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仁心 性仁心
关注数: 70 粉丝数: 297 发帖数: 23,179 关注贴吧数: 85
【论道】摘选,有缘人 徐铭第:先生,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西方说“真善美”,善是伦理学,真是知识论,美就是美学。刚才我又感受到,美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季谦先生: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那么在西方的文化体系当中,这三种学问是相互并列的呢,还是有了知识论和伦理学才自然地体现美学? 季谦先生:这是一个很深的哲学大问题。康德做三大批判,先做思辨理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就是知识论;再做《实践理性批判》,就是伦理学或道德学,最后才做《判断力批判》,就是美学。用美来沟通知识和道德两界,所以美学是一个很高的学问,或者虚的学问,要先把实在了解了,才能了解虚的学问。所以《判断力批判》这本书是三大批判里面最难读的,意思很恍惚。 牟宗三先生一生费了很大的劲,先把知识论翻译出来,然后再翻译伦理学,最后才翻第三批判,第三批判印出来的时候,书局是把新书送到台大医院给牟先生过目的,所以这本书是牟先生的最后一本书。牟先生译书的时候,常常一面翻译,一面下自己的注解,大体是用中国哲学作比对,这是随机展示会通中西的最佳方式。 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书,除了随文作注之外,牟先生还特别写了一百多页的《商榷》,是牟先生检讨康德的美学而引发出他自己的美学观点,附在书前。你要了解“美”这个问题,必须去看这本康德美学的书,你看这本美学批判之前,要先看前两本批判,你要看康德的三大批判之前,最好先把牟先生重要的书看几部,而你要看牟先生书之前,最好要解几部重要的经典,你要解经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我的读经理论(先生笑)。 所以美学不好说,但是可以大略地说。“知识”是由人类的认识心面对对象而成就认知,“道德”是由人类的意志成就行为的标准,这两种心灵的活动都有指向,一种指向事物,一种指向道德法则,指向人格。只有美的心灵,反而是去掉指向,而是把心灵收回来,在“无所关心”的状态下才成就的。所以知识论是有指向的判断,道德也是有指向的判断,美感是“反省”的判断,把知识与道德消融于无形,这个时候,美感就出现了。 假如你用知识的方法去看世界,心灵有所指向,看到一棵树,专门研究这棵树是什么科?它的特性是什么?它的木质材料适合不适合盖房子,则美感立即消失。但如果你在树前,忽然忘记它是树,也忘记你是你,忘记你在看树,当你和树彷佛合一的时候,美感才会出现。同理,当你鼓舞着你的道德正义,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时,那是值得敬佩的,但并没有美感。不过圣人不是叫你敬佩的,圣人的格位是在“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状态下浮现的,当这时候,美感也出现了,那是人格之美。 但是世间人所追求的美,往往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生命并没有什么长进,只在生活情调上放轻松,在饮食衣着器物上下工夫,那是玩弄美,没有生命的厚度的美是虚脱的。所以有人学道家,学得轻飘飘的,颇有“境界”的样子,其实是虚的,只是个样子。你必须有知识而忘了知识,有道德而忘了道德,这个时候,真的美才真出现。所以,至真到极点而忘掉真,美感会出现;至善到了极点而忘了善,美感也会出现,那叫“真善美合一”。 所以真善美,分开来说,各有它的特性,真善美合起来说,又可以通为一体,到最后是一个美。美涵摄万物之众,通彻天地之广,天地就在这里,如如然,不需要追求,不需要紧张,不需要判断,一切放下,一切都在,这叫美。(掌声) 你今天如果对我这些话真有所感,则进一步要落实。美不是一下子就到手的,一下子的美是虚的,是光景。你们所要追求的学问是大学问,那大学问虽然也没有什么奇特,但要讲清楚也不容易。康德费一辈子才说出这些道理,牟先生也是费一辈子来吸收康德,然后用中国的圣人之道来消化康德的三大批判,费了大劲,真是时代的豪杰!你们要继承这种学问,要不然你们来书院做什么呢?你读什么书呢?要做这样的学问,只有这样的学问才是真学问。好,你问到这个问题,有深度,你凭空想到这个问题,也不容易。 侯信佑:先生,您刚才讲的那些,不管是知识论、伦理学,还是美学,是不是康德所说的那两点,无功利的功利性,无目的的目的性? 季谦先生:对,无目的的目的性,无判断的判断性,没有一个目的再去追求了,也可以说是当下即是,也可以说是一切圆满,那时候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美感出现了。所以至真至善至美合为一体,那时候真的是最高境界,天地之德就在这里展现。还有紧张、还有向往,还有相那个样子,那都还不够。 我们这就叫论学,论学就是论道。书院的本色就是讲学论道,所谈的就是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高高在上,它就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这要落实在你生活当中。有没有美感,这个有没有真实,这个有没有光明之性,光明之性就是道德,你的学问是不是扎实,都是完全整个生命的全部展现,它有各方面的表现,而在这个地方有最后的一个境界。 不过人总是在努力中,千万不要以努力为辛苦,没有美,然后很快就追求那个美。所以很多艺术家,他是无德的,也不扎实的,他就是有那种虚幻的浪漫感,那种不会让一个人真正的美,但是有美的样子,美的影子在那里,也会吸引人。但是,不是真正的学问。 所以为什么说弹琴要读书?为什么写书要有书卷气?它是有道理的,要不然你就浮的,一般人看不懂,但是行家一看就懂。所以生命不要浮起来,不要虚虚的,在那里盘旋。所以到最后是真善美合一,这才真美。要不然那个美有点虚幻。所以一定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实实在在的,真的是道法功深,功力很强。然后在这里游于艺,这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实实在在的,也不急躁,也不刻板,也没有艰苦,它就如如。 颜渊的生命就是这种生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既竭吾才,如有所立。”这里就有美感,所以颜渊的生命美。那孔子的生命更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怎么样,很漂亮啊!要欣赏这种句子。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要欣赏这样的句子啊,太美了。 要知道生命有美感,所以不要露艰苦相。当然艰苦相初学者一定要露出来的,你没有经过艰苦,一切都很顺的时候,自己感觉就虚虚的。但是也不要太过强调这个美感,所以曾点之学,我们是当作一个境界来欣赏,不可以一直强调曾点,天天想着去游泳,天天想这个你就没学问了。现在是来做学问,不是不要你们有美感,你们美感不要太强,不要太早,要有奋斗相,然后再把奋斗相拉掉,奋斗而没有奋斗相,就对了。奋斗而没有奋斗的样子,就这样子,奋斗有那个样子你也很艰苦啊,露个阿罗汉相,不要这样。要有菩萨相,非常的喜悦随和。但是如果只有菩萨相,内在没有实在的那种法力做支撑,你只有菩萨相叫乡愿,要有法力,道在这里支撑着,你才更可以潇洒一点。
純粹的知性。所以他沒有邏輯,說 純粹的知性。所以他沒有邏輯,說有運囂的時棋也曾有“話 軒 的數學 c 中國的數學是應用數學,鉤,股弦的知識,我們也知 道 一 些 , 但只是應用數學 。 那個英國的李約瑟不是替中國人 寫「中國科學史」嗎?但那波有用的,那個科學史就是應用 科學,就純粹科學上說,它是不算的 。 所以大陸上的科學院 ,現在他只要那個應用科學,他不要你科學家 。 你不能重視 教育,不培養高等教育,那里會有科學家呢?那有知議份子 呢?你不培養教育,沒有高等知識份子,誰來讀科學?他不 要那些,他只要有原子彈就行了,我只要有原子彈你們就害 怕 。 間 .. 您覺縛詭們追求現代化 , 是不是應該結合中國 的交化 , 再加主康德的理想 ? 答 . . 加上西方的傳統 。 耍了解西方的傳統,最好是通過康德 , 不是說加上康德,加 上 一 個哲學家是設有用的 。 要想有現代 化, 最好是了解西芳的傳統 。 了解西芳的傳統才能了解現代 化的根源,那麼最好是通過康德 。 康德可以和中國相配合, 容易相接頭 。 像羅素就不行的,羅素、懷特海、維特根斯坦 、柏拉閩、亞里斯多德都不行的,他們不重視道德。雖然他 們也講道德,但是他們講的道德和我們中國儒家的講法不 一 樣 。 他們英美人也講道德,你知道他們是什麼態度講道德? 他們的道德哲學是什麼立場呢 ?﹒ 他們講道德大體是功利主義 或快樂主義。功利主義或快樂主義重視福利 。 這個不是儒家 的立場 。 照儒家對道德的講法,只有康德才行 。 在西芳只有 康德才講自律道德 。 其他的譜法都是他律 。 道德不能是他律 的,道德要自己決定才行,旁人決定不能算道德 。 這一些 , 康 德都與中國相合,所以我重視康德就是這 一 個緣故 。 希臘的柏拉國還不能達到自律道德,他講的還是他律道德 。 天主教基督教都是他律道德 ,它是上帝決定,以上帝的意
东方的哲学,以生命为契合,觉其心悟其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 「愈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恶常為「惠」)﹐事错(同措)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籥而守数(数字衍)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声也,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   案: 此注中「不济﹐不言﹑不理」一句﹐顿费解。必有错乱脱落。但亦很难有恰当之校正。严着「陶勘补正」﹐无论陶说或严说﹐皆未允当。陶鸿庆以為「不济」上夺「不慧」二字。(慧同惠)。如是﹐原句当為「不慧不济﹐不言不理。」但如此﹐下句「必穷之数也」之「必」字即不通﹐当改為「不」字。严说即改為「不」字﹐但上句又不从陶说。以為「不济不言」中之「不言」﹐尚作「其言」。此根据日人宇佐美惠及东条弘之说而改。又以為「不理」当作「不违其理」。如是原句当作「不济其言﹐不违其理﹐不穷之数也」。此校尤不见佳。如改「必」為「不」﹐则陶说言意较顺。然亦有病。盖此两句承上两句「物树其惠﹐事错其言」而来。而「物树其惠﹐事错其言」两句语意并未完足﹐即并非整句。而下忽又转而自正面言「不慧不济﹐不言不理﹐不穷之数也」﹐则语意不顺。依「物树其惠﹐事错其言」语意未完言﹐则必以「必穷之数也」作结。是则「必」字并不误﹐不可改為「不」。此数句是解析「多言数穷」﹐故当以「必穷之数」作结。下文始正言「守中不穷」。如以「必穷之数也」句作準﹐则「不济不言不理」必有错乱脱落﹐未可随意改。在未有允当之校正前﹐此句存而不论﹐或逕略之﹐直接下「必穷之数也」﹐言意思理反更顺适。如是﹐此注当為: 「愈為之﹐则愈失之矣。(此先作一般说)。物树其惠﹐事措其言,必穷之数也。(此着实解「多言数穷」句)。橐籥而守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声也,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