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先知sci 歧路先知sci
少不观神知,老不读春物
关注数: 72 粉丝数: 2,336 发帖数: 42,984 关注贴吧数: 31
少女☆割据二:情报与解析介绍 伟大的席德梅尔曾经说过:“命中率75%的意思是平均每打四次会失手一次,但在玩家看来,75%的意思就是接近100%,接近100%怎么可能不命中,不命中他就要急了”。对此我的理解是,文明战斗频次不低,有点随机性倒也无妨;三国志11这种一场战斗本来就出手不了几次的回合制游戏还整随机命中随机暴击,有点强迫症了。而且你还没什么堆命中率的有效手段,打不中又不是你的错。 我们《少女★割据》的一个设计原则是:避免玩家战术性SL。我认为三国志11的随机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构筑性上,而非战场上。举个例子,《杀戮尖塔》里面抓牌这部分是可以体现随机性的,你可以在奖励卡牌随机抽三选一时体验随机性的乐趣;但如果你打牌不是打击6防御5而是随机出伤甚至随机效果,敌人要干啥也是完全随机的,这游戏就完全变味了。我们已经有了随机剧本随机城市随机抽卡,2400武将又进一步放大了随机抽卡的随机性,在构筑上已经很灵活了,那么战场上的随机性就要尽量被消除。 消除随机性的指导思想是——如果我认为随机出的正面效果是你应得的,那我就直接发给你;如果不是你应得的,那就直接让你不用考虑。具体来说,就是撤销了战法命中率、计略命中率、战法与计略暴击率。战法必中是为了和复杂的元素反应配合,没必要因为失手挂不上元素打乱你计算好的输出节奏;暴击率是改成了逐渐积累的“暴击力”,若你原本有50%概率暴击,则你的第一次攻击必不爆,改为积累50点暴击力,第二次攻击时积累的暴击力达到100,则清空并暴击。计略命中率则被接下来要介绍的情报与解析所代替。
【轻小说吧书评组】轻小说的定义 在讨论轻小说的定义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当我们讨论定义时,我们是在做什么。 在公开场合讨论定义,通常是为了得出一个封闭的结论,最好是能封闭到让所有人都闭嘴的程度。比如,轻小说的最封闭的定义就是“由出版轻小说的文库出版的小说”。这一定义被各种百科与论坛广泛采纳,可以最大限度地阻绝喷子与杠精,让人喷无可喷、杠无可杠。其次是“有插画的小说”,这一定义里溢满了政治的腐臭气味,本文不细说。如果封闭不了,那也要尽量自说自话,写一些无法被证伪的内容,比如“可以轻松阅读的小说”——你几乎没有办法证明一本小说不能被轻松阅读。 然而,以上定义都是为吵架服务的,而不是为正经讨论服务的。若有萌新确实想知道轻小说究竟是什么,那些定义真的能帮到他们吗?讨论就应该尽可能多地交换有效信息量,而不是通过同义反复来让别人尽可能少地说话、让别人挑不出错。只不过,受讨论环境所限,大家常有顾虑,怕吵起来,怕说错话,就只能尽量说绝对不会错的话,信息量什么的也就无所谓了。 能带来有效信息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轻小说的内容的最大公约数。可惜这一点非常主观,因为不同的读者选择作品时偏好不同,面对同一部作品时鉴赏的角度也不同。何况,试图归纳轻小说的共同点,便不可能没有遗漏或赘余之处,也就无法避免被批评。但若只是因为怕批评就不说话,那我要这键盘有何用?只不过我也不喜欢杠精,所以为了防杠,本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为“当我(指先知)在看轻小说的时候,我想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轻小说吧书评组】我从手牌中展示五张被封印的侦探 《侦探已经死了》是MF文库J的获奖新书。按说我对各个文库的受赏作并不是很上心,因为受赏作大多是反套路作,而比起反套路作来我还是更喜欢套路作。 不过有不止一位朋友说这书“跟碧阳很神似”。 那你们也太敢扯了,听了之后我的反应就是“???”。一个把侦探写在书名里的小说是怎么强行跟碧阳神似的,作为碧阳荣誉校友我要把问号打在公屏上。 读了之后我发现,所谓的神似指的是都充满了对话,而且可以无中生有,强行制造出对话的场景、话题与素材。良好的编对话能力让轻小说读者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不过这只是轻小说的基本素养,倒也没啥值得大书特书的。 言归正传。本书是一部内向的探险作。“内向”与“探险”两个要素看起来是矛盾的,因探险文关心的本是对外界的探索,没办法内向。但一切轻小说都能强行内向,内向探险作先前就流行过一段时间,所以这书读起来就有种十年前的味道。 内向探险作的特点——也可以称为缺点——是缺乏对被“探”的客体的构筑。比如说本书的“敌对势力”到底是啥玩意,他们想干啥,有啥特异能力,统统都是一笔糊涂账。倒不是说作者没写,而是客体的这些要素实在太随意了。虚写为主,脑补为辅,明摆着告诉读者你不要较真,只要知道他们在跟主角作对就够了。 当然,我们永远也不应该以作者没写什么来衡量一部作品,而应该看作者究竟写了什么。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角们被已死的希耶丝塔拖进冒险。重点在“拖”,不在“冒险”。 “拖”的方法很简明。通过希耶丝塔的感召,男女主们被从平淡而乏味的日常中拉入了异常的世界。感召是极为经典的操作。轻小说的始祖凉宫春日,主要的活动就是不断感召大家在日常中反抗日常,继后也有许多作品学习了这套操作。等到了本书,希耶丝塔的感召变得稍微复杂了一点,复杂之处在于——她已经死了。 感召的效果在于唤起大家对探索未知的渴望。对君彦与夏洛特来说,是回到那个曾经熟悉,但又一度想要放弃的世界;对渚和唯,则是在内心深处期待自己的生活能够发生变化。若要做个类比,这种心情其实可以比作所谓的“高中出道”,通过一个契机来扭转自己的人生轨迹。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男主想要向她们道歉,担心自己破坏了她们的“日常生活”,而她们却不以为意。在这种凉宫模式的作品里,日常就是拿来破坏的,而异常则从中破茧成蝶。她们潜意识中的“渴望”,正是作品的精髓所在。 而本书对于凉宫模式的创新就在于,凉宫需要有一位凉宫那样的女主,而本书的凉宫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经死了。(暗示凉宫已经死了。)尽管如此,她却又无处不在。死掉的希耶丝塔像活着的凉宫那样发出感召,而大家也确实收到了。 至于什么游艇什么密室,乱七八糟的阴谋诡计,也就那样了,无甚特别之处,没看过悬疑推理的读者恐怕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写到这里我大概明白他们为啥主张本书跟碧阳神似了。因为以上所提及的这书的特色,大多是通过对话来体现的,七成对话两成心理一成搞剧情的作品,没有对话就完全立不起来。 总之,本书还是很不错的,读了之后有种梦回2010的感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最近刚出第二卷,我估计这书写不了太长。
1 下一页