充当安保警察,秘密警察等查水表工作。为了节约战时成本,德国在很多情况下并未给这些人员生产新的制服,而是把很多战前囤积的M32制服重新装备这些人员。对这些人员的制服如果感兴趣,可以单独搜索这个主题。我以前也发过相关的帖子。某占领区使用M32制服的当地SS警察人员很多海外SS不被允许使用万字袖标,取而代之的是当地SS自己的标志。比利时安特卫普附近希姆莱视察海外SS人员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