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痴斋主人 天痴斋主人
关注数: 14 粉丝数: 715 发帖数: 34,403 关注贴吧数: 27
发力 不断练发力和会发力是两回事情。 不断练发力也不一定会发力啊,哪怕会发力了到用时候也不一定会啊,虽然你会发力,但到用时候可能你不相信了,找别的办法去了。 所以不断地练发力虽然是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但在还不会发力之前,还是先多放点心思在把发力法学会为好。 懂了,叫发力法,不懂,那叫较劲,是心无主宰而导致身无主宰而已。 有人样子是对的,但是内涵错了,这其实不叫会。东西就是练个内涵,说是拳他就是技击,技击从来不是用样子打人的,是其内涵在起作用。你随便怎么样都对那叫自由。你就用全天下都知道的样子去跟人比划,谁都知道你死吃亏,你还非要用标准的样子,这样会非常可笑的。这时候人家折腾你不说,折腾完还必须要广而告知,最喜欢跟他家的人打架了,想不赢都不行,还没危险。 所以发力不是让你练个严格的样子,是要用这个严格的样子找内涵,有内涵了随便打。四面八方哪儿发个力不是力啊。对手的毛病不可能多,毛病多的人谁敢成天找人放对啊。事实是,无论是谁动起来总会出毛病的,没毛病被影响到了总会有毛病的。这时候打的就是那些毛病。轻松,愉快。所以太极拳打人不是打出来的伤害,多数属于意外伤害,不一定怎么来的,有可能我伤的,有可能自己伤的,更多可能是环境伤的。 总有人讲人家实在没毛病怎么办。实在没毛病硬刚就行了啊。都那么辛苦练了哪能光有找毛病的学问,自己的本事也该是本事啊。硬刚一点用都没有,那就白学了。
标准与规矩 现代化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标准化。 所以标准是个很好的东西。 很多流传很广的东西,其内在很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做到了标准化。 功夫一样如此。 一个流传深广的东西必然有其魅力所在。很多人都很精通是必然的结果。但很多人精通以后出个毛病就是人各有不同,标准的判断原则出现了迁移。精通的人并不一样明白其内涵,但一定会熟悉样子。就赏心悦目的程度来看的话,很多权威之所以是权威的原因也是因为变化着的讲究。 所以,广为流传的东西,标准的一定很有意思,但不一定完全正确。 功夫这东西容不得半点马虎,差了一点,变的就是整个。 所以,有个人们在标准化的同时忽略了的东西显得很重要。那就是判断标准的规则,这个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我看东西用规矩看,不是按标准看的。 所以,高人我也臧否,草根我也褒奖。不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是参与了,这些都是正常 行为。我又不会人五人六地说道人。 我就长了双好眼,专会看人毛病。好的反倒没话说。所以有看我满世界臧否人物,以为我很闲。 确实很闲。但看那些能是主要的么?我主要还是看好的,看那些怎么看也没话说的。 至于看有问题的有用没?太有用了,那问题太正常 了,多少人犯啊,怎么就十拿九稳地把那问题放大了,做成必然,很大的课题啊。 毕竟,最近二杆子很多,无论力气还是歹心等等,都是那些毛病的容错值,容错值大了,你确定你技术还有用??
太极拳为什么特容易伤关节 太极拳是寻找边界的拳法,所以入境了以后会自然地慢下来。 但慢下来以后就很容易受伤。 虽然有人以为入境了以后肯定叫做会了,会了的人怎么会伤呢?但又有谁告诉过你入境了跟 会了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情。 太极拳的修炼,心意为第一要务,然后很容易进入状态,导致有些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觉。 老辈谁知道练坏多少人才有那么几个人才。而且对于会的人来说,慢真不算什么,因为顺,因为功夫,所以那些毛病本来不是毛病。 对于寻找边界的拳来说,关节如果到了再回转,会形成一种过了的现象,只有差不多到时候就回转了,正好用惯性补足那些差距,才正好合适。所谓不贪不欠。如果中间有一丝别扭,关节处的边缘就是形成一种边缘切线咬合的互啃现象,久了就会磨出问题,。快的没大问题是因为快的都滑过去了,而且人一快,很多自我保护措施都是自动起作用的。所以只有慢时候才有问题,而慢时候长时间的承压,也是导致这种啃噬慢慢严重的原因。 有些问题找到原因容易,解决问题难。 一般人体关节虽然都是圆乎的,但都是朝向某个方向的特异性结构,在这个方向上是没有这种啃噬的问题的,另外几个关节点联动转关,会把那种比较尖锐的啃噬渐变地分摊到几个结构中,超过两个关节的联动本身就具有松活的特性,更进一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是顺遂,一个就是松活,中正。
太极拳 人讲太极拳练的阴阳,开合,虚实,等等。 其实讲的一样的东西,但是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审视的。所以终归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但分不开就是拎不清,合不上就是搞不懂。就无法用事实服人。 虽然,在贴吧上是不讲事实的。但总有慧眼识珠的。什么都不用怕埋没。 阴阳是从概念的层面认识太极拳的。最为笼统,最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最被人诟病,没关系,阴阳是一个系统内相关联两个部分。认知里那是一个东西,用时候是两个部分的辩证关系。 开合就是形,就是样子,是动作。样子怎么做都行,但武的开合却有标准,就是这个动作要么发力要么化力,总有效果。这种开合往往循环往复,绵延不绝。毕竟人就是个简单样子,很复杂的变化其实是没有的。都是很正常的往复,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等等。所以开合有中心,有极限。知足长足,知耻不辱。开合不是越大越好,越紧凑越好,是越正常越好。 虚实,虚实就是说劲,或有,或没有,有的是样子决定的,有的是肌肉决定的,这里一般是样子决定的那些,因为样子决定的那些是活的,有后手,肌肉决定的只有当前,在瞬息万变的斗争中,变化不易。有人讲虚实转化要有个过程,有的,太快了,就是心意一变,而且一变就直接变了,中间过程是没有意义的,你越觉得有他越没效果。、。
松沉 太极拳松沉重要,内家拳松沉重要,其实只要是制胜之道,松沉都重要。 松沉到位了,自己就有了跟脚了,无论内家外家的办法都会有一定加成的。并不单只针对所谓内家有效果。 那么松沉到底怎么做?其实松沉的做法就是松,无论定势,动势,想起来就感觉下松。对了就好,不对继续松就行了。这让人很难受,松到什么地步算个到头啊。方家说的是没个头。但我说是有标准的。松到有沉坠意了就松对了。松到头的话中就到底了。所以松的做法就是中放到底,有了沉坠意思。 那么松的基本效果就是能让人找到正,然后松是从脚上松到头顶,然后从头顶再松下来,如此循环,直到找到最合适的过程与轨迹,然后坚持不懈低练习它。 说到别的练习,有人会讲,啊东西那么多,哪有时间练,这个松,只要你还活着,只要你还在练拳,处处在在,都可以感受,调整。这样的自己会非常专业,但又会把功夫的练习生活化。无论认识还是应用都会随时提高。 所谓中落到底,自己练习时候,有三节,有丹田,有中的意识,等等,这些无论主观客观形成的中都是可以应用的。技击时候,接触点就是中,无论多么不平衡最先落的永远是它,其他的都是配合协调的。 很多 人肩挑,手不提,很难感受沉,其实可以专门拿各种材质的,各种分量的东西感觉沉,然后,代入人体本身。外物与内在能差多少呢?
接手 推手接手是很重要的事情。不会接手基本上就不会用太极拳。太极拳不是跟对方比快慢,比反应,而是不先不后在合适的地方跟你遇上了。 推手练习时候的接手其实在技击上来说是不合适的。是为了公平所以大家一起选个地方汇合而已。然后在这个地方开始权衡变化。正规推手练习也不是对技击有多大好处,而是固定的模式不断地进行是最容易出功夫,明白道理的。真懂了就那意思,随便怎么变不是一样的。 接手第一重要的是接触的感觉,接是接实了,但劲是虚的,筋是绷的,骨是棚的,但关节是活的。太极拳讲放松,前辈们讲接手非常注重轻,轻是对的,但一定是接实的,其实越轻越好,所谓四两,二两才好呢。但四两是正常人放手里面明显感觉有东西的分量,是为了让你知道清楚而已。我连一两都不出,但对方有多少,自己却有个大概。所以轻到四两不过是让自己清楚了知道该怎么办,为了把握这个分量死命从力气里找是找不出办法的。完全没有是最适合变化的。 有接手为了轻做成虚的浮的那种,也就玩时候显得有用,毕竟跳双人舞呢,谁还没点配合,知道了说人不对多伤面子。什么对手不是对手,而且对方虚浮了时候你不用,马上会被对方所乘,这时候,练练反应,练练观察人心态等等,没什么不好的。比对抗死力的更麻烦,怕就怕虚浮了还不想占人便宜的,能把自己跟实了是本事。 技击时候接手就不出手了,只是把手冲着对方伸起来,类似钻起,这类起手对方无论如何不好破的。手钻起如开门迎客,不贪不欠,然后直接把恶客轰走,贵客迎进门分了宾主,然后送时候就很方便有效。如果没分清楚宾主,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前后是本能 前后为本能,左右为技巧,上下为玄妙。 前后是本能,这是发力习惯,无论身体各个部分如何,只要分了阴阳,前后呼应,煎迫形成的结果全是发力。狭义上讲的东西一般是练法,把典型的做法作为不断实践的素材。广义里讲,无论哪个方向,只要保证其在线上没有发生实质上的变化,都可以认为是前后,所以无处不可以发力。 左右为技巧,其实左右不是技巧,左右拨转都没有力,在接触的情况下左右拨转的弧形运动导致对方也没有力起作用。左右对对手没有多大威胁,左右大甩的发力可以归结为前后,或者圆形甩出来的圈的动挫中的冲量。所以左右可以算化力。这个模式接近以肘为圆心在某个扇面扇动一样。各个方向的往复都可以广义地包含在里面。终归是化力。简单的基本如此,复杂的会有几个连环,或者掺杂着轴转动,如形意的做法。 上下是玄妙,这个其实不是练上下,而是自己如何控制对方的上下。与地平行的前后运动在没有起伏的情况下是会锁住对方上下的化力的。所谓拔根的意思大概如此。有人拔根时候往上扬对方,这个是错误的,平行前进的力是不可抗的,往上扬则随便就能解决掉。所以,有人敢扬一下就会被扔出去。 至于平行前进的力为什么不可抗。呵呵,不是谁功夫深厚,而是人体的结构合运动机制里面没有对抗这个现象的因素,所以神都没办法。但也不是没有破法,随便一个起伏振动就可以把它破掉,但是平稳前行的这个与地平行的力,没有后果之前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威胁。所以,你愿意的事情我办了就行了,你是不是吃了大亏似乎不该我考虑,我该因为自己做了偷着乐才对。
对错 有人很在乎对错,觉得拳一定要打对了才有用,才是有水准的。其实不然。 开合就是一会儿开一会儿合,到底开对还是合对?只能说开和合要有一定的标准。怎么地就是合,怎么地就是开。知道了随便做就行了。 有人一打拳,你告诉他错了,他赶紧换,马上又重新来一遍。这个做法其实很不好,又浪费时间,又根本没什么作用。因为你既然不知道标准,做多少遍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停住,就在那里摆着了,然后自己放松,感觉下自然顺遂,感觉下棚,感觉下沉坠之意。这个时候,你判断自己的状况是开还是合,是还没开够,还是压根就不是开。合似乎更难一点,很多练放松的人合一看就有毛病,因为泄,因为柔,因为稍节的盲目性,种种原因,所以,很好看的样子完全没有意思。这样练也就最多练个气顺,离松其实挺远的。 那么在一个状态摆着了,有感觉了,不论对错,觉得该怎么改随便改改。一般首先把这个定势先修改个差不离,然后再变过程。定势修改一个要根稍呼应,力从地起,发于稍节,这两点呼应了以后,固定下来,看这两点中间的部分是否合适,第一看是否别扭,第二看劲是否顺,第三其实才是能做的,是不是处处皆松,处处有棚劲,松不松,一个大关节一个大关节看,是活的就离松不远,动不了的就是问题,棚则无凸凹处,鼓出来,哇回去都是问题,棚形不是使劲做的,而是样子就把外来的东西自然抗拒在外。 这么做是为了出功夫,有前辈们给的标准。看起来很有水平。 事实上招一出,错了总有对的,从错处直接顺到对处就行了,这就用处,对了也不能在那里死呆着,对了以后不呆着一动就错,毫不犹豫地做就是对的,直接错到他家去就肯定是对的了。 所以错了要改不是整个换,而是从原地直接改。 真做假时假亦真,
练武之道 练武之道,保身第一。 功夫没练到却把身体练坏的,那不是练武,是瞎折腾。 有非常认真‘刻苦的同道孜孜以求,虽然气派十足,却不为人所认同,一般是没有理解清楚核心内涵,也没有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的能力,诚为可惜。无论是否成功,这都是必然的过程。这种追求的过程是大家所认同的,无论成败,都有风景万千。 ’练武不过是锻炼身体,锤炼意识,更新观念。 武之所第一要素既发力模式,这应该是内外家之争最核心的问题。但一般人争执只在输赢,这个问题行家不愿意讨论,外行梦都梦不到自然没法计较。 武的第二个重要特色就是攻防,因为发力模式的不同,内外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应用特色,人们在争输赢时候一般也就嘚瑟这些,很有些看头,很有些说道。可惜只要不清楚发力模式这个东西的概念与内涵,那么也只是热闹热闹,连看热闹都不算。 武的第三个主要问题就是应用。一般人锻炼身体,专业的争高低,有的看艺业高低,有人斗生死胜负。不一而足。人们喜欢看热闹,所以热闹就好,在体育那就是钱项活气。人们可以把事情炒得很热闹,但热闹起来连自己根本也丢了的,就傻缺。 人有万千,武就有万千种玩法,有高低,没对错。有了名字的,就有其模式的可与不可,所谓规矩是也。所以,大家争论一般也就争这个。很无谓,也很无味,会的根本不需要争,不会的瞎争也不是为了会。争来争去的不过名利,有些人为钱,有些人却单纯以为有人需要,那么总要正义一下,让人明白某某规矩是如何如何,有何意义。如此而已。 开篇说这些,是不希望有人到了这里了做的却是捧人,踩人这些俗事情,把心沉下来看看事情怎么做才是我写写画画的目的。 以此与诸君共勉。有缘千里来相会。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