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仁心
性仁心
关注数: 70
粉丝数: 297
发帖数: 23,179
关注贴吧数: 85
为什么放几天表不走了
新人求问青阳大润发什么开业?想入驻,前景怎么样?
我想質詢下青陽幼兒園到高中的總人數
(๑• . •๑)
验货
性善说与民主政治(李明辉) 当作探讨思想史家与政治学家所接受(当然在个别人物之归属上可能有争议)。可是他加诸第一个民主传统的称号却带有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烙印,不无误导之嫌。为了避免这种误导与预存立场,我们不妨采用中性字眼,将这两个民主传统分别称为「欧陆传统」与「英美传统」。 就哲学背景而言,欧陆传统较富于思辨性,与形上学关系密切,而且往往采取理性论或先天论(apriorism)底立场;英美传统通常从常识出发,与形上学较为疏远,而且往往采取经验论的立场。
求大家验真假
学生党第一块表想听大家的意见
阳明之学,原自穷理读书中来。不然,龙场一悟,安得六经皆凑泊 阳明之学,原自穷理读书中来。不然,龙场一悟,安得六经皆凑泊?但其言朱子格物之非,谓尝以庭门竹子试之,七日而病。是则禅家参竹蓖之法,元非朱子格物之说,阳明自误会耳。盖阳明少时,实尝从事于禅宗,而正学工夫尚寡。初官京师,虽与甘泉讲道(甘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的号。他强调随处体认天理,与王守仁致良知说对立,被奉为明中叶朱学宗师),非有深造。南中三载,始觉有得,而才气过高,遽为致良知之说,自树一帜,是后毕生鞅掌军旅之中,虽到处讲学,然终属聪明用事,而少时之熟处难忘,亦不免逗漏出来,是则阳明之定论也。要之,致良知固可入圣,然切莫打破敬字。打破敬字乃是坏良知也,其致之亦岂能废穷理读书?然阳明之意,主于简易直捷以救支离之失,故聪明者喜从之。而一闻简易直捷之说、则每厌穷理读书之繁,动云“一切放下”、“直下承当”。心粗胆大,只为断送一敬字,不知即此简易直捷之一念,便已放松脚跟也。故阳明在圣门,狂者之流,门人昧其苦心以负之耳。
道教为什么不主指婚礼? 反而言之儒耶都是既操持生人,又操持死人。 而佛老人只操持死人,不主持婚礼。 这块份子钱,我觉得不能让给外人了。红白喜事都要办。
这病得治 …… 吾适有答蔡仁厚同学一函,兹附於此,以作参考。仁厚棣: 来函所述自己病痛,甚见能自反省。拘谨在某义上与矜持不同。从高一层上说,拘谨即函矜持。但吾棣现在尚不至此。未经磨练,外拘谨内即慌张,此为表里相反之因果。大凡青年作工夫,与中年以上直接就心性下手者不同。青年宜籍学问开扩自己。规模未建,心思未开,则无论大力突破,或潜心陶养,皆不能落实。大力突破是假狂荡,久之气泄,仍未突破。潜心陶养是虚做作,压缩久之,仍归慌张。故此类话必须当机、落实,否则全无著处。此所谓不相应也。青年期要去拘谨慌张,其相应之工夫当是间接的:努力学问以明事理,籍理以开扩客观意识。此时生命容或横橕竖架,但此步橕架是必要的,大力突破必须籍学问来突破,不是空说突破也。橕架就是突破。但橕架本身就显生命之不谐和。冲破拘谨即随来一不谐和。这个不谐和是过渡到谐和必要的一步。这是把毒挑破。此挑破不能空说。学以明理,不要浮泛,方能尽挑破之责。在挑破与不谐和中应事接物,内心生活,自不能顺适条畅。但须知此时之拘谨方是一『真实之拘谨』,此时之慌张方是一『真实之慌张』。 在生命中能形成一真实之拘谨与慌张,亦是不易。吾棣此时之拘谨与慌张尚不是一真实的,所谓与自小生活有关是也。此是习惯中的,尚未至由愤发挑破以形成也。故吾棣现在不要多注意此种拘谨与慌张,只要提起理智与兴趣以追寻义理系统,籍以挑破自小以来由习惯形成之拘谨,而形成一真实之拘谨。此步一到,方是生命中之真病。如此方可作直接的工夫:直从心性上著手,此即所谓主观实践之学问与工夫之开始。此时说潜心陶养方有意义,说大力突破方有意义。然亦不是空说。凭空说陶养,如何下手呢?凭空说大力,如何用力呢?是以必有内在义路可资循持。此即致良知教之真实作用处。吾今於此方有理会。始知朱子说『涵养须用敬』,实是空说,无下手处。其下手处全在『道问学』。是以朱子一生工夫犹在间接边也。 吾所告棣者不走朱子路,只要先作间接工夫:籍理智与兴趣之追求以形成一挑破。(此义可吸收朱子之长处而与朱子之间接却不同)。先要籍理以开朗,落在生活上之不谐和亦表示一狂者胸次或狷者胸次,狷就是真实的拘谨,狂就是真实的慌张。吾人处此时代,先要开朗作狂狷。不是假狂荡,虚做作,乃是籍理智兴趣之追求以形成一真实之不谐和。此是真狂狷,何以要如此?一是工夫过程上之必然,一是时代之意义,多暴露时代生命之病,方能开出生命之途径,方能真认识真理之所在。吉凶与民同患,有情既病,我即随病,此皆有消极与积极之意义。消极是被动的,此即成一真实的不谐和,成一真实的狂狷,成一真实的病。积极是主动的,是圣人襟怀,是菩萨的示疾。此两面皆是『存在的』:『存在的真病』(所谓病至於死)与『存在的示病』。从『存在的真病』到『存在的示病』方是直接工夫处:致良知其要也。此就是如何成圣之工夫。棣等间接工夫处一步未走,如何能说得上去矜持与慌张。(在直接工夫处,拘谨就是矜持)。矜持与慌张是彻上彻下的病,这里含著学问的全程。吾棣可知如何用心矣。
章句云:“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须活 章句云:“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 我之所以为德者。”须活看一“即”字。如“ 性即理也”,倘删去“即”字,而云“性理也 ”,则固不可。即者,言即者个物事,非 有异也。 当有生之初,天以是命之为性;有 生以后,时时处处,天命赫然以临于人 ,亦只是此。盖天无心成化,只是恁地 去施其命令,总不知道。人之初生而壮 、而老、而死,只妙合处遇可受者便成 其化。在天既无或命或不命之时,则在 人固非初生受命而后无所受也。 --《读四书大全说-清-王夫之》
知者,良知也,天然自有,即至善也。物者,良知所知之事也。 知者,良知也,天然自有,即至善也。 物者,良知所知之事也。 格者,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之斯实致之矣。 --《遗言录-明-王守仁》
问:“阳明先生所指‘良知’在人心从何所发?” 曰 问:“阳明先生所指‘良知’在人心从 何所发?” 曰:“良知无从而发,有所发则非良 知也。” 曰:“在天为天,在地为地,在人为 人,无归无所不归也。” 曰:“亦无动静。” --《罗近溪先生明道录-明-罗汝芳》
作用的保存
《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k.baidu.com%2Fview%2Fd10df2ee102de2bd9605883e%3Fpcf%3D2%23page%2F1%2F1437922592175&urlrefer=b797f70c88708805a3ecefd64759b424 此贴以告慰贴吧的发贴生涯,精神在此作一收敛。
六道仙
十三讲
问:“吾人在世不免身家为累,所以难于为学。” 曰 问:“吾人在世不免身家为累,所以 难于为学。” 曰:“此言却倒说了,不知吾人在世 ,只因以学为难,所以累于身家尔。即 如座间才歌邵子诗云‘三十六宫都是春’, 夫天道必有阴阳,人世必有顺逆,今曰‘ 三十六宫都是春’,则天道可化阴而为纯 阳矣。夫天道可化阴而为阳,人世独不 可化逆而为顺耶?然此非君子不近人情 、有所勉强于其间也,盖‘维天之命,于 穆不已’,君子之学通于天道亦不已也。 天命不已,是曰生生,生则变化不测, 即阴而阳固未尝不在也。纯亦不已,是 曰仁心,仁则体物不遗,即逆而顺未尝 不在也。故能以仁存心则是与生为徒, 与生为徒则是以天自处,夫是之谓学也 。吾人只能专力于学,则精神自然出拔 ,物累自然轻渺,莫说些小得失忧喜毁 誉枯荣,即生死临前而且结缨易箦曳杖 逍遥。孔、曾师徒,岂皆作而致其情也 耶?要之,仁理生生,原无死地,人若 其中透过,真是时时赤子而步步天堂也 。虽千年万载,何异瞬息间哉?大众合 共勖诸!” --《罗近溪先生明道录-明-罗汝芳》
曰:“儒先立说,原有深意。而近世诸家讲套,渐渐失真。既将天性 曰:“儒先立说,原有深意。而近世 诸家讲套,渐渐失真。既将天性气质两 平分开,又将善恶二端,各自分属。殊 不知理至性命,极是精微。圣贤犹且难 言,而集说诸家,妄生分解,其粗浮浅 陋亦甚矣!又安望其妙契儒先之旨而上 溯孔孟之宗也哉?” 曰:“然则世之人敢谓其无善恶耶? 善恶之分敢谓其无所自生耶?” 曰:“善恶之分,亦有所自,而不可 专执其为性也。又请为吾子详之:今堂 中聚讲,人不下百十,堂外往来,人亦 不下百十。余今分作两截,我辈在堂中 者,皆天命之性,而诸人在堂外者,则 皆气质之性也。 何则?人无贵贱贤愚, 皆以形色天性而为日用, 但百姓则不知 ,而吾辈则能知之也。今执途人询之: 汝何以能视耶?必应以目矣。而吾辈则 必谓非目也,心也。 执途之人询之:汝 何以能听耶?必应以耳矣。而吾辈则必 谓非耳也,心也。 执途之人询之:汝何 以能食,何以能动耶?必应以口与身矣 。而吾辈则必谓非口与身也,心也。 识 其心以宰物,则气质不皆化而为天命耶 ?昧其心以从身,则天命不皆化而为气 质耶? 心以宰身,则万善皆从心生,虽 谓天命皆善,无不可也。 心以从身,则 众恶皆从身造,虽谓气质乃有不善,亦 无不可也。故天地能生人以气质,而不 能使气质之必归天命,能同人以天命, 而不能保天命之纯全万善。 若夫化气质 以为天性,率天性以为万善,其惟以先 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夫?故曰:‘天 地设位,圣人成能。’”--《罗近溪先生明道录-明-罗汝芳》
上一堂讲《孟子‧告子章句上》很有系统。头一段是杞柳之喻。 上一堂讲《孟子‧告子章句上》很有系统。头一段是杞柳之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桊。」性好像杞柳一样,义好像杯桊一样。很明显,这个杞柳之喻使我们了解性,那是把性当成材料。因为杯桊是一个制造物,杞柳就是材料。那么,人性对着仁义讲也是一个材料。用亚里士多德的词语说,这个材料就是material thing。下面就说:「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桊。」这是告子的主张。这个「为」字是甚么意思呢?「为」字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作「是」字解,一个是作「作成」解。假定这个「为」字作「是」字解,那么,人性就是仁义,这就不是材料了,那就成了孟子的主张。但告子并不这么想。甚么意义的性可以当作材料看,甚么意义的性不可以当作材料看,这是很显明的。告子杞柳之喻,是把仁义看做作成杯桊的材料。陈大齐老先生在这里却弄胡涂了。他说:「以人性为仁义。」是孟子的主张,「为」字作「是」字解。而「以杞柳为杯桊。」是告子对于孟子的反驳。这很奇怪,这两句话怎么能分开呢?老先生是老糊涂了。「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桊」这段话是告子的主张,意思很清楚,没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告子明明说:性好像杞柳,义好像杯桊,因此,你拿人性来做成仁义,也就恰恰好像拿着杞柳作材料来作成杯桊一样。杞柳是作成杯桊的材料,杞柳离杯桊远得很呀,要加工,要经过木匠的加工。孟子正好反对这个主张,下面一段才是孟子反驳告子的话,孟子就是不把人性看成是材料。告子把人性看成是材料,就好像杞柳在杯桊以外,经过木匠加工加上去的。人性在仁义以外,经过后天的训练、教育而培养成的。那么,这个仁义成后天的了,那就是后天造作而成。
王邦雄 以前梁燕成先生曾邀请我去他们基督徒的学术会议担任讲评,梁燕成说谁得罪基督,我跟他拼命,又说谁得罪孔子,我也跟他拼命。我问万一是孔子得 罪基督呢?你要跟谁拼命?他回答不出来。显然基督信仰要跟儒家思想融会,佛门信仰也一样,我们要为其它宗教找一个平衡点,他才会服你。不然,好像牟门反对 宗教,这是辅仁大学哲学系所给出来的印象,什么时候牟先生反对过基督信仰?只是请诸神父博士,不要把儒家天道说成是上帝而已!偷梁换柱嘛!每一个人的信仰 都要得到尊重,我们对孔子所开创而来的文化传统也有发自生命的认同,我们的终极关怀就在他的思想。就在这一场学术会议中,戴维扬教授说:王邦雄, 我跟你说,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为什么孔子不是基督的学生?我立刻响应:戴维扬,我跟你讲,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为什么基督不是孔子的学生?我跟你相反。所 以,基督、佛陀信仰与孔子如何在心中并存呢?就像我们今天讲文化认同要跟国家认同分开一样,文化认同我中国,但政治认同我很台湾,这很自然嘛!不然作为一 个台湾人怎么存活在这个岛上?我用中国文化心的重要感说统派,用台湾乡土情的亲切感说独派,我试图化解统独之间的尖锐对立,两边都是我们的心,一 边是文化心,一边是乡土情,你怎么可能要我只剩下一半呢?这不光是撕裂族群,这是撕裂自己。当代台湾人活的不好,幸福指数这么低,跟这个有关联,你怎么打 拼都只有一半。所以我写一篇文章,标题是「台湾再怎么打拼也只有一半。」我们希望台湾乡土情与中国文化心可以取得平衡,不能不要哪一边,这是自我伤害。就像理性与感性总要兼容,不然会给自己一条走不下去的路。文化心比较理性,乡土情比较感性,不能要求哪一方退出啊!人是情与理的动物,所以要给一个安顿,两边不仅兼容,又是一体。
大师兄
践仁成圣,遂以中庸中道为标的,但实践工夫却不宜直接以中庸为入手 践仁成圣,遂以中庸中道为标的,但实践工夫却不宜直接以中庸为入手之地。昔贤有云:“上不自中庸门入,下不自方便门出。”意思是要以狂狷为入手之地。狂狷之人,亦即豪杰之士。人要成圣成贤,必须先是能狂能狷的豪杰。儒门自孟子以下,皆是天挺人豪,他们所走的,亦大体都是“由狂狷入圣”的路,而王阳明尤为显例。若问何以一定不可由中庸门入?曰:不是理上不可,而是事上不能(太难)。因为中庸一路,无偏取中,常要包容兼顾。但天下之大,人事之繁,你岂能遽尔包容得了,照顾得到?东包容,西照顾,一起脚便已使自己踏入泥泞路,又如何能臻于圣域?自古以来,凡自中庸门入,鲜有不流为乡愿者!因此,就践仁成德而言,“中庸、中道”只应悬为标的,而不宜于以之为起脚入手之地。总之一句话,做不成狂者狷者,必做不成圣人。愿天下有志者,三复斯言。
老子言道之六义 唐君毅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各异理,言物各有其不同之理。道之第一义即应为:通贯万物之普遍共同之理,或自然或宇宙之一般律则或根本原理也。
再说儒家德治思想的意义而言,张先生以《大学》所提供的模式为例, 再说儒家德治思想的意义而言,张先生以《大学》所提供的模式为例,来说明其基本内容: 「大致而言,这个模式是由两个观点所构成:一、人可由成德而臻至善。二、成德的人领导与推动政治以建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而贯穿这两个观点的是一个基本信念:政治权力可由内在德性的培养去转化,而非由外在制度的建立去防范。[张灏: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页28] 」但是徐先生所理解的「德治」却有极为不同的意义。对他而言,儒家的「德治」系针对刑治而提出,其重点在于限制统治者的权力,防止他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去统治人民,这便与民主政治的精神相通[何信全先生对徐先生所理解的德治思想有极扼要的阐述,请参阅其〈在传统中探寻自己民主的根源---徐复观对儒家政治哲学之新诠释〉,第2及3节] 。他在〈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结构及人治与法治问题〉一文中也极力澄清「儒家不重法治与制度」的流行看法,认为儒家系人治与法治并重[参阅徐复观: 《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己人权》,页127-132]
诚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只要立论的层面画分清楚,荀子的性恶说与孟 诚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只要立论的层面画分清楚,荀子的性恶说与孟子的性善说未必在逻辑上构成矛盾。因为荀子系就自然之性(气性)提出性恶说,孟子则是就超越之性(本心、良知)提出性善说。
《史记•礼书》:“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 《史记•礼书》:“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
用西学看中学是种理性的分解
道家呢? 它是曲线的智慧,它没有「是什麽」的问题。它对着儒家所 道家呢? 它是曲线的智慧,它没有「是什麽」的问题。它对着儒家所讲的而提出一个问题: 你如何把你所讲的仁、义、圣、智以最好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得最好? 这个问题是「how」的问题,道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的问题,它重视这个。所以,道家说「绝圣」是在「如何」的问题上的「绝」,不是「是什麽」的问题上的「绝」。 「如何」的问题属於什麽问题呢? 「是什麽」的问题属於什麽问题呢? 这个「如何」的问题属於工夫上的问题。「是什麽」的问题属於存有的问题,涉及存有。道家没有存有的问题,只有体现上的问题,体现就是工夫上的问题。所以,它说这个「绝」是工夫上的「绝」,不是存有上的「绝」。「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个「绝」、「弃」是工夫上的「绝」、「弃」,不是存有上的「绝」、「弃」。这个一定要分清楚。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使用这两个名词可以省掉许多难以表达的话语。以前的人就不会「工夫上的绝」、「存有上的绝」这两个词语,就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道家所说的「绝」、「弃」就是工夫上的否定,不是存有上的否定。要是存有上否定仁、义、圣、智,那成了大坏蛋了嘛。
中哲宇宙论大义
这就使我们想到一个国家应该如何组织起来的问题。(你还记得柏拉 这就使我们想到一个国家应该如何 组织起来的问题。(你还记得柏拉图的“ 哲学国度”吗?)亚理斯多德描述了三种良 好的政治制度。 一种是君主制,就是一个国家只有 一位元首。但这种制度如果要成功,统 治者就不能致力于谋求私利,以免沦为“ 专制政治”。另一种良好的制度是“贵族 政治”,就是国家由一群人来统治。这种 制度要小心不要沦于“寡头政治”(或我们 今天所称的“执政团”式的政治制度)。第 三种制度则是亚理斯多德所称的Polity ,也就是民主政治的意思。但这种制度 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它很容易变成暴 民政治。(当年即使专制的希特勒没有成 为德国元首,他乎下那些纳粹分子可能 也会造成可怕的暴民政治。) --《苏菲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老外谈老毕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A4NjAwOTY2MA%3D%3D%26mid%3D208118884%26idx%3D1%26sn%3Db18bc69e234ee49ce412412361c31fe4%26scene%3D1%26from%3Dsinglemessage%26isappinstalled%3D0%23rd&urlrefer=dba5ce708847617db27f175b1b120e73
禅佛
。。,,
“中文字,不便于识,不便于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严密..... 钱玄同: “中文字,不便于识,不便于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严密..........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求示
第一讲 引论:中国有没有哲学? 中国哲学,由于民族气质, 第一讲 引论:中国有没有哲学? 中国哲学,由于民族气质,地理环境, 与社会形态的不同,自始即已采取不同的 方向.经过后来各自的发展,显然 亦各有 其不同的胜场.但是中国本无「哲学」一 词.「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这是大家所熟 知的.我们现在把它当 作一通名使用.若 把这源自希腊的「哲学」一名和西方哲 学的内容合在一起,把它们同一化,你可以 说中国根本没 有哲学.这个时代本是西方 文化当令的时代,人们皆一切以西方为标 准.这不但西方人自视是如此,民国以来, 中国 知识分子一般说来,亦无不如此.所 以有全盘西化之说.中国以往没有产生出 科学,也没有开出民主政治.这是不待 言 的.说宗教,以基督教为准,中国的儒释道 根本没有地位.说哲学,中国没有西方式的 哲学,所以人们也就认为中 国根本没有哲 学.这样看来,中国文化当真是一无所有了 .构成一个文化的重要成分、基本成分,中 国皆无有,那里 还能说文化? 其实何尝是 如此? 说中国以往没有开发出科学与民 主政治,那是事实.说宗教与哲学等一起皆 没有, 那根本是霸道与无知.人不可以如 此势利.这里当该有个分别.西方人无分别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真理。真理这两个字是大家天天讲的,但是很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真理。真理这两个字是大家天天讲的,但是很少有人能恰当地了解究竟什么叫做真理,所以西方哲学里头对「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就有种种的说法。他们那些说法我们在这里不想去讲它。 大家首先要了解,真理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外延的真理(extensional truth),一种叫做内容的真理(intensional truth)。外延的真理大体是指科学的真理,如自然科学的真理或是数学的真理。数学是formal science,自然科学是material science,或者说empirial science。但是不管是formal science或是material science,它只要成个科学,它的真理就是外延的真理。比如罗素在”An Inquiry Concerning the Meaning and Truth”这本书中就提到,科学知识总要承认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外延性原则(principle of extensionality),另一个是原子性原则(principle of atomicity)。这两个原则是讲科学知识所必须假定的。为什么要外延原则呢?外延的知识可以脱离我们主观的态度(subjective attitude)。凡是不系属於主体(subject)而可以客观地肯断(objectively asserted)的那一种真理,通通都是外延真理。科学的真理是可以脱离我们主观的态度的。比如一棵树,假定你用审美的态度来看,说这棵树如何如何的美,这个不是科学知识,这是系属於主体的。把一棵树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的,是植物学里面所讲的那些。植物学是门科学,它研究一棵树所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客观地肯断的,这就是属於外延的真理。就科学知识而言,内容的真理是没有的,也不能有内容的命题(intensional proposition)。科学里面的命题通通都是外延命题(extensional proposition)。没有所谓的内容命题。「外延命题」、「内容命题」这些名词是罗素首先使用的(参阅「理则学」第二章第五节)。照罗素的说法,所谓内容真理,内容命题通通是系属於主体,系属於主观态度上的一些话。罗素早期还客气一点,还用「内容命题」这个名词。到了后来,他就不用「内容命题」这个名称而叫它是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说它不是命题:只是命题的态度而已。这个态度是主观态度,是系属於主体的。举例来说,假定上帝存在已经被证明了,那么「上帝存在」这句话就是可以客观地肯断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个外延命题。可是如果上帝存在没有被证明,而你说「我相信上帝存在」,那么这句话就不是外延命题,这句话没有客观性也没有普遍性。因为它系属於「我相信」,系属於我的主观态度。我相信的别人并不一定相信,我今天相信的明天也不一定相信,所以可见这就没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像「我相信如何如何」或是「我认为如何如何」凡是套在这些「我相信」、「我认为」下面的话通通都是内容命题。到了后来,罗素乾脆就说它是个命题态度,不承认它是命题,而只是命题态度。
康德说:
荀子就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个「伪」就是后天造作的意 荀子就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个「伪」就是后天造作的意思,不是「虚伪」的意思,「虚伪」是引伸义。仁义是后天造成的,那就是说,仁义不在人性中。用康德的词语表达,那就是说,仁义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经验综和关系。因为仁义不能从人性分析出来,就好像杯桊不能从杞柳的本性中分析出来。这个很清楚。这就是告子的意思。照一般的讲法,综和就是经验的综和(empirc synthesis),但康德还讲一种先验的综和(a priori synthesis)。A priori synthesis是逻辑实证论不承认的,依照逻辑实证论的思想,一说综和就是经验的,一说分析就是必然的,就是先天的、逻辑的。那么,告子的综和就是经验的综和,告子的主张没有先验的综和。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那也是经验的综和,善是后天造成的。依照这种主张,孟子说性善根本没有道理,这根本不能证明的。 ~牟宗三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 。。。。。。。。。。。。。 西哲说婴儿那只是本能,无理性,饿求食,痛即哭,乃因果律也,何来自由意志? 所以说"良知"必须到功夫中去,婴儿哪来功夫?意识初萌。 良知(先天)先验是在功夫中呈现,若不说功夫,乃从学理说构架出良知乃形而上设准也。如上帝乃康德之自由意志。 徒说个良知后王后学之弊。黄梨洲云:功夫所至即是本体。 离功夫说本体,虚无根也。 理在气中显 无气无理
老是不是,
【国学】对于人格修养的学问,感受《德育鉴》之启发,固然留意;但 对于人格修养的学问,感受《德 育鉴》之启发,固然留意;但意念中却 认为“要作大事必须有人格修养才行”, 竟以人格修养作方法手段看了。似此偏 激无当浅薄无根的思想,早应当被推翻 --《生命的奋进》梁淑溟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 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汤恩比 ( 他已成为一位世界通哲,而与爱因斯坦、史怀哲与罗素并列。)
踢馆之假道 老子的道本体论或说宇宙论是一种假设。 也就是老子的"形而上学"部分本身是一种可能。 原文即 道生万物,无生有,道生一二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踢馆 @大笨 什么是道? 道这个概念怎么得来的? 得来这个道的概念的客体是不是受局限? 道是不是一种可能存在?道的存在是不是靠一种信仰与逻辑假设在维持?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而经验主义者则认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 类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 而经验主 义者则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 感官而来的。 休姆更指出,我们透过感官认知所 能获得的结论显然有其限制。
问:“心有善恶否?”伊川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 问:“心有善恶否?” 伊川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心本善, 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 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譬如水只可谓之水,至如流而为派,或行于东,或行于西,却为之流也。 性出于天, 才出于气, 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 才则有善有不善, 性则无不善。” (《近思录》卷一) 证:性本善论。
“上帝仍为上帝,即便天地尽荒;上帝仍为上帝,纵使人人皆亡。 “上帝仍为上帝,即便天地尽荒; 上帝仍为上帝,纵使人人皆亡。 " 。。。。。。。。。 达斯(PetterDass)
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 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圣人所以‘穷理尽性而至於命’,凡世间所有之物,莫不穷极其理,所以处置得物物各得其所,无一事一物不得其宜。除是无此物,方无此理;既有此物,圣人无有不尽其理者。所谓‘惟至诚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者也。’
他也住在米雷特斯。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 他 他也住在米雷特斯。他认为我们的 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 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 灭的世界之一。 要解释他所谓“无限”的意思并不容 易,但很明显的他并不像泰利斯一样认 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 也许他的意思是形成万物的物质不 一定不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 因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像水这样平 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第三位来自米雷特斯的哲学家是安 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约公元前五 七O年~公元前五二六年)。他认为万物 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毫无疑问, 安那西梅尼斯必定熟知泰利斯有关水的 理论。然而水从何来?安那西梅尼斯认为 水是空气凝结后形成的。我们也可看到-
*^_^*帛简中的通假字 亨通烹 俭通敛 慈通兹 。。。。。。
有取之知与无取之知 人的生物生活,一方面是吃食物,一方面是消化食物。吃是有取,消化是无取。人的意识生活亦是一方是有取,一方是无取。有取于物是明他,无取于物是 「明 已」。明己即自觉也。从学问方面说,明他是科学活动,给我们以「知识」;明己是哲学活动,不给我们以知识,而给我们以智慧。人生「自觉的过程」即是哲学智 慧的开发的过程。是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即是有取,故日益也。为道即是无取,故曰损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即表示从明他而纯归于 明己也。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知就是自知之明,故此是一种智慧语。《庄子齐物论》篇载: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耶?」 你知道这个那个吗?我全不知。你知道你不知吗?我全不知。我只是一个「无知」。这个无知就是把一切「有取之知」停止而归于一个绝对之无知。这个「无 知」就是从不断的超越亦即是绝对的超越所显之无知。而无知就是一种自觉之真知,亦是最高的智慧。此不是科学之知也。故云:「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庸 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耶?」你那些有取之知,对自知自明言,全不济事。我这种不知,对自知自明言,倒是一种真知。故要返回来而至无取之知,则必须把一切 「有取」打掉,洒脱净尽,而后归于照体独立,四无傍依,此之谓哲学智慧之开端。 一天,邵尧夫问程伊川曰:你知道雷从何处起?伊川曰:我知道,你却不知道。尧夫愕然,问何故?伊川曰:你若知道,就不必籍数学来推算。求助于数学, 可见你不知也。尧夫曰:你知从何处起?伊川曰:从起处起。尧夫一听佩服之至。从「有取之知」的立场上说,知道「一定的起处」才算是知。现在却说「从起处 起」,这等于没有答复,如何算得知?岂不是笑话?至多亦是玩聪明。但是邵尧夫毕竟不同。他听见这话,却佩服程伊川的「智慧」。这不是玩聪明。这是从「有取 之知」转回来而归于「无取之知」的一种境界。 大凡从「有取之知」的追求,而至于知有无穷无尽,即知有一个无限,不是你的有取之知所能一口吞,因而转回来而归于谦虚,或归于「自己主体」之自知, 这都是一种智慧的表示。当牛顿晚年说:我只是一个海边上的小孩在拾贝壳,我所知的只是沧海之一粟。这就表示牛顿已进到谦虚的智慧。当康德晚年说:上而苍苍 者天,内而内心的道德律,我越想它,越有敬畏严肃之感。这就表示康德已进到归于「自己主体之自知」的智慧。 由科学家的追求而归于谦虚,我这里且不说。表示无取之知的哲学活动也是一种学问,此就是哲学。我在这里要说一点:籍哲学活动所表示的「哲学智慧之开发」之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驳论 吾人旣知人处于物质与精神两界之中,精神虽不离乎物质而物质不等于精神。此二者之关系如何,究竟精神之自由,至何程度,物质之束缚至何程度,乃哲学家争执不已之问题也。现代哲人对于此问题之解决,以德国尼哥拉·哈德门氏之言最为妥善。兹录其三条定律如下: “第一律、高层之决定,依赖于低层,然低层不依赖高层。尤高层者依赖尤深,故尤弱。反之,低层为元素的基本的,故尤强。低层依赖高层为抽象中之设想,无法以定型为之证明。 第二律、一切低层为物质,为高层之底子。低层之力旣强,故弱者依赖强者,卽高层之范围受物质之特定性之限制。 第三律、高层为新机构,以低层为底子。旣为新机构,故有无限的范围,超越于低层特定性之上。如是言之,高层虽依赖低层,然高层超于低层之上而为自由的。” 哈氏之言对于一持物质为规律的,一持精神为自由的之对立两派之折衷,意谓精神不离物质,则近于唯物论矣,同时又谓精神为自由的,则近于博格森之自由意志论矣。然哈氏虽言精神依赖物质,同时又谓自有其自由。我故谓之为调和论,确能说出二者之关系而使之并行不悖者矣。哈氏所以如此立言实以康德氏自然现象受因果律之支配,道德界有选择或决定之自由之成说为其背景。康氏所以分此两界,可举生活实例以明之:饥而求食,寒而求衣,男女之相悦,此为因果律之支配,无可逃避者也,反之,取予之当否,辞让之表示,对人对国家之忠诚,甚至有所谓刎颈之交成仁之勇,此则精神上之自由决定也。人旣生于两界之中,不可视人如物,而一切以因果律解释,亦不可视人如神,而视之为超于因果范围之外。管子曰: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前半段言仓廪衣食,因果律范围以内之言也,后半段知礼节知荣辱,道德界内自由意志之言也。惟人类生活有此两方面,乃能求改革而进于至善之境。个人之争人格,如孟子所谓成仁取义,民族之要求自由独立,如英国宪政,法国革命,美国独立,与夫其他国之解放行动。如是言之,马克思之所谓社会发展之定律或曰必然性云云,是否可认为真理,可成为天经地义,乃思想上学术上之大问题而不可掉以轻心者矣。
儒学三段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 大哉!易也, 性命之源乎!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循性曰道,命也性也道也,各有所当。 天之赋曰命,物之受曰性; 天之赋予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物之为理,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 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 天命犹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造化之谓矣!
。 牟宗三《人文讲习录》廿一、通向新外王的道路 (一)各 。。 牟宗三《人文讲习录》 廿一、通向新外王的道路 (一) 各位会友,今天是我们人文友会第二十一次的聚会。上两次是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现在有几位是新参加听讲的,恐怕一时不能把握住线索,可以把过去的讲词看一看,不过讲词并不够,不够不要紧。还有要点要说的,即常常参加这样的聚会,可以把精神凝聚一下,提撕一下,初参加的,不要抱着求知识的态度,我们这里有许多与生活有关的话,一时听不懂不要紧,切不可急躁。我们这个聚会已有一年多,从未间断,而且精神很好,这就表示大家已有一种精神的凝聚,我们现在讲内圣是为了什麼,这一点必须知道。过去讲内圣,即在通外王。事功,即外王的表现,所谓事功、事业、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通通是外王。现在的建国,即根据内圣之学向外开,亦即是外王。向外开,在现在讲是两行 : 一是科学,一是民主。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1-3,和合本神版)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1:14,和合本神版)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 ,,,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1-3,和合本神版)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1:14,和合本神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