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痴斋主人
天痴斋主人
关注数: 14
粉丝数: 715
发帖数: 34,403
关注贴吧数: 27
棚 棚以形起。是母劲。因为无论哪家,只要内家的做法,招里面就不能失了棚形,失了就说什么也没有内涵了,用起来自然也趋于无用。 棚者圆撑,无根不棚。 圆者,形也,心意也。
招的尽头 很多人走招都不走到尽头,这个习惯不大好,一个于练不好,另一个则导致有用的东西全变得没用了,三则是习惯养成自然,总是在没用时候就变化会导致真用时候虚头巴脑的瞎走,会把别人开心死的。 招的尽头的好处也不多,一个是形尽意尽,容易心意合一。另一个形尽的时候正好是发力完整时候,哪怕你非常非常强调自己的养生意图,劲是绝对不发的。那也没用。所谓拳术之道,开合尽矣。就是说做合适了,到头什么都有了,不会你不想要就没有。好像有了是多不好意思的事情一样。你敢说你是人我就知道你脸上光板无毛,跟本不用你强调什么眉毛绒毛汗毛的。所以,一些先贤说了些话,那是针对某些人的某些话,各个当回事情就拐了。
走肩与走胯 其实肩也走,胯也是要走的。不过是走的时机,节奏不同而已。 稍节领劲,所以永远都是稍节先走,稍节一出样子就与身合,这时候是从上向下节节贯穿的,有不合适处,先从上找棚形式,找松沉,然后才走大的三节,这时候,稍节照样领着不容忽视,然后就是把身体各处太过松活的地方绷起来或者松到头,然后基本上就卡住了,这时候不能动了,才腰胯求之,这时候知道腰胯该怎么动才能算是真本事快出来了。 如果其他地方松活有加,也从腰胯上找毛病,找办法,不是不行,绝对更加容易。但这样做有个毛病,这样练出来的在斗争中不容易得机得势,因为不说找机窍,单就个样子本身都没做周全,有什么必要找机窍。所以,这样练出来的也就大家都黏糊,瞎玩时候有用,人稍微起个心试一下都会脱节。 所以肩胯是基本办法,也是最后的办法。 肩胯的走法是相同的,只要把肩的走法照着搬到胯上就行了,剩下的就是走个顺。 或有人讲知道肩怎么动,不知道胯怎么走的说法,以为胯是多么的高深莫测,这是瞎说的。就照肩的走法原样搬。 肩虽较胯活,但肩也是极度简单的构造,极度简单的用法,所以照搬非常容易。外三合练到的人更是只要心意跟上了完全没有问题。
发力 不断练发力和会发力是两回事情。 不断练发力也不一定会发力啊,哪怕会发力了到用时候也不一定会啊,虽然你会发力,但到用时候可能你不相信了,找别的办法去了。 所以不断地练发力虽然是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但在还不会发力之前,还是先多放点心思在把发力法学会为好。 懂了,叫发力法,不懂,那叫较劲,是心无主宰而导致身无主宰而已。 有人样子是对的,但是内涵错了,这其实不叫会。东西就是练个内涵,说是拳他就是技击,技击从来不是用样子打人的,是其内涵在起作用。你随便怎么样都对那叫自由。你就用全天下都知道的样子去跟人比划,谁都知道你死吃亏,你还非要用标准的样子,这样会非常可笑的。这时候人家折腾你不说,折腾完还必须要广而告知,最喜欢跟他家的人打架了,想不赢都不行,还没危险。 所以发力不是让你练个严格的样子,是要用这个严格的样子找内涵,有内涵了随便打。四面八方哪儿发个力不是力啊。对手的毛病不可能多,毛病多的人谁敢成天找人放对啊。事实是,无论是谁动起来总会出毛病的,没毛病被影响到了总会有毛病的。这时候打的就是那些毛病。轻松,愉快。所以太极拳打人不是打出来的伤害,多数属于意外伤害,不一定怎么来的,有可能我伤的,有可能自己伤的,更多可能是环境伤的。 总有人讲人家实在没毛病怎么办。实在没毛病硬刚就行了啊。都那么辛苦练了哪能光有找毛病的学问,自己的本事也该是本事啊。硬刚一点用都没有,那就白学了。
凡是知易行难 凡是知易行难。时时存心,刻刻揣摩,方能得其真意。 一味把自己的定见顶在前边然后跟事情唱对台,很不容易进步的。 因为你心里就是坚持着定见的。 但事实是,无论真假难易,做出来的都是假设,你是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它行与不行,怎么行怎么不行。不是追求所谓只有这样才一定行的。 然后,才有可能根据经验有所进步。 如果练习只是无脑重复,并不会对进步有多大帮助,反而让问题更顽固了。
内家拳与外家拳 其实很没必要这么生分的。分个你我。 但是无论内在还是外在表象区别都满大的,时机到了一不小心就被分别了。 但我还是建议不要分,分了有些东西就真生分了,会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要。真的,开始我就觉得这个想法非常的滑稽。但既然高手都如此说,那只能认账。 从来没见过有人有了脚就不要手了,有了脸还不要后脑勺了。你可以有所偏重,但一有别的涉猎就好像天地都扭曲了一样,大惊小怪的。不好。
标准与规矩 现代化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标准化。 所以标准是个很好的东西。 很多流传很广的东西,其内在很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做到了标准化。 功夫一样如此。 一个流传深广的东西必然有其魅力所在。很多人都很精通是必然的结果。但很多人精通以后出个毛病就是人各有不同,标准的判断原则出现了迁移。精通的人并不一样明白其内涵,但一定会熟悉样子。就赏心悦目的程度来看的话,很多权威之所以是权威的原因也是因为变化着的讲究。 所以,广为流传的东西,标准的一定很有意思,但不一定完全正确。 功夫这东西容不得半点马虎,差了一点,变的就是整个。 所以,有个人们在标准化的同时忽略了的东西显得很重要。那就是判断标准的规则,这个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我看东西用规矩看,不是按标准看的。 所以,高人我也臧否,草根我也褒奖。不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是参与了,这些都是正常 行为。我又不会人五人六地说道人。 我就长了双好眼,专会看人毛病。好的反倒没话说。所以有看我满世界臧否人物,以为我很闲。 确实很闲。但看那些能是主要的么?我主要还是看好的,看那些怎么看也没话说的。 至于看有问题的有用没?太有用了,那问题太正常 了,多少人犯啊,怎么就十拿九稳地把那问题放大了,做成必然,很大的课题啊。 毕竟,最近二杆子很多,无论力气还是歹心等等,都是那些毛病的容错值,容错值大了,你确定你技术还有用??
领劲 领劲其实是领出个轴来,顺出个方向来,顺着这个方向自然走自然走出招来。不是直接领出个招来。 内家拳一般都讲究身不乱动,其实主要是指胳膊手不要乱动。但胳膊手确实是稍节,基本样子还是要做出来的,样子做出来了,这时候能不能动就不是很随意了。 首先起样子起到尽头,然后棚样出来以后,不软不折,不会动了,这时候根是固定的,稍也算是固定吧,就定在那里找中间的不得劲,从上向下找,哪里别住劲了,松开,哪里太活了,照着招本身的趋势走向走到尽头,一直走到招的标准样子。然后起下一招。 开始总是会越来越慢,甚至停住不动,习惯了以后,招招走一样的规矩,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处处不离规矩。然后就出功夫了。 有人总讲我这些是外道,不是正理。然则形顺则气顺,老农民都笑你,娃子都问你这么别扭干啥呢?你再有道理也抗不住。 像不像三分样,样子出来了,内涵慢慢就有了。 做出个样子后用尽一切办法维持其权威性,没有什么意义。以为那样就得了道了,傻缺,道不远人人自远之,说的就这些。
起横不见横 起横不见横,意在钻崩。 接手横拳,意向在于打或者发力。钻为打,崩为发力。 这么理解稍微简单点。
科学 一位老师讲的科学就是用已知求证未知。 所以所有的科学其实都是假设,用已经证明的假设来证明它。 最广谱的科学是非常具有可重复性的一些假设。 很多特殊事情是没有可能完美重复的。 活体生物是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思维更是完全飘忽的。 人们唯一不能否认的就是人活着。 但人们不承认人活着时候存在的某些事情是科学。因为不确定性,算是神秘学吧。但终归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很简单的东西,有些人非要神秘它。而神秘它的手法很简单,野蛮地肯定或者否定它。 使它科学化的手段也很简单。客观地实践它。
尴尬 尴而尬之。 国手。
刚柔相济 拳法里如何刚柔相济,说来不难,但很多人做的似乎并不是这么回事情。起码就效果和运动的同步性来说,很可能那些刚与柔根本就没多大关系。 太极拳,或者内家拳中的刚体现在结构上,而柔则体现在这个刚性结构是很活泛的,心意之下完全可以直接百炼钢成绕指柔。
练太极拳养生和练太极拳防身,在练法上有区别吗? 在练法上没有区别。用时候也没有区别。但练时候和用时候是有区别。 练法的目的是为了归宗,是为了导气归元,是为了顺遂,劲意。这一切的核心在丹田。 用法的目的是为了有的放矢,为了发劲有准头。所以用法的核心在接触点,与根成线时候经过对方的身体。 差不多如此吧。 所以,可以怎么用就怎么练,但不可能练时候的样子跟用时候的样子完全相同。
万物负阴而抱阳 难解。更难于接手。 所谓排除掉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哪怕不相信,那也是最大的可能。 所以我很可能又对了。
太极拳为什么特容易伤关节 太极拳是寻找边界的拳法,所以入境了以后会自然地慢下来。 但慢下来以后就很容易受伤。 虽然有人以为入境了以后肯定叫做会了,会了的人怎么会伤呢?但又有谁告诉过你入境了跟 会了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情。 太极拳的修炼,心意为第一要务,然后很容易进入状态,导致有些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觉。 老辈谁知道练坏多少人才有那么几个人才。而且对于会的人来说,慢真不算什么,因为顺,因为功夫,所以那些毛病本来不是毛病。 对于寻找边界的拳来说,关节如果到了再回转,会形成一种过了的现象,只有差不多到时候就回转了,正好用惯性补足那些差距,才正好合适。所谓不贪不欠。如果中间有一丝别扭,关节处的边缘就是形成一种边缘切线咬合的互啃现象,久了就会磨出问题,。快的没大问题是因为快的都滑过去了,而且人一快,很多自我保护措施都是自动起作用的。所以只有慢时候才有问题,而慢时候长时间的承压,也是导致这种啃噬慢慢严重的原因。 有些问题找到原因容易,解决问题难。 一般人体关节虽然都是圆乎的,但都是朝向某个方向的特异性结构,在这个方向上是没有这种啃噬的问题的,另外几个关节点联动转关,会把那种比较尖锐的啃噬渐变地分摊到几个结构中,超过两个关节的联动本身就具有松活的特性,更进一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是顺遂,一个就是松活,中正。
人体的能与不能 人体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很多奇迹般的作用。也有很多简单却绝对办不到的事情。 所以,克敌制胜时候,巧妙地利用能力去影响对方的不可能。会有很大的作用。 以前人们笑项羽坐椅子上拉着自己的头发提不起自己来。 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可以利用。 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可以利用 拔根就是利用人活动部分不化劲,脚是化不掉地上的弧度的。 人任何一个长骨不能平行移动。 人的筋都是有限长的不可能更长,也不可能缩短。 任何一个紧密三角结构都是不可平移的。 很多自然的事情人们不可能违背。 人的稍节在站立时候的自然状态是最合适的放松姿态,任何开合出去的姿势最后都回归这个状态。 有圆心的活动结构必然不反对转动。 胳膊最有效的活动范围是身前很局部的范围,最多一平米的地方,技巧全在这里,力和劲也基本在这里。 身体本身不接受任何击打,但胳膊腿不练也能应付任何击打。 人的重心是自然移动的,发力机制源于此的很多。 等等。慢慢补吧
太极拳 人讲太极拳练的阴阳,开合,虚实,等等。 其实讲的一样的东西,但是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审视的。所以终归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但分不开就是拎不清,合不上就是搞不懂。就无法用事实服人。 虽然,在贴吧上是不讲事实的。但总有慧眼识珠的。什么都不用怕埋没。 阴阳是从概念的层面认识太极拳的。最为笼统,最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最被人诟病,没关系,阴阳是一个系统内相关联两个部分。认知里那是一个东西,用时候是两个部分的辩证关系。 开合就是形,就是样子,是动作。样子怎么做都行,但武的开合却有标准,就是这个动作要么发力要么化力,总有效果。这种开合往往循环往复,绵延不绝。毕竟人就是个简单样子,很复杂的变化其实是没有的。都是很正常的往复,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等等。所以开合有中心,有极限。知足长足,知耻不辱。开合不是越大越好,越紧凑越好,是越正常越好。 虚实,虚实就是说劲,或有,或没有,有的是样子决定的,有的是肌肉决定的,这里一般是样子决定的那些,因为样子决定的那些是活的,有后手,肌肉决定的只有当前,在瞬息万变的斗争中,变化不易。有人讲虚实转化要有个过程,有的,太快了,就是心意一变,而且一变就直接变了,中间过程是没有意义的,你越觉得有他越没效果。、。
接手不接力 接手不接力,四稍空接手。 意思是接手时候不要影响对方的力,因为只有力能影响力,所以,一接力就会为人所制。四稍空讲四稍都不带劲,都是活的。 接手时候虽然不接力,但是作为存在必然会承受点什么,这就所谓四两拨千斤里面那四两,可以让你又一个清晰的感觉,知道当前接手的地方是一个什么状态,对方又是一个什么状态。 然后,或练习,或应用。不一而足。 如果练习就保证时候都与接手时候的感觉一样。如果是应用自然是引进落空合既出了。有接触了以后其实很容易合的,你不合别人也会送过来,真不懂怎么合势,很容易被人所制,知道了,合上就是对方的麻烦 。
五行拳 形意五行拳很流行。也是八仙过海,一人一个样子。 劈,起钻落翻。就这么简单,但照这个样子做也就是瞎热闹。钻起翻落就是做法。直白而有效。 钻,拳从后手出,拳从口出。形意招招都如此,别人挡得住你,自己不拦自己。 崩,拇指领劲,大拇指合肘内侧骨突为一对阴阳。如按图钉,不论正按反按,都一样。肘打了下手,肘为中,肘做对了,腰胯必然对,不对的是别扭劲硬练舒服了,把自然而得的舒服劲顶了。按顺步打,两拳打人效果一起一落,起的两脚离地飞起来,落的屁股正坐地上。据说崩拳在大敦,应该就是如此。 炮,一裹一崩。 横,接手横拳,就以正反手。
所谓一人一太极 不过是人人一个观点,一个练法,结果不一而足而已。 关于内家拳,我的看法是,形意走竖,太极走横,这两都是自转,八卦围着别人转。
松沉 太极拳松沉重要,内家拳松沉重要,其实只要是制胜之道,松沉都重要。 松沉到位了,自己就有了跟脚了,无论内家外家的办法都会有一定加成的。并不单只针对所谓内家有效果。 那么松沉到底怎么做?其实松沉的做法就是松,无论定势,动势,想起来就感觉下松。对了就好,不对继续松就行了。这让人很难受,松到什么地步算个到头啊。方家说的是没个头。但我说是有标准的。松到有沉坠意了就松对了。松到头的话中就到底了。所以松的做法就是中放到底,有了沉坠意思。 那么松的基本效果就是能让人找到正,然后松是从脚上松到头顶,然后从头顶再松下来,如此循环,直到找到最合适的过程与轨迹,然后坚持不懈低练习它。 说到别的练习,有人会讲,啊东西那么多,哪有时间练,这个松,只要你还活着,只要你还在练拳,处处在在,都可以感受,调整。这样的自己会非常专业,但又会把功夫的练习生活化。无论认识还是应用都会随时提高。 所谓中落到底,自己练习时候,有三节,有丹田,有中的意识,等等,这些无论主观客观形成的中都是可以应用的。技击时候,接触点就是中,无论多么不平衡最先落的永远是它,其他的都是配合协调的。 很多 人肩挑,手不提,很难感受沉,其实可以专门拿各种材质的,各种分量的东西感觉沉,然后,代入人体本身。外物与内在能差多少呢?
滚 滚拴搭扫灵微妙。
接手 推手接手是很重要的事情。不会接手基本上就不会用太极拳。太极拳不是跟对方比快慢,比反应,而是不先不后在合适的地方跟你遇上了。 推手练习时候的接手其实在技击上来说是不合适的。是为了公平所以大家一起选个地方汇合而已。然后在这个地方开始权衡变化。正规推手练习也不是对技击有多大好处,而是固定的模式不断地进行是最容易出功夫,明白道理的。真懂了就那意思,随便怎么变不是一样的。 接手第一重要的是接触的感觉,接是接实了,但劲是虚的,筋是绷的,骨是棚的,但关节是活的。太极拳讲放松,前辈们讲接手非常注重轻,轻是对的,但一定是接实的,其实越轻越好,所谓四两,二两才好呢。但四两是正常人放手里面明显感觉有东西的分量,是为了让你知道清楚而已。我连一两都不出,但对方有多少,自己却有个大概。所以轻到四两不过是让自己清楚了知道该怎么办,为了把握这个分量死命从力气里找是找不出办法的。完全没有是最适合变化的。 有接手为了轻做成虚的浮的那种,也就玩时候显得有用,毕竟跳双人舞呢,谁还没点配合,知道了说人不对多伤面子。什么对手不是对手,而且对方虚浮了时候你不用,马上会被对方所乘,这时候,练练反应,练练观察人心态等等,没什么不好的。比对抗死力的更麻烦,怕就怕虚浮了还不想占人便宜的,能把自己跟实了是本事。 技击时候接手就不出手了,只是把手冲着对方伸起来,类似钻起,这类起手对方无论如何不好破的。手钻起如开门迎客,不贪不欠,然后直接把恶客轰走,贵客迎进门分了宾主,然后送时候就很方便有效。如果没分清楚宾主,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前后是本能 前后为本能,左右为技巧,上下为玄妙。 前后是本能,这是发力习惯,无论身体各个部分如何,只要分了阴阳,前后呼应,煎迫形成的结果全是发力。狭义上讲的东西一般是练法,把典型的做法作为不断实践的素材。广义里讲,无论哪个方向,只要保证其在线上没有发生实质上的变化,都可以认为是前后,所以无处不可以发力。 左右为技巧,其实左右不是技巧,左右拨转都没有力,在接触的情况下左右拨转的弧形运动导致对方也没有力起作用。左右对对手没有多大威胁,左右大甩的发力可以归结为前后,或者圆形甩出来的圈的动挫中的冲量。所以左右可以算化力。这个模式接近以肘为圆心在某个扇面扇动一样。各个方向的往复都可以广义地包含在里面。终归是化力。简单的基本如此,复杂的会有几个连环,或者掺杂着轴转动,如形意的做法。 上下是玄妙,这个其实不是练上下,而是自己如何控制对方的上下。与地平行的前后运动在没有起伏的情况下是会锁住对方上下的化力的。所谓拔根的意思大概如此。有人拔根时候往上扬对方,这个是错误的,平行前进的力是不可抗的,往上扬则随便就能解决掉。所以,有人敢扬一下就会被扔出去。 至于平行前进的力为什么不可抗。呵呵,不是谁功夫深厚,而是人体的结构合运动机制里面没有对抗这个现象的因素,所以神都没办法。但也不是没有破法,随便一个起伏振动就可以把它破掉,但是平稳前行的这个与地平行的力,没有后果之前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威胁。所以,你愿意的事情我办了就行了,你是不是吃了大亏似乎不该我考虑,我该因为自己做了偷着乐才对。
这社会最贵重的东西 一个是模式化,一个是标准。其实挺科学的。
对错 有人很在乎对错,觉得拳一定要打对了才有用,才是有水准的。其实不然。 开合就是一会儿开一会儿合,到底开对还是合对?只能说开和合要有一定的标准。怎么地就是合,怎么地就是开。知道了随便做就行了。 有人一打拳,你告诉他错了,他赶紧换,马上又重新来一遍。这个做法其实很不好,又浪费时间,又根本没什么作用。因为你既然不知道标准,做多少遍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停住,就在那里摆着了,然后自己放松,感觉下自然顺遂,感觉下棚,感觉下沉坠之意。这个时候,你判断自己的状况是开还是合,是还没开够,还是压根就不是开。合似乎更难一点,很多练放松的人合一看就有毛病,因为泄,因为柔,因为稍节的盲目性,种种原因,所以,很好看的样子完全没有意思。这样练也就最多练个气顺,离松其实挺远的。 那么在一个状态摆着了,有感觉了,不论对错,觉得该怎么改随便改改。一般首先把这个定势先修改个差不离,然后再变过程。定势修改一个要根稍呼应,力从地起,发于稍节,这两点呼应了以后,固定下来,看这两点中间的部分是否合适,第一看是否别扭,第二看劲是否顺,第三其实才是能做的,是不是处处皆松,处处有棚劲,松不松,一个大关节一个大关节看,是活的就离松不远,动不了的就是问题,棚则无凸凹处,鼓出来,哇回去都是问题,棚形不是使劲做的,而是样子就把外来的东西自然抗拒在外。 这么做是为了出功夫,有前辈们给的标准。看起来很有水平。 事实上招一出,错了总有对的,从错处直接顺到对处就行了,这就用处,对了也不能在那里死呆着,对了以后不呆着一动就错,毫不犹豫地做就是对的,直接错到他家去就肯定是对的了。 所以错了要改不是整个换,而是从原地直接改。 真做假时假亦真,
七星归位 七星大概是头肩肘收胯膝足。其实有15个点。 有七星打,是这些部位的发力法。 七星跟发力很有关系,大家都是照着这个去做的,尤其形意。 七星归位以为是自己的七星呼应对方的七星,切进去了,就有意思。切不进去就叫归不了位。 这应该也是体现了练与用的细微区别。 这个说法似乎也只有我这么说。本来什么样原来还知道点现在全忘了。
以正合 以正合,以奇胜。 其实还是以正胜,不过是因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以显得奇了。没有堂堂之阵是胜不了的。 招一用出来以后,只有一个100分的办法,破它的办法千千万万。破法一出,这招的回应又千千万万,你摸不着它的端的。就算是奇了。 有些东西是很显眼的,有些东西又是很不显眼的。 明摆的招过来后我用很显眼的招回应,然后用其中很不显眼的秘密致胜。
筋骨 太极拳,练出来的是筋骨,用的时候还是用筋骨,练时候练自己的,用时候用别人的。
天痴斋主人 嘿嘿,这里无聊人太多。自己开个吧玩玩,清爽。 有兴趣的朋友进来看看。 有技术活放些话。喷啊赞的都少点。咱喜欢一看就有料,翻半天看不见东西会郁闷的。 https://tieba.baidu.com/f?kw=%CC%EC%B3%D5%D5%AB%D6%F7%C8%CB%CB%E6%B1%CA
折叠在胸腰 所谓折叠往复运动是也。有的折叠原路来去,有的折叠如同一个杠杆,就那么顺着一个点晃荡,怎么晃荡也不离它原来的位。 这两累折叠,原来往来的与发力法有重叠的地方,屈伸之道也。另外一类则争的是势,应用的是杠杆中支点的变化与杠杆本身的位所形成的空间优势。 折叠在胸腰讲究的是第二种做法。这个支点现在我还没想清楚,通过实践证明是命门的可能多,但也有可能是丹田,但丹田是活的,作为支点很明显是有问题的。若以脊柱为这个应用空间的杠杆,那么其实是一个不平衡的杠杆,一边是从命门到尾闾,一遍是从命门到头或者其实是到脖子就完了。 这个折叠的作用很秘密,比转关更难知道得多。你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有什么用,只知道似乎很重要,很纲领,很需要这么做。 所以,这个折叠出来的作用是偷出来的,偷出来了就换了主人,就要占住,就要理直气壮地用。如此方才显得这么显眼的往复运动能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霸气,不怕你知道,就怕你不会。
转关在肩 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 转关在肩,肩的运动变化可以合势。但是仔细研究肩的运动就知道肩的通常运动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在前方45度到90度之间转动,顺带前后平移三个肩膀的范围。而且在接手争胜时候,往往主动动肩基本上市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很多人在应用这个口诀的时候都落坑里了。事实上肩的运动是由合胯做到的,肩胯为一对锁得很死的阴阳,变化的范畴都小,但类似平形四边形式,尤其正正的矩形,是完全可以合中的活动结构。所谓用之在肩而动之在胯,你打死也想不到会输在看也看不到的地方转折扭曲了一下。有时候秘密就是这么藏的。知道了也破不了,但知道了就能练到了,会了就有了破法了。 嘿嘿。 可能砸了某家的饭碗,但究竟其实是有那么三几个人密而藏之,剩下的所谓跟他们一溜的根本没端起碗来,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关节。
匀净 太极拳行拳走架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是匀净。 匀就是走架要匀速,净则包括很多方面,主体应该是劲,意的净。 任何一种拳架都有其核心思想在里面,而太极拳主要是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劲如牛舌。所以有如此诉求,而太极拳的应用中其有效性的保障很大程度上由不用力来保障,不用力的情况还能走架,匀就是前提。快了慢了就是动心了,挂力了,这些东西不管行家不行家一下就知道了,不会用的只能笑你,会用的就会闹你。 匀有一个非常好的自带特性就是欺骗性,慢近乎不动,是另一种匀的体现。无论慢与均速都不大会引起人的注意与反应。所谓人不知我我不知人,除了常识上的陷阱,超过50%是这个自然特性达成的。 净,在形体发力结构顺遂的情况下,劲意就会非常干净,这个干净的力有个很有意思的特性就是穿透力和渗透性。你不要指望自己捉摸不定的混杂不堪的力能渗透到对方的构架里面。
直线与圆的运动 阴阳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相对而言阴阳是独立的,当两者相互关联以后,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形成一些有趣的结果。这个模式是固定的,熟悉以后就会轻松应用。 一般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阴阳之间某一方相对另一方的运动是直线或曲线。 直线之间相对运动一般会产生力,曲线的运动则导致另一个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有力的作用。很明显直线运动是有意义的,那么曲线运动意义何在?因为争斗双方的形体客观存在性,其形体运动有某些必然性与必然不可能性,就会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所谓我顺人背。就有了攻防意义上的作用。
上下相随人难进 这个说的应该是沾粘连随,似乎不接手打快攻也能做到,但那种拼反应,拼敏捷的感觉完全不如接手后凭感觉的效果来得省心,来得奇妙。在贴实、放松的情况下,凭着感觉完全可以做到对方无论如何动作都可以跟上。相互跟着就是安全的,跟不上就会出问题。棚手如篱笆一样把危险挡在外边,而入身则会在一样安全的情况下导致对方非常危险。
师徒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不是以利害不厉害算,是以知道不知道算。 粉丝可以跟着瞎跑,徒弟不行,徒弟要有问题,师傅必须得能解决,或者起码有解决的方向。 很多人拜师其实就是想粉一下,根本没有做徒弟的要求和觉悟。
功夫不打人 功夫不可能不能打人,是人不打人。素质问题,都是素质问题,而非一个素质问题。
内家拳发力法 人们总讲发力对与不对,很多人凭感觉,凭经验。这个太考验人了。 总结一下可以称其为发力法。然后就把一套办法模式化了。当然模式化的最明显结果就是有了纲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 内家的发力法,总体就是进退屈伸。做法基本上就是绷弹。 前人都有总结的,但前辈们说明白了,但不愿意太直白。所以,大家忒不自在,一人一个解法。
阴阳是什么 阴阳是自然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在一个系统中作用的东西。明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能恰当地应用。 人们对阴阳的应用都必然是在明确认识后才能恰当地使用的,所以,认识在阴阳的学习和应用中占很大的比重,认识不到位,怎么做都不对。 知识分子喜欢想通了做,其实想通想不通做的一样的事情,做着做着就越来越明白了。虽然有人可能一朝明悟,但终归是极端少数的。
无论什么 我们无论学习什么,阐述什么,都必然涉及一个很隐含的前提设定,就是我们是作为客体在研究这个东西,哪怕研究我们自己本身,仍然如此。所以,在认识的领域,没有什么绝对的话,只有这个话所涉及的主体,以及自己所知道的程度。 有些认识深刻,有些浅薄,说起来差不多,做起来就有很大的分别。所以从话上判断人的水平总会有所偏颇,而一天价找人说话的毛病则是无往不利的损人利器,因为打开始你就照着损人去的,怎么会达不到目的呢? 我们的认识和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认识越深,就越有能力影响主体,越深地影响主体,越能知道其深层次的内涵。这个绝大多数时候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只有做了,到了,才能达到。所以中国的高人崇尚多做少说,应该全世界高人都挺认同的。 语言无法描述这个主体的内涵,但语言可以无限准确地针对这个主体,针对这个主体的某个方面。所以,语言的准确性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话说错了,证明你认错了,语言的精炼不是从字的多少上分别的,而是从准确性上去说的。所以,有人总觉得我与人交流扣字眼,其实是看本质。连个片面反映的话都错得离谱,全面认识从何谈起呢?
认识论 很多东西,说起来很麻烦,做起来很简单。而中国古人崇尚三言两语把复杂的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看到老辈们的东西就很有一些莫名,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就会知道该怎么样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中国人不大讲究科学,但是特别讲究实事求是。所以中国是一个经验科学横行于世的地方。所以,中国的文化没有理论,全是摆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已。遇到技术类东西,那是吃饭的家伙,不好给乱认捡了便宜,所以传下的话要写实,但还要留点小秘密。于是,常理,方言,习惯这些东西就大行其道。明白的都是自己人,有意外也是意外,属于可以接受的不可控因素。 所以,理解中国文化不要把它想得太高,太神秘,而是顺着这个写实的描述,做出来,反复地还原事实真相以明白对方想传达的意思就行了。因为中国人相信师傅的东西是师傅的,到了各人手里一定会有个人特色的,没有自己的个性的传承人事个好教习,但终归不会有太高成就。
练武之道 练武之道,保身第一。 功夫没练到却把身体练坏的,那不是练武,是瞎折腾。 有非常认真‘刻苦的同道孜孜以求,虽然气派十足,却不为人所认同,一般是没有理解清楚核心内涵,也没有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的能力,诚为可惜。无论是否成功,这都是必然的过程。这种追求的过程是大家所认同的,无论成败,都有风景万千。 ’练武不过是锻炼身体,锤炼意识,更新观念。 武之所第一要素既发力模式,这应该是内外家之争最核心的问题。但一般人争执只在输赢,这个问题行家不愿意讨论,外行梦都梦不到自然没法计较。 武的第二个重要特色就是攻防,因为发力模式的不同,内外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应用特色,人们在争输赢时候一般也就嘚瑟这些,很有些看头,很有些说道。可惜只要不清楚发力模式这个东西的概念与内涵,那么也只是热闹热闹,连看热闹都不算。 武的第三个主要问题就是应用。一般人锻炼身体,专业的争高低,有的看艺业高低,有人斗生死胜负。不一而足。人们喜欢看热闹,所以热闹就好,在体育那就是钱项活气。人们可以把事情炒得很热闹,但热闹起来连自己根本也丢了的,就傻缺。 人有万千,武就有万千种玩法,有高低,没对错。有了名字的,就有其模式的可与不可,所谓规矩是也。所以,大家争论一般也就争这个。很无谓,也很无味,会的根本不需要争,不会的瞎争也不是为了会。争来争去的不过名利,有些人为钱,有些人却单纯以为有人需要,那么总要正义一下,让人明白某某规矩是如何如何,有何意义。如此而已。 开篇说这些,是不希望有人到了这里了做的却是捧人,踩人这些俗事情,把心沉下来看看事情怎么做才是我写写画画的目的。 以此与诸君共勉。有缘千里来相会。
“随屈就伸”如何解? 随曲就伸,一接手,接触点与身合劲,接触点与身体之间沟通的桥梁要有弹性,要松活。然后就可以用了。随曲就伸是化劲,然后屈伸就是劲,这两个概念在一个进程里面。看你怎么用了。
太极拳的呼吸 李雅轩 李雅轩:“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