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ekin ntekin
关注数: 819 粉丝数: 1,840 发帖数: 55,885 关注贴吧数: 38
【活动】南澳大利亚 一战重演活动照片分享 6月, 南半球已经来到了初冬。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一次大战重演活动, 事实上也是我们当地组织的第一个一次大战对战活动(之前有过一些仪仗, 阅兵性质的活动)。 战役设定为1918年, 法国Amiens附近一小镇。 德军短暂地集合兵力攻下了协约国的补给要地, 但被澳大利亚帝国军·(AIF)又抢夺回来。 此时各国都意识到老旧的战壕战即将成为历史, 未来是运动战的时代。 重演的地点为南澳大利亚的百年小镇 - Old Tailem Town , 原汁原味地还原了一百年前的风景。 【第一天】 下午来到小镇进行战场布置,为第二天的战斗做准备晚上就寝的营房, 和同袍们席地而睡,别有一番滋味。晚上炊事班给我们烹饪了可口的饭菜和皇家澳大利亚医疗军团的老士官合影【第二天】战斗、 6点30分起床, 7点用餐, 7点30分集合。 军士长给两个班长传达作战任务, 两个班长分别给士兵下达命令。连级军士长大人 看这样子你就知道 不要惹他全员换上钢盔 ,准备战斗军士长给华裔神枪手 比利-牛 讲解作战目标风景怡人的法国小镇 “匈奴人 ” 德国佬与澳大利亚官兵一起战斗的法军医疗兵澳军护士姐妹战斗打响!澳军全力搜索小镇,把德军消灭干净!枪榴弹, 准备发射!经过半天的努力战斗,小镇终于回到了协约国的手里。未完待续
【爆照】第一代澳大利亞帝國軍步兵少尉 時間為1917年, 在法國某葡萄園參觀的第一代澳大利亞帝國軍(The 1st AIF) 步兵第二師 第五旅 第十七營的少尉。 這位華裔少尉顯然在進行一次輕鬆的休閒旅行,他並沒有攜帶前線軍官的武器或攜行裝具。 這個時期的英聯邦軍隊中少尉階軍官相對沒有太繁重的壓力, 他們並不擔任太多的“指揮型任務”, 事實上往往他們甚至是一些排級士官排長的“學徒”, 真是可謂“戰爭中學習戰爭”。 也有一些少尉直接擔任的是連部的副官職務。 澳軍第17營是早年新南威爾士殖民地自己成立的民兵部隊的延續 , 所以順理成章地它的官兵也征召于這一地區。 他們的部隊臂章是一個傾斜的方形, 圖案是上黑下綠。其實在澳大利亞剛剛相應英國號召組件國家軍隊的時候(1914年), 大量使用的是英式盤帽。 但因為在此之前東北部殖民地的民兵部隊通常自行配發頗具特色的“寬邊帽”, 澳大利亞帝國軍乾脆也將這種帽子投入量產。 加里波利戰役后長期駐扎在埃及休整的澳大利亞軍隊徹底“摒棄”了英帽, 因為他們發現寬邊帽很適合北非的氣候。 不同於英國人“愚鈍”地在1916年起才開始將軍階由袖口轉至肩拌(德軍槍法很準的有木有), 澳大利亞帝國軍從一開始就使用這種科學的設計。 對打仗頗有天賦的澳洲軍官甚至在那個時代已經懂得在前線給自己披上一身士兵的軍服。 這與澳大利亞較之英國, 比較不看重所謂“傳統階級”的文化有很大關係。 澳洲官兵一致, 均在肩膀上別有AUSTRALIA字樣的肩章, 領子上則是旭日圖案的軍徽。 這一設計總體沿用至今日。英聯邦軍官的全身軍服一般都是私人掏俸祿購買的, 所以往往也出現著裝上自由發揮的地方 - 比如馬褲 、 馬靴的顏色,樣式等等這些, 往往多各不相同。 戰爭爆發后很多基層連排軍官也頗為鐘意這位華人軍官的打扮風格 - 以綁腿替代長筒馬靴。 尤其是那些在戰壕里摸爬滾打的軍官們,他們發現綁腿的舒適度和使用度都遠強於反而昂貴的皮製品。 僅以此貼向一次大戰中為正義及反抗軸心暴君的澳大利亞官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爆照】不列颠印军第10廓尔喀来复枪团 1944年, 不列颠印军(British Indian Army)第十廓尔喀来复枪团战士像记者展示自己的作战装备。1944年9月, 已进入深秋的意大利山区。这位来自尼泊尔东部的廓尔喀战士身穿英式Battle Dress冬季呢料作战服,头戴英式Mk II钢盔, 携带英式P37武装带, 悬挂水壶与李恩菲尔德P1907式刺刀。 他背后还背有英军小背包。背包里通常放有生活日用品以及野战充饥的干粮。他脚上穿着英军统一的黑色“弹药靴”, 亦搭配37式英军短绑腿。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历史照片观察, 不列颠印军并不像英、加军队那样严格地以绿色blanco油来伪装自己的武装带。 大多数照片上它们仍呈卡其色原色。 他的武器为“稍显陈旧”的李恩菲尔德1号III型步枪。 虽然英、加军队以大规模装备更新型的李恩菲尔德4号步枪, 但这位战士手中的家伙对德军来说一样致命。训练有素的廓尔喀战士们不但近战是全世界任何一支部队的噩梦, 他们的远距离射术也很精湛。这位廓尔喀战士在卧倒射击时我们看到他的武装带右侧带有他们民族最让人不寒而栗的特色 - 库克瑞狗腿刀。 这支军队在北非、意大利划破了多少德军的肚子; 在印缅又割下了多少日军的头颅。(历史照片予以对比, 摄于1943年突尼斯)“Ayo Ghorkali !” (冲啊! 廓尔喀!)这是廓尔喀战士们向敌军发起近距离冲锋师的口号, 它与那只狗腿刀一样, 让当时所谓最精锐的德军也感到胆寒。仅以此贴向西方军队中最让人敬畏亚洲战士 - 廓尔喀们表示我最崇高的敬意。谢谢观赏! 欢迎交流
【爆照】抗战八路军三横两竖背包 前言: 前段时间某面具侠大大糟践了一把八路军先烈们。 N叔决心顶住压力, 继续开拓这个题材, 没有别的, 因为鄙人对艰苦卓绝抗战的共产党武装有着崇高的敬意。(注意这位战士在背包上装了一双备用的布鞋,这完全符合老兵对于当年“两套军服 ,一条弹带, 两双布鞋,一支挎包, 一副绑腿 ”的描述)(历史中此样式背包可说是八路军的标志之一) 这位战士所展示的是典型的1937年八路军造型。 此时国共开始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双方枪口一致对外, 获得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番号的华北共产党武装也悄然进行了一次军服上的更迭。 旧式红军军服在一线作战部队中逐渐被与国军样式一致的军服替代(二者实际上在样式来讲本来就非常接近)。 八路军此时也换掉了老红军的八角军帽, 改戴国军所谓“德式”小帽。 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体现出国共两党真诚的合作, 此时无论八路军还是新四军, 皆佩戴青天白日国徽。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八路军(后称十八集团军)的军服颜色上更加的多样化,比如多处文献、资料都提到冀鲁一带八路军武装通常着土黄色军服。 这位战士除了上面提到的衣帽外, 装备的武器为日式有坂三八式步枪,这在自身军工并不发达的八路军中非常普遍,这里不赘述了。 他同样携带了配套的日式30年式铳剑(刺刀),相信也是缴获。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刺刀挂件仍是本土制造样式, 根据照片来看,这在当时最为普遍。 他的背包是夏季军毯所绑成的经典“三横两竖”式铺盖卷。 有意思的是此种捆绑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沿用到90年代。他的挎包为本土制造样式,因其生产成本低, 它在八路军战士们之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照片中这位八路军战士携带了中国军队标配式水壶,这在八路军种实际上并不常见。 以楼主收藏的八路军图集判断,非但是国产式水壶, 事实上连缴获日军水壶 , 也并不常装备前线战士。 根据一些八路老兵的说法, 八路军在后方军备厂自行生产过一种样式的金属水壶,然而缺乏图例以及更详细描述,其样式无从考据了。(今天澳洲36°)向抗战八年中的所有共产党武装致敬! 谢谢观赏!
【爆照】一战澳大利亚士兵+科普澳洲军史 最近恰逢战地1发布, N叔也入手了PS4版本, 其中单机任务里有一关就是扮演澳大利亚军人, 独闯加力波利, 上演抗德/土联军神剧! 这个游戏娱乐性比较强,但真实性非常的低, 不一一吐槽了, 来一个比较接近历史的一战澳军造型吧! 历史 澳大利亚军队的名称和体系实际上有着一定的变坏。 在1901年以前,其实澳大利亚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是由六块各自独立的英国殖民地组成的。它们之间接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军警体系和制服都不相同。 比如昆士兰州组建了自己的昆州步枪团, 维多利亚州有自己的武装等等。 1901年1月份澳大利亚再将几个殖民地组成了统一的联邦制国家。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1914年, 澳大利亚的“娘家”英国佬向德国进行了宣战, 澳大利亚随即才在历史里第一次组建了自己的国家军队, 而军队的名字比较霸气外露,叫做“澳洲(英)帝国军”(Australian Imperial Army), 这里的这个帝国自然指的是上属当时还很强盛的英帝国。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澳洲又组建了一次帝国军,为了区分二者, 一战期间的称为“第一次帝国军”(1st AIF) , 二战期间自然称为“第二次帝国军(2nd AIF)。 两次大战后逐渐澳大利亚追随英国推出了国际一线军事角色, 主要以自我防卫为主。现在的澳大利亚军队称为“奥澳大利亚国防军”(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单兵装备 那么接下来看看N叔的一战造型吧! 1914年8月澳洲组建了第一次帝国军, 下携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轻骑兵旅(后来澳大利亚的轻骑兵在一战中扬名世界,这是后话)。 澳洲军队和日本军队有相似的地方,冠以地理划分来建立部队。 比如直到今天澳大利亚国防军第27皇家南澳步兵团的成员,均招募于南澳州阿德雷德地区附近。 N叔这个造型因为并没有佩戴臂章, 所以暂且理解为是1914年8月新兵训练时期。 当时后来在前线也有不佩戴臂章的情况,但属于少例。帽子 说起澳大利亚军队,从1914年到今天,最具标志性的恐怕就是澳军战士们佩戴的宽边帽(slouch hat)。1914年澳军采用该帽时, 官方称其为(Hat Khaki Fur Felt), “卡其毛毡帽”。 中外有种普遍的错觉,好像这种帽型是澳大利亚设计的。 实际上英国人要哭死在厕所。 这种帽子其实仍是英帝国考虑到一些海外殖民地的气温, 而给当地军警独特设计的帽型。一些研究过二战英联邦军对的军迷可能可以回忆起,实际上在二战印缅英军部队也装备过类似的帽型。 根据澳军自己的记录, 1885年维多利亚州骑兵团最先采用此帽, 而其原型借鉴了当时缅甸殖民地英军警人员的帽型。 当然必须指出, 澳军的帽型比较独特, 在英式基础上对帽顶、帽墙等处都做了自己的设计,所以扮演澳军不可用英式客串哦~ 改帽型的宽边通常左侧翘起, 为的是在英联邦步枪操练“枪上肩”一环节中步枪不会打到帽子。 钢盔 在1916年英军装备MKI型钢盔后,该盔也开始装备澳大利亚帝国军。军服 第一次帝国军的军服和第二次其实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与英式的更加不同。 第一次帝国军的毛料军服是在1912年由澳军官方采用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后在英国军服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最显而易见的区别是它多了一战英军军服上没有的自带腰带。 这在1910年代可谓非常的先进。 军裤采用类似今天我们三保暖秋衣的设计,非常舒适、透气, 给军人在前线最大的舒适感。 军靴 也于英军有着显著的不同哦~ 英军标志性的黑色弹药靴,澳大利亚在一战时期并未采纳,而是在本土用料制作了棕色的皮靴。 这款皮靴因为有着上等的澳大利亚皮料, 在军史界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舒适的皮制军靴。 武装带 与英军没有太大的不同, 基本上采用了英式P08武装带。在初期一些战地步兵还装备了更早期样式的皮制斜跨弹带 , 但是在当时已并非是标准。武装带材质为卡其色硬亚麻布, 除步步枪自带外, 可悬挂水壶、刺刀、杂物包、 战壕铲甚至背包, 可谓设计相当科学。武器 澳大利亚著名的lithgow军工厂自1913年起开始生产英77口径李恩菲尔德1号III型步枪, 在整个一战期间产量超过了10万支。 该枪后座小, 故障率低, 射速高,弹容量大, 优点一大串, 不费笔墨了~ 刺刀, 也是和英军一样使用P07型李恩菲尔德刺刀, 也多为本土制造。军徽、章记 与英军繁复的团徽相比, 澳军在此方面有少量简化。 比如澳洲帝国军并未单为各团设计独特的团徽、扣徽等标识。澳大利亚帝国军统一使用旭日军徽做帽徽和领徽, 而肩膀张带有写有“AUSTRALIA"字样的臂章。 这一简化设计自1910年代起一直使用了50多年。 绑腿 与英军大体一致。 也与英军条例一样繁复。 n叔的绑腿其实按照英、澳军苛刻的条例,是不合格的。 英体系军队要求绑腿末端收尾必须对称、整齐地顺利在双腿两侧。 这种不考虑单兵自身尺码不同的不人道条例, N叔予以谴责。 N叔在澳洲和当地军迷进行公众活动前, 大家差不多集体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 光用来把绑腿打得符合条例。 今天大体就介绍这些一战澳军相关的小知识, 如果您对其他问题感兴趣,欢迎留言提问。 我尽最大所能解答。 谢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