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极力量
强极力量
关注数: 48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2,951
关注贴吧数: 2
龙钦心髓四加行教授之问答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 在二00一年一月至三月期间,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加拿大温哥华附近的海天闭关中心传授龙钦心髓四加行之教授。下面是四加行教授的部分问答。
宗萨钦哲仁波切谈实修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于密勒日巴的十万首道歌当中,其中有一首是在讲述安静的地方。他说,就是在这样安静的地方,过去所有的菩萨找到了他们所要找的东西;也就在这样的地方,不须要太费力,三摩地很自然便会生起。 若将了我所有在印度、不丹、西藏的佛学院加起来,也许有超过1500位学生在学习佛教哲学。不过我开始感到有点疑惑,我是否成为只是提供大家一种对佛法的渴望?这样做是否真的让大家真正接触佛法而不只在研究佛法? 佛学院里的学生僧众可以直接在心里默诵许多经论,学院里有超过一半以上是非常好、非常优秀的学生和学者,三个佛学院里也已经培养出超过100位堪布,其中有许多堪布并到其它教派传承的佛学院去深研,甚至去教书。 但是如果问我这当中有几位真正的佛法修行者,那我就要好好想一想才能回答了。这里头也许有学者、有僧众,但是有没有真正落实修行的佛法行者呢?我是有点怀疑的。 事实上,许多僧众、学者、堪布的自我很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学者,同时因为有了些许的佛学知识,他们反而失去了最纯真、最原初的(对于佛学的)虔诚心。对于所有精神上的修行,不论是持咒、打坐,或是绕塔、建舍利塔等等,他们都会说「噢,所有一切都是空性,所以不需要这些。」之类的话,他们变得很会谈论空性。
与时间赛跑:这种心态对修持十分重要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与时间赛跑:这种心态对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说:”下周我要开始修持。”这多少意味着你有可能不会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骄慢与我执作对时,就会即刻开始修行。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末法时期如何成为实修者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的时候,他说:那些受有具足戒的比丘,根据戒律来说,在佛的那个时代,如果有一位比丘,能把戒律完完全全地都守住,以及跟在目前,末法时期有一和尚破了所有的戒,只守住一条戒律的情形相比较,佛说,这二位比丘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在佛的那个时候,打扰我们的事情比较少,能够帮助我们趋近法,帮助我们清净修法的机会比较多。末法时期像现在,虽然佛法本身无高峰期、衰落期,但因末法时期阻碍佛法的事情很多,所以一个人在末法时期修行,所得修行的功德力量,就算比不上佛时期大,也会和那个时候相等。 这不光只是牵涉到时间的问题,“地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像住在此地或住在纽约的人会想像在尼泊尔是一个完美修行之地,人的想像不仅仅如此,自己的心里还会憧憬,憧憬到高山去,听流水声,但我们憧憬之时,我们应该看看在憧憬愿望之后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因为多半人们会被如上这些美好的状况带着走,误以为这种想法和希望代表我们的出离心。就像几年前,我曾经说过的一样,我们应仔细考虑我们所具有的、或者我们所认为的出离心,究竟是怎么样的出离心?我一直很怀疑这种人——一个一直想往山上躲的人,他所谓的出离心,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自私又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有此一想法的人都是这样,但大部分具有这一想法的人都是如此。 为什么我有这种怀疑呢?因为我发现,当人有这样到偏远山上去的意念时,绝大多数的人,我们多半的原因是想放自己一个长假,因为我暂时地对变化觉得非常厌烦,也暂时性地对交通阻塞觉得非常厌倦。如果我们真的永久性地对这世界觉得非常厌倦,真的是这样的话,其实,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可以好好的修行。 但是事实上,我们只是暂时性地对这个生活方式觉得有所厌烦,这根本就不是出离心。这只是表示我们暂时性地想做另外一件事,只是想知道一些新的东西。因为实际上,我们只想暂时性地从交通阻塞,忙碌的生活中逃开一阵子,所以在此情况下,去了高山,在那所须做的事,毕竟只是表示我想好好享受、轻松一下而已。但对多数人而言,就算跑到山上,也过不到好日子,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在山上的时候,就在计划着下山以后要做什么。所以,我们真的要看一下什么是出离。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什么是卓越的智慧? 《心经》依据传统要求,我将对法座和佛像三顶礼。请跟着我做。我们从读《心经》开始。首先请用中文读。〔听众读《心经》〕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有这个机会谈论伟大、深奥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并希望你们也如此认为当世界其他地方忙于战争和杀戮时,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自己何其有幸,能在这样的场合中,有或许短暂但却非常有意义的时间,来谈论最根本精要的事智慧。首先,我必须说我绝没有资格谈论圆满智慧。任何人要谈论圆满智慧,我认为,必须至少对圆满智慧有稍微的成就。因此在教授开始前,为了保险起见,我想先对各位声明,我没有那样的成就,因为我不想让各位的期望落空。 因此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今后几天我将谈论般若波罗密多。通常我们没有(将刚才念诵的《心经》加以)逐字解说的习惯。大部分是由在寺庙的僧尼居士等修行者念诵。这是所有般若波罗密多经里最短、最精华的一部经典。比这繁复的版本称为《般若八千颂》,有八千个偈颂。 然后有《两万颂》《两万五千般若》),两万个偈颂。还有般若经十二册。我刚刚所引述的那些全都是佛陀本身讲的话。如果那还不足的话,我们还有所有对《般若波罗密多经》的释论与评论。光是藏文版,就有约大概是一千册。全部都只在讲一件事,唯一的一件事,那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我时常感觉到,我们应该有所改变。如果我们能使佛教变得简单,像佛教徒不应该吃鸡、佛教徒一生中必须至少朝圣菩提迦耶一次、佛教徒必须穿袜子把脚包住,我肯定今天佛教一定十分兴盛。但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佛教并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大乘佛教。
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其实你把功德全部给别人的愿望,实际上你是在给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亿倍大的功德。同样的,你把众生的种种问题都拿到自己这边来,你就变成拥有十亿倍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我引用寂天菩萨的话:“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愤恨时自他交换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有很多人都问:我修持那么多年了,到现在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的自私还是非常的大、我的骄慢、我的嗔恨等等。在这种种时刻,譬如你正在经历非常强的愤恨,你应该想:希望一切众生的忿恨都在我的身上成熟,让他们都远离忿恨的痛苦。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情绪呢?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完全不要造作,只要看着它就好。当你注视情绪的那一刹那它就会消失。初学者会发现情绪很快会再出现,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你开始看着自己情绪的瞬间,它们立刻就会消失。即使只消失了一瞬间,「情绪消失」的这个事实,便意味着智慧曙光在片刻之间出现了。
宗萨仁波切:密宗的独特观点「净观」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在历史上,金刚乘一直面对它是否为佛陀教法的质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声称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样地抨击金刚乘佛法的真实性。 就某些角度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发展出来的,印度文化由种姓系统和明确界定的行为准则来支配,由神圣又过分精神化的婆罗门贵族订定了社会上可接受的宗教标准和宗教信徒行为的规范。婆罗门的宗教道德观,除了平常的不杀生、不邪淫等等之外,还包括了严格的饮食规则,规定行者要吃净素,不可吃洋葱、大蒜等具有强烈气味的食物,绝对不可饮酒;此外还有其它在现代会被认为很极端的限制,例如,一位婆罗门,只要被贱民的影子碰到,就必须经历很复杂的净化仪式来清净自己。 除此之外,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期望,认为宗教的功能在于传播一套道德规范,教化出温文有礼的人民,强调健全、温和、仁慈等等的品性;人们期望宗教导师和教法成为那个宗教最高和最严格道德标准的规范。金刚乘和这些期望背道而驰,它经常使用一些看起来野蛮而怪异的行为,它的教法与修行方式也非常让人惊讶——要相信这种教法来自温和宁静化身的释迦牟尼佛,实在有点困难。 金刚乘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许多人误以为金刚乘是印度教的一种形式——因为金刚乘里有一些仪式以及各种多手多头甚至动物头的本尊,都和印度教很相似。而一般所接受的三藏中,也找不到金刚乘的东西。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金刚乘是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自他交换之座上修法——顶果钦哲仁波切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 行菩提心——顶果钦哲仁波切 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十地菩萨其中一地的菩萨所了悟之空性。在了悟究竟菩提心之前,重点应放在相对菩提心之上。在本质上,相对菩提心是利他心,也就是利益他人、离于所有自私目标的甚深愿望。如果正确地修持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将自然而然地展现于相对菩提心之中,最终将完全证得究竟菩提心。
宗萨仁波切:接近上师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说实话,我想我不是一个适合谈有关对上师虔诚心的人,因为我没有虔诚心。这不是因为我的老师们有任何缺陷,完全因为我缺乏了一些东西。相信我,我的自我这么强,而虔诚心对自我而言是个坏消息;但另一方面,我研究过虔诚心,所以可能对它有一些理论上的认识。
圣严法师:把功德回向给他人 在团体中,要掌握“功德回向他人,责任归于自己”两大原则,有功的时候不要居功,要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凡是遇到事情没有做好,领导人要勇敢承担,把责任归于自己,寻求改进的契机。 每遇到矛盾不如意的事,自己先认错,并且把责任承担起来,事情就容易妥善处理了。 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要把荣誉回向给团体,因为没有大家的协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除了感谢筹画人的领导有方、共事者的合作无间,更要感恩团体的智慧财产及社会资源,自己只不过是负责执行而已,这就是把功德回向给他人。 与任何人接触,或处理任何事情,只要掌握这两个原则,就会无往不利。不要到处争功诿过,有功劳大家抢,有事情大家推,那就自害害人了。
宗萨仁波切:出离与虔诚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
听闻与修行——宗萨钦哲仁波切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 一生当中,如何同时成为一个小乘行者、大乘行者、金刚乘行者?如何同时做个好学生、好老师? 谈到佛法,人们很自然地把佛法和生活分开来,佛法并不包含在生活之中,人们认为修法是生活以外的另一件事:修法只在寺庙当中,而不在办公室、洗澡的时候、搭火车的时候、交通壅塞的时候等等。人们以为修法要剃头、改变服装,或最少在家里应该有一个佛堂;还要有一个特定做功课的时间,比如说是早上或晚上;加上一些佛像、佛书,甚至一个法名;身上需要戴一些象征性的东西――例如金刚结,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佛教徒。这是一般的状况。 这样的佛教修行,对我们可能没什么帮助。检查一下自己,我们真的是一个金刚乘行者吗?不要说金刚乘,金刚乘有点太高远了,就以小乘来说吧,我们算得上是一个小乘行者吗?几乎不是。同样的问题:我们真的是大乘行者吗?可能也不是。或许在名义上算是吧,也许我们遇过一些大乘的和尚、金刚乘的喇嘛,他们给我们一些教授或灌顶,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大乘或金刚乘的学生。做为一个大乘的学生,你们一定接受过很多关于慈悲的教法了,但是我们真的慈悲吗?几乎没有。我们都听过慈悲的教法,但是“听过”和“具备”是不一样的。除非真正具备慈悲,才是个大乘的修行者,否则你只是个听闻佛法的人。所以我们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只是大乘、小乘、金刚乘的“听闻者”,而不是大乘、小乘、金刚乘的“修行者”。
对佛陀的教法不甚了解的人,认为佛教是病态的,认为佛教徒否定快乐,只想到痛苦。他们设想佛教徒排斥美丽及身体的享受,因为这些是诱惑,佛教徒应该是纯净而节制的。事实上,在佛陀悉达多的教法中,并不特别反对美丽和享乐甚于其他的任何概念一一只要人们不迷失其中。 对世界小姐选美比赛,佛陀悉达多不会认为候选人当中哪一位更美或不美些。相反的,他眼里所有的女人都是无关美丽或丑陋的。他所见的美丽,是在任何一位佳丽所可能被审视的千万种观点之中。在宇宙中的无数观点中,一定有些人是嫉妒的,有些人视她为爱人、或女儿、或姊妹、或母亲、或朋友、或仇敌。对鳄鱼来说,她是食物:对寄生虫来说,她是宿主。对悉达多而言,这种多样序列的本身.就是令人惊叹的美丽,仅此而已。 “蛇与绳索”是佛教十的经典例子。有一个胆小鬼叫杰克,他对蛇有恐惧症。杰克走进一个幽暗的房间,看见一条蛇盘曲在墙角,顿时惊吓不已。事实上他看到的是一条花纹领带,但是由于惊慌,他的误认严重到可能把他吓死的程度——被一条不真实存在的蛇给吓死。“当他认为那是…条蛇的时候,所经历的痛苦和焦虑,即轮回,那是一种心理陷阱。幸而杰克的朋友姬儿走进了房间:姬儿沉稳、正常,而且知道杰克以为自己看到一条蛇:她打开灯,跟他解释这儿并没有蛇,事实上只是一条领带。当杰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马上获得了解放,即涅盘—解脱与自由:但杰克的解放是基于一个虚假威胁的消除,本来就没有蛇,本来就没有任何能够伤害他的东西。 然而因为他看见了一条蛇,陷于此景象之中,而且由于他被恐惧所制伏,就想要有逃离的方法。佛陀悉达多的教法就是这种解脱的方式,而他的开示就叫做“法”。 “法”有时被称为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一个方法或工具,是带领人们走出无明、抵达无无明的道路。法的智慧能让人们从恐惧和痛苦中解脱。
宗萨钦哲仁波切:一公斤烦恼里面有一公斤的佛 密续或金刚乘的修持主要是把你的种种执着、种种顽固的东西松开或破坏掉,就如西藏俗话说的,“一公斤芝麻里面就有一公斤的油”,同样的逻辑,“我们一公斤烦恼里面就有一公斤的佛”,这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不止心性,就算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身体,实际上也是佛性的化现。当然,这个讲法是用大圆满非常特别的语言来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自己的身体,会觉得“这是人类的身体”,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目前我们的功德、智慧、能力所能处理的显现——就好像眼球只能接受一定范围的波长一样,超出这个电磁波长就完全看不到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我们作为人类的投射,这是我们目前唯一有的能力。 所以非常重要的,在金刚乘或密续里面,我们必须要知道,认知一个东西,唯一的方法是看你用什么样的投射去认知。
从细节看你的出离心——宗萨钦哲仁波切 在成为佛教徒几年之后,你也许可以轻而易举地出离很多过去无法出离的东西,你变得不再关心那些被认为是很世俗的事物。你不再翻阅汽车杂志,也不再留意开过你身边的车是法拉利还是奥迪。不再关心精品购物杂志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关心哪家购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经常更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烟。可以说,你在这些方面出离得很好,你确实出离了一些东西。但是你可能会被另一些东西控制住,例如,你从肉食出离,却走进了素食。你开始执著于素食,甚至认为肉食不洁,那些吃肉的人也会引发你的反感和敌视,这个时候,你应该从素食出离。你执著于吃素,而执著的直接结果就是制造出各种有害情绪,比如敌视。同样的,你可能不再关心张曼玉的新欢是黑人还是白人,不再关心最新款法拉利,也不再关心今秋流行的鞋的款式,但是你开始关心另一些东西,你开始关心如何弄到纯天然的红珊瑚佛珠,开始搜集各种佛像,开始关心高僧们的八卦,这表示你的出离并不彻底,你只是从一个笼子钻到另一个笼子里而已。
圣严法师: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不住于相’,‘相’的意思在《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拿什么来做布施呢? 有钱可以布施,没钱也可以布施,有学问可以布施,没学问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东西可以布施。 有钱可以用钱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识、技术,则可以用知识技术布施。如果什么都没有,也可以用欢喜心来布施,或说一句赞叹的话,用言语来布施。譬如,人家做了一桩坏事,你原本可以骂他,但你不骂他,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愿他以后不要再做坏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响这个人。心有诚,物有感,顽石也能点头,何况是人?因此,只要诚心祈求、祈祷,希望他不再做坏事,或用柔软语来劝导、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们就应该赞叹他,虽然只是一点点好事,但是,也应该加以赞叹。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励、赞叹的,而不希望被指责、谩骂。所以,不论是财布施或言语布施,布施如果得当,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非常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不理想、不满意的事呢? 但重要的是,要不住于相,住于相就麻烦了。住于相的意思就是说,布施时一定要布施给某一个人,布施给某一个特定的对象,并要求获得一定的回应。 譬如,过年时在农禅寺,好多人来向我拜年。我算是什么人物,值得人家这样拜?他们拜的时候,我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他们拜的是阿弥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来看看‘圣严法师’是什么样子,有的是以恭敬心来送红包给我,来赞扬我,这两种都有。 但是,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师父,你看,那些人来了,又不送红包,只会眼睁睁地瞪着你看,这些人真是罪过!’ 我说:‘阿弥陀佛!不可以这么说。他们来见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们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脱。我平等地祝福他们,他们红包里有多少钱,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们究竟有没有送红包。他们能来,便是不容易!他们没有去看电影,而来看我这和尚,就算是抱着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这就是一种‘无相’的态度,就是不要以差别心、差别态度来看待众生,而以一律平等、无差别的态度来接待他们、祝福他们。 但是我们都还在凡夫的阶段,怎么可能完全‘无相’呢?至少我知道什么人给了钱,什么人没给钱。但是,我会时时警惕自己,要‘无相’,要平等的给予祝福。而且既然听了《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何况我还在讲《金刚经》,当然更要练习着具备这样的态度。 布施无相,我们受布施,也要‘无相受’,心里才不会觉得有愧于他们。
圣严法师:小乘当真不好吗? 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再生地区,所以中国的佛教徒,不喜欢小乘一词,一谈就是大乘法门的菩萨道与菩萨行,如果被人戴上了小乘人的帽子,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事实上,大乘精神,固然伟大,小乘佛教,也就当真不好吗? 小乘人的缺点,端在自求解脱,而此解脱之道,却非佛果的圆满,所以被大乘佛教斥为「自了汉」斥为「焦芽败种」。其实,凡是信仰佛教,而达于圣位的境界,他自己解脱了,也必影响他人走向解脱之道。辟支迦佛是小乘圣者,但如有人供养了辟支迦佛,便可有愿必成,也将必可得到解脱之道;佛时的诸大弟子,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但是除了少数的例外,绝对的多数,无不尽其所能地去度脱有缘的众生。许多的阿罗汉,当他们尚未证果之前,专事修持,一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后,便去积极地为僧团大众服务了,比如沓婆摩罗子,即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留陀夷等,在他们的行谊之中,根本看不出所谓「自了汉」的惰性来。相反地,中国的大乘佛教,比如禅宗的祖师,主张于未悟之前要寻师访道,参得个「入处」之后,倒要在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这种大乘精神,岂能不算自了?当然,禅宗的开悟,只是悟得一个「入处」,并非即是证果(即使也有可能证得大乘贤圣的阶位),所以开悟的人,未必已能决定不再退转,所以他们仍要如理修持,长养圣胎,而不立即广度众生。 中国佛教之隐于山林,而与人间隔离者,与禅宗的风气,有著深长的影响,虽然禅宗之隐于山林,仍能吸收新的份子,但此总不能算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精神。南传的是小乘佛教,如说小乘只管自度而不度他人,南传佛教应该早已灭亡了,实则竟又不然呀! 大乘佛教的义理之高超,境界之广大,这是无可否认的,也是值得我们大乘佛教徒所引以为荣的。但是中国佛教之未能将大乘精神充份地表达为实际的力量,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甚至以大乘佛教的招牌作为掩护,竟把小乘佛教的美德也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大乘经论中,每皆呵责小乘,但是也有赞叹小乘的。大家都在好高骛远地「迷信」大乘佛教(未解大乘胜义,未能如实而行者,仅仅以耳代目,仅仅拾人牙慧,岂不等于迷信),实则尚不足以衡小乘人的心行。故我希望中国佛教徒们,应该返身过来,重新肯定小乘的精神,再谈大乘也不为迟(其实,原始佛教中,根本没有大乘与小乘的问题)。 《涅盘经》中说:「五篇七聚,并是出家菩萨律仪。」 五篇七聚是比丘戒,比丘是声闻众,所以严格地说,比丘戒是小乘戒,比丘也是小乘众,比丘之成为大乘众,乃是由于菩萨戒而来,但是比丘成了大乘菩萨,仍不能因了大乘戒而废弃小乘戒,以此可见小乘戒的重要性了。 《菩萨戒本经》中说:「若作如是言: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何以故?菩萨尚学外道异论,况复佛语。」 《地藏十轮经》中说:「三乘皆应修学,不应骄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缘觉乘法。」 小乘乃是大乘的基础,如果抛弃了小乘,而光谈大乘,除非是大权示现,那就要求升反堕了。可惜,今世的中国佛教徒们,尤其是出家弟子,竟在大乘的外衣下,两头落了空,中国佛教的衰微,原因即在于此,如果再不猛省回头,便要不堪设想了!同道们,不要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罢!试问:我们表现了那一点是独有的菩萨精神?除了素食之外,又有多少成绩比小乘佛教表现得更好? 有人说,大乘佛教是东方文化的遗产,到如今我们这些大乘佛教徒,竟是破落户的守财奴了,甚至连守的责任都未能尽到哩!如果再不反省,我们将成大乘佛教的罪人了。
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使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就好比我们看电影,因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会动感情,也能随时跳出故事场景,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同样,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
我们永远不应该是为了人生而接近佛法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如果佛法变成用来建立你生活的用具,比如你的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睦,而你一筹莫展之际来祈求佛,希望令你的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仅仅为此而祈愿,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行者来说,我们永远不应该是为了人生而有(接近、爱好)佛法;人生是为了佛法,而不是佛法为了人生
宗萨仁波切07年北京大学讲四法印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9GUbdIMUuNY%2F&urlrefer=fff67e259487b2e3f816cf341cb65052 讲法地点:北京大学 时间2007年3月15日 “我们为什么要信佛教?”简单的问答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持久的、便宜的,而且可随身携带的乐趣。这要如何办到呢?就是了解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
八种陷阱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八种陷阱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第一种陷阱是想要得到赞美,第二种是不想被批评,然后是想获得和不想失去,想要快乐和不想不快乐,想要被注意和不想被忽视。这些便是八种陷阱或所谓的世间八法(译注:古译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时时检视自己是否已掉入这些陷阱之中,一项或至全部。
一个很慈悲的小男孩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Y2MTQ1OTQw.html&urlrefer=c21470c47c445b372b3273f2be8141f0
一个很慈悲的小男孩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Y2MTQ1OTQw.html&urlrefer=c21470c47c445b372b3273f2be8141f0
宗萨钦哲仁波切:他们都很悲伤 财新网《新世纪》杂志18期访谈 采写:维地亚 翻译:静蕊
无见之见---宗萨钦哲仁波切 伟大的大乘学者月称说过,一个人至少需要证得菩萨初地,才能解释佛经。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是不太可能参透经典的。我只能猜想。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内容简介:书中收集了百余则像文殊师利友、毗卢遮那、吉祥师子、无垢友等古印度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师及其明妃益西措嘉、玛尔巴、米拉日巴、历代噶玛巴、竹巴昆烈、噶当格西班等古代西藏圣哲,以及更近代的大成就者蒋扬钦哲、巴楚仁波切、吉美林巴、秋吉林巴、蒋贡康楚等人的奇异的故事,深为人们喜爱。这些无以伦比的修行者的行宜事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可遵循的榜样。 完整版阅读下载: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507158%26uk%3D3103863451&urlrefer=2ae6b8d7a639f65e71c46fa8a5f58986
南开诺布仁波切:生活中的大圆满 什么是钦波?就是普遍;什么是佐巴?就是完善的。我们日常的一切行为都是完善的,佐巴钦波告诉你,不必改变任何,这就是佐巴钦波的行为。对于那些对佐巴钦波产生信心的人,假如他们的信心是建立在真实经验上的,这些行者被称为证悟心性者,但是,那些停留在知识和猜测之阶段上的人,他们对佐巴钦波的见解将蒙上扭曲的阴影。然而,即使是那些证悟者,他们也许同样会混淆佐巴钦波的行为,所以,见、修、行、果,这个系统是不可分离的。虽然你进入了大圆满见,也亲自当下切入到无勤无修,但是,佐巴钦波的行为该如何,还是应该介绍的。 在我们的记忆中,很多佐巴钦波传统的大师,他们表现出少有的疯狂,我指的是他们的外表,但是,他们的内心如何呢?也许,你认为,一切都是完好的,那么,佐巴钦波的自宗也没有迫切的教你如何对治情绪和其它种种二元心,所以你就可以放荡的不顾及一切因果吗? 《自生普贤》告诉我们,虽然一切都是空性(NATURE)的投射,但是他们活力(TSAL)的存在是不诤的事实,所以,你必须尊重那些如幻的因果。莲花生大师说,虽然见地犹如天空般的广阔,但是业果也好似面粉般的细。假如你误解了佐巴钦波,你认为不尊重业果,那就是无束缚的行为,那么,说明你根本没有证悟佐巴钦波。 那么证悟佐巴钦波的人他们如何呢?事实上,他们不会忽视因果。不过,他们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我指的是那些新手。类似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对“心”状态的认识,这决定了你的行为。
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所谓三传承,是前译密宗的不共术语,尤其是意传,是三传承的根本,如同天空中的月亮,映照在千千万万湖中的影像,本师普贤双身佛(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彻底证悟了一切遍知智慧的意中教证正法蕴,如此出现的两种化身,实际上是一体的一切佛陀都出自一个普贤佛的自性,虽然从形式上是逐渐出现的,但都是一切遍知智慧的佛陀,所以称作“胜者意传”,这些广泛的情况,可以从,《比玛拉密扎精义》及《妙乘藏》等中得知。 欢喜金刚传 乌谛雅那地区的达那郭夏洲,有一个叫邬巴拉扎的国王(又叫达尔玛阿秀),他和王后具明亮光有一个女儿,后来成了一位卓越的比丘尼。一日,这位比丘尼在黄金海滩上坐等持时,梦见一个通身散发光芒的水晶男士,手持写有五勇识咒文的水晶瓶,为她做灌顶,又有一位空行母性相的女侍,预言她会生出一位化身。不久,这位比丘尼便生下了把大圆满法传播至天界的金刚萨埵的化身——心优异天子。比丘尼因为生出一个没有父亲的儿子,羞愧难当,所以把儿子扔到灰坑中,不料,天空中顿时雷鸣电闪,下起花雨。三日后的清晨,比丘尼去看那孩子,发现孩子安然无恙,就像刚刚洗完澡般,天女和空行母都正向这个孩子致供品。 当孩子成长到七岁时,要求母亲让他与众班智达谈论正法。母亲说:“连牙还没换的孩子,谈什么正法?”不让他去。但孩子执意要去,母亲无奈之下,便同意他同国王邬巴拉扎的福田五百班智达进行辨论,结果五百班智达纷纷落败,皆惊叹这个孩子是一位化身,皆以头顶触这个孩子的脚,国王见此情形,欢喜不已,遂给这个孩子起名叫欢喜金刚。 欢喜金刚在北方饿鬼出没的作明日山上修持三十二年后,发出了震撼大地的声音:“外道失败了。”此事被一位牧人告发于外道王,外道王派凶手来刺杀他,但这位化身的身体如日出霜化般化作一片光,无法伤害,随后又恢复原形,飞向远方的天际,加入了佛门,亲见金刚萨埵,并将原始俱意的广如海洋般的毗支迦、大圆满法六百四十万颂续,由金刚萨埵作了光明灌顶,实现了无学道(佛)的智慧。他还允许金刚界和无限功德等无数空行母把密续用文字记录下来,变成卷书,由俱心空行母保管,并致供品。 这位大师后来以遍入天的女儿裸体为坐骑,来到寒林坟墓地,向众空行母讲经,使几十万空行母实现虹身。 文殊善知识传 从欢喜金刚大师处接受正法的是文殊善知识大师。 在摩揭陀金刚座的西方,有一个名叫二层城的城市,在那里有一对名叫俱善指示婆罗门和明灯的夫妻,他们名叫成核心婆罗门的儿子,又名文殊善知识大师,这位大师精通“五明”。后因文殊菩萨“善男子!若想今生成佛,就请去寒林坟墓。”的预言,因此来到寒林,拜见欢喜金刚大师,得到密续的所有传承并掌握了诀窍,得到圆满的灌顶和讲解。 欢喜金刚大师向文殊善知识传授完正法后,便在丹迪河源头化为光身消失,享年七十五岁。文殊善知识见此情景,心里非常痛苦,不禁发出感叹:“哎呀呀!哎呀呀!本师燃灯的光辉消失了,世界的黑暗由谁来除呢?” 话音刚落,小宝匣中便现出了椎击三要的遗嘱诀窍,文殊善知识一看,发现他的证悟同欢喜金刚大师的证悟完全相同。 大圆满六百四十万颂存在有心部、出世法界部、关键诀窍部等三部,其关键集中为深奥精义部,该部又分为“讲解传承”和“耳传传承”两部分,文殊善知识对耳传部分作了注释,讲解部分因无合格的弟子,故伏藏于金刚座东北方的金刚十字形金石底下,文殊善知识后来圆寂于西方索萨洲大坟墓,享年一百二十九岁。 悉里兴哈传 从文殊善知识处接受正法的是悉里兴哈。在汉地的排黑走廊城,有一对叫俱善心和明亮智的夫妇,他们有一个儿子名叫悉里兴哈。 悉里兴哈十五岁时,在海德巴拉处学习声明、因明、数明等“五明学”,并在前往金洲城的路上亲见了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啊!有缘者,若想用一生得成正果,就应去天竺金刚座的西方索萨洲坟墓。”说完,便消失于空中。 悉里兴哈想通过密宗修行得成正果,所以决心用七年时间学习内、外密宗。他在五台山东方,师从旃陀罗出身的白拉格尔德大师处,接受内、外续的传承和诀窍。 一天上午,他在浴池洗澡,又亲见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又作了跟前次一样的预言,随后消失空中。 悉里兴哈考虑到天竺路途遥远难行,遂用三年时间修成快步法,而后以神通离地一尺,用九昼夜时间赶到索萨洲大坟墓,拜见文殊善知识,并叩首致礼,请求赐予摄益,文殊善知识答应他的请求,赐予全部诀窍。并预言了书籍的所在地,随后在坟墓的上空化成了虹身。 悉里兴哈见此情景,不禁发出哎呀呀的感叹,话音刚落,宝匣中便现出六种修法的遗嘱,悉里兴哈大师依此从金刚座的金石下发掘出殊胜的密续手稿,而后来到了汉地菩提源树前。 这些殊胜的密续书籍分外部、内部、密部、无上密部四部,悉里兴哈大师将其中前三部埋在吉祥万门佛殿柱下,后一部自己持有,后来因空行母的预言,将后一部也埋入了佛殿柱下,随后来到了凉加持坟墓。
电影:六祖慧能传 (1)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Q1NjQ4MDQ%3D.html&urlrefer=0dff8b3e0121a16605360291b17c05cf
如何寻找上师与作个弟子 藏文Gewai shenyen(译:善知识、善友)在梵文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Kalyanamitra(译:kalyana意为好的、美丽的、合适的、有益的或吉祥的,mitra为朋友之意)。让我们谈谈何谓善知识,我认为善知识的意思是“灵性上的友伴”或“灵性上的亲属”。在此,我们将讨论上师与弟子、上师与学生、还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然而不要期待这个讨论会提供给你一个具体的准则,然后你可以拿着这张准则清单去一一询问对照:“这个人是否具有这些特质?” 我想“上师”这个词,可能已经被现代某些上师们难以言说的行为所污损了。别以为这仅是最近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其来有自。我们甚至听到发生在那澜陀大学里的故事(第六或第七世纪),有关一些上师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却被当成是不可思议的事迹,年复一年地被珍传与重述。所以,谈论这样的主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但是却非常值得讨论。 此外,“上师”这个概念是非常亚洲、尤其非常印度式的。所以当要把这种概念介绍给一个不同的文化、一个强调个人人权的文化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虽然如此,幸好这还是可以行得通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悲伤的财富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ea89b95acaf76e00e25f27dd21198c301895b06a&urlrefer=23cf7bdb329fc5d5b9aa433d248c6276 在《般若经十万颂》当中,佛陀曾言:“悲伤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财富,像是房子、金钱、朋友等世俗的财富,其实我们还有一种超越世俗的财富。 “悲伤”是身为一位修行者应该具备的重要财富之一。我们生活当中已经有太多令人伤心的事了,但一般的悲伤跟这种代表财富的悲伤并不相同。一般的悲伤就像尝试将三颗草莓叠罗汉,也许第二颗还能勉强站在第一颗上面,但是再往上放第三颗就很难了。有时第三颗草莓在第二颗上面站住几秒钟,看似能站稳一样。这可不妙,因为它给你希望,让你觉得下一次会成功,下一次会不同。我们的生活就有点像这样,从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尝试各种事物,但鲜有人觉得自己过得还可能或已经充分活过了,我们想的多半是“我还未好好活过”——这样的悲伤是世俗的悲伤。 而超越世俗的悲伤,也就是代表财富的悲伤,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幸福的悲伤。类似聆听一首悲伤的歌。这种悲伤来自了悟事实,了解到不论做什么,不论多么接近成功,第三颗草莓终究只能站立一会儿,然后就会掉下来。了解这样的事实,这样的悲伤感,基本上就像是嘲笑自己。这种悲伤,丘扬·创巴仁波切称之为“由衷的悲伤”(genuine heart of sadness)。 我们像是在嘲笑自己、自己的做事方式、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这对我们会有帮助。人生如此辛苦,所以我们不停地逛街购物,仿佛会活上一千年似的。当我们逛街购物,就是尝试把第三颗草莓徒劳地叠在第二颗上。这就是何以“由衷的非伤”是如此重要的财富。 获得这种财富的唯一之道——或者先别提“获得”——能让我们开始珍惜、渴望这种财富的唯一方式,就是了解实相。我们现在谈的并不是了悟很深奥的实相,譬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解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别无选择而必须接受的事实——死亡。这不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而是现在就正在发生的事实——当下这一刻,我们正在死亡,了悟这种死亡,其实就是在了悟生存的实相。
关于“佛法、道德与菩提心”的开示 主讲:宗萨钦哲仁波切(2010年11月6日于英国布莱顿) 所谓「客观」的佛教学者们的信仰 赖瑞(Larrie)要我谈谈佛法与道德、佛法是否为一条说教之路,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我刚从东方过来,有一点晕头转向。到达之后我马上去了牛津,此刻我应该正在牛津做某件事。晕头转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和牛津的一些学者们谈话。他们很棒,真的很棒。那里有许多所谓的佛学教授或佛教专家,他们强烈否定转世,他们不相信佛陀给过「不二」及诸如此类的教授。这教导了我许多。就在昨天,我提到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我只听过他的名字,但从未真正了解他。在牛津有人告诉我,他们正在「客观地」研究佛法;这很有意思。这些都让我晕头转向,因为我必须切换到佛教徒的思维,以便讨论今天这个主题。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2013宗萨寺之行”告国内朋友书 我的宗萨之行非常成功。 堪布白玛当秋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他对于宗萨寺、宗萨佛学院、宗萨闭关中心以及整个麦宿地区百姓的慈悲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不幸的是,现在堪布的健康状况不好,而且越来越糟,虽然我们希望堪布能够永久驻世, 但我们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而我真的非常想拜见他,这就是我此行的目的。 另外,还有洛热彭措,我相信他才是钦哲的转世而非我本人。因为在这个时代,他对于钦哲传承所付出的服务和贡献令人难以想象。我也非常想拜见他。 在年轻一代的堪布中,我应该说慈城罗珠堪布和彭措朗加堪布都是非常突出的。他们将为佛法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佛教正面临一个不同的时代,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需要正如他们一样年轻一代的堪布。所以我很高兴在这里(宗萨寺)见到了彭措朗加堪布和许多的僧人、尼师及百姓。 我对中国整体的发展速度感到吃惊,特别是像宗萨这样偏远地区的发展。如果乔布斯还在世,我会向他要个很大的佣金与折扣,因为看起来这里人手一个iPhone(手机)。我希望中国在精神上的进步像物质上的增长速度一样快, 而且我认为这极有可能。对于慈悲、慈爱这些价值观认同的程度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同时我还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到达某种眼界,他们能够看到并寻求比百达翡丽(编者注:瑞士名表)和劳力士表更高的价值。我认为这非常的重要,因为这能够使人变得强大。 大家问我为什么此行的来回都如此低调。这完全是出于我自私的缘故。我真的很懒惰,不能应付很多人。我也常说,非常不幸的,我开始在中国的某些地方变得知名,而这令我非常害怕,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期望和猜测。我只能暂时假装达到你们的期望,我能保证你们最终会对我感到失望。我希望大家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人来看待,由此看来,我不是个很有勇气的人,但我发愿变得有勇气。 --- 宗萨·蒋扬·钦哲
顶果钦哲仁波切:修行的真谛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无知就是痛苦”,这是文殊师利菩萨给的有关智慧最重要的开示。一切现在的不幸,如战争等等都是因为无知,所有的误会源自于无知,可以说,现在我们的智慧很缺乏,无知它会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想象。比如有一个故事:从前西藏有一位格西,因为重听,所以老是以为别人在讲他的坏话。一个年轻的比丘想开他玩笑,当他在花园散步时,就问:“老师,你要做什么?到哪里去?”格西因为对这个年轻人有成见,认为他老要找自己的麻烦,就说:“你给我闭嘴!”年轻比丘又小声地说:“那你去吃大便好不好?”格西回答:“那当然好!”就像这样,格西完全被自己的想象控制住了,这都是因为对真相无知的关系。释迦牟尼在菩提迦耶成佛之后,帝释天王和大梵天王请转法L,佛在现今称为瓦拉那西(鹿野苑)的地方给的第一个开示就是“了解痛苦”。不了解痛苦的话,痛苦将会继续下去,而且我们也会不知道什么是该放弃的。没有一个人喜欢痛苦,人们却时常感到痛苦,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了解痛苦以及它的原因。如果我们真正了解痛苦和其原因,当然就应该去除苦因,是不是?所以,如果我们能真正了解痛苦,那么真诚的出离心也就会产生的!我们如果知道轮回的痛苦,自然会想要离开轮回的“监狱”,而且一点执著也不会有。
修行厌倦了,怎么办 如何克服你对修行的抗拒《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密勒日巴尊者全集下载 点击下载完整的TXT文件: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480266%26uk%3D3103863451&urlrefer=7bca4208f8511e442d71782adc0fe822 密勒日巴大师全集、张澄基译注、密勒日巴大师道歌集 在一切所读到的佛典中,我最喜欢、最钦佩的有两部巨著。第一是华严经,第二则是西藏密勒日巴大师的十万歌颂(MilaGrudum)了。华严经开显如来秘密境界,其广大精微实非人智及语言所能尽其万一。读华严而小古今一切宗教、哲学,盖烛火萤光于佛日之下皆隐没其形矣!读华严始知佛法之伟大及究竟处,盖宗教之极致必需如此也。 华严之境界固令人五体投地,但毕竟太高太深,非凡人所能趋及,只有随喜嗟叹心向往之而已耳!华严毕竟是佛或超人的境界,而不是人的境界。密勒日巴的十万歌颂则包含超越的佛和当下的人两重世界之交融。华严是超历史的(Trans-Historical),而密勒歌集之记述则是属于历史的。密勒日巴亦原是这个世界上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歌集中的对话都有其历史之真实性,所以读了令人有亲切及真实感。 密勒歌集之伟大及重要,不必在此赘说,由读者自己去评审最好。但是要了解和欣赏密勒歌集,却必需具有最低的几个条件。第一、对佛学之一般常识要相当充足。第二、对西藏无上密宗之教义及宗风有一清楚的认识。第三、对于密宗一般专门术语相当熟谙,并且最好能在般若心性及禅宗的修持方面略有趋入。有了这几个最低条件才能确实的欣赏密勒歌集。 沈家祯兄多年来皆鼓励我翻译此书成中文,由于顺、逆各种因缘之巧合,迄今才开始提笔。我本来的想法,是写一篇较详尽的「密宗要义介绍」和「密勒歌集介绍」载于译文之前,以便利读者,但这两篇东西若要写得详尽,必需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研讨,目前我的健康情况尚不容许作此工作;同时,本来亦打算等全书译毕之后再出版问世,但家祯兄则鼓励我于每一篇故事译毕时,即陆续发表以飨同好;但这样,我想自然就很难做到较完美的地步,错误和不足必然会很多,还要请读者见谅和指教。 密勒歌集的最初八个故事,大都是密勒日巴降魔的记载,以后才是对人间弟子说法的故事。也许魔鬼都被吓跑了,所以廿世纪的人很少看见精灵或魔鬼,但读者不可因前面的几个故事而以为全书皆是讲降妖的故事。其实,「降魔」为成道前后,尤其是成道前之一种必然的现象。释迦先降魔而后成正觉;耶苏于沙漠中拒绝魔鬼的诱惑后,才出来传道。「降魔」,据佛教传统说法则为一切诸佛成道时所经过的程序,即所谓的「八相成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降魔然后成道的象徵意义,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一切宗教的戏剧皆有三个主角: 第一个主角是神或佛--那至善至美的圆满超人。 第二个主角是魔或障--那至邪至恶及造成苦痛罪业之极恶的「精灵」或「势能」。 第三个主角则是人--那是具有前两种因素的一种矛盾生物,是一种被夹逼在(CaughtinBetweet)前两种巨大势能中的可哀者。 可是三个主角中间,最大的主角却是人。他的遭遇大体说来虽甚可悲,但由于向上的努力和奋发,却能最后克服一切磨难苦痛,达成究竟的至人或佛的境界。善与恶、或神与魔之间的长期斗争,其最后胜利者还是善或神。此绵延无尽的长期斗争,真是一篇可歌可泣、多彩多姿的大史诗。而此大史诗之主角,由佛教的眼光看来,则是每一个具有佛性的有情,他们每人都有一篇说不尽的动人故事,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善恶之间的长期斗争及善之最后胜利的大结局。言至此,不禁想起Zorostrianism对宇宙间善恶交战之究极意义的不朽教义,盖其确能贯通一切宗教之核心要点也。 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密勒日巴对人间弟子说法的故事中,自然亦夹杂着许多魔鬼及佛菩萨的事,惟其对象以人为主耳。 每篇故事中之特别名词,不常见于中国佛学者,皆加以注解以便利读者,有些佛学的普通名词亦略加注释以便初学。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修心七支法要 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西。我们要用的这本书是公元十二世纪阿底峡尊者的著作,一本很老的著作,里面谈到的是怎么样来训练我们的心。这次我想用一种比较不同的方式来讲有关修心的问题,如果你听的时候不是很注重那些佛教上的字眼,比如出离、慈悲、菩提心,不被这些概念带着跑的话,可能会比较好。所以这次讲的佛教是帮助我们修心的方式的佛教,而不是宗教式的佛教。
佛法与治疗(宗萨钦哲仁波切) 译按:这是宗萨钦哲仁波切于一九九O年五月四日在台北的演讲内容,当时的翻译有许多缺失,特此致歉并重新整理后刊登。在今天来看,由于人类贪婪地大量养殖海陆动物,间接或直接造成传染疾病、SARS、狂牛症、羊骚症、禽流感,这些都是以前未曾听闻过的疫情。对应仁波切当时所开示的内容,真是令人警醒!
今天是藏历3月21日,地藏王菩萨节日。殊胜日子请吃素、放生、诵经、礼佛、称念菩萨名号等,广作功德!回向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祈请菩萨保佑世界和平安宁!保佑众生远离灾难,平安喜乐!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皈依与保护 “本尊”是一个金刚乘的专有名词。从较普遍的佛法上讲,唯一被提及的名词是“佛”。如果你去上座部(南传佛教)的国家,本尊几乎是次于佛陀的。事实上,很多地方也许连“本尊”这个概念都没有。比如,尽管在密乘中,文殊、观音或度母等本尊被珍视为与佛同等,但如果你去到上座部(南传佛教)的国家,首先,他们可能连诸如观音菩萨的形象都没有。即便是有,这些本尊一般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俗家弟子”。他们不是真正的“本尊”,他们是“弟子”,就象阿难或者须菩提一样。事实上,他们还是等级较低的弟子,因为他们不是出家众。 同时,“本尊”也常常被指为是天人、神仙。不幸的是,即便我们谈到密续的“本尊”时,我们的心还是马上把它与某种天神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旦提起“本尊”这个词,我们想到的是光圈、有超凡能力且样貌好看的本尊、发光、不同的颜色、飞来飞去等等。其实,密续的“本尊”不外是指一种觉醒的状态。所以,它不必是个天神类的生命。它真的不是。密续的“本尊”不是指一个神圣、天神类的生命。它是一种觉醒的境界。
了解别人的痛苦很重要 了解别人的痛苦体会别人的痛苦,在佛教里很重要,只知道还不够应该进而去尊重别人的痛苦。如果你真正具有这样的心,就可算是真正的慈悲了。这种慈悲与智慧是没有分别的,这也就是菩提心的真义...别人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许没有什么,但对他自己是一件很大的事,这是我们都应该知道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入中论(百度网盘下载) 下载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470583%26uk%3D3103863451&urlrefer=087784201638f1354a2051528ff2882d
每个人都具足佛性。我们要做的只是发掘它。 修行不是让我们得到我们所没有的,而是为了让我们实现,发掘出我们自性拥有的。自性的完全实现,便是开悟。这便是佛法的道路和其他道路的不同之处。每一个人都有具足佛性。我们要做的只是发掘它。开悟便是终极的幸运和福德。而对这一点的理解和信任,便是所有幸运的基础。
龙树菩萨《亲友书》 视频一:
佛法中的慈,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快乐;悲,就是希望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要成就慈悲并不见得这两个愿望必须完全实现才行,否则过去诸佛就都没有成就慈悲了,因为世间仍有那么多不快乐、受苦的众生。空性的见地使慈悲的修行有成功的可能。改变你的发心,就能成就慈悲,而不是非要改变现象界的任何东西。
证悟成佛的大愿 身为佛教徒,我们的目标不只是遵循佛陀的教导或成为他的仆役而已,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要与他完全一样——成为证悟者。因为理想上,我们一切的所作所为,包括朝圣在内,其背后唯一的动机和驱策力,应该就是证悟成佛的大愿。
修道的精髓是证得无我的智慧 修道的精髓是证得无我的智慧。为了证得这种智慧,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有弹性、可以被塑造 —— 也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要训练及降服每一种烦恼,或者依照自己的愿望来改变世界是困难的。事实上,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何佛教强调修心,要使心能够被塑造并具有弹性。
当你努力减少自己的寂寞时,反而更加寂寞。只要你从自我中踏出一步,发展悲心,就能从寂寞中解脱,而发现许多伴侣。这并不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 “爱你的邻人”,而是爱一切众生。
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调整,一切都会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不过他们最终都被证明失败了。事实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调整,一切都会很完美。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每日就寝前所念颂的祈祷文 一切佛的化身,莲花生大士。 我祈请您加持一切众生的身口意。 虽然我的心受各种各样的打扰。 但一天终了,我的心终归回到正法上。 请加持我,我的修持能够成功。 请加持我,让我一切修道上的染污都能终止。 请加持我,让这一切染污都能转成智能。 请加持我,让一切不合佛法的念头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终止。 请加持我,让我的慈悲心能增长。 请加持我,使我的相对和究竟菩提心能增长。 请加持我,能证得心的本来面目。 请加持我,能迅速成佛。 请加持我,让我能救渡一切众生。 以上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每日就寝前所念颂的祈祷文,原文为冈波巴所撰,后经蒋扬钦哲旺波改写。经仁波切慈悲俞允,未受口传者亦可读颂。
嗡嘛呢呗美哄!为雅安祈福!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天不上网你能做到吗 一份很美味可口的食物,我们吃得正开心的时候能不能放下,能不能停止不吃了。上网就像这份美食,上网会上瘾,特别对学佛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陷阱,会越陷越深。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签到。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上网。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碰电脑。 如果你做到了,说明有了出离心,但你能够坚持多久呢,我们甚至不能坚持一周,我们会找各种借口来解释,“我是要查阅资料”“我是为了在百度贴吧学佛”“我是为了网络弘法”“我是为了帮助他人”“我的工作需要用到网络”“我要管理百度贴吧”等等借口来说服自己,其实就是放不下网络。为了百度贴吧的经验值或是百度贴吧的人气值,甚至是为了贴吧的橙色ID每天要点一下签到,我们执著不同颜色的网络ID,可以彰显我的与众不同,如果没有了我们会不会觉得可惜,如果你觉得可惜,那糟糕了,你又掉进了一个陷阱。 所以一定要具备出离心,时时刻刻保持出离心。 一天不上网,你能做到吗?
一天不上网,你能做到吗? 一份很美味可口的食物,我们吃得正开心的时候能不能放下,能不能停止不吃了。上网就像这份美食,上网会上瘾,特别对学佛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陷阱,会越陷越深。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签到。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上网。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碰电脑。 如果你做到了,说明有了出离心,但你能够坚持多久呢,我们甚至不能坚持一周,我们会找各种借口来解释,“我是要查阅资料”“我是为了在百度贴吧学佛”“我是为了网络弘法”“我是为了帮助他人”“我的工作需要用到网络”“我要管理百度贴吧”等等借口来说服自己,其实就是放不下网络。为了百度贴吧的经验值或是百度贴吧的人气值,甚至是为了贴吧的橙色ID每天要点一下签到,我们执著不同颜色的网络ID,可以彰显我的与众不同,如果没有了我们会不会觉得可惜,如果你觉得可惜,那糟糕了,你又掉进了一个陷阱。 所以一定要具备出离心,时时刻刻保持出离心。 一天不上网,你能做到吗?
上网是一种执著。签到也是一种执著。 一份很美味可口的食物,我们吃得很开心的时候能不能放下,能不能不吃了。上网就像这份美食,上网会上瘾,特别对学佛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陷阱,会越陷越深。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签到。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上网。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碰电脑。 如果你做到了,说明有了出离心,但你能够坚持多久呢,我们甚至不能坚持一周,我们会找各种借口来解释,“我是要查阅资料”“我是为了在百度贴吧学佛”“我是为了网络弘法”“我是为了帮助他人”“我的工作需要用到网络”“我要管理百度贴吧”等等借口来说服自己,其实就是放不下网络。为了百度贴吧的经验值或是百度贴吧的人气值,甚至是为了贴吧的橙色ID每天要点一下签到,我们执著不同颜色的网络ID,可以彰显我的与众不同,如果没有了我们会不会觉得可惜,如果你觉得可惜,那糟糕了,你又掉进了一个陷阱。 所以一定要具备出离心,时时刻刻保持出离心。 一天不上网,你能做到吗?
上网是一种执著,签到也是一种执著 一份很美味可口的食物,我们吃得很开心的时候能不能放下,能不能不吃了。上网就像这份美食,上网会上瘾,特别对学佛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陷阱,会越陷越深。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签到。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上网。 能否做到哪怕一天不碰电脑。 如果你做到了,说明有了出离心,但你能够坚持多久呢,我们甚至不能坚持一个礼拜,我们会找各种借口来解释,“我是要查资料”“我是为了学佛”“我是为了帮助他人”“我的工作需要”“我要管理贴吧”等等借口,甚至是为了贴吧的橙色的ID,我们执著不同颜色的网络ID,可以彰显我的与众不同,如果没有了我们会不会觉得可惜,如果你觉得可惜,那糟糕了,你又掉进了一个陷阱。 所以一定要具备出离心,时时刻刻保持出离心。 一天不上网,你能做到吗?
慈悲即是平等 以究竟来说,慈悲就是了解平等,并不只是对生病的人感到难过,而是了解到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问题,了解到所有的人需要我们的关怀,也是无尽的关怀、没有目标的关怀。一般来说,这是一种愿望,是希望众生从痛苦之中能解脱出来。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每当我听到别人要求我给他一个新的咒、一本新的法本或一个新的灌顶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人对修心这件事不太热衷,因为他想依靠一个外在的力量。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