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nor
Arinor
欢迎关注B站@Arinor0w0~
关注数: 116
粉丝数: 760
发帖数: 27,975
关注贴吧数: 57
对林茨这场3:3貌似试验了许多新鲜玩意儿 有吧友们心心念的恩东洛塞联袂首发,还有五后卫阵型,孙哥单箭头的养生踢法等等。 这场贝尔的状况感觉比上场好了很多,说不定真的可以期待一下~。
转贴:盘点现当代哲学中最「脑洞大开」的五个思想实验|每日哲学 #... 盘点现当代哲学中最「脑洞大开」的五个思想实验|每日哲学 #215.5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av90652588%2F%3Fshare_medium%3Dweb%26share_source%3Dbaidu%26bbid%3D80DD7D14-E84A-49D1-A35A-A3B9D8CCC34A190945infoc%26ts%3D1582294585850&urlrefer=c1d33fa8a6917d3ef3b24266814cea62
话说,想起来南校区最近修了很多一楼宿舍…… 像是181、180、173、122、120的一层原本是停放自行车的架空层,暑假都修成了一间间宿舍。 这些宿舍肯定都是为17级新生准备的,因为15级和16级的回迁同学已经入住完毕了。 0.0总觉得新生有点惨啊,一楼的住宿条件从各方面说应该都比较悲剧吧。 除了免除了爬楼梯的辛苦这一点之外……
每次政策有大变动,中大在广东的招分都会出现反常 遥想2010年,文科招到3000名,理科招到一万多。中大的投档线简直是考生志愿填报心态的晴雨表,任何心理上的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在投档排名上表现出来。填报哲学系的各位应该都能如愿了吧www
有没有小朋友考虑学哲学www 在吧里看了几天也没有同学咨询哲学系或哲学专业,感觉好凄凉www 今年起文史哲回迁南校,按理来说应该是一个利好才对,可惜实在是太冷门了~。 其实高中毕业生们对各个专业都不了解,只是凭印象和分数在选择专业,这种情况下冷门专业很难翻身啊! 要不哲学系改名叫智商系或者万能系或者宇宙系算了,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的无知少年www 还可以避免高中政治的刻板印象~。 小朋友们考虑考虑哲学专业吧~毕竟全国第三呢~。
新年快乐~~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AC每日哲学的支持~~ 好久不见~~新年请允许我水一帖。(最近一段时间都只是在默默地删帖……) 以及贴吧里出现了好多帖子在问哲学系,不知是什么原因0.0考研么?
【咨询帖】欢迎报考哲学系~欢迎各位高中生前来咨询~ 报专业就要报哲学,哲学让人愉♂悦。又到了开帖子介绍哲学系的季节。今年我们严肃一点,用十张图来给各位高中生介绍我大哲学,欢迎各位填报~。这个时候来到中山大学吧的高中生,应该大多是有意向填报中山大学、但还不明确填报什么专业的同学,所以我跟你们讲,选专业就要选哲学,中大的哲学系,真棒! 另外,这是去年的帖子,大家可以参考一下-http://tieba.baidu.com/p/3811747110
【每日哲学】动物有意识吗?(后篇)(#187) 发了好几次,贴吧都说我发广告。 所以,传送门在这里。 -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eibo.com%2F3862801501%2FDkhUfdOZG%3Ffrom%3Dpage_1005053862801501_profile%26wvr%3D6%26mod%3Dweibotime%26type%3Dcomment%23_rnd1456845345292&urlrefer=97fe8408a3cbc1cf880bc37340853ace 欢迎大家关注~。
有没有通俗易懂的奇解或者奇异解的例子? 新概念发现。 奇解通常出现在断点上吗?
【每日哲学】斑驳的世界(#186) 本期难度:★★★★★ 前两天重温了1986年的老电影《天空之城》。虽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看过这部作品了,但都没什么印象,所以这次观看就像第一次看一样。《天空之城》描绘的是一个科技发展方向不同于现实的世界,人们不仅发明了巨大的飞船,甚至建造了伟大的浮空城市Laputa。即便在Laputa破败数百年后,地上依然流传着Laputa的传说,人们依然追寻着这座天空之城。这让我回想起一个小时候反复做过的梦,梦中的我从荒野飞向天空,即便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也不愿意醒来。《天空之城》里包含了相似的执着,也许这部作品首先要表达的就是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吧。 科学继承了人类的这种理想。人们想象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世间万物之上,必有简洁而统一的规律统辖。就像爱因斯坦相信,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自然规律是简单的,科学不仅在追求真相,也在追求完美。虽然爱因斯坦的观点未必为所有科学家所接受,但它也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科学的追求。为了帮助我们实现这个追求,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科学哲学为众多科学安排了一个科学解释的层级结构,一座金字塔,它的底层是心理学,随后是社会学和经济学,而后是生物学和化学,顶点是物理学。而就像其他科学都将统一到物理学那样,物理学内部也追求统一。科学家将各种物理定律统一为关于四种基本力的理论,再统一为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人们期盼科学最终将登上金字塔的顶峰,找到最后的统一理论或万有理论,找到一条能够描述世间万物的公式——这就是世界的意义、上帝创世时所说的话。 近数十年来,哲学对科学模型的研究疏离了科学与现实的关系,科学不再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而是漂浮在大地上的设计精巧的“机械”。但那又何妨?科学依然相信它将找到Laputa。而哲学家卡特赖特似乎对这一理想并不感冒,她指出,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依赖于许多其他知识,因此原则上不会有一种知识成为其他知识的根据,也不会有一种真正统一全部知识的知识。理想科学的确是Laputa,它是人类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天空之城。 可是,如果不能统一我们的知识,科学还能做什么呢?卡特赖特的建议是:让科学回到斑驳的世界。科学解释是定律的拼凑,就像我们将不同颜色的气球系在一起,来装扮这个原本就多姿多彩的世界。无论是科学推理还是科学解释,都不承诺一个统一的理想科学。如果多样是知识的本性,那么任何万有理论最终都会被抛弃,就像Laputa的住民放弃了天空之城,回到大地上。 这一期是每日哲学科学模型系列的最后一期。愿它能帮助大家欣赏世界的斑驳。 思考题:你认为科学的整体趋势是趋于统一还是趋于分裂?为什么?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大海怪の论国家:法律是什么(#185) 本期难度:★★ 在之前的每日哲学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自然法。虽然名叫“自然法”,但自然法本身并不是法律,因为自然法开始起效的时候还远没有国家。自然法是自然状态下倾向于改善生活的理性的人所具有的品质,或者说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人所具有的行为倾向。就像不吃东西就会饿死那样,吃东西本身不是法律,而是活着的条件。 法律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者以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清晰表述的命令,用以区别哪些事情与之相符、哪些事情与之相悖,以这种方式来约束人的自然权利。成为一国公民就必须遵守的法律,霍布斯称之为民约法;我们也可以将民约法理解为任意国家的理性主权者将会发布的命令。可见,明确表述出来的自然法是民约法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法是和平、同时也是国家的基本保障;同时,民约法也是自然法的一个部分,因为履行信约本身就是自然法的规定,而民约法则详细规定了信约的内容。在这种意义上,民约法和自然法是同一种法律的文字载明部分和没有文字载明的部分。民约法的终极根据就是每个人的理性。 由于法律对语言文字的依赖,因此那些不能理解这一命令的人来说,法律就不是法律。因此,幼儿、智力障碍者或精神病患者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他们无法订立任何信约,他们的行为也就不存在正义或者不义的说法。 单是公布法律是不够的,国家还需要司法机关。但是国家为什么需要司法机关呢?霍布斯认为,这是因为要证明某句命令与主权者的意志相一致是困难的,这也是一切争执和诉讼的来源。司法机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立的。在法庭上,律师的辩词只是意见,而法官用其判决告诉大家法律是什么。 思考题:既然有了法官告诉我们法律是什么,那其他人还要学习或查阅法律吗?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交流】吧里有喜欢现当代哲学的同好吗?~ 学习哲学好几年~也在吧里潜水好几年~但还从来没有发过贴。 所以想着就发个帖子,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我所关注的领域主要是现当代的哲学,吧里似乎这方面讨论得比较少~。 偶尔看到的也是在讨论现象学,啊可惜我并不懂现象学…… 毕竟学哲学也不能成神仙,我又比较懒,没看过什么书~。 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大家多多指教啦~。 另外也一直有做哲学普及方面的工作,所以想深入了解一下哲学爱好者能够接受的普及方式是什么。 嗯,求回帖0.0什么都行~。
读文献读到一句看不懂语法的话 啊♂什么时候美国人也开始这么玩弄语法了。 背景:A concept represents dogs if encounters with dogs would ordinarily cause that concept to activate. . . but they are also activated when we encounter things that merely look like dogs, e.g., foxes in bad lighting. . .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dor notes that there is an asymmetric dependency relation between dogs and foxes with respect to our DOG concepts: 来了来了: foxes would not cause our DOG concepts to activate were it not for the fact that dogs do, but the converse is not true: the fact that dogs cause our DOG concepts to activate is not a consequence of the fact that foxes do. 有木有英语大神 0 0
每日哲秋活现场 坑爹啊好少人!
【每日哲学】大海怪の论国家:建议与民主(#182) 本期难度:★★★ 一个人的才智是有限的,因此无论是一个人要做决定还是一个国要做决策,都很难完全不听从其他人的建议。贴吧里许多高中生“求经验”、“求指导”就反映了这一点,而网络又给我们向他人咨询建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什么是建议呢? 霍布斯认为,建议是形如“你应该……”、“你必须……”的祈使句。不过这种祈使句不一定是建议,也有可能是命令。命令与建议的区别在于,命令的理由是说者的意志从而是说者的利益,而建议的理由是听者的利益。换言之,命令代表的是说者的利益,而建议代表的是听者的利益。因此,听者没有义务根据别人的建议行事,因为他所做决定的后果至多让他自己受到伤害;相应地,没有人可以声称自己是别人的建议者,因为建议的时候并没有自己的利益参与其中。 然而,却有一些伪装成建议的命令,说者出于自身利益而极力劝说听者接受自己的要求,还假装是为听者的利益考虑。如前所述,建议人应当基于听者的利益而提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意见,这是建议的本性,而这种做法则违反了建议人的义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霍布斯提出了若干措施,如:①听者与说者的利益不能有冲突;②说者提出建议的理由应当以清晰明确的事实的形式表达,不应掺入情感情绪的表达或含混不清的说辞;③说者应当对所要建议的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如拥有渊博的知识或丰富的经验。 除此之外,霍布斯还提出,当我们要咨询多个人的建议时,最好是分别听取他们的建议,而不要让他们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理由主要有二:①人在独处时和在群体中的表现是不同的,相比起在独处时,在群体中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更容易变得急于表现或唯唯诺诺——这一点被后来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所证实,不得不说具有相当的洞见;②多人聚议就难免混入有利益冲突的议者,他们处于自身利益而在会上大放厥词,其他不明真相的议者就会被诱导而持相同的意见。 因此,霍布斯认为,民主国家的议会制度是动作迟缓且极不协调的制度,并且参议的人越多、议题所涉及的利益冲突越激烈,这种制度也就越坏。在他看来,建议的最后决定权必须由一个人来掌握,而那些得以保存的民主国家,或是出于外敌当前时的团结,或是出于势均力敌的党派,或是因为杰出人物的声望,却从来不是依靠会议上的公开商议。 思考题:你认为这一期每日哲学该出什么思考题?(我实在想不到出什么题了……)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新文科楼差不多完工了 装修后的模样比原先好看多了,颜色也更具现代气息,没有从前那么土。 不过我好奇文史哲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系楼,那么新文科楼打算作何用呢?
【每日哲学】怎样玩游戏?(#181) 本期难度:★★ 个体主义系列第六弹。《华容道》据闻是我国一款古老的游戏,其玩法是通过不断移动“曹操”、“五虎将”和四个“小兵”共十枚棋子,将“曹操”移动到棋盘的“出口”处,这样就算是逃离“华容道”了。西方也有类似的游戏,叫做Rush Hour,即《高峰期》,其游戏目标是让你自己的“小轿车”离开“拥堵路段”。与《华容道》不同的是,因为《高峰期》的棋子代表“车”,所以它只能前后移动,而不像《华容道》的棋子那样能左右平动。顺带一提,《华容道》和《高峰期》的分类都是桌游(Broad Games);但它不太像是我们平常聚会时玩的桌游,因为我们平常说的“桌游”指的是Broad Role-Playing Games。 那么,我们是怎么玩一个《华容道》游戏的呢?根据传统观点,我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首先,我们看清楚当前的棋局,看清楚“曹操”在哪里、“关羽”在哪里等等;然后,我们在脑子里进行计算,规划好应该怎么把“曹操”一步步挪到“出口”处;最后,我们通过我们的双手对棋子进行摆布,输出我们的计算结果,完成这个游戏。 然而,我们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玩游戏的。这种玩法给我们的大脑施加了很大的负担——我们根本记不住。况且,试想我们进行一场Dota或者LOL比赛,却不需要电脑和网络,对战双方只消说出自己的战略战术,就胜负已定,不用打了——这样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谁输谁赢还得战过才知道。《华容道》的正常向玩法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们不停地移动棋子,然后根据移动过后的新局势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不停试错,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我们的大脑中一直都只有一步棋或稍多的信息,负担可就小多了。这种玩《华容道》的图景被威尔森称为“开发性表征”,意思是我们的表征活动涉及对环境中事物的开发和利用。 这种给大脑“减负”的思路被称为“007原则”。詹姆斯邦德之所以总是逢凶化吉,是因为他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冷静的头脑,而且善于使用各种新奇的武器装备。单靠像超级计算机一样的大脑是无法拯救世界的。威尔森认为,007原则反映了我们认知的实质,那就是:在心智、身体与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完成认知任务。 思考题:《华容道》的“威尔森玩法”可以被视作是许多个“传统玩法”拼接而成的吗?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献给高中毕业生】你不可不知的哲学专业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所以少年少女们少看福利,因为苏轼告诉我们 “浮名 福利,虚苦劳神”。 (配图画师:ke-ta) 首先是开场白: 欢迎报考哲学系! 欢迎关注AC每日哲学(微博/微信)! 首场高考完毕,因此给高中生们开个帖子,宣传哲学专业。 祝各位高考生们好运~。 在本帖你将看到: ◇ 高中毕业生看本帖的必要性; ◇ 哲学系系楼锡昌堂的外墙有多少块砖; ◇ 每日哲学系列每期的精美封面是如何通过猫来制作的; ◇ 中山大学吧的吧务们是如何钩心斗角、笑里藏刀、茹毛饮血、杀人如麻的; ◇ 福利。
【每日哲学】大海怪の论国家:父母对子女的管辖权(#173) 本期难度:★★★★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介绍了在霍布斯笔下国家是如何按约建立起来的。之前我们提到过,国家以两种重要的方式得以延续:子女服从父母,俘虏服从征服者。子女畏惧父母,俘虏畏惧主权者,所以他们为了生存就必须加入这个国家。以这种方式获得主权的国家称为以力取得的国家,而以这种方式获得的主权则被称为管辖权。相应地,有两种管辖权:一种是以世代关系取得的宗法管辖权,另一种是以由征服取得的专制管辖权。 俘虏由于畏惧眼前的灾祸而明确表示投降,因此专制的管辖权顺理成章。不过,宗法管辖权的情况则复杂得多,因为父母开始行使管辖权的时候,子女往往未及明确表示同意。那宗法管辖权来自何处?在《利维坦》第二十章中,霍布斯区分了两种情况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一个按约建立的国家中,任何信约的订立都必须经过经过主权者的同意,因此宗法管辖权的基础就是国家的主权。每个人都有父母,那么看起来子女应该同等地服从父母,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跟“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是一个道理。一个解决方案是:服从父母中的更强者。传统观念认为这个更强者是父亲,但霍布斯认为男女并不存在这么大的差别,以至于能够彻底不用战争手段(也许是指夫妻间的争吵)来解决纷争。宗法管辖权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在离婚的场合中尤为明显。所以,国家会有婚姻法来对这些冲突作出裁决,主权为这种裁决提供了可能性。 而在自然状态下,家庭就像是一个小王国了。如果没有订立信约,那么宗法管辖权则归于母亲。这是因为,“除非母亲宣布,否则子女就不会知道父亲是谁”,这是雌性在繁衍活动中的先天优势,掌握了生育的关键资源,所以为了争取交配而打斗的往往雄性居多。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的养育将决定子女的生存,所以母亲拥有对子女的管辖权。如果母亲抛弃了这个孩子,那么也就放弃了对孩子的管辖权,而管辖权将归于收养者(如果有),因为孩子的生存将取决于收养者。 以上就是宗法管辖权的两种主要的来源。当然了,基于这两种来源的变化则十分多样,父母可以通过订立各式各样的信约来对管辖权的归属作更灵活、更详细的规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霍布斯认为宗法管辖权也包括对子女的子女的管辖权,否则管辖权就徒有虚名了。可想而知专制管辖权也应如此,而这跟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情形并不一样,书上说:“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思考题:宗法管辖权是主权的一种;那么,是不是说国家由家庭发展而来,或者家庭由国家“微型化”而出现,还是说国家和家庭在发生上根本互不相干呢?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心理学的先天论(#172) 本期难度:★★ 个体主义系列第三弹。中文的“先天”曾被用于翻译不同的哲学术语:a priori,独立于经验的,如康德笔下的“先天综合判断”;innate,通过理性直观获得的,如笛卡尔笔下的“天赋观念”;还有就是这期要说的native,与生俱来的,如“元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就说它具有先天性。主张人的某些心智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心理学观点被称为nativism,先天论。事实上,nativism还指一类政治主张(本土主义)或指生物学先天论,不过它跟这期主题无关,也就不多说了。 就像我们使用教材和练习册来学习一门学科那样,心灵凭借先天的认知机制来进行基础的认知活动。出生数日的婴儿会识别出人脸并持续注意,而几个月大的孩子就懂得物体不会凭空消失的道理——认知心理学认为,这些认知活动都是出于不同的心智模块,如心智理论和直觉物理学等。甚至连宗教信仰都有其先天论基础:人们倾向于把事情解释为主体活动的结果,因为人们需要这项能力来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这项能力是心智理论的一部分。 威尔森将心理学先天论刻画为两个特征:外部最小性和内在丰富性。所谓外部最小性或外部最小主义指的是外部事物对心智能力的贡献很小,只起到触发、诱导的作用。例如,眼前的东西决定你看到什么,但它对于你的视觉能力可能只起到触发的作用。所谓内在丰富性则是指心智能力背后是丰富的内在结构。例如,每日哲学的微信要实现群发消息的任务,看起来所需要的就只是几段文字,而实际上背后还有许多繁杂的HTML和CSS代码。 李将心理学词汇分为三类:关于环境的、关于学习的、关于为学习而设计的。他认为,如果一种心理学主要地依靠前两类词汇来构建心理学理论,那么这种心理学必定立足于经验论立场;而如果一种心理学主要地依靠第三类词汇来构建心理学理论,那么这种心理学至少倾向于先天论立场。对于先天论来说,第三类词汇当是心理学的关键;毕竟从直觉上说,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心的原理,它们就像物理定律那样,是与生俱来的。 思考题:先天论的立场必定是个体主义的吗?
【每日哲学】上帝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171) 本期难度:★★ 模型论系列第三弹。自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兰开始,英国和法国就成了一对冤家,历史上纠葛不断,如百年战争后法国将英国赶出了大陆,滑铁卢战役中反法同盟活捉了拿破仑。两国的气质也截然不同,英国人不爽法国人不修边幅,法国人觉得英国人枯燥乏味。不过,在科学研究方面,英法的气质却似乎恰好相反:科学哲学家迪昂区分了英国式的思想和法国式的思想,认为法国式思想偏爱以抽象、统一的方式看待事物,而英国式思想则喜欢处理具体、庞杂的细节。前者发展出了以理论为核心的科学哲学,而后者则发展出了模型论。 上帝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或者说,自然是像法国人所想的那样,还是像英国人所想的那样?在许多方面,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毕竟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效果可能是一样的,并且它们也并行不悖了数百年。以经典力学为例,牛顿提出了著名的力学三定律,而拉格朗日则把它们归结为拉格朗日方程: 相信对很多人来说,拉格朗日方程难得一见,所以让我们好好看一看它。L代表拉格朗日量,一个关于q、q'和t的函数,以我的智商水平就只知道把它理解为能量;q是广义坐标,在低智商的水平下可以理解为位移。当L与t无关的时候,物理系统的能量守恒。以我们熟悉的轻质弹簧滑块为例,滑块的机械能为动能减去势能,这就是这个系统的拉格朗日量。将拉格朗日量对速度和时间求导后得到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而对位移求导则得到力;也就是F = ma,牛顿第二定律。 由此可见拉格朗日方程的适用范围要比牛顿三定律来得更广。在拉格朗日力学中,你不必像牛顿力学那样操作数量繁多的对象和结构,也不必对它们分别作详细的受力分析,而能够求得与牛顿力学相同的结果。这是拉格朗日力学的优点。当然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乏味、抽象、数学要求高、不明觉厉。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牛顿力学,而非拉格朗日力学。然而我们不是上帝。至于上帝在创造自然的时候玩的是《Doodle God》还是《Minecraft》,那就需要科学哲学家们继续研究了。 思考题:你玩过Doodle God、Minecraft或其他创世游戏吗?你认为现实世界更像是其中的哪一种?
最近一直下雨,门口都淹了 查了一下天气,发现未来还是继续有雨。 所以每日哲学的活动什么的,暂且顺延,顺延。 继续战VB~。
【每日哲学】大海怪の论国家:政体与继承(#170) 本期难度:★★★★ 政体是国家按约建立的方式,同时也是主权者的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了三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当这些政体运作不良的时候,就出现了相应的:僭主制、寡头制和暴民政治。霍布斯为这一三分法提供了证明:由于主权者要么是一个人,要么由多个人组成,要么由全体人民组成,因此只可能有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这三种政体。至于僭主制等,则是在你不喜欢这些政体时对它的称呼,并不是别的什么政体。 霍布斯笔下的三种政体与常识是存在出入的。例如,并不是有国王的国家就是君主制国家。如果国王只掌握有限的权力,那么国家的主权者并不是国王,而是施加这些权力的人。这个国家也不是君主制,而是贵族制或民主制。又如一个国家在征服另一个国家后派出一个议会来进行殖民统治,那么由于除了这个议会的所有人民都无法解散这个议会,因此这个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君主制的国家,尽管它没有国王。 要辨别一个国家的政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考察其继承权。虽然按约建立国家是为了实现长久的和平,但是主权者的质料是自然人,自然有逝去的一天。若主权者的逝去导致国家分崩离析,那么长久的和平又从何谈起呢?所以,要实现长久的和平就必须实现主权者的继承。而很明显,谁是主权者,谁就有权决定继承权;而不是主权者却能决定继承权的(如传统、习俗等),也必定经过了主权者的同意。 全民议会是民主制国家所必须的,因此民主制并不存在继承权问题。 贵族制国家同样需要一个议会,而当议会缺了一员后,就可以由剩下的成员来决定增补的一员,因此霍布斯认为贵族制国家中的继承权问题也不大。 至于君主制国家,继承权问题是最为麻烦的。通常而言,君主会指定自己的继任者;如果君主来不及指定继任者,那么按照既定的风俗习惯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如果既无指定又无风俗,那么选择继任者则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继任者应当支持当前政体;第二,继任者应当与原来的君主在血缘上尽可能亲密。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和平。 思考题:霍布斯指出,主权者的自然人属性可能会导致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那么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政体中,哪种政体最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呢?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模型表征的相似性观点(#168) 本期难度:★★★★ 模型论系列第二弹。首先看看封面——虽然不是很明显,不过图中有一个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一个模型,正如汽车模型是某款汽车的一个模型那样。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太空,难有机会像观察地球仪那样观察地球,这就显得地球仪很有必要。我们说,观察地球仪之所以能获取关于地球的信息,是因为地球仪与地球之间存在表征关系——地球仪是一个物理表征,它表征了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 但是,说地球仪表征了地球,这是什么意思呢?一些哲学家认为,模型之所以能表征对象,是因为模型与对象之间存在相似性。地球仪之所以能表征地球,是因为地球仪与地球是相似的。这看起来自然而然,但到底什么相似呢?肯定不是质量相似或者材质相似,而应该是地球以上的图案与地球的地形相似。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暗示了相似性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关系。按照我们可以拿一块石头来表征一架钢琴,因为是它们至少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不过我们通常不会把石头看作是钢琴的模型。这暗示着,光有相似性这样一种关系,是不足以构成表征关系的。 对模型表征的相似性观点最为致命的批评是这样的:表征关系是一种非对称关系,而相似性关系则具有对称性,所以相似性关系并不足以构成表征关系。我们说地球仪表征了地球,但不会说,地球表征了地球仪;我们说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但不会说,地球是地球仪的模型;我们几乎不会把地球看作是什么的模型。 正因为如此,许多坚持模型表征的相似性观点的哲学家,都会寻求对相似性观点的补充。一个办法是引入语用因素,引入人的意图,也就是说,如果地球仪与地球相似,从而我们为了研究地球而用地球仪来表征地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 思考题:除了相似性观点,我们还可以怎样刻画模型与对象之间的表征关系呢?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有没有信科或者软院的基佬,能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下A*算法? 以及这种算法能够适用于最短的路径走完所有点的问题吗?
【每日哲学】大海怪の论国家:国家的诞生【哲学入门】(#164) 本期难度:★ 第一自然法:任何人都力求和平,并且可以使用任何手段达致和平。 我们已经介绍过,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消灭任何潜在地威胁着自己的生命安全的人。和平是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安全的状态。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着手威胁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为了达致和平,人们的一致选择,就是将自己的权力交托出来,由一个人或者若干人来代表自己的人格,承受它关于维护和平的任何行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国家——霍布斯写道:“代表集体的人格是由群体相互订立信约形成的,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和平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这就是国家的定义。 在成立国家之后,国民就丧失了“以任何手段寻求自保”的权力了,和平与生命安全的保障将全部来自于国家。到目前为止,国家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霍布斯称这样的国家是“活着的上帝”,是“利维坦”。国家组织起全体国民的力量,对内维护稳定,对外抵抗外敌。 霍布斯还稍微谈到了国家的传承和扩张——一个人的子孙必须服从他的统治,否则他就可以处死他们;而通过战争而被征服的敌人也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这样他们的生命才能得到赦免。有了这两个机制,国家随后的兴衰变化、逐渐形成今日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霍布斯把注意力放在了国家最初的形成之上,这就是《利维坦》的第二篇的主要内容。 思考题:关于国家的形成,霍布斯所持的是目的论的观点吗?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想起来问问,上大学以后,不知道还有多少同学认为世上只有…… 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红绿蓝三种单色光。(√) 而其他颜色的光都是这三种颜色的混合;其实学天文之前我确实是这么想的。 自制的黎曼ζ函数图像镇楼(n=25)。另外有没有同学以为粉红色是单色光?或者有没有疑惑过为什么会有粉红色这种颜色?
男朋友应该比女朋友小多少? 之前@中大正门 发了个很奇妙的帖子,后来盖成了摩天大楼:
恭贺新禧`发点东方的图 画师TAG:ryosios 欢迎关注每日哲学。 欢迎报考哲学专业。
【每日哲学】动漫哲学◇舰C②:具身化(#162) 本期难度:★ 正射必中——舰C传达的这一理念贯穿了动画第二到五话,赤城和睦月在不同场合也向主角吹雪灌输过这一理念,但对于不熟悉它的人来说则显得陌生和玄奥。根据178的考据,我们知道,正射必中的理念源自和弓道,字面上看好像是说用正确的姿势行射就必定命中目标,其实意思是平时刻苦训练的成果会在实战当中显现出来,按照训练时的要求做就能够发挥出水准。(如果移植到课业学习中,大概就是说平时如果有努力做习题的话,考试也一定能获得高分吧?)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赤城在射击的时候会把眼睛闭上,而只凭借完美的动作就能够正中目标。当然,现实中的和弓不是闭着眼睛射的,这一点动画里有所夸张,因此我们可以说赤城闭目行射并不是表现了正射必中的理念,它就代表了正射必中。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理解一样叫做“具身化”的东西,而这个概念最难理解的其实是它的名字本身。“具身化”是embodiment的翻译,字面意思是个谜,或许勉强可以理解为使无形的东西具有形体。 打个比方说,家长们大多希望自己的小孩成为好孩子,但对于小孩来说,好孩子多少有点抽象: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于是家长们随手指了指邻居家的孩子:这就是好孩子!于是就出现了成绩优秀、会弹钢琴、文明有礼、又乖又能干的邻家小孩的形象。你想知道好孩子是怎样的吗?看看邻居家的小孩就可以了。这样一来,邻居家的小孩就成了好孩子的具身化。 具身化将我们心中用以认知的心理表征转变为物理表征。在基于模型的认知的语境下,这样的表征就是模型。在前面的例子中,家长们首先用一个心理模型表征了好孩子,然后又用邻家小孩将这个心理模型具身化,邻家小孩就成为了好孩子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公共的,因此小孩也能够通过这个模型来认识好孩子。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模型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熟知的DNA双螺旋模型,就是其中的典型。 回到正射必中的例子中。从观众的视角看去,吹雪通过平日的刻苦训练(第二话),最终能够在危机时候完成平时训练的规定动作(第三话),成为被各位前辈认可的旗舰(第五话),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说吹雪的成长经历体现了和弓道中正射必中的理念。而赤城闭目行射的做法则有所不同,它给出的是正射必中的一个模型,告诉观众的是:看,这就是正射必中! 封面图画师TAG:60mai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sophy
【每日哲学】巨量模块性假说(#158) 本期难度:★★★ 心理学哲学系列第十二弹,也是这一个系列的最后一弹。之前我们介绍了模块性假说;在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模块性假说的谱系。福多在最初提出模块性假说时,所设想的是若干模块外加一个通用机的格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心灵中到底有多少模块?心灵里有通用机吗? 在模块性假说的连续统中,我们从模块数量最少的一端出发,首先遇到的是古典经验论。如果是熟悉近代哲学的读者一定听说过洛克的名言:“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用表征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心灵只有通用机而没有模块。这样的心灵就像一台抽象而彻底的裸机,它能干什么完全取决于给它装什么程序。 往下走就是福多的模块性假说:若干模块,以及一个中央处理器,通用机。 随后是中度模块性假说,它的模块要比福多的稍多,也更加灵活,并且保留了通用机。其实,通用机就是为理智能力留下的地盘。 最终,模块性假说的顶点是所谓的巨量模块性假说,它认为心灵中的模块数量达到数十个乃至上百个,至于中央处理器,它要么也具有模块性——这样的心灵有点像是一个以面向对象的方式编写的程序——要么就压根儿没有——这样的心灵就彻底像是一套水管系统了。 由于模块具有先天性,因此模块性假说也被认为是一种新形式的唯理论。既然如此,我们怎么保证这种先天性确实为我们展现了真实世界呢?形象地说,这项工作是要让认知活动“扎根”,从无根认知变为有根认知。在古典唯理论那里,扎根的工作是由上帝来完成的;而巨量模块性假说则找到了新的靠山——进化论——从而变成了一种新实用主义。我们心灵中的这些模块是为了解决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遇到的诸问题而被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如果没有这些模块,我们将无法生存至今。这就是进化心理学。模块就以这种方式,帮助我们接触心灵之外的世界。 思考题:每当一个系列结束,每日哲学都希望能够给读者留下时时回想起来的思考。这个系列最后的问题是,你认为你的心灵是什么样的?一只单细胞?一台计算机?一个程序?一组水管?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理论句子的定义(#157) 本期难度:★★★ 分析哲学系列第十一弹。之前我们介绍了卡大师的理性重构由观察句、翻译句和理论句构成,这一回我们重点讲讲理论句,科学理论的核心。 我们知道,翻译句是显定义。显定义是出现同义项的定义。如“单身汉是未婚男人”中出现了同义项“单身汉”和“未婚男人”。翻译句中的同义项是理论词项和观察词项,如“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告诉我们,理论句里的理论词项“海拔”,是可以通过观察句里的观察词项“距离”来赋予意义的。 理论句是隐定义。隐定义是不出现同义项的定义。以“任意两点可用直线连接”为例,在欧几里德的时代,这条公理被认为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点”和“直线”的意义之后,直觉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数学家希尔伯特把它变成了定义——它定义了“点”和“直线”的意义。其中并没有出现同义项,所以它是个隐定义。 虽然看起来不像,但是隐定义无关事实,因此也就恒常为真。我们可以合理地同时接受“同一直线的垂线和斜线相交”和“同一直线的垂线和斜线不一定相交”,因为这两句话是不同的隐定义,所以它们都是真句子,因为它们都是分析句。前一句话的比如“直线”同后一句话的“直线”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它们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反驳。 思考题:牛顿第二定律(F = m.a)是一个隐定义吗?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世界的构成(#153) 本期难度:★★★ 分析哲学系列第⑨弹。上一回,我们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自由度—约束模型的命题理论;这一回,我们来讨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分析理论。 世界是由事实、而不是由对象构成的——之前我们已经在介绍显示和谈论的差别的时候,已经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实就是真命题所描述的那个状况。由于一个句子与其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是这个命题所描述的那个状况与其他命题所描述的状况的关系,所以对句子的分析也就是对世界的结构的分析——这一点,我们之前也已经说过了。 但是,这样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句子之间的关系使用逻辑常项(如非、或、且)刻画,世界上似乎并没有与之对应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发明了真值表。真值表表明,逻辑常项只是方便的记号,是可以完全消去的。逻辑常项执行的功能,就是对命题的可能性进行一系列操作,约束一个新的可能性。 打个比方说,“并非雪是白的且苹果是红的”这句话给出了二维的自由度:雪是否白的、苹果是否红的。两个逻辑常项非和且的作用是确定了新的约束,把真给约束在了雪不是白的和苹果是红的这一边。这时候,“雪是白的”和“苹果是红的”这两个独立的句子构成了“并非雪是白的且苹果是红的”这句话的真值基础。找到句子的真值基础,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分析。 当然了,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分析必须是有个底的,而不能无穷地分析下去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句子的自由度和约束是什么。分析到最后,我们就能找到一大票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简单句子,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而使用逻辑常项就能从这些句子里构造出整个逻辑的可能性,当然也就包括世界了——这样的句子就叫做事态,或者原子命题。哲学家的工作就被确定下来了,一切都在朝乐观的方向发展。那么维特根斯坦一定已经给出了若干事态咯? 没有!令人诧异的是,整本《逻辑哲学论》里没有给出一个事态。人们发现,要找到哪怕一个事态,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为一个句子几乎总是会被其他句子所导出或者所排斥。当我们尝试把句子拆成其基础来分析它的结构,拆着拆着我们发现这些句子被拆成了粉末,最后消失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转向日常语言的研究,大概也与前期哲学分析所遇到的困难有关吧。 思考题:“雪是白的”这句话的真值基础是什么?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计算主义的心智图景(#152) 本期难度:★ 心理学哲学系列第⑨期。新年第一天,来一发每日哲学。上一回我们介绍了,第一代认知科学使用一种非常古典的心灵—世界的划分,通过表征来沟通人和世界。不过,表征本身似乎并不足以认识世界,不足以解释和预测外部世界的现象;这就像我们海选好了演员,但还缺少剧本。由于表征完成了与世界沟通的任务,因此剧本不需要有任何内容——这是一本特殊的剧本,剧本中的名词全以字母的形式表示——而只需要按照某种方式处理我们获得的表征即可。 这种没有内容的剧本被称为信息加工或者计算。计算机也在计算,当然也有表征,但它自己并不知道表征的意义,意义是人所赋予的;在不知道表征的意义的情况下,计算机也能运行良好。而在人这里,计算通常采取两种形式:在处理简单问题的时候通过模块;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通过模型。 举两个例子说明。当我们在阅读每日哲学的时候,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是一系列的图形,而这种图像信息进入我们的神经网络之后,被加工为文字信息,于是我们直接读到的就是语言,而不是图形。这种把图像加工为语言的计算,就是模块来完成的。而当我们尝试理解这里举的例子的时候,我们在大脑中模拟了这样一幅例子所描述的场景,通过这种模拟去理解这个例子的意思,或者作出更进一步的推理或预测。这种通过模拟来推理的计算,就是模型来完成的。 通过表征和计算来刻画心智的观点被称为表征—计算主义,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核心。 思考题:猜想一下,模块和模型有什么差异呢?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意义的自由度—约束模型(#151) 本期难度:★★★★ 分析哲学系列第八弹。粉丝向的一期,篇幅比较长。不过如果耐心读完这一期,相信大家就能理解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大体内容了。之前在吧里请教过工程学中的自由度—约束模型,在这里也向热心回答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考虑句子“游离过圣诞”,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一个直觉的回答是:它说了游离过圣诞这个事实。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忽略了这可能不是事实,因为游离或许事实上没有过圣诞;甚至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也不必承认我说的是事实,这种情况就像我们谈论孙悟空一样。所以,一句话的内容并不是它所谈论的事实,而是它所谈论的那种可能性。 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如果一句话谈论的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句话就没有意义;如果一句话谈论的事情是必然的,那么这句话只因为句法而为真,跟任何事情都没有关系,还是什么都没说。因此,一个有内容的句子所表征的是可能性。 那么,我们如何刻画这种可能性呢?以“游离过圣诞”为例,根据上一回我们说过的,这句话显示了“游离”和“圣诞”如此这般组合起来的可能性,同时表征了游离和圣诞如此这般组合起来的可能性,而这两个可能性是同一个可能性,称为组合可能性。 由于是可能性,因此这句话在显示“游离过圣诞”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显示了“游离不过圣诞”的可能性。这就好像掷一枚硬币,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硬币可能掷出反面,那么我们也不能理解“硬币可能掷出正面”是什么意思。故而“游离过圣诞”的可能性和“游离不过圣诞”的可能性是同一种可能性,这实际上是“游离过圣诞”这句话可真可假的可能性,称作真值可能性。组合可能性和真值可能性是同一个可能性。 这里需要注意到我们对“可能性”这个词的使用:有时候我们用它表示所有可能的总和(如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而另一些时候我们用它表示某一种可能(如硬币的正面)。这两种用法的意思稍有差异,之前我们关注的都是前一种用法。 现在,让我们来关注后一种用法。我们也注意到“游离过圣诞”排斥了“游离不过圣诞”,游离与圣诞的某种组合方式排斥了它们以别的方式组合。这意味着,句子在表征前一种意义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指明了这句话为真的那一种后一个意义上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指明了为假的可能性)。句子就像是我们画出一条数轴时标出了它的正方向,而句子的否定则是同一条数轴,但正方向相反。 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说句子表征了世界的自由度;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说句子给世界加上了一个约束。所有句子的自由度给出了世界的全部的可能性,而所有句子的约束就将世界约束成了现实世界。因此,我们说,维特根斯坦给出的是一个自由度—约束模型的意义理论。如果它确实刻画了我们的世界,那么我们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无穷维的命题空间之中。 思考题:不同句子之间的可能性是相互独立的吗?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表征论的心智图景(#150) 本期难度:★★★ 心理学哲学系列第八弹。新学年每日哲学已经做了五十期了;当然这次不再会有特别篇什么的自虐的事情发生,一切如常如常,就是会长一点。这次我们来讨论表征。表征的英文是representation,因此从字面上与展现present相联系。明天是圣诞夜,C送给我一个苹果,因此我们说苹果出现(present)。当我吃掉这个苹果后,为了纪念这份珍贵的礼物,就在草稿纸上凭记忆画出那个苹果。苹果消失了,随后又一次出现——这是苹果的第二次出现,因此我们说苹果再现(represent)。画上的苹果代表(represent)了那个被吃掉的苹果,于是画上的苹果叫做表征物,被吃掉的苹果叫做被表征物,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表征,也是表征的语义结构。 表征物可以是物理对象,也可以是心理对象,而后者就成为表征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我们知道,对认识的一个很自然的形而上学理解就是:有一个世界,有一个我,然后我去认识那个世界。但是,世界和我被截然分开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呢?表征主义的答案是通过表征:我们通过代表外部事物的表征来完成认知任务。显然,表征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主体—客体”之分与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是一致的。 由于谱系庞大,我们不容易总结出表征主义的一般特征,不过主流认为表征至少具有一个垂直结构,即“角色—实现者”模型所刻画的结构——表征应该有某个内部状态(比如大脑状态)充当其实现者(这也是表征主义解决界面问题的一般向策略)。这一垂直结构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人再熟悉不过了,那其实就是软件和硬件的结构,或者更通俗地说是应用和手机的结构。当然,在这些机器身上只可能出现物理表征,而没有心理表征。因此,表征主义对人的比喻就是:计算机。 思考题:心理表征要完成其背负的认知任务,必须被我们所意识到吗?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转贴:【每日哲学】如何指称一个殊相?(#149)_中山大学吧_百度贴吧 我尝试一下使用分享功能~. 【每日哲学】如何指称一个殊相?(#149)_中山大学吧_百度贴吧来自:http://tieba.baidu.com/p/3474845984?pid=61951729037&cid=61951875667
【每日哲学】如何指称一个殊相?(#149) 本期难度:★★ 心智哲学系列第七弹。喜闻乐见的专名问题又回来了!出于方便使用等原因,我们的语言在“设计”的时候就包含着大量的普遍词和很少的单称词。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不必“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坏处是给哲学家们留下一个难题:我们到底是怎么谈论个别事物的? 之前在分析哲学系列里,我们介绍了罗素解决这个问题的综合方案——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通过一大堆的普遍词来约束我们所谈论对象的范围,最终使得只有一个对象落在这个范围内。不过同时我们也谈到,摹状词理论跟所谓的唯心主义是很接近的。那么,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唯物论者,我们有没有别的谈论殊相的方法呢? 有!斯特劳森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法。他认为,摹状词理论遭遇许多困难,而且也不像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谈论殊相的方式;事实上,我们常使用指示代词而非摹状词来谈论殊相。比方说“苹果”是一个普遍词;当姜戈说“苹果”的时候,素鞋不知道是哪个苹果,于是问:“哪一个?”姜戈指了一下桌上的苹果:“那一个。”这样,两人就通过指示代词识别了同一个苹果。 指示代词起作用的原理与时空关系紧密相关。姜戈指向苹果,那么姜戈和苹果必定处在某种空间关系中。“金字塔”在吉萨,姜戈的手指不到埃及,但金字塔和姜戈仍处在同一个星球上。“亚里士多德”已作古,不在地球上,但我们可以循着他留下的著作,通过因果关系,最终追溯到他身上。这些都是原则上起作用的因果方式,不仅能够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指称殊相,还避免了摹状词理论会遇到的诸多难题。 思考题:不具备时空特性的殊相,我们又该如何谈论呢?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逻辑图像论:姜戈在左,文献在右(#148) 本期难度:★★ 分析哲学系列第七弹。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前期后期两本哲学著作也是最具代表性地晦涩难懂。接下来几期里,我们将讨论他的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 我们通过语言谈论实在,就好像“姜戈读文献”这句话,谈论了姜戈读文献这样一件事情。如果要我们就着“姜戈读文献”进行想象的话,我们大概会想到萌妹子姜戈,以及她手里的文献。那“读”怎么办?我们可能会安排姜戈和文献处在某种姿势、某种空间关系之中,而那样看起来是表现了阅读这回事儿。这样一来我们就大体上把握了“姜戈读文献”谈论的内容,但我们仍然忽略了这句话本身,也就是屏幕上若干像素点构成的那句话本身——姜戈读文献。认知上把对句子本身的忽视称为认知的透明性,我们透过句子去把握句子谈论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把握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我们通过句子谈论实在,其实就是用一件事情去谈论另一件事情,就好像相片里有某样东西,而相片本身也是某样东西那样——句子谈论实在的同时也显示自身。句子之所以能够谈论实在,是因为实在和句子间具有同构关系:在实在中,姜哥的手里拿着文献;在句子中,“姜哥”在“文献”左侧,同时中间有个“读”字。句子的结构是被句子所显示的,因此独立于所谈论的实在;至于其中的那些词在谈论实在中的什么,则是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句子而言它们是偶然的。 “姜戈读文献”谈论了姜戈读文献,但“‘姜哥’在左,‘文献’在右”则只谈论了“姜戈读文献”这句话的结构,并没有谈论姜戈读文献。这表明,显示和谈论是分别起作用的;句子所显示的东西就是句子所不能说的东西——因为我们永远说不出来、也不必说出来。 思考题:“姜戈读文献”这句话谈论了姜戈读文献这回事,但这是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吗?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泛自闭症与超移情者(#147) 本期难度:★ 宗教与科学系列第七弹,也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弹。为什么这就毫无征兆地结局了?因为这本书读完了。最后我们就来看点轻松的。 被称为“人肉照相机”的Stephen Wiltshire是著名的英国黑人画家,他最为人称道的技能就是乘直升机在城市上空鸟瞰二三十分钟,落地后便可以花上三五天,把整个城市的街道、建筑准确无误地给画出来。这期的封面背景就是他的作品《纽约球》。Wiltshire是自闭症患者;我们大概也不止一次听说自闭症患者在其他方面拥有出色的技能。说到这里,我们或许也稍微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学霸看起来稍显木讷。 在认知科学中,有的学者认为心智理论和系统化能力是一对此消彼长的能力:心智理论让我们从环境中辨识出人,以不同的(different)眼光看待人和事物;而系统化能力让我们以同质的方式看待人和环境(例如物理学),以冷漠的(indifferent)眼光看待人。我们的大脑在两者之间取得各自的平衡点,偏向心智理论的被称为女性大脑,偏向系统化的被称为男性大脑。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女生总抱怨说自己唠唠叨叨一大堆,而男生却一点儿没有听进去的缘故。当然,这种称呼源于统计规律,女生未必就是女性大脑,反之亦然。 比男性大脑还要偏向系统化的话,就是泛自闭症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从小沉浸于书本或者游戏世界之中。鉴于流行宗教对心智理论的普遍而深刻的依赖,泛自闭症大概不会对宗教十分热心。不过,由于系统化能力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竟然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一套人工心智理论,让自己的举止甚至更为真实和得体。我觉得我小时候学习叫“叔叔好”的过程就属此类。 以此类推,在女性大脑更偏向心智理论的一侧,应该会有一类具有更强的移情能力的人,我们称之为超移情者。他们的性格或许会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圣母”,并且很可能对宗教活动抱有极大的热忱。超移情者还是个理论上的猜想,就像白洞是个猜想那样,但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 思考题:女性大脑和男性大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恰当地称之为宗教大脑和科学大脑呢? 附 - Stephen Wiltshire:The Globe of New York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下向还原的“角色—实现者”模型(#146) 本期难度:★★ 心理学哲学系列第七弹。最近,于正新剧《神雕侠侣》遭遇如潮的吐槽,众人纷纷表示陈妍希的“小笼包”崩坏了心中小龙女的高冷形象。其实我觉得于妈的金庸剧好不好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评价。从原作的角度那自然是烂片一部了;但《神雕侠侣》已经拍了七个版本,观众必定会拿新版与过去七个版本的总和进行比较,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超越是很难的。要抛开这个包袱,唯一的选择就是改变。 我们都熟知小龙女的故事。当然,世界上并没有小龙女,有的只有演员,比方说陈妍希。这时候我们说,小龙女是 角色,而陈妍希是 演员。在上一期每日哲学中我们知道,确定一个意向对象的方法是讲故事(肉粽已经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因此小龙女这个角色的全部意义必须放到整本《神雕侠侣》当中去理解。这时候我们说,她充当的角色是一个 功能角色,作用是连结前后接续的情节。但这一切并不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完成的,而是陈妍希完成的,因此我们说这位演员是那个功能角色的 实现者。 《神雕侠侣》中有个片段是小龙女离开襄阳而来到重阳宫——陈妍希当然不可能真的走这么远的路,她无非是比方说从大道具A旁边走到大道具B旁边。还有一个片段是小龙女跳下了断肠崖——陈妍希当然没有跳崖,她大概是比方说在绿幕中做了一系列的动作等等。这样,我们就把关于角色的陈述还原为了实现者的陈述。显然,这种还原对于任何一个情节都是可行的,小龙女的故事就通过陈妍希的故事而得到了解释。大体上这就是“角色—实现者”模型的全部内容。 科学哲学上利用这个模型来解释 理论间的还原,比如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之间就是角色和实现者的关系——热力学的术语(如“温度”)用统计力学的术语(如“分子平均动能”)来解释,热力学的定律(如第二定律)用统计力学的定律(如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来解释。化学、大气科学、生物学也都是如此,这种下向还原的模式几乎被所有学科所采用;不过,从“角色—实现者”模型中,我们也要看到了一种累积式的科学发展观。 思考题:我们最忠实的朋友——计算机,它是一个“角色—实现者”模型的产物吗?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动词的宾语与行为的对象(#145) 本期难度:★★★★★ 心智哲学系列第六弹。应该是有评分以来的第一次五星。当然,之前141期其实也可以标五星。这两期每日哲学都是非常难以把握的内容。 英语的object是个很奇妙的词,它表示 谓语,也表示 对象;在中文中则没有这样的多义性。例如,在“肉粽暴打游离”中,“游离”是这句话的谓语,同时游离也是肉粽暴打的对象,因此这两种情况都称游离为object。中文不会把这两种情况给搞混,但同时也就难以察觉到语言和实在的对应关系,算是各有各的好处。 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多种多样,它们可以统称为物质对象,这是在十分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一般而言我们说游离是一个物理对象,因为它遵循物理定律(但不是很满足某些常识心理学定律)。但游离的影子不是物理对象而是物质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常常是与感觉相联系的。如果游离欠了肉粽十块钱,这十块钱债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宽泛的意义上说它是物质对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十块钱债务是由我们整个社会习俗、法律法规、银行系统来确定的。 这种广义的物质对象并未涵盖全部的对象。比如“肉粽崇拜孙悟空”,那么孙悟空并不是一个物质对象,因为我们在世界上找不到孙悟空。又比如,肉粽暴打了游离,但实际上他打错了,打了国际皓,那么“肉粽暴打国际皓”并不是肉粽想要的结果,因为肉粽想打游离而不是国际皓,但这句话在旁观者眼里就是事实,因为肉粽打了国际皓。假如肉粽打完了国际皓还是没认出来他打的不是游离,那么肉粽会承认“肉粽暴打游离”,旁观者会承认“肉粽暴打国际皓”,所有人都会承认“肉粽暴打了一个人”;但这三个句子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情。 于是,我们说游离是“肉粽暴打”的 意向对象,国际皓是 物质对象,而“一个人”既给出了意向对象,又给出了物质对象,因为肉粽既想打一个人,又打了一个人。一个陈述,两个对象,肉粽的一个行为同时暴打了两个人,多么奇妙的事情!但我们也要看到,意向对象和物质对象并不是因为特征上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对象。尤其当我们简单地写出一个陈述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给出的是意向对象还是物质对象。安斯康姆说, 问意向对象是否存在,这是没有意义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思考题:假定肉粽崇拜孙悟空,游离也崇拜孙悟空,两个孙悟空都是意向对象,那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崇拜的是不是同一个孙悟空呢?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过敏主体探测装置(#143) 本期难度:★★ 宗教与科学系列第六弹。大家看封面这张图——如果我问:“这是什么?”大家或许会很自然地回答说:“是一张脸。”或者是类似的回答。的确,这个答案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自然、不假思索。如果我再追问一句:“这真的是一张脸吗?”或许大家仍然回答说:“不错!”但它不是。如果我们能够跳出不得不把它看作是一张脸的怪圈,并意识到它其实是一扇门的话,我们或许会有“细思恐极”的感觉:某种强大的认知倾向趋势我们把它说成是一张脸,甚至还反过来让我们拒斥“这不是一张脸”的正确判断。 祝卡利宫的门窗在许多方面都像是一张脸,它们的轮廓看上去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的脸;但它也在许多方面不像一张脸,比如它们没有脸的颜色,材质也显然与脸不同。我们的心灵抓住了其相似之处而无视了其不同之处,并把门窗辨认为人脸。事实上,这种相似之处可以是最低限度的。如果你跟我一样曾经将夜晚的两个光点看作是怪兽的眼睛并感到恐惧,那么你会赞同这个看法。 这样的认知能力,其起源可能是这样的:辨认出周围的主体(同伴或者敌人)对于我们的生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将不是主体的东西错认为主体,那么我们最多是吓一跳或者空欢喜一场而已;但如果我们没有辨认出周围的主体,那么我们可能会丧失生命,或者付出惨痛的代价。久而久之,自然选择使得我们拥有了过敏主体探测装置,它促使我们倾向于将周围的事物辨认为主体。对人脸的辨识就是其中的一方面表现。 过敏主体探测装置的后果,就是使得人们倾向于采取 拟人化解释,也就是神话和流行宗教所采取的那种解释。我们知道,科学是反对主体因果性解释的,自然也就反对拟人化解释。然而实验表明,哪怕是某一领域最出色的专家,在疲劳或忙碌的时候仍然会回到拟人化的解释去。这或许会成为科学无法取代宗教的关键证据。 思考题:过敏主体探测装置是心智理论系统的一部分,而泛自闭症就是指心智理论系统功能较弱的认知现象。而在过敏主体探测装置方面,泛自闭症的一个“症状”就是脸盲——你会脸盲吗?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另辟蹊径的功能论心智图景(#142) 本期难度:★★ 心理学哲学系列第六弹。之前我们介绍了戴维森的无法则一元论。看起来,心理事件除非被翻译为物理事件,否则就没有办法参与到因果链条之中。而常识心理学中的信念和欲望,都不是十分典型的“事件”,因此,很多哲学家相信,并不存在任何的将“信念”和“欲望”还原为心理学、物理学词项的方法。如果这一还原是在常识心理学发现因果关系的必经之路,那么常识心理学的任何下向还原的路径都堵死了。但是,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存在着让我们绕过心理事件的描述性内容,在别处找到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呢? 还真有。还记得我们在分析哲学系列里讨论过的,句子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么?如果我们完全不管一句话在谈论什么,那么我们并不是一无所有,我们还是可以知道,这句话与其他句子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相应地,假如我们完全不管一个心理事件的 内容是什么——是高兴、失望还是思考着什么——而只关注它在前后接续的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所扮演的 角色,那么我们还是找到了因果关系。以“肉粽暴打游离,随后游离开始卖萌”为例,“被暴打”和“卖萌”之间,显然没有什么科学的物理学解释。因此,心理学家们可以考虑在两个事件之间加入一个作为中介的心理事件,那么事件序列就成了“肉粽暴打游离,游离发生了某心理事件或处于某心理状态,游离开始卖萌”。如此,“卖萌”就获得了可接受的心理学解释。至于这个“某心理事件”或“某心理状态”是高兴、是恐惧、是相信什么或者欲求什么,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它们由常识心理学给出。 这种对常识心理学的因果解释的立场(心理状态通过因果关系确定其功能角色)被称为功能论。“功能”的英文就是function。在功能论的心智图景中,心理事件就像一个函数那样,所做的一切就仅仅是把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与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以特定的方式对应起来而已,本身并不需要承诺任何实体。 思考题:站在功能论的立场上,科学家能够如何发现这些功能角色呢?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有没有吧友了解过所谓“自由度约束”模型? 听说是修挖掘机的时候会用到的东西,英文是freedom-constraint。 因为最近学习的一位哲学家,要把握他的学说,就要了解这个FC。 可是我又没有修过挖掘机,所以就特地到吧里来请教一下了。 顺手发张福利。
【每日哲学】“物体比感觉与我们更接近”(#141) 本期难度:★★★★ 心智哲学系列第五弹。最近在别的贴吧上又看到了关于颜色感觉的那个“难题”,说如果绿色在一个妹子的眼睛里呈现的是普通人所看到的蓝色,而她仍然使用“绿色”来指她所看到的“蓝色的绿色”,那么她自己不会知道,也不会有任何手段检测出来。——与解决“钵中之脑”问题的思路类似,不少哲学家认为这个“难题”本身蕴含了逻辑矛盾。而这个“难题”的关键点在于一个前提,即纯粹的感觉材料是知觉的证据。 科学十分依赖观察,通过观察,科学家们记录下数据,并凭借这些数据支持或者反对某一原理。想象爱丁顿带队观察日食以获得支持相对论的证据,而我们在日食的时候只是拿着几张X光片好奇地张望;观察是一项智能行为。而感觉则不然,许多动物都有感觉。如果我们判别一个东西有没有感觉的标准是它会不会作出反应的话,那么温度计也能 感觉温度,但它不 知道温度。 观察当然包括了感觉,但它并没有比感觉多出任何的步骤,差别只在于智能(而我们之前也讲过智能活动并不包含两个步骤)。爱丁顿以智能的方式完成了观察,我们则没那么智能,而温度计则至多有点“感觉”(比方说日食的时候可能空气凉了一些)。感觉要成为证据则必先具有内容,从而必定已经形成了概念。因此,成为证据的是知觉对象而不是所谓的一束感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感觉是那些已经附着在了知觉对象上的一些性质。 这一立场,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流派的哲学家都捕捉到了。海德格尔说,物体比感觉与我们更接近,因为当我们想象感觉的时候,我们想象到的实际上是物体——这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论题的一个比较文艺的论述。 思考题: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第一段的妹子“不知道”自己看到的“绿色”实际上是蓝色了吗?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谜之非对称关系的传递性(#140) 本期难度:★★★★ 分析哲学系列第五弹。频繁的四星让你害怕了吗?这一次让我们来考察非对称关系。我们知道,许多句子涉及一个名词和一个谓词,如“肉粽下棋”、“游离卖萌”;但有一类谓词,如果我们只在句子中放入一个名词和这些谓词中的一个,那么句子的意义就无法理解,如“肉粽比游离萌”——如果去掉其中一个名词,那么就会变成“肉粽比萌”,句子的意思就变得无法理解了。这样的谓词被称为关系词。 在关系词中,有些关系词具有对称性。如果是数学要求高的专业的同学应该了解,对称性指的是交换两个关系项的位置,句子意思保持不变,如“肉粽是游离的吧友”,反过来“游离是肉粽的吧友”,意思是一样的。其他的关系词则不具有对称性,因此交换关系项之后句子的意思可能会发生改变,如“国际皓上电视”,反过来“电视上国际皓”,句子意思就变了。这样的关系词叫做非对称关系。 另外有传递性。传递性是指这样的性质,如“肉粽比游离萌”、“游离比国际皓萌”,那么我们一般而言就可以说“肉粽比国际皓萌”,这是关系的传递性。也有不能传递的关系,如“肉粽暴打游离”、“游离暴打国际皓”,那么不能推出“肉粽暴打国际皓”;肉粽可能没打国际皓。 如何解释非对称关系的传递性?为什么“A大于B”和“B大于C”能够推出“A大于C”?这个问题由罗素提出,却没有被解决。由于篇幅关系,我们这次只看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如果有机会,我们再谈谈弗雷格和罗素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将“A大于B”解释为“A”类包含于“大于B”这个类,而后一个类的成员是所有具有“大于B”这一属性的成员。同理,“B”类包含于“大于C”这个类。如果我们进一步把句子形式化,那么就是A包含于b,B包含于c。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四个毫不相干的类,从“A具有属性b”和“B具有属性c”当然是推不出“A具有属性c的”。因此,在具有传递性的非对称关系的问题上,词项逻辑就失效了。 思考题:词项逻辑能够如何解释可传递的对称性关系的逻辑?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神话与合取谬误(#139) 本期难度:★★ 宗教与科学系列第五弹。在第一期“小明历险记”里,每日哲学曾经讲过合取谬误:“小明经常对男生淫笑,且经常对男生做出亲密的肢体动作。试问以下哪种可能性更高?小明是男性;小明是男同性恋。”选项“小明是男性”是问题的正确答案,而选择“男同性恋”则犯了合取谬误的错误。合取谬误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比方有人告诉肉粽说游离被暴打了还卖萌,肉粽不信,但是这个人把游离怎样卖萌说得惟妙惟肖,那么肉粽说不定就信了。事实上,那个人提供的信息越多,他所说事情的逻辑可能性就越低;但这与他所说事情是不是真的,则没有关系。如果读者读过《货币战×》这本书的话,相信一定能够体会什是合取谬误。 对合取谬误的一个正常向解释是这样的:合取项给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使得我们能够迅速作出决定;而在自然的生存竞争中,果敢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这是对合取谬误的个人水平的解释;而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认知科学对合取谬误的亚人水平的解释(或许是其中一种)。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神话是什么?是主体因果性主导的故事。故事是什么?是一批情节片段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在了一起。主体因果性是什么?是“把事件的发生解释为是谁干的”这样一种理解方式。显然,故事越长,对事件的解释也就越充分,被解释的事件数量也就越多,也就越是发挥出了我们的模块的功能,我们的心灵就越是倾向于这么做。事实上,用叙事来理解这个世界,是人类自然的理解方式。回想一下,在我们学龄前乃至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们爱看的书和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故事书,如童话、神话、小说等。有趣的是,科普书也是以故事的形式写下来的,从《十万个为什×》,到《平行宇×》,多数科普作家们追求的是“不出现一条数学公式”。而事实上,科学和叙事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这也表明什么样的知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合取谬误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推理并没有按照我们所希望的方式进行。由于情境就是一个叙事,所以叙事的理解方式不知不觉中占领了高地。神话正是利用了这一认知优势。当然,受到科学教育的熏陶,现在我们已经不大相信神话(反直觉主体因果性)了。但我们有新的神话,它们是政治轶闻、谣言、假新闻和阴谋论。 思考题:神话和宗教是一回事吗?两者有什么差别?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因果关系与因果定律的分离(#138) 本期难度:★★★★ 心理学哲学系列第五弹。首先,现在还不知道常识心理学是什么东西的同学拖出去枪毙十分钟。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常识心理学的研究,反过来为一些传统的哲学问题或哲学主题,给出了新的启发和思想资源。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就是一例。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存在因果联系,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一因果联系并不那么靠谱。例如,你暴打肉粽,肉粽会愤怒,会来揍你;而你暴打游离,游离会很高兴,并且开始卖萌。这两个例子说明,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可以接受的,但似乎没有因果定律,因为这种联系总是可能发生意外的。但是,存在因果关系而不存在因果定律,这是可能的吗? 戴维森认为,这是可能的。他论证道,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表明,心理事件和特定的物理事件是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的解释方式。因此,作为物理事件的心理事件,可以与其他物理事件发生因果关系。但是,游离的例子表明,因果关系只局限在具体的事件之间,而不是在事件的属性之间或者事件类之间,所以,类似的事件会导致类似的结果,这是没有道理的。而科学定律必须是覆盖律;所以,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不存在因果定律。这就是戴维森的 无法则一元论。 因果关系与因果定律分离的事件,必定是只能解释而无法预测的事件。回想一下,这种事件在现实中似乎随处可见,而不局限于常识心理学。例如,从树上飘落的叶子,螺旋着下降,我们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这样子飘落,但我们无法预测下一片叶子将会以什么方式飘落。戴维森的这一观点,可以为这种预测的困境提供一个解释。 思考题:一套因果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是一个事实问题,还是一个语言问题?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我如何知道我拥有一个心灵?(#137) 本期难度:★★★★ 心智哲学系列第四弹。在之前的心智哲学系列中,我们已经讲述了赖尔如何反对笛卡尔主义的“双重生活理论”。他认为,我们在智能地行动的时候,并不是在同时经历着两种不同的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只有一种生活。由于笛卡尔主义者主张双重生活,所以我们能够直接知道我们拥有一个心灵,但别人是否拥有一个心灵,这个问题则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别人的行为去理解别人的心灵;而赖尔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我们认识自己的心灵的方式和认识他人心灵的方式是相同的。 赖尔的论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论证对智能活动的认识,第二个部分论证命题态度归属方面的认识。这次每日哲学只介绍一下第一部分。 考虑肉粽正在下棋,而游离在一边旁观,那么,肉粽和游离的目光都没有离开过棋盘——肉粽根据目前的局势来决定下一步如何走,而游离则根据局势来判断肉粽和他的对手将会怎么下。如果游离具有肉粽的棋力甚至更高的话,那么他就能理解肉粽之前为什么要这么下,并揣测他将来会怎么下或应该怎么下。一旦肉粽的棋着与游离设想的不符合,那么游离重新考虑过后也会知道肉粽为什么要这样下,并且评价说“肉粽下得好”或者“肉粽失误了”。 在这个例子中,肉粽正在智能地做一件事情,而游离则是在鉴赏。并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同一种事情,即下棋。赖尔指出, 鉴赏一件事和懂得做一件事,这是同一种能力。而我们也看到,肉粽之所以更明白自己将会怎么下棋(如果情况确实如此的话),不是因为他有某种神秘的方式知悉自己的心灵,而是因为,比起游离,肉粽当然与他自己的棋力更加接近——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共同生活的岁月,当然都比不上我们自己与自己共同生活来得更久。换而言之,我对我的心灵的认识,与对他人心灵的认识,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罢了。 思考题:请问封面图上一共有多少颗五角星?(×) 思考题:考虑论证的第二部分,我们怎么像知道自己的欲望那样知道别人的欲望呢?(√)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博物学差异(#136) 宗教与科学系列第四弹。宗教与科学在认知上的差异,即便不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考察,也可以得到体现。比方说,我们可以从博物学的角度理解两者在认知上的不同。那么什么是博物学呢?博物学就是一种不追求普遍概括、普遍原理,而追求更多的发现和见识的古老的“科学”。现在我们一般不把博物学看作是真正的科学了,但不少科学当中仍有博物学的影子——比方说,有时候我们也收集动物的标本。 宗教至少在三个方面,与科学不同,而与技术类似。第一,宗教始于史前时期,早在人类还没有定居、没有文字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类参与宗教仪式、参与偶像崇拜的迹象了。当然,人们懂得技术的时间就更早了,毕竟要雕刻石像什么的,至少得要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吧?但科学的出现就晚得多,因为科学大概是需要文字的。 第二,宗教在各个文明里都出现了,没有因为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虽然它们表现出来的会有所差异。这一点也与技术相似,每一个地区的文明都制造工具,甚至从前我们还曾经用制造工具这一标准来定义人类。美洲的原住民虽然没有发明出车轮,但他们也发展了别的技术。而科学则不同,科学只在很少的文明当中出现了。 第三,宗教和技术还在一个方面有着可能的相似性,那就是,我们能够找到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如黑猩猩、水獭,还有一些鸟类,这个基本已经有定论;类似地我们能在动物身上找到一些仪式性行为,尤其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它们与宗教仪式非常相似,因而被怀疑具有同源性,不过这一点还存在着争议。自然,科学只有人类才有。就这点来看,似乎科学与技术的距离,比起科学与宗教的距离还要遥远啊。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替换原则:文科素鞋爱平板?(#135) 本期难度:★★★★ 分析哲学第四弹。我们都知道句子。当我们理解一个句子的时候所把握的东西是一个句子的意义(sense),同时也理解了句中名词的意义(meaning)。而句子通常是在谈论某些事物如何如何,因此句中名词也与某些对象联系在了一起——名词与对象的关系叫做指称(reference)关系,或者说对象是名词的指称。那么,意义和指称的关系如何?指称主义认为,意义就是指称。如果是这样,那么 在一个句子中用相同指称的词语取代原本的词语,句子意义将不发生改变,这叫做共指称替换原则。以下面句子为例: ① 文科素鞋爱平板。 这个句子中,“文科素鞋”指称了文科素鞋。而文科素鞋还有另外一个贴吧ID“巡游大地”,所以根据替换原则,将①中的“文科素鞋”换成“巡游大地”,句子意义不发生变化: ② 巡游大地爱平板。 在哲学上问题从来不会这么简单。现在让我们假想把这些命题“赋予”另一位吧友姜哥,亦即讨论一个人接受这些句子会怎样。注意,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不同于①和②另一些句子。 ③ 姜哥相信文科素鞋爱平板。 ④ 姜哥相信巡游大地爱平板。 按照替换原则,③和④意义相同。但是,姜哥或许并不知道文科素鞋就是巡游大地,所以情况可能是③为真而④为假,所以在③和④中,替换原则失效了。这种情况暗示了①和②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说,名词在指称之外仍具有更丰富的意义,这似乎就暗示着指称主义是错误的。 思考题:单纯从句子①,可以推导出句子②吗?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理智主义传奇”(#134) 本期难度:★★★ 心智哲学系列第三弹。上一次心智哲学系列,我们谈到了“双重生活理论”,认为 人的活动是在先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这种归结可以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来讨论,即理智主义,认为,我们知道如何做某事(knowing how),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件事情(knowing that)。由于人们的活动通常显示出智能(intelligence),而人们的思考则显示出理智(intellect),所以这种 把智能活动归结为理智活动的观点,就叫做理智主义。 持有理智主义的观点有时候是很自然的。比方说,我们按照说明书组装折叠自行车的时候,我们先阅读了说明书上的指引,拥有了命题性的知识,然后利用这个知识去动手组装自行车。不过,有时候我们知道如何做一件事情,却说不出来一些具体的规则来说明我们到底是怎么做的,比方说骑刚才的自行车。假如你不会骑车,你的同学指着另一位正在骑车的同学说:“这就是你骑车的方法。”你知道了骑车的每一个细节,但你仍然不会骑车。这样的事情似乎暗示了知道如何做对命题性知识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 显然身心二分的观点必定会导致理智主义,赖尔称这种“双重生活理论”版本的理智主义为“理智主义传奇”。赖尔是这样归谬“理智主义传奇”的:人的智能的活动发生之前,在心灵中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思考;而思考本身又是一项智能的活动,这样一来,为了让我们选择是以这种方式思考而非以别的方式思考,我们又需要对思考这项活动本身进行在先的思考;如此就陷入了无穷后退,从而任何人类活动都不可能是智能的。在赖尔看来,知道如何做与知道某些事有着种类差别,知道如何做是不能够被归结为知道某些事的。 思考题:如果心灵不是隐藏在人的活动背后的神秘的主宰,那么心灵在哪里呢?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7o3Xyv&urlrefer=59e04aeedfc5027c1ff6984128a1a2a0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如何触碰他人的心灵(#132) 本期难度:★★★ 心智哲学系列第二弹。每日哲学系列都快成“汤姆”(ToM心智理论)系列了,常识心理学各种阴魂不散。之前的心智哲学系列介绍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分的观点,这一观点后来发展为智能的理智主义,认为生活其实是由两条轨道构成的,一条是物理过程,一条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原因,身体行动是结果。赖尔称这种观点为“双重生活理论”,因为它认为同一个人正经历着两种生活。 对于他人的心灵,由于我们所能够观察到的只是他人的行为,因此身心二分断绝了所有通向他人心灵的道路。这样一来,我们不能对他人的智能作出评价(比如我们不能说别人是愚蠢的或者机智的);而如果我们能作出评价,那么我们就一定还有办法去了解他人的心灵。 有的哲学家认为我们通过推理去了解他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说,我们注意观察、类比和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关系的理论,从而通过别人的言行去推知别人的心灵。这就好比我们看到一辆车开得忽快忽慢,我们就推断说司机的技艺不精。 另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通过模拟去了解他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说,我们先了解被解释对象所处的环境和业已做出的言行,而后想想自己处在她的位置上,模拟出能够被环境所导致、而又能导致言行的心理状态,并将之归属于对象。 不难看到,上面所说的正是某些常识心理学。不过,还有哲学家认为,由于通向他人心灵的所有路径都已经被封死了,所以我们没有充分的根据去断定他人的心灵存在,我们唯一知道其存在的心灵,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这样观点被称为唯我论。 思考题:你赞同上面三种观点的哪一种?或者你赞同什么别的观点?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NzQyNTM3Ng%3D%3D%26mid%3D200983519%26idx%3D1%26sn%3Ded526d15b42763d034bc54ee07cd0940%23rd&urlrefer=030f293e3f43bddd4df22d5bb03574fa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逢节假回老家 唯一能提起精神的就是客家妹子。肩到锁骨这块有Ke-ta大神画风那种微妙的细腻感。无图。
【每日哲学】笛卡尔:论动物精气(#124) 本期难度:★ 笛卡尔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他是活跃于十七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近代科学的始祖”什么的,在各个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与我们关系比较大(或者说与之前的我们关系比较大)的是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解析几何之父”),没错就是我们在高考考卷上见到的那玩意儿。 关于笛卡尔在哲学方面的观点,上一学年的每日哲学已经稍微介绍过了。今天我们来关注另一个问题。当我们伤心难过、或是心情紧张的时候(这些统称为“激情”),往往感受到心脏部位有一些变化,比方说伤心的时候觉得“心痛”,紧张的时候觉得心跳加速等等。这些现象似乎暗示着心脏是激情发生的场所。英文Mind一词被翻译为“心灵”,说明我们国家传统上是把心看作是意识之所在,这可能就是我们在心脏处感受到激情的缘故。 不过,笛卡尔认为,灵魂和身体的沟通场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深处的一个腺体。那么,为什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心脏处的变化呢?《论灵魂的激情》是笛卡尔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虽然是哲学题材的作品但更像是一部生物学或者医学著作(我们开玩笑说这本书应该叫做“论动物精气”)。在这本书里,笛卡尔讨论了为什么我们激动的时候会在心脏处感受到变化。 首先,我的眼睛能够看到天上的日月星辰,但是,我的视觉过程是在地球上发生的,我不必飞到天上去感受星光。相似地,我们在激动时感觉到心脏处有变化,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激情就发生在心脏那里。那心脏为什么会有变化呢?这跟“动物精气”的运行有关系。 什么是动物精气呢?动物精气是血液中的精微、敏捷的一部分。血液在心脏中加热(笛卡尔认为体温是由于心脏中的“火焰”加热了血液),从一边心室到肺又到另一边心室什么的就重新获得了活力,接着冲向大脑。但是,通向大脑的血管非常细,所以只有那些特别有活力的成分即动物精气进入了大脑,而大脑就是一个动物精气的仓库。当我们见到一只丧失,感到恐惧并试图逃跑的时候,大脑中的腺体(这个腺体就像是控制精气出入的总阀门)指挥精气从特定的脑洞中涌出。这些脑洞连接着神经(神经就是一种管道)通达全身,精气就迅速到达全身使得肌肉运动起来,赶紧跑。由于这个过程会持续消耗精气,所以腺体也会指挥一部分的精气去加速心脏的跳动,使得心脏能够更快地更新血液,以提供充足的精气。这就是我们在心脏处感到变化的原因。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NzQyNTM3Ng%3D%3D%26mid%3D200983519%26idx%3D1%26sn%3Ded526d15b42763d034bc54ee07cd0940%23rd&urlrefer=030f293e3f43bddd4df22d5bb03574fa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兰道:正整数加法运算的正确姿势(#123) 数学命题为什么是真的?这个问题自近代起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康德曾经作出过出色的回答,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十九世纪末起,一小撮被称为逻辑主义的数学哲学家主张将数学建立在逻辑之上,最小限度地使用人的直观能力。虽然逻辑主义后来衰败了,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产。比方说今天要介绍的:逻辑主义认为,我们能从“2+2=4”推出“5+7=12”。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参考数学家兰道《分析基础》一书,给出正整数加法的定义: ① m + 1 = m* ② m + n* = ( m + n )* 这两条式子通过两个符号(=、*)定义了+这一个符号。至于“1”在《分析基础》中被用作第一个自然数的记号,这个记号是随意的,我们也可以用别的记号比如说“A”来代替。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继任者”,通俗来说就是“下一个数”,比如“ 2* = 3 ”等,同样这只是表明了符号间的某种前后相继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别的符号来代替。这个符号基本就规定了整个正整数的所有元素。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计算加法了!首先,我们计算“ 1 + 1 = 2 ”:“ 1 + 1 = 1* = 2 ”。然后我们计算“ 2 + 2 = 4 ”:“ 2 + 2 = 2 + 1* = ( 2 + 1 )* = 2** = 3* = 4 ”。我们不难看到,当我们提到加法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计算加法的方法,也就是①和②。因此,“2+2=4”的意义就已经包含了①和②,以及我们关于正整数的记号法。这就是我们能从中推出“5+7=12”的原因。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NzQyNTM3Ng%3D%3D%26mid%3D200983519%26idx%3D1%26sn%3Ded526d15b42763d034bc54ee07cd0940%23rd&urlrefer=030f293e3f43bddd4df22d5bb03574fa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什么是经验主义?(五)(#121) 这一期是经验主义系列的第五期,同时也是最后一期。在这个系列里,第一到第三期是比较浅显的,我给打上两星★★的难度;第四期比第三期难上不少,难度达到了三星★★★,实际上是每日哲学的平均水平;至于这一期我已经放弃治疗了,难度比上一期更高,达到四星★★★★。所以这一期算是粉丝向的新作,给那些长期关注每日哲学的同学一些挑战。往后我会注明当期每日哲学的难度,以供读者参考。 上一期我们讲到,普遍观念是经验论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由于经验总是局限于某时某地,因此经验总是关于特殊对象的经验,而不可能是普遍的。这是因为,就其来源而论,经验是因果地作用于感官的,而因果关系总是发生在某时某地的。以上基本就概括了之前四期的内容。 另一方面,就其本性而论,经验是一种观念,而观念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同时,知识是一种观念,所以具体的知识总是存在于具体的心灵之中——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自然,因为我们通常认为知识独立于我们的心灵,尤其是独立于我们的心理状态,独立于我们具有怎样的观念。我们可以参照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在柏拉图那里,知识是存在于天国的理念,我们在天国中拥有所有的知识,但出生使我们暂时地遗忘,我们只能通过“回忆”来回想起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知识。柏拉图的知识不在我们心灵当中,也就决不会是一种观念。 近代认识论是以观念理论为基础的,经验论和理性论两派都深受观念理论的拖累。当它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搬出上帝它老人家强行解决。在近代哲学中,上帝是很忙的。 举个例子。语言能够表达知识,这也就意味着语言表达了我们的观念。但是,我的观念与你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心灵。我们也没有办法比较我们的观念是不是“长得一样”,因为我没有办法进入你的心灵,你也没有办法进入我的。这样一来,在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无法知道我说的和你说的是不是一回事,我们也无法互相理解对方的话,因为它们以不同的观念为基础。这样,我们的语言就是完完全全的私有语言。洛克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互相理解,那是因为,上帝批准了。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NzQyNTM3Ng%3D%3D%26mid%3D200983519%26idx%3D1%26sn%3Ded526d15b42763d034bc54ee07cd0940%23rd&urlrefer=030f293e3f43bddd4df22d5bb03574fa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每日哲学人气好低啊 啊>>>
【每日哲学】什么是经验主义?(二)(#118) 前一话讲到,经验主义哲学家通过引入经验原则来解释观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但是,这种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而不包含任何的外观或者数量上的相同或者相似关系。打个比方说,我看到了眼前的这张桌子——经验原则只保证了在外部世界中存在某个对象,这个对象以某种方式作用于我的感官,从而导致了我看到的“这张桌子”(的观念);然而,这个对象本身是什么东西,则并不十分明确:它可能与我们看到的极为相似,但同样可能与我们看到的完全不同。 相比起古人,我们现代人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这种情况。当我们在电脑上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猩猩骑在马背上,然后袭击了残存人类的军火库,出其不意地攻占了人类据点——我们确实看到了“猩猩”,但是,那是外部世界中的猩猩引起我们的视觉感觉的吗?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猩猩”,但这个“猩猩”并不是猩猩,而是屏幕上的若干像素点组合成的图像而已。假如这个世界的猩猩都灭绝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猩猩”。因此外部世界完全可能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样。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经验主义者提出了第二条原则,那就是复制原则: 观念与观念所表征的对象在性质上是相似的。如果复制原则是有效的,那么我看到的“这张桌子”与外部世界中的那个桌子,即使不是完全一样(假如有什么细节我没有注意到的话)也是相似的。而“猩猩”的外部对象虽然只是像素点,但“猩猩”与像素点之间仍然存在相似关系:比如,若干像素点所组合成的色块的形状,与“猩猩”侧脸的形状是相似的,等等。这样一来,经验和外部对象间就不仅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也存在相似关系了。 往期目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jM5NzQyNTM3Ng%3D%3D%26mid%3D200983519%26idx%3D1%26sn%3Ded526d15b42763d034bc54ee07cd0940%23rd&urlrefer=030f293e3f43bddd4df22d5bb03574fa 新浪微博:AC每日哲学 公众平台:DailyPhilosophy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