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友MJ 真MJ改
微博:烧友MJ,b站抖音小红书:MJ的欢乐日常
关注数: 385 粉丝数: 3,320 发帖数: 43,174 关注贴吧数: 13
入门播放器该怎么做?小叙七彩虹C200 距离拿到七彩虹C200开箱的时间也有一阵子了,拖了那么久再写评测不是我的风格,主要是因为工作有点忙,终究只是一名在为生计奔波的上班族。前阵子我写了一篇关于国砖的讨论,引起了吧友们的热烈讨论,我感到很欣慰,烧友们对民族品牌的关心和忧虑都是实实在在的。在开篇前,我将C200定位为入门音乐播放器,谈不上HIFI和发烧,毕竟也就只是卖一千多东西而已,所以各位不用抱太大希望。 好了,不说闲话。我第一次听到七彩虹C200是在上海的音响展上,一耳朵听起来声音比较友好(展会上不友好的声音太多)留下了不错的映像,在我后来的游记中也有提到,但毕竟现场嘈杂,是说不出什么一二三来的。这次切切实实的使用了一阵子后,来和大家说说这台入门级播放器。C200外观工艺上没有继承七彩虹家的木头风格,而是采用了全金属的材质,全金属看起来就比较皮实耐用的样子,在背板上贴了层人造皮革,一直延续到左侧,一是增加手感和防滑,二是不至于摸起来太冰。整体造型是不对称的几何设计,算艾利和开的头吧,好在C200的不对称有那么些人体工程的味道,无论左手还是右手拿起来都挺顺手。C200的外观和工艺作为入门机还是挺好的,不过依然是有瑕疵,就是音量键实在有点突兀,犹如电击枪一般,还有些硌手,按起来啪嗒啪嗒的,从推杆式到这种凶器,七彩虹真是一直很纠结音量键这东西,不能安安静静的做个普通的音量键吗?系统UI中规中矩,没有太明显的卡顿,带那么一些小延迟,切歌时有轻微爆音和一点断头现象,不过这些问题固件升级应该是可以解决的,播放DSD格式时有专属显示(看起来有些逼格),操作逻辑上不算很容易上手,至少不反人类,用惯C4的朋友应该很熟悉。然后是最重要的声音部分,七彩虹C200的声音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很容易描述,四个字“饱满丰润”,这是和七彩虹C4以及C10完全不同的风格,甚至可以说是在产国砖都少见的风格(现在大多数国砖都是中性或者偏干偏冷)。C200明显在全频段增加了润度,高中低频皆是如此,有着比较明显的打磨感,好处是柔和耐听,特别是在聆听流行时,低频饱满有氛围,中频润泽有感情,但是也有坏处,就是这种风格对于纯乐器有些无力,高频不够犀利和明亮,整体会显得有些肥和混。C200的调音取向很明显,偏向于流行的调教,中频人声的位置也有比较明显的拉近,所以C200给予了购买者非常清楚的一个取舍,告诉你们,我就是一台流行味满满的播放器,适合聆听华语流行和欧美流行,JPOP和纯乐则不大适合。驱动力方面,c200有着不错的表现,推力比较充沛,饱满结实,甚至250欧的DT880也没什么恶声(不过也只能算是及格线上下吧)。至于搭配上,建议搭配一些风格比较监听,声音较冷的耳机,比如NF3,K3,EXK这样的或者一些声音比较单薄的动铁耳机,不建议搭配JVC家,威士顿家的耳机还有一些风格丰润的动圈。有同学要问了,C200的素质如何呢?说实话,一台入门级播放器,谈素质意义不大,我更愿意多说说他的声音风格和走向,参考价值更多一些。我看有些评测里把一台入门播放器的素质说的神乎其神,什么高解析大声场,定位精准,实在有点扯谈。所以,消费者怎么去看一台入门播放器,厂家怎么去生产一台入门播放器,有些道理大家都应该清楚。一台入门播放器的体积应该比较小比较便携,操作应该比较简单,质量扎实耐用,续航足够长,声音风格取向明显(中性均衡那是旗舰型号该做的事,因为旗舰型号有足够强的素质去支撑,而素质较弱的入门型号如果还是做出一个均衡风格,那真是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好在七彩虹C200似乎是把握住了以上这些东西。
再“看"W60,论听音喜好的变化 w60,威士顿家的现役非定制旗舰,我第一次听大概是在2014年,某家实体店里,当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也无法用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条耳机的声音特性,作为价格不菲的旗舰型号,我给他打上了平庸的标签。我一直强调我喜欢声音有个性的器材,所以我无论是在贴吧还是在线下,都不怎么推荐w60这条耳塞。烧耳机这种爱好有些阶段性波动,最近我随着性子把手头的随身设备都出的一干二净,包括音源和一些耳塞,订制又还在制作中(发这篇文的时候已经到了),但是作为一名烧友又不能没东西玩,所以厚着脸皮借了一条W60来玩,相对其他厂家的非定制,60属于我碰的最少的,这次借来听个几天,有些感触,所以写下这篇短文,与各位分享。 让我们开门见山的概括一下w60,带点玩笑的说w60的最大优点就是它的佩戴很舒适,这也算是威士顿的特色,在非定制耳机里出类拔萃的佩戴,但是除了佩戴,w60相较于其他的高级非定制耳塞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高频和声场没有K3出众,中频人声没有846有味,低频没有ie800有气势,解析也并不暴力,还有那个有些容易开裂的外壳(官方也是很明白的搭配了两套外壳用来替换),这样看下去w60确实是平庸无比,上面是我以前对w60的印象。但是这几天重温w60后,我又对它有了另一种评价,w60的整体素质是可以担得起旗舰这个称谓的,与非旗舰型号有着一耳朵的差距,解析虽不暴力,但也提供了足够大的信息量,定位精准,声场不算大,但空间感足够立体和完整。三频均衡且饱满,高中低频没有谁跳出界限,却又都有着不错的能量感,带来的是一种浑然一体的自然和保守的听感,高频虽然不算很亮,但是延伸是没有问题的,细听会带着一点空气感,有些小小的华丽,中频人声有着比较优秀的厚度,比较敦实,结果就是女声的演绎不会很空灵,而是偏向于更真实接地气的风格,男声则更加醇厚,带有一些男毒的意思。低频上有些圈味,但点到即止,质和量都比较适度,没有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如果让我重新概括w60,我会将w60描述为一条风格内敛听感友好的旗舰入耳,平庸这个词不再适用,我想给他加上中庸的称号,正如国人深得儒家中庸之道一般,中正平和,没有明显的短板,却又没有太过显眼出头的地方,充满了一种自我约束的意味,东方人的处世态度在这条美国人做的耳机上体现了出来。这是一条保守的耳机,我从未想过会对这种风格的耳机产生好感,但是目前来看,我还是有些喜欢w60的,这和第一次接触w60时的感受截然不同。人是会变的,听音的喜好也是会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经验不断的变化,一个烧友不能保证一年前喜欢的耳机,一年后依然喜欢,反之亦然,所以对于一些器材,我们不应该去一棒子打死,时刻保持着一种自我批判的态度,也许正是我们这些玩耳机的小角色们最最缺少的东西。对于那些所谓的听音观正确与否的言论,更应该一笑了之,听音喜好本就是非常主观而且在时刻变化的东西,一个人最初以及最终的喜好也许是截然相反的,又如何去判定对错与否呢,狂妄的认定自己所把持的听音观是正确的,也许一年后就被自己推翻了。 HIFI圈子混久了多多少少会沾染一些浮躁的习气,很少有人能够出污泥而不染,这也可以理解,但我们还是应该多多自我审视一下,免得最后被自己打脸。
【木耳评测团025】这是一只“最不像AKG”的耳机,记K240EP K240作为AKG的传统型号,历经多次改版,最早版本K240 SEXTETT EP在1975年横空出世,更有人将他说成是AKG的开山之作,甚至被誉为最接近AKG完美设计理念的作品,而现在这只比我岁数还要大的老古董就放在我面前。可以看见,后期的K240在外观上都基本继承着EP的样子,然而却在内部构造上进行着翻天覆地的演变,下图是K240EP的标志性的橘红色从动振膜,哪怕放在今天也有点黑科技的意思,在后期的K240版本里,振膜的材质和构造一直在不断变化,直至变为现在的样子,说实话,现在的K240已经和他的前辈们差的太多太多了,这并不是什么版本论,而是事实。在我第一次听见K240EP的声音时,我的思维短路了一下,一瞬间我以为产生了幻觉,一瞬间我以为这是一只歌德耳机,我摘下耳机揉了揉眼睛,确认了AKG这三个字母,这一刻,240EP彻底洗刷了我对AKG的映像,原来AKG的早期产品是这样的!这是一只完全不像AKG的耳机,声音醇厚浓郁,充满倾略性的低频,饱满而又充满了弹性,温润鲜活的中频人声,结像清晰圆滑的高频,良好的分离度,不大却比较完整的声场,让人瞠目结舌的瞬态,1975年的耳机竟然有这样的完成度,让人赞叹当时那些AKG的先驱们的执着与信念。这确实是一只很像歌德的耳机,准确说,非常像RS1 眼睛版,有着充满了个性的三频,但是仔细聆听后,发觉240EP还是与RS1眼镜版有着许多不同,EP的中频人声没有RS1那么刺激,结像没有那么近也没有那么大,会有一些距离感,显得更加自然柔和,低频虽然同属充满能量和活力的风格,但是EP会显得量和规模更大一些,甚至还会更细腻一些,而高频也会比RS1暗那么一点点,EP的整体风格也要比RS1更加“干净”,没有RS1那么浓烈和刺激,可以说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是AKG早期独到的一种审美,可惜现在早已失传了,当然,EP在解析等硬素质上还是输了RS1一些。K240EP是一只风格鲜明的耳机,我非常喜欢那些有个性有风格的耳机,对那些没有个性,声音平淡无奇的耳机提不起劲来。AKG的先驱们给后人们留下了一只独一无二的耳机,极致的调音与惊人的瞬态构建出了AKG最早的审美哲学,用K240EP去演绎柔情似水的港台老歌或是热情洋溢的摇滚乐亦或是震撼人心的大编制交响,可以说是浑然天成,毫不做作,这是一种让听者思绪随之飘荡的神奇之声,这样一只“最不像”AGK的老古董,实在让人爱不释手。欢迎关注木耳评测团公众号
【木耳评测团】编号021为T1而生?简单谈谈hexi rainbow这台耳放 前些日子邀请几位烧友来家里玩,我感慨的说道:还是喜欢T1呀,有想抱着T1退烧的耳机的想法,以后玩玩小书架啥的。朋友们就非常强烈的向我推荐hexi rainbow,说推T1很棒,价格也不贵,前级功能也很过硬,建议我收一台。对于hexi家的东西我还是比较陌生,所以我抱着试水的态度买了一台。到手后听了几天,有不少感慨,因此在这里和各位分享一下感受。hexi这台耳放的分量还是蛮重的,纯黑的上色,个头算不上很大,给人一种很敦实感觉,外壳的工艺也不错,边边角角都比较圆滑,材质带有一些磨砂手感。前级和耳放功能在前面板有个开关可以切换,而RCA和平衡的切换则在后面板上面。关于后面板的设计,我在实物到手之前有些犯嘀咕,一是左右RAC接口的距离有些近,担心有些粗的RCA插头是否会互相挤压,二是电源开关紧靠在电源线插口处,担心常见的电源线插头是否会阻挡住开关的使用。到手后这些疑问也算是解开了,RCA插头虽然有些近,但是没有任何互擦碰和挤压,而开关的设计也很精巧,向里凹了一点,这样就不会被电源线的插头碰到了。接下来还是重点说一说声音,其实评判一款耳放的声音还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变数太多,除去周边因素,音源和耳机都是很大的变数,所以以下的听感是基于我本人系统得出的,供各位参考。音源为美丽安MXC7000i,耳机则T1,说来惭愧,目前全尺寸大耳手上只剩下T1了,确实是真爱,信号线为银彩330i,个人常听一些华语流行、古典、以及JPOP,还有少量欧美流行乐和JAZZ。 在这几天的聆听中,我将rainbow定义为一台中性、通透、细腻的耳放。这耳放的染色是比较淡的,注意是淡而不是苍白,淡的好处是可以很轻松的反应出音源和耳机的特性,而苍白则是会把音源和耳机的味道都剐去,同样过于浓郁和热情的耳放也容易改变耳机和音源的风格,所以rainbow这一特点我很喜欢,因为手上的T1和美丽安都是个人非常喜欢设备,无论之前周边和耳机以及耳放如何改变,这两个东西我都是一直留下的。通透是我对于他的第二印象,非常的通透,似乎是将眼前的一片纱给你拿掉一般,特别是高频的那种亮晶晶的感觉,还有中频人声的那种干净,在回放音乐时将整个画面都交代的很清楚。第三个是细腻,这绝对是一台细腻的放,成功了脱离了大多数国产耳放声大力粗的队列,这一点实在难得,整体的风格精致细腻,将音乐中的微妙细节演绎的非常精巧。至此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说这台耳放适合T1了,因为T1在搭配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于中性通透细腻完全相反的情况,会刺激,会发粗,会发闷,会过于死板,而这个耳放则是将这些缺点完全的避开了,rainbow下的T1很通透并且灵动。 rainbow的低频是非常扎实的,即使信号线是低频比较虚的银彩300i,也可以达到一种比较健康的低频,有力且有一定的弹性。而他的中频人声位置适中,结像适中,不是那种贴耳的人声,就像上面所说,很干净,如果对浓郁贴耳人声需求很高的朋友的应该是不会喜欢的。而高频的演绎非常切合T1的特点,有亮度,且平滑,很精致,不毛糙不刺激。在声场、解析、定位等等硬素质上,rainbow给出了越级的水准,并不像是一款六千元价位的耳放,很不错的信息量,非常完整的声场,这里我说的是完整,也就是说rainbow的声场不但大,而且很立体,前后左右甚至上下都有体现,定位交代的很清楚,毫无拘束感,这也是说rainbow适合T1的原因,因为T1本身的声场容易显得局促和发紧,而rainbow在声场和定位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在适应曲种上,rainbow与T1这套搭配本身的特性很明确的体现了曲种的选择,适合华语流行,JPOP,中小编制的古典,在回放流行曲目时,会感觉歌手的嗓音很干净但又有一定的厚度和密度且不失感情,足够空灵的JPOP,小提琴协奏、独奏,钢琴奏鸣和独奏都很是对味,琴声有着清晰的结像和优秀的密度,通透明亮,鲜活。由于其中性细腻精致的风格对于大编制古典就不大合适了,会有些不够澎湃,还有在演绎欧美流行时显得口味有些清淡,不够浓,不够“脏”,而在JAZZ的演绎上则显得不够昏黄,还有一些需要浓郁中频的港台老歌也会有些不太对路子。 以上是我对rainbow这台耳放的一些使用感受,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个人认为rainbow确实是万元以内非常值得用来搭配T1的一款耳放。
源计划——谈一谈血色围城之后的【KC08】 KC08,他的前辈围城以及血色围城都算是国产塞中耳熟能详的型号,卖的很不错,所以这条KC08也是蛮让人期待的,而且这次还是个平头塞,我也是充满了好奇心。由于是全新的塞子,所以本着对大家负责的精神,我还是边听边煲了三天后才来和大家分听感的。先说说外观和做工,我刚拿到手时就对KC08这种有棱有角未来感十足的造型产生了些好感,包括那个飞碟造型的收纳包,都散发着一些科幻味道,总让我感觉似曾相识,于是我翻了翻脑内相册,对!源计划嘛!没错!这俩玩意放一起完全没有违和感,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源计划皮肤的样子,再看看KC08,风格完全一致。腔体主要为金属材质搭配塑料,既有质感也不会太重,做工比较工整,细看也没有什么毛刺和变形,线材的话,分线器以下使用了耐用的编制外层,也比较柔软,配件有两套海绵套,和一个获得普遍好评的收纳包。接下来,重点谈一谈声音,首先,我会建议KC08的用户不要使用海绵套,因为用了海绵套之后,声音基本就毁了,虽然官方很细心的在海绵套上做了镂空设计,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海绵套对声音产生的负面效果,带上海绵套的声音会变闷,同时低频量被放大,声音整体会变糊,非常糟糕的声音,总之,海绵套还是别用了。不带海绵套的KC08,声音不闷不糊,声底也比较干净,有一丝丝通透,作为低价位的塞子做到这些就已算是不错的了,三频上,KC08的高频有些亮,并且有一些金属光泽,不刺激,会有一丝润泽,但是延伸会有一些顶棚感,让599的东西直冲云霄突破天际也不现实。中频的人声有一些些前凸,比较中性,带有一定的厚度和密度,颗粒感较少,整体上是比较圆润友好的风格。低频的量不算少,下潜和力度都不错也比较宽松,不轰头。声场不大,但不拥挤,分离度和信息量还可以,这个级别的塞子还谈不上定位的概念。驱动上,KC08还是比较好推的,无论在手机还是240上都可以推的不错,所以,也许存在着会在国砖上大力出奇迹的可能性。在音乐风格的适应性上,KC08比较适合演绎流行人声,前凸且圆润的人声和有量又宽松的低频都是能够加分的。总体来看,KC08作为一条599的平头塞,作为人气耳塞围城的后辈产品,是可以在平头塞市场站得住脚的,如果有准备入手平头塞的同学,可以把它放在考虑的范畴内。
这是一台好声的机器,一台只有好声的机器—LP5金 LP5金也是上市了很久了, 似乎一直卖的比较冷, 原因有许多, 但是他确实是一台声音很不错的DAP。 这么说来, 我第一次遇见LP5金也是挺久之前的事了, 是在实体店里听的,对于声音印象很不错, 其他的印象则是负分,无论是造型还是操作, 以及那电子宠物级别的显示屏。不过对于声音不错的东西, 我总之有些执念, 所以还是想找机会带回家,安静的听一听, 我感觉, 许多时候在嘈杂的实体店亦或是聚会活动上的听感, 多少都会产生些偏差。 在安静的家里,打开机器, 木头材质的手感很亲切, 熟悉了一阵子那蹩脚的操作逻辑和看不懂的UI显示, 造型也就不多说了,N6也算是他的完美继承者, 甚至还继承了那蹩脚的操作, 唯有其声音可以给人以慰藉, 还是那种熟悉的好声音。LP5金的声音很HIFI, 信息量充足,声底干净,染色健康, 是一种一耳朵很高档的声音, 什么是高档的声音,很难去描述, 听音经验比较丰富的烧友们应该可以判定。 所以对于这种声音的水准, 不用再多去描述高中低频了。 声音的风格? 我想是有些大气辉煌吧, 有些金灿灿的味道, 用来回放一些古典曲目,有着不错的厅堂感, 当然,用来聆听流行也是轻松写意, 不过这种敞亮的声音, 也许会失去一些所谓的“流行氛围”。LP5金驱动250欧的770 PRO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声音饱满,低频有质量, 仅仅保留的6.3 PO口似乎透露着老万的一丝自信, 更不用说音茶乐的涛了, 也是推得很饱满,高频也被很好的控制, 这是一台不怎么挑耳机的DAP。 这是一台将所有成本放在了声音上的机器, 没有更多的成本去研发UI,去用大面积触屏, 这是一台只有好声音的机器, 如果选择了他, 需要舍弃便捷的操作,需要舍弃漂亮的造型, 但是,你会听见很棒的声音。 LP5金给我们烧友出了道难题。 记于二〇一五年秋
【FitEar TO GO! 334】老“声”长谈,说说争议不断的土狗334 FitEar家的togo334自发售以来,就是一个话题型的产品,捧的多,黑的也多,我之前也是听过多次334,但都是简单的一耳朵蹭听,不能给出一些系统性的评价,这次 @soundworld升沃 的设备库里正好有条334,所以我就拿来仔细的听一听,希望能对这个风口浪尖的塞子有个比较实在的理解。 外形上又是两块黑炭,又是。。。好在是工艺还不错,透明的插头点缀一下,还行吧,手上这条似乎是最老版的334,背面是光面的,之后的版本就改成了磨砂材质了,个人感觉新版的磨砂材质视觉效果会更丰富一点。佩戴呢,腔体还是比较大的,这里的大是突出在厚度上,突出耳朵蛮多,这种公模的样式贴合度还是可以的,算是浅入耳。关于声音,334一耳朵就会给你一种这是条偏向演绎流行而耳塞,三频都带着比较明显的染色,大结像的人声带着一定的修饰,凸显包围感的声场,宽松偏向营造氛围的低频,顺滑亮度不高的高频,并不暴力的解析度和分离度,整体声音偏厚且温润。 334听流行人声,好不好听?那确实是好听的。算不算毒?有些女声回放起来确实会带些毒性。人声够舔耳朵,染得也是味道刚好,美而不腻,低频的量适中,但是算不上是优质的低频,不够紧实,力度和下潜一般,胜在宽松。那么问题来了,334确实是偏科的有点厉害,上述这些特点,对于回放除了流行以外的乐曲种类还是比较无力的,素质偏弱,中频凸出,高低频偏弱,声场偏小,对于大小编制的乐器演绎都是有些力不从心的。那么说到偏科的流行耳塞,我们会想起熟悉的846和我前阵子写过的黑黄鹂,846我也是曾经拥有过,所以就简单按照记忆来说一些区别。334与846对比,低频上是不如846的,我一直认为846的低频在动铁里属于做的很棒的,有质有量,紧实有弹性,846也属于人声靠前的,但是结像没有334那么大,关于人声的染色程度印象中应该是差不多的,整体上说846会更偏向于演绎欧美流行,而334则更适合亚洲流行乐,特别是风格通常比较清丽的JPOP,846的声音感觉整体还是要比334细腻一些解析也要强一些,334的解析确实是一般的。黑黄鹂的话,圈铁混合的低频比其他两条的量都要大,人声染色也是最重的,可以说口味很重的同学可以考虑下黑黄鹂。不可否认,334是条很优秀的流行塞,很好的氛围感,恰到好处的染色,人声有一定毒性又不会太腻,对于东亚流行的演绎无可挑剔,非常的易推,不挑前端。缺点也比较明显,较弱的素质,解析、分离度、声场都是有些不及格的,甚至听惯高素质的人会感觉有些闷糊。 对于“334值不值得买”这个已经几乎上升到哲学层次的问题,我想我的答复是,HIFI产品本也就没有所谓的值不值得,日常商品的性价比概念真的不适合放在HIFI产品上,只要你喜欢且不缺钱,买了又何妨,说到底玩HIFI是个个人满足的过程,只想着所谓的最优性价比买的东西不见得你会喜欢。当然对于国行代理的定价我还是保持批判的态度,如果334的国行与日行价格接近,我也会考虑买一条用来听听JPOP。
【迷之高产】今次谈一谈所谓的随身天花板CHORD HUGO 和弦家的HUGO在圈内也算是风生水起的一个型号,四两拨千斤的代表,小身材大素质,甚至一度有超平秒台机的说法,更是被冠以了随身天花板的名号。今次我就谈一谈个人对HUGO的想法,同样的,也欢迎各位参与讨论。 先简单说说外观和功能,HUGO有个特点,就是照片拍出来漂亮,远远看去也漂亮。实际拿在手上端详,会感觉有点糙,各种粗糙有误差的接口,这个特性蛮忽悠人的。透明的视窗可以看见里面精细的电路板,各种五颜六色的灯光也是炫酷,晚上灯一关,看着那炫酷的灯光也就脑放大开。接口丰富,接电脑,接CD,接手机,样样行,但是由于体积的压缩的太厉害,所以有些接头比较大的线材也就不能用了。重点说说声音,主要说直推的声音,单纯作为解码连接耳放的情况最后也会简单说一说,但是主要说说直推,因为作为相对便携的设备,直推的水准还是主要参考标准,我是将HUGO同轴接入CD机,CD机作为转盘使用的,相对于PC或者一些随身设备有着更干净的声底。 首先是直推T1的表现,T1算得上旗舰里相对好伺候的耳机了,而且也不容易出恶声,那么在HUGO上的表现如何呢,我只能用勉强及格来形容吧,三频上没什么问题的,但是总体听感是有点问题的,偏闷,HUGO本身有着不错的信息量,但是由于没有把T1推开,所以声音显得有些拥挤和混乱,个人感觉,算不上好听吧,不推荐这么搭配。直推HD800,HD800在旗舰里算是比较难伺候的,HUGO直推出来声音意外的不错,有点让我吃惊,不夸张的说,在直推800时HUGO推出了随身标杆级别的水准,如果有人让我推荐HD800的廉价解决方案,我会直接推荐他买个HUGO,简单方便好玩,与800搭配声音相对健康,也比较杂食,聆听流行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大编制古典有着不错的信息量。总之,你如果买了HUGO,再添置一只HD800绝对是可以的,给HUGO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而且,造型也蛮搭的。推小耳塞的表现,感觉推起来太过轻松,就音茶乐涛来说,插在HUGO上有点被榨干潜能的意思,该有的都有了,各方面表现也都很不错。那么问题来了,HUGO的推力还是比较大的,而涛在塞子里算是相对吃推力的,所以听起来很不错,但是如果这种推力用来推高敏动铁的话,也许就没那么合适了,这一点许多HUGO的用家也是有反应的,不过我手上现在没什么塞子了,没办法详细的测试。 既然说到随身和塞子,我这里要特别表扬一下HUGO的蓝牙功能,蓝牙功能其实对于大多数烧友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但是HUGO的蓝牙,你尝试后,一定会赞不绝口,首先是连接非常方便,再者,声音稳定且不失素质。这时你就会体会到手机当作转盘那种便捷的感觉,那种无拘无束的自在,用起来舒畅无比,欣赏音乐就是如此简单。就这蓝牙功能,我感觉已经值回票价了。以上都是捧的,那么下面开始解毒时间,我这人就是比较厚道,放毒还顺带解毒,各位看官看着舒心用的放心。 首先,指望HUGO超平秒同价位台机的可以洗洗睡了, hugo和台机还是有差距的,素质确实蛮厉害的,有点无限接近台机的感觉,但是差距不在素质上,而是是声音档次上的差距,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是相信有一定听音经验的烧友应该会有感觉,HUGO的声音呀,没收住,冲了,大编制时虽然声场和素质表现不错,但是整体画面没有在眼前铺开,乐感稍差了点,不够悦耳,这些是对比我那台CD机的结论,而且是接在同一台耳放上对比的。 如果给HUGO接上个小胆机什么的相信会在音乐性上会有提升,不过我始终还是认为HUGO再接个耳放,就失去了这种高度集成的便携性和实用性,既然是准备接个台式耳放为何不买个台式解码呢。 还有HUGO的耳放部分,也是普遍的黑点,不过我这里有些不同的观点,在我看来HUGO的耳放作为随身一体机来说做的已经很不错了,特别是与HD800的适应性,在随身设备上也是非常少有了。你硬是拿这种集成小耳放去比那些独立耳放也是没什么必要。还是那么句话,HUGO胜在高度集成的便利性上。最后用HUGO直推了下逼测PRO,轰轰轰。。。 (完)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