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云霄 秋日云霄
关注数: 102 粉丝数: 149 发帖数: 9,618 关注贴吧数: 11
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 今日起子女不常回家看望或问候老人属违法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日起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该法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该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此外,该法还提出,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 另外,由民政部制定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也将自今日起实施。两部新规对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法律责任、服务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 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被故意虐待事件,《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出现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年人以及其他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或未与老年人或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或者协议不符合规定等情况的,民政部门将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草根吧无需改革 草根吧创建之初,是由一伙志趣相投、积极向上、热爱文化的人组成。可以说,是从永年各路网络平台汇聚而来的精英。在这里,没有文人相轻,只有惺惺相惜;没有唇枪舌战,只有相敬如宾。这里恬静、文雅,崇尚文明的环境,不断地引来有思想、有素质、有文采的吧友加入。新加入的吧友也从心底把这里视为精神家园而成为这里的主人,这个家园甚至让许多吧友一天都离不开。 其实,草根吧是被一些贴吧逼出来的贴吧,大家不堪那里的污言秽语、相互谩骂、随地吐痰、勾心斗角,而奋袂建起自己心中想要的贴吧,如果您认为这里很拘束,不能随心所欲,请您绕道,草根吧不会因您的到来而改变。草根吧永远欢迎认可、尊重、把这里当成家的人。有人提到似乎老吧友排斥新吧友,这个说法是欠考虑的。曾经,文王、陈蔡儿、中和堂、马里千、蜂中之王、进口茅台等不胜枚举的精英那个不是新人?还有最近出现的才子刘营人。很快他们就赢得了吧友的爱戴与尊崇!曾经也有过稍欠素质的人进来大放厥词,吧友们不予理睬,后来自己没趣走了,这就是草根人的整体素质,这就是草根人为维护自己家园的最无奈的态度。 “营造人文环境,追求文化品位”是永年草根吧不变的追求!草根吧的发展与壮大无需改革,只待完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出现,希望吧友们能够理性发言,相互理解,虚心探讨,求同存异,共同打造永年最具文明的网络文化平台。
重阳节游邢台皇寺镇 —— 千年古桥 皇寺古石桥位于邢台县皇寺镇的皇寺村,距邢台市区15公里。皇寺古桥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距今已有1110年的历史。现存古石桥共10座,分别建在流经村南侧的金玉河和流经村北侧的银玉河之上。 我们这次只看了村南金玉桥上的几座。走进这条古老的街道,不但有江南水乡之感,还有穿越之感。这是村西的第一座桥,看得出上面的护栏是新补上去的。名曰“广济桥”,其实原来不是这个名字。原名为“白虎桥”过了广济桥不远,有这么一口小井,井深约2米。水深有1米。井台上写着皇寺一宝,据在旁边小河里洗衣服的妇女讲,这口井里的水用水泵整天的抽也抽不干,而且冬天都冒热气。奇怪的是这口井里的水面比小河的水面高出很多。当看到这座桥的时候,大家都兴奋了,听说村里有古桥,原来确实还有。本以为所谓的古桥就是开始看到的那座而已。移公站在桥上说,前面还有桥。沿着这条村内的小河往东走吧,一定还有。果不其然,走不多远又发现一座。这时候燕儿后悔不已。因为她把相机丢在了车上,本来去皇寺镇是她提供的,人家春天去过一次,感觉不错,这才相约重阳重游皇寺镇,上次人家游览的是【玉泉佛寺】,只听过村里有古桥,却没看过。下次专题“千年古寺”村里的这条小河虽不宽,却常年流水,河水还算清澈。这座桥看上去有点新,也是较大的三孔桥。但也不是新建的。据说在过去这些小桥都是通向每一户人家,属于私有。
真相 一小学老师对学生们说:“你们想要意外收获吗?回去见人只需说一句:我知道事情的真相了。然后沉默,就会有意外收获。” 同学甲回去见了妈,上来就一句:我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他妈脸色煞白说:宝贝,别跟你爸说啊,妈给你做好吃的!你昨天想吃什么来着? 同学乙回去见了爸,也来一句:我知道事情真相了!他爸马上掏出500元钱说:好儿子,去买昨天想要的玩具,可别胡说八道啊! 同学丙回家,看见常来的叔叔,上前就说:我知道事情的真相了!叔叔一听哭了:好儿子,爸爸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让爸爸抱抱! 我们所处的社会离真相越来越远了,以至有人动脑子编出超越相声效果的段子,意味深长。我们生活中遇见与自己相关,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大事小情,除了骗子越来越真,其余的事物怎么越来越假了呢?我们吃,要学会辨认油,辨认肉,辨认豆腐,辨认粉条,辨认一切入口的东西,包括救死扶伤的药;我们用,要有物理知识,要有化学知识,要有分辨能力,还要有分清真假品牌?;更要命是是,我们必须是一部超级验钞机,能成功地将假齤钞拒之门外…… 我们特别渴望知道事情的真相,可当事情的真相公布之后,没有人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相。那个《狼来了》寓言今天在中国真实地到处上演,当某个发言人面部凝重地说出真相时,有时候连他自己都嘀咕,公众相信这是真相么?!
笑笑书生原来也是名门之后 昨晚,幸会笑笑弟,在广场附近练了会地摊。因投缘,不觉已练到街上人迹稀少。谈话中得知笑笑的先人曾遗有家乘,倍感兴趣。嘱弟抽时间传与我,两点半邮箱提示有邮件,打开后第一眼,我就看到了杨鹤的名字。 杨鹤,永年县方头固人,出生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他自幼聪敏,善记诵,所学经史子集多有创见和独到之处,成绩优秀。进学之后,不求仕途,立志办学为塾师。 杨鹤在执教期间,力主实行因材施教,对所有生徒,无论年岁长幼,一律按程度讲授。不避艰辛,夜以继日。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讲授之规条训导生徒,耐心启迪,循循善诱。 杨鹤生活俭朴,性格温和,为人忠厚、诚实。他重视身教,言行如一,堪称师之表率。故园乡里,慕名求学者甚多。在弘治和正清20余年间,许多人推荐他辞教做官,屡荐不就。故先生之德行才茂更闻名于乡里。 杨鹤执教数十年如一日,先后培养出众多生徒,有不少人跻身仕途,进学者达数百人之多,其中3人为进士,8人为举人。 明正德八年(1513年),杨鹤50岁时在亲友的一再劝导下,勉强赴试,进为贡生。然进为拔贡后,仍屡崔不就,安心执教。 正德十五年(1520 年),杨鹤生被敕封为南京卫知事。临行之前,他主动将私宅献为学馆,捐私田为学田,以便众多生徒继续求学。 在南京任职数年,左右长僚无不称赞其德,因而,奏举先生升迁者甚多。方冀其晋升之时,杨鹤磕然而逝。又二年,先生归葬故里时,门人三进士共议先生捐地献宅之义举遂名先生所教之老学为“九皋义学”,并立碑示意。所谓义学,即生徒上学免交束修(学费)。该义学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历经417年之久。 杨鹤一生执教,颇有政声。弟子连矿撰文曰:“呜呼!先生有温良朴茂之德,有忠信诚笃之行,有静身情雅之学,有恭慎勤敏之操,予待久获深淑焉。呜呼!先生可谓近世之也”。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25C7%25EF%25C8%25D5%25D4%25C6%25CF%25F6%2Fblog%2Fitem%2F808fdf8960308d98a4c27282.html&urlrefer=cca0bf1edb57fdf5ae46be4eaab3a41b
岵园记 申涵昐 岵园记 申涵昐 园,去郡三里许,出郭门逶迤而南,又少西行数十武,逾护城堤,堤高与城齐。锦瓦若山,上多桃柳,过小桥即水南村,村口一庵,粉壁朱扉,垂柳掩映中,有老衲出游时尝邀啜茗,倦即下榻焉,转而东,一带皆蔬畦,晚菘早韭,足供盘沧,翻车声时不歇,穿畦过径,出丛绿中,纡行至园,园前老桧成林,虬枝蟠结,乃因树为墙,芟其疏处为户,由户人,左偏柏八九株,击龙濯雾,枝环拱若盖,砌小台置石几一,台周种薜萝,萝丝上蟠,柔条下荫,盛暑坐其中,不见日色,又前为泊亭,亭四面皆窗,窗前遍树紫荆,璨若锦城,后临鱼池,左右间杂花木,由中望之,绿蔼红阴,依稀若镜,少宽转为曲径,径两旁牡丹百本,每盛开时,香风夹路,云蒸霞蔚,径中断,鉴为小渠,渠通水,水出园外灌畦井,穿垣乃得入。引溉园花,汇而归池,横片石断径处为桥,过桥转东,一亭颇敞,颜曰:“岵园”园为先太仆游息地,取涉岵之诗,志不忘也。亭前二梅树,二海棠,大合抱,夏冬花放,来游者趾相接。亭后种竹千余竿,风来响动,自成宫商,竹中一方台。高四五尺,基甚卫阔,苔藓结为绿茵,下视不见砌痕,可席地坐,台西偏一高树,曰:“定舫”,亦曰:“吹雪”。历级而登,可以纵眺,明月时至,清风徐来,园去西山远,但见山色出云际。去城近,雉堞可历历数,城周皆水陂,万顷茫然,心目俱旷,台后临滏河,缺其后壁为栏,可以下瞰,河通津门,时有商船来往,水中唉乃,岸上笙歌,时相答也。河两滨皆丛芦,中流如练,而园后门适开其上,以是名荻花洲,洲东又里许,有别墅曰:“午桥”。风景不减园左右,而无专亭榭。独有小黄粱者,仙祠也,亦靠河据上游,飞阁遥耸,隐隐如画。游者谓园之胜概,亦借此相映。若天然云,故家之凫盟有诗曰:“两岸芦花飞白雪,午桥烟里一舟来”。
清代历届状元书法欣赏 戴有祺   江南金山卫(今上海金山)人。字丙章,号珑严。出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清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是科考官拟定:第一名吴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杨中纳。康熙帝认为戴有祺书法好,遂定之为一甲一名。戴有祺取状元后不久便告假,回乡服丧。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乡试为内直诸词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为三等,依例降职为侯补知县。仕途不畅,他不肯赴职。辞官离京,归乡隐居,再不复出。于敏中   江南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叔子,号耐圃。生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乾隆二年(1737)状元。该科为庆乾隆帝登极恩科。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山西乡试、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部、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曾为方略馆、国史馆、三通馆及四库全书馆总裁。封为太子太保。主事军机处二十年。生前把持朝政,交结内侍,广收贿赂,贪污资财,死后败露,撤祠祀、夺世职。王杰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最后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试。当时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选拨人才,又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据传说王杰中状元后,山东学士很不服气,认为选拨不公,便出对联考王杰,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立即对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山东举子由此态度一变,对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杰的文才确有过人之处。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崐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钱棨   钱棨(1734~1799),字振威,号湘舲,祖籍无锡,长洲人。乾隆辛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连中“六元”的状元。28岁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人称"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夺得六个第一的状元(考秀才夺得的“小三元”加上考进士夺得的“三元”,共计六个第一,合称“六元”)。明朝黄观也是。朱昌颐 朱昌颐(1784年—1855年),字吉求,号正甫,又号朵山,海盐人。道光丙戌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编修,历官吏科给事中。有《鹤天鲸海焚余稿》。李承霖   李承霖,字雨人,一字仰严,号果亭,行五,生卒时间为公历1808年7月17日至1891年11月13日,享年84岁。李承霖于道光十九年(1839)秋的乡试中,举经魁(中举第一名称解元,前五名统称举经魁),翌年春的庚子恩科(国家因庆典而增加的一次科考称恩科)中,被道光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镇江故老相传,当时阅卷大臣将其取在第十名且将前十名名单进送皇帝,时值十几省大旱数月正逢好雨,因大雨为霖,道光见承霖二字后龙颜大悦,认为这是上应天象是国家之吉兆,便将其用红笔钦点为第一名。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