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秀清8 梅秀清8
关注数: 42 粉丝数: 245 发帖数: 5,639 关注贴吧数: 32
长江流域谈 当前的几个长江流域的重要问题在于,围湖造田和拦江成湖。 三峡的防洪功能,只是在扮演过去洞庭湖的所起的作用——削平洪峰。 如果雨水进一步扩大,三峡所积蓄的巨量水,如同各地的水库一样,也要放出来。 所以,防洪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让长江流域上中游的降水,迅速快捷的导入到大海里。如果只是从抗洪的角度看,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修一条洪水的“高速公路”,把曲曲弯弯的河道修直,把大坝河道拓宽。 但是,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并不是充足的,让这些水白白流入大海,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浪费。从这个角度看,区区弯弯的河道,有助于平时和枯水季节的畜水,有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如果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有一个非常好治水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 都江堰——两千年前李冰所修,到现在依旧在发挥防洪灌溉之利。而都江堰,最值得我们称道的,就是分水制。 如何在整个长江流域上,也采用这种分水制呢? 就是要规划好两个体系。洪水高速路体系和畜水慢路体系。 前一个体系要求人们把“高速路上”的的所有水坝水闸铲平,加速洪水到海里的速度。在高速路上,修建的任何建筑都阻挡洪水的流速,一个地方的问题会阻拦全流域的排水速度。这正是古代圣王大禹治水中的故事。 后一个体系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的水道、水网,并尽可能的使内河也能联通起来。这样,可以用上游的江水,来灌溉下游的内河,以防旱。 最后想说的是,长江降水,每年都会因天气而发生变化的。天气热时,季风活动强烈,太平洋降雨带向西扩展,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多雨,当年洪水就大。而天气寒冷时,季风无力,很可能安徽都会出现降雨不足,这时中西部各省反而会出现真正的大问题。所以,对大自然,对苍天,当多存敬畏之心,不可傲慢。
#武汉暴雨# —怎么应对大自然——杞人忧天与愚翁移山 1、人当敬天。长江乃大自然形成的。古人讲天人合一、敬天法祖,不可轻易改动其走向。大水也是大自然变化所至,有些年有,有些年没有,关非每年都有这么大的水。而在旱年,湖北本地都很缺水。 2、若要再修工程,不知何人能修。有谁能精通工程,却有爱人之心,不会反而害人。若要再修工程,不知有此财力否。 3、工程不可轻起。要修工程,要好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就是智,是规划。要能准确的衡量工程带来的结果,须知如果规划错误,后面投入的大力气有可能会白费。 要先确定长江之水,是不是真的太多了。想想每年冬季枯水期,行船都要小心。到了枯水年,两地争水又怎么办。历史上,李冰修都江堰前,当地多有争水而械斗。 4、多想想历史上的情况。大鲧治水,大禹治水,隋炀帝修大河,建国初期傅作义任水利部长时修的工程。有哪些经验教训要好好想一想。 5、再讲两个故事。 一、杞人忧天。 古时,山东河南一带,有一国名杞国,是大禹后裔的封国。其中有个人常常为天地变换的事而忧心重重。另有一人看到他不开心,就来问候他。杞人说,我担心天地变换,没有地方安身。另一人说,人是活的,你只要在天地间不停的行走,离开危险处,前往安全处,又何必担心天地变换。于是“札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愚翁移山。 愚翁老了,将近九十岁。因为门前的大山出入难行,苦了一辈子。一天,愚翁把家里所有人的都召集在一起商议:'我和你们一起尽力,把坎坷修为平坦,笔直到达汉水边上,你们同意不?” 点点滴滴的有人同意。其老妻把心中的一点困惑说出来:“以你的力气,修一个土丘尚且困难,怎么好修门前这座大山。再说,怎么来处理这土石?”有人出主意说,把它放到渤海里去。于是拿起扁担,带着儿孙开始挖土运到海里。 隔壁有个孤寡的妇人,儿子才刚换牙,也跳着跑过去帮他们。路途遥远,一年才能运土一趟。 河曲边上一位以智慧名显的老者看到了,过来劝导,笑着说:这真是迂腐之举啊。以这样的年纪,砍颗山上的树都难,又怎么好来挖山上的土石。愚翁长叹一口气,回应:“不曾想你还比不过遗妻幼子。是啊,我本人是挖不了多少。可我还有儿孙在,有儿孙们继承这个志向,儿孙越来越多,而山修一点是一占,修一点将来的工作就少一点。智者老人,无言以对。 一位神仙听说此事,就上告于天帝。天帝感于其诚心,于是命两位大力神仙平山。此后"冀之南,汉之阴”,无山陇阻隔。
【原创】关于气候变化问题——几个会引起误会的内容 1、温室气体。 很多人一想到温室气候就会想到二氧化碳。其实真正最大的温度气体是水蒸气。 还有一个事实要说明白。在浓度非常低时,少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吸收很多的执辐射,起温室作用;可浓度再往上升时,新增加的气体,所能产生的温室效应非常少。就如同一杯清水,加了一点颜料,就变得到不见,再加更多的颜料,就没什么会用。 2、 全球升温,对人类是福是祸。 天气变热了,夏天当然难过一点,可冬天也相对好过一点。 从另外一角度看 中国历史上,每个兴盛的朝代几乎都出现于相对比较炎热时期;如三皇五帝,春秋时期,汉朝,唐朝,北宋,明。 而每一个全球开始降温时期,几乎都是西北出现动乱的时期。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黄巾之乱,三辅之乱;而最近的一太平天国之乱,正是因为降温导致的云南广西无雨,庄家无收。当然,天灾年年多少都有一点,只是降温时期常会数个农业大省干旱无雨,盛世朝廷难免应付不过来,如果遇上昏庸之主,那历史上的那些事儿,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在这里顺便解答一个历史疑案。宋江北伐,岳飞北代,劳而无功。仗打赢了,可打下来的地,不能种庄稼,只能放牛羊。 我想说的是,气候问题至关重要。还是不要轻下结论为好。 全球气候,从总体来说,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如今的气候变暖,到底是自然的周期变化所至;还是人类所至?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固然对升温起了作用,但又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也许对人类社会来说,最需要的就是气候的稳定性。 也来说说古代的一哲人,却被很多人拿来误会的吧。 (大禹之后)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中,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忧彼之所忧者,道出了一个听天命,尽人事的方法。如果气候真的有变化,人类自然可以迁徙。如同某地温度高的不适合生存,那么别处一曾经冷的不适合生存之地,现在也可以生存了。
【原创】克莱尔·帕特森——禁铅的先驱、无畏的战士 帕特森早在1940年代还是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样品受到铅污染,后来研究地球年龄的过程中他发现铅工业是大气和人体内的铅含量急剧上升的原因。他的努力和呼吁在禁用四乙基铅和食品罐头铅焊料的运动中贡献巨大。因为以上的贡献,他被称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地质学家。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人经历过严重的铅污染,帕特森和政府斗,和财团斗,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拯救了美国人民。 自1965年帕特森出版了《Contaminated and Natural Lead Environments of Man》开始,他试图让社会大众注意到铅因为工业上大量使用使环境和食物链中铅含量增加产生的问题。也许部分是因为他批评其他科学家的实验方式,他的观点因此被罗伯特·基欧等当时被大众公认的专家反对。帕特森致力于确保汽油中不再含铅,并且他拒绝了雇用基欧的乙基公司的游说,以及反对使用托马斯·米基利所发明的化学物质,其中包含了四乙基铅和氯氟烃,而这代表他要和与铅添加剂有关的化学工业对抗。因为帕特森对铅化学工业的批评,他因此被许多研究机构拒绝合作,其中包含了所谓立场中立的美国公共卫生局。1971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拒绝他参加大气层铅污染的座谈小组,即使他在当时被认为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专家。帕特森的努力最终使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73年宣布将逐步使美国的含铅汽油减少60%至65%,最终于1986年全美国停止使用含铅汽油。在此之后美国人的血铅浓度于1990年代晚期比停用含铅汽油以前下降最多80%。
【原创】浅谈相对论的两种错误 一、光速不变的错误 这个来错误来源于麦氏电磁学。是把一个不知道为什么的结论,当成原理来用。正因为那种电磁学有缺陷,得出了一个不知道相对于什么参照系的速度c.而速度最基本的定义就是要有参照系的。 二、时间方面的错误。 1、宇宙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而一个固定的生命,可能有一个时间期限。 夫子云,逝者如斯夫。 相对认最大胆的,就是把把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空间平权,建立一个所谓“相对论四张时空”,然后又是这处四难时间迷惑了许许多多的人。 如果你一定要把空间的三维发展到四维,用哈密顿的四元素,难道不是更好。四元数模型,暨符和真实的事实,又清楚好懂。而且在四元数里对应着旋转运动的一分量,与对应着空间的三分量是不可能平权的。两种数的性质不一样。 2、时间标准问题 以四元数为标准,来看相对论,就能更能看清相对论里永远也说不明白的东西。 相对论里说时间会变化。那么这个相对论里的时间是用什么为标准测量的。也就是说相对论的时间钟是什么? 是以光在两点间的来回传播为钟,还是以电子的自转为钟。 测量用的尺子还没给出来,就敢说这桌子长多少,敢说这桌子会变化,我真的不知道,爱因斯坦学没学过初二物理课里讲的内容。
【原创】几种对新知识的可能态度 一、发现新知识的人。 发现了新知识,有人热衷于传播。有人把新发现像绝密文件一样保存起来。当然也有中间状态的人,既不特意去传播,也不绝对不根别人提。 二、传播知识的人。 有人学到了新知识,就马上就当作真理让大家也知道。有人学到了新知识,必须自己验证一番,才敢告诉大家。也有人,学了新知识后,会原原本本的告诉大家,这里哪里学的,是谁最提出来的。 孔夫子的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我每天反省自己,我今天教的内容,是不是自己没有实践过的。 三、学习知识的人。 学习的人,就比较有意思了。至少,本人自己从小学起,就算的上一个学习知识的人。 有人求知欲强烈,空着肚子也要学习。也有人,对新知识豪不关心,也有少些人敌视新知识的传播。拿历史上的土耳其来说吧。在其刚刚创立之时,苏丹愿意拿与书本同样重的黄金来买几何原本(好像是几何原本吧),;然而到了后期,苏丹对西方的知识豪不关心。 教会的发展也与之差不多。我们用的公历,最早就是教会修定的。可历史上教会做过什么事,书上也记载的很清楚。当然,如果谁有可能,去参观一下梵蒂冈的图书馆,许多许多的远古科技知识,远古资料,保存的相当完好。只怕这些内容不是一般人能接触,能理解的。
大地的能量来源与火山地震分析 既然这里这么多专业人员,感觉有必要发表一个个人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别的吧里写的,转过来。 以前在分析大气层时,发现大气层有很多分区。当时猜想,不同的大气层,吸收太阳光谱中不同频率的波段。 如最有名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而可见光大部分在地表吸收了,也有在云层吸收的。 当时,我想到比较难吸收的低频段时。发现,这很可能就正是大地内部能量的来源。 地球对低频光的吸收能力与地球体积(质量)成正比,可记为r的三次方 地球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与地球的面积成正比, 可记为r的二次方。 从这个角度,也许,人类能更好的找到火山、地震的预报方法。 应该就是用仪器来检测太阳光谱线的低频能量,因为高频能量被外大气吸收了,可见光段被地表吸收了,而低频能量可以像微波炉一样,加热大地内部。这也正是南极也有火山的原因,而北极冰岛的地热也很出名。 太阳光谱的各部分能量组成,我猜想,大部分时候是稳定的。但偶而也会出现变化,如果低频段突然能量偏高,就会在大地内部形成多余的能量,而这多余的能量就有可能造成火山的爆发。当然,这种多余的能量也可能以和平方式的得到释放,这应该就是有些地方没有火山的原因。 再猜想一下,火山的形成应该还有一个地质上的原因。就是那个地方的大地,较浅层地壳比较特别,内部多余能量不容易和平释放,只好从火山口释放。 地震的能量来源也有可能与此类似,不过形成地震的地质条件与火山不同。 有人说,地震前,电离层出现变化,也可以从这里解释。因为两者共同的能量源,太阳的辐射发生变化。而电离层受太阳辐射的影响非常明显。比如晚上,就会减弱很多。观察电离层变化,可以推导出进入大地内部的太阳低频辐射的变化。 形成地震的地质条件,吧里谈论的人比较多。这里就不说了,只说能量来源。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地质条件,来预测何地可能容易有地震。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大地能量,来预测何时可能容易有地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估地震的大小 当天空中的云彩因大地能量出现变化时,说明这里大地能量变化已经相当大了。人类完全可以通过更先进的方式,来更准确的检测大地能量。 几种重要的检测数据 1、磁场强度、电场强度 电、磁本身就是能量场。 电磁学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其应用也非常广。收集当地的磁场、电场数据,既可行,又是未来分析问题的重要资料。 2、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刘青武的实验证明重力与物体能量有关,检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可以推测当地大地内部的能量状态。 3、太阳辐射强度 检测太阳低频辐射,可以推测未来的大地能量状态。这就如同知道了上游的径流量,就可预估水库水位。 刘老有一个方案,专门用来检测地球引力场的变化 其实,就是一个老式摆钟。重力的微小变化会影响摆的周期,而摆的重复摆动,会将这种微小变化放大。 不知有没有人大量低价生产这种仪器。 另外,最今在看从图书馆借的一本讲地理构造的书时,想到,如果地球内部分层,与大气分层一样,都是由太阳辐射引起的,那么地壳、地幔的形状要比之前教材上画的要规则的多。教材上的形状是根据地震波推测的,前提是假设波速是均匀的。 如果我们能假设地幔是均匀的,那么正好可以反过来确定波速异常区,进而反过来推断地球各处的密度。 为什么要说因为是太阳辐射引起,其外形就会很规则。可以参见土星的外光环和大气中的臭氧层。
民科与官科的思维偏好 先说说民科吧。 民科很简单,爱好科学,爱好自然,然后又有了自己的一点小发现,很了不起了。 然后说说官科吧。 官科不容易,先是学了不少年,然后和古人中举人一样,好不容易从千百个竞争者中,抢下官科的帽子。不是说其它人就不行,只不过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帽子。这就如同武侠中各门派的竞争。争到地盘——信徒—— 才是各门派的生存之道。 在网络前时代,知识生产传播缓慢,旧的方式。上小学、中学、大学然后,找个导师做几年研究生,再然后拿到学位,就可以自立门户,授徒开业了。为什么传统上人们做出重大发现多在20几岁,因为这几年,正好是在大学学完传统知识,做研究的几年。这就是大多"传统的科学家履历",也是大多现有官科的学历背景。 只不过,到了网络时代,知识大爆炸,意见信息的交流、碰撞,新思维,新理论的提出,正以过去从未有的方式出现。现官科,由于其背景,是难以应付现有局面的。所以,现在就出现了许许多多挑战官方思维的民科,而且这些挑战,也十分强力。官科再要维护过去那种,人们对其顶礼膜拜的程度,已经很难做到了。这也就 导致了很多吧里,以言语攻击代替理性辩护。 这也正是时代进步,导致的一种暂时的混乱。历史上,印刷术流传到欧洲后,圣经的普及,导致了人们对垄断知识的教士阶层的集体反思,进而导致了新教的产生。 也许在中国,也要经历这么一段时期——现有官科倒地,新的知识群体兴起。 从社会学上说,这是一场,因为技术进步,而发生在人的思维领域的大变革。 这场变革首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过去大不相同。 进而导致人们思维中的世界——也就是说人们头脑中的世界模型,与过去大不相同。 然后,就会导致语境的差别。 何说语境呢?是拿学英语,要讲语境来说的。光学单词语法,不讲语境难以勾通。 也就是说,不同群体间的交流,将会变的困难。 举个倒子,这吧里有个人说加速度与散度间的关系。马上有人反对。另外一个人解释说,这个加速度与传统的加速度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借用了传统的加速度概念。如果没人解释,不知道又会引起什么样的事。这就是语境不同。 最后,就会牵扯到人与人这间的信任问题了。 如果官科不能跟上民科的步调,官科与民科难以交流。不能交流,民科还能像过去一样信任官科么? 当然也有人提出一种办法。比如就有人经常提醒要到官方渠道发布新发现,新理论。可以说,这种制度解决了传统上官科与官科之间的交流难题。只是这种方法,能解决现在的官科与民科间的交流难题么? 时代变了,要不要也来讲一点“与时俱进”。
【分析】大地的能量来源与火山地震分析 以前写的,感觉有必要转到这里 以前在分析大气层时,发现大气层有很多分区。当时猜想,不同的大气层,吸收太阳光谱中不同频率的波段。 如最有名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而可见光大部分在地表吸收了,也有在云层吸收的。 当时,我想到比较难吸收的低频段时。发现,这很可能就正是大地内部能量的来源。 地球对低频光的吸收能力与地球体积(质量)成正比,可记为r的三次方 地球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与地球的面积成正比, 可记为r的二次方。 从这个角度,也许,人类能更好的找到火山、地震的预报方法。 应该就是用仪器来检测太阳光谱线的低频能量,因为高频能量被外大气吸收了,可见光段被地表吸收了,而低频能量可以像微波炉一样,加热大地内部。这也正是南极也有火山的原因,而北极冰岛的地热也很出名。 太阳光谱的各部分能量组成,我猜想,大部分时候是稳定的。但偶而也会出现变化,如果低频段突然能量偏高,就会在大地内部形成多余的能量,而这多余的能量就有可能造成火山的爆发。当然,这种多余的能量也可能以和平方式的得到释放,这应该就是有些地方没有火山的原因。 再猜想一下,火山的形成应该还有一个地质上的原因。就是那个地方的大地,较浅层地壳比较特别,内部多余能量不容易和平释放,只好从火山口释放。 地震的能量来源也有可能与此类似,不过形成地震的地质条件与火山不同。 有人说,地震前,电离层出现变化,也可以从这里解释。因为两者共同的能量源,太阳的辐射发生变化。而电离层受太阳辐射的影响非常明显。比如晚上,就会减弱很多。观察电离层变化,可以推导出进入大地内部的太阳低频辐射的变化。 形成地震的地质条件,吧里谈论的人比较多。这里就不说了,只说能量来源。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地质条件,来预测何地可能容易有地震。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大地能量,来预测何时可能容易有地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估地震的大小 当天空中的云彩因大地能量出现变化时,说明这里大地能量变化已经相当大了。人类完全可以通过更先进的方式,来更准确的检测大地能量。 几种重要的检测数据 1、磁场强度、电场强度 电、磁本身就是能量场。 电磁学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其应用也非常广。收集当地的磁场、电场数据,既可行,又是未来分析问题的重要资料。 2、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刘青武的实验证明重力与物体能量有关,检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可以推测当地大地内部的能量状态。 3、太阳辐射强度 检测太阳低频辐射,可以推测未来的大地能量状态。这就如同知道了上游的径流量,就可预估水库水位。
集中一下贴子 一、 空间。空间是一种数学概念。是先念于物体存在的。空间有四面,有八方,有前 后,有上下,有左右,有远近,有方位。空间本身没有质量没有作用。 物体存在于空间之中。物质可能改变物质,物质不可能改变空间。空间中可能存在不易 被观测到的物质,比如空气。人可以轻易的吹一口气,把前面的空气吹的老远老远,但 人不可能把前面一米距离的空间,吹飞,吹走。 所以,对于任何人大讲空间弯曲什么的,我都理解成,空间里的物质弯曲。 大讲空间运动, 我都理解成,空间里的物质运动。 讲者无心,我这个听者可有意。 二、作用力的传递过程 老师能不能不打到我,而直接用粉笔打到后面那睡觉的同学呢? 或者说,地球的引力不会吸引我,而会吸引住在我上一层楼的班级? 我想这是不会的。力的作用一定的连续传送的。 如果引力不是连续的话,引力在某处中断的话,那么在中断处,就会出现感受不到引力的情形。 三、物体不受力时,作匀速直线运动。牛顿先生的第一定律 即使是在黎曼几何,当物体不受力时,它也要作匀速直线运动。 黎曼几何,只是对空间的描述,换了一个方式,物体该怎么运动,还是怎么运动。 仔细思考第一点。空间是先念的。空间里的物体却是客观的 ,空间不会受力,物体可以受力。即使是在沿某空间的测地线运动,也要知道,这个测地线,是通过一组变换,由欧氏空间变换得来的。这个变换,本身就是力。 四、因果率。 再说一条规则吧。这条规则也不是物理规则,而是源于哲学上的逻辑规则。人思考问题,人讲话,就要这样讲。 因而在物理世界里,也没有适用不适用的说法,。既然我们是人,我们是作为人来思考物体的原理,就必须符合因果率。 所以,对于一切谈时光倒流的话题,我都把他们看成是科幻。科学虽说正确,可有时也有点枯燥。其实科幻也是我们小学生的一大乐趣。最喜欢在图书馆,把最新一期的科幻世界看完。还有那个机器猫漫画。所以喜欢科幻,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要分清科幻和科学的区别。 五、本人对于引力的一种可能假想 以前写下来自己一个人看,现在发出来让大家参考一下。 一、人要吃饭。人饿了就要回家吃饭,所以家会对人有引力。 二、在城市里生活,没钱不行。所以工作对市民有引力。 三、公司要争市场,没市场不行,所以市场对公司有引力。 下面要说到物质了。 物质时时刻刻都在辐射,如同时时在花钱。所以它维持自身的现在的状态,就必须要找到一个能量源。并且会天然的向能量源运动。这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如果太阳没有能量,是不会吸引住地球的。 再多说两句。 我相信,如果没有能量,就是原子核,也吸引不了核外的电子。 所以, 银河系发出能量,吸引太阳 太阳发出能量,吸引地球 地球发出能量,吸引月球 原子核发出能量,吸引电子。 我把个称为引力的动态过程。引力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 地球,吸引了来自太阳的能量,然后再向四周随机发散,这个过程,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的动态过程。 1、任何物质都在发出引力和低频和射线。 一个辐射体,可以辐射与其温度T相关的特征光波w(T),以及比这特征波低频的辐射波。 2、低频射线和引力都很强大。 3、低频射线和引力都是长程作用力。 低频射线波长很长,波长长的波可以轻松绕过障碍物,也可以轻松绕过地球。 地球这边的人可以轻松受到来自地球那边的低频射线,却一点也不受地球那边的高频射线 4、 一种实验事实 ——— 物体重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实验证明: 物体重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分析: 温度低时,辐射的低频射线较多,重力增加 温度高时,辐射的低频射线较少,重力减少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与图表六、一重大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被科普读物灌输了。以至于,很多时候都不敢相信居然会这样。 这个问题就是:太阳的能量来源。 要是以前,我会豪不犹豫的说:太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现如今,对这个问题,却有一番另外的想法。 1、假设太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那也只是核子间的重组所释放的能量。而不是质量变来的。核子比原子更基础,重组级释放出的能量更大,也很合理。 只要再想像一下,比核子更基础的,还有层子。如果层子重组,那么这种反应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重组的能量不知又要大多少倍。 如果说太阳能量来源于层子重组,不比太阳燃烧原子级别的氢更合理吗? 2、仔细想一想手机充电电池吧。 不管太阳是燃烧原子级别的氢,还是燃烧层子级别的粒子,终究只是一块“电池”。电池能放电,可也会充电。宇宙这么广,天上的星星那么多,有发光的天体,就没有天体主要吸收光的天体吗?这些天体的内部进行着核反应,可这个核反应是吸热反应。 在化学界,有许多反应,是放热的;可这些反应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逆向进行,成为吸热反应。我相信,在原子级别、层子级别,也有类似现象。正向反应释放能量,逆向反应吸收能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于银河中心。 在这方面,其实早就有许多先行者。只是他们没直接这样说。比如,天体电动力学,说宇宙的能量无穷,太阳能量来源于宇宙。 银河中心,是我们所处的太阳的能量来源。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解释地球每过两亿多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冰川,一次较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一次大规模的新生物种大爆炸。 如果,当然说是如果这是真的,银河系的图像比我们已经观察到的要有趣的多。 七、来说一说有趣的事吧。(qq空间里早就写过,现转来这里来) 奥伯斯佯谬 “ 小时候,我看过一本科普书,上面就有奥伯斯佯谬. 引用网络的上的话 “ 若宇宙是穏恒态而且无限的,则晚上应该是光亮而不是黑暗的。” “若恒星发出的光不变且都相同,而空间又是欧几里得的(平直的),则在此种宇宙中整个天空的亮度看起来是均匀的,且与太阳一般亮.因为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一个星星.这一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论证说明:现考虑进入人眼的一束细长的锥形光线.虽然恒星表面的视亮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锥体的截面积(或恒星的数目)随距离平方而增加,则集中在锥体内的光与它从什么地方发出没有关系,因而整个天空就要亮得像太阳一样,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如何才能消除观测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呢?” 今天我给出的解释是 ,夜晚确实是充满光射线的,只不过这是低频射线,而不是人眼所能感觉的到的高频射线。这正是微波宇宙背景辐射。” 八、新的物理学领域——绝对黑暗空间物理学。 在能理解奥伯斯佯谬后,我们可以理解一个词汇,相对黑暗。即使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普朗克所总结的黑体实验辐射公式,也只是在相对黑暗空间里的黑体辐射。这里,我们模仿一下绝对温度的提法,建立一个绝对黑暗空间。 所谓绝对黑暗空间,就是什么电磁波都没有的空间。 暗室里的黑暗空间,不能算是绝对黑暗空间,因为暗室墙壁会发出低频电磁波。 绝对黑暗空间会有什么性质呢?其物理规则是什么样的? 其实现在我也不知道。 我只是在这里提出这个新的领域,可以让大家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尽情发挥你的才智。 九、对星系元素丰度的分析 如果恒星能量来源于核聚变,那么恒星元素丰度,应该是不一致的. "绝大多数恒星的元素丰度基本相同". 仔细想想这句话, 恒星能量很可能不是来原于核子反应所产生的。. 十、大地的能量来源,也许可以用来分析预报火山 半年前的一个想法,现在写出来 以前在分析大气层时,发现大气层有很多分区。当时猜想,不同的大气层,吸收太阳光谱中不同频率的波段。 如最有名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而可见光大部分在地表吸收了,也有在云层吸收的。 当时,我想到比较难吸收的低频段时。我发现,这很可能就正是大地内部能量的来源。 地球对低频光的吸收能力与地球体积(质量)成正比,可记为r的三次方 地球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与地球的面积成正比, 可记为r的二次方 从这个角度,也许,人类能更好的找到火山、地震的预报方法。 应该就是用仪器来检测太阳光谱线的低频能量,因为高频能量被外大气吸收了,可见光段被地表吸收了,而低频能量可以像微波炉一样,加热大地内部。这也正是南极也有火山的原因,而北极冰岛的地热也很出名。 太阳光谱的各部分能量组成,我猜想,大部分时候是稳定的。但偶而也会出现变化,如果低频段突然能量偏高,就会在大地内部形成多余的能量,而这多余的能量就有可能造成火山的爆发。当然,这种多余的能量也可能以和平方式的得到释放,这应该就是有些地方没有火山的原因。 再猜想一下,火山的形成应该还有一个地质上的原因。就是那个地方的大地,较浅层地壳比较特别,内部多余能量不容易和平释放,只好从火山口释放。 十一、地磁问题 曾经以为地球磁场很可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现如今,想法却完全不一样。 铁放到磁场中,铁会磁化。 水放到强磁场中,水也会磁化。 氧气放到强磁场中,氧气会磁化。 那么地球放到宇宙磁场中,地球会怎么样? 地球也会磁化。 这就是地磁的起源。 如果明白了地球的能量来源于宇宙,这是很自然的想法。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