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套广波体操 十八套广波体操
我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中国男人,所以除了媳妇外,我还想纳两房小妾
关注数: 85 粉丝数: 147 发帖数: 14,548 关注贴吧数: 18
山地车发烧友,如何设定正确的胎压(图文)------转自BIKETO :某天小编在朋友的山地车工作室小憩,突然有车友讨论起关于胎压的问题,而且争论不下,小编把心一横,上线找了一下外国的文章,刚好看见此文,虽然简单,但涵盖的较为全面,确实受益匪浅,特意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 胎压是一个颇具技术性的问题,而且它是你的山地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关于轮胎压力有很多讨论。“胎压当然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Schwalbe(小编:世界知名轮胎厂商)的北美销售经理Henry Horrocks说道。一条轮胎如果超过了最大能承受胎压,不会像气球一样爆炸开来,而是轮圈首先会承受不住。不是每一个轮圈出厂都是一模一样的,一些能承受很高的胎压,一些却不能。生厂商无法知道你得到的轮圈是怎样的。因此,他们轮圈的最大能承受胎压的记录一般都是较为保守的。 对于山地车爱好者来说,最大能承受胎压不是困扰他们的问题。因为他们一般都会使用比这个数值低的胎压,而且骑行都会很顺利,特别是使用无内胎系统。 为什么要比最大能承受胎压低?这当然是因为在山间骑行轮胎能滚动的稳健,吸收更多的不稳定因数,而且能更舒适。一些学者对于最大胎压很有研究,但是来到了山地车的世界,找到一个理想的胎压似乎就很难了。 最大的轮胎压力是冲击车圈,而最小的轮胎压力无疑就是冲击这车手你了。当胎压过低,骑行时会轮胎滚动就会很慢,甚至剥离轮圈,爆胎。所以,最小的胎压车手们也应该记着。最大和最小胎压都在轮胎侧面标识 以下我们就来归纳6个我们认为影响胎压的因素: 1.车手体重:一条轮胎的表现很视乎车手的体重而定。例如一个66KG的车手使用26X2.2的轮胎可能发现35PSI的胎压会太硬而且缺乏抓地力。相反地,一个113KG的车手骑上相同的车就会发现胎压过低了。 2.轮胎的体积:轮胎的体积和胎压的关系密切。一条轮胎的体积会决定它能表现的如何。35PSI在一条700X25MM轮胎上会感受到很平,但在26X3.8的轮胎就会很扁,车手直接感受到石头的存在。胖子和瘦子装的空气肯定不同吧! 3.地势:你平时骑车的地形是如何?是软泥土地?还是布满岩石?如果是后者,你要考虑下打高点胎压防止轮圈受伤和爆胎。碰到岩石阵了?适当提高胎压,以防防止轮圈受伤和爆胎 4.骑行风格:你越是玩得狠,就越会发现你需要更高点的胎压。如果你骑得很温柔又不同了。你会挑路线来避开岩石阵?你会保持你的轮胎在路上还是喜欢飞跃? 5.轮圈宽度:轮圈宽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宽的车圈当然能更好地支持轮胎,因为它能允许你使用更低的胎压从而防止轮胎脱离。 6.胎的结构:一条轮胎的组合成分会决定这条轮胎的表现,这里涉及到轮胎的TPI值,TPI简单来说就是轮胎的密度,一条高TPI的会比一条低TPI的轮胎来的更柔软。 到这里,你会发现你需要提高胎压的同时你要考虑TPI的因数,值得一提的是无内胎系统的胎压通常都会较低,以确保和有内胎的系统有相似的表现。 找到合适你的胎压,请谨记以上6个因数,去多实验。记得,带上气泵,带上朋友,去山里撒野的时候同时细细感受胎压变化带来的差异,你就会找到正确的胎压。轮胎上面的标识含有信息量很大
山地车骑行受伤如何进行急救----转自BIKETO 出现事故的时候要怎么凑齐吊绳、夹板或绷带?进行山地骑行的时候带一个小急救包是个好主意。 以下情况皆有可能发生。骑车的时候,有时候会摔倒,而且摔了还有可能受伤。那你知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办吗? Nate Schotanus知道。他是堪萨斯大学医院的急诊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有着13年经验的山地车巡警,还是国家山地车巡逻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Schotanus说,首先,应对任何意外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让自己和被救者处于安全地带(没有繁忙的交通、没有滑落的树木或者石头),还要注意此处的急救不包含头部或脊椎的受伤。(如果被救者的头盔损坏,你看到他们撞到头了,或者已经失去知觉,你在施加救助的时候,千万不要移动伤者。) 在幸运的情况下,大部分山地车友受的是外伤,比如腕部、手臂、肩膀或者锁骨。Schotanus提出了以下建议,告诉你如何就地取材获取一些急救物品,以更快更有效帮到你的伙伴。因为急救的第一要点是:稳定伤势,然后才能上医院寻求更深入的治疗。 夹板 “夹板是为了避免二次受伤和疼痛,”Schotanus说。技巧在于将骨头固定在受伤的关节或与最靠近伤处的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例如,小臂受伤,你要用足够长的夹板来稳住手腕和肘关节。 用什么:两根树枝!还是以小臂为例,你可以找一些小棍子,宽约拇指大小,不要有枝杈,有掌心到手肘那么长就够了,两根树枝,一根固定在掌心到肘关节这侧,另一根固定在另一侧,然后用备用管或者衣服的布条来固定。 悬吊 “大部分摔伤手臂和手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吊起来,那是最舒服的姿势,这就是你设法做出吊绳时要考虑的东西。”Schotanus解释道。 用什么:两条管子。把管子结成圈套在伤者脖子上,一头把手臂套住,让手臂处于舒服弯曲(有必要的话就打个结缩短一下长度)。另外用另一条管子让手臂固定在身体旁,这是为了防止后来发生移位受伤。 绷带 大多数骑行服都不吸水,所以那没法做成绷带。 用什么:按压。“如果你实行按压,就算没有绷带,都能应付大多数出血的情况。”Schotanus说。还在找更间接的方式?试试你的手套——那块毛茸茸的布实际上是吸水的,能有效用来止血。如果伤口很大,用衣服替代手套,或者用管子扎在伤口周围,直到你把伤者救出丛林。 但如果大出血——伤口直接喷血那怎么办呢?大多数清苦下,直接按压——按压伤口上面的大动脉能阻止大量出血。Schotanus甚至提到了止血带,一度被认为不可用,但仍然在紧要关头起到救命作用:伤者可能会没了一只手或脚,但能活命。 如果真的伤得很严重,你要尽快采取措施。把衣服绑在受伤的肢体边上,大概伤口上一英寸的位置。拿一根树枝(强调一下,要比你的拇指稍微粗一点),然后塞进你刚刚打结的衣服上。接着拧紧小棍子,直到血止了为止。还要记得报警求助呀!
山地车的转弯技术------转自BIKETO 核心技术:转向 转向看起来很简单,从你学会骑车后首先会的就是它。然而,在很死的弯或在高速过弯时,只靠你以往会的技术是不够的。在登山车活动你需要精进你的转向技巧才能在狭窄的林道舒适且安全地骑乘。 进弯要诀 脚踏车要转弯不只是把你的车手把转动到弯道方向,身体也必须要倾向弯道内侧来过弯。身体向弯道内侧倾斜是很自然的动作,但你必须熟练这个技巧才能在发夹弯或高速过弯时派上用场。图片解说:试着信任你轮胎的抓地力 照片:Shaun Horrocks 还记得在讲解煞车章节,我们提到重心在你的心脏部位延伸出来一条线的概念吗?在转弯时这个概念依然适用,但在这边重量分布就不能脱离前后轮接地点的联机上。 急转弯会因为前轮侧面对地面的摩擦力而产生类似煞车的效果,与急煞车时相同,急转弯需要你压低姿势,让你有更多空间去调整转向程度与控制倾斜角度,你骑得越快,姿势就要越低。 图片解说:试着信任你轮胎的抓地力 照片:Shaun Horrocks 还记得在讲解煞车章节,我们提到重心在你的心脏部位延伸出来一条线的概念吗?在转弯时这个概念依然适用,但在这边重量分布就不能脱离前后轮接地点的联机上。 急转弯会因为前轮侧面对地面的摩擦力而产生类似煞车的效果,与急煞车时相同,急转弯需要你压低姿势,让你有更多空间去调整转向程度与控制倾斜角度,你骑得越快,姿势就要越低。图片解说: 身体若不向内倾斜是无法顺利过弯的 看着你要去的方向 你的视线方向决定你转弯的方向,所以尽量看得越远越好,并且视线专注在弯道的内侧,让你的上身都面向那个方向,把你的头、肩膀与身体都面对弯道的内侧。切进弯道 身体稍微离开座垫,并把重量放在弯道外侧脚上。屁股离开座垫可以帮助吸收地形的崎岖(你的腿跟手臂是最好的避震器),转弯时需要精准的平衡,所以你不希望身体还留在座垫上而受到地形变化的影响。 把外侧脚放低能提高轮胎的抓地力,身体整体的重心也较低一些,也较容易抓到平衡点,而同时内侧脚也因而抬高,避免踏板去卡到地形的突出物。图片解说: 在路面崎岖的弯道上,记得让身体有更大的空间去吸收路面的障碍,不要把内侧脚放在下面 转向会让你减速 转弯越急,前轮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大,你不只要面向弯道,还要预期会有跟煞车类似的力道把你向前抛,所以在转向时,前述章节提过的平衡的蹲伏姿态是重点。 实地演练:转弯 找一块无人平坦的柏油路面,两边有人行道的路缘,约10公尺宽确认地面是干净可提供抓地力的(不要有石砾、树叶或青苔)。我们要在这边练习在路面宽度内做180度转弯。 找一边的路缘靠近它骑行,在此假设找右边好了。 把你的右脚放低(曲柄是垂直的)并且稍微把你的屁股离开座垫。 看着左边的路缘,把你的头跟肩膀都转向那个方向,你自然就会朝左边转过去。 把弯道内侧的车手把压低(在此例中是左边),你在高速或急转弯时就需要压低车手把才能顺利过弯。 当你通过道路中心时,把视线移离左边的路缘,并看着道路的中央。如果你看着路缘你就会撞上去,还记得”看着你要去的地方,而不是你要闪开的地方”这个要诀吧! 成功了吗?现在练习另外一边,从左边开始。 大多数人在某一边的表现会比较好,通常左转是比较容易的。 当你学会在两边都能成功过弯后,朝另外一边的路缘靠近两公尺,再试试看以相同速度过弯,现在弯道的半径更小更急,你需要更纯熟的技巧才能成功。 持续练习直到你能在两公尺内完成180度的左右转弯。 接着练习较大的转弯半径,但过弯速度更快,并加强练习到过弯半径越小越好。 急转弯连续动作注意: 如果你在过弯倾斜时拉煞车,那车子就会往外打滑,要尽量避免前轮打滑,所以在过弯时不要使用前煞车,你可以利用后煞车稍微调整你的速度,越快或越急的弯道,就越不能在过弯过程中煞车。 总结: 现在你应该熟练如何进弯,视线应该放在哪里,以及过弯的姿势与技巧。并且要学会速度的控制,煞车要在进弯前,不要在过弯倾斜时煞车。
骑行时预防不必要伤害的摔车技巧-------转自BIKETO 一、心理准备: 现在任何运动项目都有危险性,两轮车运动也不例外。自行车运动也属两轮车运动之列,其特点是靠一定的速度或者驾车者本身的重心调节技术来掌握平衡,以获得稳定的运动姿态,最终驶向目的地。但是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时,车手又不能及时的调节回来,失去平衡的现象将会发生。 所以既然是运动,就可能会有意外发生。虽然可以利用护具保护,但那些保护程度还是比较有限的。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车手本身的快速反应和自我保护动作。所以只要参与自行车运动,车手就必须时刻作好心理准备,以应付意外的出现。正确的面对意外,在发生意外的瞬间保持头脑清晰、冷静,才能及时合理地作好应急措施。保护好自我,减轻运动意外带来的疼痛。二、弃车: 失去平衡必将面对非正常落地,如果判定此时不能再挽回局面,就开始逃生行动。逃生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迅速弃车,人车分离的好处是人可以单独的面对大地的怀抱,而不是落到翻滚的车上。弃车的速度如果不够快,也会因为车的某一部分与身体发生羁绊而导致身体姿态产生变化,对落地后的自我保护动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弃车的方法是向两侧扔出车体,一定要用双手单独发力向左或右扔车,不能用脚。如果腿部也参与动作同样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自己身体的空间姿态发生改变,身体歪斜着落地。即使腿部要做动作,那仅仅也可以是收腿越过车体,不让车绊到自己。另外切记扔车一定要向两侧而不是前后倒。 三、落地: 落地前身体一定要放松,使肌肉和关节不紧张、灵活性高,缓冲性好。 支撑指的是肢体(手和脚)为了很好的缓冲对地面的碰撞力而做出动作、暂时维持一下身体姿态,为身体的全面着地作出充分的准备。或者是落点处有其他物体,如大的石块,树枝,其他车手等等。。。为了避开这些东东,此时做一下支撑动作是非常必要的。支撑一定是“软支撑”,也就是肢体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适当弯曲,有一定的角度,同时要靠近身体来弯曲,这样才能有效缓冲撞击力。如果肢体伸直了也就形成了一种“硬碰硬”的局面,这样的错误支撑方法将会直接造成肢体脱臼、骨折等伤害!。。。所以,“不合理的支撑动作还不如不支撑”,这句话在体育运动中非常盛行,也是非常合理的自我保护技术理论。 躯干落地:不管怎样,一定要避免身体正面着地。正面着地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面部、四肢都是直接受损部位,伤害程度也为最大。所以在落地前,通过转体来改变身体姿态,让肩背部着地,然后再加上顺势的翻滚动作,这才是有效的落地缓冲动作。 肩部着地的正确方位是肩关节的侧后方靠近背部的位置,如果是肩前或正侧方着地,一是锁骨会因为承受力差而断裂,二是肩关节容易错位。而背部着地是很好的落地方式,因为背部的肌肉厚度较大,同时天生的拱形可以有效的抗冲击、保护内脏。背部着地的同时要注意颈部向前弯曲,保护头部后方。要领是着地时心里想着“眼睛看着自己的肚皮”,这样才不会让后脑部接触地面。 翻滚:翻滚可以合理的消除身体着地后向前的惯性冲力,此时要作到身体放松、手臂交叉放在胸前保护胸部、腿部并拢自然弯曲。头部还是要保持向前的弯曲,避免翻滚过程中的再伤害。翻滚方向也最好为侧向,视野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头部也有很好的保护。如果开始时是正前或正后方的,那就尽快改变方向改为侧滚。翻滚结束后尽快起身逃离现场,避免后面跟近车辆撞到你。
前轮拆装蹭碟之谜-------转自BIKETO 小编在出游的途中都遇到很多车友向我反馈这个问题:为什么每次拆装前轮后都会蹭碟,拆之前还没事,可是装回去就蹭碟了,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小编决定找出问题的原因。 我们现在避震前叉常用的9mm开放式抓勾设计,XC竞赛级别为了方便拆卸而沿用至今,操作也十分简单。但相比现在流行的桶轴设计,开放式抓勾的强度要逊色许多,桶轴设计的前叉还没有遇到过因为前轮拆装导致的蹭碟问题,而9mm开放式抓勾就遇到这种问题,蹭碟的几率有70%之多。许多车友在前轮拆装之后,已经能确定前轮完美安装无误,可是蹭碟还是经常发生,每一次安装都调整刹车夹器,十分麻烦。有的车友还因为刹车调整多次安装,导致前叉刹车座(A柱)拧滑丝悲剧的事情发生,这主要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小窍门。 从下图可以看到,普通的9mm快拆与开放式抓勾在第一次安装时就已经留下一个“咬痕”,硬度较低的金属接触面都会被硬度较高的轴心垫片留下烙印,因为两接触面都不会是绝对的平衡状态,相互之间会形成一个微小的夹角,在快拆夹紧的瞬间发生形变,“烙印”的产生使前叉的抓勾“记忆”住了上一次轴心安装的角度位置。但如果下一次没有按照上一次的夹紧角度安装的话,抓勾便会重新“记忆”一次“新烙印”的角度,导致前轴心发生小幅度的偏摆,与轴心连在一起的刹车碟片也相对发生“偏摆”,最后发生一起不知名的刹车蹭碟事故。不过一番理论性的论证过后发现,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十分简单!可以想象,如果本次的安装位置与上一次安装的位置一样的话,还会不会蹭碟呢?小编确实做过了N次的实验后发现,在轴心安装紧固的情况下调整好刹车碟片的间隙后,确认刹车没有蹭碟现象。在轴心上画上一个安装位置的标记(如图,小编喜欢在抓勾开口的位置与轴心上画上一个记号作为辨认),如此一来,按照标记安装的位置从理论上说,每一次安装都能按照上一次前叉“记忆烙印”的角度一致,应该不会发生蹭碟现象。小编在工作室按照这个标记来来回回连续安装二十余回,没有一次会在安装后发生蹭碟事故的,事实证明小编的理论成功了,希望这个小窍门对车友们有用。
爬楼梯技术教学 耍帅绝技------转自BIKETO 克服障碍是山地车的基本,每每能跨越一个高难度障碍时都会觉得特别兴奋。但这些都需要基本的山地车基础来支撑,所以在《山地车专刊》开始期间小编就开始给读者灌输“平衡”是所有山地车技术的基础这个理念,只要有过人的平衡能力,山地车技术的应用学习及新技术的开发都不再是问题。 山地车爬楼梯正是平衡基础应用的最佳体验技巧之一,通过练习发现,每一楼梯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爬升幅度,车辆前进间受到的冲击也是有固定节奏。用身体重心移动控制前后轮弹跳幅度,争取前后轮与地面之间形成最佳的抓地力分配。如果平衡练习已近成功的车友,说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重心位置感觉”,尝试利用这种感觉来控制前后轮爬坡中的重量分配。刚开始可以先选择楼梯步数不多梯级进行练习,容易完成可以在初始难度的时候建立信心,由于轮胎与楼梯起始的接触点大概是前轮45°接受楼梯尖角的冲击,会容易出现“蛇咬”的现象,建议练习的车友用大概5Km/h的速度缓慢登上第一级楼梯。成功之后带来的问题就是第二次踩踏发力时机及楼梯给予车架的震动冲击,通常二者之间会相互干扰,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踩踏驱动力和缓冲震动能力,建议将身体“弓”起来,手臂、腰部及腿部都“弓”起来接受冲击,震动处理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踩踏驱动的问题。进击楼梯的期间踩踏不可间断,建议选用最“轻”的齿轮比踩踏,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驱动扭力,重心分配便是踩踏效率的最重要体现,如果在爬坡途中打滑了,当时的踩踏效率会归零,宝贵的腿力便白白流失,合理的重心分配控制前后轮配重便可以减少打滑的程度,发挥最大的踩踏效率。 “重心”的位置大概在腰腹间肚脐眼附近,重心的调整就是在骑行当中移动“重心”来调整配重,较合理的重心大概垂直于BB轴心与后轴心之间距离的50:50位置,这种的重心分配使后轮的打滑几率较小。手部也要紧握把横,弯曲的手臂可以接受前叉不完全吸收的震动,稍微前俯的上身也可以压住车头,稳住车身。然后保持重心的位置一级一级往上爬,最终爬上胜利的顶端,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提高在复杂多变的山路有较高的踩踏效率。 错误的示范:上图坐在坐垫上并不能缓冲路面的直接冲击,爬楼梯应该站立骑行并弯曲全身关节接受冲击,而且重心的位置太靠后了,容易出现“翘头”现象。上图爬楼梯姿势基本正确,但是重心过于靠前,后轮的负重减少导致打滑,踩踏效率瞬间归零。最后必须向所有车友提醒一个重要事项:请务必戴上您的头盔!必要时它可会救你一命!
特发情况紧急处理 侧摔技术的应用------转自BIKETO 山地车运动是一项极具刺激的运动,像鲤鱼一般穿插在各种山道里,面对险峻路况游刃有余,在各种弯道间行云流水,是每一个山地车爱好者的追求,在网上看到外国视频中各个高手精湛的车技催化着对山地车的向往与追求技术的欲望,带上爱车纷纷效仿。高手并不是天才,高手以前也是菜鸟,高手的技术是通过不停专研和时间历练打造出来的,在每一次失误中总结出经验,最终成为高手! 在山地车训练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受伤是在所难免的,但如何将在失误中受伤的程度降到最低,也是每一位车友必学的课题。 自行车是二轮平衡的运动,通常行驶中出现摔车在下坡和弯道中,如何在出现突发情况中摔车,但又能保障受到最低的伤害,这次将模拟伤害最低的侧摔方法供大家参考:在将要摔的一侧用手臂平摔落地,脚尖和膝盖外侧作为支撑点(注意不要手掌撑地,不然手腕会受伤),手臂触地后利用摔车一侧的势能顺势在地面打滚,手臂受力点通过地面打滚转移到手肘,再转到肩膀(在最靠近地面的一侧手臂要尽可能缓冲力量的传递保护头部和颈部),转移到背部是可以四脚朝天了,未触地的另一侧手臂要准备作头部的保护,通过打滚的动作最大限度消耗人体坠地时获得的势能,当通过背部滚动到另一侧手臂时势能已经消耗一大半了,有经验的话此时可以用手和脚顺势支撑身体重新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毫发无损而且还获得经验,距离成为高手又接近了一大步!
调整刹把——最佳位置----------转自BIKETO 刹把角度调节听起来很简单琐碎,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很多刹把角度位置都不正确,今天让我们来展示一下如何调整你的刹把角度,如何获得刹把合适位置。现在的油压刹车制动力非常巨大,因此应当使用一只手指来控制刹车就足够了。步骤一:调整刹把位置 这一步骤很重要,因为它要确定刹把最适合的位置,它不应该离握把太近或太远,为了获得最佳杠杆比手感手指应该放在刹把的末端,手部和手臂角度成一条直线。太近:手指所在位置难以达到最佳的刹车杠杆比,影响手感和操控太远:在这种情况下,手指跨度过大容易在捏刹车时脱手,手指难以控制刹车,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正确位置:手指和手臂角度成一条直线,手指放在刹把的末端 步骤二:刹把的角度 这一步骤的调整决定了你下坡时手腕的角度是否舒适自然,如果设置不当在长时间下坡后可能会出现手腕酸痛的情况出现,所以捏刹车的手指和手腕倾斜的角度应该和手臂成一直线,在调整时最好是在自行车上保持站立或者是攻击的姿势。在这基础上再进行微调,如果是经常骑平缓的路面角度可以相对不用太过倾斜。太高:在这个位置手腕弯曲角度太大,长时间手腕容易产生酸痛太低:手腕过度伸展和影响刹车杠杆比影响操控正确位置:手臂、手腕和手指刹车时角度成一直线 步骤三:调整刹把行程 根据不同型号刹车来作调整,有些刹车需要工具来作调整,有些则不用。确保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处于刹把处,以便刹车触手可及,确保安全,调整的刹把行程的螺丝通过都在刹把的头端处。太近:食指的第二个关节离刹把距离太过接近太远:食指完全碰不到刹把,容易发生危险正确位置:刹把刚好在食指第一个关节处,这是一个非常好控制刹车的位置
【科普】《R7-PRO和R7-MRD的真正区别 》 R7-MRD是R7系列中真正的顶级版本,实际上R7的那些冠军头衔都是R7-MRD得来的,车队版本的整车以及赞助选手的车用的都是R7-MRD,有很多版本,银色镁铝合金叉肩的、碳纤维叉肩、碳纤维叉管等等,重量是最明显的区别,R7-MRD奇轻,仅1380克上下(不同版本有区别),这个重量在当今常见XC叉中除了SID没有能超越的(当然、不包括DT、左仔新款之类的烧货)R7-MRD的阻尼系统和普通R7完全不一样,为ts-air系统,实际效果是普通R7没法比的,价钱实际上不算太高,避震曲线非常漂亮,是难得的轻量化佳品,顺便补充一句其实马尼托公司R7-MRD这个型号类似于SRAM的BLACKBOX系列,是专供赞助选手用真正的顶级(例如SID-WC用的BLACKBOX阻尼系统,连SID-XX都不是BLACKBOX,新出的SID-XX、WC才是BLACKBOX)厂家在推广顶级产品或者得过世界冠军的产品时,先推出成本相对低的缩水产品,以相对低的价格先吸引常规玩家先赚一笔,而后才另外推出真正的原版产品满足其他玩家,达到最优的市场效果,SID-XX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玩家高兴的买回一支最新出的、以前只在赞助车手车上看到的顶级叉时,拆开一看,坑爹的不是BLACKBOX,(等到过了一段时间SID-XC、WC就出来了),所以说,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R7这种叉都能频繁曝光在国际竞赛中,其实,此R7非彼R7,R7-MRD才是真正能代表R7世界顶级叉之一地位的叉,普通R7其实是一个傀儡躯壳罢了
【科普】《上摆、下摆、平推、前拨的区别和利弊》 1、成本。 2、车架的特殊要求。某些品牌的车架应为特殊的结构导致上摆前拨无法使用,只能用下摆前拨。例如很多4连杆机构的软尾车架因为空间问题需要较高的前拨安装位置,这时上摆前拨就无能为力的。 3、非一体牙盘所使用的中轴长度不一样,导致的链条中心线问题。一体牙盘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体牙盘可以通过垫圈来调整盘片距离五通的位置。 4、特殊要求。下摆前拨摆臂细长,而且摆臂和拉线都在靠近牙盘的同一侧,他们所占的空间相对于上摆前拨要小。这样一来车手可以根据的自己的喜好安装如挡泥板等其他附件。 5、下摆前拨的调整范围、调整方便性和兼容度要略好于上摆式。 下摆前拨需要较高的安装位置,这样一来车架竖管上的水壶架就有可能无法安装了。 说说区别吧 1 、安装位置的不同 平推 上摆 下摆 所占用的空不同 所以安装位置也都不相同 夹环式的上摆前拨的夹环位置较低,大概和牙盘的小盘差不多水平位置。 夹环式的下摆前拨的夹环位置较高,大概在立管水壶架下位螺丝附近,高出大牙盘几厘米。 平推式的前拨夹环位置也属于中等水平,安装位置在最小牙盘处而整个导链器高出第二个牙盘几厘米 2、走线方式的不同 一般来说,走线方式和其他的形式之间的关系不大, 比如夹环式前拨的上摆式和下摆式都可以是下拉或上拉或上下拉都可以 3、剩下的就是习惯的不同了吧 公路车都是用的直挂下摆下拉式前拨,XC山地车一般用的夹环前拨,上下摆,上下拉的都有。 没有什么多数人使用什么方式,使用什么方式的前拨要看你的车架设计,和配件的搭配。 所有这些方式都是受到认可的,只是根据车架设计和情况需要来选择而已。 4、个人简介 一般比较常见的是 夹环式的平推式前拨 很难调整正确位置对吧 上下摆动的前拨就少了很多这个顾虑 他的定位比较简单 平推式后拨的 定位位置 基本只能考自己感觉 还有平推前拨 比较容易掉链子 在颠簸路面 故障率也高于摆动式的 还是那句话 摆动后拨一般出现在高端产品里面 当然高端系列也还是有平推的前拨 但是更高端系列的产品意味着有更加先进的技术 本人听说XTR的平推前拨 解决了早前平推前拨的致命伤 没用过太贵了···
林道路面分类 一.硬石质表面: 1.主要是人工修建的石阶道路。这一种在该类表面中最为常见。这些道路的特点是拥有高摩擦系数和高稳定性,而且常见阶梯地形。较易于掌握和预测; 2.在原生岩石层上开凿、堆砌的道路。这一种在古道和山川间极为常见。其特点是表面不规则且较多沟坎,部分因年代久远导致稳定性不足。“陷阱”颇多,需要较多判断和细腻挑选走线; 3.原生石层。这一种比较少见,但是几乎每条山道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他们多经日晒雨淋导致表面较为光滑。而另一些往往呈现锋利表面和深邃沟坎。他们有的时候是容易控制的,而有的时候却会极其危险。 二.沙石路面: 1.硬质土层及细沙石。这一种道路在该类地形中占据多数,也是最多见的越野道路。那不太会是纯粹的单一地形,即使没有参杂其他地形,也会存在一些较大体积的砾石、路拱等等。但是总体来说,那是最容易控制和获得高速的,出事故的也是最多; 2.硬质土层以及大体积砾石。这一种道路也很常见,类似杭州午潮山那种,算是石头体积比较小的了。最大的特点是地面不稳定,即使是上坡,也很容易造成车尾甩动以及后轮空转。最甚者软尾也无法稳定操控。但是当砾石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那又成为较容易驾驭的道路,即使 砾石体积较大,也能在其上高速通过,但是对避震系统的要求较高; 3.软质土层以及细沙。这一种在南方也是很多的,有一些在雨后会出现,而一些则是长年积存。主要表现是容易陷胎导致操控不足。 三.林道: 1.硬质土层。那几乎是纯粹的土层,坚硬,干涩。非常易于操控和加速。 2.软质土层以及树叶腐殖层。这一种在林道中较为常见,往往由厚达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的腐殖树叶铺垫而成。本次茅家埠赛道这种地形占据了1/3。他们松软而多变,稳定与失控全在你的走法。 3.或者说这是道路的终结。因为林道包含了以上各种地形,你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你也可以学到任何你想学到的技术。
【科普】27.5,主导山地自行车轮径革命,您了解多少? 【本文转自骑行之家】————————————————————————————————————————————————————————————————————————————————————————————————————————————27.5” 山地自行车轮径技术 目前山地自行车的市场中存在着三种轮径可供选用,缜密深入地研究之后,可以完整地了解并掌握到各个尺寸的轮径在各种不同的骑乘环境和使用用途之下的特性和表现及其优劣。这个研究的结果使我们深信27.5寸山地自行车轮径的好处,那为什么要选择27.5?依据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27.5事实上在性能上地揉合了26和29的长处,而且相当接近两个轮径各自拥有的优点最佳值,而且并非仅是居中平庸。从重量方面来看,27.5相当接近26寸,但跨越障碍的能力、滚动惯性和操控稳定性,它近似于29寸。从运动健身的自行车硬尾山地自行车到自行车软尾全避震的林道山地自行车;27.5的轮径提升了整体的骑乘体验和效能,且相较26或29而言,所妥协和牺牲掉的地方要少得多。相较于其他竞争品牌仅推出单一或极少的27.5车款,”G“推出了崭新的27.5山地自行车全平台,拥有最创新和先进的设计特点和坚实的工艺与工程结晶,提供最佳的完整方案,让27.5所带来的性能提升发挥到淋漓尽致。以下的数据分析将可以让您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
碟片分类 1. 一体碟 一体碟是原始的刹车碟片设计,原车的刹车一般都是这种设计的碟片,它是整个都是一个整体,碟片之间的联结也是和碟片一体的。 一体碟的好处是比较稳固,但是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知道,长时间刹车或者大力刹车时,碟片容易产生高温变热,温度高了,就容易产生变形膨胀,而高温膨胀的刹车碟片外缘和中间的冷的连结是一体的,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部拉扯力,严重的话,就容易导致碟片变形扭曲,而刹车碟直径越大,这种变形就越明显。 2. 分体碟 分体碟是在一体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比一体碟的结构,这种碟片,最明显的就是,中间的连结物与碟片不是一体的,是用螺丝或者别的东西连结在一起, 好处就是长时间刹车导致的碟片变热时,碟片与连结不是一体的,这样产生的拉扯力就容易分散开,不太容易变形扭曲,而且,这种结构的碟片,可以只换掉碟片,中间的连结可以不用换的。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分体碟的中间连结部分,大部分是铝的成分,散热快,更有利于刹车的养护。 当然这种结构的也有一点点缺陷,就是连结碟片与中心结构的螺丝,如果长时间刹车或者大力刹车的话,可能会使其变松或者变形,需要常检查,如果有松动的迹象,需要进行更换维护。 3. 浮动式分体碟 为避免刹车碟严重热变形导致刹车故障,工程师将刹车碟外缘摩擦面和内侧支架分开,中间用特殊的非刚性结构联结,也就是浮动联结。这样使摩擦面和支架就成了相对独立的受力面,当摩擦面受热膨胀时,浮动结构允许摩擦面有一定的**纵向膨胀空间,这样就消除了与支架间产生内部拉扯应力的条件,从而保持摩擦面不会因受热不均而导致扭曲变形,使刹车更加稳定可靠。 应该说浮动碟的刹车系统是比较完美的,但是价格确实比较高。
碟片分类 1. 一体碟 一体碟是原始的刹车碟片设计,原车的刹车一般都是这种设计的碟片,它是整个都是一个整体,碟片之间的联结也是和碟片一体的。 一体碟的好处是比较稳固,但是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知道,长时间刹车或者大力刹车时,碟片容易产生高温变热,温度高了,就容易产生变形膨胀,而高温膨胀的刹车碟片外缘和中间的冷的连结是一体的,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部拉扯力,严重的话,就容易导致碟片变形扭曲,而刹车碟直径越大,这种变形就越明显。 2. 分体碟 分体碟是在一体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比一体碟的结构,这种碟片,最明显的就是,中间的连结物与碟片不是一体的,是用螺丝或者别的东西连结在一起, 好处就是长时间刹车导致的碟片变热时,碟片与连结不是一体的,这样产生的拉扯力就容易分散开,不太容易变形扭曲,而且,这种结构的碟片,可以只换掉碟片,中间的连结可以不用换的。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分体碟的中间连结部分,大部分是铝的成分,散热快,更有利于刹车的养护。 当然这种结构的也有一点点缺陷,就是连结碟片与中心结构的螺丝,如果长时间刹车或者大力刹车的话,可能会使其变松或者变形,需要常检查,如果有松动的迹象,需要进行更换维护。 3. 浮动式分体碟 为避免刹车碟严重热变形导致刹车故障,工程师将刹车碟外缘摩擦面和内侧支架分开,中间用特殊的非刚性结构联结,也就是浮动联结。这样使摩擦面和支架就成了相对独立的受力面,当摩擦面受热膨胀时,浮动结构允许摩擦面有一定的**纵向膨胀空间,这样就消除了与支架间产生内部拉扯应力的条件,从而保持摩擦面不会因受热不均而导致扭曲变形,使刹车更加稳定可靠。 应该说浮动碟的刹车系统是比较完美的,但是价格确实比较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