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大地一微尘 山河大地一微尘
山河大地一微尘
关注数: 22 粉丝数: 246 发帖数: 6,270 关注贴吧数: 36
无终子国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县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汉书地理位置编辑夏商时期燕山地区存在许多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小国,无终是其中之一。古籍有关这个小国的史料不多,但它在反映商周时期燕山地区氏族部落的分布,以及山戎“病燕”等历史事件方面有其特殊价值,因此受到人们关注。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县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水经·鲍邱水注》,对相关的山水地理记得更加具体,其云:“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又西南过无终山,兰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曲而南,迳无终县故城东,故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入庚水。庚水世亦谓之柘水也,南迳燕山下。”庚、浭音同,此庚水即是《汉书·地理志》的浭水。有关山、水地名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皆可寻其踪迹。关于无终山,其所属有二说。一是今蓟县城北的府君山,郎蔚之《隋州郡图经》云:“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嘉靖《蓟州志》云:“蓟州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山。……今久呼为府君山,山上有崔府君庙,故名。”另一说以为是今蓟县盘山,见智朴《盘山志》,以为东汉末年田畴避世乱隐居无终山,即是此山,因而又名田盘山。这二说以《隋州郡图经》较可信,因为无终山和盘山均见于《水经注》,前者为灅水所经,后者为泃水所经,显然不属一地,所以盘山不能是无终山,以府君山(崆峒山)属无终山的可能性较大。乐资《九州要记》亦云:“古渔阳北有无终山,上有昭王冢。”此渔阳即蓟县,城北即府君山,盘山在此西北,距离有三十多里。唐李贤注《后汉书》云:“无终本山戎国也。无终,山名,因为国号,汉为县名,属右北平,故城在今幽州渔阳县也。”知无终子国由无终山得名,此山虽然不高但影响却大。经无终山及无终县故城东的兰水,今名黑水河,是灅水的上游支流,由遵化县境入蓟县境,经古强峪长城口、清王爷陵(亦称太子陵)等地,于淋河镇附近入淋河。淋河即灅水,《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俊靡县下云:“灅水南至无终,东入庚。”汉俊靡县在今遵化县西北。《水经注》记云:“庚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郡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畚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县东有温汤,即此也。’”此温泉今名汤河,《遵化县志》记:“汤河,州西五十里,源出鲇鱼石山,东南入水门口。”又记:“温泉,州西北四十里,福泉寺下,宽平均半亩,其水无冬夏,常沸如汤,可浴。”《水经注》又记:“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此地今俗称龙门,两侧崖壁峭立,形势险峻,附近有石门镇。《遵化县志》记:“石门峡,州西六十里。”即此。灅水下注的庚水,又称柘水,今名州河,当是取柘、州谐音。此水上游今名氵黎河,发源于河北遵化县东北境,《水经注》记该水“出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汉徐无故城在今遵化县,徐无山今名鹿儿岭,《畿辅通志》引《遵化州志》云:“鹿儿岭,州东五十里,氵黎河出此。”氵黎河西南流,于玉田县北境群山的北侧,今于桥水库处合灅水,燕山当在此处,这一带至今仍有大燕山口、小燕山口、燕各庄等地名。《遵化县志》云:“燕山,州西南七十里。晋咸康四年石虎攻段辽,辽将北平相裕望燕山以自固。”当即此。晋北平郡治为今遵化西南部之平安镇古城,位于燕山口东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曰:“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并引《括地志》云:“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地望、里程皆和《水经注》合。
寒山与拾得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 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憍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划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当时的台州太守闾丘胤,受到丰干指引,慕名来访寒山文殊、拾得普贤二人,寺里大众正纳闷着,“何以一位大官却来礼拜这等疯狂的人?”这时,寒山、拾得突然喝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为何?”两人挽臂笑傲,跨出寺门,走向寒岩,从此再也不曾出现在国清寺。闾丘胤于是带着医药、衣物前往寒岩拜谒,只听到远处传来寒山的喝喊:“贼!贼!”便缩身回岩缝中,又大喊:“奉劝诸君,大家好好努力吧!”说完,岩缝自行封合,二人从此杳无踪迹。闾丘胤在哀慕之余,请寺僧道翘捡寻他们的遗物,只于林间抄得三百多首诗偈,编录为《寒山诗》,拾得写在国清寺内的诗偈,也收进《寒山诗》中。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