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Ray 太阳光Ray
如果你明白你去的方向,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关注数: 266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10,316 关注贴吧数: 619
南怀瑾:疾病原来只有三分,加上心理作用就成了七分 “无怛化”,生病也好,死也好,一切都是天地物理自然的变化;生病的时候就生病,当然不是叫你不吃药,药还是要吃,何必心里恐怖! 我们先讨论这一点,关于子来生病,庄子只讲了三个字,“无怛化”。“怛”就是害怕,害怕变化,这就是生病的哲学了。上面讲一个生理变化的道理,我们生病,不管是中医、西医,在医理上有个最大的原则,学医的同学们更要注意,任何病只有三分,但是我们心理的痛苦加上去,变成了七分,好痛哦!好痛哦!尤其生病的人喜欢人家照应,等于小孩子一样,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没有事情都要哭一下的。人生病的时候最喜欢别人来看他,照应他,痛不痛啊?痛得很哦!有许多人就是小孩子脾气,其实并没有那么痛,喊痛都是自己心理作用。 譬如一个人感冒很痛苦,但是自己心理把它加重了,因为恐怖生病,下意识的心理作用;这个加上以后,使病的消除增加很多的困难。所以在医学上,可以看到很多的事实,往往有些人吃错了药,但把病吃好了,因为信赖医生,认为药吃下去,自己就会得救了;所以有许多医案,给病人吃的根本不是药。现在美国很多家庭,都是摆的药瓶子,非常相信药,当然医生生意也好,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多得要命。 但是据我所知的资料,而且都有医学上最高明的资料,很多医不好的病,医生给他吃的是白糖,包起来像一颗药一样,他说,多半是安抚病人的心理;结果病人也活得好好的,因为心理病很严重。科学文明愈发达,一般人的心理病愈严重,要解除自己心理这个问题,就是庄子这三个字,“无怛化”,没有那么恐怖,对于生命看得空一点,生病就不那么恐怖,也不那么怕死了。……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中国哲学里常用到,造物、造化、阴阳、大块等。前面提过大块就是我们这个天地,天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是生老病死。这里有个比较,过去佛家的哲学,对于人生生老病死的四个阶段,非常看重,整个的印度哲学也都看重。印度哲学提出来的四个阶段很明显,中国本来也有;印度哲学是要从这四个问题跳出来,要脱离,要人如何解脱生老病死,因而创立了佛学的哲学系统,也就是佛教的基本宗教哲学。 如果拿掉了宗教的外衣,只拿文化精神来比较,庄子在这里的说法,代表了中国上古文化对于生老病死的看法,轻松得很!不像其他宗教看得那么严重。庄子说,这个大块天地“载我以形”,注意这个“载”字,我们上次也提到过,是说这个身体像车子一样,把“我”装在里面,就是“载我以形”的意思。所以说,身体不是我,我也不是身体,可是身体现在属于我用的,等于我的一部车子。有了形体,活着时“劳我以生”,活着忙忙碌碌;“佚我以老”,老了给我一个退休安详;“息我以死”,死了是让我休息。所以“故善吾生者,乃善吾死也”,真懂得生命的人,才能够真懂得死亡,生既不足以喜,死也不足以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阶段。 但是呢!所有的哲学,以及宗教哲学,都只讲到这里为止,死了以后还有没有呢?那么这又归到佛学里头去了。答案是还有。道家没有讲得那么明显,承认还有,还再来的,就是轮回。轮回就是重新回转来,又是生老病死,所以这个生命永远是连绵不断的,这是生命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后面有个东西,有个无比的功能,那就是宗教哲学所定的第一因。第一因另有各种名称,叫它是道也好,叫它是什么也好,庄子接着另有一个形容。 ——南怀瑾先生《庄子諵譁》
南怀瑾:疾病原来只有三分,加上心理作用就成了七分 #了凡四训#“无怛化”,生病也好,死也好,一切都是天地物理自然的变化;生病的时候就生病,当然不是叫你不吃药,药还是要吃,何必心里恐怖!   我们先讨论这一点,关于子来生病,庄子只讲了三个字,“无怛化”。“怛”就是害怕,害怕变化,这就是生病的哲学了。上面讲一个生理变化的道理,我们生病,不管是中医、西医,在医理上有个最大的原则,学医的同学们更要注意,任何病只有三分,但是我们心理的痛苦加上去,变成了七分,好痛哦!好痛哦!尤其生病的人喜欢人家照应,等于小孩子一样,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没有事情都要哭一下的。人生病的时候最喜欢别人来看他,照应他,痛不痛啊?痛得很哦!有许多人就是小孩子脾气,其实并没有那么痛,喊痛都是自己心理作用。   譬如一个人感冒很痛苦,但是自己心理把它加重了,因为恐怖生病,下意识的心理作用;这个加上以后,使病的消除增加很多的困难。所以在医学上,可以看到很多的事实,往往有些人吃错了药,但把病吃好了,因为信赖医生,认为药吃下去,自己就会得救了;所以有许多医案,给病人吃的根本不是药。现在美国很多家庭,都是摆的药瓶子,非常相信药,当然医生生意也好,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多得要命。   但是据我所知的资料,而且都有医学上最高明的资料,很多医不好的病,医生给他吃的是白糖,包起来像一颗药一样,他说,多半是安抚病人的心理;结果病人也活得好好的,因为心理病很严重。科学文明愈发达,一般人的心理病愈严重,要解除自己心理这个问题,就是庄子这三个字,“无怛化”,没有那么恐怖,对于生命看得空一点,生病就不那么恐怖,也不那么怕死了。……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中国哲学里常用到,造物、造化、阴阳、大块等。前面提过大块就是我们这个天地,天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是生老病死。这里有个比较,过去佛家的哲学,对于人生生老病死的四个阶段,非常看重,整个的印度哲学也都看重。印度哲学提出来的四个阶段很明显,中国本来也有;印度哲学是要从这四个问题跳出来,要脱离,要人如何解脱生老病死,因而创立了佛学的哲学系统,也就是佛教的基本宗教哲学。   如果拿掉了宗教的外衣,只拿文化精神来比较,庄子在这里的说法,代表了中国上古文化对于生老病死的看法,轻松得很!不像其他宗教看得那么严重。庄子说,这个大块天地“载我以形”,注意这个“载”字,我们上次也提到过,是说这个身体像车子一样,把“我”装在里面,就是“载我以形”的意思。所以说,身体不是我,我也不是身体,可是身体现在属于我用的,等于我的一部车子。有了形体,活着时“劳我以生”,活着忙忙碌碌;“佚我以老”,老了给我一个退休安详;“息我以死”,死了是让我休息。所以“故善吾生者,乃善吾死也”,真懂得生命的人,才能够真懂得死亡,生既不足以喜,死也不足以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阶段。   但是呢!所有的哲学,以及宗教哲学,都只讲到这里为止,死了以后还有没有呢?那么这又归到佛学里头去了。答案是还有。道家没有讲得那么明显,承认还有,还再来的,就是轮回。轮回就是重新回转来,又是生老病死,所以这个生命永远是连绵不断的,这是生命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后面有个东西,有个无比的功能,那就是宗教哲学所定的第一因。第一因另有各种名称,叫它是道也好,叫它是什么也好,庄子接着另有一个形容。   ——南怀瑾先生《庄子諵譁》
人一有福了,都觉得什么享用都理所当然!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11 第五集第二句我们也再复习一下。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我们现在这样的提醒太少。您看在整个经济发展的时候,只要能赚钱,很多的人他想不到正在把整个地球的大自然破坏掉,他没有这种尊重天地万物的态度、珍惜宝贵资源的态度。假如一个企业家把大自然都破坏得体无完肤,那这个企业家的小学老师要记一个大过,因为小学没有教。所以我在阎罗王那边的档案不是很好,所以要戴罪立功,有机会就要赶紧把爱护自然的这些思想观念跟大众,尤其跟孩子交流。像这一次,我们七月十四号到十九号“大专营”,这样的课程一定要让大学生学习、了解,他们是未来的主人翁,他们才能带头来爱这个大地母亲。 所以人很容易在福报当中堕落。人一有福了,都觉得什么享用理所当然。人一下子有钱,吃起饭来,三四十道菜。我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在哪里吃也不讲了,因为讲出来说,你讲我们台湾,那这台湾的同胞对我就有意见;我假如说海南,那海南的同胞又对我有意见。“人情不可拂”,这个时代讲话不容易,一不小心,讲到人家不高兴的了。坦白讲,人要能听得了别人的劝,一定要把爱憎的心放下。听了不顺耳的,嗔恚心就上来了,不然就爱得要死,不然就恨得要死。爱得要死的,谁都不能讲他坏话;恨得要死的,就见不得他一点好。 大家看,民主时代为什么会乱?不就是这些政客死死抓住人这个爱憎的心,在那里兴风作浪,把人的执着、分别统统都给它吊起来。那真是做那种事,本来要用这句话,好像有点不文雅,就是生孩子都不会生到好的。甚至于坦白讲,那个把民族的团结都分化掉,真的是断子绝孙的报都有。可是人现在不懂因果,什么事都敢干,只要能够满足他眼前的利益,他哪有去考虑那些事,甚至还觉得自己口才好,能够把这些风波给它搅动起来。所以孔子提醒我们,“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话会让人愈来愈不和谐、冲突的,保证那个人有问题。要冷静,不要一讲,把我们心中的执着喊起来,还在那里“好!好!说得对!”言语要隐恶扬善,要把是非呈现出来,不是一直去对立、批评,这样就不好了。 所以在福报当中,人很容易视为理所当然。一有钱了,人的心境是什么?“我赚的,当然是我花。”有没有道理?一点道理都没有。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啊。今天没有政府,我们处于战乱,你怎么赚钱?你怎么经营事业?今天各行各业配合,我们的生活才能进行,包含一个行业里面都有上下游。甚至于我们在学校教书,我们也要有行政人员的配合。都有这么多人一起来成就这件事情,怎么会说都是我们的功劳,都是我们应该赚的钱?应该想着社会是一个互助之体,这个钱是来自于社会对我的信任,我照顾好自己的家,有余力了,我应该也要去帮助困苦的人,或者是去帮助这个社会现在最需要的,让这个社会更好。我们赚了钱自己花了,社会哪里很需要了,我们视而不见,这个都是不妥当的。所以人能够在福报、顺境当中而不起贪心,真功夫,很不容易。 而太宗也是时时提醒自己,提醒身边的人。有一次太宗皇帝说了,人假如拿着明珠去打麻雀,可不可惜?当然可惜,明珠比麻雀珍贵多了,那很可惜了。接着太宗讲到,人的性命比明珠更有价值,可是却见到了这些金银财宝,触犯法网,收受贿赂。触犯法网,结果把命都没有了,那是不是像拿着明珠去要打麻雀,是吧?拿着性命去贪那些财,最后也没贪到,命都没了,就愚昧了。 所以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以去打麻雀,以这个性命这么重要,怎么可以用这么宝贵的性命,去贪那一些财物,把命都给毁掉了呢?所以也劝底下的人要好好的尽忠职守,利益老百姓,国家的俸禄水到渠成了,来成就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没有担忧。决定不可以用贪求受贿来取得财富,这是把命都给丧掉的错误方式,所以实在可笑。 接着很难得,太宗皇帝说“帝王亦然”。我们从《贞观政要》里面看到,唐太宗讲完道理,常常会回光返照。当帝王的也是这样,“恣情放逸”,纵欲了,奴役人民没有节度了,信任小人,疏远正直、忠诚的臣子,“有一于此,岂不灭亡?”这个“有一于此”不知道是不是从大禹这句话来的,太宗皇帝很好学,用上了,“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刚刚讲到的放纵自己、奴役人民、亲近小人、疏远忠臣,只要有一条,可能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接着他又举到了,“隋炀帝奢侈自贤”,点到了一个重点,奢侈,而且还自尊自大,自以为自己贤德,不用贤臣的意见。所以亡国之君,身边一定有忠臣,决定有忠臣,是不听造成的。而且“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被臣下,也是死于这个匹夫之手,是很可悲的下场。
人一有福了,都觉得什么享用都理所当然!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11 第五集第二句我们也再复习一下。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我们现在这样的提醒太少。您看在整个经济发展的时候,只要能赚钱,很多的人他想不到正在把整个地球的大自然破坏掉,他没有这种尊重天地万物的态度、珍惜宝贵资源的态度。假如一个企业家把大自然都破坏得体无完肤,那这个企业家的小学老师要记一个大过,因为小学没有教。所以我在阎罗王那边的档案不是很好,所以要戴罪立功,有机会就要赶紧把爱护自然的这些思想观念跟大众,尤其跟孩子交流。像这一次,我们七月十四号到十九号“大专营”,这样的课程一定要让大学生学习、了解,他们是未来的主人翁,他们才能带头来爱这个大地母亲。 所以人很容易在福报当中堕落。人一有福了,都觉得什么享用理所当然。人一下子有钱,吃起饭来,三四十道菜。我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在哪里吃也不讲了,因为讲出来说,你讲我们台湾,那这台湾的同胞对我就有意见;我假如说海南,那海南的同胞又对我有意见。“人情不可拂”,这个时代讲话不容易,一不小心,讲到人家不高兴的了。坦白讲,人要能听得了别人的劝,一定要把爱憎的心放下。听了不顺耳的,嗔恚心就上来了,不然就爱得要死,不然就恨得要死。爱得要死的,谁都不能讲他坏话;恨得要死的,就见不得他一点好。 大家看,民主时代为什么会乱?不就是这些政客死死抓住人这个爱憎的心,在那里兴风作浪,把人的执着、分别统统都给它吊起来。那真是做那种事,本来要用这句话,好像有点不文雅,就是生孩子都不会生到好的。甚至于坦白讲,那个把民族的团结都分化掉,真的是断子绝孙的报都有。可是人现在不懂因果,什么事都敢干,只要能够满足他眼前的利益,他哪有去考虑那些事,甚至还觉得自己口才好,能够把这些风波给它搅动起来。所以孔子提醒我们,“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话会让人愈来愈不和谐、冲突的,保证那个人有问题。要冷静,不要一讲,把我们心中的执着喊起来,还在那里“好!好!说得对!”言语要隐恶扬善,要把是非呈现出来,不是一直去对立、批评,这样就不好了。 所以在福报当中,人很容易视为理所当然。一有钱了,人的心境是什么?“我赚的,当然是我花。”有没有道理?一点道理都没有。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啊。今天没有政府,我们处于战乱,你怎么赚钱?你怎么经营事业?今天各行各业配合,我们的生活才能进行,包含一个行业里面都有上下游。甚至于我们在学校教书,我们也要有行政人员的配合。都有这么多人一起来成就这件事情,怎么会说都是我们的功劳,都是我们应该赚的钱?应该想着社会是一个互助之体,这个钱是来自于社会对我的信任,我照顾好自己的家,有余力了,我应该也要去帮助困苦的人,或者是去帮助这个社会现在最需要的,让这个社会更好。我们赚了钱自己花了,社会哪里很需要了,我们视而不见,这个都是不妥当的。所以人能够在福报、顺境当中而不起贪心,真功夫,很不容易。 而太宗也是时时提醒自己,提醒身边的人。有一次太宗皇帝说了,人假如拿着明珠去打麻雀,可不可惜?当然可惜,明珠比麻雀珍贵多了,那很可惜了。接着太宗讲到,人的性命比明珠更有价值,可是却见到了这些金银财宝,触犯法网,收受贿赂。触犯法网,结果把命都没有了,那是不是像拿着明珠去要打麻雀,是吧?拿着性命去贪那些财,最后也没贪到,命都没了,就愚昧了。 所以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以去打麻雀,以这个性命这么重要,怎么可以用这么宝贵的性命,去贪那一些财物,把命都给毁掉了呢?所以也劝底下的人要好好的尽忠职守,利益老百姓,国家的俸禄水到渠成了,来成就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没有担忧。决定不可以用贪求受贿来取得财富,这是把命都给丧掉的错误方式,所以实在可笑。 接着很难得,太宗皇帝说“帝王亦然”。我们从《贞观政要》里面看到,唐太宗讲完道理,常常会回光返照。当帝王的也是这样,“恣情放逸”,纵欲了,奴役人民没有节度了,信任小人,疏远正直、忠诚的臣子,“有一于此,岂不灭亡?”这个“有一于此”不知道是不是从大禹这句话来的,太宗皇帝很好学,用上了,“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刚刚讲到的放纵自己、奴役人民、亲近小人、疏远忠臣,只要有一条,可能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接着他又举到了,“隋炀帝奢侈自贤”,点到了一个重点,奢侈,而且还自尊自大,自以为自己贤德,不用贤臣的意见。所以亡国之君,身边一定有忠臣,决定有忠臣,是不听造成的。而且“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被臣下,也是死于这个匹夫之手,是很可悲的下场。
念念为老百姓、为底下的人着想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11 第五集有一句话叫「殷鉴不远」,殷是商朝,这一句话就是周朝这些主权者在反思的,「商灭亡离我们还不远,我们要引以为戒」。其实「殷鉴不远」对我们人生的提醒,我们这一生所有接触到的人,他的人生,我们都要变成我们人生的借镜。甚至于我们看到历史上所有的人,都要拿来变成我们的借镜,那我们的人生就有高度的警觉性、高度的觉照能力。不能把历史当故事看、武侠小说看,看完就没了。 在贞观初年的时候,太宗对着身边的臣子、侍奉他的臣子,做到了。太宗皇帝自觉性很强,不只有臣子在劝他,而且他也常常在讲的过程当中,不只提醒他自己,他也在提醒所有的臣子。为什么必须提醒臣子?他是君父,一国之父,对于臣民他也要教育,以身作则,而且要教化人民,所以叫「天地君亲师」,而君者也要做师的角色、做亲的角色,为人民之父母、为人民之好的导师。 太宗对着侍奉他的臣子说到,隋炀帝在好多地方都建他的行宫,很大的宫殿,而且常常出去玩,常常玩乐,政事就没有办。而当他要出去玩的时候,要有多少人陪着他去,他的吃、住都要张罗。再来,光是他出去游玩的路就有几百步宽,你看那要多少人去开路,然后路旁都种着很多树木,那要多少人去植。所以老百姓都不堪负荷了,这么多的工作量,建一个宫殿要花多少人力,而且又不是一天建好,一建都是几年,民不聊生,老百姓没法生活了,最后就作乱了。 太宗皇帝后面讲到「逮至末年」,等到隋朝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他这么样放纵自己,苛刻老百姓,最后晚年是什么情况?一寸土地、一个老百姓都不是他的了,「尺土」,这么小的一片土地,还有老百姓也不是你的了,全部都反你了。这是自己做来的,咎由自取,而且最后还是被底下的臣子给杀了。 太宗皇帝说「以此观之」,从隋朝的经验看起来,「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盖那么多宫殿,常常出去行幸游玩,那对自己、对国家是有大损害。所以他说道,这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所以他深深的自己引以为借镜,不敢轻易用人力,奴役人民,而且要让百姓安静、安定生活,休养生息;而且深怕老百姓不满、有叛意,他是很慎重在体恤人心。这个就是不「峻宇雕墙」,不注重个人的享乐,能体恤人民。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我们看一个国君、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时时是爱敬存心、恭敬人民,做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去考虑,而且念念为老百姓、为底下的人着想。而「节用」就是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民脂民膏,他们都是血汗钱,怎么可以这样子挥霍呢?
念念为老百姓、为底下的人着想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11 第五集有一句话叫「殷鉴不远」,殷是商朝,这一句话就是周朝这些主权者在反思的,「商灭亡离我们还不远,我们要引以为戒」。其实「殷鉴不远」对我们人生的提醒,我们这一生所有接触到的人,他的人生,我们都要变成我们人生的借镜。甚至于我们看到历史上所有的人,都要拿来变成我们的借镜,那我们的人生就有高度的警觉性、高度的觉照能力。不能把历史当故事看、武侠小说看,看完就没了。 在贞观初年的时候,太宗对着身边的臣子、侍奉他的臣子,做到了。太宗皇帝自觉性很强,不只有臣子在劝他,而且他也常常在讲的过程当中,不只提醒他自己,他也在提醒所有的臣子。为什么必须提醒臣子?他是君父,一国之父,对于臣民他也要教育,以身作则,而且要教化人民,所以叫「天地君亲师」,而君者也要做师的角色、做亲的角色,为人民之父母、为人民之好的导师。 太宗对着侍奉他的臣子说到,隋炀帝在好多地方都建他的行宫,很大的宫殿,而且常常出去玩,常常玩乐,政事就没有办。而当他要出去玩的时候,要有多少人陪着他去,他的吃、住都要张罗。再来,光是他出去游玩的路就有几百步宽,你看那要多少人去开路,然后路旁都种着很多树木,那要多少人去植。所以老百姓都不堪负荷了,这么多的工作量,建一个宫殿要花多少人力,而且又不是一天建好,一建都是几年,民不聊生,老百姓没法生活了,最后就作乱了。 太宗皇帝后面讲到「逮至末年」,等到隋朝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他这么样放纵自己,苛刻老百姓,最后晚年是什么情况?一寸土地、一个老百姓都不是他的了,「尺土」,这么小的一片土地,还有老百姓也不是你的了,全部都反你了。这是自己做来的,咎由自取,而且最后还是被底下的臣子给杀了。 太宗皇帝说「以此观之」,从隋朝的经验看起来,「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盖那么多宫殿,常常出去行幸游玩,那对自己、对国家是有大损害。所以他说道,这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所以他深深的自己引以为借镜,不敢轻易用人力,奴役人民,而且要让百姓安静、安定生活,休养生息;而且深怕老百姓不满、有叛意,他是很慎重在体恤人心。这个就是不「峻宇雕墙」,不注重个人的享乐,能体恤人民。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我们看一个国君、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时时是爱敬存心、恭敬人民,做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去考虑,而且念念为老百姓、为底下的人着想。而「节用」就是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民脂民膏,他们都是血汗钱,怎么可以这样子挥霍呢?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听思聪」要听到弦外之意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11 第五集我们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这五年,从零七年开始,培训弟子规师资,今年第五年了。九百八十四所华小,西马,后来东马很多学校都响应了,超过一千多所小学都有在推展《弟子规》,我们听了很欣慰。这些孩子在小学都有熏习这一些教诲,他的人生就有这些正确的思想判断、价值取向;而且是整代的,就是这一代所有的孩子统统都学过,他们以后彼此都有共同的语言跟价值判断,这个事情做得是太有意义了、太伟大了。当然,这背后也不乏诸位学长极力的支持,都在大家的因缘当中,尽心尽力在教孩子学习。 熏习这些经典,有正确的思想,他的人生才能走好。同样的,为什么会有贞观之治?决定离不开这一套《群书治要》。唐太宗皇帝都看过这些教诲,落了印象,臣子一讲的跟这些相应,他马上「对,大禹讲过」。我们看「外作禽荒」,出去打猎乐不思蜀,不想回来,一年打太多次了,不理朝政,这样的情况很多。唐太宗先生他是武将,十几岁就带兵打仗了,你叫他不打猎,我看可能手会痒,这是他的拿手本事。所以魏征先生劝他,「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而且只要出现出去打猎太多次了,他的臣子会劝他。 有一次又出去打猎了,有一个臣子叫谷那律,他那时候的身分是谏议大夫,也是给皇帝提意见的。刚好在途中遇到下雨,雨下得很大,结果在那里避雨,因为他们穿着雨衣,那个时候的雨衣是绢布涂上漆,可以防水。唐太宗就刚好问这个大臣,这个油衣、雨衣要怎么做才能做到完全不漏。刚好在那里等雨,谈到这一个话题,结果这个谷那律就说,皇帝,用瓦片做就不会漏了。 诸位学长,「听思聪」。这个皇帝一听,会不会「好,来人啊,用瓦片做雨衣」,会不会这么做?不会。那雨衣不就重死人了,路还能走?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听思聪」不是他讲的每一个字你都听清楚了叫「听思聪」而已,还要听懂什么?弦外之意。为什么?我们年纪不小了,年纪大了,人家直接劝我们,我们会恼羞成怒,所以人家只好暗喻,旁敲侧击,看我们能不能听懂。 我记得师长有一次说,二十岁以前可以劝,二十岁到四十岁不能直接劝,要用暗示的,四十岁以上可能就劝不了了。大家听这些教诲要会听,不要听死了。下一次人家说,「我最近跟你这样相处,你觉得我有哪一些地方不足的,你帮我提一下意见」,你可不能跟他说:「你今年几岁?」他说「四十二岁」,「哎呀,不行,你已经超过四十岁了」。所以听经要会听,要依义,依那个义理,不依语,不是依表面的文字相。 ...... 这一个大臣很有劝谏的智慧,他给太宗回答,「你用瓦片做,水就不会漏。」太宗是聪明人,一听到讲这句话,提醒他什么?你就不要出来,不就不会淋雨了嘛。意思就是说你出来太多了。「听思聪」,听到弦外之意。 真的我们成年以后,人家有时候真的抓不准我们会不会恼羞成怒,有些话都点到为止,人要会听。甚至于看经典,都能懂得这是在讲我,我怎么反思,句句都从心性当中反思自己做到没有。「父母呼,应勿缓」,这个对父母的恭敬心做到没有?不是只有做表面几天、几个动作。「冬则温,夏则凊」,这颗能时时体恤父母的心做到没有?能体恤他人的心提起来没有?句句要在心地当中下功夫。 太宗皇帝一听,听懂了,不简单。欢喜接受,还给他五十段布,然后还送给他一条金带。这个赏,做什么?鼓励所有的臣子劝谏,这个赏的真正意义在带动风气。太宗这一些动作,都是有治国的德行,还有他的智慧,用这样来带动群臣,没有顾忌的来劝谏他的过失。
不能调伏自己的贪欲,我们就成为欲望的奴隶了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四集我们每一次见面,等于是一个礼拜又过去了,岁月如梭。古人都惜寸光阴,我们也要很好的善用我们的光阴,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学问。我有智慧跟真实学问,才能利益我们身边有缘的人,这才是我们这一生的意义。所以人生的思想价值观,引导着一个人的生活。 我们上一次进入《群书治要360》经句的学习,我们看到第一句,这个是在《君道·修身》当中的《戒贪》。“君”是主宰,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做不做得了主,这一句就在提醒我们了。不能调伏自己的贪欲,我们就成为欲望的奴隶了,我们怎么可能主宰、自主得了我们的人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很多近代的思潮,严重误导人的思想,比方说这个时代强调自由,可是很多的人理解自由变成: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父母要管我、老师要管我,我都不听,还我自由。那个叫放纵。所以这一些思想观念,其实影响着他人的生活处世。 所以我们要做得了自己人生的主宰,首先要能够伏得住自己的习性,能改正自己的坏习惯,我们才可以做我们生命的主宰。诸位学长,我们都知道生气不好,请问大家能不生气吗?那您看我们做不做得了主?我们真正大自在了吗? 所以到佛家的正统寺院,一进门先看到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笑口常开,提醒我们不可以生气,要微笑对人,而且要大肚能容。包含主建筑物,大雄宝殿,提醒我们今天有多少辉煌的功业,其实都是过眼云烟,更重要的是这一生有没有成就自己的慧命,成为自己人生的英雄,就是把坏习性能够调伏,这才是英雄。很多将军、带兵的人,打胜了多少场仗,但是让他改个脾气,改不了;让他不打麻将,不行。这些习性都控制了他,让他没有办法自由。 所以“训有之”,这是夏朝的始祖大禹给他后代的教诲。“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你们有反应,代表回去有背。学问都得靠自己积累、主动,自古至今道德学问能成就,没有一个是被人家推着走的,都是靠自己主动求学的,主动积累下功夫的。所以孔子讲“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一个人不主动,面对情况、问题不主动去克服,不主动去突破,这“如之何”就是怎么办、怎么做。假如一个人不主动的提升,不主动的愿意来解决问题,那孔子也帮不上他的忙了。所谓“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弃者天弃”,我们自己放弃自己了,不主动、不用功了,谁也帮不上我们的忙了。
『天地之所载也』,这所有的财利都是天地化育产出来的!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四集【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我们看到这个『利』,财利、货利。从哪里来呢?『百物之所生也』,它是万物产出来,最后变成商品、变成食物、变成衣服、变成人所需要的这些生活点点滴滴。其实我们都是取之于万物、取之于大自然,可是你看,现在人享受之外,肆无忌惮的掠夺,把大地母亲搞得面目全非的地方很多。您看现在一下雨,山崩、土石流,其实都是整个我们人对大自然的掠夺,没有感恩心、没有珍惜它。专利,都要满足自己欲望,最后灾难就来了。这些话里面都能印证现在的社会状况。 古人在面对大自然的给予,他都是有节度的。万物在生长的时候,不可以去砍、不可以去抓。去砍都是等到它长好了,都有一个准则,遵循大自然的循环。你看现在人用这些大自然的资源,都要把它耗尽,最后呢?「以后再说吧。」反正现在还没用完。这些心态纵欲,不知感恩、不知珍惜,就很麻烦。所以「百物之所生」。 我们听说现在小孩子,连饭从哪里来都不知道。您跟他说,「这个饭从哪里来?」「我妈买的。」他的生活经验里面看不到农田,他不知道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都是要让孩子去体会、去经历,他才记得住的,这不能用知识教。所以一个父母、老师要敏锐到,哪一些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去体会、感受,这是体悟的教育、感受的教育,不是知识的。 『天地之所载也』,这所有的财利都是天地化育产出来的,饮水思源。『而有专之,其害多矣』,但是这些财利,你却要独占它,当然会导致很多祸害。看得到的,利都在你身上了,老百姓快饿死了,哪有可能不找你要。所以亡国之君往往都是自己的财宝很多,然后人民造反他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很可悲。好像有一个例子是一个皇帝,老百姓都没饭吃了,都没有面包吃了,那个皇帝说,那叫他们吃肉嘛。你看,难怪会被推翻,所以「其害多矣」。看得到的,人民会反。 再来,肆无忌惮的开发大自然,现在整个大自然反扑。以至于我们开发很多地方,比方说坟墓,你有没有一种尊重祖先,做好沟通,把祂们都能安置得好,你再看看能不能开发。你也要尊重、要恭敬。现在不是,只要我有利了,人家祖坟统统都给人家挖开来,那祖先怎么能安心呢?那人家怎么能不怨我们呢?所以无形当中看不到的很多这些磁场、这些影响,人应该要有敏感度,古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你看古人要用一棵树都尊重树神,几天以前要跟祂打好招呼才能砍,请祂移驾到其他的树上去住。我们有朋友住在澳洲,三天前通知那棵树,然后砍了以后半夜作梦,树神跟他讲,三天太短了,下一次早一点通知。大家要敏锐,三天是中国人的习惯,华人比较勤劳,动作快,其他地方人家生活比较悠闲,你不能砍太快,入境随俗。所以这个「其害多矣」很有道理。 「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这些财利、货物,应该是给天下的人,甚至于也要给所有万物一起来享用,怎么可以全部都是你独占呢?那人家哪有可能放得过你呢?你让人家不能活了,人家怎么可能饶得过你。您看现在很多开发了,让多少动物统统没有栖身的地方。所以我们都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只要有一种动物消失了,其他的动物会开嘉年华会,开七天七夜牠们都不睡觉,太高兴了。请问大家是哪种动物?(人。)你们怎么知道?真的,你看人类这么糟蹋自然、糟蹋动物,搞得现在濒临绝种的动物不知道有多少,那都是人搞出来的!「三才者,天地人」,人应该是效法天地去爱万物,结果现在居然是贼害万物。 所以你看,人没有好生之德,现在不育症、不孕症的愈来愈多。因为我们都拿农药对待生命,农药喷出去了,最后喷到谁身上?人哪有多聪明,人算不如天算。「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都是杀害万物,最后那个杀气回到谁身上?自己身上。所以现在人的病,奇形怪状一大堆,那不是没有道理的,那都是自己招感来的。 再做一个比喻,整个生物界、动物界好比一个身体,谁是这个身体的癌细胞?谁是癌细胞?一直吃吃吃其他的,破坏其他的资源,全部都他要。吃啊吃啊吃到最后活不了,然后癌细胞也活不了。我们也快活不了了!整个大自然都出现警讯了,温室效应都是快速度发展,再这样下去,再过五年、十年,很多地方都淹掉了。 同志们、朋友们、兄弟姐妹们,我们真的要带头,要做出对的行为,要尊重、要爱护、要节约、要勤俭,要出来弘扬吃素食,不然这个大自然都已经超负荷了,没有办法延续了。要宣扬「新世纪健康饮食」,不能只有周泳杉老师弘扬,大家懂多少,就要尽力去宣扬。有没有?有。好,请受小弟一拜。是啊,都是值得人尊重,为了后代着想、为了整个大自然、为了整个地球的大家着想。好,有时一讲到这个太激动也不行。我们每一个人都真心做,真心会跟很多人的心交感,相信可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读经典才能开慧眼,不然我们真的都是后知后觉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四集我们接着看第二句《史记‧本纪》里面,《史记》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几个部分。「本纪」都是谈皇帝的事情。这个是在两百七十二页,谈到的是周朝的历史。第一行里面,我们截取的是周厉王的事件。 「厉王即位」,上位了。「好利,近荣夷公」,您看这一句话,「好利」是他自己好利,才会感召来好利的臣子,这个荣夷公。当时候有一个忠臣叫「芮良夫」,「谏曰」,芮良夫劝谏周厉王说道,「王室其将卑乎」,王室将衰落了吗?我看到这一句话,很感动。诸位学长,你们看到这一句话体会到什么?你们在单位里面,有没有曾经跟你的主管说,「我们的公司将垮了吗?」「不行,讲了我都被炒鱿鱼了。」忠臣都很正直,大公无私,他不是担心自己有没有工作的,他是担心国家的安危。有没有感觉到忠臣的正气?慕贤当慕其心,大家不是只看到这几个文字而已,里面这些留名青史人的人格你有没有学到,精神你有没有领纳?慕贤当慕其心。 我们复习一下刚刚大禹的心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团体里面,员工是最重要的基础,有了他们才能成就这些事业,尊重、感恩啊。「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很多征兆来了要赶紧去处理。「予临兆民,廪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你要边学边印在心上,你就不用回去一个字一个字背了,OK?要用心啊!你就真的是接通了时光隧道。「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你们有没有曾经被古道照过?有没有突然好像这个圣贤人的精神,从此跟你没有分开过?所以芮良夫很有正气,正直、勇敢,他对君王直言。 「夫荣公好专利」,荣夷公好独占财利、货利,独占人民、国家的这些财利。「而不知大难」,不知道这么专利下去会有大患来了。古人很厉害,一看到这个动作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之前有举过一个例子,商纣王拿象牙筷子吃饭,箕子说国家危难。为什么?奢华了。请问大家,象牙筷子配的是什么杯子?纸杯吗?犀牛角杯。犀牛角杯请问配什么餐具?这些金的餐具、金盘、银盘,是吧?金盘盛的是什么菜?青菜、豆腐?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穿什么衣服?对啊,穿绫罗绸缎。住什么房子?这么一推,请问钱从哪里来?民脂民膏!古人很冷静,洞察先机,对整个事物的发展非常敏锐。所以读经典才能开慧眼,不然我们真的都是后知后觉,甚至都发生了还在那里推卸责任都有可能。
一个孩子成长,人格的发展,根在家庭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四集所以首先自己要能调伏得了欲望。人一调伏欲望,身心轻安,愈来愈自在,然后笑容愈来愈灿烂,然后身边的人就开始调查,这个人最近「what happened to him?」他怎么最近好像眉头都不皱了,每天好像过得很充实,我怎么觉得现在不知道在忙什么,很空虚,他怎么这么快乐?一去调查,你就当了人家很好的一个榜样、一个好的因缘了。 而且当我们看到他人,甚至是孩子们陷入这些欲望的时候,我们不只不能指责他们,而且还要怜悯他们,是我们成人的错,没有给他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社会是个大染缸,哪有可能不陷进去的道理。所以不只不能指责,为人父母、为人长辈的人首先反省,赶紧来补救。要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他现在遇到那些诱惑的缘,所以他才会陷下去,你有很好的家庭氛围、很好的智慧去引导他,慢慢就把他拉回来。 很多孩子他不愿意放纵在这些欲望,那没有意义,很空虚,可是他也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我们曾经了解到,在网吧里面几天都不回家的孩子,我们有跟他们交谈的机会,他说,「谁愿意在这里,可是我家里一点温暖都没有,我也不想回家。」您看家庭多重要。 一个孩子成长,人格的发展,根在家庭。这个我体会很深。我从小两岁就在高雄市住了,高雄市算大都会,很多电动玩具店。下课回家也会走过这些地方,我不想进去,我想回去喝红豆汤。因为家里很温暖,什么事都能跟妈妈讲。我假如在学校做错事,回去就怪怪的。所以人其实还是满有良心的,做错事心里会不舒服,然后好像不跟妈妈讲,晚上不好睡觉,讲完心里才比较踏实,没有隐瞒自己的母亲。我到高中的时候还是这样,当然现在也是这样。我记得高中的时候做错一件事情,还得跟妈讲,不然我觉得好像看到妈就浑身不自在。这是孩子本有的天性,他不想隐瞒父母。 可是把心里的话一讲,父母都不关心,甚至还骂他,他以后就不敢讲了。父母跟子女的隔阂,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产生的嘛。孩子的天性,那个抱着妈妈的天性,什么时候不见了?那是能终身保持的!您看人家翟导演六十几岁了,开门一喊,「娘!」啊呀,那是人生最幸福的人。终身天性不失,进而把这一份父子有亲又去爱所有的人,这样的人格对社会贡献很大。 不只为人父母,为人师表的人,那就更要赶紧断掉,不然叫断人慧命,叫做误人子弟。一个老师每天在那里抽烟给学生看,那学生说,「老师都抽了,我为什么不能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把「道」演给学生看。 再来,在单位的领导者,跟同仁是有缘,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好习惯的人。你的好习惯都影响着你的下属,你是积阴德啊!假如下属跟着我们两个月、三个月,就染上我们本有的坏习惯,那个是造孽了! 有一个企业家我很佩服他,他说,我们每年给国家缴税,就是对国家贡献吗?我们底下员工,这些年轻的员工来了我们公司以后,本来不会喝酒的会喝酒了,本来不会沉溺在赌博的现在赌博了,染上这么多习气,我们还说自己对国家有贡献,自欺欺人。把这些员工都带坏了,还贻害到他们的家庭!这个是以父母的心来做领导,可贵。所以现在学传统文化的很多企业家,真是民之父母,是他员工的好父母,把这些最正确的经典教育,赶紧很好的让他的员工都学。而且,我们观察这几个企业,营运都很好,我们都听过胡小林董事长他的企业很好,还有几家企业很好,我们联系联系,有机会再来给大家现身说法。企业很现实,学了之后要有效益,事业要愈做愈好。我说要请这些好的企业家现身说法,你们都没什么反应,你们要发意念,人家就感来了,你们都没什么表态,我也是到底请还是…… 现代这个时代,你要让人家信传统文化也不容易,他都要看到好样子他才信。我们在学校教书的,给企业家讲半天,「哎呀,那个在你们教育界可以,在我们企业界不行。」我也讲不下去了。但是这些榜样一起来,他就信任了、他就肯学了,所以各行各业,每一个角色都要有榜样,整个人心的信心就建立起来。我们暑假应该会邀请到几位做得非常好的仁人志士,包含大陆捐血女状元。捐血到状元,捐最多血的,而且很健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她的孩子后来找对象找得很好,让她来现身说法,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的我们看到这位刘大姐,很感动,她是修养非常好,返璞归真,赤子之心,人非常柔和、有爱心。还没确定,你们要好好发念,到时候没请到不要怪我。
现在年轻人的立志是立在哪里?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四集我们看第一个是「修身」,「修身」当中第一条,是《尚书》里面谈到「夏书」的「五子之歌」。它内容里面讲到的: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 大家注意看这六点,每一个亡国之君不止有一条,六条全部都有。我们看到第一个,「内作色荒」,贪图色欲。老祖宗教诲我们窒欲,欲望要有节制,不能放纵。皇帝、天子他假如不懂得节制,这后宫女色他就控制不了,最后国家亡了,身体也垮了。皇帝的平均寿命,好像只有四、五十岁而已。大家想一想,皇帝福报大不大?大得不得了。结果短命。跟好色有关!所以这个时代很危险,整个电视杀盗淫妄都很多,所以现在小孩子从小就被教坏了,就会纵这些欲望,一纵欲了,身心都受损。现在很少找到男人能够寿终正寝,身体都搞坏掉了。妳们女士不要笑,妳们也要懂,这样才能懂得爱护另一半,懂得如何照顾好另一半这些道理。 「外作禽荒」,他喜欢打猎、玩乐。「甘酒」,又非常喜欢喝酒,一喝就控制不了。「嗜音」,又常常要听这些华丽,甚至是靡靡之音。又喝酒、又喜欢这些歌舞,那每天就乐不思蜀,每天就只是泡在欲望当中,他哪有志气。「峻宇」,都要住很豪华的房子,「雕墙」,墙上都要雕龙画凤,要彩绘得很漂亮、很虚华。这六点,「有一于此」,没有不亡的。 大家注意看,现在年轻人的立志是立在哪里?我有了钱,我要干什么、我要玩乐、我要happy一下,都犯这一些。所以假如没有这些道德、没有这些经典指引,我们的孩子都陷在这些欲望里面,无法自拔。您看现在多少青少年纵欲,父母在那里没法收拾,现在堕胎的情况好严重。所以防微杜渐太重要了!这些因果的教育、节制欲望的教育,甚至于是从胎教、从小,都要养他的正气,正气足,邪就不能够入侵,跟身体免疫力一样的道理。你看他从小就很重视这些享乐欲望,诱惑一出现,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所以从小要练稳重、定力。从小什么玩乐、好吃的,统统都先让,不会自己抢着要。 思想观念、价值观,在我们这一两代人偏得太厉害了!看到这些教训,那我们本来是爱孩子,结果反而不断增长孩子的欲望,最后满足不了,他还怨我们。「学贵立志」,应该是先立大志,对家庭懂得光宗耀祖,对社会有责任感,他才不会陷在这些欲望里。你说一个人有责任感了,他不断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时间都不够了,他还哪有时间去玩乐,是吧?你看我们现在连读《群书治要》时间都不够了。你们好像没什么反应,你们还要去shopping吗?所以,苦难都从不听老人言来! ...... 这个是第一句谈到的。这五句可以丧国,保证也会丧家亡身。所以我们自己先要引以为戒,有哪一个欲望了,赶紧下功夫革除,「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人都有这些欲望,心会正,不可能的事情,都被欲望给控制住了,心怎么正、意怎么诚?不可能,身就更不可能修得了了。所以今天要利益家庭、利益他人,一定从这个根本下功夫,就是革除自己的坏习性,这是本。 诸位学长,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这一段时间,我们自己有把哪一个坏习性完全革除掉,有没有?你们不能无辜的看着我。大家注意,不是你每天读经就是进步,一个坏习惯都没有放下、没有革除,那叫原地打转,甚至是往后退。而且,还会做坏榜样,人家看我们讲了一大堆仁义道德,结果习性一大堆,还恼害大众,那人家一看,「那个传统文化不能学了,学了都像这个样子。」 所以大家现在是圣贤弟子,那个logo挂上去没有?印上去了,这一辈子擦不掉,破釜沉舟往前冲。有没有人学着学着,「哎呀早知道不学了,人家都看我」,有没有这个念头?有?有很正常!有很正常,为什么?人严重的习气有哪一些?没有自信、没有耐性、没有毅力、没有决心、没有长远心,这个是一般的人都有的,所以这些念头起来也不为怪。一起来了怎么办?把《弟子规》打开来,最重要要把最后一句念一遍,「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还要念哪些?「亲所好,力为具」,是吧?「德有伤,贻亲羞」。还有没有?怎么都我在念?「见人善,即思齐」、「勿畏难」,是不?马上正气提起来,邪气就进不来了。那个退缩,那个都是邪气,要提起正念、提起经典就对了。
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出孝子贤孙,才能出国家的忠臣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四集我们看到「君道」,「君」指国君,延伸开来指领导者,都称为君。所以家庭有没有君?家族有没有君?我们看到《易经》的「家人卦」里面,直接指出来,「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一个家庭里面威严的君,就是父母。一个家庭它要有带头的人,而且他要很有威严,可以威摄整个家庭后代,恩威并施。一个家庭里面没有威严的父母,尤其是父严母慈,父亲没有威严,孩子习性就不容易伏得住,他会造次,他会没有规矩。我们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回想,只要父亲坐在那里,我们都不敢乱来。稍有一些不是很妥当的动作出现了,只要爸爸眼睛一转,马上就收敛了。父严,父就是君。 以前是大家族,一两百人住在一起,辈分最高、公认最有德行地位的一家族之长,也是君。所以一个人他尊重领导者的态度,其实从家庭就培养起来了,从整个大家族就是这个态度。问题现在大家族少了,几乎看不到了,三、四口人住在一起,那种整个大家族团结,人与人的相处,那种规矩、智慧,有时候小孩就不一定学得到。包含孝道就很难学,爷爷奶奶不在身边。假如父母还宠爱,那他就更学不到怎么去尊重长者、怎么去顺从长者,他就更学不到了。孝悌学不到,他做人的根就没有了。 整个古文化它深远的价值,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才能再传下去。有时候想想,外国人研究得比我们还清楚,我们那时候到剑桥大学去,看到大学生,博士班的,用《孟子》写论文、用王维写论文,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我还没他标准,坐在底下都有点惭愧。而且欧洲的科学家,在二次大战前夕就有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唯一只存中国这个古文明,到底是什么道理,他们深入研究发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出孝子贤孙,才能出国家的忠臣,这个逻辑一推就明白了,教育最重要啊! 而且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教育,是从怀孕胎教就开始做了,到三岁以前的养正教育。那整个怀孕的十月怀胎到生下来,三年,一千天,在母亲的行谊当中效法学习,他那个德行的根就扎下去了。我们现在那个「根」忽略掉了,等到大了,出问题了,就很麻烦了,不容易解决。所以文化好的部分我们自己要很清楚,然后由我们来慢慢的做对的事情,恢复这个好的传统,拨乱反正,显正破邪,从我们自己做起。很多人很可贵,学了以后马上把公公婆婆接回来,跟着一起住,这是有决心的人。成就事情没有决心、没有恒心是办不到的,真干才行。
我们学《群书治要》第一件事,先把面子卖了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三集太宗皇帝也是以尧舜为榜样,我们之后《群书治要》里面都有提到,尧帝、舜王当时候在文武百官面前都是这样「你们现在要当面把我的问题讲出来,可不要走出这个门才讲。」都是以天下为念,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做错了。太宗那个时候,臣子给他劝谏,没有压力,很主动给他提意见。 有一次有一个臣子提了一些意见,太宗点点头,后来那个人出去了。旁边有一个近臣,听了实在受不了了:「皇上,刚刚他给你提的统统是不对的,你怎么都没有制止他?」都是不对的,不是指对了,有时候人家给我们指对的,我们还不高兴,面子拉不下来。 所以人要修身,不把这个面子卖掉还真不行。我们学《群书治要》第一件事,先把面子卖了。请问大家要卖多少?我怕我带的钱不够。其实应该是讲,谁肯撕下我的面子,你还得给他钱,不是,你还得感谢他、感恩他。现在谁肯讲我们?除了父母,除了师长。人现在怕得罪人,人家犯不得跟你过不去。真肯讲我们,那是道义之交,「善相劝,德皆建」,「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样的朋友是正直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很好面子,讲这一段也是不断的提醒自己,下一次真的听到人家劝的时候,能够不心跳加速,能够真的是和颜悦色的接受,不然蹉跎了自己太多的时光,心性不只没有提升还堕落。人生最可悲的是被自己给出卖了,没有比这个更可悲的了。所以人真的时时劝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才好。 旁边的近臣不一定能体会太宗的心境,他也表达出来了:「皇上,我实在是打抱不平,他讲的都不对。」太宗表达到:「他讲的有一件对的,对我帮助就很大了。纵使讲的没有一件是对的,我都要接受。假如我反驳了,这个臣子出去了,说道:『我讲什么,皇帝很不高兴,骂我一顿。』这个传出去以后,可能影响到文武百官对我的劝谏,这个消息传出去,可能臣子在劝的时候,他就有顾忌,他就有担忧,这样对于整个国家不利。」 您看,皇帝看事情的高度不一样,他要让臣子形成劝谏的风气而且没有顾忌。闻之者足以自戒,言之者无罪,不指责这些臣子,能够真正领纳了《群书治要》的教诲。而且这一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也是提醒我们,我们在学习《群书治要》的时候,统统在讲给我听的,是让我自戒的,决定不是看了以后去要求别人,批判别人,我们自己要自戒。不只「言之者无罪」,我们还要抱着感恩的心来感谢所有圣贤讲的教诲。 如此的心境,相信「庶弘兹九德,简而易从」。从我们自身来学习,应该可以领纳之后,我们去实践,人能弘道,我们去实践,弘扬开经典里面所有做人处事的美德。这个「九」字,我们华人的习惯,三六九为大,「九德」可以指很多重要的美德。另外在其他的书籍也有用「九德」的,比方《尚书》里面就有「九德」,我们之前在「谏太宗十思疏」跟大家有讲解过。这里普遍就是指重要的美德,学了以后去做了,可以把它弘扬开来。尤其唐朝是皇帝下令,文武百官来学习的话,那这整个美德就能很好的弘扬开来,因为上位者带头。 所以我们也希望《群书治要》能有更多政界的人一起来学习。当然,您身边亲戚朋友刚好有从政的、当领导的,你可以善巧把这个书介绍给他们。当然,「君子信而后谏」,要让人家相信,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得好,让他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有信心。
古圣先王留给我们领导者一个最重要的教诲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三集「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这些话其实对于我们有福报成为一个团体领导者的时候,要相当引以为戒,时时提起来。一个团体的领导都是因缘聚会,整个团体的人都是对我们有一分一份信任来到这个因缘,我们应该珍惜,也要对得起这一分一份缘分。德行广大才能感召人愿意来。我们接触到很多团体领导者,在面对团体所产生的一些情况,当下他就发脾气。这个德不广,度量也太小,当下已经不符合古圣先贤的教诲了。 古圣先王留给我们领导者一个最重要的教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身为一个国君、天子,所有人的过失,他都有责任。像尧帝、舜帝,他们觉得,人民有问题,他没有尽到教他们的责任。这个是德行,这个也是理智啊!团体里有情况了,领导者首先发脾气、指责,「各相责,天翻地覆」。他本身就已经不在理智当中,怎么去启发别人的智慧呢?那就更不可能了。 今天团体里留不住人,一个领导者要非常的反思自己的问题了。为什么?人与人当中都是自然的感召,不是勉强的。人家跟我们相处很欢喜,自然就感召人来了;人家觉得在我们的团体当中增长智慧,很愉快,很好的成长,人家就欢欢喜喜主动来了,不用拉也不用叫,都是感应。人生所有人与人的缘分都离不开「感应」两个字,「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都明白这个交感的道理。当我们留不住人的时候,一个领导者决定不能够指责别人。领导者指责别人,那是在福报当中,心性不断在堕落。没有福报还当不到领导,有福却堕落,那是很冤枉。「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有度量,才能让人家跟我们相处安心、安稳、安乐。 我们读到这一句话,「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太宗皇帝做得淋漓尽致。《书经》的精神,老百姓、臣民的心声,你要好好的去听,修正自己。太宗皇帝不只听,他还主动的引导臣子来劝他。千古一帝,不简单。 我们自己当下,从太宗的这个态度,我们说「触类而长」。回到我们自身,现在有一个亲戚、亲人、身边的人跟你说:「我给你提个意见。」请问大家听完这句话,当下的心情如何?「砰砰,砰砰,砰砰」,有没有跳得比平常厉害?奇怪了,就跟你讲件事,提个意见,为什么你心跳加速?心跳加速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面子上来了,才会心跳加速。有没有你太太跟你说「我给你提个意见」,然后你马上露出灿烂的微笑,「啊呀,赶紧说,赶紧说,这样我才能进步」,有没有人是这样的?受小弟一拜,那你的修养不简单,太宗皇帝的精神你学到了。
古圣先王留给我们领导者一个最重要的教诲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三集「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这些话其实对于我们有福报成为一个团体领导者的时候,要相当引以为戒,时时提起来。一个团体的领导都是因缘聚会,整个团体的人都是对我们有一分一份信任来到这个因缘,我们应该珍惜,也要对得起这一分一份缘分。德行广大才能感召人愿意来。我们接触到很多团体领导者,在面对团体所产生的一些情况,当下他就发脾气。这个德不广,度量也太小,当下已经不符合古圣先贤的教诲了。 古圣先王留给我们领导者一个最重要的教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身为一个国君、天子,所有人的过失,他都有责任。像尧帝、舜帝,他们觉得,人民有问题,他没有尽到教他们的责任。这个是德行,这个也是理智啊!团体里有情况了,领导者首先发脾气、指责,「各相责,天翻地覆」。他本身就已经不在理智当中,怎么去启发别人的智慧呢?那就更不可能了。 今天团体里留不住人,一个领导者要非常的反思自己的问题了。为什么?人与人当中都是自然的感召,不是勉强的。人家跟我们相处很欢喜,自然就感召人来了;人家觉得在我们的团体当中增长智慧,很愉快,很好的成长,人家就欢欢喜喜主动来了,不用拉也不用叫,都是感应。人生所有人与人的缘分都离不开「感应」两个字,「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都明白这个交感的道理。当我们留不住人的时候,一个领导者决定不能够指责别人。领导者指责别人,那是在福报当中,心性不断在堕落。没有福报还当不到领导,有福却堕落,那是很冤枉。「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有度量,才能让人家跟我们相处安心、安稳、安乐。 我们读到这一句话,「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太宗皇帝做得淋漓尽致。《书经》的精神,老百姓、臣民的心声,你要好好的去听,修正自己。太宗皇帝不只听,他还主动的引导臣子来劝他。千古一帝,不简单。 我们自己当下,从太宗的这个态度,我们说「触类而长」。回到我们自身,现在有一个亲戚、亲人、身边的人跟你说:「我给你提个意见。」请问大家听完这句话,当下的心情如何?「砰砰,砰砰,砰砰」,有没有跳得比平常厉害?奇怪了,就跟你讲件事,提个意见,为什么你心跳加速?心跳加速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面子上来了,才会心跳加速。有没有你太太跟你说「我给你提个意见」,然后你马上露出灿烂的微笑,「啊呀,赶紧说,赶紧说,这样我才能进步」,有没有人是这样的?受小弟一拜,那你的修养不简单,太宗皇帝的精神你学到了。
保肝养肝:对肝炎患者有益的几种常见食物 保肝护肝,从日常做起。 肝炎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需要多注意,因为肝细胞已经存在损伤了,需要做好日常的养肝护肝工作,而饮食又是非常总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推荐几种常见的对肝炎患者有益的食物,经常吃的话可以辅助保肝养肝,帮助肝脏快速恢复。 1、牛奶:含优质蛋白质、人体易吸收的乳糖与乳脂、多种维生素和一些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其营养含量丰富,对肝炎患者来说是比较不错的天然食物。 2、鱼类:其蛋白质与人体的蛋白质结构相似,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鱼肉中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其蛋白质的生理价值高,与人体的蛋白质氨基酸结构相似,易于消化和吸收,而优质的但蛋白质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和肝细胞的再生。除此之外鱼类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稀酸,在预防冠心病和癌症方面有效果。 3、鸡蛋:蛋黄中蛋白质等营养含量也比较丰富,不过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所以肝炎患者可以合理地食用鸡蛋,每天最好不超过两个,避免胆固醇偏高。 4、蘑菇:蘑菇以及木耳等真菌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能健脾开胃,还可以抗菌,抗癌等,可提高人体抵抗力。 5、蜂蜜和蜂乳: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还含有多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也是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在保肝养肝,抗衰老,提高抵抗力等方面的发挥着作用。
保肝养肝:对肝炎患者有益的几种常见食物 保肝护肝,从日常做起。 肝炎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需要多注意,因为肝细胞已经存在损伤了,需要做好日常的养肝护肝工作,而饮食又是非常总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推荐几种常见的对肝炎患者有益的食物,经常吃的话可以辅助保肝养肝,帮助肝脏快速恢复。 1、牛奶:含优质蛋白质、人体易吸收的乳糖与乳脂、多种维生素和一些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其营养含量丰富,对肝炎患者来说是比较不错的天然食物。 2、鱼类:其蛋白质与人体的蛋白质结构相似,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鱼肉中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其蛋白质的生理价值高,与人体的蛋白质氨基酸结构相似,易于消化和吸收,而优质的但蛋白质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和肝细胞的再生。除此之外鱼类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稀酸,在预防冠心病和癌症方面有效果。 3、鸡蛋:蛋黄中蛋白质等营养含量也比较丰富,不过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所以肝炎患者可以合理地食用鸡蛋,每天最好不超过两个,避免胆固醇偏高。 4、蘑菇:蘑菇以及木耳等真菌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能健脾开胃,还可以抗菌,抗癌等,可提高人体抵抗力。 5、蜂蜜和蜂乳: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还含有多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也是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在保肝养肝,抗衰老,提高抵抗力等方面的发挥着作用。
人如果在处事当中,都以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为基础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三集我们读这一篇序文也可以感受得到,这些编撰的圣贤们,他们是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才编撰而成。所以提到了,「一书之内」,选入的每一本书,选入的内容「牙角无遗」,这个是比喻有首有尾,它的整个结构很完整,没有遗漏。「一事之中」,一个历史故事当中,「羽毛咸尽」,也是譬喻连羽毛都没有漏掉,就是很全面、很完整。 依照这样的原则编撰的这一套书,魏丞相他很坚信,这一套书「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把它这一些内容领纳了、吸收了,用在当前、用在现在的话,可以「鉴览前古」,就可以以这之前几千年的历史、圣贤的教育为借鉴,来更好的做好我们当前的事情,不管是齐家,还是治国,还是平天下。 人如果在处事当中,都是以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那做起事情来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心,古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想到,春秋时候有哪个事情可以为借鉴,夏朝的时候有哪件事情可以为借鉴。诸位学长,我们现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有没有冒出哪个时代可以作借鉴?好像都冒不出来,一片空白,能够不发脾气就不错了,还拿来一段历史作借鉴。你这个时候不定住情绪,脑中一定一片混乱。 古人他不只有历史的借鉴,他很有定力,他很稳重,那个都是从小扎的基础,一举一动中规中矩,心不散乱。大家想一想,假如现在时空交错,让你现在坐在皇帝那个位置,底下文武百官坐在下面,请问大家,你坐在那个龙椅上,稳不稳得住?所有的人都瞪着眼睛看你,「皇上」,那个时候你要有定力、要有胆识,你才坐得住。现在马上叫你做皇后,你坐不坐得住?可能我们做婢女可以坐得住。你看母仪天下,那个都要有相当的恢宏气度、定力、智慧,不然你讲错一句话就完蛋了,「左史记言」,马上给你记下来,传开来,贻害天下人,带错头了。 所以以前当皇帝的人、当皇后的人都不容易。更何况我们看,长孙皇后都能在唐太宗急怒之下这么稳定,善巧的劝诫皇帝,还让皇帝接受,你看那是有见识、有智慧。 有一次,唐太宗很喜欢马,他喜爱的马被下人给养死了,他非常生气,马上就要下令把这个人处死。您刚好是旁边的臣子,怎么办?「谁说话了,跟他一起死!」你敢不敢讲话?这个没有定力、没有历史的阅历,有时候要应对这个真是手忙脚乱。 当下,长孙皇后怎么讲?「皇上,在春秋时代」,讲故事,「齐景公很爱马,他的爱马被下人给养死了。他很生气:把他处死,谁给他求情,跟他一样!结果晏子马上说:这个人真该死,来,刀拿给我,我来切!」您看晏子,当下皇帝这么愤怒,他说,这个人真该死,来,刀拿给我,他太该死了。顺着皇帝的意思,没有忤逆皇帝的意思。「然后对着那个人讲:我告诉你,你有三大罪状应该死。第一,你把国君最喜爱的马养死了,你该不该死?第二,皇帝因为你养死马而要杀了你,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国君为了一匹马,杀了他的下人,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国君干的这件事情,你该不该死?再来,又让全天下的人知道,我们的国君为了一匹马杀人,第三大罪状。讲完了,国君说:好了,放了他,放了他。」 长孙皇后当下马上想到春秋那个时候的例子,当然结果是唐太宗也说,好了,算了。你没有忤逆他的意思,可是同时用一个故事、一个历史把他的正念提起来,那他的愤怒不就没有了嘛。所以您看,我们现在要去劝一个人,可不可以马上很善巧,讲个故事给他听?马上让他能接受,这个都是要透过我们积累学问才行。所以要帮一个人不容易,你要冷静,你要有智慧,你要有阅历。所以古人读经典,通达事理;读历史,鉴往知来,见识非常丰富。所以这里提到,「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 我们大家学个几个月之后,彼此可以互相切磋。比方说,这个礼拜来了,早到二十分钟,就把你这个礼拜遇到的一件事跟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你看这一件事应该依《群书治要》的内容,哪里来搬会比较好。那是很好,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从你们的眼睛,感觉你们好像不相信自己可以办到。学一个东西首先要有信心,真的,大家这么用心去深入,这么去切磋,真的可以办得到。 「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传之将来,这个「贻」就是留给世代的子孙,来谋划他们的人生,因为他们可以借鉴这一些圣贤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一句话要背,「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而且进一步「引而申之」,把这一些学到的经史子的教诲,再把它延伸开到整个处事待人的方方面面,可以「触类而长」,所谓触类旁通。这个也符合孔子教学的精神,要举一可以反三。今天我们谈的刚好是一个国君治国的例子,而事实上,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个理一定可以用在我们的齐家上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可以反观到我们自身的修养上面来体会、来领受,那这个就能「触类而长」。可能一悟,一切生活方方面面你都能够感悟到。我们东方的教育特别重视悟性的提升,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已。
人如果在处事当中,都以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为基础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三集我们读这一篇序文也可以感受得到,这些编撰的圣贤们,他们是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才编撰而成。所以提到了,「一书之内」,选入的每一本书,选入的内容「牙角无遗」,这个是比喻有首有尾,它的整个结构很完整,没有遗漏。「一事之中」,一个历史故事当中,「羽毛咸尽」,也是譬喻连羽毛都没有漏掉,就是很全面、很完整。 依照这样的原则编撰的这一套书,魏丞相他很坚信,这一套书「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把它这一些内容领纳了、吸收了,用在当前、用在现在的话,可以「鉴览前古」,就可以以这之前几千年的历史、圣贤的教育为借鉴,来更好的做好我们当前的事情,不管是齐家,还是治国,还是平天下。 人如果在处事当中,都是以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那做起事情来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心,古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想到,春秋时候有哪个事情可以为借鉴,夏朝的时候有哪件事情可以为借鉴。诸位学长,我们现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有没有冒出哪个时代可以作借鉴?好像都冒不出来,一片空白,能够不发脾气就不错了,还拿来一段历史作借鉴。你这个时候不定住情绪,脑中一定一片混乱。 古人他不只有历史的借鉴,他很有定力,他很稳重,那个都是从小扎的基础,一举一动中规中矩,心不散乱。大家想一想,假如现在时空交错,让你现在坐在皇帝那个位置,底下文武百官坐在下面,请问大家,你坐在那个龙椅上,稳不稳得住?所有的人都瞪着眼睛看你,「皇上」,那个时候你要有定力、要有胆识,你才坐得住。现在马上叫你做皇后,你坐不坐得住?可能我们做婢女可以坐得住。你看母仪天下,那个都要有相当的恢宏气度、定力、智慧,不然你讲错一句话就完蛋了,「左史记言」,马上给你记下来,传开来,贻害天下人,带错头了。 所以以前当皇帝的人、当皇后的人都不容易。更何况我们看,长孙皇后都能在唐太宗急怒之下这么稳定,善巧的劝诫皇帝,还让皇帝接受,你看那是有见识、有智慧。 有一次,唐太宗很喜欢马,他喜爱的马被下人给养死了,他非常生气,马上就要下令把这个人处死。您刚好是旁边的臣子,怎么办?「谁说话了,跟他一起死!」你敢不敢讲话?这个没有定力、没有历史的阅历,有时候要应对这个真是手忙脚乱。 当下,长孙皇后怎么讲?「皇上,在春秋时代」,讲故事,「齐景公很爱马,他的爱马被下人给养死了。他很生气:把他处死,谁给他求情,跟他一样!结果晏子马上说:这个人真该死,来,刀拿给我,我来切!」您看晏子,当下皇帝这么愤怒,他说,这个人真该死,来,刀拿给我,他太该死了。顺着皇帝的意思,没有忤逆皇帝的意思。「然后对着那个人讲:我告诉你,你有三大罪状应该死。第一,你把国君最喜爱的马养死了,你该不该死?第二,皇帝因为你养死马而要杀了你,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国君为了一匹马,杀了他的下人,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国君干的这件事情,你该不该死?再来,又让全天下的人知道,我们的国君为了一匹马杀人,第三大罪状。讲完了,国君说:好了,放了他,放了他。」 长孙皇后当下马上想到春秋那个时候的例子,当然结果是唐太宗也说,好了,算了。你没有忤逆他的意思,可是同时用一个故事、一个历史把他的正念提起来,那他的愤怒不就没有了嘛。所以您看,我们现在要去劝一个人,可不可以马上很善巧,讲个故事给他听?马上让他能接受,这个都是要透过我们积累学问才行。所以要帮一个人不容易,你要冷静,你要有智慧,你要有阅历。所以古人读经典,通达事理;读历史,鉴往知来,见识非常丰富。所以这里提到,「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 我们大家学个几个月之后,彼此可以互相切磋。比方说,这个礼拜来了,早到二十分钟,就把你这个礼拜遇到的一件事跟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你看这一件事应该依《群书治要》的内容,哪里来搬会比较好。那是很好,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从你们的眼睛,感觉你们好像不相信自己可以办到。学一个东西首先要有信心,真的,大家这么用心去深入,这么去切磋,真的可以办得到。 「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传之将来,这个「贻」就是留给世代的子孙,来谋划他们的人生,因为他们可以借鉴这一些圣贤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一句话要背,「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而且进一步「引而申之」,把这一些学到的经史子的教诲,再把它延伸开到整个处事待人的方方面面,可以「触类而长」,所谓触类旁通。这个也符合孔子教学的精神,要举一可以反三。今天我们谈的刚好是一个国君治国的例子,而事实上,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个理一定可以用在我们的齐家上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可以反观到我们自身的修养上面来体会、来领受,那这个就能「触类而长」。可能一悟,一切生活方方面面你都能够感悟到。我们东方的教育特别重视悟性的提升,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已。
人如果在处事当中,都以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为基础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6/4 第三集我们读这一篇序文也可以感受得到,这些编撰的圣贤们,他们是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才编撰而成。所以提到了,「一书之内」,选入的每一本书,选入的内容「牙角无遗」,这个是比喻有首有尾,它的整个结构很完整,没有遗漏。「一事之中」,一个历史故事当中,「羽毛咸尽」,也是譬喻连羽毛都没有漏掉,就是很全面、很完整。 依照这样的原则编撰的这一套书,魏丞相他很坚信,这一套书「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把它这一些内容领纳了、吸收了,用在当前、用在现在的话,可以「鉴览前古」,就可以以这之前几千年的历史、圣贤的教育为借鉴,来更好的做好我们当前的事情,不管是齐家,还是治国,还是平天下。 人如果在处事当中,都是以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那做起事情来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心,古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想到,春秋时候有哪个事情可以为借鉴,夏朝的时候有哪件事情可以为借鉴。诸位学长,我们现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有没有冒出哪个时代可以作借鉴?好像都冒不出来,一片空白,能够不发脾气就不错了,还拿来一段历史作借鉴。你这个时候不定住情绪,脑中一定一片混乱。 古人他不只有历史的借鉴,他很有定力,他很稳重,那个都是从小扎的基础,一举一动中规中矩,心不散乱。大家想一想,假如现在时空交错,让你现在坐在皇帝那个位置,底下文武百官坐在下面,请问大家,你坐在那个龙椅上,稳不稳得住?所有的人都瞪着眼睛看你,「皇上」,那个时候你要有定力、要有胆识,你才坐得住。现在马上叫你做皇后,你坐不坐得住?可能我们做婢女可以坐得住。你看母仪天下,那个都要有相当的恢宏气度、定力、智慧,不然你讲错一句话就完蛋了,「左史记言」,马上给你记下来,传开来,贻害天下人,带错头了。 所以以前当皇帝的人、当皇后的人都不容易。更何况我们看,长孙皇后都能在唐太宗急怒之下这么稳定,善巧的劝诫皇帝,还让皇帝接受,你看那是有见识、有智慧。 有一次,唐太宗很喜欢马,他喜爱的马被下人给养死了,他非常生气,马上就要下令把这个人处死。您刚好是旁边的臣子,怎么办?「谁说话了,跟他一起死!」你敢不敢讲话?这个没有定力、没有历史的阅历,有时候要应对这个真是手忙脚乱。 当下,长孙皇后怎么讲?「皇上,在春秋时代」,讲故事,「齐景公很爱马,他的爱马被下人给养死了。他很生气:把他处死,谁给他求情,跟他一样!结果晏子马上说:这个人真该死,来,刀拿给我,我来切!」您看晏子,当下皇帝这么愤怒,他说,这个人真该死,来,刀拿给我,他太该死了。顺着皇帝的意思,没有忤逆皇帝的意思。「然后对着那个人讲:我告诉你,你有三大罪状应该死。第一,你把国君最喜爱的马养死了,你该不该死?第二,皇帝因为你养死马而要杀了你,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国君为了一匹马,杀了他的下人,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国君干的这件事情,你该不该死?再来,又让全天下的人知道,我们的国君为了一匹马杀人,第三大罪状。讲完了,国君说:好了,放了他,放了他。」 长孙皇后当下马上想到春秋那个时候的例子,当然结果是唐太宗也说,好了,算了。你没有忤逆他的意思,可是同时用一个故事、一个历史把他的正念提起来,那他的愤怒不就没有了嘛。所以您看,我们现在要去劝一个人,可不可以马上很善巧,讲个故事给他听?马上让他能接受,这个都是要透过我们积累学问才行。所以要帮一个人不容易,你要冷静,你要有智慧,你要有阅历。所以古人读经典,通达事理;读历史,鉴往知来,见识非常丰富。所以这里提到,「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 我们大家学个几个月之后,彼此可以互相切磋。比方说,这个礼拜来了,早到二十分钟,就把你这个礼拜遇到的一件事跟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你看这一件事应该依《群书治要》的内容,哪里来搬会比较好。那是很好,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从你们的眼睛,感觉你们好像不相信自己可以办到。学一个东西首先要有信心,真的,大家这么用心去深入,这么去切磋,真的可以办得到。 「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传之将来,这个「贻」就是留给世代的子孙,来谋划他们的人生,因为他们可以借鉴这一些圣贤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一句话要背,「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而且进一步「引而申之」,把这一些学到的经史子的教诲,再把它延伸开到整个处事待人的方方面面,可以「触类而长」,所谓触类旁通。这个也符合孔子教学的精神,要举一可以反三。今天我们谈的刚好是一个国君治国的例子,而事实上,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个理一定可以用在我们的齐家上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可以反观到我们自身的修养上面来体会、来领受,那这个就能「触类而长」。可能一悟,一切生活方方面面你都能够感悟到。我们东方的教育特别重视悟性的提升,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已。
天加福是逆来的。反面的助,力量更大 在师兄发的一个帖子里,有位网友讲起他表姐家最近发生的事。前不久,他表姐家出事了。起因是表姐家的孩子在学校与同学打闹,打闹过程中,同学摔倒了。当时没多大事,也就摔破点皮而已。哪知过了一个星期,那孩子突然休学了,家长找来表姐家,说孩子被表姐的儿子弄骨折了,现在在北京手术治疗。手术费花了三四万,后续治疗费用还得十多万,这医药费表姐得赔。   这真是人在房中坐,祸从天上来。慌乱之下,赶紧去学校打听。结果有不少同学给儿子作证,他们只是追着跑摔的,当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那同学后来还是天天正常上学。如果当时就摔成骨折,哪有可能还能正常上学一个星期的?但对方家长在学校闹得很凶,学校怕担责任,就将问题推给了表姐。对方家长又去表姐夫的单位闹,真的是什么过分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本来这孩子打闹的事,就有点扯不清。闹得实在受不了了,为了息事宁人,表姐两口子带着孩子上北京的医院探望一下那个受伤的同学。看到那孩子真的打着石膏,很可怜的样子,表姐心一软,心想不纠缠了,医药费还是掏一些吧。结果可以想见,只要一开始掏钱,这事就越发说不清了。这样一来二去,前前后后出了八九万,这闯祸的倒霉外甥还被学校降级再上一年。   也许是这家家长做得太过份,拿了不义之财吧,就在表姐把最后一笔钱给他们的第二天,那家长骑摩托车摔了,全身多处摔成粉碎性骨折,撒手而去了。表姐本来心就软,一看这家子天灾人祸,孤儿寡母的,心下实在看不过去,又拿了两万给他们。   到了年底,表姐买中了彩票,扣了税还净得30万。表姐夫所在单位一个正职、四个副职,他是新调过去的。因为受不良货款的影响,正职下台了,其余三个副职都受了影响,失去了扶正的资格。因为表姐夫刚调过去,身家清白,直接就扶正了。   《了凡四训》说:“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尚行懿德之人,平白无故地横受恶名,子孙往往很发达。在博客中,有位师兄向我提到,自己的父亲是真正少见的孝子,却反而常常被其他不孝的叔伯们说三道四,背上骂名,为此很想不通。但现在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自家满门兴盛,兄弟姐妹个个有出息。而叔伯们一个个穷愁潦倒、子女不肖,这不已经是摆在了眼前的答案吗?   上面的这件事,甚至不需要等到子女之福了,几个月时间就展示了因果的完整过程。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心善行而受磨难,多有后福。就看自己经不经得起事、立不立得定脚根了。正如王凤仪老先生所说:“人欺人,天不欺人,天加福是逆来的。反面的助,力量更大。”
天加福是逆来的。反面的助,力量更大 在师兄发的一个帖子里,有位网友讲起他表姐家最近发生的事。前不久,他表姐家出事了。起因是表姐家的孩子在学校与同学打闹,打闹过程中,同学摔倒了。当时没多大事,也就摔破点皮而已。哪知过了一个星期,那孩子突然休学了,家长找来表姐家,说孩子被表姐的儿子弄骨折了,现在在北京手术治疗。手术费花了三四万,后续治疗费用还得十多万,这医药费表姐得赔。   这真是人在房中坐,祸从天上来。慌乱之下,赶紧去学校打听。结果有不少同学给儿子作证,他们只是追着跑摔的,当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那同学后来还是天天正常上学。如果当时就摔成骨折,哪有可能还能正常上学一个星期的?但对方家长在学校闹得很凶,学校怕担责任,就将问题推给了表姐。对方家长又去表姐夫的单位闹,真的是什么过分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本来这孩子打闹的事,就有点扯不清。闹得实在受不了了,为了息事宁人,表姐两口子带着孩子上北京的医院探望一下那个受伤的同学。看到那孩子真的打着石膏,很可怜的样子,表姐心一软,心想不纠缠了,医药费还是掏一些吧。结果可以想见,只要一开始掏钱,这事就越发说不清了。这样一来二去,前前后后出了八九万,这闯祸的倒霉外甥还被学校降级再上一年。   也许是这家家长做得太过份,拿了不义之财吧,就在表姐把最后一笔钱给他们的第二天,那家长骑摩托车摔了,全身多处摔成粉碎性骨折,撒手而去了。表姐本来心就软,一看这家子天灾人祸,孤儿寡母的,心下实在看不过去,又拿了两万给他们。   到了年底,表姐买中了彩票,扣了税还净得30万。表姐夫所在单位一个正职、四个副职,他是新调过去的。因为受不良货款的影响,正职下台了,其余三个副职都受了影响,失去了扶正的资格。因为表姐夫刚调过去,身家清白,直接就扶正了。   《了凡四训》说:“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尚行懿德之人,平白无故地横受恶名,子孙往往很发达。在博客中,有位师兄向我提到,自己的父亲是真正少见的孝子,却反而常常被其他不孝的叔伯们说三道四,背上骂名,为此很想不通。但现在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自家满门兴盛,兄弟姐妹个个有出息。而叔伯们一个个穷愁潦倒、子女不肖,这不已经是摆在了眼前的答案吗?   上面的这件事,甚至不需要等到子女之福了,几个月时间就展示了因果的完整过程。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心善行而受磨难,多有后福。就看自己经不经得起事、立不立得定脚根了。正如王凤仪老先生所说:“人欺人,天不欺人,天加福是逆来的。反面的助,力量更大。”
孙中山: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5/28 第二集下一段说到,「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曾经说到,「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孙中山先生的体悟很深刻,也很准确。我们不说别的,我们文化里面强调,「勤俭为持家之本」,家跟国都是这样。读书人讲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是国家、朝代还是家庭,成就了,因为勤俭;败了,因为奢侈。我们看现在多少国家破产,多少家庭入不敷出,还没赚钱就花钱,这个都偏离正道。可是这样的风气,功利主义社会很厉害,我们还觉得这新的东西、新的潮流,我们不要跟不上潮流。被严重误导。新一代年轻人还没赚钱,就特别会花钱,信用卡好几张。所以这治家、治国的哲学智慧,要向中国学! 所以您看,孙中山先生讲,「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您看,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见地了,都看到西方这些思维的偏颇了,都得靠中国的哲学、印度的佛理,来调整他的偏失。 我们看下一段。刚刚这一段让我们提起信心,要对自己的文化,还有对圣贤教诲要有信心。下一段讲到,「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汤恩比说道,「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大家看「唯有」,唯有就是唯一能够依靠,「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能看到这句话,就代表你们这一生来,是来救世的,不然这句话不会被我们看到,都不是偶然的。 人这一生明白了什么最重要,不去做,良心就有愧了。就好像我们亲戚朋友有什么样严重的困难,我们都不去帮忙,我们的良心已经有愧了,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痛快了。所以现在的人愈活愈笑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太多良心应该做的事没有去做。 可能有人就会觉得,那假如这样,我压力不是很大?是压力还是动力,就看我们的心态一念之间而已。孔子都教我们了,「任重而道远」,这个「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知道承传道统,是这个社会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体会到这一点,全身都是能量,怎么会觉得压力重呢?「仁以为己任」,以弘扬仁爱大道为责任,重要的使命。「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干就干到底,这一辈子尽心尽力。 一个人从今开始知道他这一生的方向、目标,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走的每一步,踏踏实实、明明白白,怎么会有压力?所以念头不对了,叫制造压力。制造压力也是烦恼。这个制造压力当中,最严重的,怀疑自己。 你说我能力确实不够,没关系,求祖先加持。是经典教的,你看我们遇到事情,还是要用经典,不能用自己的惯性,或者自己的烦恼习气。《孝经》里告诉我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每天给祖先礼拜,「我要做中华民族的孝子,所有中华民族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用这一份孝悌的心来读书、来做事,必定有感通。
孙中山: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5/28 第二集下一段说到,「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曾经说到,「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孙中山先生的体悟很深刻,也很准确。我们不说别的,我们文化里面强调,「勤俭为持家之本」,家跟国都是这样。读书人讲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是国家、朝代还是家庭,成就了,因为勤俭;败了,因为奢侈。我们看现在多少国家破产,多少家庭入不敷出,还没赚钱就花钱,这个都偏离正道。可是这样的风气,功利主义社会很厉害,我们还觉得这新的东西、新的潮流,我们不要跟不上潮流。被严重误导。新一代年轻人还没赚钱,就特别会花钱,信用卡好几张。所以这治家、治国的哲学智慧,要向中国学! 所以您看,孙中山先生讲,「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您看,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见地了,都看到西方这些思维的偏颇了,都得靠中国的哲学、印度的佛理,来调整他的偏失。 我们看下一段。刚刚这一段让我们提起信心,要对自己的文化,还有对圣贤教诲要有信心。下一段讲到,「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汤恩比说道,「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大家看「唯有」,唯有就是唯一能够依靠,「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能看到这句话,就代表你们这一生来,是来救世的,不然这句话不会被我们看到,都不是偶然的。 人这一生明白了什么最重要,不去做,良心就有愧了。就好像我们亲戚朋友有什么样严重的困难,我们都不去帮忙,我们的良心已经有愧了,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痛快了。所以现在的人愈活愈笑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太多良心应该做的事没有去做。 可能有人就会觉得,那假如这样,我压力不是很大?是压力还是动力,就看我们的心态一念之间而已。孔子都教我们了,「任重而道远」,这个「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知道承传道统,是这个社会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体会到这一点,全身都是能量,怎么会觉得压力重呢?「仁以为己任」,以弘扬仁爱大道为责任,重要的使命。「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干就干到底,这一辈子尽心尽力。 一个人从今开始知道他这一生的方向、目标,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走的每一步,踏踏实实、明明白白,怎么会有压力?所以念头不对了,叫制造压力。制造压力也是烦恼。这个制造压力当中,最严重的,怀疑自己。 你说我能力确实不够,没关系,求祖先加持。是经典教的,你看我们遇到事情,还是要用经典,不能用自己的惯性,或者自己的烦恼习气。《孝经》里告诉我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每天给祖先礼拜,「我要做中华民族的孝子,所有中华民族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用这一份孝悌的心来读书、来做事,必定有感通。
孙中山: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5/28 第二集下一段说到,「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曾经说到,「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孙中山先生的体悟很深刻,也很准确。我们不说别的,我们文化里面强调,「勤俭为持家之本」,家跟国都是这样。读书人讲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是国家、朝代还是家庭,成就了,因为勤俭;败了,因为奢侈。我们看现在多少国家破产,多少家庭入不敷出,还没赚钱就花钱,这个都偏离正道。可是这样的风气,功利主义社会很厉害,我们还觉得这新的东西、新的潮流,我们不要跟不上潮流。被严重误导。新一代年轻人还没赚钱,就特别会花钱,信用卡好几张。所以这治家、治国的哲学智慧,要向中国学! 所以您看,孙中山先生讲,「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您看,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见地了,都看到西方这些思维的偏颇了,都得靠中国的哲学、印度的佛理,来调整他的偏失。 我们看下一段。刚刚这一段让我们提起信心,要对自己的文化,还有对圣贤教诲要有信心。下一段讲到,「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汤恩比说道,「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大家看「唯有」,唯有就是唯一能够依靠,「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能看到这句话,就代表你们这一生来,是来救世的,不然这句话不会被我们看到,都不是偶然的。 人这一生明白了什么最重要,不去做,良心就有愧了。就好像我们亲戚朋友有什么样严重的困难,我们都不去帮忙,我们的良心已经有愧了,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痛快了。所以现在的人愈活愈笑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太多良心应该做的事没有去做。 可能有人就会觉得,那假如这样,我压力不是很大?是压力还是动力,就看我们的心态一念之间而已。孔子都教我们了,「任重而道远」,这个「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知道承传道统,是这个社会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体会到这一点,全身都是能量,怎么会觉得压力重呢?「仁以为己任」,以弘扬仁爱大道为责任,重要的使命。「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干就干到底,这一辈子尽心尽力。 一个人从今开始知道他这一生的方向、目标,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走的每一步,踏踏实实、明明白白,怎么会有压力?所以念头不对了,叫制造压力。制造压力也是烦恼。这个制造压力当中,最严重的,怀疑自己。 你说我能力确实不够,没关系,求祖先加持。是经典教的,你看我们遇到事情,还是要用经典,不能用自己的惯性,或者自己的烦恼习气。《孝经》里告诉我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每天给祖先礼拜,「我要做中华民族的孝子,所有中华民族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用这一份孝悌的心来读书、来做事,必定有感通。
孙中山: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5/28 第二集下一段说到,「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曾经说到,「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孙中山先生的体悟很深刻,也很准确。我们不说别的,我们文化里面强调,「勤俭为持家之本」,家跟国都是这样。读书人讲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是国家、朝代还是家庭,成就了,因为勤俭;败了,因为奢侈。我们看现在多少国家破产,多少家庭入不敷出,还没赚钱就花钱,这个都偏离正道。可是这样的风气,功利主义社会很厉害,我们还觉得这新的东西、新的潮流,我们不要跟不上潮流。被严重误导。新一代年轻人还没赚钱,就特别会花钱,信用卡好几张。所以这治家、治国的哲学智慧,要向中国学! 所以您看,孙中山先生讲,「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您看,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见地了,都看到西方这些思维的偏颇了,都得靠中国的哲学、印度的佛理,来调整他的偏失。 我们看下一段。刚刚这一段让我们提起信心,要对自己的文化,还有对圣贤教诲要有信心。下一段讲到,「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汤恩比说道,「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大家看「唯有」,唯有就是唯一能够依靠,「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能看到这句话,就代表你们这一生来,是来救世的,不然这句话不会被我们看到,都不是偶然的。 人这一生明白了什么最重要,不去做,良心就有愧了。就好像我们亲戚朋友有什么样严重的困难,我们都不去帮忙,我们的良心已经有愧了,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痛快了。所以现在的人愈活愈笑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太多良心应该做的事没有去做。 可能有人就会觉得,那假如这样,我压力不是很大?是压力还是动力,就看我们的心态一念之间而已。孔子都教我们了,「任重而道远」,这个「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知道承传道统,是这个社会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体会到这一点,全身都是能量,怎么会觉得压力重呢?「仁以为己任」,以弘扬仁爱大道为责任,重要的使命。「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干就干到底,这一辈子尽心尽力。 一个人从今开始知道他这一生的方向、目标,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走的每一步,踏踏实实、明明白白,怎么会有压力?所以念头不对了,叫制造压力。制造压力也是烦恼。这个制造压力当中,最严重的,怀疑自己。 你说我能力确实不够,没关系,求祖先加持。是经典教的,你看我们遇到事情,还是要用经典,不能用自己的惯性,或者自己的烦恼习气。《孝经》里告诉我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每天给祖先礼拜,「我要做中华民族的孝子,所有中华民族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用这一份孝悌的心来读书、来做事,必定有感通。
孙中山: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5/28 第二集下一段说到,「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曾经说到,「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孙中山先生的体悟很深刻,也很准确。我们不说别的,我们文化里面强调,「勤俭为持家之本」,家跟国都是这样。读书人讲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是国家、朝代还是家庭,成就了,因为勤俭;败了,因为奢侈。我们看现在多少国家破产,多少家庭入不敷出,还没赚钱就花钱,这个都偏离正道。可是这样的风气,功利主义社会很厉害,我们还觉得这新的东西、新的潮流,我们不要跟不上潮流。被严重误导。新一代年轻人还没赚钱,就特别会花钱,信用卡好几张。所以这治家、治国的哲学智慧,要向中国学! 所以您看,孙中山先生讲,「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您看,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见地了,都看到西方这些思维的偏颇了,都得靠中国的哲学、印度的佛理,来调整他的偏失。 我们看下一段。刚刚这一段让我们提起信心,要对自己的文化,还有对圣贤教诲要有信心。下一段讲到,「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汤恩比说道,「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大家看「唯有」,唯有就是唯一能够依靠,「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能看到这句话,就代表你们这一生来,是来救世的,不然这句话不会被我们看到,都不是偶然的。 人这一生明白了什么最重要,不去做,良心就有愧了。就好像我们亲戚朋友有什么样严重的困难,我们都不去帮忙,我们的良心已经有愧了,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痛快了。所以现在的人愈活愈笑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太多良心应该做的事没有去做。 可能有人就会觉得,那假如这样,我压力不是很大?是压力还是动力,就看我们的心态一念之间而已。孔子都教我们了,「任重而道远」,这个「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知道承传道统,是这个社会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体会到这一点,全身都是能量,怎么会觉得压力重呢?「仁以为己任」,以弘扬仁爱大道为责任,重要的使命。「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干就干到底,这一辈子尽心尽力。 一个人从今开始知道他这一生的方向、目标,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走的每一步,踏踏实实、明明白白,怎么会有压力?所以念头不对了,叫制造压力。制造压力也是烦恼。这个制造压力当中,最严重的,怀疑自己。 你说我能力确实不够,没关系,求祖先加持。是经典教的,你看我们遇到事情,还是要用经典,不能用自己的惯性,或者自己的烦恼习气。《孝经》里告诉我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每天给祖先礼拜,「我要做中华民族的孝子,所有中华民族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用这一份孝悌的心来读书、来做事,必定有感通。
修养德行,利世济民,治国为政,教化百姓,唯『诚敬』二字!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 2011/5/28 第二集 接着说到,「前清康熙曰」,康熙皇帝说道。康熙皇帝让我们非常佩服,他们是女真人,但入主中国,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中华文化的深入,超过汉人;对文化的贡献,超过很多以前的皇帝。我们看《四库全书》、《四库荟要》、《乾隆大藏经》,都是在清朝编纂出来的。而且他们最令我们佩服的,以身作则,自己好学、真学、真做,还带动文武百官深入经藏,自己坐在前面听课,那上行下效。所以清朝一百多年盛世,绝对不是偶然的,也是从他们对经典的诚敬,还有对老百姓的诚敬心。 「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时时对老百姓要恭敬、爱护,这个都是夫子的教诲。在《论语》里面,季康子请教夫子,怎么让老百姓恭敬他,对他忠诚,而且社会风气,老百姓能互相规劝?夫子就回答,「临之以庄则敬」,你要老百姓尊敬你,你首先要尊重老百姓。 夏商周,夏王大禹,那是圣人,他平常在家,衣服非常简朴,很节俭;上了朝,非常隆重,他穿的衣服很慎重,那是对文武百官的恭敬。李炳南老师,内衣补了又补,学生整理老师遗物的时候,看到光是袜子都不知道补了几十次,看了非常感动,流眼泪。但李老师他也是官员,他还是教授,公共场合穿得都非常端庄。在台中莲社,李老当时候穿的中山装都在博物馆里面,我们看都感觉还很新。穿了几十年,为什么还这么新?爱惜物品。所以面对大众都非常的恭敬,衣着都是很慎重;节俭,自己在家里面非常节俭。所以面对人民也是这个恭敬的态度。禹王这么做,孔子这么教诲,你看传到清朝,康熙皇帝也是能领受圣人的教诲。自敬而后人敬,对人恭敬也是在保护自己的恭敬心。 「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康熙皇帝领会到千古相传的心法,就是这两个字,诚跟敬,不会再超过这两个字了。 「程子曰」,宋朝大儒程子说道,「敬胜百邪。」恭敬胜过,这个「百」应该是指众多的邪思邪念,一个恭敬就能够震慑住所有的邪念。 「说明修身进德」,修养德行,以至于「利世济民」,治国为政、教化百姓「唯『诚敬』二字」,重点都在诚敬的心。有了这个诚敬心,「方能圆成」,才能把学问跟利民的事业都做得圆满。 「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师长说道,假如对古圣先王这些教诲提不起诚敬的话,纵使遍览所有的这些古籍,也很难获得真实的利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夫子求学的态度,「述而不作」,那是对古圣先贤的教诲,非常尊崇,而且不夹杂自己的意思,是不傲慢、谦卑,「谦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信而好古」,就是不怀疑圣贤人的教诲。所以不傲慢又不怀疑,这个诚敬心才现得出来。一有贪瞋痴慢疑,这诚敬就不见了。所以现在求学为什么困难?对古圣先贤、对自己师长怀疑的时候,就很难受益了。而且现在人狂妄,自己懂得不多,就拿着批判圣贤人,就说圣贤人有很多讲错了。错的东西不可能留几千年,可是他这个傲慢跟怀疑,他就进不了圣贤的智慧当中。所以孔子这八个字就做到老实、听话、真干。「信而好古」,他真相信、真听话,「好古」,这个「好」是真正去奉行、去效法。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