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居士💯
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求万贯家产,但愿精神富有!呵呵,喜欢京剧!
关注数: 90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38,281
关注贴吧数: 46
【转】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王小波 听说最近影视圈里兴起了一阵重拍旧片的浪潮,把一批旧电影重拍成电视连续剧。其中包括《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等。现在《野火春风斗古城》已经拍了出来,正在电视上演着。我看了几眼,虽然不能说全无优点,但也没什么新意。联想到前不久看到一些忠实于原著的历史剧,我怀疑一些电视剧编导正在走一条程式化的老路,正向传统京剧的方向发展。
【转】听戏和饮酒:张文涓全部唱腔是正宗花雕 徐铸成 张文涓露演了两天《搜孤救孤》,轰动了上海。上海懂得欣赏京戏的人,确是不少的。
【转】月到中秋分外明:感怀老北京的中秋节 周简段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这是中国传统的喜庆节日,又叫“团圆节”。关于中秋,古往今来留下了诸多诗赋。“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光。”这是京剧《龙凤呈祥》中刘备的唱词。
【转】建议青年老生演员慎演《失空斩》 原创 窗前雾 开门见山。 《失空斩》这出戏是一出演唱难度很大的京剧剧目。难在诸葛亮在戏中的举手投足是久经沙场蜀汉丞相内在镇定多谋的“自然”外显。不止凭借演技就能演成功的。有很多被观众认可的年轻老生演员都很有成就。笔者也欣赏过他们的不少剧目。但是,在看过他们的《失空斩》后总是有“意味”欠缺的感觉。原因恐怕是演员自身年龄不到,缺乏人生历练、阅历、城府,无法把握孔明内在的深、沉、稳上。
【转】伶人的思想问题:“没有民族国家,只为了个人的幸福” 外人 关于这问题,似乎从未有人论及过,也没有人去注意它,但是这问题我以为较“戏德”,伶人的技艺上的修养,还来得重要。伶人的地位在以前是很被社会轻视的,以为这班人总是没出息的东西,后来时代社会不同了,复经几个有志气的伶人觉悟过来,努力一番以后,才渐渐取到了他们的地位。
【转】吴小如之误 张发栋 北京大学已故著名教授吴小如先生生前于学术、艺术问题,认为应该批评的,则毫不避忌,若指正有误,便知错即改,公开向人致歉,否则决不对强词夺理者屈服,这从一九八六年由中华书局给他出版的《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付印后记”答辩崔伟责他“专横”的意见里可以看出来,为在群体中少有保持清醒与独立思考的人。虽然我极敬重吴老为己为他人负责的高贵品质,但白璧难免微瑕,故不愿替其遮盖一二,此乃亦正是莎斋主平生教学著作的原则。譬如《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大抵是写成文章的时间跨度较大的原因,在述说上明显存有矛盾之处,见《说余派补》曰:
【转】京剧舞台上的年龄问题 唐孝友 戏剧不外乎搬演故事,故事之构成分子,无非为各种不同之人物。此各种人物,又因其年龄亦常不相同,于是服装、身段、唱白,亦即随之不同。今专就平剧而论,年龄一事,直接影响戏剧本身者,头一为角色问题,第二为髯口问题。关于后者,本亦可包括在第一项内,兹求便于讨论及易于明了起见,特将之析开。
【转】怡人丹桂 历久弥香 袁世海 提起黄先生,现在的年轻人也许知之不多。他于1926年拜陈德霖为师,经“老夫子”多年耳提面命,严格培育,扎下了极为深厚的功底。后又多年傍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等名家演出,舞台实践日益丰富,艺事日臻成熟。他早年的演出基本宗陈的路子,后来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艺术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变迁,他吸取了四大名旦以及其他流派的一些长处,结合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他优越的嗓音条件,经过苦心的琢磨,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优美动听、极受欢迎的黄派,成为一代名旦。早年,我还在“富连成”坐科时,便已看他的戏,特别是他傍马连良先生演出时间较长,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那时能与马先生配戏,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也是我们当时心向往之的事。那时黄先生也时常自己挑班演出,主要在北京,也去外地演出。但在京这一段不如后来在上海那么红。
【转】在春阳友会看青年余叔岩 张聊公 民国五年三月,袁项城正称帝之时,是月某日,系丙寅年之二月二十四日,旧京最大规模之票房春阳友会,在东大市浙慈会馆彩排。有余叔岩之连营寨等好戏,余以友人介绍,亟往观光。
【转】听话匣子 高唐 再来说一段三十多年前,在北京听话匣子(留声机)的老话。
【转】天津京剧观众的威力 吴小如 在全国解放前,不少京剧演员都认为到天津演出可不简单。因为天津的观众要求特别高,演员在台上稍有疏失,就会受到观众的严峻批评,批评的方式主要是喝倒彩,真有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的劲头儿。 比如当年谭富英在天津演《坐宫》,只要“叫小番”的嘎调稍有含糊,必吃倒好。始而富英很紧张,一到该唱嘎调时就“卡壳儿”,后来他爽性放开胆量,该怎么唱就怎么唱。
【转】谈《宝莲灯》:最好是尚小云和王凤卿一对老搭挡 茂才 写在前面:这出戏虽然不很时髦,却是现实剧,不容我们忽略的,拉杂写来,供读者们的遣性,为了清楚,把它分出段落来谈:
【转】不一样的李少春 刘秀荣 李老师的新发明 “我们的男同学王荣增,张春孝、侯正仁特别欣赏肖邦的发型,弯曲的波浪,非常美观。从参观肖邦故居后,他们几个人每天把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梳成高高的波浪,称作“肖邦头“。他们说“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费事”,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摩丝”, 也没有其天他固定剂,只有发蜡,白天抹上。晚上还要洗头,不然就把枕巾和被子弄脏了。 有一天,他们发现李少春先生的头发梳理得非常整齐,波浪挺挺的,又不像是抹了发蜡,张春孝就向李先生讨教,李先生神秘的说:“这里有决窍,走,跟我来。“一帮人到了李先生房间,李先生叫张春孝把头发洗干净。只见李先生趁着春孝头发未干透,一边用梳子梳理,一边顺势往头发上抹香皂。不一会儿只见春孝的头发梳理得别提多顺溜了,高高的波浪,弯弯曲曲,一根跳丝也没有。 当时到李先生房间去的男男女女一大屋子人,我也在其中看热闹,大家看到李先生这手绝活。跟看他演的《闹天宫》似的一阵阵叫好,拍案叫绝,李先生得意地说:“我这个发明不错吧?可就是有一样,遇见下雨赶紧往屋里跑,不然该流肥皂沫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转】论唱戏应合演者身份 徐兰沅 谈起在舞台上唱戏,所唱的戏,所饰的角色,真得对于这出戏是否合乎自己身份,自己是哪路哪派,是做派、唱工、是靠把,有嗓没嗓以及嗓子好坏,做工如何,神色怎样,自己哪一手来得熟,再想一想对于哪路戏可合身份,再唱这出戏一定错不了。就有一概不管,我喜欢这出戏我就唱这出,对路不对路不管那些事。要是这种想法,对于自己的进步则大有妨碍了。
【转】说起京剧,陈芝麻烂谷子都想起来 原创 半生不遂堂 临近春节放假,赵公子问我假期有没有可看的京剧,约一场。
【转】京剧里的渣男可真多 原创 半生不遂堂 也不止京剧,传统戏曲里应该都不少,只是我京剧听的比别的剧种要多一点儿。
【转】说京剧:“唱腔最好是讲韵味,不讲弯转” 齐如山 前清光绪年间,北平的街谈巷议以及前门外的老掌柜们的言论,议论起戏来总是说,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怎样好,一提谭鑫培,大家都很鄙视,说他唱得纤巧,没出息。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张、程、余诸位的腔调,讲圆宏庄重,如汪桂芬、许荫棠、孙菊仙等所唱之腔调,去古尚近,到了谭鑫培的腔调,一变而为灵活轻快,彼时老的观众听惯了旧的,骤然一变耳音,当然是不赞成的。
【转】皮黄运动话“东方” 周信芳 现在的戏剧运动,真是澎湃沸腾。最可笑,有些个想“取而代之”的自谓新的人们,说什么打倒“男扮女”的恶制度,打倒封建时代的旧剧,和打倒伶界……好像一种很连贯的口头禅,这都是没有查考的片面宣传,很无价值。有些人不问青红皂白,跟着摇旗呐喊,更是可笑哩!
【转】京剧里的“走边”是什么?到底有几种形式? 潘侠风 京剧“短打武戏”里的“走边”,是一种重要的表演“程式”。这种象征赶路的舞蹈动作,常常成为一出戏里供人欣赏的主要部分。在这套“程式”动作中,几乎都穿插有:“山膀”、“云手”、“跨腿儿”、“箭步”、“蹦子”、“飞脚”、“旋子”、“鹞子翻身”等武技。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情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根据本人的擅长,灵活地运用这些武技。
【转】北京戏馆杂忆:什么是“听蹲儿”和“挂对子” 高唐 读了向平先生的《广和查楼》,引起了我对旧时北京戏馆的一些回忆。
【转】戏曲为什么拿中州韵作标准 郑剑西 在戏曲上应用的字音,有一种特殊的调子,内行叫做“上口字”,二黄虽说是发扬于北平,先前都称为京调的,但是不用北平方音(昆曲也不用姑苏方音),唱念都得上口,这种上口字,实在就是中州韵了。
【转】认准剧中人身份为演剧第一要义;《梅龙镇》歧视女性 姚民哀 《回荆州》一剧,余独许崔灵芝,处处不脱后妃身份,如对徐盛、丁奉、蒋钦、陈武四将云:「你道他是谁,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元孙,当今万岁,当殿对谱的刘皇孙。」三十一字一气呵成,威肃之象令人悚然,余子演来,终不免嘶竭轻荡,非但不能动人,抑且有失身份。
【转】从《野猪林》看新京剧 ----李少春袁世海访问记 记者:姚芳藻 沒有一个京剧上演时,获得过像《野猪林》这样成功的。一个多星期来,天蟾舞台上下三层始终挤满了观众。演出时,场中鼓掌叫好的声音,也是从来没有过的热烈,尤其那不断在场子中掀起来的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怒吼,更是空前的景象。当戏结束时,演员更一次两次的谢幕,回答着观众的热情。
刘长瑜获终身成就奖! 9月25日晚,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浙江省杭州大剧院闭幕。闭幕式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的奖牌和证书。
【转】【讣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乃彭先生去世,享年80岁! 北京戏曲曲艺圈 混在剧场赵老二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乃彭先生,于2025年9月26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杨乃彭,男,生于1945年,天津京剧院一级演员,杨派老生。梅兰芳金奖得主,梅花奖得主,2008年评为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沉痛悼念,一路走好!
【转】“某伶能动《战太平》,则其功力亦必不弱” 海鸥 谭派靠把戏有《定军山》、《阳平关》、《珠帘寨》、《镇潭州》及《战太平》等。就中以《战太平》一剧为唯一重头好戏。故晚近一般谭余派老生莫不以一动此剧为荣,观众之心理亦大都以为某伶能动《战太平》,则其功力亦必不弱。
【转】由《洪羊洞》想到戏台上的鬼魂 古振威 京剧中有不少剧目中有鬼神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神”似乎是沾了孙悟空的光,还在一些戏里保留了下来。而“鬼”的命运就没那么好了。为了“破除迷信”,不少鬼魂被赶下舞台。就拿前天播出的《洪羊洞》来说吧,以前是要上令公魂子的。这在1949年以前还可以在戏中见到,后来,就只在六郎的唱词中交代成梦境了。令公魂子上后,父子都有些唱,那脍炙人口的“哪有个人死后又能复逢”唱腔早已消逝多年。后头“病房”一场,六郎见到八贤王,有一段〔二黄散板〕“我方才郊外闲游散闷,遇见了一官长放雕翎,对我胸前放一箭……”,这段唱在近六十年来都是被处理成六郎神经错乱产生的幻觉。实际上,以前八贤王射箭是有明场交待的。过去,《洪羊洞》也叫《三星归位》,焦、孟和六郎都是上天将星转世,六郎是“白虎星” 下凡。他病重时灵魂出窍,八贤王见到路上有一猛虎,于是拔箭射之,场上要上虎形的。现在删掉这场戏,可还保留六郎的八句唱词,就显得有些突兀。
【转】戏台上的财神与穷神 翁偶虹 往昔戏园“破台”及元旦“开台”,均跳财神,位在跳加官之后,跳灵官之前。加官戴加官脸子,穿加官蟒,持牙笏,舞用小锣〔加官头子〕。财神戴财神脸子,穿财神蟒,捧元宝,在小锣撤后,迎大锣〔抽头〕上,以高垫胖袄之肩,财神脚步,上下应节,做足峥蝾气势。酣舞中有向前台递送元宝而又缩回之嬉戏身段,顿觉“脸子”上露出笑容。
【转】中国的新剧和旧戏:怎样才算是好角儿? 张彭春 中国的戏剧及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已经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转】听戏叫好的艺术,谭鑫培唱工与做工并重 姚民哀 演剧之化妆 西人演剧最重化妆,如饰老翁,则须眉颁白,意态龙钟,俨然一老翁也;若饰少女,则身材婀娜,面目娇婉,又宛然一少女也;且不仅外表恒力摹仿,即其人之声音性情,亦无不刻划尽致,如名小说家著小说,各有各身分,各有各装点。 较之吾国之五色花面、二尺长须之刻板装饰,不啻天渊之判,即以化妆号召人之新剧亦不过尔尔。老听戏者虽讲求台容,然而台容系天然的,非乔造的,所谓台容者,即脸上有戏无戏之分,有戏即为有台容。试问坐科未满之科班童伶,初出台即能脸上有戏否乎?
【转】漫话京剧《杨家将》 王永运 我国戏曲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艺术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属稀有的宝物。它拥有浩如烟海的传统剧目,创造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表演艺术。甚至有的剧目经过上百年的千锤百炼,不断加工,在观众中早有一定的佳评,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剧。比如,歌颂北宋杨继业一门忠烈、奋勇卫国的《杨家将》,便应属于这类。这个戏不但激励爱国气节、鼓励战斗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给予了观众美的享受。即使在今天社会主义时代,也仍能符合人们的思想心理,列为传统戏中的优秀剧目是毫无愧色的。
【转】“上海大亨”杜月笙的两次堂会戏目 何时希 这杜家祠堂落成和杜月笙六十寿辰两次盛大堂会的戏目,是我因为没有机会看戏(那时我才20岁左右,素与帮派中人没有来往),只能看戏目以解馋,故录存之。但由于彼时的水平,不知配角之重要性,大都未予录入,又因对于角色的偏爱,这种偏爱很幼稚,只是从唱片中得来的肤浅知识(那时还未正式加入「雅歌集」票房,所以连「票友」二字都称不上),所录戏目和角色,就详略不一。但恐经过「扫四旧」之劫后,这些戏单原件能够保存者不多了,过屠门而大嚼,虽然不够全面和详尽,也许还有参考或欣赏的作用,姑录之如下,十分希望知其详情者能补充之,幸甚。
【转】唱戏应学习老前辈们钻研字韵的精神 徐慕云 梅兰芳先生有一次在欢迎国际友人的晚会上,演出《游园惊梦》(昆曲)唱“迤逗的彩云偏”一句时,其中的“迤”字唱如“移”字音。有人听了之后,在《新民报》上提出这个字来与梅先生商榷。
【转】张云溪张春华四十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其其格郭襄 看《三岔口》,当然首先会为顶流武生张云溪与武丑泰斗张春华的绝技惊叹不已、玩味再三。接下来,则是深深地感叹两位大师之间的配合真可谓丝丝入扣、天衣无缝。那一刀劈过去,的的确确是万一差之毫厘,真的要谬以千里——每一次都觉得只差头发丝那么一丁点儿的距离,就要削掉对方的头皮了!
【转】京剧杨派坤生名票、电影明星夏梦之妹,篮球运动员杨洁 窗前雾 杨洁,著名篮球运动员、教练员,电影《女篮五号》原型,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著名京剧杨派票友,艺名杨宝木(意为杨宝森艺术森林中之一木)创办“胜友会”京剧票房;著名影星夏梦胞妹。
【转】京剧:唯一不曾受到过多的地方不稳定因素影响的剧种 尼古拉·萨瓦莱赛 赵韵怡/译 唯一不曾受到过多的地方不稳定因素影响的剧种是京剧,它长久地保持着独立性并繁荣发展,中国人对它的称呼有很多种:“京戏”(teatro della capitale)、“京剧”(dramma della capitale),由其声腔系统所得名的“皮黄戏”(teatro in stile pihuang),以及“国剧”(teatronazionale)。
【转】“唐韵笙和关东派京剧” 《马明捷戏曲文集》刘新阳编 “南麒北马关东唐”,唐韵笙是山海关外京剧的代表人物。唐派,是关东大地唯一的京剧流派。唐派艺术的风格基本上可以代表着关东京剧的整体风格。 研究唐韵笙和唐派艺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唐韵笙是什么行当?
【转】在春阳友会看青年余叔岩 张聊公 民国五年三月,袁项城正称帝之时,是月某日,系丙寅年之二月二十四日,旧京最大规模之票房春阳友会,在东大市浙慈会馆彩排。有余叔岩之连营寨等好戏,余以友人介绍,亟往观光。
【转】最后一出戏为何叫“大轴”,什么行当应该演大轴? 齐如山 几十年来大多数的人都说是老生应该演大轴子,不但看戏的人这样说法,就是戏界中的人也多是这种见解。其实这种论调不但短视,而且外行。议论这件事情必须由最初谈起,但说来话太长,兹只极简单的说几句。
【转】浅谈陈云超先生之艺 赵绪昕 陈云超先生今以104岁高龄寿终,是成就卓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退休前是山西省京剧院名誉院长,他本工武生,却文武兼备,一专多能,不仅擅演《武松》《金钱豹》《四杰村》《恶虎村》《艳阳楼》《驱车战将》《石秀探庄》《杀四门》《白水滩》《三岔口》《嘉兴府》《挑滑车》《连环套》《周瑜归天》《长坂坡》等长靠、短打的武生戏,而且还能演出文戏《斩经堂》《温如玉》《虹霓关》《戏迷传》《呆中福》,有文有武的《战宛城》《武昭关》《卧薪尝胆》《汤怀自刎》《木兰关》,花脸戏《斩颜良》《牧虎关》,新编古装戏《三打祝家庄》《闯王进京》《还我台湾》,以及现代戏《白毛女》《巨人擒火龙》《红色交通线》《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苗岭风雷》等。如果讲行当,这里既有武生、文武老生,也有(大嗓)小生、花脸,甚至还有丑行,他的戏路是非常宽广的。放眼中国京剧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云超先生是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当今硕果仅存的大家。
【转】京剧的“盛世元音”到底指那个时代? 四戒堂主人 日前三五友人燕集,酒酣耳熟,大谈剧事,或关戏理研究,或关歌场掌故,虽系东鳞西爪想到即说,却亦各就所知发挥尽致。归来濡笔为记,实我“立言”。
【转】旧北京京剧界的几个说一不二的人物 张文钧 我自幼住在北京前门外大外廊营,在那一条胡同里,住有许多著名京剧演员。我因不断和他们接触,对于京剧演员的生活就比较熟悉。解放后,我的儿子也入了京剧界,我和京剧演员的来往就更加频繁。
【转】京剧大师奚啸伯的往事 王永运 “四大须生”,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有前“四大须生”与后“四大须生”之别。20年代中叶,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其后,1936年夏,高庆奎便因咽喉患疾,竟至一字不出,从此谢绝舞台。到了40年代,言菊朋、余叔岩先后辞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隆,受到观众拥戴,因而,继马连良、谭富英之后,遂被选入后“四大须生”之列。
【转】梨园冬皇:孟小冬的曲折人生 原创 盛开的雪莲 今天分享臧宪柱的作品——《孟小冬:繁华锦瑟三折戏》,一折京剧情,一折梅兰芳,一折杜月笙。她一生技艺精湛,造诣深厚,却一直勤学苦练,毫不懈怠;她一生感情飘忽,脆弱无助,却又倔强坚强,毫不屈服认输。不管怎样,孟小冬依然是成功的。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给后人留下思考与学习的一生,她的出现让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暂时忘却痛苦,享受片刻欢愉的机会和可能。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承载着风云变幻的民国京剧发展史的一生。
【转】梨缘追忆|李蔷华让戏赠衣 和平杯主页 李蔷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艺术传人,李蔷华始终不遗余力地传承发扬程派艺术,只要有后辈学生想学、肯学,她都尽其所能倾囊相授。程派名剧《碧玉簪》要录制音配像时,她主动提出让当时脱颖而出的张火丁出演, 2004年,上海举办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张火丁看到李蔷华的一套戏服,上面的绣花很是别致,就想说能否带回北京去做一套一样的。没想到,李蔷华说:“等我哪天不再登台了,就把戏服送你,你觉得这上面的绣花别致,是因为这是根据程先生以前的一套戏服一模一样制作的。”后来,李蔷华真的将戏服送给了张火丁,此举成为梨园佳话。
【转】孟小冬《搜孤救孤》的唱念艺术技巧 吴小如 先说唱工。1947年孟的嗓音正是处于最佳状态的阶段。二黄戏能唱到六字半调,在当时的老生中已属罕见。
【转】伶人诟病深矣:玩艺是自己的好,运气是别人的好 孙澹厂 「坐楼杀媳」一剧,有一老婆婆,闹院时,惜娇唱词有「今日十四,明日十五,是我妈的生日,做双花鞋,给他老人家上寿」,宋公明唱词中「你母女三人来到郓城,遭不幸,儿的父丧了命……」之句,由此可见惜姣父死母存,
【转】“与其肉麻在男旦身上,不如肉麻在坤旦身上” 大郎 予与李万春同庚。十六岁时,万春与蓝月春合作,《两将军》《神亭岭》诸剧,当时固脍炙人口于旧京人士之口。时吾戚与万春之父永利善,永利率万春造戚家,辄相见,万春短小,坐椅上,足犹不及履地,而孩气未除,取其帽覆于面上,以为笑乐,稚子天真之状,弥可喜也。
【转】王吟秋与天津 王永运 犹如晴天一声霹雳,陡然听到著名京剧程派传人王吟秋先生遇害的消息,我十分惊愕,很难想到这位名孚众望的表演艺术家,竟遭到歹人的杀害。我虽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他儒雅的容貌、温和的谈吐,数十年来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所幸杀害他的凶手今已擒获,该可告慰王吟秋先生在天之灵了。
【转】《野猪林》的演出意义 伊兵 以李少春、袁世海为首的起社,今晚起在人民大会堂演出《野猪林》,这个戏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性格和对封建统治阶级不可逆转的敌对感情,同时他们很好的艺术修养,在与政治结合的前提下,予以充分的发挥,才有了这出戏出色的演出效果。 《野猪林》在京剧改造上是有贡献的,首先这出戏的内容不是为已经死亡的封建王朝说话,而是基本上符合人民的立场和人民的观点。同时由于剧中几个主要人物性格掌握上的成功,生动地表现出这些历史人物(如鲁智深、林冲等)具有着现实意义的典型性;第三个特点是,一改某些旧戏舞台作风演出方法上的散漫、自流、自由发挥,卖弄噱头等等现象的不统一,不严肃的作风,给与观众以面貌一新的印象。在编剧上,从误入白虎堂到火烧草料场,除去长亭送别一场因为气氛和剧情安排上不恰当外,一般的场次都很紧凑。这和旧京剧比,有着推陈出新的作用。 解放以来,除了少数剧团在京剧领域中实践毛主席指示的文艺方针,在工人,军队、学生、市民重建立了人民京剧阵地外,若干旧京剧从业人员直到现在还徘徊在盈利和为人民服务的矛盾中,他们低估了人民的意志和热情,把两者看做绝对地对立着,不能统一的。 《野猪林》在各地演出的成功,压到了所有旧剧在观众中的威望和诱惑力,深刻地说明了人民的要求,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民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中国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程度遍及任何角落。任何事物不可避免地要被卷入这一形式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戏剧艺术,自应该更敏感地反映这一情况,符合这一情况。而上述的思想障碍却大大滴阻挠了京剧界的前进步伐。 《野猪林》为观众所熟悉喜爱,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是很有力的,它说明了人民从不盲目迷信传统的演剧技术,从不迷信封建落后的旧剧,单纯的名伶崇拜。人民的趣味,人民的感情是健康的,热烈地要求符合于今天中国政治生活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戏剧,一切不是从满足这一要求出发,而妄图有另外目的出发的人,则势必为人民所拒绝。
【转】伶人诟病深矣:玩艺是自己的好,运气是别人的好 孙澹厂 「坐楼杀媳」一剧,有一老婆婆,闹院时,惜娇唱词有「今日十四,明日十五,是我妈的生日,做双花鞋,给他老人家上寿」,宋公明唱词中「你母女三人来到郓城,遭不幸,儿的父丧了命……」之句,由此可见惜姣父死母存,「坐楼杀媳」剧中之婆子,即惜姣存在之母也,然而据惜姣之称谓,呼其母为「马二娘」者,老旦自己道白亦作「老身马二娘」,宋公明亦白「好汉做事好汉当,休要连累马二娘」,但阎惜嫂姓阎,其母何「马」姓,若谓二娘者为假母鸨母之流,则惜姣必无神思与他老人家做鞋上寿。按山东河南一带,民间之俗,闻子女之称其母,曰「妈妈娘」,乃娇小亲切之义,梨园徒有系口授,有系本传,或抄本简陋而省笔,将「妈妈娘」之「妈妈」,省写作「妈二娘」,上一「妈」字,太过简单而后误成「马」字,下一两点(即冒号)伶人误作「二」字,始有「马二娘」之称悖,甚愿伶人贴此剧者,宜称「妈妈娘」为宜也。
【转】在春阳友会看青年余叔岩 张聊公 民国五年三月,袁项城正称帝之时,是月某日,系丙寅年之二月二十四日,旧京最大规模之票房春阳友会,在东大市浙慈会馆彩排。有余叔岩之连营寨等好戏,余以友人介绍,亟往观光。
【转】梅花馆主:我对于毛世来的期望 梅花馆主 “三年准出一状元,未必出一名角”。的确,从前科举的时候,三年之中保险准有一个状元出世,梨园行中的名角,不要说三年不能保险,就是六年、九年,亦未必定有希望,从富连成科班旦角人才缺乏一点来看,就是一个绝好的明证。
【转】关于票友与票房 和平杯主页 “和平杯” 晋京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会唱戏而不以专业演戏为生的爱好者,即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票友和一般的京剧爱好者不同,他们不仅爱看京剧,也喜欢演唱京剧,甚至还参与演出,闪亮登场。不仅演唱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票友应有尽有,而且有些票友还把伴奏、服装、化装等都当作爱好加以研习。
【转】程派五老唱腔流变简论 逸泉轩主人 自程砚秋先生创立京剧程派艺术以来,一脉相承而又支流纷呈。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五位艺术家并称“程门五老”,虽同出一源,却因师承脉络、人生阅历与个人禀赋差异,形成各具风神的唱腔风格,共同织就程派京剧瑰丽多元的艺术图景。
【转】关于专业、业余、剧场、剧团的杂感 孙毓敏 我很像一个戏迷,或者就叫“内行中的戏迷”。喜欢戏,爱看戏,什么戏都喜欢,无论是喜剧、悲剧、地方戏,尤其看到一出成熟而完整的好戏时,更是兴致勃勃,能高兴好几天。
【转】再演《锁麟囊》——“迟小秋舞台艺术典藏人偶”限量同步发 北方戏曲传媒 2025年9月6日19:30,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在长安大戏院再度领衔主演的《锁麟囊》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演出。虽然她40余年艺术生涯中,《锁麟囊》已累计演出千余场,但“迟小秋舞台艺术典藏人偶”的限量同步发售,让这场演出被赋予了独特纪念意义。
【转】梅兰芳、余叔岩合演《梅龙镇》 许姬传 排《梅龙镇》时,约了陈子芳,因为他看过谭鑫培、余紫云合演的《梅龙镇》,他自己玩票唱过李凤姐,还有陈十二爷(彦衡),他看过老谭和田桂凤演过此戏,还有李三爷(释戡)、齐二爷(如山)……冯六爷(幼伟)对大家说:“今天请诸位来是‘择毛’、‘挑眼’,戏词、身段如有不合适的,要直言奉告。”
【转】麒派的形成与断流 张古愚 麒麟童首创别树一帜的“麒派”,其标志,有人认为就是沙喉咙唱戏,我以为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理由的。甚多观众说高百岁不像“麒派”,杨宝童才像“麒派”,就因为高百岁喉咙不沙,而杨宝童喉咙比麒麟童还沙。以往京剧舞台上,沙喉咙是不能登台唱戏的。
【转】梅兰芳、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 许姬传 梅、余都看过谭鑫培、王瑶卿合演的《打渔杀家》,余学谭、梅学王,各取所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