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学学了
time摆摆了
关注数: 15
粉丝数: 36
发帖数: 1,358
关注贴吧数: 7
2.0版本,附上个人邮箱,欢迎使用word版本进行修订和补充
大家好,我把这几天在吧内的讨论整理一下,打算直接给学校写信 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要改进的,以及有没有要一起署名的,以及有没有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学长可以向学校进行直接传达。
专任教师人数限制严重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之前在本吧吐槽过北交海优少的问题,北交本身科研积弱,吸引力不足是问题。 另一方面是北交教职人数限制……看到北交本科生教学质量报告,然后发现23年一整年至10月底北交一共只招收42个新老师,我原本所期望的学院增加后老师大量扩招的现象并未出现。这个问题同样反映在各大专业近5年新增教师人数上,通信工程/铁道工程/交控这些专业5年内新增教师人数占比甚至不足10%。 另外目前计算机学院教职确实严重不足,是几个大院里面生师比最高的。
经管学院发展评价 北交是以信息和管理起家的,目前信息学科发展尚可,并且电气、土木等也有了相对还可以的发展。而管理方面发展的并不如意。 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运输学院和经管学院,运输学院的问题本吧已经讨论过很多次,现在我主要讨论一下经管学院。主要是学术期刊的角度 先放一些资料 1上财经济学院常任轨期刊目录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econ.sufe.edu.cn%2F6d%2F7e%2Fc6992a93566%2Fpage.htm&urlrefer=f7d1e8c36c45b4c229f98d53fd2e7ea9 能进整个榜单都是好期刊,经济学五大发刊难度极大,北大每年也是个位数,目前整个经管学院在第一档期刊只有曹志刚发了GEB。另外中文期刊中《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与《经济研究》 2管理学期刊 管理学的期刊我没那么熟悉,主要是UTD24具体(如下表),以及《管理世界》(断层第一)《南开管理评论》《会计研究》等 3《中国社会科学》是整个社科的顶刊,包括经管啊历史啊法学啊等等,在经济学基本地位和《经济研究》 相近。也附了我查到的中文分类,t1里面确实包含了所有我认为的中文顶刊。
插播一个运输学院消息 运输学院换院长了,原院长聂磊(铁路)变成书记 目前运输院长 孟令云(铁路,优青,新晋海优,栾和他是一个团队的) 副院长 陈军华(铁路) 一直推动课改,管理运筹学以及运输组织学与编程结合 柏赟(城轨,青拔) 何世伟(铁路,老二级教授) 好的一面是年轻的能力突出的老师上位,目前的问题是班子里面,不同学科之间失衡,公路方向(即交通工程)一个ld都没有了。
新上的IEEE follow怎么又被挖了 张沛,新上IEEE follow,被天大挖了😅😅😅
西南交的这个帖子挺好的,写了路局的真实情况,北交和西南交进路 西南交的这个帖子挺好的,写了路局的真实情况,北交和西南交进路局差别不大,唯一能好一点的是西南交一直发展的是载运工具和道铁,北交的交通规划与管理规模更大一点,在路局学长更多一点。然后北交在北京长期开的国铁的各种培训班更多,来参加国铁培训班的都起码是各个路局的高级管理层,整体对北交印象更好一点。另外遇到这些只参加过培训班的管理层也记得要拉得下脸认作校友。
再度建议如果考虑本科毕业就去路局,一定要参加校友寻访活动 学校每年都有校友寻访活动 如果考虑回老家去路局就业的话,这个活动会让你提前接触到10年前/20年前毕业的学长,这些学长很多都在路局里面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积攒一定的社会经验,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提前搭个线。
对于运输学院就业的探讨(欢迎大家随时纠正补充) 运输学院当年我入学的时候还是全校最高分,现在的分数也还在中等水平,但是事实上运输的就业其实并不是太好,甚至主流就业在我眼中比之土建并无优势,但是等大家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往往大三大四了,错过了本科转专业的机会,只能通过跨保跨考自学编程等方式寻找新的出路。但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觉得不行的就业方向或许在合适的人眼里就是好就业。 另外就业市场变动很大,比如说18年前后是金融最好的时间,现在金融市场的就业是央财本硕都难进四大行好的省分。材料作为当年的天坑,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兴起而就业腾飞。我只能就当前就业情况,做大概讨论,并且我本身跨专业读研就业,所以对于运输的就业并没有那么清楚,如果错误,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
权益是靠自己去争取的 今天某件事情争议比较大,我也不想继续聊那个事情。 关于建艺的小朋友,担心未来不能继续在建艺楼画图到深夜,如确有需要与学院沟通。我认识清华建筑的同学常常熬好几个通宵画图,想必他们院楼条件允许。运输的八教里面也有不少实验室,所以八教从来不会关大门,在实验室熬夜人也不少,只会将多功能教室上锁。 其他各个学院同样,如果有需要及时提出自己的需求。有些权益需要自己去争取,我也多次想学校和学院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见,有些最终石沉大海,有些确实解决了问题。下面是我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16号楼施工问题,在我反馈之后,施工时间限定在早上8点以后了,而且有施工也提前会公示。并且之后施工很少了。 案例二,公费医疗报销问题,在我反馈之后,开了一个毕业生报销专场(直接增加场次),而且我实操感觉学生报销号明显增多,好抢了很多。
土建、机电、运输收人工智能专硕了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学弟是交通运输学院的人工智能专硕,吓了一跳。 然后我去看了一下招生简章,发现这三个学院都收人工智能专硕,看来确实在我之前说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就是现在规模还小,运输学院只招7个,土建4个,机电6个,估计还在尝试,而且现在编程能力强的老师也不够多。
合工大本科升学,好神奇哦,他们怎么做到的 我刷到了合工大的升学,不过他们本科生规模也大有将近8000人,总国内升学2790人,国内升学率35%(北交有50%)。 但是他们留本校的真的好少哦,忽略掉次九末九,去中九的比例也好高哦。虽说北交在北京的就业不输中九,但是去中九回老家就业优势大很多,多一个选择总是好的,名头也好听。
这是一个学长做的就业质量对比分析,希望给大家的就业一些启发。 这是一个学长做的就业质量对比分析,希望给大家的就业一些启发。当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人数,同一公司没有考虑总部与分部(典型的银行的总行,省分,支行就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档次)。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就业的时候多考虑不同公司,多尝试不同公司,同时在就业前多实习,感受不同公司的氛围,以便于找到自己真的喜欢的。比如说投行听起来光鲜亮丽,但是我很多同学在实习以后就发现那种完全放弃生活的工作不要也罢。
浅谈地域优势 这几年北交的分数线小有下滑,感觉贴吧里面大多数也都是本科小朋友,所以大一入校以后可能会和我一样有些后悔选择北交而不是选择分数差不多的川大成电等985(我那时候成电分数还没起来)。 高考的时候,我数学考崩了都没上110,不够央财经管类和北邮信息类,然后心态就崩了。所以填志愿的时候就瞎填了,刚好家里有亲戚在上海局就填了北交运输。刚来北京的时候觉得北京破破烂烂的像个大县城,就不是上海那种modern感觉,那时候就挺后悔的。 等后来了解到运输的出路就更后悔了,因为我进学校高考分比较高有转专业优先权,本来想转计算机的,但是那时候运输的分数比计算机高,感觉转了就吃亏了,等到后来才看清这是沉没成本罢了。 这种后悔一直伴随着自己前三年,觉得自己应该去川大读经管或者去成电读软件的。但是等到后来我去去开始我第一份投行实习加上我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开始找工作,我才明白北京这个地域确实值这份溢价。下面细嗦如何充分发挥地域溢价的优势。
win,产学研基地 北航,清华,中科院之后第四个,winwinwin 我看了一下每年海淀区给500w,自筹500w,因为是产学研项目国铁给横向不可能少的
谜底就在谜面上,这是第一批的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相关企业 第二批入选的高校除了南方科技大学,剩下的和哪个企业关系密切也是很显然的
李虹老师被官宣了 两个杰青已经看得过去了
回想起北交的共享单车 无意间看到北交的校园共享单车的帖子,新来的学弟学妹们估计还不知道当年北交共享单车可以进学校的,别的学校比如北大现在还是可以进学校的。保卫处那边不让共享单车进学校,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疫情防控,算了一波业绩后来再冲一波业绩搞了自己的校内单车,也不知道骗了多少经费。 当初我也给意见箱写信询问过,院学工的老师问了保卫处以后,给出进一步的理由是逸夫楼那边上车高峰期共享单车停得乱糟糟的,这不是因噎废食吗?而且,北交是有运输学院的,是研究交通流理论的,到头来在校内不讲交通,可笑至极。
它真的,我哭s 感觉王校真的让bjtu风气变好很多,这种规划方案让全体师生投票真的能很大的加强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图片]
其实双一流的消息,学校的院长可能也不知道 17年北交入学的时候,读的交通运输,那年北交8月16号以后开学的,具体哪天记不得了,运输的院长在全院的新生的新生大会,信誓旦旦地说我们运输肯定是一流学科😂最后不是。所以小道消息不一定准,一般的大教授也不一定知道。
突然发现北交在院士方面好惨 之前看到统计表表明北交2001年上了一个科学院院士但是我印象里面北交不是一直被说没有院士…然后去查,北交2001年上的高玉臣教授,2005年因病去世。 北交2017年上了宁滨教授,2019年因车祸去世。rip
很好奇,哪里来的传闻a-变成15%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