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在巴黎⊿🍂
冰雪7343
关注数: 285
粉丝数: 495
发帖数: 43,184
关注贴吧数: 25
《雍正王朝》结业试题(资深影迷版) 1.弘历称呼爷爷康熙为大清第一“ ”A.阿其那 B.小钢炮 C.小黑子 D.巴图鲁 2.雍正去江南筹款时在哪个镇受到羞辱?A.芙蓉镇 B.江夏镇 C.蓝田镇 D.江南真 3.狩猎大会上,康熙把太子的玉如意赏赐给了谁?A.归还太子 B.老四胤禛 C.八爷胤禩 D.胤禛的儿子弘历 4.江夏镇的庄主叫什么?A.江庄主 B.江宗主 C.刘八女 D.刘庄主 5.年羹尧第一次被贬时是什么将军?A.大将军 B.杭州将军 C.浙江将军 D.直隶将军 6.岳钟琪接任年羹尧时,第一个参拜的将军是谁?A.穆香阿 B.伊兴阿 C.图里琛 D.穆兴阿 7.雍正继位时第一个下跪的皇子是谁?A.大阿哥 B.三阿哥 C.八阿哥 D.十阿哥 8.十三爷胤祥被释放出来后,前往丰台大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A.好吃的好喝的还不赶紧给爷备上!B.是我,皇十三子胤祥!C.是谁叛逆啊?D.毕力塔,爷想死你了! 9.四爷给宗人府太监秦草儿多少两银票?A.50 两 B.100 两 C.150 两 D.200 两 10.太子唱的那句“手持什么将你打”?A.棍棒 B.铁棒 C.钢鞭 D.乌龟 11.雍正当了多少年的皇阿哥?A.20 年 B.40 年 C.45 年 D.50 年 12.雍正为什么娶了邬思道喜欢的年秋月?A.为了拉拢年羹尧B.年秋月不喜欢邬思道C.雍正垂涎年秋月的美貌D.邬思道为了自保 13.十四阿哥名场面“难说”,是指什么难说?A.康熙能不能活到八十难说B.大清朝不听十四阿哥的就要亡国难说C.太子会不会谋反难说D.马国成会不会对田文镜~难说 14.下列四位皇子出身最卑微的是?A.皇三子胤祉B.皇八子胤禩C.皇九子胤禟D.皇十三子胤祥 15.整个电视剧中出现的人物,辈分最大的是哪位?
雍正王朝从99年开播就一直被拉踩碰瓷 1、还珠格格。还珠1是1998年夏天播出,那年最火的电视剧叫《水浒传》,“全国平均收视率”高达40%。还珠1不敢跟水浒传比,非要跟1999年播出的雍正王朝比收视率。当时收视率有两套体系,央视和地方台。央视走全国网,地方台走城市网。只有央视一套二套播出的电视剧,才有全国收视率,而还珠格格只有地方收视率。所以1999年全国收视率冠军就是雍正王朝。但是还珠2开播之后,为了宣传就踩雍正王朝,说还珠收视率高于雍正王朝。当年记者们水平很差,全都不会数学,用地方收视率去跟全国收视率比,基数底盘都不一样,怎么比?还珠格格收视率洗脑包一直流传至今,甚至还编出个亚洲收视率,仔细想来都觉得搞笑。还珠的收视率,我查遍文献都没有查到一个可信的数据。2、康熙王朝。且不论这个鸡贼剧为蹭雍正王朝热度开播前临时改剧名,只说这康熙王朝2001年底央视八套首播的,央八收视率跟央视一套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个剧目前只能找到前13集的收视率和覆盖人口数,都找不到确切的完整的收视率报道。可是因为世纪初互联网平台刚刚兴起,假新闻盛行,多少人就信了这家粉丝的洗脑包。到现在还能看见一些人在吹康熙王朝更火,收视率更高。这怎么可能?不过该剧受众的智力水平也符合该剧的整体质量。3、大明王朝1566。我如果不上网就不知道这糊剧还有粉丝。我b站如果不发雍正王朝视频就不知道这剧粉丝仗糊横行到什么程度,可谓“历史剧圈第一ky精”。首播不到0.5%的收视率被芒果台雪藏,2018年为了卖剧雇一波水军写通稿,碰瓷拉踩经典老剧。这两年看雍正王朝火了,几乎每个热门视频下面都要找存在感。粉丝话术几乎一致:吹艺术性高,门槛高,有深度……我就笑了,什么叫艺术性?什么叫门槛?什么叫深度?从电视剧里找艺术性,看深度,这是多么low的人?怎么看个电视剧还看出自我优越感是吧?文艺为大众服务,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一直不变的宗旨。而服务于精英键政小圈子的糊剧能不能独自美丽?大明王朝1566是不会独立行走的废物吗?非要雍正王朝背背抱抱才行?
为什么剧中的老二老三自始至终没有胡子? 相反的是老四一出场就有胡子,导演是怕唐国强太奶油吗?
【唐门】四四的玉爪挺诱人的 真想上去舔一口,太白嫩太修长太贵气了
唐国强老师来b站了 最近雍正王朝太火了,久未露面的唐国强第一次来b站,还亲自盖章四四和十三这对cp。
雍正王朝当年有多火? 这部剧首播在1999年央视一套黄金档,和大红大紫的还珠格格是在同一年,当年收视率高是正常的吧,毕竟央妈一家独大,覆盖人群广,但是这部剧过了二十多年依旧经久不衰,而且源源不断吸引新观众,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了,本吧有经历过首播的观众吗?能否讲讲这部剧当年有多火?
2324寒潮也很强,但是数据目前我还没有统计,我有空肯定会补 2324寒潮也很强,但是数据目前我还没有统计,我有空肯定会补充进去。
51-70标1均0度线是非常重要的本底分界线 51-70标1均0度线很重要原因有以下1.从70年代起气候就开始变暖历程了,五六十年代代表刚刚结束小冰期时期的水平,和民国时期也就是上世纪前三十年气候水平基本一致,上世纪前三十年也是气候最正常化时候的水平,也是最能代表本底的2.线以南城市香樟多,以北女贞多,以北国槐多,以南相对少见,说明线两侧植被存在明显变化,虽然气候变暖,但是强寒潮并没有减少和减弱,平时温度差异可能不大,但是冷平流来的时候表现差异非常大,而这正好决定植物的生死3.气候考察周期不一定要以30年为标准,51-80标开始考虑年积温和极端低温平均这两项指标作为1均以外的附加标准,就意味着51-80的1均达到0度也照样是暖温带,比如淮安和许昌4.早年的0度线非常重要,0度线以下意味着河流常年结冰,蔬菜不能露地越冬,常绿阔叶树只能在小环境存活不能在无保护情况下大量露地生存,而气候变化是漫长的。
雍正为什么要让弘历赦免李绂? 读书人在历朝历代都得罪不起(皇帝死后的事情自己管不了),雍正不希望弘历像他一样得罪读书人也不愿意弘历留下骂名,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得已终结新政,这是帝王心术的体现。
西安大秦文明园的中东海枣和华盛顿棕 一共二十几棵。
唐国强是中国男演员中的顶流 网络榜单被雍正三国持续霸榜,高山下的花环霸了战争片榜单。糖果老师yyds!
淮安市区在土壤植被方面是无可争议的北方 气候上也是属于华北气候系统,只是指标刚好达到亚热带而已。
榕树生存北界(转载) 榕树别称细叶榕、万年青、榕树须等,为桑科榕属大型乔木,通常用于景观园林设计中,除了可以作为行道树与庇荫树,还可以充分发挥其观赏价值作为园林景观树与孤赏树 画条线连接浙江台州、福建南平、江西吉安和湖南永州,就勾勒出了我国东部榕树自然分布的北疆。民谚说:“榕不过剑。”剑,指南剑州,今南平市,意思是榕树在闽北不过南平。的确,更北一点儿的泰宁县无榕,我从小就没见过这种树。屈大均《广东新语》说榕树畏寒,“逾梅岭则不生”,过了粤北韶关的梅岭就无法生长。有一年我沿着古驿道翻越梅岭,进入江西赣州,意外地看到许多枝繁叶茂的大榕树,赣州人为之自豪,把榕树选为市树;另外,比韶关更北的湖南郴州与永州,也长了不少大榕树。这回屈大均错了。江西也有一句民谚:“榕不过吉。”认为吉安市才是榕树的北界。再北,按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的有趣说法,“榕树过赣州,即化为樟”。江西盛产樟树,所以古称豫章(樟)。我一直想不通这句话。樟树高大挺拔,怎么看也不像榕树的前身或后世。明末清初的金门作家卢若腾写了本《岛居随录》,搜集了很多奇谈,其中还有一句关于福建榕树的:“闽中榕树自南生,自省会而止,故省会号榕城。谚曰:榕不过浙。”我在文章中引用这句话,浙江的一位读者告诉我,浙南的温州、丽水市都有榕树,台州玉环还把榕树当行道树,但台州黄岩区的榕树,就要搭棚子或裹尼龙布保暖才能过冬。对于浙江省来说,应该有一句“榕不过台”的民谚 我们通常把桑科榕属植物称为榕树,全世界有1000多种,我国有约100种。它们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喜欢炎热湿润,主要分布于我国北纬28度以南的地区。如果我们画条线连接浙江台州、福建南平、江西吉安和湖南永州,就勾勒出了我国东部榕树自然分布的北疆。偶尔也有例外,在这条线以北的重庆,我就见到了不少大叶榕,气生根很少,当地人称之为黄桷(jué)树。榕树是庄子讲的“不材”之木,没什么用处。它们枝干卷曲,不能充栋梁;斜理中空,不堪制作器物;连烧柴都嫌烟多、焰小,所以得享天年。南宋薛季宣说:“闽中之木,榕为大。”闽南地区的百年古树,倒有一大半是榕树。古榕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地面凸起发达的板根,筋脉毕露;空中垂下数不尽的气生根,须髯飘拂;不少气生根一头扎进地里,以枝为根,又以根为枝,独木成林,一些人因此称榕树为倒生树。榕树树冠宽阔,形成广大的榕阴,让人们避暑歇凉。清初,周亮工来到福建任职,便写道:“余每见老榕树,爱其婆娑,辄徘徊不能去。”榕树以福州为都,并非因为福州的榕树最多或最大,而是因为榕树深深嵌入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北宋郡守张伯玉在福州的大道边种植榕树,绿阴满城,行人不用张伞;接着程师孟、黄裳等郡守继续大种榕树,形成了“荔子家家种,榕阴处处遮”的城市风貌。我在福州读了几年书,觉得这座城市拥挤、喧闹,夏天又太热,幸好无数株榕树散落在大街小巷,洒下片片阴凉,让人神清气爽。古榕下,常有老人聚在一起打牌、下棋,或者一班人吹拉弹唱,咿咿呀呀,演奏闽剧的曲目。日影迟迟,榕树为古城撑起了一片枝叶婆娑的天空。榕树是隐头花序,花朵朝内开放,你想象一下把向日葵的花盘翻转成一枚球果,花朵聚合在内壁的情形。因为榕树的花朵被包裹在球体内部,无法依靠风力或普通蜜蜂授粉,于是出现了榕小蜂。榕小蜂是专门为榕属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只有2~5毫米大小,体型微小,能够带着花粉钻进花房的内部,在里面繁殖产卵,同时也帮助榕树传宗接代,结出种子细小的“无花果”。在榕树与榕小蜂之间,存在着一种协同演化的共生关系。全世界1000多种榕树,几乎每一种榕树都有一种专门的榕小蜂为之传粉。隐头花序是榕属植物的重要特征。大名鼎鼎的无花果也是榕属植物,表面看去,也是“无花有果”,实际上,我们吃的“无花果”就是它的花,里面密密麻麻的种子才是它的果实。鸟类爱吃榕果,经常将种子遗弃到其他树枝、屋顶、墙壁或石桥上。但凡有点土,下场雨,这些“鸟榕”就会长出青枝绿叶,向下伸出庞大的根系寻找大地。榕树生长迅速,绵密而强壮的根系往往“绞杀”攀附的植物,甚至“吞噬”脚下的建筑,形成壮观的“树包塔”“树包屋”景观。树比人类在大地扎下的根更深。东南亚热带地区的巨榕,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树冠宛如天穹,足以覆盖一座城镇。 榕树的产地分布 榕树的产地主要分布于台湾、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在国外的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东部直至加罗林群岛也有分布。 榕树的产地环境 榕树的适应性强,喜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在瘠薄的沙质土中也能生长,在碱土中叶片黄化。不耐旱,较耐水湿,短时间水涝不会烂根。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不良,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发生大气生根,使观赏价值大大提高。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除华南地区外多作盆栽。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和微碱性土中均能生长,怕烈日曝晒。
如果2425冬淮安再现16/21同级别的超强寒潮 我就考虑去其他城市发展,在此立誓,因为我不想再纠结下去了,爱好是用来调节生活的,如果一种爱好发展成对生活的困扰,这是不可取的,只能忍痛放弃。
东部所谓的气候变暖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总体而言弊大于利,原因如下: 1.对长江流域城市而言高温日数年年都增加而且屡创新高,一到夏天酷暑难耐无法出门,室外中暑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里夏天也是越来越热越来越干,对体感很不友好。 2.对东部而言这几年冬季低温特别极端,尤其是16和21年苏北香樟大量冻死以及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加枣华棕大量冻死,严重打击了绿化部门的积极性,不利于亚热带植物的北移和驯化,对处于南北交界处的人来说当地冬天景观越来越华北化是趋势。
商洛虽是陕南三市之一,为什么各方面都和关中接近? 和汉中安康不论是气候植被还是历史人文都相差甚远。
香樟在深圳也会出现"水土不服" 香樟虽然是深圳本土树木,梧桐山上就野生大香樟树,但园林绿化工程的香樟树基本上是产自华东地区,设计往往采用30公分甚至更大的特选树。 大规格香樟,尤其是老树在深圳表现不太好,适应性偏弱,成活率低,甚至十几年过去,树冠迟迟没有恢复。于是有的专家甚至认为香樟不适合作行道树。 这实际上是种源问题,要是深圳乡土香樟采种育苗,其适应性表现肯定会好许多。 其次,中小规格的香樟栽种也会有较好的适应性表现。就好比年轻人南下闯深圳,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要是年迈的老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适应性肯定要差一些。
福州,厦门和广州三地的绿化植被差异 不同点: 1.福州的香樟树比广州厦门两地都要多,香樟在福州是排名前三的行道树,在广州厦门基本排不上号。 2.厦门棕榈科植物用的比福州广州都要多,而广州厦门棕榈科植物运用都是大王椰子最多。 3.凤凰木火焰木在广州厦门都是普遍种植,在福州却是零星种植。 相同点: 这三地榕树都是数量最多的行道树,其中榕树芒果树羊蹄甲都是主流行道树。 以下是论文截图,第一张是福州的,第二张是厦门的,第三张是广州的。
中国不同城市道路两旁都会种植哪些树木? 根据《植物研究》2020年发表的王可等人学术研究《中国35个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特征研究》,基于百度街景选取99种常用行道树,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设置88362个样点,比较我国北方、南方、青藏、西北等地区行道树树种组成差异。答主这里根据气候带和气象地理区划,对各地区代表城市排名前几的树种进行细分罗列。 注:以下数字为树种相对多度=城市内种的数目/城市记录的所有种之和。
2324冬北亚热带部分城市棕榈科植物冻害情况 苏州棕榈
各气候带代表植物和适宜种植的植物 热带:椰子,大王椰。适宜种植北界:南亚热带南部,南亚热带北部。 南亚热带:榕树,三角梅。适宜种植北界:中亚热带中部。 中亚热带:樟树,杜英。适宜种植北界:北亚热带中部。 北亚热带:法国梧桐,女贞。适宜种植北界:暖温带中部,暖温带南部。 暖温带:国槐,银杏。适宜种植北界:中温带中部,中温带南缘。 中温带:白桦。适宜种植南界:中温带南缘。 寒温带:冷杉,落叶松。适宜种植南界:中温带北部。
雍正王朝里男角色谁最帅,女角色谁最美? 个人认为是分别是雍正和郑春华。
香樟是划分南北最具指示性的标志植物 在这张表格中,香樟在南方应用频率最高,北方也接近最低,而女贞因为比香樟更耐寒,因此南北应用频率差距不大,而榕树椰子因为更不耐寒,在南方都没有达到遍地的程度,因此香樟不适宜区基本可以认定地理北方。
福建椰子是否和山东香樟一个难度? 即福建是否存在椰子不适宜区?有人知道吗?
大多数淮安市民不支持种香樟树 草墨菇和gossipnole 赶快去淮水安澜论坛看看淮安当地人怎么评价香樟的,不要在这儿装瞎子。淮安当地人对香樟的评价和徐州连云港一模一样,不适合香樟是既定事实,不随着你们的意志而转移,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大王椰子能种和推广分别对温度有什么要求? 很多人都把大王椰子当成中南亚热带的气候指示性植物。
亚热带北缘与中部的差异要大于中部与南部的 中部连绿化基本框架都搭建起来了,南部只是在中部绿化框架下进行小的变动而已,而北缘的绿化框架还在跟着上一级气候带南部走。淮安绿化虽然在努力贴近上海,但是大框架还是跟着北京走,淮安和北京都是落叶阔叶树占据绝对优势,而南京则是落叶和常绿打平手了,苏州上海相比南京只是局部多了一些常绿阔叶树而已。再比如中亚热带擦边的上海杭州和北亚热带中部的南京绿化都是以法桐香樟为主,棕榈科植物很罕见,而中亚热带中部的重庆已经是满城榕树且棕榈科植物占据较高比例,中亚热带南部的柳州只是比重庆多了一些棕榈科植物而已,并没有热带气息,到了南亚热带中部热带气息才真正浓郁起来。这正说明植被相对于气候具有滞后性,全方位变暖目前还很难。
1979-2015江苏发生寒潮和频率的变化 1.寒潮以及强寒潮多以西路为主,特强寒潮多以东部为主。2.气候变暖使得寒潮和强寒潮发生频率明显减少,特强寒潮发生频率并没有减少。3.寒潮和强寒潮频率突变点与气温突变点吻合,特强寒潮并不吻合。4.苏东北以及南通以南沿海强寒潮频率反而呈现增加趋势。
绿化的四大档次 第一种是实验种植,这是逼格最低的,试种的最初阶段就是实验种植,需要科学上的人工干预才能存活,一般人根本无法种,比如北京香樟。 第二种是私人庭院种植,这种比实验种植要好点,不需要过分的人工干预,一般人可以种,但是也不算在北界范围内,因为只能个体种植,而且私人种植只对种植者所在地有绿化作用对城市面貌的改变可以忽略不计,比如聊城香樟。 第三种是开发商种植,开发商可以成堆种植,而且干预也更少,相对私人庭院已经是突破性的进步,但是最终也脱离不了小环境,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也微乎其微,比如郑州香樟。但是唯一的好处就是有钱的开发商可以不计成本引种不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这也为植物北移到不适宜区提供了契机。 第四种是绿化部门种植,绿化部门是最保守的,也是对城市面貌影响最大的,绿化部门更看重适应性,即能否用最低的成本带来最优的景观效果,不适宜区的植物冬天养护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而一个城市的财力是有限的,显然不符合上述条件。除此之外绿化部门布局的地方多是一些开阔的环境,比如行道树,沿河绿化带等,这对环境的考验比较发大,不适宜区的植物很难在开阔的地带长势良好。因此能被绿化部门看好的多是次适宜区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一种植物从次适宜区到不适宜区数量会断崖式减少。
南方暖温带和北方暖温带的区别 南方暖温带一般分布在高海拔山区,比如云贵北部,海拔越高大气保温作用越差,基础温度越低,南方暖温带是年均温拉低冬温。北方暖温带离冷源近,冬天温度低受寒潮影响大是其区别于南方的显著特点,北方暖温带一般是冬温拉低年均温。南方局部可以有暖温带而北方局部很难有亚热带,即使北方小气候再厉害都很难避免越冬问题。 所以某人为了刻意把淮安说成南方而把1621比作旱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我是反对的。旱灾在不同的气候带可以随机发生,而1621不是,明显纬度越低受影响越小,1621淮安香樟冻害严重就是气候不适宜的表现。
为什么淮河流域的人热衷讨论南北方话题? 是想搞地域分裂或者显示地域优越感吗?现实中几乎没人会闲的没事关注这些。南北方是个宏观概念,只有泛指,不会精确到某个地方。把淮河流域某地定义为南方或者北方和乱扣帽子没什么两样,因为不论是气候还是人文都是独立存在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一方要服从另一方的说法。如果把一个地方预设好是南方或者北方,那么为了证明预设的正确性各方面都会往南或者北靠,就会出现田忌赛马的比较,很难保证结论的公平公正。
常绿灌木的受欢迎程度要高于同耐寒性的常绿乔木 常绿灌木冻伤后很容易恢复树势,而且维护起来相对容易,而常绿乔木冻伤后恢复困难,而且对景观的影响较大,养护则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比如铁树耐寒不如香樟,在苏南冷年都不能保证无伤越冬,但是最北可以到济南,而香樟在济南却活不了。
雍正王朝很可能成为90年代仅次于三国演义的爆剧 还珠格格刚开播的时候非常火,现在影响力不行了,雍正王朝后续影响力将会超过,b站上雍正王朝的解析视频层出不穷,播放量也很高,知乎上讨论的也很热烈。水浒传还没有雍正王朝口碑好,是四大名著电视剧中最失败的一部。
浙江地理气候整体上更接近福建而不是江苏 1.浙江福建大多是中亚热带,江苏大多北亚热带甚至还有暖温带2.浙江福建是常绿阔叶林为主,江苏是落叶阔叶林为主,其中江苏淮河以北不存在适宜的常绿阔叶树3.浙江福建大多是山区,浙闽丘陵也是连片的,江苏是平原4.浙江福建森林覆盖率都很高,江苏则不然5.浙江福建都是东海海域,江苏是黄海海域,学术上有浙闽沿岸流不存在苏浙沿岸流6.浙江福建沿海都比同纬度暖,江苏盐城和洪泽湖以北不存在比同纬度暖和的地方7.浙江年降水量更接近福建而不是江苏。
淮安气候变成现在的扬州可能需要上百年时间 淮安现在相当于50年前的扬州并不等于50年后的淮安就等于现在扬州的水平。原因如下: 1.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是气候变暖最快的几十年,以后气候变暖可能放缓,不可能一直暖和下去。 2.淮安仅仅是现在的均温相当于50年前的扬州,极端低温相当于百年前的扬州,因为扬州在最冷的五六十年代极端都没有1621的淮安低,再加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比五六十年代更暖和。 50年后的淮安变成现在的扬州前提是均温一直匀速或加速变暖并且没有1621这样的超强寒潮,但是我认为这个很难实现,因为但凡发生一次1621就会把植被打回解放前水平,而且从那时候开始重新计算,那么淮安到现在扬州的水平起码要一百年以上,那我们可能活不到那个时候。
为什么大家更热衷南树北移而不是北树南移,明明后者更容易 很多外来树种只要气候一达到次适宜就会大量种植,比如长江流域城市很多都是香樟次适宜区,本底不太适合香樟,却把香樟作为排名第一的行道树。大连也是法桐次适宜区,新世纪以来用法桐全面代替国槐。川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种外来的小叶榕秋枫黄花风铃木等。闽南和珠三角城市不是热带却疯狂种植凤凰木大王椰鸡蛋花等热带植物,对本土的秋枫樟树等常绿阔叶乔木视而不见。可能是相对偏北的树种或者本土树种相对外来树种虽然经济但是不够美观吧,而且不能彰显地域特色,而次适宜区的树种做到了经济和美观的完美结合。
淮安的香樟分布 1.考虑绝对数量,清江浦淮安区可能更多(但是也未必,清江浦淮安区主要集中在城南和生态新城),因为建成区规模摆在那里,但是考虑比例和密度肯定是洪泽金湖盱眙更大,而且上面说的只是城区,在农村,清江浦淮安区和洪泽盱眙金湖香樟数量和密度更不用比,后者完爆前者,不适宜区大城市数量可能超过次适宜区小城市或者县城,但是比例很难上去。 2.清江浦淮安区老城区香樟太罕见,洪泽金湖盱眙则不然,说明清江浦淮安区本底难以种活香樟。3.相对数量,我更关注长势,长势意味着未来推广的可能性和程度,因为长势更好意味着气候更适合,也就更容易被用来绿化,淮安主城区香樟长势明显没有南三县好,需要保护过冬而南三县不需要,16/21冻害程度更是泾渭分明。4.每个人对多与少的理解不一样,去的地方不一样,看到的也不一样。
历史剧前五 算上名著改编剧的话,从第一到第五分别是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大秦帝国,汉武大帝,走向共和。三国演义是央视自制的四大名著电视剧,经久不衰。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历史剧尤其是雍正王朝,雍正王朝偏向于群像并融入对大历史观的思考,属于全方位的优秀(正是因为太优秀所以拉踩碰瓷的有很多),汉武大帝虽然突出汉武帝个人但是基本符合历史,没有胡编乱造的情节,而且拍的很通俗。大秦帝国讲的是法制,和当今社会息息相关。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上不了台面,但是走向共和好歹可以独立行走而大明王朝不行,而且走向共和收视率并不差。康熙王朝是没营养的爽剧。贞观之治比较枯燥,追求戏剧感和节奏感的人估计会看不下去。乾隆王朝整一个和珅传。
淮安长势不错的香樟树 即使行道树有长势不错的我也坚持认为我这里是香樟不适宜区,因为这样的长势不具备普遍性和代表性,很可能是个体差异造成的,遇到强寒年受影响的依然是大多数。人还是不能被表面迷惑的,要看清本质,不然会得出淮安=上海这样啼笑皆非的结论,有的时候走马观花调查结果反而不容易失真。
长江流域城市常绿阔叶树数量和比例排名 个人认为是南京<合肥<武汉<上海<苏州、杭州<长沙、南昌<重庆,以上城市除了重庆最多的是榕树以外其他城市常绿阔叶树都是香樟一家独大,大家认同吗?
大宅门中你最喜欢哪个女性角色? 我喜欢外柔内刚的老太太,敢爱敢恨的杨九红和天真而且痴情的白玉婷。
作为当地人,说说外人对江苏气候的误解 江苏作为南北交界省份,有5点很误导外行人的地方,本人作为江苏本地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在此进行总结:1.地形都是平原让人误以为江苏南北气候都差不多,所以就出现了以人文划分地域的乱象。2.苏南经济发达,香樟等常绿树价格偏贵让人误以为苏北在引种常绿树方面没有经济优势,种的少是经济原因而不是气候原因。3.原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不占据优势让人误以为苏南本底植被和暖温带差不多。4.不少人因为徐州冬天供暖而认为徐州最冷,实际上供暖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决定的而不是气候。5.不少人认为沿海一定比内陆暖和,实际上洪泽湖以北越往东越冷。
江苏是个绿化观念高度统一的省份 和隔壁按照纬度或者河流划分绿化风格的安徽不一样,江苏的绿化观念极其统一,只有省际概念,没有分界线概念,苏北的香樟等常绿阔叶树没有苏南多都是气候原因(气候决定引种量上限),由于江苏是南方省,重心在长江以南,再加上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因此秦岭淮河以北的苏北绿化很难定型,只要暖和了,苏北就会不留余地利用这个机会,反正苏南苏中能种的自己迟早能种,苏中以前没有香樟现在都满大街了,还怕我未来不会实现吗?
淮安边缘亚热带树种的引种牵扯大半个北江苏的命运 淮安能种的徐州都能种,淮安能推广的徐州都能推广,两个城市看不出本质差别,从陇海线一直到苏北灌溉总渠热量都是渐变,并在苏北灌溉总渠附近形成结界。
徐州淮安扬州三地的绿化树种比较,淮安和徐州很接近 以最能代表三地长势的香樟镇楼,第一,二,三张分别是扬州淮安徐州的,都是今年的照片。
淮安最具欺骗性的几个特征 1.淮安市区在废黄河以南,甚至建立一个南北分界标志误导人,而最能代表气候植被分界的苏北灌溉总渠反而不受当地人重视2.气候变暖让本底暖温带的淮安也变成了指标亚热带,东部极端低温屡创新低使得东部不少城市空有亚热带之名而无亚热带之实3.淮安南三县是亚热带让人误以为整个淮安都是亚热带4.淮安人文偏南方而且在平原上让人误以为同文化地区气候也是一类。
东部发现的最北的露天存活的加枣北界在盐城市区 第一张照片是14年的街景,说明此处14年之前就有种植,第二张,第三张照片是去年本人委托朋友去盐城实地拍摄的,一共三棵,第四张是16年冻害时的照片,地点在森风国际汽车城,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经过了16和21寒潮,虽然没啥观赏价值但是勉强能存活。
徐州与淮安气候相差十年甚至更短 淮安选取81-10的数据,徐州选取91-20的数据,38项指标中,徐州赢了20个,淮安赢了15个,打平3个,而且淮安输的多数是极端指标,这些指标和植物越冬有重要相关度,赢的主要是小于0度的天数和积寒等次要指标,在小于-5度的天数和积寒方面对比徐州又没有优势。这或许可以说明徐州市区和淮安市区绿化风格,以及亚热带植物长势的高度相似性。
豫西小城三门峡的香樟树 三门峡位于黄土高原,和陕西接壤,海拔在300-400m,1均0度左右,年均降水量500mm,常绿树以雪松最多,其次是女贞,香樟比较罕见。
淮安地区的土壤特征 淮安市土壤PH总体呈现南部靠近盱眙、洪泽较低,北部的清江浦区、涟水县较高的分布,监测点中有5个PH小于6.5,最低为5.19;PH在6.5-7.5之间的有15个;PH超过7.5的有46个,最高为8.28。 有机质含量分布大体上也是西南部靠近洪泽湖地区较高,东北部相对较低。 整体来看,基础点土壤中无机元素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低污染风险的测点61个占92%以上,中污染风险点5个占8%,无高污染风险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土壤无机元素环境质量超过污染风险筛选值的主要集中在涟水,其中3个测点砷超标占标率分别为119.2%、145.5%和152.4%,1个镉超标占标率为101.2;盱眙出现一个测点镍超标,占标率为193.4%。 淮安北部的清江浦淮阴涟水土壤PH值比河南平均值还要高,典型的北方特征,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说这是亚热带区系的土壤。
苏北的亚热带植物引种经验不一定适用河南 因为没去过河南所以不好详细说,我就说个大概的吧,河南绿化风格比苏北略微保守点,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不过我认为人为因素才是最重要的。 河南和苏北都是黄淮地区但是情况不同,河南地处内陆,昼夜温差大,突然的辐射降温对植物不友好,苏北地处平原,冷空气畅然无阻,会有长时间的低温天气考验,寒潮过后回暖慢导致植物积寒严重。还有两省的绿化观念差异,政府定位都有不同。加枣华棕等棕榈科植物原产国外,耐辐射低温的能力强,相对适合河南,郑州洛阳小环境的加枣华棕长势都不错。而香樟等常绿阔叶树不耐干旱,相对适合苏北,但是苏北和河南一样都是香樟不适宜区,而且苏北的冻害问题可能比河南更严重。
新世纪黄淮江淮城市大寒潮数据统计 以16/18/21/24为例,选取南北分界线附近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均温采用四点法计算,数据采用整点数据(0点的数据计入前一天),冷平流数据用的是北风时点的低温,均温,高温。
苏北和苏中的情况不同,引种常绿阔叶树需要自己摸索经验 有人说现在的淮安在走过去扬州的路子,这句话我不敢苟同。南京扬州甚至盐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是香樟次适宜区了,八九十年代已经进入次适宜区几十年了,再加上那段时期的变暖是伴随着极端低温提高的(现在的变暖伴随着极端低温事件增加),另外常绿风也是那时候刮起的,使得苏中在那段时间得以迅速推广香樟,再加上传统的樟不过长江的观念等,从而给人留下了气候变暖飞快的假象,苏北也在那段时间引种了不少香樟,然而实践证明苏北和苏中不论是气候还是土壤都存在较大差异,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现在都是香樟不适宜区,这几个城市需要自己摸索引种道路,切不可盲目效仿苏中的经验,以免得不偿失。
很羡慕陕西,什么都是秦岭一刀切,简单干脆 生在江苏这个平原省就是麻烦,找气候植被带分界线需要足够多的照片和数据作为支撑,还要和周边城市对比,弄得我焦头烂额。还有陕西秦岭保留了很多原生植被,而江苏很多地方原生植被破坏严重,通过原生植被推断气候都成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说说亚热带北端城市———江苏盐城 和淮安一样,盐城也是大众认知中的南方城市,在淮河以南,说江淮官话,饮食上也是淮扬菜系为主,但是本吧对盐城气候植被认知较少,下面谈谈我本人入圈以来对盐城地理气候的一些认识,欢迎大家讨论。
16以后淮安香樟引种量要少于16以前 高铁东站附近是19年左右开发的,周边基本看不到什么香樟树,全是落叶树。哪怕是新建的小区都以落叶树为主。生态新城是08年开发的,那段时间基本没有16和21这样的强寒潮,所以那里常绿树很多。
论江苏境内的三大植被分界线 苏南到苏中的植被变化(分界线长江沿岸):杨梅柚子等不太耐寒的常绿阔叶树种类和数量减少,落叶树比例增加但是香樟数量依然可以压过落叶树。 苏中到苏北的植被变化(分界线苏北灌溉总渠):常绿阔叶树尤其是香樟迅速减少,女贞数量超过香樟,落叶树比例增加甚至占据绝对优势。 苏北到鲁南的植被变化(分界线陇海线):常绿阔叶树比例进一步减少,松柏比例开始超过常绿阔叶树,香樟从有规模种植变成零星分布。
淮安内部气候差异分析,市区气候和涟水非常接近 我的分析都是来自官网统计数据和权威论文。
南京用来绿化的常绿阔叶树比例可能没有扬州高 这俩城市都是落叶树比例高于常绿树,而香樟又是各自绿化数量最多的树种。南京由于种植传统和历史人文等原因使得老城区遍地法桐,法桐就是南京的名片,另外南京除了香樟以外基本不会大量种植其他常绿阔叶树。而扬州不需要刻意通过法桐去代言,因此法桐比例比南京少很多,而且扬州除了香樟以外女贞广玉兰照样种的很多。不过南京的香樟比例可能不亚于扬州,和南京扬州纬度气候差不多的信阳绿化也是以香樟为主。
论徐州的南北方元素 江苏,徐州到底属于南方还是北方,这个话题怎么辩论也辩论不清。 徐州的北方元素:如果以淮河划界,徐州是北方,徐州大部分人的口音是北方口音。饮食,辣度和咸度较传统南方高。徐州人吃羊肉的水平相比北方草原牧区的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州冬天有暖气,得益于曾经江苏各地市设在徐州的矿务局,留下的供暖基础,慢慢的覆盖到整个城市,然后徐州人的冬天慢慢的离不开暖气,但是徐州的供暖不是政府强制的,有的小区供暖,有的小区不供暖,市区有,县区没有(除了沛县部分地区有),徐州市政府和各区政府里还有个部门叫供暖办。 徐州的南方元素:徐州有少部分人带有江淮口音。徐州菜里除了北方的辣,还带有南方特有的甜味。徐州吃米也吃面,甚至吃米比面更多,最起码一半一半。米线,被徐州人吃出了极致的水准。徐州的植被,徐州城市绿化,大片的竹林,茂密的香樟树,粗壮的广玉兰,枇杷树,路边公园绿化还随处可见芭蕉树。每年超过900毫米的降水量,是北方没有的,使路边的行道树下面的砖缝里,夏天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夏天的闷热犹如蒸桑拿一样。冬天到徐州以北城市,满眼枯黄,而徐州是绿意盎然,植物真是奇怪,人感觉不到气候的明显变化,但是植物可以。徐州的园林景观,山水景观,亭台楼榭,带有明显的北方不具有的南方风格。徐州的钓鱼佬经常可以钓到鳜鱼和淡水鲈鱼,这在徐州以北的北方是看不到的。 徐州这座不南不北的城市,很多人说它是南方省份的北方城市,北方人说它是南方,南方人说他是北方,甚至徐州本地人也大多数觉得自己是北方,但是事实证明,这座城市在最近这三十年里,饮食习惯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元素,已经越来越南方化,南方元素相比三十年前越来越多。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