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云霄 秋日云霄
关注数: 102 粉丝数: 149 发帖数: 9,618 关注贴吧数: 11
古代避讳所带来的尴尬 在古代,姓名“相同”,会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与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个字,或是一个字同音,都是不许可的,往往会受帝王讳名之祸。 《容斋随笔·帝王讳名》中曰:“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耳。”避讳,初时,范围很小,只避于本宗庙。可自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渐渐风起云涌。《容斋随笔·帝王讳名》曰:“唯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秦始皇父名“楚”,为避讳,改“楚地”为“荆地”。秦始皇名蠃政,“政”字与“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讳,把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正月改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讳,大臣、草民谁敢不避讳?“讳害”之风因此越吹越凶。大臣、草民与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马上避讳改过来,不然,“吏民犯者有刑”。后来,讳名之害不断扩大化,“讳害”扩大到皇室、皇事,扩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现过这样一次“讳名风波”。唐代“三李”(李白、李隐商、李贺)之一的李贺(790一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据《新唐书·列传·李贺》载:“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变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子,为了圆进士梦,在家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从小坚持读书。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获“乡贡进士”资格。李贺将向京城进军,参加京城进士考试。 李贺才高八斗,及第十分有望。这就招来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竞争者想出了“避讳计”,大造舆论,把李贺父亲名“晋”与“进”(士)同音提到讳名的高度上。制造了“‘晋’‘进’风波”。“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原来,争名者发现李贺父亲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同音,于是说,李贺应避讳,不能参加京城的进士考试。 虽然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愈演愈烈,但唐代太宗时,李世民对于帝王讳名,并不当回事。但死后却是另一样风景,唐高宗时,“讳害”使大臣改名,朝廷民部改为户部。“讳害”之势在高宗时期开始扩展。 中国古时科举考试,源于隋代,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选贤心切,新开了进士科。读书学子,只要考中进士,就会官运亨通。进士,是每个读书学子一生的奋斗目标。所以,竞争十分激烈。 “‘晋’‘进’风波”愈吹愈烈,有人说李贺因父名犯了“讳”,即使参考,考官也会将他弄“消失”,弄不好,还会因考招来横祸。有人劝李贺,为避讳,还是不要参加进士考试好。这种声音传到韩愈耳里,韩愈很生气,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劝李贺参考。韩愈的信,也成了当时议论的焦点。 为了抨击“‘晋’‘进’风波”,韩愈写了《讳辩》一文,尽管韩愈在《讳辩》中说尽了道理,但“讳害”并未因理而减弱。李贺听从韩愈劝说,进京参考,但最后还是未得准许。《旧唐书·列传·李贺》曰:“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可怜一代才子,就这样被“讳害”害了。
错综关系 杨振宁82岁时娶了28岁的翁忛。如今,翁忛68岁的父亲翁云光和杨振宁18岁孙女喜结连理, 这样一来,两家的称呼变的错综离奇,叹为观止。有人大致捋了一下: 翁帆是杨振宁的太太, 那么翁父就是杨振宁的岳父, 杨振宁就是翁帆的老公, 同时杨振宁是翁父的女婿, 小杨是杨振宁的孙女, 杨振宁是小杨的祖父。 等小杨与翁父结婚之后, 那么小杨就成了杨振宁的岳母, 翁父就成了杨振宁的孙女婿, 杨振宁就成了小杨的女婿, 同时成了翁父的岳祖父。 这样一来,小杨既然是翁父的老婆, 那翁帆应该叫小杨妈妈, 也就是说翁帆是小杨的女儿, 这就是说,杨振宁的老婆是自己孙女的女儿, 就是说杨振宁和自己重孙女结婚了。 翁帆既然是小杨的祖父的老婆, 那么小杨应该叫翁帆奶奶。 也就是说翁帆既是小杨的女儿, 又是小杨的奶奶,小杨的女儿应该管小杨的奶奶叫太奶奶, 小杨的奶奶应该管小杨的女儿叫玄孙女, 所以说翁帆应该管自己叫太奶奶同时管自己叫玄孙女。 杨振宁既然和自己的重孙女(也就是小杨的女儿)结婚了, 那么杨振宁应该管小杨叫岳母, 不知道杨振宁的儿子还在不在, 如果在的话,那杨振宁的儿子(简称杨儿)应该叫小杨外婆, 但小杨是管杨儿叫爸爸的, 也就是说杨儿应该叫自己的女儿外婆, 小杨应该叫自己的爸爸外孙。 我们再来看看翁父,翁父娶了杨儿的女儿(小杨), 那么翁父是杨儿的女婿, 前面说了,杨振宁是翁父的女婿, 这就是说杨振宁是自己儿子女婿的女婿。 翁帆嫁给了杨振宁, 那么杨儿管翁帆叫妈妈, 杨儿就是翁帆的儿子, 前面又说了翁帆是小杨的女儿, 那么翁帆就是杨儿女儿的女儿, 就是说杨儿就是翁帆的外祖父 不过人家捋清了没有,反正把我绕糊涂了!
“一次性公路” 前不久,贵州省凯里市在城区宁波路、韶山路、北京路等多个路段实施铺油工程,路面由此焕然一新。近日,市民们发现,这些新铺油路面却出现了沙化、起坑等现象。凯里市交通局回应称,前不久凯里市举办一项重大活动,根据领导的要求,在该大型活动举办前完成道路铺油工程。“工期太紧,加上天气不好等原因,道路出现了问题。”图为3月8日,工人正在对问题路段进行修补。记者看到路面上的“沙化”现象严重,车辆辗过,“哗哗”作响,偶尔还有沙石飞到人行道上。“这哪里是铺油,分明是铺沙。”看着记者拿出相机拍照,一过路的市民说。图为3月8日,沙化严重的路面。市民刘女士说,驾车行走在北京西路上,车底盘会“叮当响”,这样的情况在凯里的城市主干道上,已经消失很多年了。“今年初,看到政府在道路上铺油,我们都很高兴,走路都尽量不去影响施工,但没有想到,修出来的是这样的道路。”家住二商场的刘大爷说,对此,他想不通。图为3月8日,沙化严重的路面。出租车司机杨师傅说,这样的市政道路不仅不美观,而且也不好走。“真想不到,才铺油的道路就出现了这样的质量问题。”杨师傅说,实在是不该。另有市民说,宁波路等道路的铺油工程是为了迎接一项重大活动而修建的,很匆忙,出现质量问题可能与之有关系。“道路是越修越好,但是北京西路的这个样子好像是倒退了十多二十年。”有市民说。除了“沙化”严重,部分道路还出现了路面起坑等现象。图为3月8日,部分道路还出现了起坑。图为3月8日,工人正在对问题路段进行修补。图为3月8日,工人正在对问题路段进行修补。
临洺解围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李惟岳继承父亲的职位,唐德宗李括没有同意。原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跟李宝臣等人以前约定死后把自己的地盘给子孙。天承嗣死的时候,在李宝臣的争取下,他的侄子田悦当上了魏博节度使。如今,李惟岳没能得到成德节度使的职位,天悦对朝廷也十分不满。他暗中勾结李惟岳和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反叛朝廷。 五月,天悦终于和李正己、李惟岳联合起兵。昭义节度使薛嵩去世时,田承嗣私自占领了昭义军统辖的洺州和相州,朝廷只得到邢州、磁州和临洺县。田悦的野心更大,他把邢州。磁州比做围棋中的两个眼,他说:“这两块地在我的中腹部位,不可不取。” 于是,他派部将杨朝光率领五千人在邯郸西北设置栅栏,包围邢州,并切断朝廷援兵的通路。他自己率领几万军队包围了临洺县。邢州刺史李共、临洺将领张伾固守城池,顽强抵抗。 到了七月,天悦还没有攻克临洺。这时,城中的粮草即将告罄,士兵伤亡惨重。守城的官兵不免军心动摇,斗志松懈。张伾把心爱的女儿精心打扮之后,让她出来拜见将士们,他十分难过地说:“诸位跟我一起守城,已经几个月了,都很辛苦。我家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就把女儿买了吧,换些钱犒劳大家。” 将士们都感动的热泪纵横,哭着说:“将军,别这样,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决不谈什么奖赏。” 眼看临洺长期被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无力援救,只好向朝廷告急。李适命令河东节度使马燧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人,与李抱真一起讨伐天悦。又派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率领神策军前来援助,同时还派幽州留后朱滔去讨伐李惟岳。 马燧在开拔的路上,先派使者送信给天悦,说了不少好话,对他进行开导。天悦以为马燧害怕他,也不加防范。马燧和李抱真合兵八万,东下壶关,在邯郸驻扎。他们首先向杨朝义的军队发起进攻,并打败了他们。 天悦虽然急于攻打临洺,也不得不分出李惟岳的五千人去援助杨朝光。第二天,马燧等人进攻杨朝光的营地,天悦赶紧带领一万多人去援助。马燧让大将李自良等人在双岗(即今两岗村)抵御天悦的军队。他对李自良说:“如果天悦通过双岗,我就杀你!” 李自良等人奋勇作战,把田悦的军队杀得节节败退。在杨朝光的军营前,马燧的部下推着火车冲向杨朝光营地的栅栏,使杨朝光营地的栅栏变成一片火海。在混乱中,他的军队杀了杨朝光,消灭敌人五千多人。 五天以后,马燧等人率军抵达临洺。田悦全军出动,负隅顽抗,经过一百多回合激战,田悦的军队被打得四处逃窜。朝廷军队消灭敌人一万多人。田悦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连夜逃走。就这样,不仅临洺解了围,邢州也恢复了平静。
唐将罗士信之死略考 永年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唐初少年英雄罗成马陷淤泥河的故事发生永年境内,具体地点,说法不一,有说在永年城一带,有说在朱庄,段庄,瓜井一带。也许还有其他的说法。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在我们村南古代就是淤泥河,还别说,那片地势确实有古河道的可能,这条低洼带西始河北铺,东至睢宁,宽约二三百米,长约十多里,如果说这就是古淤泥河,也无据可考,不足为信。《说唐》中罗成作为罗艺之子,在征刘黑闼时阵亡;《兴唐传》则是在攻扬州时中乱箭身亡。其实罗成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没有的,都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但他有原型人物——罗士信,因为小说中的罗成与历史上的罗士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在清乾隆年间,临洺关曾遗有一座白马将军庙,这是县志、府志上都有记载的。乾隆十年《广平府志》载:“白马将军庙,俗呼小将罗成死于此,唐太宗时为建庙祀之,有碑志陷淤泥中,云:勅守临洺,城陷被执,又云:庙制宏敞,尉迟敬德奉勅督修事,皆查茫不可信,后读《山东通志》‘罗士信,历城人,年十四以勇闻,从张须陁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持长矛驰入贼营,大破之后归。高祖拜为行军总管,封剡国公;从秦王击刘黑闼,勅守临洺,城陷被执,不屈而死’。遍查唐史无罗成名,而碑文与原传相合,盖罗成即罗士信。其曰“小将”者,或以其年十四故云”。 查《山东通志》,两版本皆载“从秦王击刘黑闼,勅守洺水,城陷被执,不屈而死 ”。因此很是疑惑,是府志搞错?还是另有版本?不得而知。洺水与临洺在唐代是两个县的名字,后临洺并入永年,洺水并入曲周。又光绪《永年县志》载:“ 白马将军庙,故址在城西五十里临洺关,俗传唐罗士信死于此,太宗为建庙祀之,有碑陷淤泥中,云:勅守临洺,城陷被执,又云:庙制宏敞,尉迟敬德奉勅督修。考士信从秦王击刘黑闼,洺水人据城降,代王君廓守之。隋及唐初,自有洺水在汉斥漳地,是士信死于洺水,非临洺也。”
漫谈慢生活 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今天,生活的节奏也随之越来越快,仿佛是快镜头,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地穿梭在世间这个画面。从八十年代初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到进入国门的洋快餐,大哥大,互联网,随后的火车提速、私家车、高铁、快递、快运、网购、网银等等无不体现着便捷与速度。可是这么多的便利还是没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得以清闲,反而觉得时间总不够用,整天都来去匆匆。 记得有一次紫衣召集我们几个小聚,打了两个电话,然后开车转一圈,不到半个小时,人马**完毕。我当时就感慨的说:这要是在古代,几个好友想聚聚,首先得派人送封书信相邀,然后各自骑上毛驴赶到约定地点,怎么也得两天时间吧。当时大伙都觉得好笑,觉得古人做一件事儿确实不容易。仔细想想,那样的慢生活是我们现代人所不能期冀的,首先,在派人送信的时间里,并不耽误你做别的工作,骑上毛驴赴会的时候,可以慢慢欣赏一路的风景,那种悠哉、宁静、细腻、心无他念心境才符合身心健康,才称得上快乐生活!如果你是一位诗人,如此的环境说不定尽得佳句。最重要的还是体现了友谊的珍贵。 有句古话叫“走马观花”,意思是说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儿,形容观察事物不具体。这正好与咱“骑着毛驴赏雪花”截然相反,一个粗枝大叶,一个细致入微。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在走马观花。生活粗糙,事业浮躁,情绪烦躁,个性暴躁是当下人们的普遍状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说时间是生命没错,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本源是什么?我们的灵魂能否承受身体的快速度?当大自然的野趣和闲情逸致离人们越来越远,当过劳死、抑郁症、亚健康开始笼罩职场阴魂不散,当急功近利的育儿方式开始剥夺宝贵的童年,当暴戾的情绪在整个社会迅速蔓延····诸多不正常的状况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扭曲了我们的生命环境,改变了我们的自然轨迹。不惜用宝贵的时间和健康来换取金钱。最后钱有了,健康、生命却失去了。 早在1986年,意大利人卡洛·佩特里尼推动“慢食运动”,现今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慢食”风潮从欧洲开始席卷全球,让人们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请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传统。快餐式的生活是粗糙的,缺乏关怀的。 。“慢生活家”卡尔。霍若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也不用担心会助长你的懒惰,影响你的事业,其实,“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它只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聚散随缘(转) 人和人的聚散,像天上的云,像水中的浮萍,时而聚合,时而分离。聚聚合合,是天地间的神秘。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个人是很渺小的,命运无法由自己操纵,遂而听天由命,于是一切“随缘。   “随缘”,凡事不强求;把人的聚散一场,全说成是一种缘分。到底什么是缘分呢?字典上的说法是自然的机遇。什么又是“自然的机遇”呢?问到后来仍然是一团茫然。   年轻时候追求,年老时候逃避。人的一生里,最初,我们凡事好奇,渴望认识新的朋友,接触新的环境。这世界其实是由无数小圈圈、小团体组成的,就像中央车站发出的各班列车,你买了票,追上了车,希望它带我们到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在起点和终点之间,你认识了一些人,由聚而散,最后总要分离。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比较悲哀的是,原先想打进去的小圈子,接纳了你,你也成为小圈子里的一个成员,到了后来,你却又觉得无趣而自动逃离,如此周而复始——参加团体又脱离团体。和朋友亲近,又和朋友疏离。从希望开始,到失望结束。在聚聚散散之间,最后我们剩下的是一颗苍老、寂寞而孤独的心。   人为什么对别人失望?或问,别人为什何会对我失望?你可以说是误解,但有时更因为是了解。“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人和人之间的聚散,总是一方故意一方无意,在无意和故意之间,就像天空里飘走的两片云,他们或许还会相遇,但心境早已不同,有时再相逢形同陌路,真的是相见不如不见。   聚散的故事说不完,有时聚散两依依,有时互相躲避,惟恐窄路相见,真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聚是欢乐,散是苍凉。但友情和爱情走到后来,有人硬是宁选苍凉而舍快乐,必有其锥心之痛。   人生故事,无非都是聚散一场,好像一部电影一出戏,一旦开演,总会结束。一堆朋友,无论七位八位九位……甚至自称十三太妹或十三太保,今天聚明天聚,聚到后来,仿佛彼此的欢笑声还在回荡,但仔细回想,甲到了天国,乙在异域,丙正和病魔挣扎,丁失踪了,戊财务有了困难逃之夭夭……原来人人都有困境,少年时候的朋友,星散各地,全失去了音讯,也有的明知对方在哪里,却彼此装作不知道,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所谓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朋友之间另一种散,这一种散,岂是当初彼此相见恨晚之时所能想象。   只能说是缘起缘灭。聚是缘起,散是缘灭。人间神秘,会让茫茫人海你我相遇,善缘、恶缘、孽缘……最后都像云海里的雾气飞散而去,而宇宙大地,山还是山,水仍是水。
中国古桥文化 卢沟桥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的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因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卢沟桥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名扬海外。 北京朝宗桥朝宗桥俗称沙河桥,位于北京昌平县城南10公里、沙河镇北0.5公里,巩华城旁,跨北沙河水(温榆河),与横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济桥”相对,相距2.5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在天寿山建陵墓,先后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桥建石桥,北曰“朝宗”,南曰“安济”。 北京榆河桥榆河桥在北京海淀区永丰乡西玉河村北约500米处的榆河河道上,又名永福桥。早在元代即已建有桥梁,原桥为木制。清康熙年间,因大学士明珠葬于附近,其家人遂重修此桥,易木为石,名永福桥。 北京清河桥清河桥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小关至清河镇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为三孔联拱石桥,原名广济桥。明史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来又称清河桥。古石桥基本完整,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 北京后门桥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 北京银锭桥银锭桥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银锭桥建于明代,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 北京通运桥通运桥位于北京通县张家湾镇。因横跨萧大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曾重修。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18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19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 滇西古桥通京桥是云龙古桥中的其中一座,该桥地处长新乡大包罗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 横跨沘江,为伸臂式单孔覆瓦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29米,高12.5米。伸臂大木方从两个桥墩分五排,层层向河心挑出,中间用五根粗大木梁衔接,上面铺木方作桥面,伸臂木方斜埋于桥墩部份,用大量鹅卵石砌压,保持干燥,防避木料被腐蚀。木伸臂下方立条石,横置木枋起支撑作用。上部采用马鞍架构建弧形屋顶,起稳固、平衡、起吊整桥的作用,头上覆盖瓦顶。通金桥是云南省风雨桥类最具特色、跨度最长的一座伸臂梁桥, 云南澜沧江霁虹桥霁虹桥史称兰津桥,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素有“西南第一桥”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之一。南诏时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光绪年间重修。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由9股18条铁链组成,两条为左右扶手,其余为底,上面铺有横直交叉的两层木板。两岸筑成半圆形桥墩,铁链两头铆死在两岸桥台上,西岸为徒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要。桥两端建有桥亭关楼。桥南普陀岩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要塞天成”、“壁立万仞”、“沧水飞虹”、“天南锁钥”等题字。霁虹桥被大旅行家徐霞客誉为“迄西咽喉,千载不能改也”,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云南建水双龙桥双龙桥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3公里处,是一座17孔大石拱桥,横亘于泸江河和塌冲河交汇处的河面上,因两河犹如双龙盘曲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始建3孔,后因塌冲河改道至此,又于1839年续建14孔。整座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全长148米,桥宽3—5米,宽敞平坦。桥上建有亭阁3座,造型别致。中间大阁为三重檐方形主阁,高近29米,边长16米,层檐重叠,檐角交错。拾级登楼,可远眺万顷田畴,千家烟火。南端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檐角飞翘,玲珑秀丽。双龙桥是云南省石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承袭我国连拱桥的传统风格,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佳作。
临洺诗人白南金 白南金,字砺甫,明末临洺关人,生卒年不详。其生性倜傥不羁,少年为诸生时,因不喜欢八股文,遂弃学游走江湖。因久不参加岁试,学府取消了其生员资格。 有一年,直隶提督学政傅振商来广平府视察,拜谒了学宫后,突然问一起陪同的学官,此间是否有一叫白南金者,此人现在何处?因白南金弃学已久,一时众人皆茫然,不知所对。傅振商见无人回答,很是不快,遂转向学府教谕,“你去,赶快把他找来!”。教谕看到傅振商不悦的样子,心想,白南金常年在外,一定是犯下了什么不法之事,要不就是与傅学政有过节。教谕想罢不敢怠慢,马上吩咐几个差役前往临洺镇捉拿白南金,因广府城距临洺镇六十余里,几个差役到达临洺时已是半夜,当时白南金恰巧在家,急促的敲门声和喊叫声把他从梦中惊醒,突然的变故,让他不知所措。看到妻儿也被惊醒,急忙让他们从后门逃匿。妻儿刚走,众衙役已夺门而入,看到是官府的人,白南金才稍稍心安。 当白南金被带到府城时,天已拂晓,教谕赶忙前去向傅振商请示,道:白南金已被捕来,是现在让他进来,还是在外等候?傅振商听后大吃一惊,道:应当以礼相请,谁让你们捕来?快!快!请他进来!当远远看到身穿囚服的白南金时,傅振商挥手道,快去换上襕衫(明代的儒士、生员、监生钦定的服饰,即方巾,长衫)来见,白南金很是为难,道:如今我已非诸生,依法不得再着巾衫,傅学政道:我已令你着襕衫,既然说出,就不易更改。白南金再次解释:在下长久放荡四方,实不耐束缚,还望学台见谅。傅振商笑而应允,也好,那你就随便吧,少顷,南金着野服来见,傅振商这才道出原委。 原来在此之前,傅振商曾游览黄粱祠,见白南金所和前人诗一首,甚是合意,连连叫绝,再看落款乃临洺人白南金。感觉奇怪,能写出这般好诗,名字却不见经传?看来一定是个年少才俊,傅振商本就是个爱才之人,因此,白南金这个名字一直萦绕于怀,这次的广府之行,正好趁此机会见见这个少年才俊,没想到却用这种方式相见。 自此后,广府的官员及文人雅士争相与之交往,白南金的名字及其诗作也因此名声远播。后著有《洺词》两卷传于世。
《点绛唇· 夜宿临洺驿》 (清)陈维崧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清)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 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 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这是作者陈维崧于康熙七年(1668年),进京谋职,结果失望南归。农历十月间,途径临洺驿投宿,夜色苍凉,他俯仰今昔,感慨万端,愤懑之情潮涌。临洺关,北扼洺水,西依太行,是南北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二十多年前的甲申之变,直接导致他这个故明世家子弟沦落天涯,而此时的中原,秋风萧瑟,寒气凛冽,让词人情何以堪! 此词是写在晴朗的月夜下,作者之所望所闻所感。远望中的太行山如蝌蚪那样累累叠叠地排列在眼前;而近处的原野,枯萎的稗草,在月光下如凝霜堆积。如果说上片直写所见,则下片主要写所感:从历史回忆中着眼。此地关隘,历来乃兵家必争,赵魏燕韩等战国诸雄,就曾在此反复较量。“悲风吼”,此所闻,更加强了所感。一个“悲”字,表现的显然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既是历史的感慨,更是现实的反映。“中原黄叶走”,便是历史与现实、象征与写实、整个人生与个人命运的交融一体,写尽从古到今历史风云变化的无常,和个人在此中的无可奈何。在这首词里,作者把极大的山景看得像蝌蚪那样能够细小,反把细小的稗花看得很大;远在千年的往事,他看得很清楚,而近在咫尺的风物,却一片模糊。这种异常的表现手法,所揭示的正是作者那种强烈又不无茫然的“悲”情。
活着不是为了生气 (转)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快乐,有的人是幸福,有的人是成功……但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活着是为了生气的。  没有谁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生气玩儿的,但很多人却有事儿没事儿就生气。其实,不是生活中的不顺心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欢种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讲学,于是就交代身边的小和尚,要照顾好寺院里的兰花。   禅师走了以后,小和尚总是悉心地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花架撞倒了,所有的花盆都摔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很多都被摔坏了。   小和尚把禅师的兰花都摔坏了,心里非常不安,每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过了几天,禅师回来了,小和尚心惊胆战地向禅师赔罪。   禅师看着泪流满面的小和尚,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和蔼地安慰他。“那么,师父您真的不生我的气么?”小和尚以为禅师可怜他年纪小才饶了他。   禅师笑着说道:“我种兰花,是用来供佛的,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   禅师种花不是因为爱花,而是为了供佛,这就是禅师最初的愿望。当一整架的兰花都被摔坏以后,他并没有生气,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本的愿望。没有了种养的兰花,采些野花来一样可以供佛,所以才会说“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这样的话。   你是不是也从金代禅师的大彻大悟里得到一些启示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很多的烦恼,时不时地还搞一些脾气出来。回过头想想,那些惹得我们大发脾气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一些小事、一段小插曲而已,只是当时太认真了。   所以,当我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痛快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做这些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找回自己最初的愿望的时候,就会发现眼下的不快其实根本算不了什么。   每当生气的时候,不妨想一想禅师的教诲:“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我不是为了生气才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恋爱的!”“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结婚的!”   当你这样做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一下子变得阳光灿烂了。不论什么时候,当烦恼袭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告诉自己一声: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
响马路 在刘汉乡刘备村南,有一条古老的田间小路。别看这不起眼的小路,还有着一段传奇故事呢。 相传,清代道光年间,刘备村姓董的一户人家添一男丁,因营养不良,身体又瘦又小。董家怕孩子不成人,盼望孩子将来能身强力壮,为此取名董老健。然而事与愿违,老健长到十八、九岁仍瘦骨嶙峋,走路都摇摇晃晃,就别说下地干活儿了。也许是因自己不能为家做出点贡献,再在家里吃闲饭过意不去,就走上了讨饭的道路, 有一天,老健讨饭回来的很晚,不便打扰家人,就没有回家,准备到村西头的关帝庙里歇息一晚,刚躺下,仿佛听见一位老人的声音说:“我听不见,我耳朵堵得慌”。他睁眼看看四周,什么也没发现,于是继续躺下睡觉,刚闭上眼,又听见“我耳朵堵的慌,我听不见”。老健再次寻视了一遍本就不大的庙内,除了自己,就是那位关帝爷了,“难道这是关帝爷显灵了?”,于是就起来走到关帝像前去查看,忽然看到关帝像的耳朵里搭着个马蜂窝,心里已经明白,这是关帝爷让我帮这个忙,于是,到庙外找来一根木棍,准备捅捅这个马蜂窝,正要下手,心里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我这么穷,原因就是我的身体弱,我何不趁此机会,让关帝赐我力量!于是就跪在关帝的像前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没想到关帝真的答应了他,决定给他超人的力气。随即,老健真的脱胎换骨了,浑身总有用不完的劲儿,别人雇他打短工,还特意给个高价钱,从此生活也逐渐有了好转。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