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索道 无极索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艰且难兮,一往无前!
关注数: 306 粉丝数: 670 发帖数: 36,813 关注贴吧数: 27
太极拳一一今天我们来讨论讨论被打。 这个原视频找不到了如果有的朋友可以发上来。 一个是石明先生训练徒弟的。两个人在那里,后面放了好几张大垫子。那石明先生把徒弟发的一路跑要摔到垫子上去。如果有印象的朋友或者有视频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为什么没有大马金刀的在那扎着? 另外一个是国外的打人的穿的是一个小背心,一条短裤。被打的后面也是块垫子。但是没有摔倒是直接打到墙上去的。同样没有什么大弓步啊,硬顶牛的东西。 那这些在练什么呢?那被打的人他就那么傻吗?心甘情愿的被打出去。不反抗,不较劲儿。这其实就是一种训练方式。要让你在不用力的条件下处理各种突发的情况。只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才能够去处理一些突发的情况。 我以前就说过被人打是一种福气。对方甭管是用什么来打你,对你来说都是身体放松的一种推动力。当然你必须要在不较劲的情况底下才能得到。你跟人较着劲的玩儿打多少次都是白打的。 具备了这样的能力。那么无论在生活中还是个人交流中,他就有了应变的能力。那为什么不能采用大弓步或者说大马金刀的方式呢?那是因为在现实的打斗中大弓步,大马金刀,它的灵活性是受到制约的。真正的传武打斗,也是小碎步平行步,蛇形步居多,这个不是什么搏击的长项,我们老祖先打拳没有像电视里面小说里面那些东西,那只不过是艺术加工过的。 要学会太极拳。就是不能较劲儿,不能顶牛。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没有具备这样能力的老师打你你连怎么被挨打都不会。这被挨打的人自身都是要经过训练的,不能干挨打,身上的要松成一个球的情况底下才能挨打松不到那份上师傅还不打你呢,怕把你打坏了。 有了这个基础身上进一步放松才能够得到不被人打出去的效果,但这个时候它不是顶牛的东西。而是身心俱到自然后形成的天然支撑。说的玄一点就是天地在支撑着你,你自己是不用力的。没有经过摔倒的人想达到这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经过摔倒了你没有那个条件,天赋,秉性,也是练不出来的。 所以我一直在说大多数人强强身健健体就可以了。这东西没有系统的训练,不要去瞎猜,猜了也没用那不是你想的那东西。
道是自己修的,传是传不了的。 太极拳以前本来就是道家,探寻宇宙真谛的法门。他不是一般的拳脚功夫。没有相应的悟性是无从探知的。当初老杨家推而广之进行教学也是出于一片好心,因为确实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祛病养生的作用。同时,也能解决家里的经济问题。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一旦当你开门做生意,总是良莠不齐的,鱼龙混杂的,什么样心思的都有。那就造成一个结果,庞而杂,混而乱。我们就说三件事儿。杨露禅先生练功的时候可以让烛光横移三寸。班侯先生,一颗米粒放在肚子上,可以弹射到房梁上去。这些呢,可能有人认为是神话小说了,但少侯先生人称魅影无双,对方永远见不到他的人,他永远在对方的身后,这是当时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他有一个雅号叫八臂观音。这都是需要极高的修为的。 那有一些更传奇的东西,咱就不说了。太极拳必须以无极功作为基础,没有无极功说打太极拳,那只能是形式上的招法,充其量用这个招式去衍生出来一些技法。与普通的拳术是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大多数人只希望得到他的结果,或者想知道他是有什么样的表现,但却不去探索。它是怎么形成的?需要哪些过程?需要哪些经历?那只能说你充其量只是对它有猎奇心态,而并不是真的想要去练它。这样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的。 想要探究太极拳的全貌,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仅凭自学或者一知半解的自我想象的心态和行动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太极拳吧都何必呢? 乱哄哄又来了。争来争去,争的到底是什么?争一个正统?还是争谁把老前辈的东西真练到身上了。我在这儿说一句话。你甭管是哪一支的往前倒,你能把你师傅的三成本是拿到手。就不错了。你师傅能把你师爷的本事再拿到三成就不错了。也就是你师爷到你这儿,你能剩下1/9的本事就已经很不错了。这还得是正儿八经好好学的。你不好好学,1/90有没有可能性都不知道。还一天到晚的争来争去,有什么好争的,争出个结果来,他是你的吗?有时间在这争来争去,不如把自己家的本事好好的去往身上装一装。陈氏往前倒三辈功夫也都很好的,有视频在那放着呢,现在还有几个可以打出那种状态来的,那种风格来的。杨氏更不用说了。本来要求就高,入门就极难,还搞了一个普世化的,说起来学者众多,弟子满堂,真正能练出来的有几个?争到最后能争一个什么东西出来?除了浪费大家的时间,还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真正有疑问的人得不到应有的解答。真正想要进步的人,看到你们这样,人家就不愿意来了。你不管是练陈式的还是练吴式的还是练杨式的,起码你自己练到一个中级水平,你才可以出来给别人说东西,但到目前为止,有谁练到中级水平了。都是网上文章一大抄,看的谁说的感觉合自己胃口了,拿来用一下,自己有真正的体悟吗?你的那些所谓体悟老前辈早都已经写在那儿了,不需要你再重复的。你练成了,你把你练出的东西放上来,这才是你自己的东西。有跟你同好的,那你们可以自己去交流,跟你不同路的人家说几句也无所谓,只要自己的方向明确好,不管他是对是错是高是低,你先做到再说。在这我表明一个态度。甭管是哪一门的拳术练到高超的时候,都是不在于招式了。但是前期必须规规矩矩来按照要求,你哪一门有什么要求,你严格的去做到,然后再说什么无形无相,无招无式。一个名字真的那么重要吗?练不到身上,说破天有用吗?我放了两个视频,这里面是有深刻含义的,但是有谁去真正的去理解呢?一把扇子如果没有扇骨能撑得起来吗?烤肠,这就是我们的骨架,骨架要顺要直,没有任何去打弯的地方。打弯的是靠关节,但是关节在平常的时候也不是弯的,要用才是弯的,正常的状态底下它就是顺的。一个手串儿靠什么穿起来?这就不是骨架了,要靠里面的绳索。放到身上他就是筋。你的筋不够长,你的筋没有韧性,这个手串怎么能是活的呢?放到人身上那就是这个骨,怎么能够活呢?所以练功的最初的两个状态,一要把骨撑起来,形成固态。二要把筋放出来,形成动态。这两个状态是有先后顺序的,到了后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大多数人连这个固态都没有练成,也就是我们门里面说的松树的状态都没有练成,那棵松树你都没有,后面的就不用想了。但人不是树,人要做到一块木头,所以叫呆若木鸡,这个功法不但在我们门里面,在吴氏门孙氏门里都有。即然是一块木头,你站在那儿,别人不管是加什么力,该来的就来,该走的就走,不是硬要顶在那儿的,现在大多数人都在犯这个问题,所以就顶住了,身上的结构就在那一刻发生变化了。这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咱们就不用多说了,没有训练过的人,不知道这个东西的人,你也不要随便去批评,因为你没练过,但是我在这儿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不经过这一关,后面的东西是无从实现的。好了,希望大家少争执一点,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放在无聊的争执上去,有条件的多去找前辈,高人感受感受。实在不行,你闭着眼睛去打打坐,睁着眼睛去练练功,都比这样强。
都何必呢? 乱哄哄又来了。争来争去,争的到底是什么?争一个正统?还是争谁把老前辈的东西真练到身上了。 我在这儿说一句话。你甭管是哪一支的往前倒,你能把你师傅的三成本是拿到手。就不错了。你师傅能把你师爷的本事再拿到三成就不错了。也就是你师爷到你这儿,你能剩下1/9的本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还得是正儿八经好好学的。你不好好学,1/90有没有可能性都不知道。还一天到晚的争来争去,有什么好争的,争出个结果来,他是你的吗?有时间在这争来争去,不如把自己家的本事好好的去往身上装一装。 陈氏往前倒三辈功夫也都很好的,有视频在那放着呢,现在还有几个可以打出那种状态来的,那种风格来的。 杨氏更不用说了。本来要求就高,入门就极难,还搞了一个普世化的,说起来学者众多,弟子满堂,真正能练出来的有几个? 争到最后能争一个什么东西出来?除了浪费大家的时间,还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真正有疑问的人得不到应有的解答。真正想要进步的人,看到你们这样,人家就不愿意来了。你不管是练陈式的还是练吴式的还是练杨式的,起码你自己练到一个中级水平,你才可以出来给别人说东西,但到目前为止,有谁练到中级水平了。 都是网上文章一大抄,看的谁说的感觉合自己胃口了,拿来用一下,自己有真正的体悟吗?你的那些所谓体悟老前辈早都已经写在那儿了,不需要你再重复的。 你练成了,你把你练出的东西放上来,这才是你自己的东西。有跟你同好的,那你们可以自己去交流,跟你不同路的人家说几句也无所谓,只要自己的方向明确好,不管他是对是错是高是低,你先做到再说。 在这我表明一个态度。甭管是哪一门的拳术练到高超的时候,都是不在于招式了。但是前期必须规规矩矩来按照要求,你哪一门有什么要求,你严格的去做到,然后再说什么无形无相,无招无式。 一个名字真的那么重要吗?练不到身上,说破天有用吗?我放了两个视频,这里面是有深刻含义的,但是有谁去真正的去理解呢? 一把扇子如果没有扇骨能撑得起来吗?烤肠,这就是我们的骨架,骨架要顺要直,没有任何去打弯的地方。打弯的是靠关节,但是关节在平常的时候也不是弯的,要用才是弯的,正常的状态底下它就是顺的。 一个手串儿靠什么穿起来?这就不是骨架了,要靠里面的绳索。放到身上他就是筋。你的筋不够长,你的筋没有韧性,这个手串怎么能是活的呢?放到人身上那就是这个骨,怎么能够活呢? 所以练功的最初的两个状态,一要把骨撑起来,形成固态。二要把筋放出来,形成动态。这两个状态是有先后顺序的,到了后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大多数人连这个固态都没有练成,也就是我们门里面说的松树的状态都没有练成,那棵松树你都没有,后面的就不用想了。 但人不是树,人要做到一块木头,所以叫呆若木鸡,这个功法不但在我们门里面,在吴氏门孙氏门里都有。 即然是一块木头,你站在那儿,别人不管是加什么力,该来的就来,该走的就走,不是硬要顶在那儿的,现在大多数人都在犯这个问题,所以就顶住了,身上的结构就在那一刻发生变化了。 这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咱们就不用多说了,没有训练过的人,不知道这个东西的人,你也不要随便去批评,因为你没练过,但是我在这儿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不经过这一关,后面的东西是无从实现的。 好了,希望大家少争执一点,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放在无聊的争执上去,有条件的多去找前辈,高人感受感受。实在不行,你闭着眼睛去打打坐,睁着眼睛去练练功,都比这样强。
很多年前的文章了,再贴上来看看吧。 以下是孙女士对孙式太极的理解,后面有本人对理解的注释。以供众拳友考证。孙式太极拳修为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1.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为一的概念。将孙式太极拳走成一手形意、一手八卦、一手太极,时刚、时柔、时快、时慢的样子,这是非常错误的练法。孙式太极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动静合一的本质和形意拳一触即发之本能,但无形意、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练法和劲意来练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走出的劲意是阴阳互济的太极劲,其外形要极尽松柔连顺之致。孙式太极拳各式的承接变化中孕育着形意、八卦的内涵而不是其外表,此点尤须习者注意。2.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发内劲,其二是蕴寓各种技击状况的母式。也就是说孙式太极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击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够演化为技击中千法万法之总机关。常见一些习孙式太极拳者将拳中的一些动作当做技击招式来练习,这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练法。太极拳追求的是习者自身的协调稳态,故能产生以有法而御无法的技击之效。此点习者当用心体悟之。3.错误理解推手在太极拳修为中的作用和意义。推手的意义,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协调稳定的能力,使身体内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别人推倒,扑人于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寻求体会如何使自己不失稳、不倒的道理和方法。随着各自协调稳定能力的提高,互相作用的剧烈程度也可随之加强。太极拳技击是一个由定步推手、动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练推手就想着如何把别人放倒,就是极端错误的练法。这种练法也将造成使推手和盘架相脱节,使自己永远站在太极拳之门外。太极拳讲究力从人借。扑人丈外也好,数丈外也好,都不是发人者的主观意识,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结果。此点尤须习者深悟。4.对气的错误认识。常见习太极拳者相互问有无气感。有,则洋洋自得,以为已进乎太极拳之三味。没有,则内心焦急,或于行拳中腹内鼓气,或口中嘘气,皆大谬也。真气,非我们日常所呼吸之气,乃是拳架盘走正确后,习者身体内外相合,由此在习者体内产生的一股能量流,给人的感觉与气相仿,故以“气”字表达之。心越静,则此气越为充盈。若有心御气,则气反奔腾,即紊乱也。故气感也罢,麻感也罢,胀感也罢,相吸之感也罢,皆属皮毛之相也,不可过分追求,应听之任之,以静心求中和为要。否则将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5.用“神”不当。练太极拳贵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乱。故神要内守,或食指梢,或身体其他某一处,总之,要与拳式之运作相合。常见初习太极拳者用“神”不当,或精神散乱,左顾右盼,或精神张扬宣泄于外,此皆谬也。精神散乱,必神气不能相合,内劲无望矣。精神外张,久则自靡,更无从得以内劲。故须精神内守,含而不露,养神于一。6.不明内劲。何谓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耦合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机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常见习拳者或从腹中求之,或从腰中求之,或从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之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鼓动小腹、抖动腰身、抡肩纵胯皆可谓之发力,然皆非内力也。7.或散或僵。散、僵二者,为初习太极拳者之通病。散则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顶项未能竖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头顶与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撑,身躯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与身躯必不能相合。故此为散之病源也。僵则转换不灵,病根全在足胯上。两足未分清虚实,必然移动不灵。两胯未能松开,必然上下难随、虚实难换。故此为僵之病源也。所以竖项塌腰抽住肩胯之根与足分虚实两胯松开为去此二病之良方。8.不合于步。孙式太极拳为活步太极拳,要求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时机要掌握得准确,确非易事。常见初习孙式太极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较迟,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较急,于是身体有前仰后俯之势。要克服此种毛病,关键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即当迈步后身体重心前移,将及而未及前脚之脚跟时,跟步,同时由腰胯牵带身体有向后移动之势,前脚回搓(回蹬),后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于后足上。此时身体由腰、胯处分为二节,前后互逆,故能动中有静,重心不失于中,所谓顺中用逆。退步时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虚实分清。故顺中用逆以求中和,为走架中身体与足相合之诀窍。
很多年前的文章了,再贴出来看看。 以下是孙女士对孙式太极的理解,后面有本人对理解的注释。以供众拳友考证。孙式太极拳修为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为一的概念。将孙式太极拳走成一手形意、一手八卦、一手太极,时刚、时柔、时快、时慢的样子,这是非常错误的练法。孙式太极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动静合一的本质和形意拳一触即发之本能,但无形意、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练法和劲意来练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走出的劲意是阴阳互济的太极劲,其外形要极尽松柔连顺之致。孙式太极拳各式的承接变化中孕育着形意、八卦的内涵而不是其外表,此点尤须习者注意。 2.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发内劲,其二是蕴寓各种技击状况的母式。也就是说孙式太极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击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够演化为技击中千法万法之总机关。常见一些习孙式太极拳者将拳中的一些动作当做技击招式来练习,这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练法。太极拳追求的是习者自身的协调稳态,故能产生以有法而御无法的技击之效。此点习者当用心体悟之。 3.错误理解推手在太极拳修为中的作用和意义。推手的意义,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协调稳定的能力,使身体内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别人推倒,扑人于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寻求体会如何使自己不失稳、不倒的道理和方法。随着各自协调稳定能力的提高,互相作用的剧烈程度也可随之加强。太极拳技击是一个由定步推手、动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练推手就想着如何把别人放倒,就是极端错误的练法。这种练法也将造成使推手和盘架相脱节,使自己永远站在太极拳之门外。太极拳讲究力从人借。扑人丈外也好,数丈外也好,都不是发人者的主观意识,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结果。此点尤须习者深悟。 4.对气的错误认识。常见习太极拳者相互问有无气感。有,则洋洋自得,以为已进乎太极拳之三味。没有,则内心焦急,或于行拳中腹内鼓气,或口中嘘气,皆大谬也。真气,非我们日常所呼吸之气,乃是拳架盘走正确后,习者身体内外相合,由此在习者体内产生的一股能量流,给人的感觉与气相仿,故以“气”字表达之。心越静,则此气越为充盈。若有心御气,则气反奔腾,即紊乱也。故气感也罢,麻感也罢,胀感也罢,相吸之感也罢,皆属皮毛之相也,不可过分追求,应听之任之,以静心求中和为要。否则将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5.用“神”不当。练太极拳贵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乱。故神要内守,或食指梢,或身体其他某一处,总之,要与拳式之运作相合。常见初习太极拳者用“神”不当,或精神散乱,左顾右盼,或精神张扬宣泄于外,此皆谬也。精神散乱,必神气不能相合,内劲无望矣。精神外张,久则自靡,更无从得以内劲。故须精神内守,含而不露,养神于一。 6.不明内劲。何谓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耦合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机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常见习拳者或从腹中求之,或从腰中求之,或从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之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鼓动小腹、抖动腰身、抡肩纵胯皆可谓之发力,然皆非内力也。 7.或散或僵。散、僵二者,为初习太极拳者之通病。散则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顶项未能竖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头顶与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撑,身躯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与身躯必不能相合。故此为散之病源也。僵则转换不灵,病根全在足胯上。两足未分清虚实,必然移动不灵。两胯未能松开,必然上下难随、虚实难换。故此为僵之病源也。所以竖项塌腰抽住肩胯之根与足分虚实两胯松开为去此二病之良方。 8.不合于步。孙式太极拳为活步太极拳,要求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时机要掌握得准确,确非易事。常见初习孙式太极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较迟,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较急,于是身体有前仰后俯之势。要克服此种毛病,关键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即当迈步后身体重心前移,将及而未及前脚之脚跟时,跟步,同时由腰胯牵带身体有向后移动之势,前脚回搓(回蹬),后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于后足上。此时身体由腰、胯处分为二节,前后互逆,故能动中有静,重心不失于中,所谓顺中用逆。退步时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虚实分清。故顺中用逆以求中和,为走架中身体与足相合之诀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