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大将军 安国大将军
关注数: 54 粉丝数: 1,396 发帖数: 82,581 关注贴吧数: 17
【小论】正亲町天皇退位问题 冷知识: 自白河天皇退位开院政开始,日本皇室就有天皇早早退位(出家)当上皇(法皇)、住仙洞御所(吃喝PD没人管)、开院政养私兵(x面武士)的惯例 结果就是天皇往往幼年继位,成年or壮年(大概二三十岁)就退位,然后一边依靠“院厅”操控朝政、一边在仙洞御所享乐,掌握大权又不受礼节约束,爽 ========== 这种现象到了后花园天皇之后就被打破了:1464年后花园退位开院政,三年后应仁之乱开始,自此天下大乱 天皇退位做上皇,涉及的上皇仙洞御所营造(每个上皇都要有自己独享的仙洞大别野)和新皇登基大典都——需要(很多)钱——天下大乱后,幕府(细川政元)表示没钱勿扰;加上明应之变时细川未经过后土御门天皇知许就擅自废立将军,导致天皇和细川关系恶劣,进而导致后土御门熬到58岁去世都无法顺利退位(甚至死后都差点办不了葬礼),也成了几百年来第一个如此“高寿”而死在位子上的天皇 此后的两任天皇:后柏原和后奈良(这位就是著名的卖字天皇),连继位大典都几乎无法举行,也一样死后无法顺利举行葬礼,更不用想什么退位当上皇住大别野了 ========== 所以,到1580年代,正亲町天皇(时年已经60+岁,后白河后鸟羽表示什么老家伙)若能够顺利退位做上皇,那就是自后花园上皇之后一百多年来的第一回——对正亲町而言,能恢复祖上“退位做上皇”的惯例,简直就是可喜可贺的文艺复兴 所以,若存在所谓的“信长逼迫正亲町天皇退位”,那天皇只会求之不得,表示立马收拾铺盖走人 现代日本没有上皇,平成想退位,还得卑微的恳求国民谅解,最后才给他“特事特办”——故现代人没法理解正亲町迫切“想退位”的心情,反倒YY信长“要逼天皇退位”,脑补信长这是在“逼迫”or“藐视”天皇 ========== 讽刺的是,根据目前发掘的史料——是正亲町天皇自己,主动提出了退位要求(某公卿日记里评价此事“可喜可贺”),也就暗示信长搞快给他来一套仙洞大别野——但,最后信长叫停了退位这事 某种意义上说,“不让天皇退位”的信长,其实也是在“藐视”天皇——当然信长也有理由说的:这是细川政元开的(坏)头、后面三好长庆也没搞这一套,一百多年了都没搞这一套,凭什么要我来恢复呢? 此外,1580年代初,信长才刚刚做到平定畿内,正亲町就急哄哄的闹着要退位要住仙洞大别野——这也太急了吧,都等一百多年了急啥呢,慢慢来嘛(然后信长就没了)
【小论】所谓的“三职推任”和“两官辞任” 关白: 根据惯例,初任关白者必定是“某大臣+关白”的组合,再任关白者才可不必兼任大臣之职 ——1582年,信长不是在任大臣;朝廷直接拿“关白”之位来试探他,属实有点无厘头——朝廷是要让信长以右大臣(还任)、左大臣or太政大臣之位兼任关白吗?那也没说啊 ======== 征夷大将军 信长大抵真的看不上将军一职,否则他早就可以奏请朝廷解职足利义昭了——天正四年后,信长就已经做到权大纳言兼右近卫大将,在公家官位上已经追平当年的源赖朝和足利尊氏了;然而信长并未做将军,而是继续升任内大臣、右大臣 ======== 太政大臣 注意一点:天正十年初,近卫前久升任太政大臣;三月武田被灭,信长巡视东海道,近卫前久陪同之;五月近卫前久先行回京,立即辞任太政大臣;然后信长也随之上洛,然后就…… ——可以猜测,比起无厘头的关白和瞧不上的将军,信长真有可能同意/准备升任太政大臣(援引平清盛的先例嘛) ======== 两官辞任 天正五年信长辞任右大臣和右大将,此后到去世都处于无任官状态,被某些后人视为“藐视朝廷”乃至“想取代朝廷”的“罪证” ——但这帮人忽略一点:朝廷里的一堆摄家清华家大臣家,都有资格出任大臣和大将,他们论资排辈排着队等着晋升;现在你信长一个武家插队进来,做到右相兼右大将,过把瘾得了,还想赖着不走吗? 后面秀吉果真就是“赖着不走”了:太政大臣之位秀吉到死都没让出,关白之位也拒绝“还给”摄家,内大臣也由其他武家霸占(织田信雄→丰臣秀次→德川家康);秀吉不辞官,结果就是公家晋升体系被打断打乱——所以说到底谁才是藐视朝廷? 1190年源赖朝就任权大纳言兼右近卫大将,但没几天就“两官辞任”,两年后才获得“征夷大将军”之头衔;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右大臣·征夷大将军,但当年就辞任右相,两年后又辞任将军,此后十年时间家康都处于无任官状态,朝廷想给他加准三宫之类的他也不接受——信长“两官辞任”被当做是有“不臣之心”的“证据”,源赖朝和德川家康就没有这种“指控”,可见前者之荒谬
【危】天正十年的明智光秀 工作可能要丢:光秀原本负责织田家对四国的工作;但天正十年信长命令织田信孝丹羽长秀组建四国远征军——没光秀的事 ——此外,天正九年秀吉以包抄毛利的名义开始插手四国事务(例如拉拢十河存保),而信长并不反对 领地可能要丢:信孝长秀的四国远征军直接在光秀的封地丹波募兵,不把光秀这个国主放眼里 ;同时传言光秀要移封到出云、石见去——而丹波一国是天正七年光秀灭了波多野之后才得到的,据有不过三年,屁股都还没坐热 家老可能要丢:明智家老斋藤利三曾经是稻叶一铁的家臣;天正十年五月,稻叶一铁突然向信长举报说斋藤是未经自己允许就“跳槽”明智,属于“非法跳槽”(大名的家臣未经允许不得随便跳槽),信长闻讯大怒,一度下令斋藤切腹 (但又迅速收回成命) 军队可能要丢:天正十年初,光秀集结军队准备参加甲州征伐,结果刚出发武田就被信忠A掉了 ;之后光秀的这支部队无事可干只能遣散,直到五月份信长命令他重新集结军力去支援秀吉——那么,把部队交给秀吉后,光秀自己还剩什么呢??? ====== 同一时期,柴田带着府中三人众和森长可在北陆大杀特杀,羽柴在西国独当一面,泷川在坂东自诩“关东管领”(实际上是“关东御警固”);就连长秀也做了四国远征军的军监,准备再立新功 ——再看看光秀自己,天正十年上半年几乎无所作为,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然后再想想两年前的林秀贞、佐久间信盛??? ——相比之下,浅井、松永、荒木,背叛信长后,好歹还能坚持几个月到几年 现实中光秀,自己仿佛就要自身难保、走上林和佐久间的老路了呢——那不如学浅井松永荒木(以及赤松满佑细川澄之)这帮前辈,拼一把 什么天皇、将军、佛教,都是浮云,光秀就是为了自己 (光秀恐怕想不到,自己最后连半个月都没撑住)
【事后诸葛亮】如果用上下野替换德川家康原有的远三? 甲信骏不动,远三让出,用上下野替换 根据日后检地数据,远三合计约60万石,上下野合计有90+万石——上下野换远三,还是算加封 同时,家康是三河人,在远江也经营几十年了;家臣大多也出自远三——家康虽然是精神骏河人,但实际治理时间也不过八年(1582-1590),治理甲信的时间就更短了(北信浓甚至不是家康的)——所以家康既有的甲信骏领地也可以继续留着 ======== 剩余的关东诸国: ——武相伊三国加起来也有百万石(主要是武藏一国独大),这仨可以给丰臣秀次,让他做丰臣政权的“镰仓公方”(镰仓本身就在相模),并让秀次天天跟家康大眼瞪小眼 ——上下总加起来有50-60万石,可以让部分丰臣谱代封在这里,可作为秀次的与力(但需要保持一定独立性) ======== 奥羽方面: 佐竹义宣常陆一国安堵也就54万石,经常惹是生非以至于领地被七扣八扣的伊达政宗反而还有58.5万石——还不如把伊达的领地再没收掉一些(比如再扣一个郡) 蒲生氏乡一开始安堵42万石,检地后七加八加变成92万石,膨胀了一倍多——实际上显然没必要给蒲生那么多地——所以不如把多出来的石高再扣掉一些(心虚) ======== 其他: 织田信雄还是要滚蛋的,其领地+远三有160万石左右,同样可以分配给丰臣谱代 ======== 由此可见,伊浓尾、远三、上下总,以及奥羽一部,可以抠出大概240万石的地,供丰臣谱代再分配 相比之下,本位面可供丰臣谱代再分配的地只有家康原本的甲信骏远三这大概150万石而已(信雄领地基本给秀次,关东以东分得五大三粗这个大家都知道) ——哪里什么有“丰臣谱代领地不够分”的事?!无非就是秀吉自己懒得细分而已
【脑洞】假如1591年秀吉传位于秀胜? yysy,秀次原本并不是秀吉养子,而是秀吉大力扶持的用于辅弼宗家的有力分家(类似于秀长那种),所以秀次和秀长一样也拿了很大的领地 而秀吉原本的几个养子:秀胜秀保秀俊(秀秋),原本是没有什么领地的 ——到1591年时,秀长死后无子嗣,于是秀保过继之 鹤松早夭后,急着打朝鲜的秀吉迫切需要再次确立嗣子做继承人——而他的选择是:越过“现成的”秀胜秀俊,把分家秀次扶正为宗家,同时把秀胜放出去建立新的分家(然后派去打朝鲜立军功) 但问题在于,秀次本就是有实力有威望的有力分家,现在更是整体并入宗家了——那么以后秀吉要更换宗家,自然不得不把秀次的分家势力连根拔起,此过程不可避免的非常决绝暴烈 打一个比方:假如1591年秀长不死,然后秀吉收这个亲弟弟为养子,让秀长做关白——然后两年后秀吉还是有了秀赖,那届时秀长要怎么办?还能像本位面那样兄友弟恭吗???(足利义视表示呵呵) ======== 反过来说,若秀吉在1591年选择扶正秀胜,然后再以秀次作为有力分家辅弼之——秀胜此前毫无任何自己的根基和威望,做了关白自然也只能完全依赖秀吉和秀次;此外秀胜娶了阿江,等于他跟秀吉是亲叔侄+养父子+连襟,真是三倍的亲上加亲而未来秀吉若需要再次变更宗家时,恐怕处理秀胜时也不至于像本位面处理秀次那样那么暴烈(毕竟秀胜比秀次逊多了),而秀次作为分家也不至于被一并清洗 ——当然,如果秀吉有了秀赖以后,就觉得所有丰臣分家都该死都图图了,于是秀次还是逃不掉灭门,那丰臣氏灭亡就是纯属活该叻 ======== 最后,本位面里秀胜在1592年也英年早逝;所以哪怕秀吉在1591年选择扶正秀胜,说不定秀胜第二年还是照样去世,而秀吉恐怕还得回头找上秀次呢(秀次:合着我还是逃不掉是吧) ——当然出了宗家连续绝嗣这种破事,恐怕让秀吉心灰意冷以至于可能就放弃打朝鲜了,而也不失为一种好事
【小论】历史上的松平信康事件 开宗明义:此事目前基本实锤是德川家内斗,是武家内部典型的父子相残行为——源义朝、足利直冬、细川澄之、斋藤义龙、武田义信、伊达政宗(划掉)表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所谓“信长逼家康杀信康”,更像是后世借题发挥用来抹黑信长(黑他暴虐)和家康(黑他怂)的,但实际上根本不合常理: ——松平信康不仅是家康嫡长子,还是信长女婿;信康-德姬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婚姻,是清洲同盟的产物,是织德结盟的象征 因此,若信长命令家康杀信康,实际上就是一种破盟行为,那么信长应该做好了家康要掀桌子的准备,也因此信长应该做好准备“解决”家康——但是从1579年的形势看,信长根本做不到去“解决”家康:德川的主力一直在远江前线顶着武田,织田军很难越过三河去远江把他们“处理掉”;1579年信长一面全力解决本愿寺,一面应付西国的荒木村重+别所长治的叛乱,一面还得支援北陆的柴田,忙得不可开交——此时信长若选择破盟家康,除了把他逼反、逼到武田胜赖那边去,给自己凭空增加一个敌人,还能有什么好处??? 与此相反,作为弱势一方的德川家康,当然是不能擅自处理“织田信长大人的女婿”,他当然需要“请示”信长该如何处理→或者最起码的,需要事先向信长通气:您的女婿兼我的儿子犯了这事那事,(拟)决定怎么怎么处理,请批示or请知悉,最后还得强调大家还是兄弟 ——可以想想,如果家康擅自就把信康干掉,而信长事先根本不知情,事后信长会怎么想?哦家康是不是要背叛盟约,以至于学某山中大老虎来不惜杀掉自己的儿子? ——要知道,隔壁的武田信玄,为了彻底毁掉甲相骏三国同盟,而不惜逼死武田义信呢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