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ekin ntekin
关注数: 819 粉丝数: 1,841 发帖数: 55,885 关注贴吧数: 38
【学术】浅谈国军钢盔与盔徽(附个人DIY手绘盔徽分享) 目前重演国军的玩家配合形象使用之钢盔,多为德式或英式。这种选择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因为这两种也确实应为抗战中各系国军总数中装备最多之盔型。 英盔自北伐成功后,各系部队便开始自行仿制, 而德式钢盔(军迷熟知的“M35”)亦由蒋委员长进口31.5万顶, 不但装备中央军,也有赠与各系军阀以拉拢人心之记录。 为了突出钢盔是国军所用,就必然要打上标识。 这在历史中也是常见的做法,包括国军使用缴获日军钢盔时会去掉其五角星, 在下方画上青天白日国徽, 以避免友军误会。 目前商家复刻的国军盔徽, 样式比较丰富。 有普通贴纸的,有水印贴纸的, 也有某知名商家卖外置式盔徽的。有时候很难说,哪样就是错误的,哪样就是正确的。【首先来说国军在不同时期,不同派系军队之中,所装备过多样不同样式的钢盔, 其盔徽形式亦有差异】。 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就是以抗战时期中国举步维艰的条件, 以及当时技术等级的限制,【 贴纸盔徽是并不存在的】。 美国著名二战钢盔修复专家Alexander & Sons 在其个人网站上,就经手过的原品国军德式(M35)钢盔判断,就已经给出了这一结论。“原品上的中国国徽之星(我们自己知道,实际是个太阳)是经由【模板辅助, 气喷上去的】,所以(市面上的)贴纸盔徽是不正确的” , 美国专家的结论。 当然,我们重演玩家更多是注重一个最大限度的还原,不是说搞收藏, 那么基于此点,现阶段使用贴纸盔徽, 是可以接受的。 包括我认识的不少美国、台湾国军玩家,也是使用的贴纸。 所以,我们暂时玩一把“皇帝的新衣”, 即“贴纸盔徽 = 喷涂盔徽”。 那么喷涂盔徽为什么第一个拿来讨论呢? 因为它也是国军在整个抗战中出现率最多的一种盔徽。 经考历史图例,它多应用于英式钢盔、德式钢盔和后期的美式钢盔。 不过我们不妨顺着时间顺序,先来倒退至更早的时期, 谈论一下那些曾经使用过的国军钢盔。 【位置变化】 对于其位置, 我个人有个推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条例统一全军装备之前,国徽多置于钢盔之正前。这个时期的各式钢盔样式杂多, 盔徽多为【外部装置】。(上图 I、II: 1930年代初期, 陆校工兵科的学员们进行演习。 注意他们佩戴的是早期国造“煤斗型“钢盔。这种钢盔为国军依据德国一战时期钢盔之样式,结合本土条件自行仿造。这一型钢盔的外置盔徽大部分在正面,有一组淞沪时期的照片中,盔徽却在侧面涂画, 这再次符合鄙人以民国24年为分界岭的猜想)(中图 I、II:国造之“梅花形”钢盔。 此型钢盔有两式,共同的特点是盔顶固定内悬挂的外部装置做成梅花形状, 见图I。图I和II所示之梅花盔为桂系一式, 其特点是盔沿很长, 整体盔型有英、法钢盔所结合之效果。 还有另一式梅花盔,多装备中央系军队,其外形更直接地依照日军“樱花盔“之外形,只不过将樱花改为梅花。前者为日本国花,后者为中国国花。 两式钢盔的特点均是在正面有外凸的国徽。注意图II中为广西女兵手持比利时造三零步枪严防阵地,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下图 I、 II: 滇系部队之进口法式钢盔。 这种钢盔实为法国或比利时军队之一战时期所用盔型, 滇军的特点是将外军的盔徽去掉, 装置青天白日国徽。滇军的国徽中见还有一篆体“滇”字)。 =============================================================================== 【喷涂盔徽】 民国二十四年条例推出之后, 盔徽的位置和材质都有了变化。大多数钢盔的国徽不再使用外置材质,而是以喷涂在钢盔的一侧(多是左侧), 目前已证的图例中,唯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曾使用两面都喷有盔徽之钢盔。(上图: 淞沪会战期间我陆军第88D官兵头戴德式钢盔。 注意钢盔左侧盔徽的位置, 在气孔正下方)(下图: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学院演示操作德炮, 注意其钢盔右侧有盔徽)。 英盔也大致如此。(图:陕西第七军分校学院操射民二四式对空机枪, 注意其英式钢盔的盔徽在左侧。且此盔为战时简易版英式MK I钢盔,显著特点是其并无卷边) 然而英盔上盔徽的位置似乎有些“飘忽不定”, 比较著名的一组淞沪期间陆军第185D的照片中,其部官兵盔徽皆在正前。 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1, 也许该部所发之钢盔于民24年之前完成喷涂,顾盔徽于早前条例之正前方。 2, 极个别部队未尊重民24年式条例。 3, 军人将英式钢盔戴反,左侧变右侧。 最后这种说法并不出乎意料, 我曾聆听家父年轻时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经历,他多次强调,前线阵地没人在乎“条例”是什么东西。(图:这张民24年秋季大演习中拍摄的照片,充分证实了我上述论点。 官兵之盔徽左右皆有, 毫无纪律可言)(上文提到的一张照片, 淞沪会战期间的陆军185D。 从编制上说这是一只中央系的部队,前身为武汉警备团, 二人的英式钢盔盔徽喷涂在正中,且大小不同)(图:昆明举行美国阵亡飞行员追悼会, 现场之仪仗兵。 他的英式钢盔盔徽出现在了右侧。按道理,在如此严肃的场合,不应该有钢盔反戴的情况, 但显然并没有人太重视这颗太阳在左边,还是右边。 他在战争末期还装备了德式皮弹包组,也很有意思)(图: 上 - 这一组驻印军人员的美式钢盔上夸张地喷涂了大号国徽,以做身份识别。 判断应为刚或美式钢盔的时期。 下 - 孙将军立人所戴之美式钢盔, 国徽喷涂在左侧。 经观察, 新一军所装备之大多美盔并没有喷涂任何国徽标记,不止是否有美方人员曾对此有所干涉。) 希望鄙人这篇对钢盔样式、盔徽的小结对国军爱好者能有一点小的帮助。 对此若有疑问,敬请留言评论,咱们一起探讨。 ==================================================================== 【个人DIY之盔徽】 鄙人手拙,以小比例模型漆, 加之扎手工剪裁之模板,临摹手绘国军盔徽。 哦, 对了, 之前记得有个谁,有个疑问,说党徽和国徽的差别。 1947年之前, 并无此严格差异, 国家即为党,党即为国家, 即为之党国。两顶英式钢盔所用长缨兄复刻之水印国徽贴, 右边两顶德式钢盔为鄙人手绘。 谢谢
【爆照】 以”鱼鹰体“总价一下鄙人到目前为止所出的抗战角色 大晚上无聊了~~ 您要有时间就捧个场看看, 如有不对欢迎指出~1, Privite First Class, 115th Division, Shanxi Province, 1938 2, Private First CLass, 87th Division, Wuxi, 1937 3, Colonel, 181th Division, Jehol, 1938. 4, Captain, 29th Army, Peiping, 1937 1, 一等兵, 八路军第115师, 山西省,1938年。 抗战全面爆发后,有着”八路军第一师“之称的115师在黄埔门生林彪的统帅下, 积极配合国军正面作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等振奋人心的胜利。 图中的一等兵手持日制友坂三八式步枪, 这在缺乏武器补给的共产党武装中非常常见。 2,一等兵,陆军第87师,无锡,1937年。 1932年, 在德国顾问乔治·魏泽尔(Georg Wetzell)的协助下, 国民革命军第2师、第3师、第9师、第25师、第87师及第88师按照魏玛德国国防军编制整理改造, 先行成立”德式整理师“, 在此框架下当时这些军队称为中国编制最齐的战斗力量,一直到民国廿五年全军设立整理师, 先行二十个师扩建成满员1.1万人的部队。 图中这位一等兵身着中央军草绿色夏季军服,国造野战背囊,上绑军毯,携带饭盒(因角度原因不可见), 腰带国仿德式皮弹包组。 手中的武器为国造二四式步枪(亦称中正式步枪)。 3, 少校,第181师, 热河省, 1938年。这位少校原位东北军上尉连长,经过多方改编后, 1937年被石友三1181师收编。 他的军常服不同于民廿四年陆军制服条例中的标准样式,衣兜上仍保留旧式军服样式上的凸起。 4,上尉,29军, 北平,1937年。 这位上尉连长一身标准的战地基层军官装束。他身着地方军夏季灰布服,头戴全军通用小帽, 身绑自来德手枪弹包组, 携带枪盒。 他的英式钢盔斜挂在枪盒上面。 29军以长城战役大刀砍杀日军一战成名, 这位上尉连长自然也不会丢下全军敬之为楷模之大刀。1,Private First Class, 88 Division, Shanghai 2, Zb. 26 machine gun crew, Shanghai 1, 一等兵,88师, 上海。 这位一等兵为我们展示了德式师基层官兵在战场上的全部装备。 蒋委员长于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指出, 国军单兵战场要奉行简洁化之路线, 提高机动性。 这位士兵携带国造布制子弹袋, 这种弹带全用通用不同样式。 有单条长式, 每人配发一条;亦有多条短式, 每人配发2-3条。 1条绑法多为L型, 先胸后腰缠绕; 2条绑法多为X型在前胸相互缠绕; 3条绑法多为V + —型, 腰部缠绕一条,其余二条胸部打V。 他也携带了全军通用(尽管地方军有时会有自己的样式)的干粮袋、水壶, 挂在左侧。 不常见地,这位一等兵也携带了防毒面具筒。 毕竟根据一些说法,日军在上海便已经开始展开毒气进攻。 2, 捷克26式机枪组, 上海。 在缺乏重火力的国军中,往往机关枪已是至关重要的战术性武器, 其往往也是给前线日军造成最大困扰的武器。 国军曾引进过多种使用七九口径之机枪, 瑞士造启拉力、比利时造白朗宁自动步枪等, 国军甚至列装过使用法式莱勃尔弹(该弹地缘非常独特)的哈其凯斯M1922机关枪。捷克26式轻机枪为国府最终定型之班排支援机枪。至抗战爆发。国军中的轻机枪编制为, 一个步兵排有5个班,其中3个步兵班,2个轻机枪班, 每个轻机枪班装备一挺轻机枪。 轻机枪手通常又上等兵或士官担任。 轻机枪的日常维护工作涉及拆卸以及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在当时这需要特殊培训。1, Corporal, New 6 Army India, 1942 2, Sergeant Major, 87 Division, 1937, 1, 下士, 新六军, 印度, 1942年。 国军第一次远征失败后, 一部分军队西进印度整训,已提升战力。 又原新38师为骨干扩编的新一军, 以及原新22师为骨干扩编的新六军,日后都成为国民党部队中的王牌主力军。 图中的这位下士已获得印度当地量产的英式KD卡其作训服, 使用英式P37武装带, 脚穿英制”弹药靴“。与英军在CBI地区显著的区分是,中国军队仍绕打着传统的布条绑腿。 这位军人手持德造毛瑟98K步枪,非常罕见。 2, 上士,陆军第88师, 上海,1937年。 这位士官排长的着装非常典型。 依照条例,战地不佩戴军阶识别, 实际上很多军人选择连姓名条、部队臂章都不佩戴。 他手持德造自来得手枪,这种原装毛瑟手枪采用上方弹桥压弹入仓, 很有特点。和战士一样,基层军官也打绑腿,携带单兵干粮袋、水壶。1, Superior Private, New 38 Division, India 2, Private First Class, 87 Division, Wuxi 1, 上等兵, 新38师, 印度。 从仍着国产军服判断,这是刚进入印度不久的新38师战士。 接受了英吉利盟友的款待, 这名战士一扫第一次远征失败的阴霾, 面露喜色。 从他的布制步枪弹带判断,这是一位步枪手,他手中的英制(或加拿大七九口径)勃然轻机枪是否仅为借来拍照,我们不得而知。 2,, 第一兵,陆军第87师, 无锡。 为第一张图的那位士兵的侧面补充照。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充分看到他的携行装具。 国造野战背囊上已门字形捆绑军毯,背面别着饭盒(不可见)。左侧携带干粮袋、水壶,刺刀则别在最前,已方便迅速出鞘。
乔尔格里菲斯很可能正式挂靴了 我们的老朋友/老对手, 乔尔格里菲斯在今年4月份代表澳超惠灵顿凤凰队比赛时遭遇重伤,提前结束赛季。 2014-2015赛季结束后该队也与乔尔终止了合同。 目前新赛季已经开打, 但澳超没有一支球队的名单里有“乔尔 格里菲斯”这个名字。也许,这位战士级的老将也终于感到了疲劳。他终于停止战斗了。 最新的报道中,他已经利用闲暇时间考下了房产中介证书, 要在新南威尔士州做一名“明星房地产商”了。 2009-2011年,效力于国安的乔尔格里菲斯, 并不是国安史上能力最强的前锋,也绝非进球最多的前锋。 但是这短短三年间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 也在走的时候用加盟上海申花那种方式深深地伤害了很多支持他的国安球迷。 无论您记忆中的乔尔是那个在“乔尔地带”频频救主的射手, 还是狂奔几十米回到后场铲断城南一和球员的汉子, 或是为了金钱抛弃热爱他的国安球迷的判将,一切都将只存在于回忆。 大格在足球生涯中喜欢9或29,也许因为他早知自己无法“10全10美”。 正如王菲那首歌唱的那样, ”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 找了个大格为国安打进的10佳球视频,一起回忆一下这位国安曾经的29号。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E3NzM2OTIw.html&urlrefer=e5465ae13160c4c4f8e944f9e6753dc6
我来谈谈关于缅甸“英军坑队友”这事 先来强调一下中美英三方在缅甸作战各自不同的作战目标: 英国人— 解救缅甸被围英军,全线退居印度,保卫自家在亚洲后院。美国 — 保卫中缅公路,持续卖武器给中国盟友。远征军z— 同美国。 这里英国的作战目标并没有问题,日本发动缅甸战役其最后矛头也直指印度,日本的终极目标便是占领印度获得更多的战略能源。 42年远征军入缅,新38师前往仁安羌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此时英方绝没有像某些电视剧塑造的那样,“物质烧了也不给远征军”,恰恰相反,英方缅甸方面军指挥斯利姆将军亲令准装甲第七旅以手中的火炮和M3斯图亚特坦克给中国友军提供火力支援。此役新38师成功解救英军7千余人,负责突击的113团团长刘放吾和师长孙立人一战成名(战后此二人和英美比和蒋亲多了,但这是后话先不提)。 之后英军即制定了全面撤退印度的方案,其实这个方案并没有问题 — 蒋幻想某种中英和日军在缅甸来场决战,这其实是不现实的 — 当时日军兵力数倍于英军,且英军驻缅部队多为英属印军、英属缅军等二、三线部队,此时并没有决战的实力。英军认为退守印度才是第一要务。这点实际上也正对日军最终剑指印度的既定目标,没有太大的问题。 没错,英军撤退时形成了溃退,造成远征军侧翼暴露在日军活力之下。但第一次远征作战失利后造成国军人员伤亡最多的并不是英军的溃退,而是蒋中正和杜聿明忽视英方让远征军进入印度的建议,强行要求远征军北上通过野人山回国导致的。蒋出此决策有两大方面因素 - 1,蒋和丘吉尔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后面可以再提提),2,蒋要维系对这种他手下仅存的精锐的最直接控制。 也不能说蒋的动机是错误的,但只是野人山那个地方太像鬼门关。长期被沼气笼罩,这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光通过黄热病等因素就让远征军减员大半,后又有日军追击,200师师长戴安澜战死于此。 而与此同时,抗令拒绝北上的孙立人与38师却安然地进入印度,并在这里接受了英美械的援助和训练,日后新编第一军与其他驻印的五个军恰恰成为了整个中国战斗力最强的作战部队。44年开始驻印军以英美械和后勤补给,全面向缅甸日军发起反攻,其中击溃日军甲种第十八师团,就是对某些“英军把物资烧了都不给我们的”的最有力辩驳。 随便下载几张驻印军的照片,几乎所有士兵都装备了英军物资。 再说英军。在印度获得修正后,英军以逸待劳,在印度打击日军,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1944年4月日军不顾诸多不利因素, 向印度英帕尔发起进攻。此时拥有空军支援、后勤补给的英印联军一举击溃日军的进攻,消灭日军七万多人。此后日军陆军再没能发起大规模的攻势。同年开始的反攻缅甸英军也是当仁不让的主力,最后在45年一举重新夺回仰光。英军的廓尔喀雇佣军与以印军Chindits特种部队在这个战场扬名天下,中国却只字不提,甚至连翻译都没有。 我们自己的远征军也遭受类似的命运。战后蒋因为诸多因素,淡化远征军的功劳,冷落孙立人、廖耀湘这些和英美走得近的将领,同时把失误、不利之处都推给英吉利友军,是让人遗憾的。 读完这些,到底谁坑队友,谁最让人惋惜,不用我说了吧
【学术】英军D-DAY后班组火力研究 (截图与翻译皆出自《The World War II Tommy: British Army Uniforms, European Theatre 1939 - 45 In Colour Photographs》一书) 1940年因为多方原因的促成, 英国远征军主力30多万人员得以全身而退返回不列颠。 期间英军虽几乎将所有装甲武器(大量玛蒂尔达I型与少数II型)都留在了法国的海滩或港口, 但事后证明英国陆军只伤及了元气,而没有被彻底击垮, 德国无法登陆英格兰也让英国陆军得到了关键的喘息。 早在44年D-DAY诺曼底登录前, 受到大批美援外加自身装备升级的英军在欧洲表现出了焕然一新的作战面貌。 本帖主要集中研究战争末期英军班组级火力配置。与德军类似, 英军的班组作战序列也大致由 8-10个人构成, 班长通常由下士(Corporal)担任。 如果是8人的班组,则通常不配备机枪组(3人);如果有班组中包含一个三人的机枪组,那么机枪小组的负责任通常由代理下士(Lance Corporal)担任。 与德军更为类似, 英军班组中的武器配备一样是 -- 步枪, 冲锋枪 与 轻机枪。 8人班组中除班长装备斯登(1944年起,之前通常装备汤普森SMG),其余人员角色为“步枪手”, 标准装备是李恩菲尔德短版(Short Magzine Lee Enfieldm, SMLE,早期通常为一号型)步枪, 单兵携10枚弹卡(每个弹卡可以携10发7.7mm口径步枪弹), 所以单兵步枪子弹总数为50枚。 但由于后期物资非常充裕, 军方通常会把每名步枪手装备至100发子弹。此外步枪手每人还装备一枚英国米尔斯手雷。 斯登冲锋手(下士班长)的标准携带量是160枚9mm冲锋枪弹/5个斯登弹夹。 班长会携带两枚米尔斯手雷。 机枪组由三人组成,代理下士组长装备SMLE步枪,携弹量与步枪手一致,但额外携带4个布伦机枪弹夹, 装备一枚手雷, 一把砍刀(在欧洲战场通常换为剪网器)。 布伦机枪主射手装备一挺布伦轻机枪,4个布伦弹夹与125发7.7mm步枪弹。 机枪手额外携带备用布伦机枪零部件。 布伦副射手装备SMLE步枪,携弹量与步枪手一致, 额外携带5个布伦机枪弹夹, 一把大镐与一枚手雷。 有时副射手还会携带额外的布伦机枪零部件。 英军一个排级单位由三个班组组成, 排级军官通常由少尉或中尉担当。 三个排由组成一个连,连长通常由上尉或少校担任, 以此类推。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