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晨曦🌼
冰雪7343
关注数: 284
粉丝数: 492
发帖数: 42,543
关注贴吧数: 25
河南香樟的分布 其实河南陇海线以南所有城市和焦作,新乡均有香樟种植,但是河南即使是亚热带香樟种植也没有像江苏那样大规模种植。 信阳,南阳:本底北亚热带,香樟大面积作为行道树,管养到位冬季无冻害,但也有许多道路为落叶树,女贞或广玉兰 驻马店:北亚热带北部本底过渡带,2014年香樟成为市树,之后一定规模种植香樟行道树,大寒年无保护有冻害 漯河,许昌,平顶山:离北亚热带还差临门一脚,香樟多为小区,公园种植,行道树少有,大寒年冬季需要保护,其中平顶山香樟成为市树 郑州,洛阳,开封,商丘,焦作:香樟数量较少,在公园,商业区和小区有少量种植,一般为大颗香樟,栽种初期常年冬季需要保护可以实现无冻害,后期除大寒年外无保护可过冬 新乡,三门峡等:香樟零星种植,常年必须保护,否则冻害明显
江苏的冷极———赣榆城区的绿化风格
苏北香樟长势差,气候原因才是首要的 1.如果是养护不当原因,淮安香樟的问题在南京应该出现然而并没有2.苏北经济水平在全国不错,再加上身处南方省份,绿化观念超前,能大规模推广香樟肯定会选择推广,涉及到气候以外的养护成本怎么会出不起?然而近几年几个城市都大面积种落叶树了,肯定是被16/21的寒潮吓怕了,说明人不一定可以胜天3.如果是养护不当原因,16/21不可能出现90%以上大面积冻害而只是少数出问题才是。
淮安的气候在江苏省的位置 淮安市区和徐州连云港差别小,和扬州盐城差别大,而且淮安是一个把纬度劣势发挥到极致的城市,几乎所有纬度低于淮安的地方冬天都比淮安暖和。淮安由于不靠海,地处平原,再加上纬度达到临界形成了它如今的气候特点。淮安是北江苏的代表城市,气候是,植被是,土壤是,文化也是。淮安哪里都不像,既不像山东,也不像扬州,实在要说的话应该像省内偏北的那几个城市。
刘和平认为大明王朝超过雍正王朝的原因 1.是配合宣传的需要,胡玫也说汉武大帝超过雍正王朝,结果没有。2.大明王朝纯粹刘和平原创,雍正王朝有二月河的底子,相当于大明王朝是刘和平亲儿子,雍正王朝只是半个亲儿子,相比之下肯定更喜欢亲儿子。
白七爷是真心爱杨九红吗?还是骨子里的妈宝男?
【唐门】祝唐老师在新的一年里粉丝越来越多,唐门世家发展越来越好!
关于这次武汉香樟冻灾的定位 香樟在武汉是名副其实的乡土树种,武汉这次香樟冻灾属于冻雨引起的,冻雨是自然灾害,类似福州榕树被台风刮倒一样,不足以推翻武汉是适宜区北缘的结论,苏南08年香樟被雪压倒很多还不是大面积种。而淮安的1621香樟冻害足以把淮安踢出次适宜区,因为温度是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次才是其他因素,苏北16年以后引种量也少了很多,因为每年为了让香樟安全越冬付出的成本太大了。
以后还能不能拍出像雍正王朝这么经典的古装剧呢 雍正王朝是国内电视剧史上少有的可以比肩四大名著的古装剧,到现在看都不过时。未来好长时间应该不会有如此经典的作品了吧,现代剧还是有不少新剧可以超越老剧的。
【唐门】唐老师的眼睛太漂亮了 尤其是这迷人的卧蚕眼和月牙状的眼线,还有水灵灵的会说话的眼神,让我入坑好多年。而且唐老师自带帝王气质,妥妥的禁欲系霸道总裁范,难怪梦女无数。
刘和平的雍正王朝比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强百倍 原著是这样写的,有个叫乔引娣的宫女,是雍正的私生女,但两人都不知道;乔引娣先当十四爷的妾,后来雍正霸占了乔引娣。当雍正、乔引娣得知彼此是父女关系后,乔引娣羞愤用剪刀自杀,雍正也拨出剪刀自杀。原著的雍正不但给兄弟戴绿帽子,还和自己的女儿乱伦,这样的桥段放到今天压根上不了台面,唐国强让刘和平删掉了原著狗血的桥段,添加了很多艺术性思想性的内容,并融合大历史观去塑造雍正这个角色,让这部剧成为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三阿哥胤祉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觉他看起来很谦和,一心只读圣贤书,表面上从不参与夺嫡,都是坐山观虎斗,最后的下场也最好。
为什么不适宜区的植物即使冻不死依然种的少 1. 植物的布局是木桶效应,主要看最冷年的表现,你常年均温再高遇到大寒潮一样能毁掉你之前多年积累的生长成果。 2.不适宜区大寒潮冻死的只是少数,但是即使冻不死对景观效果产生影响或者景观效果不符合预期,园林局也不会考虑多种,行道树必须要冠大荫浓,这个是基本条件,达不到就免谈。 3.冻害即使全部恢复了人们观念上接受还需要更长时间,所谓的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就是这么来的,提到这个植物人们还是第一时间想到十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寒潮,就像郑州西安新世纪基本没有对香樟的致命冻害但是上世纪太冷人们内心依然很难接受推广。 4.每年维护成本太高,不经济。 其实冻伤和冻死在园林局眼里没多大区别,冻伤的话园林局每年会花钱养护争取早日恢复长势,冻死大不了补种,养护和补种损失的钱都差不多。
关于榕不过吉和樟不过长江 气候上香樟过淮河的难度和榕树过吉安的差不多,所以通过榕不过吉和樟不过长江判断榕树和香樟的北移程度本身就在玩双标,拿香樟在淮河以北的引种量去对比榕树在吉安以北(不包括川盆)的引种量才能代表香樟真正的北移程度,不过即使这样比较香樟的北移进度还是略有优势的,数量上徐州的香樟对比南昌的榕树是压倒性的胜出,虽然徐州香樟长势也不咋地。
说说对"樟不过长江"这一理论的理解和看法 香樟过长江很容易,长江中游的武汉气候和长江下游的南通差不多,长江下游最冷的扬州南京都沿江挨的很近,而且比武汉南通冷的不多,稍微冷一点香樟尚且可以忍受。香樟过淮河上游也很容易,信阳纬度气候和扬州南京差不多,但是北移到淮河下游情况会大不相同,因为淮安纬度放到河南就是黄河和淮河的中间位置,比一般的沿江地带冷了两个档次,再加上北边都是平原没有太行山阻挡寒潮,因此冬天寒冷程度不亚于中原,甚至和陇海线附近相比都没什么优势,这时候香樟可能会举步维艰了。
常绿阔叶树地域差异区分度排名 首先是石楠,这是最没有地域差异的树种,石楠由于耐寒能力极强在北方也有大量种植,而在南方作为优秀的灌木类也难以被其他树种代替。其次是桂花广玉兰,桂花在长江流域随处可见,但是嫁接桂花也能轻松扛过北方的寒冬,郑州西安等黄淮城市也随处可见桂花树,秋天满城飘香也不再是南方的专利,广玉兰虽然在北方种植量比南方略多,但由于树形独特,在南方城市也比较常见,因此不太能体现出南北地域差异。再次是女贞,女贞是黄淮最常见的常绿阔叶树,在南方种的少(树形接近香樟被香樟代替了)但是好歹有原生树种,南方不少农村有几百年的女贞,有榕树的气势,这在北方很难有。而最能体现出地域差异的非香樟莫属,南方不论是城市绿化还是乡村都是香樟一统天下,在南方城市泛滥成灾过了淮河却水土不服很难规模化分布,因此它可以让长江流域和黄淮的画风仅仅在一两度的差距内一夜之间变成两个世界,好在不少长江流域都限制种植香樟了,所以论地域差异的区分程度应该是香樟>女贞>广玉兰桂花>石楠。
关于淮河南北的地理分界意义 淮河并不能决定气候,河流对寒潮没有任何阻挡作用,而是暖温带北亚热带分界线恰好在淮河附近,虽然现在指标上的北亚热带北移了,但是植被北移远没有那么快,所以淮河附近的植被代表意义还是很大的,淮河两岸是看不出景观差别的,一条河流能有多宽?但是淮河附近方圆20 ~30km景观差距会感觉很大。 淮河南北植被面貌不同不是两边的植物完全不一样,而是主要植物配置发生变化,淮河以南的主要植物放到淮河以北变成少量点缀的植物,淮河以北的主要植物淮河以南因为热量足够也不怎么青睐,是否是主要植物主要看树种配置比例是否超过20%这个界限,如果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亚热带植物都叠加到这个界限附近,这个界限也没那么宽。因为大多数常绿阔叶树的耐寒能力也就-7 ~-10 °C。对大众而言,他们只会注意主要植物,并不会辛辛苦苦去找分布少的边缘植物,而且很多大众并没有植物概念,会把淮河以北常见的女贞认成淮河以南常见的香樟,所以说淮河以南和以北植被面貌不同针对普通大众而言也是没问题的。 淮河可以说是多种亚热带植物生存临界值集中的一个大致的边界,但这个界限并不是一条线,中间存在一个30 ~50km 长的过渡带,而且这个过渡带又不完全贴着淮河,因为淮河不是一条平行线,而是从西南往东北流向,淮河下游必然要冷于淮河上游和中游。
西游记续集算不上狗尾续貂 只是老版国民度太高太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通过老版这个童年滤镜看续集就会觉得很垃圾,实际上续集仅仅是不如老版,完爆其他西游的版本,相比其他的电视剧也不差,看完老版再看续集也能看得下去。
如果唐国强去演甄嬛传的雍正 能不能把甄嬛传这部剧的人气和高度提升一个档次?毕竟有雍正王朝的成功先例,唐国强的颜值和气场肯定会吸引不少小迷妹吧。
没有邬思道李卫乔引娣十三爷等人,这部戏的观赏性会降低不少 雍正王朝前半部分是爽文,有邬思道开金手指做解说,让观众能看懂。后半部分够黑,但是唐国强演的有魅力,四爷和十三爷,四爷和李卫,四爷和乔引娣,八爷和下属之间的感情能够打动不少观众,为这个暗黑的氛围注入很多温暖。乾隆王朝一路黑到尾,但是没人看。
豆瓣上被高估和被低估的历史剧 被高估的: 大明王朝9.8 走向共和9.6 康熙王朝9.2 汉武大帝9.2 贞观之治9.3 被低估的: 唐明皇8.0 武则天8.2 总结:豆瓣对新剧比较友好,老剧评分普遍偏低。而且现在的豆瓣都是饭圈的天下,很多评论容易失真。
这部戏放到现在各方面都是吊打任何清宫戏的存在 大家同意吗?
公道自在人心 湘人湘语等人发的帖子图文并茂,有理有据,我相信更多的人会站在他这边。
大明王朝并没有外界吹的那么神乎其神 大明王朝确实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但是吊打四大名著实在是过誉了,豆瓣9.8的评分多半带有水分。首先观众厌倦了辫子戏看到这部明朝戏会耳目一新,对封建制度的弊端问题是直接指出来而不像雍正王朝反映的那么隐晦,这让不少观众觉得立意高,给了很多印象分。还有这是芒果台为数不多的大制作和转型剧,当年收视率扑街观众给了很多同情分。
幸好张丰毅没演雍正 不然这部剧会扑街,这几张是1999年张丰毅在《扬州八怪》扮演乾隆的照片,偶然间看到的。
本剧为什么要弱化雍正? 剧里的雍正感觉快和末代皇帝一样憋屈了,历史上的雍正设立军机处高度集权,推行新政没有剧里那么艰难吧,把八爷党还有很多官僚收拾的服服帖帖,还有历史上雍正是累死的还是服用丹药至死的我对这个也是存疑的。
剧中的雍正不是一个好人,只是个好皇帝 人们对于好人的定义是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家庭和睦、宽厚待人等,但是这些雍正都没有做到。 1、气死自己的母后,当时的太后为了老十四,多次向雍正求情,雍正不但没有答应,反而更加严厉的对待老十四,最终太后被气死。 2、残害自己的兄弟,参与九王夺嫡的其他皇子下场大多都很悲惨,老八、老九、老十都被下狱或者流放、老十四被雍正去给康熙和太后守陵。只有老三的下场稍微好点,没受到迫害。 3、自己的妻子年秋月抑郁而终,年秋月本来是看上了邬思道,而雍正为了稳住年羹尧,也为了年秋月的美色,强娶了年秋月为福晋,年秋月最终抑郁而终,在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邬思道。 4、十三爷被累死,在雍正即位后,老十三忙前忙后为雍正效力,即便最后病重的时候,雍正还在要求老十三出来做事,最终老十三被累死。 5、逼走自己的谋士邬思道,邬思道在雍王府中待了十四年,在帮助雍正夺得皇位后,雍正反而起了杀心,想要除掉邬思道,邬思道凭借自己的智慧,半隐了起来。既没有得到高官厚禄,也没有得到荣华富贵。 6、杀害自己的亲信年羹尧,雍正之所以能够坐稳皇位,完全是年羹尧手中的二十万大军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当年羹尧在平定西北叛乱后,雍正却杀掉了年羹尧。 7、抢亲兄弟的女人,雍正为了惩罚老十四,就罚老十四的情人乔引娣伺候自己,虽然雍正表面上说是罚她做婢女,但是雍正确实也动了色心。 8、杀死自己的儿子,虎毒不食子,雍正为了使弘历顺利的即位,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留下了杀子的骂名。 无论是什么原因,雍正对待父母、妻子、儿女、兄弟、亲人、亲信以及周围的人使用了一些非人的手段,有的被气死,有的被囚禁,有的被流放,有的被累死、有的被杀头、有的被逼走。如果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好人坏人的标准来分析,雍正绝对不是一个好人。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差别没那么大 很多人说《大明王朝》把矛头指向嘉靖,《雍正王朝》却对雍正歌功颂德,所以较前者差得远。其实我觉得两部剧其实可以对照着看。 大明王朝把国家积弊的根源直指皇帝,这点非常了不起。只是嘉靖帝本身就是一个缺点非常大的皇帝,极其自私,极其弄权,极其不勤政,这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那要是换个明君呢,会不会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雍正王朝提供的就是另一种可能性。 雍正历史上本来就非常勤政,也是终清一朝把自己位置摆得最正的一个皇帝,而且理政成果也非常不错。当然了,这部剧确实美化了雍正不少。 但是即便是在这么一种设定下,想要做事依然很难,皇子奉命帮皇帝要债居然会那么困难,皇子终于登基称帝居然不是万事大吉,皇帝想要推行一些政策居然举步维艰…… 这在别的影视剧里怎么能想象得到?所以从《雍正王朝》里可以看到,明君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封建制度的问题,制度上的问题不解决,就算是明君在上,也是累死都白搭。
关于唐国强在雍正王朝里的演技,个人见解 雍正王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是借古讽今剧,比传统历史剧更有深度而且更耐看。你应该把剧中的雍正带入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看其作用和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用真实的历史吹毛求疵,生搬硬套,这样才能看懂这部剧想表达的意思。这部剧是否有美化雍正,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如果都按照历史拍就显得枯燥很多了。 雍正王朝这部剧讲的不是雍正,也不是某人,而是历史上无数最高统治者和改革家的缩影,因此表现改革家的特质才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雍正皇帝的特质。 唐国强演活了雍正皇帝,塑造了荧屏上最经典的雍正形象,也是他演艺生涯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代表角色,他后面演的皇帝都远不如这个。就是因为唐版雍正我才开始对清朝历史以及历史剧感兴趣,雍正王朝类似的历史剧以后基本不会再有了。
雍正王朝蕴含的人生哲理,欢迎大家补充 1.万民景仰,不如百官夸奖。所以历史上有几个敢改革的? 2.再强大的权力都有边界。所以皇权能决定一切吗? 3.世界上不存在救世主,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雍正除了留下钱还留下了什么?改革继续下去了吗? 4.你要去适应社会,不是社会来适应你。所以我们需要怎么做?
历史剧分类 1.顶级历史剧(内容大部分符合历史且改编合理,深度和观赏性兼备):三国演义,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前两部各方面都做的不错,后两部门槛高观赏性稍差) 2.作为纪录片合格,作为历史剧不合格,观赏性差的历史剧:孔子,贞观之治,东周列国春秋篇 3.内容大部分符合历史,观赏性强,深度和立意不够高的历史剧:末代皇帝,唐明皇,武则天,汉武帝,汉武大帝 4.深度和立意够高,编剧水平不够,观赏性差的历史剧:乾隆王朝 5.三观不正,胡编乱造的历史剧:康熙王朝,贞观长歌,江山风雨情
说说本人对历史剧和经典的定义 什么是历史剧?就是深刻地展现历朝历代政治和官场生态,能够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借古讽今的剧,在这方面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和雍正王朝堪称顶峰。全按照历史拍还不如叫纪录片,根本不算历史剧。 1999年是国内电视剧市场的转折点,也是叫好不叫座的开端,99年以前收视率不佳的电视剧肯定是质量有问题的,而现在则不然。因此我认为经典要具备三个条件:1.剧情合理,那些剧情烂光靠演员演技拯救的只会成为爆剧,不会成为经典。2.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不会过时。3.经典可以不符合大众的主流审美(主流观众喜欢看无脑爽剧和狗血言情剧),但是看过的人一定要留下深刻印象,在业内也要留下过硬的口碑。
雍正王朝是最后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历史剧 雍之前历史剧叫好和叫座几乎成正比,投资大的电视剧播出平台就高,由于那个年代人们选择少所以看的人也多,雍正王朝在电视机和戏说剧普及时代能获得如此大的反响可见其相比之前的历史剧还是有超越之处。但是雍之后叫好和叫座开始不成正比(康熙王朝贞观之治和大明王朝1566就是典型),主要受到和雍同年上映的还珠格格的影响,还珠格格是不叫好却叫座的开端,虽然影响力大但是水准远远比不上四大名著,还珠格格之后人们开始集体恶搞历史。
历史是文人创造的,只是英雄史观太深入人心 有人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有人说历史是帝王将相这些英雄人物创造的,而我却认为历史是文人创造的,这些文人们远比人民和英雄人物更能影响甚至主宰历史。根本原因就是历史由文人描述的,由文人来裁判的,他们本人的心态、立场、喜爱、修为、善恶会严重影响历史,他们利用手中的笔或小心翼翼或天马行空地抒写历史。 由于文人的重要性,历代的人们尤其是帝王将相们十分惧怕文人,怕得罪他们,不小心就被文人将他们钉在耻辱柱上,或者押上审判台,让他们在历史的监狱中煎熬。 由于文人们手中之笔拥有巨大的权力,于是他们便相轻起来,甚至排斥、争论、指责起来,他们想尽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并力图以自己的观点规范文坛。于是后人非前人层出不穷,同时代又互相攻讦,为了加强力量便拉帮结派,形成文学派别。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差别没那么大 很多人说《大明王朝》把矛头指向嘉靖,《雍正王朝》却对雍正歌功颂德,所以较前者差得远。其实我觉得两部剧其实可以对照着看。 大明王朝把国家积弊的根源直指皇帝,这点非常了不起。只是嘉靖帝本身就是一个缺点非常大的皇帝,极其自私,极其弄权,极其不勤政,这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那要是换个明君呢,会不会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雍正王朝提供的就是另一种可能性。 雍正历史上本来就非常勤政,也是终清一朝把自己位置摆得最正的一个皇帝,而且理政成果也非常不错。当然了,这部剧确实美化了雍正不少。 但是即便是在这么一种设定下,想要做事依然很难,皇子奉命帮皇帝要债居然会那么困难,皇子终于登基称帝居然不是万事大吉,皇帝想要推行一些政策居然举步维艰…… 这在别的影视剧里怎么能想象得到?所以从《雍正王朝》里可以看到,明君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封建制度的问题,制度上的问题不解决,就算是明君在上,也是累死都白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京是香樟次适宜北缘,也是北亚热带北部 16/21淮安各项极端指标都不如五六十年代的南京,91-20的1均和积温也差很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京是香樟次适宜北缘,也是北亚热带北部 16/21淮安各项极端指标都不如五六十年代的南京,91-20的1均和积温也差很多。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淮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淮安接近徐州的地方比扬州多。虽然淮安亚热带植物长势差,没有典型的梅雨,冬天偏冷绿色少,但是淮安春夏比长三角舒适,秋天比长三角凉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地方的特色,尊重地域差异就好。
南北气候和自然带的对立会长期存在 落叶树是最高贵的植物,能让人感受到四季的美,春夏秋冬的变换,色彩缤纷的轮回,女贞和雪松是最高贵的常绿植物,落叶树的大气和高贵挺拔的雪松搭配有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加上常绿小乔木女贞的点缀,冬天景观效果也不至于太萧瑟。 至于樟树,因为无法适应温带的环境,永远只能生活在温暖不下雪结冰的南国,北方是没有樟树的。用雪松女贞增绿和用樟树增绿效果不一样,雪松女贞不搭配落叶树显得没气势有点违和,景观效果不容易出来,女贞雪松天生就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标配。而大面积运用樟树很容易把落叶树的气势压下去,满城皆绿,如同走进热带和亚热带雨林,所以一般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城市很少用落叶树,是因为樟树能让人的审美和一个城市的绿化结构彻底发生变化,在追逐热带植物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感受不到温带落叶树的美。雪松女贞适合和落叶树搭配营造温带气息,樟树适合和棕榈科植物搭配营造南国风情。 暖温带南缘由于气候土壤植被各方面原因,亚热带和热带植物难以正常生长,所以温带不会成为亚热带,亚热带由于亚热带植物的泛滥,已经难以感受到温带气息了,所以南北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对立会长期存在。
南北气候和自然带的对立会长期存在 落叶树是最高贵的植物,能让人感受到四季的美,春夏秋冬的变换,色彩缤纷的轮回,女贞和雪松是最高贵的常绿植物,落叶树的大气和高贵挺拔的雪松搭配有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加上常绿小乔木女贞的点缀,冬天景观效果也不至于太萧瑟。 至于樟树,因为无法适应温带的环境,永远只能生活在温暖不下雪结冰的南国,北方是没有樟树的。用雪松女贞增绿和用樟树增绿效果不一样,雪松女贞不搭配落叶树显得没气势有点违和,景观效果不容易出来,女贞雪松天生就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标配。而大面积运用樟树很容易把落叶树的气势压下去,满城皆绿,如同走进热带和亚热带雨林,所以一般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城市很少用落叶树,是因为樟树能让人的审美和一个城市的绿化结构彻底发生变化,在追逐热带植物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感受不到温带落叶树的美。雪松女贞适合和落叶树搭配营造温带气息,樟树适合和棕榈科植物搭配营造南国风情。 暖温带南缘由于气候土壤植被各方面原因,亚热带和热带植物难以正常生长,所以温带不会成为亚热带,亚热带由于亚热带植物的泛滥,已经难以感受到温带气息了,所以南北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对立会长期存在。
雍正王朝是帝王三部曲中最经典的一部 康熙王朝对比雍正王朝的不足已经充分讨论过了,下面具体说说乾隆王朝对比雍正王朝的不足: 第一、编剧不行、剧本太次,只从乾隆晚年开始,虽然不象康剧那样乱改原著,但仍然不如雍剧忠实于原著。尤其是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和珅的戏太多且完全美化成了一个能臣、忠臣,颠覆了老百姓对于和珅的印象,因此几乎被雪藏。不知道编剧和导演吃了什么药把脑子烧坏了。 第二、演员不行,尽管乾隆由焦晃老爷子担当,但康熙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再演乾隆很难重新确立形象,其他角色也没有一个能与雍剧媲美,都很平淡,乾隆朝的名臣多过雍朝,但是纪晓岚、刘墉、阿桂等角色都乏善可陈。 第三、乾隆朝本身的事件都很平淡,不如雍朝的九王夺嫡那样精彩,主线清晰。 第四、雍剧中所有人都有鲜明的性格塑造,即使配角。而乾隆王朝在这一方面就逊色多了。 康熙王朝胜在服化道,乾隆王朝胜在立意和深度,但各自都存在明显的短板和硬伤,口碑也是两极分化,而雍正王朝各方面都很优秀,相比之下没有明显硬伤,因此是二月河三部曲中最经典的一部,经久不衰。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和华北平原更接近? 而不是华南,是因为南岭的缘故吗?
用常绿阔叶树划分国内南北气候带的合理性 樟树榕树等常绿阔叶树更怕极端低温,低温频率和低温持续时间(短时期),棕榈科植物更怕连续若干天(长时期)的低均温,对极端低温和低温频率却有一定的耐受力。美国本土植物主要是棕榈科植物,地形一马平川,哪怕南部温度也会大起大落,因此气候带之间最大差异是均温的差异,也是造成植被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国内南北方不仅仅存在纬度差异,地形差异也比美国复杂的多,国内植被之间的分布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均温,更能体现极端低温等其他重要的因素对其的影响。国内亚热带本土植物主要是常绿落叶树,常绿阔叶林也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因此通过常绿阔叶树数量和长势划分国内气候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后半部分没有前半部分那么好看了 是因为前半部分看着更爽吗?
2021年淮安香樟的冻害情况 大寒年不能安全越冬妥妥的不适宜区,以下是柳树湾公园园林工人在为严重冻害的香樟输液。
16和21是东部新世纪以来载入历史的两年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两年都是大寒潮年,放到上个世纪寒潮强度都算强的了,苏北1均却高达2度(放到上世纪简直不敢想),然而大量的亚热带植物被冻伤冻死,而被众多人称为大冷冬的11年却没冻死多少亚热带植物,而且16和21除了东部以外其他地方并不怎么冷,东部气候变得极端化正是16和21这几年开始的。
为什么宿迁和淮安北部看起来比徐州更像北方? 这三个地方51-80的1均都是0度左右,极端低温都有-20,年积温都差不多(淮安比徐州更低),土壤都是棕壤,自然土壤ph基本都在7.5以上,都属于黄泛冲击平原,植被都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虽然宿迁淮安比徐州更靠南,但是热量并没有发展到质变的地步(不存在任何一种亚热带植物宿迁淮安可以正常生长而徐州不能正常生长),相反徐州的经济比宿迁淮安更发达,在引种技术和驯化方面比宿迁淮安更加领先,可以比宿迁淮安引种更多的亚热带植物。
说徐州北方淮安南方在气候上没有任何根据 纯粹是凭借主观印象胡乱定义的行为。
每个植物的生存都有一个温度临界值 大家是否发现一个现象,榕树过了台州和吉安数量急剧减少,香樟过了洪泽盐城蚌埠驻马店南阳数量急剧减少,大王椰过了福州来宾数量也是急剧减少,椰子过了深圳珠海基本见不到身影了,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过渡带真的很平缓吗?
苏北香樟长势差,气候原因才是首要的 1.如果是养护不当原因,淮安香樟的问题在南京应该出现然而并没有2.苏北经济水平在全国不错,再加上身处南方省份,绿化观念超前,能大规模推广香樟肯定会选择推广,涉及到气候以外的养护成本怎么会出不起?然而近几年几个城市都大面积种落叶树了,肯定是被16/21的寒潮吓怕了,说明人不一定可以胜天3.如果是养护不当原因,16/21不可能出现90%以上大面积冻害而只是少数出问题才是。
16年以后淮安的香樟引种量远少于16年以前 高铁东站附近是19年左右开发的,周边基本看不到什么香樟树,全是落叶树。哪怕是新建的小区都以落叶树为主。生态新城是08年开发的,那段时间基本没有强寒潮,所以那里常绿树很多。
植物布局是木桶效应,要看最短的那块板 寒潮来了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认栽,后面再回暖都无济于事,所以人要时时刻刻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气候上,安徽的亚热带比江苏更加典型 1.安徽所有城市都是指标亚热带,江苏连云港不是。2.安徽北亚热带中北部占比70%,本底暖温带占比15%,北亚热带南部占比15%,江苏本底暖温带占比35%,指标暖温带占比5%,北亚热带中北部占比50%,北亚热带南部占比10%,江苏本底暖温带面积并没有比本底北亚热带多多少,安徽不一样。3.81-10安徽有4个城市1均4+江苏只有1个,安徽有1个城市1均1-江苏有3个,安徽最冷的城市放到江苏1均只能排倒数第四。4.皖南的常绿阔叶林面积也比苏南大。
作为当地人,说说外人对江苏气候的误解 江苏作为南北交界省份,有5点很误导外行人的地方,本人作为江苏本地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在此进行总结:1.地形都是平原让人误以为江苏南北气候都差不多,所以就出现了以人文划分地域的乱象。2.苏南经济发达,香樟等常绿树价格偏贵让人误以为苏北在引种常绿树方面没有经济优势,种的少是经济原因而不是气候原因。3.原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不占据优势让人误以为苏南本底植被和暖温带差不多。4.不少人因为徐州冬天供暖而认为徐州最冷,实际上供暖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决定的而不是气候。5.不少人认为沿海一定比内陆暖和,实际上洪泽湖以北越往东越冷。
气候变暖主要是中西部变暖,东部变暖是虚的
相比辐射低温,冷平流对植物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辐射低温和冷平流低温有以下不同:1.辐射低温是在静风状态下,冷平流是在干冷大风状态下2.辐射低温白天温度回升快,冷平流白天夜间温度差不多3.辐射前下雪的话雪还可以保护植物,民间的茶树不怕冻就怕风就是这个道理。据我观察香樟在辐射低温下可以耐-15,冷平流下只能耐-10,淮河以北推广不了香樟主要原因就是经常有冷平流-10以下的极端低温和-4以下的昼温。
关于气候上的几点误区 1. 部分人觉得济南比郑州热 2. 部分人因为徐州冬季供暖而误以为江苏徐州最冷 3. 部分人因为热岛过度高估苏州和连云港的热量 4. 部分人误认为北方沿海同纬度也有很多越冬优势 5. 部分人因为江苏全是平原误以为江苏南北几乎没有温差 6. 部分人误认为北京和石家庄气候差不多 7. 部分人误认为西北变暖慢,东北变暖全面 8. 部分人低估贵州,河南,陕西,云南的越冬水平 9. 部分人误认为淮河是绝对的气候分界线 10. 部分人因为东部部分地区变暖速度快误认为东部变暖质量也好 11. 部分人误认为苏北包括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 12. 部分人误认为皖北豫中比苏北冷 13. 部分人低估甘肃宁夏的植被越冬 14. 部分人误认为淮安南北气候植被差距不大 15 . 部分人误认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一类气候系统
论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1月均温0度就是北亚热带,但感觉1月均温0度或者1度左右的城市植被和暖温带差别不大,比如南京和徐州,徐州最冷月均温0.7,南京2.7,这两个地方按照最冷月均温标准都是北亚热带,但南京到处都是香樟树,冬天明显比徐州绿的多甚至和上海接近,中亚热带的台州和温州,台州6.8,温州8.3,虽然差距只有1.5,但台州和杭州长沙差别不大,和温州植被有明显的差异,南亚热带的福州最冷月均温11.2,莆田12.2,到莆田以南才能感受到明显的热带气息。 因此,气候对植被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最冷月均温标准+2度就是植被发生质变的节点。欢迎大家讨论。
暖温带城市分类 暖温带北部:北京,天津,太原,德州,榆林,延安,大连,葫芦岛,兰州暖温带中部:济南,青岛,石家庄,邯郸,烟台,威海,泰安,淄博,潍坊,聊城暖温带南部:日照,临沂,安阳,济宁,枣庄,濮阳,菏泽暖温带南缘:商丘,三门峡,开封,洛阳,咸阳,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北,渭南,宝鸡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郑州,西安,焦作,周口,平顶山,漯河,淮安,驻马店,商洛,宿州,阜阳,亳州。以上分类相对于我之前的那个亚热带分类标准提高了一些,不仅参考1月均温,更多的参考积温和极端低温(寒潮时的表现),以及土壤植被,因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类不仅关系着生活,也关系着农林业的发展。
淮安内部气候差异分析,市区气候和涟水非常接近 可见淮安主城区和南三县不是一类气候。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