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吾儿
畏吾儿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负我必逆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59
发帖数: 106,896
关注贴吧数: 17
11月19日,广东惠州 ***在市场卖唱赚钱,管理...
疲惫的心灵得到片刻宁静 水豚
它蘸着吃难道不香吗??
11月15日江苏,路人在街头拍下这样一幕。网友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我校8项成果获一等奖 11月8日下午,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合肥召开,表彰2021年度为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大会公布了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人员名单,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15项成果获奖。其中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全省共7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创历史新高),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安徽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 另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 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 项(含科普奖1个)。 近年来,学校始终牢记“科教报国、追求卓越”初心使命,坚持将“执着攻关创新,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作为科技创新着力点,凝聚创新发展方向,产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助推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获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情况 奖励类别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人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能源材料表界面结构动态演变过程的原位同步辐射研究 一等奖 韦世强,刘庆华,姚涛,程位任,胡凤春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人工光合成体系的精准调控方法及其机制 一等奖 熊宇杰,江俊,高超,龙冉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低维体系拓扑态的研究 一等奖 乔振华,韩玉磊,任亚飞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视觉神经系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一等奖 薛天,章梅,马玉乾,才源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与产业化 一等奖 杜江峰、荣星、秦熙、苏吉虎、贺羽、石致富、张伟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痕量气体的卫星超光谱遥感关键技术与数据应用 一等奖 刘诚,张成歆,胡启后,司福祺,周海金,赵少华,王中挺,刘浩然,贾强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基于同步辐射在线研究平台的锂电池隔膜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一等奖 李良彬,孟令蒲,王郗,高东波,柳青,梁志扬,林元菲,万彩霞,王道亮,李薛宇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监控视频高效编码和安全共享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等奖 陈志波,万建军,严伟,吴震,张永飞,刘森,董鹏宇,白健,姜宏旭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热危险性化学物质热自燃孕育机制与预测方法 二等奖 孙金华,王青松,卢平,平平,孙占辉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面向人机合作混合智能的可穿戴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 二等奖 李智军,康宇,曹洋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基于力学原理的微纳机械传感方法 二等奖 张青川,吴尚犬,伍小平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原子分子动力学参数实验基准研究 三等奖 朱林繁,杨科,徐龙泉,刘亚伟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生物质全组分定向热催化氨化 三等奖 张颖,徐禄江,刘小好,邓晋,姚倩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复杂系统博弈环境下的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与方法 三等奖 吴杰,朱庆缘,查勇,李勇军,姬翔 安徽省技术发明奖 CMOS-MEMS传感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三等奖 许磊,陈栋梁,谢东成,荣钱,吴秋菊 (科研部)
合肥研究院举办第三期“共享成长营”活动 为促进各科研单元、各部门、各岗位沟通交流深度融合,11月15日,合肥研究院院长办公室推出第三期“共享成长营”科研尖兵系列活动,固体所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队长刘瑞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传承科学家精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分享报告。30余位职工和研究生参加活动。 报告中,刘瑞从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的角度,分享了葛庭燧院士“胸怀祖国、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事迹,结合自身的研究工作介绍了近年来团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2021年成立“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后,团队成员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开展了先进核能材料与性能、航天高效吸能和阻尼合金等方向的研究,攻坚克难、不断突破,在高效吸能合金、高阻尼合金、先进钨基材料、聚变堆用铜基热沉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成果。刘瑞表示,希望团队进一步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团结奋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于我国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活动中,大家共同讨论科研工作中的难点与问题,分享生活中的经验和看法。滕雪梅向刘瑞颁发了共享成长营成长导师证书,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能带动科学岛青年科研骨干更加积极主动交流,加强团队建设,共同推动合肥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活动现场
一家三口来买车,随后孩子将脚放在桌子上,随后母亲的...
高德地图已经正式标注了 安理工合肥校区!
都开始这样化妆了吗
男子看到老人三轮车后贴标签灵机一动,三轮车贴没事你...
从磁导航到磁靶向:效仿趋磁细菌,科学岛团队构建具有高效肿瘤组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王俊峰研究员课题组,在研究自然界趋磁细菌生物矿化机制的基础上,仿生合成具有高效磁靶向及肿瘤组织穿透性的软铁磁类磁小体纳米材料,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上。 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性,是现代生物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于复杂肿瘤组织环境产生的隙流体压力增加以及组织中的致密细胞外基质的限制,目前的纳米药物平均肿瘤靶向效率均低于1%,构成了肿瘤治疗中的瓶颈之一。近年来,随着磁性纳米药物的发展,利用施加外部磁场提高磁性纳米药物靶向效率,即磁靶向,成为一种重要且安全的物理干预策略。 地球上许多动物能利用地磁场导航,如鸽子、海龟、蜥蜴等都发展出独特的磁导航机制长途迁徙。同样,原核生物中的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也能够响应地磁场定向游弋。趋磁细菌具有鞭毛和独特的细胞内结构—磁小体(magnetosome):由膜包被的纳米尺寸的磁铁矿颗粒构成的磁小体链状排布,作为细菌的“生物罗盘”。结合鞭毛的动力系统,趋磁细菌可以在地磁场或人工磁场中沿磁场方向定向移动。趋磁细菌从周围环境中获取铁元素,在严格的生物矿化机制调控下合成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并组装成功能化的磁小体,可以快速地响应外部磁场。磁小体粒径分布约在40-50nm,具有高度均一性。相比目前工业生产的磁性纳米材料,磁小体在磁性能、生物兼容性、稳定性和磁热效等指标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磁小体作为磁靶向的磁性纳米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天然磁小体颗粒之间的强磁相互作用导致从趋磁细菌中直接分离提取的磁小体在体外环境中十分容易聚集沉淀,从而阻碍了它们穿透病变组织的能力,并且在血管中的沉积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和生物毒性。因此,合成尺寸小但保留了天然磁小体软铁磁特点的类磁小体纳米材料,不仅是对仿生合成技术的挑战,在生物医学应用上也有着巨大价值。 前期研究表明,趋磁细菌基因编码的一个特殊蛋白Mms6,在调控磁小体晶体形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熟的Mms6蛋白在N端有一个疏水区域,预测为膜结合区;C端有一个高酸性的结构域,推测是其与铁离子结合的区域,参与磁小体晶体的形成。 在本研究工作中,基于课题组前期对磁小体生物矿化机制的系统性研究(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7, 5(16): 2888-2895.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51): 56701-56711.),研究人员提出了类磁小体仿生合成的新策略:考虑到趋磁细菌生物矿化所需的两个关键因素:磁小体膜与磁小体调控蛋白,研究人员通过在反相胶束体系中引入Mms6蛋白,构建了一个类似天然磁小体囊泡的纳米反应器,在体外重构了趋磁细菌磁小体生物矿化的微环境。通过这一方法,仿生矿化合成的类磁小体晶体成具有与天然磁小体一致的立方八面体的晶型以及类似的磁学性质及高饱和磁化强度,可以快速响应外部磁场,同时,仿生合成的类磁小体还具有优异的单分散性、均一的小尺寸和良好的亲水溶性。体内MRI实验与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磁性纳米药物相比,仿生合成的类磁小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与穿透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综上所述,这项工作不仅为纳米药物磁靶向递送提供一个高效的载体,也为体外研究趋磁细菌生物矿化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式系统。 强磁场中心助理研究员马坤、博士后许帅、博士生陶童祥,合肥研究院健康所副研究员钱俊超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强磁场中心王俊峰研究员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强磁场中心张欣研究员、谢灿研究员以及健康所王宏志研究员共同参与此项课题研究。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基金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pnas.org%2Fdoi%2F10.1073%2Fpnas.2211228119+&urlrefer=3f59609583028b9261febd6603f05cf6图1 :趋磁细菌磁导航及其链状排布的磁小体“生物罗盘” 图2:模拟趋磁细菌生物矿化过程基于生物矿化调控蛋白Mms6 构建的反向微囊纳米反应器 图3:类磁小体具有与天然磁小体一样晶体形貌与磁学特性,可以高效响应外加磁场,实现针对肿瘤组织的靶向富集与高效渗透。(MRI实验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M3上完成)
多少有点恩怨
晚高峰车流里的这一抱,好温暖!为热心小哥点赞。
全球最脏的人洗澡后去世 享年94岁 60多年没洗...
韦伯望远镜~创生之柱
北工大材料与制造学部名师工作站启动 10月12日下午,北工大材料与制造学部名师工作站启动。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斌,教务处、校工会负责人,以及材料与制造学部全体班子成员、教学名师代表、2022年青教赛参赛教师代表等参加了启动仪式。聂祚仁充分肯定了材料与制造学部成立名师工作站的初衷。他指出,在胜利召开的重要时期,材料与制造学部举行名师工作站启动仪式,体现了学部主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他希望名师工作站成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青年教师成为“大先生”,争做新时代“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之路上主动担当,创造新业绩,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新时代首都发展、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斌代表学校对名师工作站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对材料与制造学部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充分利用名师工作站这个平台,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二是要切实发挥名师工作站作用,将名师工作站打造成培育新时代名师的孵化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是希望教师努力成为“三好生”,切实做到教好书、育好人、修好身,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启动仪式上,校领导和学部负责人为名师工作站揭牌,并为工作站名师颁发聘书。本次启动会同时也是材料与制造学部启明工程——2022年青教赛培训会。国家级教学名师谢峻林教授以“如何做好教学”为题,从个人成长感悟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本科教学经验,分别对“理解教学建设的几个层面”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生动阐释。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王晶分享了参加北京市及北京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经验。她表示,通过参加青教赛,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教学方法更灵活、教学手段运用更丰富。 据悉,材料与制造学部名师工作站将陆续开展名师讲坛、青年教师交流研讨、新任课教师试讲、课程团队说课、教育教学专题讨论等相关活动,着力提升学部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水平。
我校“水泥基材料低碳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 近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2022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的通知》(教科函司[2022]34号),我校牵头申报的“水泥基材料低碳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 该中心依托我校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联合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行业优势企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我国水泥生产过程、应用过程和废弃混凝土再利用过程中的碳减排和资源化再利用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水泥低碳生产与熟料高效利用、水泥基材料低碳应用与工业建造、水泥基材料低碳解体与循环再生”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程应用研究,从而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生态圈。 中心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安徽省重大专项等多项重大重点科研课题,与安徽海螺、合肥水泥院、合肥合锻、安徽富煌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中心将致力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高端装备,促进水泥行业低碳技术与装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土木、机械、材料、管理等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行业领军和骨干等创新人才,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重要的科研基地平台,促进我国“双碳”目标达成和经济发展,在建材、建筑、交通、水利等行业领域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图1: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生态圈图2:中心研究方向及重大成果:水泥低碳生产与熟料高效利用图3:中心研究方向及重大成果:水泥基材料低碳应用与工业建造图4:中心研究方向及重大成果:水泥基材料低碳解体与循环再生
合肥研究院与淮北师范大学召开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交流会 10月13日下午,合肥研究院与淮北师范大学召开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交流会。合肥研究院副院长王俊峰、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翟胜宝、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陈得宝出席了本次会议。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和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邓道贵首先介绍了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学科特色,人才队伍,培养质量等,李贵明介绍了合肥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现状,以及近些年和相关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相关情况。 翟胜宝副校长表示淮北师范大学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双方在招生、培养、学位、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好对接,共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打造院校合作创新的新模式。 王俊峰副院长对淮北师范大学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希望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双方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共同发展。 会上,双方还就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双方权利和责任、研究生培养管理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会议现场
东区制本厂在哪里啊? 老师让去领取教材,具体地点在东区那个位置呢?
卫生程度:轻度 中度 重度 印度
盘点中国式的人情世故,圆滑的为人处事方式在哪都能混...
10月11日消息,山东一新人结婚小男孩念念有词“滚...
中国科大实现百公里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姜海峰、彭承志等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通过发展大功率低噪声光梳、高灵敏度高精度线性采样、高稳定高效率光传输等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E-19。实验结果有效验证了星地链路高精度光频标比对的可行性,向建立广域光频标网络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于2022年10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近年来,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光波段原子钟(光钟)的稳定度已进入E-19量级,将形成新一代的时间频率标准(光频标),结合广域、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传递可以构建广域时频网络,将在精密导航定位、全球授时、广域量子通信、物理学基本原理检验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当全球尺度时频传递的稳定度达到E-18量级时,就可形成新一代的“秒”定义,2026年国际计量大会将讨论这种“秒”的重新定义。进一步,高轨空间具有更低的引力场噪声环境,光频标和时频传递的稳定度理论上能够进入E-21量级,有望在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寻等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产生重大应用。然而,传统的基于微波的卫星时频传递稳定度仅有E-16量级,不能满足高精度时频网络的需求。基于光频梳和相干探测的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技术,稳定度可以达到E-19量级,是高精度时频传递的发展趋势,但此前国际上的相关工作信噪比低、传输距离近,难以满足星地链路高精度时频传递的需求。 在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发展了全保偏光纤飞秒激光技术,实现了瓦级功率输出的高稳定光频梳;基于低噪声平衡探测和集成干涉光纤光路模块,结合高精度相位提取后处理算法,实现了纳瓦量级的高灵敏度线性光学采样探测,单次时间测量精度优于100飞秒;进一步提升了光传输望远镜的稳定性和接收效率。在上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实现了113公里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时间传递万秒稳定度达到飞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E-19,系统相对偏差为6.3E-20±3.4E-19,系统可容忍最大链路损耗高达89dB,远高于中高轨星地链路损耗的典型预期值(约78dB),充分验证了星地链路高精度光频标比对的可行性。 审稿人高度评价该工作:“该工作是星地自由空间远距离光学时间频率传递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将对暗物质探测、物理学基本常数检验、相对论检验等基础物理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The manuscript describe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to the realization of free-space satellite-based long range optical time and frequency dissemination, with impacts for fundamental physics (search for dark matter, test of fundamental constant, test of relativity…)。”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沈奇、管建宇和研究员任继刚是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安徽省、上海市和山东省等的资助和支持。图1:百公里高精度时频传递实验示意图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586-022-05228-5&urlrefer=f9e627d6e26b7e734978c1aef9af1aee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玩蹦极视频火了,一头扎到水面
【戒猫日记*的作品】散装英语自学# 嘎嘎猫 # 破碎英文挑战
搀扶、“公主抱”、一路奔跑,都是最温暖的守护啊!
中区的游园会几点开始 我看是22-25号这几天都有,那都是几点到几点的活动呢?
# 英国正式施行四天工作制 关键是还不降薪,就问你
9月21日,四川,地震放弃逃生拉闸救百人,失联17...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A类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A类)项目报名须知 一. 申请资格 1. 我校2021年或2022年入学,且符合转博要求,能在2023年6月前转博的在读硕士生; 2. 已修课程成绩符合要求; 3. 达到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城大”)规定的最低英文水平要求:取得 (i) 托福(TOEFL)笔试总成绩达550分/托福新版纸笔考试总成绩达59分/托福网考总成绩达79分,或 (ii) 雅思国际英语水平测试(IELTS)总评级达6.5。个别城大院系可订立更高要求,详情请参阅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cityu.edu.hk%2Fpg%2Fresearch-degree-programmes%2Fentrance-requirements&urlrefer=e2fd6c37ee288b8ad0b6956425ffa08f之“English Proficiency Requirement” 部分。 4. 托福和雅思成绩从考试日期算起有效期为两年, 成绩必须在提交申请时有效。 二. 学科领域 两校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领域。 三. 学习地点与安排 联培项目的修读年限一般为四年。原则上学生第一学年在中科大修读并完成公共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程,第二至第五学年按以下学习模式分别在中科大、城大及城大认可的内地校区(本联培项目包括中科大-城大联合高等研究中心(苏州)和城大深圳研究院),修读部分专业课及完成学位论文。 学年 “1+4”学习模式[城大化学系] “3+2”学习模式[城大电脑科学系] “3+2” 学习模式[城大其他院系] 第一学年 中科大(合肥) 中科大(合肥) 中科大(合肥) 获录取进入联培项目 第二学年 (联培项目第一学年) 苏州联合高等研究中心 城大(香港本部) 中科大(合肥) 第三学年 (联培项目第二学年) 苏州联合高等研究中心 中科大(合肥) 城大香港(本部) 第四学年 (联培项目第三学年) 苏州联合高等研究中心 苏州联合高等研究中心 中科大(合肥) 第五学年 (联培项目第四学年) 苏州联合高等研究中心 中科大(合肥) 苏州联合高等研究中心(其他院系)/城大深圳研究院(商学院) 四. 申请程序 请符合申请资格的同学仔细阅读及以英文填写“申请人个人资料表格“,并将下列文件于2022年12月9日前交至所属院系。由院系审核并汇总后在12月16日之前交到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不单独接受个人递交的申请材料。 q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申请人个人资料表格 (Personal Particulars for Admission to the Joint PhD Programme Offered by CityU); q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同意书 (Joint Research Statement for Joint PhD Programme of Mainland Collaboration Schemes); q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推荐书 (Recommendation on Admission to the Joint PhD Programme Offered by CityU);及 q 内地合作院校导师英文版个人简历 (CV in English of the Research Supervisor at home university)。 q 联合培养博士生申请人推荐汇总表(Nomination List 2023)。 招生申请需经中科大和城大导师、相关院系及研究团队负责人审核,并交至城大周亦卿研究生院。 城大收到中科大的推荐名单及上述文件后,将以电邮联系申请人向城大提交申请所需的相关文件证明。详情敬请参阅《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申请程序》。 五. 项目录取 两校将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核并择优遴选。若有需要,亦会安排学生面试。录取结果将于 2023年6月底之前书面通知申请者。 如有疑问,请与我校研究生院办公室或城大研究生院联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香港城市大学周亦卿研究生院 电 话: (86) 551 63607533 (86) 512 8716 1382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互联网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gradschool.ustc.edu.cn+http%3A%2F%2Fwww.sgs.cityu.edu.hk+&urlrefer=cbb9ce80921b4cbce4dd90840547d016 附件:2023 USTC-CityU联培博士招生资料.rar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2022年9月19日
中国科大与宁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9月15日上午,“中国科大-宁波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西区专家楼五楼会议室举行。党委书记舒歌群、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朝锋出席签约仪式。两校相关学院及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仪式。舒歌群对朱达书记一行表示欢迎。他指出,自宁波大学建校以来,两校就维系着深厚的情谊,中国科大将继续推进与宁波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及年轻干部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同时也希望两校能在学科建设等方面打造合作新模式,共同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朱达首先介绍了宁波大学的建校历史以及近年来的办学成果。他表示宁波大学自建校起,就与中国科大保持着密切合作,尤其在学校物理、力学等学科的建设上,中国科大给与了大力支持。期待两校后续能深化合作,协力提升两校“双一流”建设水平。签约仪式上,蒋一与吕朝锋代表双方签署了“中国科大-宁波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发展规划处处长申成龙介绍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相关情况,与会人员围绕未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前,宁波大学一行还参观了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大站”及安徽应用数学中心。
台湾花莲发生6.9级地震,浙江多地有震感!# 台湾地...
9月16日 湖南长沙,锦泰广场电信大厦发生火灾,火...
火龙果灯海,太好看了吧。
9月14日,# 黑龙江齐齐哈尔 黑龙江入秋后,“小咬...
强磁场青年论坛第24讲开讲 9月9日,强磁场青年论坛第24讲在交叉科研楼207会议室开讲,活动邀请了中心材料科学部博士后许锡童为大家带来题为《笼目磁体中的拓扑输运现象》的报告。中心主任孙玉平、党委书记许安、材料科学部主任杨昭荣,部分职工和学生等参加活动。活动由材料科学部副主任郝宁主持。 笼目磁体是一种具有二维角共享三角磁性晶格的量子材料,这一特殊的晶格对称性使其本征具有狄拉克锥、平带以及范霍夫奇点等新奇能带结构,是磁性拓扑材料领域乃至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焦点之一。许锡童所在的团队近期在Mn基笼目磁体RMn6Sn6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发现TbMn6Sn6是一种新型的陈数笼目磁体,从输运角度给出了其中拓扑准粒子所导致的电荷与熵的拓扑关联,并揭示了4f-3d相互作用对RMn6Sn6一族拓扑能带结构的调控作用。许锡童从笼目磁体的基本物理图像出发介绍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 许锡童,2020年7月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强磁场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磁性拓扑材料的探索与输运研究,以共同一作发表Nature、Phys. Rev. Lett各1篇,第一作者发表Nat. Commun.1篇,Phys. Rev. B 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2项。
# 放我进你美丽的酒窝 有被它们油到!
关于合肥研究院研究生2022年中秋节假期安排及疫情防控工作安排的 各位导师、全体研究生: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1〕11号)精神和合肥研究院《关于2022年中秋节假期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通知》的具体要求,现将合肥研究院研究生2022年中秋节放假安排如下: 9月10日(中秋节、星期六)至9月12日(星期一)放假,共3天。2022级硕士研究生放假安排按照中科大、安徽大学等学校中秋节 假期安排相关规定执行。 节假日期间,请全体导师和研究生提前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外出,避免人员聚集,非必要不出合肥市,不前往疫情风险地区。 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合肥研究院全体研究生未经允许,严禁离开合肥市(含市辖区县)。因特殊情况确需离开合肥市的,必须提交《疫情期间(含假期)合肥研究院研究生请假单》(见附件),履行请假手续,经导师和研究生处审批同意后,方可离肥,经批准后方可返回。 研究生未经允许私自离开合肥市的,一经发现,将根据学籍所在高校和合肥研究院疫情防控相关管理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各位导师和研究生要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强化疫情防控意识,遇有重要紧急情况,要及时向研究生处报告并妥善处置。 假期紧急联系电话:65596776(徐老师)。 特此通知。 研究生处 2022年9月8日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师生一行参观合肥研究院 8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强基班35名师生来合肥研究院参观学习,研究生处负责接待。 研究生处处长李贵明对华科物理学院张少良教授、张灯辅导员及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合肥研究院基本情况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等离子体所周海山研究员、固体所唐祥虎副研究员、强磁场中心杜海峰研究员、安光所王晓林主任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各自研究所(中心)的科研概况,让同学们对合肥研究院的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双方就专业、学习和培养过程,以及就业等方面开展了讨论和交流。 报告会后,同学们先后参观了等离子体所、固体所、强磁场和安光所,实地了解各科研单元的科研项目及进展等。 通过交流和参观,同学们对科学岛的磁约束核聚变、稳态强磁场、材料物理与纳米科技、环境光学和光学遥感等物理相关研究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 通过本次活动,扩展了合肥研究院研究生优质生源的招生渠道,促进了合肥研究院与相关高等院校之间更好的联系与互动。会议现场李贵明致辞张少良教授报告各科研单元介绍合影留念
被害人首度发声 “保护伞”被查现场曝光 # 唐山打人...
9月7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师张某容驾车在校内行驶...
@空无一人: 骑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你想吃吗???
热师兄正在练功…………
月饼竟是这样做的?
好家伙,看岔劈了,第一眼以为是他弟,结果竟是她儿!!!
明天是老生的新学期第一周吗? 如题
# 戏曲# 搞笑 # 青年戏曲传播者
可爱到爆炸* # 铲屎官的乐趣 ...
中区北门的那条破路终于舍得修了。 妈的,上个月不小心踩起来一块,给我的另一个脚趾头根踢出一个好大的血块,走路疼死了!!!艹
你们都给我老实点哈#[视频]视频大作战#
#[视频]视频大作战#男子在飞机上抽了一囗电子烟,结果:男子航程被取消
#[视频]视频大作战#久旱逢甘霖,突然的暴雨导致橘子膨胀开裂。果农损失严...
网传 # 杭州 39岁女子砍伤母亲砍死叔叔,警方通报...
网友吐槽:没有别的材料了吗*
好像做的是冰粉,不确定…
8月16日,广东深圳,# 男孩突然关停电梯小女孩向前..
测试母猪是否发情,他为啥要套个黄圈?# 母猪养殖技术...
西工大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 西工大新闻网8月5日电(贺华 冯慧英 白怡暄)近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举行,我校学子表现优异,共夺得32项金奖,金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取得历史性突破。 现场角逐激烈,在高教主赛道金奖争夺赛的12个小组中,我校有6项小组第1名。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我校8个入围项目全部获得金奖。“知微传感——芯片化扫描的3D机器视觉”项目团队摘得高教主赛道亚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平台,也是助力众多青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摇篮。本届比赛自5月份启动以来,全省共有98所学校、31万人次、1700多个项目入围复赛。 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团委、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友总会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单位通力协作,各培养单位积极组织动员,各指导教师认真辅导,学校共有889个项目报名参赛,报名数量为历史最高。省赛期间,线上答辩得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教务处全程支持。 金奖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赛道 项目负责人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1 极光智能—大规模高精度三维重构技术开拓者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白怡暄 陈树生、戴维、全勇、侯赤、崔尧 航空学院 2 立方星剪叉式可折展太阳能阵列系统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李治政 徐超 航天学院航空学院 3 面向空间安全的“护道者”小型航天器集群系统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向科臣 刘闯、张兆祥 航天学院 4 创芯未来—高效阻燃电芯引领者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刘天宇 刘婷、刘锦涛、马越 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机电学院 5 清壶智能—开启商用环境大规模清洁消杀新时代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张卓玉 唐炜、吕冰 自动化学院 6 基于全息光镊的细胞捕获分离器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高彬哲 李东、杜岳卿、王莉 数学与统计学院 7 魔孚华创—乙烯提纯节能产业先驱者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党宇 陈凯杰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8 NIUVS:无人机新型人机交互系统领航者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李亮辰 王鹏、张艳宁、王颖晖 、吕冰、马越、顾振芳 、Faith Nightingale、Ketao Zhang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9 柔光启航——长续航无人机能源系统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 薛雨禾 李祯、昌敏、沈超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10 青音航科—绿色超声速民机设计核心技术与自主软件领航者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许朕铭 韩忠华、许建华 航空学院 11 蓝天利刃磨刀石—长航时大机动隐身靶标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许阳志 樊朋飞、李国飞、李少毅、许红羊、凡永华、于云峰、闫斌斌、董敏周、陈凯、张明环 航天学院 12 海链网-海上高速超视距自组织网络通信系统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王淑文 郭兵勇、张皓、杨坤德、史阳 航海学院 13 深蓝科技—自主水下航行器长时作业综合平台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李波 毛昭勇、田文龙、宋强、沈钧戈、张晓燕、丁文俊、汪辉 航海学院 14 西莱美克—陶瓷3D打印变革者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吕鑫元 成来飞、叶昉、张青 材料学院 15 帧光彩影—多能谱光子计数成像引领者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康阳 李颖锐、查钢强、冯慧英 材料学院 16 点石成金:废旧石墨助力硅碳电芯升级引领者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姚宁 马越、刘婷 材料学院 17 碳为观止:基于热场材料的半导体制造领域创新者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胡逗 付前刚、费杰、郭领军 材料学院 18 知微传感—芯片化扫描的3D机器视觉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夏长锋 乔大勇、苑伟政、高峻、崔敏超、冯慧英、贺华 机电学院 19 慧众生物—让人工骨“活”起来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陈小虎 汪焰恩、魏庆华、张珊 机电学院 20 北斗智联—基于智能物联和北斗语聊的团队态势感知系统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吕裕 何贵青 电子信息学院 21 火眼金睛—热态长材表面质检工业AI大装置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刘闯 黄明、姚文利、李爱军 自动化学院 22 英合科技—打造针对工业领域的智能数字引擎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常越 袁媛 管理学院 23 “物联之盾”—物联网通信安全分析与自主巡防系统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陈烁 杨黎斌、慕德俊、戴航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24 慧通八方—全天候智慧高速一体化运行监测分析平台领跑者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 王亦晨 沈钧戈、毛昭勇、王琦、丁文俊 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 25 小航模·大梦想—国内首创航空科技教育体系,搭建科技科普转化“新”桥梁 “红旅”赛道公益组 张明轩 宣建林、赵超、郭庆、贺华、田薇、侯赤、米百刚、刘艳 航空学院 26 天使之翼——十年高原之旅 助力新生态 “红旅”赛道公益组 邵壮 周洲、王正平 航空学院 27 融艺促兴—开启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红旅”赛道公益组 宋婕 杨永祥、蒲传新、李华、方原、刘煜、任一娇、郑飞 工会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28 大飞机大梦想—服务民心相通,推动贸易相通 “红旅”赛道公益组 王力泉 李自伟、周凯、张曦、马婷婷、赵超、高云、狄梦莹 国际教育学院动力与能源学院 29 “剧”力中国梦 “红旅”赛道公益组 龚婉婷 孙瑜、马玥、孟杰、郑欣 艺术教育中心外国语学院 30 青筑科技“筑”力实现建筑“双碳”目标 “红旅”赛道创意组 李文强 刘煜、王晋、邵腾、郑武幸、曹健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31 AgroX—未来一体化精准灌溉系统 “红旅”赛道创意组 史明辉 贺华、冯慧英 自动化学院 32 共商融情—农企对接新平台,乡村振兴新模式 “红旅”赛道创意组 刘磊 梁韵基、高云、周颖、於志文 计算机学院 备赛以来,校长汪劲松主持召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讨工作方案,对竞赛组织工作进行部署。副校长杨益新、詹浩主持召开动员会,多次参加参赛项目集训,听取参赛项目情况并进行指导;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团委等部门全程参与参赛项目的组织、遴选和多轮次集训、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各培养单位开展比赛宣讲和参赛项目对接近30场,在5、6月份校内选拔赛期间,累计邀请各领域专家110余人次进行指导和评审,顺利举办校赛,针对省赛举行3轮次合计4周的项目集训、封闭训练、备战训练营,针对网络评审、现场答辩等邀请大赛资深专家辅导打磨36场次。最终学校从889个参赛项目中遴选推荐54个项目参加省赛,在省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敢闯会创,放飞青春梦。学校将继续以“互联网”大赛为抓手,协同创新,求真务实,抓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力争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刷新世界纪录 8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科技高峰”:其混合磁体(磁体口径32毫米)产生了45.22万高斯(即45.2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原世界纪录是1999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其混合磁体产生45万高斯,至今已保持纪录23年之久。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包括十台磁体:五台水冷磁体、四台超导磁体和一台混合磁体。其中,混合磁体是国际上技术难度最高的磁体,也是能够产生最高稳态磁场的磁体,从结构上看,它由外“超导磁体”和内“水冷磁体”组合而成。2016年,强磁场团队自主研制成功中心场强达40万高斯的混合磁体,一举跻身世界第二。团队追求创新、勇攀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光磁预研项目的支持下,经过五年多紧张的技术攻关,强磁场团队创新了磁体结构、研发了新材料、优化了制造工艺,终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此次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混合磁体在26.9兆瓦的电源功率下产生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科学实验极端条件建设乃至世界强磁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稳态强磁场是物质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在强磁场实验环境下,物质特性会受到调控,有利于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世界科技强国一直重视强磁场实验条件建设,目前国际上有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分布于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以及中国合肥科学岛。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自投入运行以来,已经运行超过50万个机时,为国内外17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高能所、电工所、半导体所,美国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马普所等装置用户,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了超过3000项课题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首次发现外尔轨道导致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揭示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分子及神经环路机制,等等。与此同时,研发装置衍生的成果和依托装置研究产生的多项成果,如组合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国家Ⅰ类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成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混合磁体产生世界最高的稳态磁场,有力地提升了支撑科学家们开展物质科学研究的实验条件,将在低功耗电子材料等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随着混合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的提高,其开放共享水平、用户服务水平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必将成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利器”。刷新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实验现场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