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驻我心 历史永驻我心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8,455 关注贴吧数: 0
农民的姿态、表情和声音rt 农民的姿态、表情和声音 张柠 社会学家将面对面互动情景下的日常行为研究称为“微观社会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在微观社会学中,分析层面为个体或小群体。宏观社会学则与之不同,它关心的是像政治体系和经济秩序这样大规模的社会系统……如果我们要了解日常生活的制度背景,宏观分析则是主要的。人们的交往方式受到更为广泛的制度框架影响……微观研究反过来对于解释宏大的制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显然,不管规模多么庞大,面对面的交往是所有形式的社会互动最为重要的基础。”(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P1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微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1、非语言交流(表情、姿态、情绪、面容、不同性别之间的身体交往等)模式分析。2、社会规则控制下的言谈方式分析(理解模式、交谈的语言规则、口误和失语等)。3、互动中的脸面、身体姿态和言谈(接触的情形、印象管理、个人空间等)。在本书的前几章(关于时间经验、空间主题,以及家具、农具和玩具等器物研究)之中,我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微观社会学问题,但并没有专门涉及农民的表情、姿态、声音、情绪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一章中,我尝试对此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并不全面,但可以作为一种例证。因为本书并不是专门的农民社会学著作。微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不过是了解农民文化的视角之一。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微观姿态谈不上丰富多彩。但是,当他们跟一种乡村文化之外的陌生文化接触的时候,情形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许多社会歧视,都能从他们的微观姿态中表现出来。 一、日常生活中的农民 农民和他们的身体 在现代都市里,“整体的身体”是没有价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来自社会分工,也就是身体某一个零部件出奇发达。只有这些身体的零部件才能转换成“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能将整个身体变成商品、货币的,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妓女。一般情况下,金钱青睐的不是完整的身体,而是由身体肢解出来的各个部分:四肢(体育明星)、嗓子(歌星)、脑袋(知识分子)。这就是社会分工,有人专门长眼睛,有人专门长脑袋,还有人专门长嗓子或者腿。 今天,身体已经被交换价值拆解得七零八落,纯粹整体的“欲望身体”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身体”成了各种类型的功利主义符号。农民的身体也难逃脱这种功利化的命运,但与现代都市人的身体有所区别——他们的身体尽管也被功用化了,但还没有被肢解。他们可能每一个身体器官都在生长,但任何一个器官都不发达。 由于传统乡土社会内部的各种禁忌,农民原有的自然的、生物学的、欲望的身体,已经变成了一种功用的身体——传宗接代的身体和耕种劳作的身体。除了通过身体劳作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之外,农民身体的欲望被乡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他们的欲望被消融在一种“子嗣兴旺发达”的狂喜中。其中欲望的成分当然也有,但被遮蔽了,隐藏在潜意识之中,因此烟消云散。我们可以在农民那里见到的一种与个体欲望无关的“宏大欲望”——就是族谱的长度。农民不像城市的模特儿那样直接展示自己的身体,他们是通过在祭祖等各种仪式上排列出的一群儿子来展示自己的身体。也就是借助于一个“它者”来展示自己的身体功用和能量。其最终指向还是“族谱”的长度。这里面不存在身体被拆解的情况,农民的身体还是整体性的。 农民之所以一离开土地就丧失了自由,原因在于他只有一具尚未被拆解的“完整的身体”(也就是没有专业化,分工不发达)。为了获得“货币”这种抽象符号,都市人正是通过拆解法(分身术),通过身体的碎片化而获得手的。都市的商业文化和交换价值中隐含着双重矛盾。一方面,是因身体的零件化而来自交换自由,它将人从土地的束缚中、传统的“整体性”束缚中解救出来,代价是完整的身体变成了器官碎片。另一方面,每一个被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肢解的都市人都是极端个人化的、很有个性的人(这是交换的前提),但结局却是无差异性,所有的人都变成了“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商品。这些,都是农民十分陌生的事情。
唐朝女性穿男装 唐朝前期女扮男装的现象出现的原因,研究者的解说不一,主要有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性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但北齐、北周、隋朝也同样有胡族血统,有尚武精神,有开放的社会,却还没有见到妇女大量穿男装的现象。突出女性人体美,则可能是个别妇女的意识,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而开放和体现人体美,也可以通过其他装饰表现出来,像太原金胜村337号 墓壁画中袒胸的妇女,要比着男装的侍女开放得多。 从史料来看,贞观初身着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进入中国,可能是男装,特别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妇女当作时髦装束的原因之一。这种社会风尚在高宗、武则天时期迅速扩散。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唐朝前期宫廷和上层社会活动中,不像其他时代那样排斥女性。而这些女性的社会形象,往往是以男装的模样出现的。关于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卷一九一《袁天纲传》所记的故事: 则天初在襁褓,天纲来至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召诸子,令天纲相之。见元庆、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见韩国夫人曰:“此女亦大贵,然不利其夫。”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纲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 。”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武则天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的长安,我们当然不能据此说武德时就有女扮男装的风俗,因为则天当时还是个男女不分的幼童。但武则天的父母给她穿男孩的衣服,并让相士看相,表明其父母是用男子的形象来展现自己的女孩的。 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女性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喜穿男装的事例,必然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从高宗到睿宗统治时期,武则天、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给社会造成一个所谓“女人国”的形象,但是在传统的男性权威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出头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装的形象站在人们面前,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个原因。 盛唐时期的女扮男装,还可以从唐朝女性的教育、家内户外的生活、宫廷都市的活动、道教佛教的影响、个人性格的不同等方面加以分析,而且,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社会阶层妇女女扮男装的情形也不相同。从总体上看,唐朝前期的社会选择,并不像其他时代那样排斥女性,我们只要把唐朝前期这些女扮男装图像,拿来和汉魏时期的最为流行的《贞妃烈妇》图,如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或唐代以后闺门之内的妇女形象相比较,就可以凸显出 唐女子的社会风貌。 唐朝中晚期,传世的图像和考古资料都再也见不到女扮男装的妇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兰、鱼玄机,无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华,只能出家入道,或当情人,前者因为被迫写诗赞颂反叛唐朝的朱而被皇帝杖杀;后者则只能看着新进士的题名,“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了,《唐才子传》的作者对此不无感慨地说:“使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唐朝前期社会风气中的女扮男装情况,给我们提出许多问题。在清理文献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力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这种探讨还只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研究,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分析。
日本人战史资料里记述的平型关大捷损失 平型关之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第一次较大的胜利。日前,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关于平型关战役的基本事实》,提到平型关战役日军的真实损失,认为日军应该是"一个不完整的汽车中队和一个负责大行李的运输和护卫的辎重小队,共计有日本兵60人"。把平型关看作大捷纯属夸大。看到这个帖子兄弟吃了一惊,因为我在日本好像看到过类似的资料,数字不太符合。      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了多少日军,中国方面有一万(蒋介石贺电),三千(长期使用的数字)和一千(近期国内著作如《三晋同仇》等使用数字)之分,从当时日军投入战斗的属于后勤部队来看,一万和三千都不大可能,属于战时为了鼓舞士气而进行的战果宣传,据此,我认为中方比较可靠的数据是一千。但是,一千和六十,区别也太大了吧。      这中间,我知道不少网友大作考证,兄弟对此无法评判,于是抱着兴趣进行了一番查找,决定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看看日本人怎样说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看到一份资料《终戦记念日特集》,日方资料写道:"八路军は日本军を5キロメートルの峡谷に包囲し、格闘に持ち込み、一日足らずで决着をつけ、日本军をのした。"(八路军在五公里的峡谷里将日军团团包围,不断攻击,经过不到一天的恶战,日军全军覆没),如果五公里的战场上只有六十个日本兵,那就要差不多一百米一个了,稍微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也明白,这个仗怎么能打呢?"百輌前後に上る自动车&<2539;辎重车の长菠尾泻·肖盲皮い恐激尉仍讼颏盲康谖铡焽钿i兵第四十二连队将兵の证言がある"(第五十团四十二联队救援的官兵证实,可以看到约百辆被烧黑的汽车和辎重车),如果是这样,就算一辆车一个人,日军也不可能只有60人,何况,驾驶车辆的和押运的还应该是不同的部队吧?      战斗中日军突围的部队似乎不少,日军突围人员形容"红军"(就是八路军)作战与国民党军不同,他们子弹不多,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打出三枪就冲锋。因此与日军很快进入白刃战,八路军使用的白刃战武器除了刺刀,还有"青龙刀"等冷兵器。      日本人自己的说法:"この攻撃によって、1000人を超える日本军を壊灭させ、多くの军事物资を手に入れたが、これは《平型関大捷》とよばれる、中国抗戦以来の大捷(大胜利)であった。"(这次攻击中,毙伤日军1000人以上部队,很多军用物资被缴获,中国抗战以来的大胜利,称为《平型关大捷》)      这个资料的珍贵之处是它没有使用中国方面的数字,而单纯使用日军自己的数据。      那么,这个数据也可能不是专业人员的资料,而我记得还看到过更详细的资料,其中说明日军在平型关战死的最高军官是中佐,而且一下就打死了两个,第二十旅团的新庄中佐和第二十一联队的桥本中佐。按照这样的说法,中佐,就是中校,在日军中指挥五百部队的大队长军衔只是少佐(少校),中佐属于中高级军官。一下打死两个,如果日军投入部队只有60人,那应该就不是辎重部队,而是贵宾部队了。      经过继续查找,在日文资料中,发现了两本很有价值的材料,《第二十一联队战史》和原每日新闻随军记者益川的《大陆舞台上的中日死战》,前者日本各大图书馆都可以借到,后者在《丸》杂志上曾经连载,有兴趣的朋友很容易查到。其第三部分,对平型关之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日军勾勒出的平型关之战,终于显露出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令人惊讶的是,它提到的战场状况,居然有很多是中国史料中所根本没有提到的,平型关之战可能和我们传统的看法不同,在八路军的伏击圈中,它有两个战场!      从中文史料看,日军在平型关之战中的状况,是一个典型的口袋之战,也就是日军钻进中国军队布置的口袋阵,然后被全部歼灭。但是日本方面的记载,这个口袋却是有两个进口的!      平型关之战,实际发生的地点并不在平型关,而在平型关以东的关沟峡谷。
中日合作保护莫高窟第五期合作首年度项目报告会 2007年5月22日上午,在敦煌研究院小报告厅举行了中日合作保护莫高窟第五期合作首年度的项目报告会。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高林弘实女士对第五期合作首年度的内容做了报告。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以及敦煌研究院保护所、考古所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高林弘实介绍了一年来敦煌研究院与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对莫高窟第272窟等四个早期洞窟利用14C测年技术初步得到了较精确的年代数值,与考古研究确定的早期洞窟年代基本符合;采用无损光学调查对莫高窟第285窟壁画技法调查的项目,初步得出了第285窟壁画的制作、颜料的使用等情况。本次合作中,铅同位素分析首次在莫高窟颜料分析得到了应用,铅同位素分析表明,莫高窟的含铅颜料与几处国内外其它同类型石窟壁画含铅颜料的来源地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莫高窟不同时期含铅颜料铅同位素的差异性各不相同。对于在本年度合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制定了今后的研究任务。中日合作保护莫高窟第五期合作自2006年4月1日起,为期五年。第五期合作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莫高窟第285窟、428、148、268、272、275等窟的保护研究,包括壁画色彩技法调查、14C测年、铅同位素分析等的科学调查研究、评价、成果的发表等,双方在本期合作研究中将互派研究人员进行壁画保护方面的研修。(文陈港泉)
城镇化建设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策略 大遗址是我国近10年来从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大遗址由遗存本体与相关环境组成,具有遗存丰富、历史信息蕴涵量大、现存景观宏伟,且年代久远、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在我国各类文化遗产中,其突出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几乎贯连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和发展鼎盛期的大部分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发展史的珍贵物证,在整体价值上可谓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主要载体,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是国家文化资源的精髓部分。 根据大遗址在保护规划编制、特别是背景环境方面的内容差异,约可分为B种主要的规划类型:1、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2、新石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含住后、祭祀、墓葬等);3、大型古代城市遗址;4、大型古代建筑群和园林遗址;5、大型石窟寺和石刻遗址;6、大型古代工程遗址(含军事、水利、交通等);7、大型古代手工业遗址; 8、古代帝王陵寝与各类大型墓葬群。根据现状统计,我国大遗址的分布位置与现行行政区划的关系大致可分为4种主要分布类型:位于城镇建成区,位于城郊或城乡接合部,位于村落,位于荒野。  大遗址因其占地面积规模较大,保护与利用工作往往与遗址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显著的利益关联,特别是它的背景环境保护,是我国遗产保护领域中保护措施综合性最强、经费需求最多者,也是受我国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影响最大者。  我国目前正处于GDP指标向中等发达国家收入迈进的阶段——这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消费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加快、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上述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古迹遗址、特别是它的背景环境的保护,致使我国目前遗产周围环境治理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对古迹遗址本身的维护力度,严重破坏了古迹遗址的文化价值,限制了社会经济与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累积五千年的古迹遗址及其背景环境正在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中面临历史上最广泛、最严重的破坏与威胁时期。  面对上述严峻挑战,我们坚持国际古迹遗址的保护理念,围绕遗址的背景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理论与技能探讨,在这里我想谈谈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大遗址保护规划必须坚持遗址背景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遗址环境景观设计要追求与遗产文化价值的和谐一致,维护和完善遗产文化价值。通过整治和保护遗产背景环境,达到保护遗产文化价值的延续性、深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的规划目标。  我们主要从管理、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和景观审美4个层面制定规划对策:管理层面的规划对策主要包括:界定保护区划;制定专项法规;建立管理体制;规定区划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制定专项政策;筹措经费来源;协调利益各方等。  社会和谐层面的规划对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性质控制;居民人口调控;居民安置规划;经济结构调整;交通路网调整;功能组团布局;城市发展方向;村镇体系规划等。这些对策可通过“城市化进程导引”方式进行,所有规划措施必须纳入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统一实施。  生态环境保护层面的规划对策主要包括:生态承载力控制;水土流失防治;水系整治疏浚;地下水和水源涵养保护;风沙侵蚀防治;土壤沙化治理;化肥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治理,等等。  审美层面的规划对策主要包括:环境整治规划;环境考古研究;景观考古研究;历史环境修复;景观展示结构;视线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准则;造型设计准则等。  中国大遗址的背景环境不仅在文化价值上与遗址本体具有不可分割的地位,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它也具有相当突出的重要地位,并在保护措施和管理操作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   根据经济学家预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可能再保持20年的稳定、高速、持续的发展。因此,中国大遗址的保护,特别是背景环境的保护也将面临不断加剧的、更加艰难的挑战。鉴于中国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所呈现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关联程度,大遗址背景环境、包括大型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必须在总体规划层面与地方城镇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才能实现遗产价值的完整保护。  为此,建议大遗址、包括大型文化遗产的总体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并在国家管理层面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为国家大型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提供最重要的法规支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忽视“集体所有权” “木兰从军”是中国民间传统故事,中国却不能从美国电影《花木兰》20亿美元票房收入中取得收益。4月21日至22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中、美、德等八国的100多位专家共同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面临的尴尬。  “目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对个人和法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较好,但没有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所有权’问题。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是‘谁主张,谁拥有’,忽视了产生这一文化的原族群的权利。”英国的约翰·威廉姆斯教授一语道出目前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陷。例如,我国是中医药发源地,然而中成药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日、韩等国不仅无偿使用我国的传统医药知识和配方,还抢注了专利。我国却难以通过有效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救济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所有权。  专家呼吁各国应完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制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院长刘江彬认为,中国要保护中医药等文化遗产,必须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善于利用国际规则,“让国内法具有国际公约精神”。他还特别提出要处理好文化资源的所有者和开发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明确所有权的同时应当承认开发者的利益。  据了解,我国已出台了民间民族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并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更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在制订当中。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司司长张建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产生其的族群的集体智慧结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产生这一文化的族群及族群性格的尊重,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对弱势族群的保护。”   本次研讨会是湖北省2007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的系列活动之一。为迎接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湖北省12个相关部门近期还将开展“进千村、入千户、抽千样农资,打假下乡活动”、全省知识产权审判人员培训班、全省法院系统反不正当竞争座谈会等活动,并将集中报道一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来源:光明日报
全国“新农村路径、模式与典型经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 〔 作者:农发所 责任编辑:yao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07-5-29 〕 为了给全国各地有关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更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由我院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江宁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新农村路径、模式与典型经验交流会”于2007年4月上旬在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稿件100余篇,经过有关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近30篇论文编入论文集。来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全国20多个省市社科院的农村研究专家,以及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的代表,共计8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对新农村在各地发展的新情况、新经验进行广泛交流。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宋林飞院长主持开幕式,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郑新立、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郑新立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农产品的出口,使更多的农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等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水平;要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和公共服务的低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道路硬化、实现人畜饮用水安全、采用清洁能源和改善村屯环境卫生等,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当前要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等把农民组织起来,以乡镇改革为重点,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为农民提供有效优质服务。全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允许以股份制的形成兴办中小型金融机构;新农村建设还要注意和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共同谋划,统筹发展。黄莉新说,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全面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武寅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及时总结全国各地新农村发展经验,研究提出新农村建设发展政策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大会分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典型个案研究及专题研究三个专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会议代表在座谈讨论中介绍了本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今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代表们认为,典型引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农村的必经之路。代表们还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周副所长代表中国社科院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就全国一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了通报,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现实背景、2006年新农村建设进展及其评价、经验的总结及值得关注的问题四个方面作了详实的阐述。报告总结了新农村建设的四条经验:应当充分发挥自然村落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充分发挥体制改革的作用;报告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建立用好财政支付的机制、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要与非农化接轨、政府应尽力做到帮忙不添乱。南京市委农工办副主任夏公喜还就“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了发言,他结合南京实践,探讨了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条件。   本次经验交流会气氛热烈,并通过发言、点评以及提问等形式展开互动交流,开得非常成功。对促成全国各地广泛交流近年来的经验,更加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农发所)
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 米诺斯文化是爱琴海周围地区最早出现的古文化之一。直到100多年前,米诺斯文化还只被认为存在于神话中。  传说有一个名叫米诺陶洛斯的半人半牛的怪物,住在一年迷宫里。他是王后帕西淮的儿子。王后的丈夫米诺斯国王让人建造迷宫,用来隐藏这令人恐惧的怪物。每年米诺陶洛斯要吞食7名童男和7名童女,直到希腊王子忒修斯把他杀死。  当英国人阿瑟·伊文思爵土在克里特岛上发现克诺索斯宫时,他便确信它就是传说中的迷宫。他开始在遗址上发掘,并认为那是一座有5层、1000多间房间的巨大王宫。  王宫建于公元前1700~公元前1450年间。建筑物不连贯,散布在山麓上。王宫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人设计建造,他甚至设计了复杂的排水系统。  许多人把米诺斯文化看作是最早出现的欧洲文化。   ▲公牛在米诺斯人的信仰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公牛舞蹈和跳跃仪式可能是在克诺索斯宫里举行的。这对石刻公牛角安放在王宫的庭院内。  ▲克诺索斯宫的几个房间里绘有舞蹈、运动、海豚和列队行进祈祷的场景。上粗下细的柱子是王宫建筑的特有风貌。   自从阿瑟·伊文思重现了克诺索斯宫后,它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伊文思重现的克诺索斯宫已不是它的原样,而直接出自伊文思的想象。有些壁画移动了位置或经重新绘制。伊文思有关克里特岛历史的观点如今遭到怀疑。
琵琶行图轴 《琵琶行图》轴,明,郭诩绘,纸本,墨笔,纵154cm,横46.6cm。 本幅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全文。款署:“清狂画并书。”下钤“仁弘”印,又一印模糊不辨。 此图是根据《琵琶行》诗意创作的写意人物画,表现白居易与歌女邂逅相逢的情景。歌女侧身而立,头绾高髻,面容清秀而暗含忧伤。她怀抱琵琶,身着曳地长裙,体态窈窕俊美。诗人双手抚膝端坐于旁,神情专注地面向歌女,似乎在倾听歌女诉说其不幸的身世。 此幅构图新颖奇特,占画幅三分之二篇幅的《琵琶行》诗为行草体书写,纵向取势,参差布白,极具宽窄长短之变化;结字笔画纵横奔放,或断或连,枯润纤秾皆在章法之中。画面削尽繁冗,没有任何晕染,仅以简约明了的圆熟线条勾画出诗人与落难中的歌女,形象高度提炼,笔墨大胆精减,却将画中人物“听”与“说”的神态表现得有声有色,极具感染力,展示出作者于人物画创作上形简神足的深厚功底。 此图上的诗题在画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展现的是绘画之外的书法艺术的风采。丰茂的书法墨韵与简逸的绘画笔趣形成和谐的呼应关系并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统一,体现出中国画注重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特点。诗题内容是对画面最直接的文字补充。相互交融的诗情与画意深化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创作主题。此外,诗题在画幅中起到了令画面充实、平衡、布局更完美的作用,犹如人物活动的衬景,填补了人物上方大片的空白,并通过字距、字体结构的诸多变化扩展了画面的纵深空间,那奔流直下、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也令画面清逸儒雅的意境增添了气魄与力度,从而增强了全画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 -------------------------------------------------------------------------------- 作者:朱乃诚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12-17 1:53:15发布)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至1973年全面揭露出一座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一批铜器、玉器和大型石磬等,并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四期,宫殿基址、铜器、玉器属第三、四期。这些发掘资料公布后,围绕夏文化探索或早商文化研究,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伴随着对各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其中,对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是引发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蓬勃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二)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标志这一阶段开始的研究工作有两项。一项是唐兰对大汶口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另一项是由安金槐率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的夏文化探索过程中,在登封告成镇西发现“王城岗”城址。1977—1985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尚属初步探索阶段,其特点仍然是考古探索为主导,在局部领域展开。形成的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有显著推动作用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项: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2、对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作用的初步认识;3、史前城址的发现与研究;4、辽西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及其研究的新进展;5、夏文化探索中有关研究热点的形成;6、田昌五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的认识;
摆脱西学对国学的束缚zz  当前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如中医)予以否定,源于一个逻辑,即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科学。可见,“科学”一词在中国社会已经占据神圣地位,“不科学”就等于对一种价值观念判处死刑。然而,这“科学不科学”是根据西方工业文化的价值观来决定的,东方农业科学文化根本没有发言权。这就是一种莫大的文明歧视现象。   四千年前中国农民唱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反映出东方农业文明高度的科学精神。1637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农业、手工业科技书籍。中国对科技的开发是一种农业文明的“科学”文化,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中心的、生生不息的和谐发展旋律,不对大自然进行破坏。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1924年在中国讲演时说了:中国的科学是对“万物旋律”的掌握,不同于西方科学从实验室中获取的那种科学方式。1941年泰戈尔逝世之前,写了一篇《文明的危机》,说“西方心理潜在的”暴力精神正在“亵渎人的精神”。   泰戈尔所说的“亵渎人的精神”的西方工业科学文化,从19世纪开始就在中国“耀武扬威”。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向西方工业科学文化学习。现代中国的科学框架也是基本上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的。这个框架本身就可能会对中国的农业科学文化形成歧视。   归纳起来,西方工业科学文化和东方农业科学文化有三大不同。第一,前者着眼于“突破”、“征服”、“压倒”,后者着眼于“新生”、“共荣”、“和谐”。第二,前者把“物”和“器”看得高“人”一等,后者以“人”为本。第三,前者专制、歧视、推翻,后者提倡平等、包容。比如,积累了几千年临床经验与智慧的中医在一百多年来始终没有从西方“科学”文化的压迫下彻底翻身,虽然中国各地也有了一些“中医学”研究,但“针灸”被肯定为一种科技的时间并不是很久,“人参”的医疗作用至今没有全盘肯定。   英文“scientism/科学主义”一字就是批判这种拿“科学”来压倒一切其他文化的潮流,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对将西方科学奉为至尊的做法十分反感,因此用“-ism”来讥讽它。奇怪的是:这种反感在中国并不强烈,在中国学术讨论中,很少有对“科学主义”进行严厉批判的。西方学术中有“科学的哲学”,却没有“哲学的科学”。这是因为如果全球学术界都把古代哲学论述视为“科学”的话,那就长了东方文明的志气而灭了西方文明的威风了。西方知识分子当然不愿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了,西方文明就失去“奇货可居”的优势了。中国知识分子为何不这样做呢?那些“科学”水平不高的“国学”家可能没有能力,但那些“科学”水平高的“科学家”却不是没能力,而是害怕自己既得利益受损。   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结合,印度科学家们却做得比较好。第一,许多印度科学家都是相当虔诚的印度教徒,他们虽走进无神论的科学实验室工作,却没有忘记东方传统。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宗教和科学并不冲突。第二,许多印度科学家都参加到由辩喜和奥罗宾多等印度大思想家提倡的印度教现代化思潮中来,使得许多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得到科学的解释,特别是“瑜伽”,经过印度学者的理论发挥,现在已经被公认为“科学”的一部分,成为美国航天训练的项目之一。   我们要发展“国学”就要深入发掘中国农业科学文化中的含金量,把它展现出来,用它来摆脱西方工业科学文化对中国文明的束缚,要为已经被西方科学判了“不科学”死罪的中国文化财产翻案。要做到这些,应该先推翻西方学术对国学的“压迫”,应该开放既定的“科学”的概念领域。如果西方科学史书能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的观念都容纳进去,我们更应该把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人当作“科学”先驱来探讨。明确“科学”文化的两条路线,摆脱西方工业科学文化的干扰,真正地实现中西结合,中国的发展才能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歌词(中英文) 原文法语: Pourquoi les poules pondent des oeufs? Pour que les oeufs fassent des poules. Pourquoi les amoureux s'embrassent? C'est pour que les pigeons roucoulent. Pourquoi les jolies fleurs se fanent? Parce que ca fait partie du charme. Pourquoi 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C'est pour faire parler les curieux. Pourquoi le feu brule le bois? C'est pour bien rechauffer nos coeurs or. Pourquoi la mer se retire? C'est pour qu'on lui dise "Encore." Pourquoi le soleil disparait? Pour l'autre partie du decor. Pourquoi 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C'est pour faire parler les curieux. Pourquoi le loup mange l'agneau? Parce qu'il faut bien se nourrir. Pourquoi le lievre et la tortue? Parce que rien ne sert de courir. Pourquoi les anges ont-ils des ailes? Pour nous faire croire au Pere Noel. Pourquoi 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C'est pour faire parler les curieux. ca t'a plu, le petit voyage? A la prochaine fois, d'accord. D'accord. Je peux te demander quelque chose? quoi encore? on continue mais cette fois-ci c'est toi qui chantes. Pas question. Tu te pleures. Non, mais non. alors, c'est le dernier couplet. Tu ne crois pas que tu pousses un peu le pourchas? Pourquoi notre coeur fait tic-tac? Parce que la pluie fait flic flac. Pourquoi le temps passe si vite? Parce que le vent lui rend visite. Pourquoi tu me prends par la main? Parce qu'avec toi je suis bien. Pourquoi 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C'est pour faire parler les curieux. 中文翻译: 为什么鸡会下蛋? 因为蛋都变成小鸡 为什么情侣要亲吻? 因为鸽子们咕咕叫 为什么漂亮的花会凋谢? 因为那是游戏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有魔鬼又会有上帝? 是为了让好奇的人有话可说 为什么木头会在火里燃烧? 是为了我们像毛毯一样的暖 为什么大海会有低潮? 是为了让人们说:再来点 为什么太阳会消失? 为了地球另一边的装饰 为什么会有魔鬼又会有上帝? 是为了让好奇的人有话可说 为什么狼要吃小羊? 因为他们也要吃东西 为什么是乌龟和兔子跑? 因为光跑没什么用 为什么天使会有翅膀? 为了让我们相信有圣诞老人 为什么会有魔鬼又会有上帝? 是为了让好奇的人有话可说 你喜欢我们的旅行吗? 非常喜欢 我们看到了很多漂亮的东西,不是吗? 可惜我没能看到蟋蟀 为什么是蟋蟀? 还有蜻蜓 也许下一次吧 我能问你点事情吗? 又有什么事? 我们继续,不过由你来唱? 绝对不可以 来吧 不不不 这是最后一段了 你是不是有点得寸进尺了呢? 嗯呵~~ 为什么我们的心会滴答? 因为雨会发出淅沥声 为什么时间会跑得这么快? 是风把它都吹跑了 为什么你要我握着你的手? 因为和你在一起,我感觉很温暖 为什么会有魔鬼又会有上帝? 是为了让好奇的人有话可说。
赵飞燕介绍 赵飞燕 生于前45年卒于前1年官奴出身的赵飞燕,以其倾国倾城之美色赢得了刘骜的欢心。赵飞燕与其妹合德利用成帝对她们如痴如狂的迷恋,竟不择手段将已到而仍无子嗣的成帝刘骜刚刚坠地地两个亲生儿子害死,致命成帝绝嗣。尽管如此,成帝对赵飞燕的宠爱仍然有增无减,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正当她忘乎所以之时,厄运降临在这个宠儿身上。赵飞燕,原名宜主,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赵临的女儿,汉成帝刘鳌的皇后,能歌善舞,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飞燕”。 是历史上著名的体态轻盈,能歌善舞的美女.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后,被废为庶人,自杀而亡。 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著名舞蹈家,汉成帝刘骜最宠幸的皇后,又是身材最为苗条,姿容最为秀丽的绝色美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应玄完全之诏创制“清平调三章”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绝句。可见她的美,在李白心中,占有绝对的席位。我国历代文人学士在吟诗作赋时多提到她的名字,并且创作了不少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诗歌、绘画等文艺作品,唐代诗人徐凝作《汉宫曲》题写了:水色箫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故而使得她精美绝伦的舞蹈技艺,广为传诵和发扬。赵飞燕,被称之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舞蹈家是当之无愧的。赵飞燕,汉成帝时(公元前32—公元前7年)人。她的父亲,是一个对音乐颇有造诣的音乐家,他编制的乐曲十分优美动听,当时,轰动一时,人们欲争先一饱耳福为快;他且自称“凡靡之乐”,确是有它的独到之处。赵飞燕原名宜主,和她妹妹合德是一对双胞胎,姊妹都姿色超人,从小就是一对逗人喜爱的小美人。她家有“彭祖分脉”之书,“善行气术”,大概就是现在盛为称诵和推广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相传她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风雪严寒的夜晚,站在露天,闭上眼睛“顺气”,不但毫无冷缩之态,还全身热乎乎的,人们见了都感到特别惊奇,于是广泛传开她家有祖传的特异神功。她姊妹生长在这样一个音乐世家,自然从小受了音乐薰陶,况且有胎胚中带来的遗传音乐细胞,自然与歌舞容易结缘,且难分难解,不过她们不幸的是母亲早年夭亡,扔下她们这一对双胞胎,由她父亲一手拉扯,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心灵是受到一定的创伤的。宜主长大以后,身材窈窕,体态轻盈,风度翩翩,格外招人注目。她妹妹合德擅长音乐,歌声轻柔动听富于抒情。她们姊妹二人都聪明从伶俐,容貌美丽。本来父女相依为命,父亲以音乐为生,虽谈不到生活优裕,但也相安无事。不料,其父因除擅长弹拨器乐之外,还精通管尔吹奏,这吹管乐最要运气,容易肺部感染,因用功过度,果然染上了肺痨之症,但为了谋生,还得吹奏管乐,结果死于非命!其父死后,她们姊妹完全失去了*山,成了一对遗孤,自然伤心不已,哭得死去活来,结果,父亲的丧事都是音乐同辈的友人和邻坊人等见状可怜为之集资草草料理的。其父一死,家境彻底败落,姊妹双双无依无*,只得流落在长安以打草鞋和唱小曲为生,过着贫苦的生活。一次,她们在一家茶肆唱曲,当时,由于她们的歌喉婉转,似新莺出谷,音韵悠扬,使得旁听的观众越拥越多,人们听了她们唱得好,都急相施舍银钱,她们则越唱得有韵味,听众们一次又一次鼓掌。这时,被长安的赵临看中,她见她们姊妹虽然衣着朴旧,但不稳其俊俏容颜,又听她们美妙的歌喉,觉得这是一对难得的好苗子,奇质可居,于是将她们收为养女,从此,她们 算有了个栖宿之所。赵临收留她们以后,将她们用心梳洗打扮,果然更面貌一新,光彩照人,赵心里喜悦非常,不久,他以三十两银子的身价,将宜主卖入青楼。这家*院在长安算是较为高级的场所,聘有专门训练歌舞的教师,还开设了古典文学课的教授,借以训练和提高歌舞*人的文化和艺术素质,以适应达官贵人们应酬的需要。
『吧主,并不是一种荣耀 ......』 1,吧主,并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坚持、责任、服务。 2,吧主的首要工作并不是删水文,而是引导网友进行讨论。 3,吧主,并不能代表你具有了该吧最高的水平;很多高手不想当吧主的原因,只是想专心致志地做学问而已。其实比你能干的人多的是,他们不过是因为很多原因无法担任吧主而已。 4,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比起死不认错来,更能突现你的形象。 5,不要以为强制手段可以解决一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6,衡量一个版的标准是优秀文章的数量和人气的多寡。 7,制定了规则,就应该从自己开始严格遵守,然后公正地执行。 8,从未得罪过人的吧主不见得就一定是个好吧主,有作为就必须先承受压力。 9,不要参与骂战(切记),金钱、时间、精力都比你丰富的人多得很。 10,多征询吧友的意见,但不见得事事都必须征询吧友。记住,你是吧主,应该有主见,要懂得运用民主集中制。 11,吧主与吧主一定要沟通好,对一件事出现两个不同的处理结果,除了会引起吧主之间的尴尬外,更严重的是直接打击了吧主的威信。 12,你想改革,很好!但千万别太急进,一定要先令吧友充分了解你的意图和想法。 13,请不要计较贴吧给了你什么权力,请计较下你自己能运用多大的权力来为贴吧的朋友们更好地服务。 14,请时刻记住——我是吧主,我就要对贴吧负责、对内容负责、对所有吧友负责! 15, 要想做大事就要先做好人! 今天在QQ里的一个吧里朋友问我,做吧主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做自己… 我们都笑了 ……   〖转贴自Hebe吧〗
各国教科书如何正视二战历史 意大利 墨索里尼政权被完全批判   在意大利,如果某出版社要出版历史教科书类的图书,必须经公共教育部的教材委员会审查。   《二十世纪》这本书在意大利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是最受欢迎的。该书对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种种劣迹毫不隐讳,特别是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穷兵黩武,疯狂对外扩张的经过进行明确的描述。书中就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写道:“经过长时间蓄谋策划,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制造事端,寻找借口侵占了埃塞俄比亚,并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此举曾受到国际联盟的制裁。”   法国 不掩饰维希伪政权的罪行   二战期间,法国维希伪政权同希特勒勾结,大肆搜捕和迫害犹太人。对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法国的历史教科书丝毫未加掩饰。   法国历史教材还对二战进行了详细介绍:意大利法西斯的出现、德国纳粹军事机器的形成乃至对犹太人的驱逐和种族灭绝,都独立成章进行表述。   俄罗斯 普京要求编写忠于史实的书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纪念活动后,有媒体不断称西方的中学生根本不知道有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西方教科书中把一切胜利都归结于美国的原子弹。   由此,引发了俄罗斯学者对历史的评说,普京就对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史所所长丘巴里扬院士说:“不管那些争论,先编出一本只写历史事实的书来!”
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库尔斯克会战 苏的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 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豹” 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人,配备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惨烈血战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 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金庸《袁崇焕评传》之九 天启皇帝熹宗捉了几年迷藏(他初做皇帝时,爱和小太监捉迷藏),做了几年木工(不是做皇帝),天启七年八月,在二十三岁上死了。天启的儿子都已夭折,有些后妃怀了孕,也都被客氏和魏忠贤设法弄得流产,所以没有儿子。由他亲弟弟信王由检接位,年号崇祯。朱由检当时虚岁是十八岁。他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其实只十六岁另八个月。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皇帝不动声色的对付魏忠贤,先将他的党羽慢慢收拾,然后逼得他自杀。这场权力斗争处理得十分精采。魏忠贤死后,附和他的无耻大臣被称为“逆党”,或杀头,或充军,或免职,人心大快,在“宁锦大捷”中冒功的人也都被清除了。被魏忠贤逆党排挤罢官的大臣又再起用,他们都主张召回袁崇焕。天启七年十一月,升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再升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兵部尚书是正二品的大官,所辖的军区,名义上也扩大到北直隶(河北)北部和山东北部沿海,成为抗清总司令。不过蓟州、天津、登莱各地另有巡抚专责,所以袁崇焕所管的实际还是山海关及关外锦宁的防务。明末军制,在外带兵的文臣,头衔最高的是督师,通常以木学士兼任,宰相出外带兵,才称督师;其次是总督或经略,由兵部尚书或侍郎兼任;更其次是巡抚;巡抚之下才是武将中最高的总兵官。袁崇焕不是大学士,却有了大学士方能得到的军事最高官衔。以前辽东历任军事长官都只是经略或巡抚。那时距他做知县之时还只六年。袁崇焕在广东家居这几个月中,与一般文人诗酒唱和,其中最著名的朋友是陈子壮。陈子壮是广东南海人,和袁同科中进士,陈是探花。他在作浙江主考官时出题目讽刺魏忠贤,因而被罢官。袁陈两人同乡同年,又志同道合,交情自然非同寻常。陈子壮在崇祯时起复,做到礼部侍郎,后来在广东九江起兵抗清,战败被俘,不降而死,也是广东著名的民族英雄。当时与袁时常在一起聚会的,还有几个会做诗的和尚。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