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仁心
性仁心
关注数: 70
粉丝数: 297
发帖数: 23,179
关注贴吧数: 85
葱郁郁 看看这是什么松
葱郁郁
黄山松交流
黄山松交流
交流
文人树黄山松交流
【论道】摘选,有缘人 徐铭第:先生,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西方说“真善美”,善是伦理学,真是知识论,美就是美学。刚才我又感受到,美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季谦先生: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那么在西方的文化体系当中,这三种学问是相互并列的呢,还是有了知识论和伦理学才自然地体现美学? 季谦先生:这是一个很深的哲学大问题。康德做三大批判,先做思辨理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就是知识论;再做《实践理性批判》,就是伦理学或道德学,最后才做《判断力批判》,就是美学。用美来沟通知识和道德两界,所以美学是一个很高的学问,或者虚的学问,要先把实在了解了,才能了解虚的学问。所以《判断力批判》这本书是三大批判里面最难读的,意思很恍惚。 牟宗三先生一生费了很大的劲,先把知识论翻译出来,然后再翻译伦理学,最后才翻第三批判,第三批判印出来的时候,书局是把新书送到台大医院给牟先生过目的,所以这本书是牟先生的最后一本书。牟先生译书的时候,常常一面翻译,一面下自己的注解,大体是用中国哲学作比对,这是随机展示会通中西的最佳方式。 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书,除了随文作注之外,牟先生还特别写了一百多页的《商榷》,是牟先生检讨康德的美学而引发出他自己的美学观点,附在书前。你要了解“美”这个问题,必须去看这本康德美学的书,你看这本美学批判之前,要先看前两本批判,你要看康德的三大批判之前,最好先把牟先生重要的书看几部,而你要看牟先生书之前,最好要解几部重要的经典,你要解经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我的读经理论(先生笑)。 所以美学不好说,但是可以大略地说。“知识”是由人类的认识心面对对象而成就认知,“道德”是由人类的意志成就行为的标准,这两种心灵的活动都有指向,一种指向事物,一种指向道德法则,指向人格。只有美的心灵,反而是去掉指向,而是把心灵收回来,在“无所关心”的状态下才成就的。所以知识论是有指向的判断,道德也是有指向的判断,美感是“反省”的判断,把知识与道德消融于无形,这个时候,美感就出现了。 假如你用知识的方法去看世界,心灵有所指向,看到一棵树,专门研究这棵树是什么科?它的特性是什么?它的木质材料适合不适合盖房子,则美感立即消失。但如果你在树前,忽然忘记它是树,也忘记你是你,忘记你在看树,当你和树彷佛合一的时候,美感才会出现。同理,当你鼓舞着你的道德正义,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时,那是值得敬佩的,但并没有美感。不过圣人不是叫你敬佩的,圣人的格位是在“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状态下浮现的,当这时候,美感也出现了,那是人格之美。 但是世间人所追求的美,往往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生命并没有什么长进,只在生活情调上放轻松,在饮食衣着器物上下工夫,那是玩弄美,没有生命的厚度的美是虚脱的。所以有人学道家,学得轻飘飘的,颇有“境界”的样子,其实是虚的,只是个样子。你必须有知识而忘了知识,有道德而忘了道德,这个时候,真的美才真出现。所以,至真到极点而忘掉真,美感会出现;至善到了极点而忘了善,美感也会出现,那叫“真善美合一”。 所以真善美,分开来说,各有它的特性,真善美合起来说,又可以通为一体,到最后是一个美。美涵摄万物之众,通彻天地之广,天地就在这里,如如然,不需要追求,不需要紧张,不需要判断,一切放下,一切都在,这叫美。(掌声) 你今天如果对我这些话真有所感,则进一步要落实。美不是一下子就到手的,一下子的美是虚的,是光景。你们所要追求的学问是大学问,那大学问虽然也没有什么奇特,但要讲清楚也不容易。康德费一辈子才说出这些道理,牟先生也是费一辈子来吸收康德,然后用中国的圣人之道来消化康德的三大批判,费了大劲,真是时代的豪杰!你们要继承这种学问,要不然你们来书院做什么呢?你读什么书呢?要做这样的学问,只有这样的学问才是真学问。好,你问到这个问题,有深度,你凭空想到这个问题,也不容易。 侯信佑:先生,您刚才讲的那些,不管是知识论、伦理学,还是美学,是不是康德所说的那两点,无功利的功利性,无目的的目的性? 季谦先生:对,无目的的目的性,无判断的判断性,没有一个目的再去追求了,也可以说是当下即是,也可以说是一切圆满,那时候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美感出现了。所以至真至善至美合为一体,那时候真的是最高境界,天地之德就在这里展现。还有紧张、还有向往,还有相那个样子,那都还不够。 我们这就叫论学,论学就是论道。书院的本色就是讲学论道,所谈的就是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高高在上,它就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这要落实在你生活当中。有没有美感,这个有没有真实,这个有没有光明之性,光明之性就是道德,你的学问是不是扎实,都是完全整个生命的全部展现,它有各方面的表现,而在这个地方有最后的一个境界。 不过人总是在努力中,千万不要以努力为辛苦,没有美,然后很快就追求那个美。所以很多艺术家,他是无德的,也不扎实的,他就是有那种虚幻的浪漫感,那种不会让一个人真正的美,但是有美的样子,美的影子在那里,也会吸引人。但是,不是真正的学问。 所以为什么说弹琴要读书?为什么写书要有书卷气?它是有道理的,要不然你就浮的,一般人看不懂,但是行家一看就懂。所以生命不要浮起来,不要虚虚的,在那里盘旋。所以到最后是真善美合一,这才真美。要不然那个美有点虚幻。所以一定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实实在在的,真的是道法功深,功力很强。然后在这里游于艺,这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实实在在的,也不急躁,也不刻板,也没有艰苦,它就如如。 颜渊的生命就是这种生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既竭吾才,如有所立。”这里就有美感,所以颜渊的生命美。那孔子的生命更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怎么样,很漂亮啊!要欣赏这种句子。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要欣赏这样的句子啊,太美了。 要知道生命有美感,所以不要露艰苦相。当然艰苦相初学者一定要露出来的,你没有经过艰苦,一切都很顺的时候,自己感觉就虚虚的。但是也不要太过强调这个美感,所以曾点之学,我们是当作一个境界来欣赏,不可以一直强调曾点,天天想着去游泳,天天想这个你就没学问了。现在是来做学问,不是不要你们有美感,你们美感不要太强,不要太早,要有奋斗相,然后再把奋斗相拉掉,奋斗而没有奋斗相,就对了。奋斗而没有奋斗的样子,就这样子,奋斗有那个样子你也很艰苦啊,露个阿罗汉相,不要这样。要有菩萨相,非常的喜悦随和。但是如果只有菩萨相,内在没有实在的那种法力做支撑,你只有菩萨相叫乡愿,要有法力,道在这里支撑着,你才更可以潇洒一点。
交流
交流
交流
交流
黄山松交友
安徽附近求购一草龟 外塘
黄山松
农禅
农禅
九华山求职 想在九华山找份工作想问下哪里有求职信息万能的吧友有没有什么问路成功了请喝酒
【论道】政治图 物理
苏州今年乌龟没冬眠 今年乌龟还没冬眠怎么办
【论道】静候轮回·缺乏哲学思考
【论道】特朗普说:中国就陷入西方媒体和悲观经济学家预测的那 特朗普说:中国就将陷入西方媒体和悲观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工厂停工,商店关门,政府停顿,股市无法交易,有钱人拖家带口奔向海外,本地老百姓急于把货币兑换成食物,许多家庭更是在门口张贴标语表达诉求,街上充满着爆炸物残留的火药味,人们大都无所事事,成天酗酒,打牌,儿童成群结队去讨钱……
【论道】论西汉黄老道家外王政治的造成的巨大祸害。 差点导致王朝 论西汉黄老道家外王政治的造成的巨大祸害。 差点导致王朝覆灭。 汉武帝力挽狂澜才扭转乾坤。 下面分俩点讨论祸害的表现
【论道】这位好像是裘锡圭的弟子
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 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传习录下》
天命之谓性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克己 第二义工夫渐教朱子克己之私欲.去人欲 第一义工夫顿教阳明 克己 第二义工夫渐教朱子克己之私欲.去人欲 第一义工夫顿教阳明切己之本心,存天理
【论道】下愚绕路 问上帝有之后,宇宙无之前,上帝在干嘛? 问无(道本体)有之后,有(道之用)无之前,无在干嘛? 。。。。。。。。。。 是不是个很趣的问题? 从无到有的过程本体是何种状态又凭什么为机缘还是凭什么为意志开始创世的?
想问苏州几时冬眠
【论道】王弼很忙
有朋自远方来 老朋友们近来可好 老梁学问可有进步
【论道】民主政治 首先﹐在民主政治下的少数服从多数﹐何以从来未感到这其中含有少数者的人权问题?因为民主政治的实际运行﹐和陈教授的想法有些两样。所以民主政治之下﹐根本不会发生政治上底思想统一乃至须要思想统一的问题。不错﹐陈教授一开始已经限定「本篇所谓思想﹐指规定人的行为的思想」﹐以与纯知识活动的思想相区别。但民主政治由多数所决定而须要统一的行为﹐乃是一种极被限定的行为﹔每个人大部分的行为﹐尽管有其若干共同趋向﹐并承认若干共同标准规约﹔可是这是由传统﹑习惯教育文化等而来﹐并不是由政治的多数决定而来。民主政治的起点﹐便是要使政治愈少干预人类的生活行为便愈好。假定人类的生活行为一一由政治去决定﹐则不论通过任何方向来决定﹐都是极权的压迫。
【论道】仁礼
新人求教
升级求助攻 科技与人文的元冲突 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的一个原本问题,也是一般人不大了解或者容易忽视的,是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间的原本矛盾。 科学与人文之矛盾,是在于科学无法说明人的精神现象,人的主观上的“意识”(consciousness)、“意志自由”(Freedom of will)以及“价值体验”(value),乃科学的“三大芒刺”,即科学无法说明此三者的独立意义的存在。
良知之所以为良,唯在其好善恶恶而不在知善知恶也。 良知之所以为良,唯在其好善恶恶而不在知善知恶也。 ——唐君毅
未发已发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良知说崇祯癸未十一月 良知说崇祯癸未十一月 阳明子言良知,最有功于后学。然 只是传孟子教法,于《大学》之说终有 分合。《古本序》曰:“大学之道,诚意 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 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 良知而已矣。”宛转说来,颇伤气脉。至 龙溪所传《天泉问答》,则曰“无善无恶 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 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益增割裂矣。 即所云良知,亦非究竟义也。知善知恶 ,与知爱知敬相似而实不同。知爱知敬 ,知在爱敬之中。知善知恶,知在善恶 之外。知在爱敬中,更无不爱不敬者以 参之,是以谓之良知。知在善恶外,第 取分别见,谓之良知所发则可,而已落 第二义矣。且所谓知善知恶,盖从有善 有恶而言者也。因有善有恶而后知善知 --《刘宗周集选录-明-刘宗周》
学者上之不敢为尧舜,下之不 屑为桀纣,却于两下中择个中庸自便之 学者上之不敢为尧舜,下之不屑为桀纣,却于两下中择个中庸自便之途,以为至当,岂知此身早已落桀纣一途乎!故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学者惟有中立病难医,凡一切悠悠忽 忽.、不激不昂、漫无长进者,皆是看来全是一团人欲之私,自封自固,牢不可破--《刘宗周集选录-明-刘宗周》
明道先生窗前草茂覆砌,或劝之芟。明道曰:「不可,欲常见造 明道先生窗前草茂覆砌,或劝之芟。明道曰:「不可,欲常见造化生意。」又置盆池畜 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或问其故?曰:「欲观万物自得意」草之与鱼,人所共见,唯明道见 草则知生意,见鱼则知自得意,此岂流俗之见可同日而语!((见《明道学案》)
尧舜禹汤文武而既没矣,其间暴君 污吏更相蹂躏,横政之所出 尧舜禹汤文武而既没矣,其间暴君 污吏更相蹂躏,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 止,至春秋而极。典谟微言,不绝如线 。于是仲尼起而修明之,删《诗》《书 》,定《礼》《乐》,修《春秋》,赞 《周易》,以宪万世,而尊之曰经,使 天下后世复知有唐虞三代之道。故语圣 而儒以博鸣者,莫仲尼若也,而非仲尼 之得已也。乃时有老聃出,而讥之曰六 经,圣人之陈迹也,而岂其所以迹哉? 审如其言,以之独为学可矣,以之为天 下万世,则吾不知也。 --《刘宗周集选录-明-刘宗周》
近儒王心斋先生所着《学乐歌》, 则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 近儒王心斋先生所着《学乐歌》, 则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 一萌时,良知自然觉。一觉便消除,人 心依旧乐。”又曰:“不乐不是学,不学 -不是乐。”又曰:“学则乐,乐则学。天 下之乐,无如此学。天下之学,无如此 乐。”可为一箭双雕。学乐公案,满盘托 出。就中良知二字,是吃紧为人处。良 知之在人,本是惺惺。从本体上说,即 天理之别名。良知中本无人欲,所谓人 欲,亦从良知受欺后见之,其实良知原 不可欺也。吾自知之,吾自致之,此之 谓自谦。此是人心真乐地。子云“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正谦此良知之谓也。颜子之乐亦然,故 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圣人直是无所不知耳。 --《刘宗周集选录-明-刘宗周》
心
刘宗周 此心绝无凑泊处。从前是过去,向后是未来,逐外是人分,搜里是鬼窟。四路把截,就其中间不容发处,恰是此心凑泊处。此处理会得分明,则大本达道,皆从此出。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程朱陆王胡王 天道天命是超越的存有,本来是人所不能知的。人的知识,只能及于可经验的范围,而天道天命并非经验的对象,故是超越的。 但如上述,从人的践仁而有无限的感通要求上看,会直下体悟到一能产生自发而无条件的创造性之根源。于是,天道天命此时便成为可知的,则超越的天道亦可说是内在的。
徐复观 (一)孔子打破了社会上政治上的阶级限制,把传统的阶级上的君子小人之分,转化为品德上的君子小人之分,因而使君子小人可由每一个人自己的努力加以决定……政治的职位,应以人的才德为选用的标准,而不承认固定的阶级继承权利,此即所谓《春秋》讥世卿。 (二)孔子打破了以为推翻不合理地统治者即是叛逆的政治神话,把统治者从特权地位拉下来,使其应与一般平民受同样的良心理性的审判。……他主张政治权力,应掌握在有德者的手中;平民有德,平民即应掌握权力。 (三)孔子不仅打破了当时由列国所代表的地方性,并且也打破了种族之见,对当时的所谓蛮夷,都给与以平等的看待。
九华山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拾忆
。。。。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50岁那年秋天,阳明自江西返浙江,次年遭父丧,此后五六年间,都 50岁那年秋天,阳明自江西返浙江,次年遭父丧,此后五六年间,都在越中讲学。黄梨洲所谓“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便是指他51岁以后的晚年境界:圆熟化境。不习不虑的良知,并不是习气中的直觉本能,而是随时当下的真实呈现。工夫到了纯熟之境,良知永现作主,所以“时时知是知非”;私意剥尽,了无执着,所以又“时时无是无非”》(按:无是无非,不是说不辩是非,而是说本体莹彻,了无私意执着,便不会有主观之好恶而生起的自以为是与自以为非。)凡是有所言说,皆是称本心天理而发,无须假借凑泊,以迁就古人之成说或书本上的典故等等,此即所谓“开口既得本心,更无须凑泊”之意。良知既以永现作主,它便是心灵中的太阳,便是真理之光。一切是非、善恶、诚伪、得失等等,亦都在良知之明的朗照之中而无微不显。此时,天理自存,人欲自去,这就是阳明之学所以为“简易直截”的地方。 ——选自《孔子的生命境界》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开箱啦
此吧有种现象我很是费解 那就是崇拜王夫子的事功。打个仗有什么了不起?有希特勒会打?
求助 本人苏州,一只三年正常冬眠的乌龟尚未出眠正常? 大家的出眠了?
純粹的知性。所以他沒有邏輯,說 純粹的知性。所以他沒有邏輯,說有運囂的時棋也曾有“話 軒 的數學 c 中國的數學是應用數學,鉤,股弦的知識,我們也知 道 一 些 , 但只是應用數學 。 那個英國的李約瑟不是替中國人 寫「中國科學史」嗎?但那波有用的,那個科學史就是應用 科學,就純粹科學上說,它是不算的 。 所以大陸上的科學院 ,現在他只要那個應用科學,他不要你科學家 。 你不能重視 教育,不培養高等教育,那里會有科學家呢?那有知議份子 呢?你不培養教育,沒有高等知識份子,誰來讀科學?他不 要那些,他只要有原子彈就行了,我只要有原子彈你們就害 怕 。 間 .. 您覺縛詭們追求現代化 , 是不是應該結合中國 的交化 , 再加主康德的理想 ? 答 . . 加上西方的傳統 。 耍了解西方的傳統,最好是通過康德 , 不是說加上康德,加 上 一 個哲學家是設有用的 。 要想有現代 化, 最好是了解西芳的傳統 。 了解西芳的傳統才能了解現代 化的根源,那麼最好是通過康德 。 康德可以和中國相配合, 容易相接頭 。 像羅素就不行的,羅素、懷特海、維特根斯坦 、柏拉閩、亞里斯多德都不行的,他們不重視道德。雖然他 們也講道德,但是他們講的道德和我們中國儒家的講法不 一 樣 。 他們英美人也講道德,你知道他們是什麼態度講道德? 他們的道德哲學是什麼立場呢 ?﹒ 他們講道德大體是功利主義 或快樂主義。功利主義或快樂主義重視福利 。 這個不是儒家 的立場 。 照儒家對道德的講法,只有康德才行 。 在西芳只有 康德才講自律道德 。 其他的譜法都是他律 。 道德不能是他律 的,道德要自己決定才行,旁人決定不能算道德 。 這一些 , 康 德都與中國相合,所以我重視康德就是這 一 個緣故 。 希臘的柏拉國還不能達到自律道德,他講的還是他律道德 。 天主教基督教都是他律道德 ,它是上帝決定,以上帝的意
。。。。。
东方的哲学,以生命为契合,觉其心悟其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 「愈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恶常為「惠」)﹐事错(同措)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籥而守数(数字衍)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声也,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 案: 此注中「不济﹐不言﹑不理」一句﹐顿费解。必有错乱脱落。但亦很难有恰当之校正。严着「陶勘补正」﹐无论陶说或严说﹐皆未允当。陶鸿庆以為「不济」上夺「不慧」二字。(慧同惠)。如是﹐原句当為「不慧不济﹐不言不理。」但如此﹐下句「必穷之数也」之「必」字即不通﹐当改為「不」字。严说即改為「不」字﹐但上句又不从陶说。以為「不济不言」中之「不言」﹐尚作「其言」。此根据日人宇佐美惠及东条弘之说而改。又以為「不理」当作「不违其理」。如是原句当作「不济其言﹐不违其理﹐不穷之数也」。此校尤不见佳。如改「必」為「不」﹐则陶说言意较顺。然亦有病。盖此两句承上两句「物树其惠﹐事错其言」而来。而「物树其惠﹐事错其言」两句语意并未完足﹐即并非整句。而下忽又转而自正面言「不慧不济﹐不言不理﹐不穷之数也」﹐则语意不顺。依「物树其惠﹐事错其言」语意未完言﹐则必以「必穷之数也」作结。是则「必」字并不误﹐不可改為「不」。此数句是解析「多言数穷」﹐故当以「必穷之数」作结。下文始正言「守中不穷」。如以「必穷之数也」句作準﹐则「不济不言不理」必有错乱脱落﹐未可随意改。在未有允当之校正前﹐此句存而不论﹐或逕略之﹐直接下「必穷之数也」﹐言意思理反更顺适。如是﹐此注当為: 「愈為之﹐则愈失之矣。(此先作一般说)。物树其惠﹐事措其言,必穷之数也。(此着实解「多言数穷」句)。橐籥而守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声也,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