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欣 无语小呆熊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2,845 关注贴吧数: 0
如何将佛的知见融入生活---与deep seek的对话 将佛的知见融入生活,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智慧与慈悲。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 **正念与觉知** - **保持正念**: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对当下行为的觉知,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工作,都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 - **观察心念**:留意自己的念头和情绪,不执着于好的,也不排斥坏的,只是观察它们如何生起和消失。 2. **慈悲与利他** - **培养慈悲心**: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尽力帮助他人。慈悲不仅是对他人的关怀,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净化。 - **行善积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哪怕是微小的善行,也能积累福德。 3. **智慧与觉悟** - **学习佛法**:通过阅读佛经、听法师开示或参加佛法讲座,深入理解佛法的智慧。 - **观照无常**: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包括财富、地位、情感等。 4. **持戒与自律** - **遵守戒律**:根据个人的修行层次,持守五戒、八戒或菩萨戒,保持身口意的清净。 - **自律生活**:保持简单、清净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追求感官享受。 5. **禅修与静心** - **每日禅修**:每天抽出时间进行禅修,哪怕是短短的十分钟,也能帮助内心平静,提升觉知力。 - **静心反思**:在一天结束时,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看看是否符合佛法的教导。 6. **放下与随缘** - **放下执着**:学会放下对物质、情感、名利的执着,认识到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 - **随缘而行**:接受生活中的变化,不强行控制或改变外在环境,而是随顺因缘,保持内心的平静。 7. **感恩与回向** - **感恩一切**:对生活中的一切境遇心怀感恩,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修行的机会。 - **回向功德**: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8. **与善知识为伍** - **亲近善知识**:多与有修行的善知识交流,向他们请教佛法,获得指导和鼓励。 - **参与共修**:参加佛教团体的共修活动,与同修们一起学习、禅修,互相支持。 9. **简化生活** - **减少欲望**:简化物质需求,减少不必要的欲望,过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 **专注修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修行中,而不是追逐世俗的成就。 10. **面对困境** - **以佛法应对**: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运用佛法的智慧来看待问题,认识到困境是修行的机会。 - **保持平静**: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抱怨、不嗔恨,以慈悲心对待一切。
佛教的流派 佛教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创建于公元前六世纪,其发展大体上可分四个历史阶段,即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和密教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法时期,为原始佛教时期;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佛教内部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分裂为许多教派,先是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可称为根本分裂。这两大部派后来继续分化,形成更多的部派。据北传佛教所说,总数分裂为二十多个派系,这可称为枝末分裂,为部派佛教时期。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习惯上被称为小乘佛教,即以自利并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 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印度佛教为大乘佛教时期,并分化成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所谓大乘佛教是以自利利他并修菩萨行成佛为最终目的。从七世纪以后,古印度的大乘佛教中的一部分派别又同婆罗门教混合而形成密教,是为密教时期。 从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开始,经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一般从流传地域和经典文字来说,传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日本、越南、朝鲜、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中,传入我国内地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称为北传佛教中的汉传佛教,其经典主要属汉文系统,又称汉语系佛教;而传入我国西藏、内蒙古和不丹、尼泊尔、西伯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的,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大乘与密乘兼融,其经典主要属藏文系统,又称藏语系佛教。传入今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缅甸、老挝以及我国云南傣族居住地区的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其经典主要属巴利文系统,又称巴利语系佛教。这就是所谓的三大语系佛教。 总的来说,佛教的流派划分有三种分法。从学术观点上看,佛教总体上可分为小乘、大乘两大派系,亦有小乘、大乘、密乘之说;从传播路线上看,佛教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大派系;从使用的语言文字上看,佛教又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流派,称三大语系佛教。
博物馆展示结束语 1.让过去拥有未来。---陕西考古博物馆 2.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 3.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永远年轻。---广东省博物馆 4.破碎的瓷片也曾带着种种憧憬,被精心塑造、绘制、烧造,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最终没有能走出御窑厂的大门,被掩埋地下。但它们也封存了最多的奥秘,使今人从中得以发现钴料的探索、烧造的挑战、工艺的欠缺等等,这些都是成功瓷器的基础。可以说,御窑厂地下无穷无尽的碎瓷片,正是青花瓷走向世界的基石。---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5.这些远古地球居民的历史长达亿万年,相比之下,人类200万年的发展史是如此短暂,短暂到让今天的我们对“龙”的时代还只有一知半解。幸运的是,只要你留神,就可以发现那个时代留下的蛛丝马迹:也许是历尽艰辛所寻觅到的化石骨骸,也许是你家后院里悠闲踱步的母鸡。---国家海洋博物馆 6.滚滚时光掩埋荒芜的远古,绵绵岁月模糊千年的文明,只有那在风雨飘摇中,始终矗立不倒的博物馆,成为让历史稍歇的驿站。---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7.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博物馆 8.请笃信:痛终有时,爱必将至。---深圳南山博物馆 9.也许,岁月早已使古老的文明化为一颗颗沧海遗珠。但是我们相信,水何澹澹,历史的洪流将再一次激起文明的浪花。---湖南博物馆
设立译场,长安译经 译出《禅经》之后,鸠摩罗什开始在姚兴的支持下,在长安逍遥园设立译场,带领众弟子开始大规模翻译佛经。 根据历史记录,鸠摩罗什最先翻译的是《阿弥陀经》。这部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菩萨以及诸多大菩萨而宣说的经典,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令众生起信,从而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在鸠摩罗什翻译的阿弥陀经中,佛陀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作极乐世界,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经文语句浅显生动,引人萌生无限的想象和神往之情。经文中介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是通过长期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在临终的时候蒙佛接引,于是,一声声佛号如同一轮皎月,将清亮的晖光遍布人间。“念佛修行”的方法于是被社会各阶层的信众普遍接受。 鸠摩罗什将《阿弥陀经》译出之后,“西方极乐世界”很快成为中原佛教信众普遍向往的信仰目标。但是,鸠摩罗什发现,中原僧人喜欢用《老子》、《庄子》、《周易》等儒家经典中的玄奥理论来解释佛教中的般若思想,且往往会曲解佛教般若思想的本有教义,于是鸠摩罗什开始翻译《大智度论》,以纠正中原内地长期以来对佛教哲学存在的认识错误,使佛教学者诠解佛法时脱离“格义”的弯路。
修行是减法 减之又减,以至于“本来无一物”。 佛陀说:“放下。” 佛陀:“你应当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一时之间都舍掉,到没有可以舍掉的境地,就是你可以免除生死的地方。” 修行则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 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甚至性命都要放下。 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这是真正的禅定。 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梦如幻、如电如泡,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因缘。 祖师大德告诉我们, 放下就是大修行者, 我们却认为一定还有什么诀窍。 那个就叫做妄想。 修道就是减法、放下,把幻相都放下就是了,本自具足,不需要你修,什么都不用添加。 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 既然已知眼见为幻,一切尘缘皆宜除去。既然知道内在真我觉性的珍贵,一切生活细行,待人接物,随时保持觉性,随顺觉性而不分离。 五彩缤纷的有色世界,能使人眼花缭乱,诱惑人走入迷幻之境,消耗人体的精气神。 如果整天眼睛总是向外看物,就把神光泄露了,真的是非常的可惜。如果人能闭目养神,返观内照,以自己体内的自性之光,照耀这具色身形骸,就能精神内守,气定神闲。 现代社会就因为物质的丰富,把我们的精神变得空虚了。我们的精气神都跑到物质享受上面了。电影电视,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老一辈还有信仰。到了这个时代,个个精神空虚,没有超越自我的追求,也讨厌道德。活得很现实,很“聪明”。其实是丢失了最宝贵的智慧。 五色五音五味的过分贪恋,都是对真我觉性的污染,让我们一直迷失在外,而不能回归自己的内心,找到自性的富足和喜乐。 你是要这世间的五色五音五味,还是要出世间的觉性道体,如果你既要保留世间这五欲六尘,又想得出世间的解脱大道,这不可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 修行,乃是放下自我的过程。 “自我”就像一个病患,无始劫由于贪、嗔、痴、慢、疑五种疾病引发的非常多的“综合症”,被我们称之为“习气”。 修行,就是对治和放下这个“自我习气”的过程。
看谁都是好人 有善根的人,看谁都是好人。 修行人看谁都是菩萨,这是一种修为。 实际上,修行者心里也知道哪些是骗子,哪些是坏人,只是不对立。看他们可怜,总是在作恶,将领受因果法则的惩罚。 所以修行者不会跟世俗人生气。 我们修行人不活在大脑层面,而是活在心的层面。从心的层面来看,一切众生都是心相连相通的。 也可以说,众生共用一个灵魂,众生皆是自己。 坏人恶人也是我灵魂的一部分,坏人恶人也是另一个我自己。 别人都是我的灵魂的一部分。别人都是一部分的我。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从心的层面看,人心相连,我不能嗔恨任何人。我让他人不快乐,就是令自己痛苦。我还不如让一切众生都没有精神的痛苦,没有身体的痛苦,让他们保持快乐,我也感到快乐。 把一切众生都当作菩萨去尊重。我与佛菩萨心连心,我与一切众生心连心。 没有对立。 第一义谛,就是说法界的本体就是一,没有任何相对的概念,任何相对的概念都是我们自己主观的看法,实际上从本体上来说,没有任何的相对概念,比如善恶、美丑、高低、大小、尊卑、贫富等等,一切相对的概念都是我们人为主观的,我们主观创造出来的,在纯理性下面,没有相对的概念,这个就是第一义。 落实到具体的修行上,我们就需要培养一种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的思维,看到一条鱼,这个是鱼菩萨,看到一只蚂蚁,这个是蚂蚁菩萨,看到一个人身体残缺了,这是菩萨示现。 残疾人也是另一个自己,也是我灵魂的一部分。 所谓差别,那是在大脑层面看到的。从心的层面,都是菩萨。 本质就是要让我们随顺一种空性平等心,产生智慧的思想和行为,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就是平等心大智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