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极力量
强极力量
关注数: 48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2,951
关注贴吧数: 2
不是为了快乐。 佛法的设计从来就不是让你这一生变得更美好。讲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增长这一生的美好”不是佛法的目的;“佛法设计出来目的”是要‘摧毁、破坏’你对这这一生的执着。用英文的谚语说:“抽掉你脚下的红地毯——让你摔倒出丑”这个是佛法的目的。
祈愿你无论多么无知,总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祈愿当你追求无意义的欲望时,你欲望的目标能引导你去利益众生。当你发脾气时,愿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并能获得一些领悟。当你感到沮丧时,愿那沮丧成为你了悟真谛之音。而最重要的是,一直祈愿去祈愿。
无益的争论。 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自己的看法。
没有自我就没有痛苦。 佛陀教导人们,若要富裕,就要布施;若要征服敌人,就要慈悲。但他同时规劝大家,若要富裕,首先要知足;而若要征服敌人,先要征服自己的嗔恨。究竟上,他教导大家,经由解构自我,痛苦可以从根断除,因为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痛苦。
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任何带你更接近实相的,就是福德;任何带你远离实相的,就是缺乏福德。所以,佛学只是让你自己看清楚自己,了悟你与世间此生连结的原因,它不是一般人所谓的“谁能救你”,因为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佛陀、上师、菩萨,只是你应该学习的“老师”。
你能创造自己的命运。 命运是受到制约的,而因缘的主宰即是个人本身——你能创造自己的命运。你的选择,就是你的命运。我们现在是谁、我们现在过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过去是谁、我们过去如何。我们未来是谁、我们未来会如何,取决于我们现在是谁和如何作为。
嘎桑仁波切谈佛教的素食观 亘古亘今的历史上,无数的先知与觉者为指引迷罔与困顿的众生一条醒觉之道,曾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在西方,他们可能是一名哲学家或宗教家,在东方,他们可能是一名学者或出家人,但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他们的慈悲与智慧,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依归与学习的对象。
关於金刚乘弟子吃肉的开示 问:金刚乘弟子多半吃肉,而且心态恐怕是为了口腹之欲,这点大乘十分重视,请仁波切开示。 答:我应该说,吃肉是一件很不好的事。不过我不能完全同意多数金刚乘弟子都吃肉这个说法,如果简短地来讲,你应该这样想,金刚乘允许你吃肉的开许远比一般大乘给你不吃肉的限制修持起来更困难。大乘不会因为你喜欢吃肉就允许你吃肉,而金刚乘希望你做到没有任何的分别和比较,或者说没有任何的偏好,既然金刚乘的修行是不分别,那麼对於金刚乘弟子来说,即或你比较喜欢吃素而不喜欢吃“不素”,选择吃素仍然是错误的,因为你有分别。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作为一个金刚乘的弟子在吃肉的时候就是充满了无分别的觉知来吃的,我吃肉是因为我对肉食的喜好和执著,这很糟,并不好。也许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更实际的建议:所有修金刚乘的弟子都不应该吃肉,但是如果有人给他们肉吃的话他们就该吃。你了解我说的吗?他们不应该吃肉,但是他们应该没有偏好。如果金刚乘弟子吃肉是因为喜欢吃肉,那就不但犯了密乘的戒,同时也犯了大乘的戒。
音乐:文殊菩萨颂
文殊菩萨颂
文殊菩萨赞
文殊真实名经仪轨----宗萨钦哲仁波切 视频(1)
宗萨钦哲仁波切教授【文殊师利菩萨真实名经】 视频(1)
今天是清明节,是个怀念故人的节日,为了您在世和离世的亲人们,在节日里请不要用活的生命去祭奠。这样一个日子我们应该戒杀、放生,广做功德,念诵阿弥陀佛心咒:嗡 阿弥德瓦 阿耶 悉地 吽 舍!并以此功德回向给我们在世和离世的亲人们!愿逝者早日解脱轮回!愿生者永远平安喜乐!
今天是清明节,是个怀念故人的节日,为了您在世和离世的亲人们,在节日里请不要用活的生命去祭奠。这样一个日子我们应该戒杀、放生,广做功德,念诵阿弥陀佛心咒:嗡 阿弥德瓦 阿耶 悉地 吽 舍!并以此功德回向给我们在世和离世的亲人们!愿逝者早日解脱轮回!愿生者永远平安喜乐!
大悲咒(梵唱)
死亡的确定性。 我们必须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予加持,让我们因而能体悟死亡的确定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这个事实[自己与所有认识的人都随时一步步接近死亡]。当然,我们都知道自己不免一死。但我们还必须与更糟的事实相处,那就是自己何时会死,以及死亡如何发生的不确定性。隋着我们对因、缘、果的信任与尊奉愈加增强,我们更要一再地思索这个不确定性。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顶果仁波切 第一部分,力促我们内省自己的过失和轮回生活的过患。如此我们才会认清自己庸碌地忙于事业和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无非是自欺欺人之举,因为我们都受好恶所缚,贪爱友人而怨恨仇敌。了知这些是多么无意义,自会对其厌烦而开始产生强烈彻底的出离心。这种企求解脱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因为只有当我们洞悉轮回的过患时,才会急切地全心投入修行。
我们都知道心是最有力量的,没有心的话我们一无是处。但我们有多少工具和装置是能真正揭示心的实相的呢?甚至连尝试的人都没有。心有一个功能,一个非常独特的力量就是它能观照自己。如果没有观照自心本身,我们就错失了我们生命的大部分,事实上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这真是很大的损失。
安住当下。而非过去。 我们可以时时刻刻去欣赏感激我们的人生。假如你看到一朵美丽的花,突然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太棒了!安住在那一刻,那就是你结合你的生活与灵性生活的方式。安住当下,而非过去――没有用的,它已经过去了,不要太过停住于未来――没有用的,它不在你的控制之中。
只是一场梦。 一个女孩子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她和一个男孩子相遇。两情相悦,而最终不得不分离。在梦里,她的快乐和悲伤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然而梦醒的时候,她发现,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只是一场梦。经历着痛苦和快乐的我们的这一世,也如同这个女孩的梦一般,梦醒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切其实都从未发生过。
有时候它也是一种野心。 我们常有各种思想: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佛教徒… 小心,有时候它也是一种野心。 具有慈悲是一回事,要让自己变成慈悲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我们现在的状态下,无论是虔敬心或慈悲心都是一种无明。但至少有些无明比其他的要好。因为它们是成佛的道路。但成佛后,它们也是要抛弃掉的。
透过修行转为清净 一切存在 " 外面 " 事物 ―― 包括快乐,不快乐,美,丑等,都是自己想像和概念的产物.这些概念在我们心中创造了特定的习惯,当这些习惯愈来愈坚固时,便化现在粗重与物质的层次,我们粗重习惯聚集体就是所谓身体,细微习惯聚集体称为心;就像心能透过修行转为清净,根据空性理论,身体应该也能透过修行转为清净.
正确发心永远是你的支柱。 成为佛教徒和修行者二十年后,我们仍然在自己身上看到同样的贪和瞋,仍然犯相同错误,仍然是一个脆弱、容易受伤害的人.这是因为打从一开始,你就没有真正思考你的态度,没有真正提振你的发心.所以发心非常重要.它不只在修道之初,在中间也很重要.当你走过这永无止境的心灵旅程之时,正确发心永远是你的支柱。
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安住当下 仁波切说:"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安住当下.例如,修"止"与"观"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观"尤其重要.实际上,心有不同的特质.它有可以观察其它事物的特质,也许象你和我这样的人,我们就是用心的这个特质.但更重要的是,更独特的,唯心独有的是,它有观照自身的能力.其它任何东西都没有这种能力.比如这个杯子,它可以被看到,但杯子不能看它自己.这是心独有的品质,实际上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根本没有在使用心的这一点.我们也许会为自己可以登上月球,可以飞,可以不沉入水中,诸如此类而骄傲.可是谈到看着自心的能力,我们是彻底失败的.可悲的是,看外在的东西远比观自心更困难.可是我们,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现在如此关注看外在之物,时尚,食物,高楼大厦,各种玩具,而观照自心的潮流却日渐式微.可是,这实际上是通向一切的关键.这种看着自心的技巧,观照内心,是我们亚洲人原有的,却被我们遗失了.甚至在中国,我并不太了解中国的哲学或文化,不过,以我有限的认知,中国人倾向于用第一个,看着外物,而这是相当儒家的.昨天在飞机上,我在读庄子,真的太好了.所以,是的,内观,...内观, 内观…我认为我们确实应该更多地投资于观照自心.内观的修持,我想会是非常好的,而且它事实上是如此美妙.任何与内观有关的文化,我想说,比如中国的书法,是相当优美的.我们应该把最大的功劳归于释迦牟尼佛,他如此推崇内观的方法.他曾拥有一切,但是他离开了,到树下坐了很久.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应该离开,也去坐到树下,但是你们知道,在以往,那就是内观的方法.我想我们仍旧可以修持内观."
佛教音乐:我的心神向你飞去(金刚萨埵百字明 绿度母心咒)
2013年3月刊《时尚健康》采访宗萨钦哲仁波切全文 如果不是为了快乐 快乐是很多人追寻的生活目标。然而我们为快乐所做的许多努力,很多时候并未让我们得偿所愿。快乐是如此转瞬即逝,情绪病越来越高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时尚健康》特别专访宗萨钦哲仁波切,对我们的情绪困境指点迷津。
<正念之道>南传上座部佛教
电影:达摩祖师传
电影:释迦牟尼佛传奇(小活佛) 释迦牟尼佛成道片段
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全息宇宙-物质背后的秘密(流畅)
净空老法师功德很大。 感恩老法师讲了这么多年的慈悲。这是非常难得的。
仁波切的慈悲 我想中国一定是有很大的功德,才能够出现像菩提达摩这种大师,能够把佛法带到中国来。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下,这些以往的大师们是经过了什么样的努力,什么样艰苦的环境,才能够把佛法从印度带到中国来。然后他们在新来到的这个社会里,设下什么样的模范,所起的这种的领导作用,他们所具有的这些慈悲。如果我们想 到这些的话,我们就会同意,即便是每一个中国人把整个地球都用黄金铺满了,也没有办法报答他们的这种恩惠。
对空性的误解。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教法之一,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样,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人们常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有些人误认为思想暂时停止的辽阔感就是空性。有些人则认为空性是隐藏在的现象,只有具定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
执著于此生、来生或入天道,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那仍然是执著。以这种动机来修行,显示出我们不具出离心,我们真正忠心的是我们自己的执著与烦恼;生活依旧是件大事,而我们所谓的修行、持咒、仪轨、祈祷,都只不过是我们用来使生活更有情趣的工具而已。如果这真是你要的,那么不修佛法反而好一些。
凡事都会改变。 这世上一切存在或运作的事物,一切想象和实体所构成的,一切心中所想的,甚至心的本身,绝对不会一成不变地存在。不论如何,终究会变化是无可避免的,这和或然率或几率没有关系。如果你感到绝望,记住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有绝望的理由,因为让你绝望的原因也将会改变,凡事都会改变。
你必需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这里所说的所有的事物当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你不舒服,那么说明你执着于一个相反的观点。应该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观点都是为了破除另一些观点而出现,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的新主人。
如果你锻炼身体的话,身体就会变得更健康、更强壮、更受你的控制;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心。讽刺的是,世界上充满了健身中心,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心的健美。心的训练很必要,因为心是“自我”的基础,没有受过训练的心,会让你陷入各种紊乱中,因为这样的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境影响。
采访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记者问:信仰对一个人来说是必需的吗? 仁波切说:这取决于“宗教”的意思是什么。 灵性是不可或缺的。宗教是不是必需的,我不清楚。 尽管我们人类也许并不都能理解存在某些超越此生的东西,至少如果我们能想到生活中除了金钱和物质性的东西还有许多别的,那会相当有益。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思考,作为个体,我们都会快乐,那是我们都想要的。我们想成为快乐的国家、快乐的社会,快乐的个人。所以我必须说一条灵性之道是不可或缺的。宗教不是必需的,我不认为它是必不可少的。
2010年11月仁波切在北京的开示 学生问:仁波切上次在香港的时候提到过。在还没有觉悟的时候,如何对治无聊?哪怕是部分地对治这个无聊感? 仁波切说:实际上,无聊是觉醒的前奏。我们唯一需要的是真的看着无聊的这种戒律。这很难。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禅修方法,持续进行短时、多次、精准的修持。
在生命的大电影里,很少人拥有出离的勇气。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所谓出离,就是放下野心,就是不再执着过去执着的事物。“人间是剧场”对于有思想的人是一出喜剧,对于没感觉的人是一出悲剧。
仇恨、报复的行动,本身就是地狱的体验。 如果你仇恨某人并采取攻击或报复的行动,那本身就是地狱的体验。仇恨,政治操作和报复在这个世界上造就了地狱,因此我们也可以利用佛陀教导的爱与慈悲,对治愤怒与仇恨,来离开这个地狱。
佛教强调一位活生生老师 (活佛) 的需要。从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传承中,持续地有许多伟大的行者跟随著佛陀的典范,藉此达至究竟成就的目标 。这些伟大的圣者也不断地教导他人证悟之道。因此,佛教徒视己之师 为觉悟根源的活教材。就佛学之道而言,一位真正的上师是相当重要的 ,他可以激励学生成长,并直指学生入道的歧途。 在藏传佛教里,认证得道上师的转世是相传甚广的传统,由于他们对众 生奉献的愿望,趋使自己一再转世于人间社会。这些转世化身被称为“祖古”,意即因慈悲愿力而转生。 这些祖古通常会继续他前世或过去多世的责任,并延续维系过去理论与实修的传承,钦哲传承便为这些祖古之一。
释迦牟尼佛被看成是最重要的革命者之一。就如大家所知,他自己是位王子,他是受追寻真理的愿望所触动。他反对那种有某个真实存在的,决定我们命运的神的想法。为此甚至到了今天,佛教的导师们告诫我们,研究佛教即是研究自己,而研究自己即是发现无我。最重要的是,发现无我即是与对他人心怀慈悲有关。
释迦牟尼佛诞生至涅盘
南无释迦牟尼佛。 今天是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作何善恶成九亿倍。值此殊胜日请持清净、广大发心,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回向、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众生吉祥安泰、得闻正法、具正念、自利利他!嗡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耶 梭哈 !
“怀疑”“发问”是信心和虔诚的优良基础 佛教典籍中经常提到信心和虔诚的必要性。在佛法中,这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怀疑”与“发问”是发展真正信心与虔诚的优良基础,应该培养这种基础,而不是加以抑制。尤其在开始阶段,忽视你的怀疑去选择某种信仰或是迷信的虔诚,绝对是不明智的作法。
当我们皈依的时候 当我们皈依时候,我们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我们并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以后我们要记得1)不再皈依那些不相信无常的人;2)不再皈依那些没有开悟的人;3)不被那些信奉极端方法的人影响。佛法走的是一条中间的道路,而不是一条极端的道路。我们可以和那些信奉极端方法的人为友,但是不能为他们影响。
内在的佛是自心的本性。 当人们讲到全能的上帝时,我想他们通常是在讲一个创造者。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他们相信那一类的事情。有些印度教也相信,但是略有不同。佛教?不,没有全能的创造者。全能的创造者是你的自心。佛有两种:内在的佛是你自心的本性,外在的佛诞生在印度,他是象征性的佛,曾是一位王子。
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 你可以仿效阿底峡尊者。尊者前往西藏时,他带了一个令人极度厌烦的人做为随行侍者,以便让自己有充分的机会修持安忍。虽然我们无法做到这个程度,但至少可借此机会将”厌烦”作为修持的对象。
温顺驯良不再情绪化 当我们修习佛法,个性变得温顺驯良是对佛法有所钻研的征兆,不再那么情绪化则是有所禅定的征兆。
在繁忙的都市如何积聚功德? 有很多做法可以运用于实际生活。每当你走在街道上,面对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你该观想它们皆是供佛的灯。这样就已经在积聚功德,把这种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如此功德更大。假设你看到别人这么做,生起随喜、赞叹心,你也跟着积聚功德。
今天是藏历1月30日,释迦牟尼佛节日,神变月的最后一天! 今天是藏历1月30日,释迦牟尼佛节日,作何善恶成九亿倍。值此殊胜日请持清净、广大发心,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回向、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众生吉祥安泰、得闻正法、具正念、自利利他![PERSON WITH FOLDED HANDS]嗡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耶 梭哈 ![PERSON WITH FOLDED HANDS]
真正的密宗双修是什么 传送门:http://tieba.baidu.com/p/2204923830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双运-空性 有人问及我关于藏密里面双修法的问题。我要说一般人观念都错误了,事实上双修法是金刚乘的方便道,有人认为是受印度教的影响,这种争论不是现在才有的。以我自己的体验来说,不论你使用双身、双修或双运的名词,它事实是一个很深奥的哲理,没有提到行为,没有提到事业和手印等等。自古来我们便习惯结合并联想许多东西:男生和女生的结合、善与恶的结合、美和丑的联想......等等, 但金刚乘的教法则认为它们在实相和本体上是没有分别差异的,是一体不可分的。在究竟实相中,一切都具平等的空性与清净。所有这些最初、最原本的结合只是一种善巧,让人了解说:是的,是有一些东西可以结合修身的,进而让他们了解结合、双修的本初状态和其意义。有很多人误解,认为这种去贪的教法未免太过世俗。其实佛陀的教法很多,重点都在利他。当佛陀的法教能直接助益并让人感到受用是最好的,但有时也未必如此。例如,出家成为僧侣是净除贪欲最佳的方法之一,但众生太多了,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成为僧侣呢?百万有吗?对他们来说,出家做和尚太困难了,既使出家本身一点也不困难,但在他们心里仍觉障碍重重:要放弃美满的家庭吗?要放弃漂亮的女朋友吗?太难了!但是我们能因此就不理他们吗?菩萨是不舍任何一个众生的。就算他们不听话,不想出家当和尚,我们也是要想点办法帮助他们解脱。所以我们便说:“好吧!你们做个在家人,依照某某法门也可以成正等觉。”
拨开迷雾-顶果钦哲仁波切 为了验证无生自性,我们必须溯源而上,认清我们意念的源头。要不然,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第二个会带出第三个,永无止尽。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当下却毫无醒觉。
迷妄之链-顶果钦哲仁波切 无数的念头和记忆在心中生起,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气所搅动。一个接着一个,每个念头似乎已经消失,但只是被下一个念头取代;轮到下个念头,在它让路给未来的念头之前,也仅是短暂的现前一念。每个念头都会重拾前一念的动量,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一串念头的影响力也增长了,这就是“迷妄之链”。如同我们所说的念珠,实际上是成串的珠子。因此我们也常称心是短暂念头的相续,这样连绵的念头构成了意识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们相信心是一个实体,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讨上。我相信今日所见之河和昨日所见一样,但事实上,河水连一秒钟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现在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从早到晚流过心河的无数念头上。我们的心河只是许多短暂念头的相续,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为心的单独个体存在。
正见 后记 第三节 出版社附注 想要进一步了解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教法及事业的读者,可由下列两个组织获得更多的讯息: (一) 悉达多本愿会(Siddhartha & Acute;s Intent International),是由仁波切指导成立的佛教组织。网址为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iddharthasintent.org&urlrefer=e068492bedaaa3227cc60ab96bf262af (二) 钦哲基金会(Khyentse Foundation),是由仁波切在西元二〇〇一年创立的非营利慈善机构。其宗旨在建立一个系统,用以支持及赞助三个佛陀慈悲与智慧愿景的组织及个人。网址为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khyentsefoundation.org&urlrefer=9792e4469006ff88fc9c239cb320d834
正见 后记 第二节 感谢 谈到和合现象,我想告诉大家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去找好的例子,这本书就是和合现象完美的例子。虽然书中举的例子有些可能比较现代,但是论述及推理的基本逻辑和前提都是曾经教导过的。我决定不羞耻地去抄袭佛陀及许多过往的追随者,特别是伟大的莲花生大士、龙清巴、密勒日巴、冈波巴、萨迦班智达、吉美林巴尊者以及巴楚仁波切等人的原创想法及教法。如果有人读了此书而感受到一点启发,就应该花点力气去了解这些上师的教法。我必须在此说明,如果有任何重大的错误,无论是文字上或意义上的,完全都是我的责任。然而虽然我非常欢迎批评,但是我想那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