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师U
一月千潭普见
关注数: 102
粉丝数: 49
发帖数: 28,331
关注贴吧数: 26
太极拳高手走架就是走路 所谓胜似闲庭信步。太极拳高手不用赶路,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赶路也是绝顶功夫,但是,太极不赶路,所谓怀仁。
太极拳研究:《太极拳小序》解读 李亦畲《太极拳小序》: ==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年有余,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起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至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 光绪辛巳 中秋念六日亦畲氏谨识
太极拳研究:王宗岳《打手歌》比《擖手十六目》高明在哪里 本帖简析一下王宗岳《打手歌》对比陈子明《擖手十六目》来说,高明在哪里。 大家知道,王宗岳《打手歌》是太极拳的核心功夫,以致于于陈子明看到《打手歌》后,把其修改为《挤手歌》,这个事实说明,陈子明跟魔法师一样是个识货之人。
太极拳研究:深度解析《打手歌》 并确认《打手歌》不是陈沟原创。解析如下。
太极拳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写的吗? WW比较奇葩!王论中,有一句“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他看到 “察” 字,判断说王宗岳是初学者,这个就比较搞笑。 从王论上下文内容来看,王宗岳显然是太极拳神而明者。 王论最后一句:“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也是以导师的身份讲解太极拳。 那《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写的吗?
从《长短句》中的“蒙恩赐” 可以看出判断其作者不是陈王廷 《长短句》是陈氏后人写在家谱边上的,被误认为是陈王廷的作品。一般家谱中记录的是人物的简单信息,重点人名、生卒年月。如果有功名的话,也会写出来,毕竟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比如,一个家族中,有人是秀才或者进士等功名,那一定会写出来;但是其人作品、其人生平之类的都不会在家谱中体现出来。
《拳经总歌》是通背的谱,借鉴是正常的 《拳经总歌》是通背的谱,含有通背108字部分打法。尽管陈氏前辈借鉴了此谱来解释一路,但不好解释通,需要牵强附会一下。自己试一试,好不好解释通? 我的感想刚发布一段时间,马上就有WW来验证我说的。
练拳人将物掀起来,而加以挫之之力 不是物将自己掀起来。你不理解这一句,本质上是不知道“要言” 指的是武氏前辈说的要点。 这一句就是张三丰拳论里说的。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武将张论中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抄写错了,变成 “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武的句子,主语不明,肯定是抄错了。这是其一。
太极拳研究:拳史研究一定要基于基本事实和功夫 拳史研究一定要基本事实和太极拳功夫本身。脱离了基本事实,脱离了功夫,那不是变成你张口就来,随意戏说了不是。 北海鳖余这沙插说“蒋疤师的生平早就不可考矣!”,这个是猪脑。 (1)蒋发画像是陈沟陈氏前辈给出来的。 (2)蒋发其人是陈长兴、杨露禅在不同场合下确认存在的。 (3)蒋发还是赵堡的重要拳师。 (4)蒋发的拳论和《太极法说》也是很有价值的练拳拳论,怎么会不可考?
杜毓泽的功夫如何 杜毓泽(1897-1990),十八岁跟陈延熙学的拳,后陈延熙年事已高,再跟陈铭标学拳。 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台湾其跟去台湾。 杜毓泽1915年开始学拳,到2024年陈铭标去世,实际就学了不到10年。
从功夫的体系来看,其实陈拳杨拳各练各的就行
陈拳分层教学 陈拳收费教学分学员、学生、徒弟、弟子。你学到那个层次,自己知道吗?像北海鳖余之类的估计是学员身份,属于会个拳架的那种,还可能是自学的。一般自学者自学不成,如果是自学的,都是C形膝盖痛的。 当然,有一种情况自认为功夫,“几个动作练下来,气感很好啊,怎么就不是内家拳了”,自己瞎练瞎想,气感,意通,自我感觉练得不错的,这种的得另说,个人认为这种的是有精神病。
太极拳研究:从拳经总论开始陈谱
历史的痕迹:太极拳就是十三势,十三势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这个术语,目前能确定,最早在武谱的《太极拳释名》中定义的。 并不是什么 “太极拳是十三势的基础,十三势释太极拳的发展”,这是自作聪明的某些人弄出来的错误言论。
太极拳研究:太极拳“神而明者”有哪些人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说:“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王宗岳《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那太极拳史上哪些人是 “神而明者”?
太极拳技艺要跟师学 学习太极拳技艺,跟学习传统技艺,比如书法、剪纸、舞狮、戏曲之类的一样,都需要跟师学。 当然你也可以自学,但是想要学对、学好,就必须跟老师学。不管你练陈拳还是杨拳,最快的捷径还是跟师。 跟师学也就花个几千块钱,人尔马白勺舍不得花一点钱,自己瞎练胡说,会个什么鬼出来。 拳8典型像北海余这样的SD,过一阵就悟个拳理出来,过一阵就装一下3,这样太不行了。
洪公要那么多练法吗 太极拳就一个练法,太极拳练法。没什么功夫都没练出来,才有这个练法那个练法。 小弱鸡还能装铁板,就算铁板也得用铁锤锤扁你。
看图解谱,看图学拳,这个就是目前暴露出来最多的问题 北海鳖云:腰胯肩背,俱为一体。转身不转腰。不主动转腰。懂了吧。 他这么说,你说他能懂吗,看图解谱,看图说拳,再随口目害说。功夫要是从看几张拳照就会了。那拳8 太极拳高手就遍地都是了。
从太极拳功夫看源流 这里的太极拳指核心拳架,核心拳架练出的功夫包括哪些? 内修。相当软气功操,这个不算拳术,但真太极这么练肯定没什么问题,而且不出偏差。常见的成就:练出内气,性命两个都修。所谓太极拳入道之基,就是指练出这种功夫,练得好的性命两个都有成果。内修练到高处,直接就可以扔掉太极拳了。 太极健身操。当体操练,重点关注身体姿势怎么摆放,不讲技击,不讲内功,练了精神愉快、身体舒服。常见的成就:活血化瘀,灵活肢体,祛病强身,娱乐朋友,精神舒畅。 太极拳技艺。太极拳架、推手。自娱自乐,相互娱乐。研究拳理、拳论、拳术技艺。这个技艺富于技巧性,且普通人不从师学习的话,难以掌握。 太极拳散手。其核心功夫是散打的有机组成部分。求散手得散手。练格斗的哪些人,格斗能力肯定强。
太极拳史研究中,名人的说法也可能有误 太极拳史的研究,最好的方法是围绕太极拳功夫来进行,功夫没法伪造,而当时名人的认识,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可能(也有可能)存在错误。
从推手看源流 拳架推手器械,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拳架是十三势知己功夫,推手是十三势知人功夫。只有在推手中才能体认十三势功夫,并获得知人功夫。推手按练习的手法分单推、双推、大捋,按步法分定步、活步,顺步、拗步。
太极拳、长拳、十三势释名 《廉让堂太极拳谱》,太极拳释名一节的内容: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捋、肘、靠,即干、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十三势几个拳论拳谱的关系 《张三丰太极拳论》是十三势总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对张论的细化,或者王论是王宗岳练十三势的心得。 王宗岳还有个《十三势行功歌诀》,这个则是他把十三势功夫歌诀化,方便记忆和流传。 老三本指李亦畲的三本太极拳谱,一本称“自藏本”,一本称“启轩本”,一本称“郝和本”。这三本太极拳谱的核心是十三势,主体内容是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论拳。 这些拳论的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很容易理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用老三本来否定王论和张论。
再论太极拳到底是谁创造的 龙年的灵性复苏的开始,大家都重新思考太极拳到底是谁创造的。 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引起大家长久不衰的讨论,原因在于弄清楚太极拳源流,有助于大家掌握正确的练法。 李亦畲说过:太极拳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为什么代不数人,就是因为练法被篡改过,现代人很难练出来了。
太极拳精微巧妙。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北海神龟者个乡巴佬,没有见识,自高自大,家女又文化。李亦畲说过:太极拳...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神而明者,代不数人。高人说了,到神明之境的,真是代不数人。而《老》子在现实中也亲自动手,见识过这样的高人,功夫精妙到神乎其技。
太极拳可以用来干什么 太极拳是个集大成的功夫。用途很广,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已知的用途包括:内修,气功软操,太极健身操,太极拳技艺,太极推手娱乐,太极散手研究。刚才看到一个帖子,甚至还可以用来练综合格斗。 内修,气功软操。这个不是拳,但这么练肯定没什么问题。 太极健身操。体操。 太极拳技艺,太极推手娱乐。自娱自乐,相互娱乐。拳理拳论研究。 当散手、综合格斗练的哪些人,格斗能力的肯定强。 这几类人估计说不到一块去。
不会推手散手,算不算功夫高 李保庆,勇敢追懵之流,不会推手散手,算不算功夫高?显然不算功夫高!有没有太极拳功夫都要打个问号,那他们为什么那么牛皮哄哄滴。
从十三势拳式名称看源流 太极拳渊源流长,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成果。不是某个人创造出来的,是历史上无数大能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健身术。张三丰说用来延年益寿,可惜大部分人并不听他的。 比如,梁朝程灵洗对太极拳有决出贡献。程灵洗,字元涤,梁时江南徽州府休宁人。程灵洗的太极拳是由韩拱月(502一577年)所传,韩的老师是谁不得而知。程氏世代相传,五百年后传至程秘(1127一1161年)。 程秘改称‘’小九天”,其动作有十五势,即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花、猴顶雪、揽雀尾、八方掌等。 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势的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的名称相同,还有几势的名称与现在的名称颇为相似。
拳8高手排行榜来了 拳8推手四大高手:悟空、随缘、留级僧、 拳8一路四大高手:姜教练,哈2,太极3哥,宝庆老4 拳8套路演绎四大高手:4个5,5A,太极老4,不靠谱的邓拳师
太极拳研究:大能的单鞭拳照 图多,流量慎入!
拳论拳谱不要乱解,有了足够的功夫才能理解怎么一回事 8里有一些人,乱解拳论拳谱,给太极拳练习带来很多困扰,个人是非常讨厌这种行为;尤其是混淆是非,弄乱了太极拳史。 拳论拳谱的正确解法,应该尊重原文原意,不可自作聪明、忘加增损。比如,李亦畬的《太极拳小序》中有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之句,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这句话的有好几层意思: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可能来自黄帝、老子,也可能来自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唐朝李道子,还可能来自宋朝张三丰、明朝王宗岳。总之,不好定论。 太极拳 精微巧妙,王宗岳都讲得很清楚了,后面传到了陈姓。 太极拳,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每一代没有几个人会,从拳8看,的确这样,基本没有几个人会的。这一整段讲的是太极拳,主语是太极拳,不是别的。
再谈太极拳功夫 拳8十年,见识到不少拳人拳事。十年后的今天,想再捋一下太极拳功夫。
又来个精神老伙计,还能建议8某些人掌握练法才能研究拳论 病了。 陈杨吴武孙,练法你都会了?练陈拳研究武谱,你这不是开玩笑吗。 太极拳功夫你练出来了?没练出来,谈论什么练法,明摆着放空炮。你的练法不出太极拳功夫,掌握你的练法有什么用呢。
太极拳研究:十三势是判断拳架是否是太极拳的标准 看了陈超炮捶的视频,其实就是少林拳。由此想到,怎么判断一个拳架打的是不是太极拳功夫。 简单说,打不出八门五步十三势特点,就不算太极拳。
目前为止,练发力的功夫都比较低,没法实战正常 从姜教练太极三哥不玩贴8起,目前练发力的基本没人练得好。无形无相的居多,可惜了。 像懵了、宝了之流,都是没法实战的,基本劲力没练出来,动作骚姿弄首为主。
太极拳其实没有那么多理论,推手散手要练起来 可以说,所谓的拳论都是名家练拳的经验,拳论说的东西都是技能。 而且大部分都是推手散手技能。 牛生马户马累们,把太极拳简化成骚姿弄首、不解其意的外形动作,十分可笑。 尤其是嚎懵余宝之流,练拳解谱牵强附会、装模作样,十分SD。
蹬这个很好判断,他的老师是张东武的弟子 第一个可能是:他的老师练错了,把错的方法教给他了。用少林拳练法练一路,这个很有可能是老师练错了,因为那个四也是蹬腿儿上步。 第二个可能是:他的老师没有给他正拳架了,他只是学员,不是学生,自己瞎练练错了。我估计这种可能性更大,因为他发了很多视频和拳照,拳式基本都是错的。 第三个可能就是:他老师的老师也是蹬腿儿的练法,那这问题就大了。所以,一般自己练得不怎么样,是不能说自己老师的名字的,给老师丢人啊。
松这个字,一辈子弄不明白的多的是 真太极拳,松就是太极。松是名词,不是形容词,也不是动词。 它的反面不是紧。 松是一个状态,一个功景,一种功夫。 外家拳,才有松紧两面,一软一硬的练法不是真太极的练法,因此才有不松、太松之说。 如果你的拳是一软一硬的练法,肯定不是太极拳的练法,推手散手中肯定要受制于人。
一个简单的仆步都做不好,还正经老师教的。 我看你还是省省吧,你的老师八成也不会什么拳,网上老师的说法更是没谱。我看大部分人都没有正经学过,建议你们交钱跟正宗老师学习。
太极拳研究:为什么一些杨吴名家也会说缠丝劲 很简单,任何拳都能加上个缠丝劲练,当然杨吴拳的拳架也能练缠丝。但是要记住,十三势才是拳之核心。 太极拳功夫练出来后,所有的劲法、所有的招法都能为我所用。 有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太极拳练出来后,打少林拳也是打太极拳,这是真的。 所以,在拳8看到散手自由搏击的视频,不要觉得奇怪。
武式身法八要
太极拳研究:典故、俗语说太极 无形无相 无形无相是指那些既无法看到,也无法感知其存在的东西。多少太极人是无形无相的存在,你们自己说。
太极拳研究:招熟 王论说: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哈哈哈哈。 著熟->渐悟懂劲->阶及神明,看得很明白吧。你招都不熟,没人跟你玩,还想著熟,所以都是在们外一直转来转去的恶,自我感觉招式打得挺溜的,其实真的招都没有练准确,根本谈不上著熟不熟。
太极拳研究:太极拳母式 各家太极拳母式不一样,母式能反应出拳的来历。对练拳人来说,没有点功夫,他是想不通太极拳母式能起什么作用。像北海水鱼这种练拳资历比较薄的人,他只能百度一下说道太极拳母式是云手。 陈的母式金刚捣硾。 杨的母式揽雀尾。 赵堡的母式云手。 相信你不知道母式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太极拳研究:后发先至与舍己从人 本质区别。后发先至,比人更快一步,人微动我先动,等等,都是外家玩法,实质就是比人更快。而且也不能说人微动你先动,结果会是你掉人无数次练习练出来的坑里。 舍己从人,这个才是太极的玩法。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为什么要这么费劲?直接比人动作快不好吗? 这是因为太极拳玩得就是随动,人不动我不动,人一动我随动,借力打力,不给力不打。
太极拳研究:从拳论看十三势功夫 张三丰拳论耳熟能详,他的十三势是怎么定义的就不抄过来了。 张论最后一句写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这句话很容易被忽略掉,练了十三势,本来用来延年益寿,但是名家和业余爱好者都把这个十三势当技击功夫来练了,所以延年益寿很少。本贴想整理一下拳论中十三势功夫的有关说法。
太极拳研究:杨式拳发力的简单提示 杨式拳核心功夫(功夫,不是特指拳架)十三势练明白后,可以考虑发力练习。练法一个是大杆,另一个是太极长拳。这个发劲对应的身体素质,指“速度力量”,对应的劲别需要琢磨。
太极拳研究:拙力与巧劲 拙的反义词是巧。拙力就是不巧的力。 名家说内家拳用拙力练对身体不好。 杨澄甫说: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李洛能形意拳论: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如练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亦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生病。
太极拳研究:杨85的用力是你理解的用力? 杨85的用力是你理解的用力?低智 商的脑 瘫儿也敢篡改宗师的原话。看看董虎岭的用力在哪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jY411w721%2F&urlrefer=76a0f402aaa764178451a4cec941a1ad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haokan.baidu.com%2Fv%3Fpd%3Dwisenatural%26vid%3D2922316702500100383&urlrefer=6fcdb65aae7ee534d890589d686ac994 经典值得一看再看,再跟着走一趟架吧。
太极拳研究:杨露禅表演给翁同龢看的拳是什么拳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大学士观看杨露禅的太极拳后大加赞赏: “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 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 自此,太极拳名满天下,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那杨露禅表演给帝师看的拳是什么拳?
太极拳研究:一路中加了哪些炮捶拳式 大家知道,一般老师都宣称一路练好了,才能练二路。但是,实际情况是,一路为门内二路高手量身定制,即想要练好一路,必须二路过关。 而二路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大部分练一路的,都练不好一路,原因在于一路中的炮捶拳式没有练好。 那一路中的炮捶拳式有哪些?
太极拳研究:太极拳去祖师化的说法还是很有深度的 去祖师化的提法还是很有深度思考的,感谢业余文案8U。 我们来做个去祖师化的减法: 1,一路 - 陈有本炮捶元素 = 去硬留软的 软体太极操。估计很多愿意练硬拳的都不喜欢了。 2, 85架 - 张三丰内家拳思想 = 放长击远的 太祖长拳。 估计很多愿意练软手拳的都不喜欢了。 3,还有一种去祖师化的思路,叫 国标太极拳。
历史的痕迹:陈长兴杨露禅自称温州蒋派真传,温州在哪里 开门见山,温州蒋派真传中的“温州”就是现在的温县。“温州”中的“温”之温县,“温州”中的“州”,具体看2楼。 陈长兴自序中说: “不但为武术之正宗,实为修身养气之至宝也。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门教诲深恩于万一也。 嘉庆元年菊月 温州陈长兴谨序”。 王兰亭回忆杨禄禅在北京授谱授诀他时,写的东西: “余(王兰亭)当年从杨禄禅先师学艺,得诀之时,于授受之际,杨老师潸然泪下,云:我学艺于河南温州(温县)陈长兴先生门下,苦练三十余年,屡试无二,方肯传授余之真诀。余得艺实非易事。余半生精力尽在于斯矣。倘一失传,深为可惜。温州蒋派真传,既蒙陈恩师尽传于我矣。倘若从我而失传,则余之罪过大矣。” (引自《武当》1994年第5期23页)
太极拳研究:沉肩 沉肩坠肘是一大要。套路一下沉肩,沉肩是功夫也是练法。魔法克帮牛生们盘点一下你们的沉肩功夫。 杨宗师的沉肩功夫镇楼。
只要是人家门人说的,都是有出处的 不可能各门各派都统一口径来黑你。
太极拳既是内修法又是拳术 太正常了,一个技艺起作两种作用,既能道修又能拳修。道就不能练拳,拳就不能是道,这个太主观,而且从这种看法来看,他根本没有用太极拳进行内修实践过,因此,他的认识还是比较局限的,根本不知道太极拳还可以内修。
浅析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 原文: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sohu.com%2Fa%2F667445348_121124692&urlrefer=edfb46aae75929b65b5c8ffb4578a01e 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 (一)陈王廷首创太极拳 明朝洪武七年,陈卜率族人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陈氏族人精习武术,传到第九世的陈王廷时—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新生武术拳种琳琅满目的情景。究其原因,值得注意下述几点: 1.明代戚继光(1528—1587)和程冲斗(1561—?)等武术家,通过对明代武术的全面总结,留下了一批宝贵资料,为新拳种的诞生提供了武技基础。 2.戚继光、程冲斗等,揭示出套路式武术传习,对武术传承和通过全面锻炼系统掌握武术攻防技法的重要作用。民间拳家也把套路武术作为传播的重要形式,推动了武术套路创编。 3.新兴的“六合拳”等拳种将哲理融入武术,对各拳种具有启示意义。 4.出现了将导引和吐纳术渗入武术锻炼的趋势。连少林寺武僧也于此时开始兼习“易筋经”,促进了武术由单重技击向兼重养生发展。 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顺应这一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以及有关锻炼方法。在陈王廷所造拳架中,有二十九势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经》三十二势拳套。此外,在《陈氏拳械谱》中,还有“红拳”“盘罗棒”等谱以及“古刹登出少林寺”这样词语。说明陈王廷是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拳架的。 (二)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 陈王廷开创的太极拳体系,丰富了武术技法和理论。 在技术方法方面,起码可以看到三点重要贡献。 一是陈王廷综合各种攻防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这种练习形式,两人手臂互靠,粘贴缠绕进行攻防练习。 二是陈王廷依照两人推手法,研创出了两人粘枪(杆)练习法。 上述两种对抗训练法,都因以“粘缠”为特点,能有效地训练周身皮肤触觉,提高反应速度,而且能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技击方法的练习。 三是陈王廷在徒手攻防技法中强调和丰富了“靠”法。他留下的《拳经总歌》开篇就说“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小旺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演讲陈式太极拳技击特征时,突出地展示了多种“靠”法的应用时机和技巧。在戚继光对明代武术进行全面总结后写成的《拳经捷要》中,只归纳出了踢、打、摔(跌)、拿。归纳出发挥躯干攻防作用的“靠”,使武术击法,由“四击”发展到了打、踢、拿、靠、摔“五击”。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确定徒手技法要素,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撑。 在理论方面,起码有两个重要理念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 一是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汇集先世历传拳学真诠,对陈式太极拳进行全面总结,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书中明确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将太极学说引入武术,以太极之理说拳理,规范拳技,指示练法,明确功能。 依据《辞海》的注释,“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理论方面的第二个重要理念是将儒学中的中正、中庸观念以及伦理观念引入了武术。以“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明确太极拳的锻炼价值。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为太极拳技法要诀。联系到“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说明“太极”及其学理出自孔子或者孔子学派。 鉴此,可以说,“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这一拳术系列,彰显着鲜明的儒学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儒学并不是在真空中萌生的,而是在与诸子百家长期共存、交流争鸣、相互融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儒学中既有自身的核心理念,也有从诸子百家借鉴和吸收的学理。 (三)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 陈王廷遗词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随身伴”。《黄庭经》秉承黄老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道教养生理念和方法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在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较多地引入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脏腑等基本学理,丰富了武术运动的人体知识,促进了武术锻炼方法与祖国医学结合,对于提高武术健身养生的效果有着积极作用。 在太极拳家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的基础上,清朝咸丰年间或稍晚见传的《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拳宗旨。这一宗旨,明确了武术健身、养生的方法,不同于医家的健身、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于道教的养生方法,而是通过体现武术本质的攻防动作锻炼,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从而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
倒撵猴简析 倒撵猴是太极拳历史上的名称,可以追溯到唐朝许宣平的三十七拳谱。陈鑫在图说中称为倒卷红,陈子明书中称为 倒捻红。倒卷红、倒捻红都是读音变调来的。 倒撵猴中,撵,有赶走,驱逐含义,猴子轻灵活跃,性喜扑人,以手引 之,待猴前扑时,退步抽手、用另一手推按其头。根据此意,拳中将敌比喻为猴,加之退步挥手如驱赶追击之猴而名为倒撵猴。
松既是练法又是功夫 认识到这一点,你的拳才能进入一个新境界,否则一直都是某式太极操。😊
简说真太极 首先练松练气,疏通血脉,强壮筋骨,柔软肌肉,滋养内脏,灵活身体。所谓内壮之功。 如果这一关没过,各大关节、身体表现僵硬,说明练松没过关,后面就谈不上有多高的功夫了。 其次练劲。第三练招。最后散手。 其他配套技术都是辅助练习的手段,比如杨85配长拳、杨85配拳击,甚至杨85配炮捶等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