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ercomplex0 sabercomplex0
我爱文学,我爱Saber
关注数: 18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2,861 关注贴吧数: 63
美国的智慧 看了林语堂的《美国的智慧》,读到这一段,感触极深,贴在下面,供大家欣赏。。。 “傻子向往无法到达的天堂,智者把握眼前的生活。傻子追求未来的乐园,智者安于天地问并不完美的人类生活。傻子关心下一时刻发生什么,智者只争朝夕。有一种人为我们展示普通生活的美好和奇迹,而诗人在某些特殊时刻将我们送入无限福佑的天堂,我认为,前者对人性的贡献比后者要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许多普通的事情。发现它们的美,鉴赏它们的价值,充分了解它们对人类的意义,这才是先知诗人的真正使命。” “人类的生活和幸福大都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所以,假如我们不能坦然借助这种主观能动性,学会完善“灵眼”的功能和心灵的洞察力,以便它们更好地发掘我们身边的各种美,假如我们不能为此而心存感激,那么,我们只会变成傻子。人类的所有恶习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不知恩图报。我们一定可以这样断言,因为照看世界的灵魂是不健全的,所以这个世界显得有些病态。生活中的每一天,不论是晴天、下雨、下雪抑或有可怕的暴风雨,假如一个人连审美的感觉都不具备,他就无法眺望窗外。滴落在窗玻璃上的雨点,冰雹在窗玻璃上轻柔的爆裂声,飘舞的树叶,在屋檐下躲避暴风雨的麻雀,悄然洒落在地毯一角的一抹晨曦,渐渐消散的阴影闪光的轮廓——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应能驱散一个人心头的悲观情绪;一条狗尚且通常会有很强的能力了解如何适应周边的环境,如果他连一条狗都不如,他会为此感到羞愧的。倘若生活的全部均源于主观因素,为什么主观上不能获得幸福,反而感到悲伤? ”
林语堂谈读书 我以为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这件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去找寻和自己的性情相近的人。一个人惟有藉着这个方法,才能从读书中获得益处。他必须不受拘束地去找寻自己的先生。一个人所最喜爱的作家是谁?这句问话,没有人能回答,即在本人也未必能答出来。这好似一见钟情,一个读者不能由旁人指点着去爱好这个或那个作家。但他一旦遇到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的天性必会立刻使他知道的。这类忽然寻到所爱好的作家的例子甚多。世上常有古今异代相距千百年的学者,因思想和感觉的相同,竟会在书页上会面时完全融洽和谐,如面对着自己的肖像一般。在中国语文中,我们称这种精神的融洽为“灵魂的转世” 。例如苏东坡乃是庄周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乃是苏东坡转世之类。苏东坡曾说,当他初次读庄子时,他觉得他幼时的思想和见地正和这书中所论者完全相同。当袁中郎于某夜偶然抽到一本诗集而发现一位同时代的不出名作家徐文长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从床上跳起来,叫起他的朋友,两人共读共叫,甚至童仆都被惊醒。乔治?伊里沃(George Eliot)描摹他的第一次读卢梭,称之为一次触电。尼采(Nietzsche)于初读叔本华(Schopenhauer)时也有同样的感觉。但叔本华是一位乖戾的先生,而尼采则是一个暴躁的学生,无怪后来这学生就背叛他的先生了。 只有这种读书法,这种自己去找寻所喜爱的作家,方是对读者有益的。这犹如一个人和一个女子一见生情,一切必都美满。他会觉得她的身材高矮正合度,相貌恰到好处,头发的颜色正深浅合度,说话的声音恰高低合度,谈吐和思想也都一切合度。这青年不必经教师的教导,而自会去爱她。读书也是如此,他自会觉得某一个作家恰称自己的爱好。他会觉得这作家的笔法、心胸、见地、思态都是合式的。于是他对这作家的著作即能字字领略,句句理会。并因为两人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融洽,所以一切都能融会贯通。 他巳中了那作家的魔术,他也愿意中这魔术。不久之后,他的音容笑貌也会变得和那作家的音容笑貌一模一样了。如此,他实已沉浸在深切爱好那作家之中,而能从这类书籍里边得到滋养他的灵魂的资料。不过数年之后,这魔法会渐渐退去,他对这个爱人会渐渐觉得有些厌倦。于是他便会去找寻新的文字爱人,等到他有过三四个这类爱人,把他们的作品完全吞吸之后,他自己便也成为一位作家了。世上有许多读者从来不会和作家相爱,这正如世上有许多男女虽到处调情,但始终不会和某一个人发生切近的关系,他们能读一切的作品,但结果终是毫无所得。 所以世上并无一个人所必须读的书,因为我们的智力兴趣是如同树木一般的生长,如同河水一般的流向前去的,只要有汁液,树木必会生长;只要泉源不涸,河水必会长流;当流水碰到石壁时,它自会转弯;当它流到一片可爱的低谷时,它必会暂时停留一下子;当它流到一个深的山池时,它必会觉得满足,而就停在那里;当它流过急湍时,它必会迅速前行。如此,它无需用力,也无需预定目标,自能必然有一天流到海中。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种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以读的书。我颇以为读书也和婚姻相同,是由姻缘或命运所决定。世上即使有人人必读的书如《圣经》,但读它必应有一定的时期。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没有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得其味甚劣。孔子说,五十读易。他的意思就是说,四十五岁时还不能读。一个人没有到识力成熟的时候,绝不能领略《论语》中孔子话语中淡淡的滋味,和他的已成熟的智慧。
看《时间回旋》,读到这样一段话 这本书还是挺不错了,讲本世纪初的一天,突然星星和月亮都消失了,太阳还在,却更像一个假像,而人造卫星都掉下来了。美国和欧洲派出太空探测器,发现地球被一层膜包裹,膜内的一年等于膜外的一亿年,考虑到太阳的寿命还有四五十亿年,地球最多存在四五十年了。 正感到有趣的时候,却读到这样一段话: “然而,即使时间回旋的真相已经公布八年了,仍然只有欧洲和北美洲极少数的人把它当一回事,认为时间回旋会威胁到他们。在亚洲、非洲、中东大部分地区,大多数人坚决认定整件事都是美国人的阴谋,或是意外事件。可能是美国人想搞什么星战计划防御系统,不小心搞砸了...那群人几乎是整个地球的人口,他们的天文学知识几乎还停留在牛顿之前的时代...生活中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想办法找到足够的食物,喂饱自己和家人...对月亮星星还需要懂那么多吗?如果要让那些人听懂什么叫做时间回旋,你必须先告诉他们,地球已经存在几十亿年了。光是十亿这个数字就够他们伤脑筋了,搞不好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我们有证据。我们有计算,有合乎逻辑的推论,有仪器拍摄到的照片为证...奇怪,怎么陪审团都不相信?” 读到这里,我以为我穿越了,如果说六七十年代,多数国人不知道十亿这个数字,也许我信。但这书明明是2005年出的呀。然后看作者的简历,加拿大人,1953年生,顿时明白了几分。年过半白的人,要他改变年轻时候形成的印象,是很难的。证据在那里,世界已经变了,陪审员却还在膜内,对北美洲和欧洲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这书的立意还是挺好的,大致是说,人类不应该总是贪得无厌,向外扩张,地球上资源不够用,就要向太空索取资源;而应该满足于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持续发展,从长计议。如果作者能够率先作个榜样,把他那穿透宇宙太空的无比深邃的洞察力,稍微回拨一点到地球上,了解一下北美洲和欧洲以外的国家和人民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更好了。
切嗣之道 VS Saber之道 切嗣之道即一切从结果出发,手段无所谓.其实这是一个很高深的伦理问题.哈佛大学共开课里有的.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切嗣之道看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很困难.现举例说明 现在假设卫宫74准备炸平一座大厦,牺牲其中500人,可以救另外的10000人.看起来比较划算的买卖. 但是74也许不知道,这500人里面有一个人,姑且叫做卫宫47,他正准备筹划一件救20000人的买卖.那么卫宫47是否应该把卫宫74狙击掉,牺牲卫宫74准备救的10000人,以拯救大厦里的500人以及自己准备救的20000人呢? 又比如卫宫74准备当蝙蝠侠,夜里刺杀坏人,而卫宫47也准备当蝙蝠侠,夜里刺杀坏人.那么卫宫74和卫宫47怎么知道谁是坏人呢?要证明一个人有罪,法庭上要费那么多功夫,不是看起来像坏人就是坏人.也许卫宫74和卫宫47互相认为对方是坏人,因为另一方都杀人,那么他们之间到底谁应该杀谁呢. 这里关键是卫宫74和卫宫47都不是上帝.只有上帝才知道最终的结果,才能衡量得失,圣经上不时叫人不要审判别人吗,而把最终审判权下放到74和47身上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夜里都是蝙蝠侠. 所以,私以为,还是Saber的骑士道施行起来效果最好,最可行.凡人只要追求过程正确,程序正义,而结果是上帝的事情.只要把骑士道做到80%,天下就会太平不少. 附骑士八道.: 谦卑(Humility)   荣誉(Honor)   牺牲(Sacrifice)   英勇(Valor)   怜悯(Compassion)   精神(Spirituality)   诚实(Honesty)   公正(Justice)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